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戎马一生,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这个问题不光现代人有疑问,当年东平王刘仓就曾经当面质疑汉明帝:伏波将军为何不能名列云台功臣榜?
汉明帝是怎么回答的呢?史书记载是“笑而不言”。
马老将军戎马一生,为大汉帝国“马革裹尸”,死后又遭遇陷害,葬身荒野近十年无人问津。彼时马援的女儿已经被汉明帝册封为皇后了,按理来说,汉明帝给老丈人一个公正的待遇不算为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汉明帝忽视了马援的功劳呢?他那神秘的一笑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我们从马援的生平来揭开老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汉武帝晚年曾经遭遇过一次行刺,凶手是马通、马何罗兄弟。由于金日磾的机警,哥俩的计划功亏一篑,马家兄弟被诛杀。
马通就是马援的曾祖父。
都说汉武帝残暴,他居然没有将马氏灭族。马援的祖父和父亲甚至还在朝廷为官,由此可见,所谓株连N族的说法也未必靠谱。
早年马援干过两件亮眼的事。
二十多岁他出任督邮(监察官),却知法犯法,在押运途中私自放走了重刑犯,理由居然是他觉得此人很可怜。
这个情节我们在后来的小说中经常见到,比如黄君汉放走了翟让,宋江放了晁盖,朱仝私纵晁盖、宋江和雷横等,其实马援才是这种神剧的原创人。
受“善心大发”的牵连,马援只好弃官逃往,跑到偏远的北地郡当起了羊倌,一不小心,把自己干成了畜牧业大亨。
北地郡地处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界处,马援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一边放牧,一边收留流亡人士,结果居然聚拢了数百户人家,名下的牛羊数以万计、谷物数万斛。
当然,马援不是守财奴,他后来将这些财产全都分给了亲戚和追随他的兄弟们。
请注意,这个经历史书虽然交代得很简略,但它至少透露了三个信息:
- 其一、马援很懂经营之道,散财才能聚财,这是商道也是人道。
- 其二、马援很懂人土风情,那里汉羌杂居,擅长处理民族关系是他的法宝。
- 其三、马援很懂人心向背,一手利,一手义,行商如此,治国亦如是。
不久改朝换代了,王莽当了皇帝,马援结束了逃犯身份。经王莽的堂弟推荐,马援出任新城太守,一跃成了新朝的地方大员。
那时候马援才三十多岁,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很可惜,这次马援押错了宝,不久新朝灭亡了,作为前朝的“余孽”,马援兄弟再次逃往偏远的北地郡一带避难。
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哥哥马员决定投奔刘秀,而马援则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投靠当地陇西军阀隗囂。
事实上我们还真不能粗暴地讥笑马援不识货,那时候刘秀虽然称帝了,但那时候皇帝一箩筐,论实力刘秀真的算不上大咖,比如跟隗囂相比,刘秀的团队更像是山寨版的朝廷。
不过隗囂这个人属“藤蔓科”的,他一生都跟自己纠缠不休,搞不清想干嘛,一会儿想投靠刘秀,一会儿想投靠公孙述,又一会儿想关门称霸,脑子发热的时候又想自己做皇帝。
总之,这是一个把自己活活纠缠死的家伙,白瞎了他的一手好牌。
建武元年,隗囂放出风:俺决定在刘秀和公孙述之间选一位真主,马援将作为我的特使分别前往两地考察。
毫无疑问,隗囂将是左右天下走势的最大一笔风险投资。
公孙述采取的策略是两个字——显摆。
他摆足了谱,用最豪华的礼仪来接待马援,给马援赚足面子的同时,又显示了“成家帝国”的超强实力。
很可惜,马援并不买账,他的结论是:公孙述是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
其实公孙述跟马援是老乡,还是好友,公孙述为了拉拢马援可谓煞费苦心,为何就适得其反了呢?
理由很简单,马援认为这是朋友之间的见面,你得显示出亲密,而不是摆谱。你搞这么大阵仗给谁看呐?瞧不起谁呐?装屁驴子呐?
