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看谥号“灵”,人们的心里就不禁咯噔一下,凡是被它盯上的国君基本上都“不灵”,十之八九不得善终。郑灵公就是如此,他即位还不到一年,就“魇暴死”了。

魇,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鬼压身”,意思是说,郑灵公睡梦中被鬼压死了。

当然,所谓“魇暴死”只是照顾郑灵公面子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是他被人用沙包给活活闷死了。凶手是一个叫“公子宋”的人,他杀害郑灵公的理由居然是因为一碗甲鱼汤。

某一天,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受邀入宫。刚走到宫门口,公子宋的食指不由自主地跳动起来。公子宋大喜,他对公子归生说:“今天好口福,一定有好吃的东西等着咱们。”

咱也搞不清楚这伙计哪来的这个特异功能,后人因此还创造了一个成语——食指大动,比喻有美食出现的预兆。

公子归生将信将疑,等进了宫才发现,公子宋的食指简直就是高灵敏度的探测器,真的有一鼎美食正等着他们。简直怀疑,“食指”的命名就来源于公子宋的特异功能。

原来,楚国给郑灵公送来一只