很显然,公孙述摆错了二人关系的根本,也不懂马援的心思。
刘秀跟马援唯一的交集就是马员,虽然史书没有讲马员的作用,但我觉得刘秀一定通过马员,在马援身上做足了功课。
刘秀的策略也是两个字——真诚。
他接见马援时很随意,距离拉得很近,谈话的时候像朋友一样,场面很淡,感情很浓,可见刘秀摸透了马援的脾性。
果然马援很开心,说话也很放肆,他居然直言: “陛下您这么随意接见我,就不怕我是刺客吗?”
刘秀一点皇帝的架子都没有,他哈哈大笑说: “你不是刺客,你是说客。”
二人谈话过后,刘秀丝毫不避讳马援,带着他四处考察,甚至到前线打仗也带着他,对他毫不设防。
这一考察就是一年多,回到陇西马援就劝隗囂:刘秀是真主,此人真诚坦率,有大格局,咱就投他了!
隗囂有点小吃醋: “你把刘秀夸得这么好,他跟高祖刘邦相比又怎样?”
这个问题很刁钻,马援却灵机一动: “高祖那是神,怎么能比,但刘秀擅长处理政务,孜孜不倦,又不喜欢饮酒。”
你听懂了吗?刘邦的短板是什么?不擅长政务,是个酒徒。马援明着夸刘邦是神,又暗指刘秀其实比高祖还要完美。
按理来说考察的结果已经定了,隗囂该决定投资方向了,可这家伙又纠缠上了,在公孙述和刘秀之间两边放电。
马援一生气:没见过你这样的,也不跟你玩了。他一扭身独自跑到洛阳,改投了刘秀。
说到这里,我们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马援了。
不知道您是否看出来马援的弱点:他太感性,不够理智,还缺少必要的大局观。
比如他与公孙述的关系,其实人家公孙述也没错,可问题是马援有点小心眼了,他把公孙述的礼遇理解成了成功者对旧友的显摆,而不是首先从公事角度考虑二人的关系。
就马援和哥哥马员相比,他明显没有哥哥的识人之明,仅仅因为与隗囂的私交,就轻易地选择了隗囂。
在他认定刘秀之后,本来他应该利用自己的桥梁关系,去积极引导隗囂,而不是负气背叛隗囂。事实上,因为马援的背叛,惹怒了隗囂,直接断送了隗囂与刘秀的合作可能性。
估计刘秀很可能因此生气,他竟然没有给马援一官半职,而是在长安赏了他一块地,自个儿当地主去吧。
马援在刘秀阵营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建武八年的“二伐隗囂”。
那次的战争打得很艰苦,汉军已经很难支持了,刘秀被迫亲自上了前线。在路过长安时,刘秀带上了马援。
刘秀的初衷是,马援长期生活在陇西,对地形熟,也懂隗囂,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却没想到马援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一到前线,马援立刻兴奋地大叫:快拿米来!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他用米“筑成”了陇西地区的山山水水、关隘险阻。
“往这儿招呼!”他一指北面的高平第一城。
顿时刘秀两眼放光:就这么干了!结果,按照马援的建议,汉军从高平打开缺口,把隗囂几十年的老底掀了个光光。
因为这次战功,马援于建武九年才正式穿上了东汉朝廷的官府——太中大夫。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
建武十一年,49岁的马援又出任陇西太守,再次回到他“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一干就是六年,并且第一次率兵上了战场,多次平定西羌之乱。
建武十七年,55岁的马援入朝,官拜中郎将。此后三年,马援率军先后平定了皖城李广叛乱、交趾征氏兄妹的叛乱。
尤其是征伐交趾的战争,马援率军两万,历时三年,彻底平定叛乱,并在当地推行汉律,恢复农耕,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拥戴。
马援因此被册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时年马援58岁。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郡五溪蛮暴动,62岁的马援请求出征。谁也没想到,这次出征成了马援的滑铁卢。
自古征伐西南诸夷,最大的天敌就是自然环境,一是瘴气传染疾病,二是地形不熟寸步难行,三是路途艰辛供应困难。
但反过来说,如果能掌握基本规律,选择合适的季节,弄清楚地形,那些蛮兵的战斗力根本不堪一击。
很可惜,马援犯了错,他被困在壶头山的地方进退维谷,又不幸染上了疾病,竟然病逝于军中。
老将军的一生介绍完毕,下面就可以回答问题了,我个人认为,马援不能位列云台功臣榜太正常不过了。
- 首先,云台功臣榜单是早年追随光武帝刘秀起兵的一群功臣,马援根本没参与。
云台二十八将中,最后一位到位的是马武,那时候刘秀刚刚发动平定河北的战争,还没有称帝。
这些人,有的从刘秀起兵就开始追随身侧,有点是在河北从龙,都是一群跟着刘秀经历了九死一生过来的革命同志。
虽然那时候的战斗没有后来的规模,很多功臣的战绩确实远不如马援,但他们都是刘秀最坚定的支持者,是经过白色恐怖锤炼出来老革命。
马援那时候还在陇西避难,连隗囂还都没有单干呢,他怎么有资格入选云台功臣榜?
- 其次,马援的战功其实被后人拔高了,事实上,像他这样的将军太多了。
通过马援的生平我们可知,他最主要的战功有两部分,一是在陇西当太守期间,数次平定西羌的叛乱,二是针对皖城和交趾的妖民叛乱。
客观讲,马援那段时间的表现确实很精彩。不过话说来,不用说跟开国名将相比,即便在同时期,像他那样的后起之秀一抓一大把。
比如耿弇的弟弟耿舒、耿国,祭尊的弟弟祭肜,窦融的弟弟窦友,甚至包括刘尚、来歙,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比马援的战功显赫。
所以,马援自始至终就是个杂号将军“伏波将军”,官职都没有达到九卿。
东平王刘仓为何要质疑汉明帝呢?理由很简单,马援的女儿毕竟是皇后了,照顾面子也应该有马援,可以扩容功臣嘛。
- 最后,人们把马援的精神感召力,错误地移植到战功上,也给与了他太多的同情。
马援的精神感召力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一个特殊符号,他的“马革裹尸”感动了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要去夸大他的实际战功。事实上,马援在刘秀心目中的分量很轻。
尤其是马援的悲凉身后事,让后人同情。
马援这个人是性情中人,很直率,这种人当朋友行,可身处政治圈那就是短板。
比如,有一次他病了,刘秀的女婿梁松前去探望,给马援行大礼。可马援却不还礼,他认为梁松是小字辈,却忽视了人家是皇帝最宠信的女婿。
再后来马援又因为家信里私下议论梁松,搞得梁松差点遭到刘秀的处罚,由此梁松跟马援结下了仇怨。
这种性格的人,注定会四处树敌。马援死后,耿舒首先状告马援军事指挥失误,梁松又诬陷他搜刮钱财。
刘秀一怒之下剥夺了马援的封爵,吓得马家人将马援草草安葬,亲朋故旧没有个人赶去吊唁。
如果不是后来,马援的侄子将马援的几个女儿送进宫,其中一位偶然得宠于汉明帝,马援这一生或许永远就是个无人知晓的悲剧人物!
虚幻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真相却往往不忍直视,这也是读历史的一种痛苦,您怎么看待伏波将军的虚幻与真实呢?
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戎马一生,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名将马援在南征武陵苗蛮时遭遇疫病而死,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军人之志。如此烈士,朝廷本应大加褒奖,但朝中权贵梁松等人因与马援有隙,竟联名上书诬告,说马援以前南征时从交趾载回来一车珍珠全自己私吞了。但事实上,那只是个头比较大的薏米而已。马援老妻和儿子们惶恐畏惧,最后只得用草绳自缚,串在一起,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前请罪,叩头出血,哭声连天。刘秀这才稍息雷霆之怒,勉强同意将马援棺柩运回其老家扶风祖茔安葬。后来刘秀渐渐发现了马援受到了冤屈,这下总该为马援平反了吧,奇怪并没有。马援之子仍然不得嗣封爵位,马援葬后亦无朝廷一言赠恤明文。齿冷至此,究其原因,不过又是刘秀帝王权术在作祟罢了。
马援死后,马家失势,地位一落千丈,屡为京师权贵所侵侮。他的小女儿本已许配窦家,此时也被迫辞去婚约。愤懑之下,马家便想碰碰运气,将她送进宫去,服侍诸王,或有出头之日。刘秀对马援本已歉疚,同时又想在洛阳权贵之间求得势力平衡,于是心生一计,决定培植马家为新外戚!结果,马小姑娘入选太子宫成为侍妾。这位马小姑娘可不得了,不仅遗传了父亲优良基因,长的方口、美发,非常之漂亮;同时又继承了父亲的道德品质,为人孝顺婉静,聪敏好学,文化水平极高(能颂《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后来还亲自编撰了一本《显宗起居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家),所以虽然不能生育,但仍得太子刘庄宠爱。事情已然内定,所以马援也就别忙着平反了,一切尽在不言中,拖下去吧!
说到底,马援的冤情不过是洛阳各大政治集团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吧!而马家的失势与得势,也尽缘自于此。
十余年后,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位为汉明帝;又过数年,至永平三年(公元60年),马小姑娘竟被太后阴丽华亲点为明德皇后。这下马援总该平反了吧,还是没有。当时,明帝为纪念东汉中兴功臣,而以宣帝麒麟阁故事,在南宫云台画上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奇怪的是,这二十八将中连马援的副将刘隆、马武之辈都赫然在列,却偏偏没有马援的名字。这下连皇弟东平王刘苍都觉得说不过去了,于是问明帝:“伏波将军功劳甚大,何故不画图像?”明帝笑而不答。
原因嘛很简单,不过还是抑制外戚的帝王权术老套路罢了。
在刘秀父子看来:外戚就该夹起尾巴做人,不能让他们太威风。选个已失势的马氏家族为外戚,其深意正在于此。
至少历明帝一朝,马氏外戚都没有得到重用,而由于马援的缘故,他们也都显得还算本分。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纠结了刘秀一辈子的东西:谶纬。
原来,“云台二十八将”本是附会强华所谓“赤伏符”的,即“四七之际火为主”,所以在列者必须是辅助刘秀在鄗县登基时的功臣。而马援乃之后归汉,自然不能列入。此谶纬之术,玄妙不可言,所以刘庄笑而不答。范晔《后汉书》说刘庄这是避亲示公,明显史家春秋笔法。
这样又过了十几年,刘庄去世,其子章帝刘炟即位,这才开始为其养母马太后家平反,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成侯,以谥法曰:“危身奉上曰忠,安民立政曰成”;不久,马援的二儿子马防也得到重用,而立平羌大功,得拜车骑将军,银印青绶,位比三公;其余数子也得到封侯。至此,马援死后二十六年,他的冤屈才彻底昭雪而大白于天下。说到底,还是权力主宰一切。
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戎马一生,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马援的女儿是汉明帝的皇后,汉明帝为了避嫌所以未将他列入。二是马援生前遭人诬陷,身后境况十分凄惨。
历史上有过许多伏波将军,大汉伏波将军马援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
马援是陕西扶风人,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赵奢受封马服君,赵国灭亡后,他的后代遂以马服为姓,后来改成单姓“马”,也是现代马姓的重要先祖。
马援天生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少年时读书读不进,差点去边境放牧,被他兄长马况拉住,说他有大才,不要在意眼前的窘境。到了王莽新朝末期,天下大乱,四方刀兵,马援在这乱世中应对自如,最后选择了投靠光武帝刘秀,并在平定陕西军阀隗嚣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从此开始崭露头角。
而他伏波将军的称号,是来自于交趾郡(也就是如今越南)姐妹花征侧与征贰造反时,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前去讨伐,这两姐妹不知脑子哪里进了水,竟然自封为王,目无中原,公然对抗汉朝。
马援大军一到,势如破竹,顺利平定二人。两姐妹被活捉,乞求饶命,马援正色曰:“无知贱婢,也想抗拒天朝,今日还想求生么?”言毕喝令推出斩首。
马援一生,戎马生涯,南征北战,大部分时候是在边境抵御外敌,这也是他之所以被后人称道的原因。相比名将卫青、霍去病,马援也不遑多让。
建武十一年,马援率步骑三千在临洮击败先零羌,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风归降。
建武十三年,武都参狼羌叛乱,马援率四千人平定。从此,陇右安定。
建武十七年,马援出征皖城,斩杀叛乱的李广及其徒众。
建武十九年,马援平定交阯姐妹花征侧、征贰叛乱。
建武二十年,马援班师回朝,大家为他庆功,在宴席上,诞生了著名的成语“马革裹尸”。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建武二十一年,马援率三千骑兵出塞,远征乌桓,乌桓不敢交战,主动退散。马援兑现了他自请出击乌桓的承诺。
建武二十五年,武陵郡五溪蛮夷叛乱,武威将军刘尚出击,全军覆没,马援主动要求带兵出征,刘秀觉得他老了,但马援披甲上马表示还能出征,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马援率兵四万远征武陵郡,平定五溪蛮叛乱。
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铄哉是翁也!”
但岭南酷热,暑疫流行,很多士兵得病而死。当时马援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这在汉朝已经是高龄了。虽然马援意气风发,壮志不减,无奈年龄不饶人,还是感染了疫病,最终病死在军中。“马革裹尸”一语成箴,对马援来说,也算死得其所。
可以看到,马援大器晚成,自从被光武重用,就一直顶在最前沿,作为军中之矛,直到病亡军中。不管是在陇西还是岭南,马援都是威震天下。乌桓哨兵发现马援帅旗,纷纷喊道:伏波至矣。不战即望风而逃,可见其威名。
可惜的是,马援去世后,由于被人诬陷,导致刘秀对马援震怒,导致马援身后境况十分凄惨,只敢草草掩埋在城外。连马援女儿被汉明帝立为皇后之后,他所定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都没有马援的名字,当然后世有人说,那是因为马援是他老丈人,他是为了避嫌。不过马援入选实在是实至名归,再说当时马援早已去世,此说法也并不让人信服。
直到永平十七年,马援夫人去世后,朝廷才为为马援聚土为坟,建筑祠堂。这是,马援已经去世25年了,然后再过了四年,到了汉章帝即位后,才追封马援为忠成侯。
马援的后人也堪称显赫,三国时期名将马超,乃至近代的马英九,都是马援之后。
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戎马一生,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马援(前14—后49)东汉开国功臣、名将,授伏波将军,封新息侯。马援佐助光武帝刘秀平定陇右割据势力隗嚣,解除三国鼎立的后患,为光武帝一统天下扫除了障碍;任陇西太守时,缮甲兵,修城廓,劝耕牧,安定西羌;率军平定交趾女子征侧、征贰起义
。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自誓,出征匈奴、乌桓;复以六十二岁高龄南征武陵五溪蛮,病故于军中。
汉明帝永平三年(60)二月,明帝立贵人马氏为皇后;马皇后即马援之女。
没几天,明帝于南宫云台图画功臣二十八将,即史上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复又加四人,共三十二人。令人奇怪的是,无论云台功臣二十八将,还是三十二将,功勋卓著、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未能入选,荣登云台功臣榜。
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竟然落选云台二十八将,其原因何在呢?
史书上给的理由是,汉明帝不徇私情,理由是“马援椒房(汉代皇后住的宫殿)之亲,独不与焉”。明帝最亲近的弟弟东平王刘苍仔细观看了图像后,发现没有马援,便大惑不解地问皇兄道:“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明帝笑而不答。
有学者认为,明帝的“笑而不答”,意味深长,其公开理由是,马援是国戚,皇帝的老丈人,应该避嫌,故而不宜图画于云台。其实三十二人中,皇亲国戚大有人在,马援之所以未入云台功臣之列,一定是另有隐情,肯定不单单是“椒房之亲”;至于什么隐情,史书上没有留下确切记载,只好存疑了。
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戎马一生,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首先,马援绝对算得上东汉时期的名将,在投奔光武帝刘秀之后,马援战功累累。
陇右割据势力头领隗嚣原本是马援的老上司,他在已经归顺汉朝之后,听信人言,竟然起兵扯旗造反。
马援向光武帝刘秀上书,陈述平复隗嚣之建议,刘秀索性放权给马援,委托马援游说、分化隗嚣麾下将领。
东汉建武八年,也就是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隗嚣,就在战事前途未卜,将士们斗志不坚的时刻,马援赶到,通过“堆米为山”,也就是现在的沙盘模拟战术推演,给光武帝及其手下将士讲清了战役前景和战术要求,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经过全军上下努力,剿灭了隗嚣主力,平复了陇西。
东汉建武九年,即公元33年,马援做为来歙的副职,镇守长安,当时长安以西多有羌人扰乱,来歙就曾经上书光武帝刘秀,说陇西一带每次发生祸乱,除了马援,没有人能解决得了。
两年之后,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这期间,马援为了对付羌人的不断骚扰和入侵不遗余力,亲自上阵,腿肚子都被流矢射穿。
光武帝刘秀每次赐给马援的数以千计的牛羊,马援马上就分给手下将士。
马援镇守陇西6年,压定羌人气势,保得陇西无恙。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人征侧、征贰起兵造反,并且得到其它各地响应,征侧自立为王,试图脱离东汉王朝。
于是,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
次年年初,汉军在马援的指挥下,击溃叛军,将征侧、征贰斩首,传首洛阳,平定了岭南地区。
为宣扬汉朝威势,马援在交趾立下铜柱,上有铭文“铜柱折,交趾灭”,并以此为汉朝以南界标。
嗣后,马援北击乌桓,两平岭南,为东汉王朝的兴盛立下了不世之功。
那么,“东汉名将马援为何不入云台二十八将?”
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乃是在东汉永平三年,汉明帝刘庄为了纪念汉光武帝刘秀以及当时扶助刘秀一统天下的二十八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命画工细心描画了二十八位将领的画像,悬挂在洛阳南宫云台阁。
可是,这28人当中,却百寻不见鼎鼎大名的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
子由认为,这其中,有三个因素;
其一,马援在做为太中大夫,镇守长安的时候,来歙是马援的上司,来歙这个人,不但待人厚道,而且家世显赫,光武帝刘秀的祖姑母刘氏就是来歙的母亲。
来歙经常上书称赞马援的才能,足见其人厚重待人。
但是,来歙后来引军征战蜀地,在河池等处进军迅速,蜀人震恐,派出刺客,深夜刺中来歙。
来歙连夜带伤给光武帝刘秀上书,做好一切交代,然后拔出刀子,从容死去。
光武帝刘秀以及刘氏宗族对此极其悲伤,所以,到了列序云台28将,顾忌马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来歙的副手,而且,来歙尚且没有列入云台28将,所以没有把马援列入。
其二,画像纪念28将,是汉明帝刘庄所为,而马援的女儿正是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援属于纯正的外戚势力代表,纵观云台28将,都不属于皇亲国戚,汉明帝刘庄也可能有避嫌的考虑。
其三,马援晚年,得罪了一些朝中显贵之人,其中一件事很典型,那就是一次马援生病,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来探望,人家梁松这边正式的施礼问候,马援却大刺刺的没有回礼,事后连马援的儿子都觉得不妥,马援却自己认为,和梁松的父亲是一个辈分,不用还礼,可是,却很不应该的忽略了梁松的帝婿身份。结果到了后期,就是这个梁松,在马援已经病死军中的时候,还揭发马援的车里装满金银细软,滥用军用资源。
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戎马一生,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为了纪念为东汉建立立下巨大功劳的大臣,于是命人在云台阁画了邓禹、吴汉等二十八位名将的画像,称之为“云台二十八将”。马援也为东汉一统天下立了大功,却未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遗憾。这主要跟马援晚年所受的打压及他身为外戚有很大关系。
一,马援功绩
马援为战国时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后,新朝末年投靠割据陇西的隗嚣。后来马援发现光武帝刘秀宽仁大度,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力劝隗嚣投靠刘秀。可是隗嚣志向不小,一心想要割据凉州,雄踞一方。马援于是同隗嚣决裂,毅然决然地站在刘秀一方,然后参与平定陇西,消灭了隗嚣势力,促进了东汉统一。
建武十七年(41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的徵侧、徵贰之乱,安定交趾,巩固了东汉统一。此后马援率军击败西羌与匈奴、乌桓,为东汉边疆的稳定立了巨大功劳,可以说是丝毫不差于云台二十八将(右将军槐里侯万脩,太常灵寿侯邳彤,骁骑将军昌城侯刘植等数人英年早逝,其所立功劳要小于马援)。
二,死后蒙冤
耿舒与兄好时侯弇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 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病卒,松遂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十七史·百将传)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六十多岁的马援率军参与平定武陵等地的叛乱。由于天气炎热及水土不服,马援于建武二十五年(49年)在军中病逝,实现了他一生马革裹尸的夙愿。
当时牟平侯耿舒随马援前去平定武陵,双方因为进军走哪条路而发生分歧。马援坚持采走崎岖的近道,结果因为叛军占据险要而不得进军,导致汉军与叛军长期对峙,加上炎热与疫病的侵袭,导致不少士兵丧命,马援也因此病重。耿舒当时坚持走平坦的远道,对马援的所为并不赞同,为后来汉军将士的无辜伤亡而惋惜,于是写信给好畤侯耿弇抱怨此事。
耿弇不敢隐瞒前方军情,于是急忙禀报光武帝,光武帝因此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前往前线调查。梁松为光武帝女婿,曾在马援患病时前往探望,态度极为恭敬,在他床前拜了一拜。马援知道梁松为人有些狂傲,想要劝他谦逊一些,于是故意不回礼。梁松不知道马援的意思,还以为马援看不起自己,于是深恨马援,导致双方交恶。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病逝,梁松于是故意公报私仇,诬陷马援指挥失误。光武帝因此十分生气,下令收回马援的新息侯印绶。此前马援平定交趾时为了抵抗当地的瘴气,于是采摘了许多薏苡,带回洛阳。洛阳的高官显贵没见过薏苡,还以为是奇珍异宝,于是十分妒忌马援。马援一死,他们就诬陷马援在交趾搜刮了许多财宝。光武帝因此更加生气。
马援的妻子因此十分害怕,不敢厚葬马援,只把他草草安葬在洛阳城西。后来马援之妻与侄子马严多次上书为马援申冤,才使得光武帝明白事情真相,赦免了马援。但光武帝因为是皇帝,而皇帝是不能犯错的,所以并未为马援平反。
三,汉朝外戚
永平初,援女立为皇后,显宗图画建武中名臣、列将于云台,以椒房故,独不及援。东平王苍观图,言于帝曰:“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帝笑而不言。(后汉书·马援传)
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病逝,子汉明帝即位。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命人画了云台阁二十八功臣,其弟东平王刘苍因为没有马援而询问哥哥是为什么,但汉明帝没有回答。一方面是因为马援被汉光武帝责罚,汉明帝不好忤逆父亲的旨意为马援平反。一方面汉明帝是马援的女婿,马援就成了外戚,而汉明帝不愿外戚势力过大,就没有把岳父马援列入云台二十八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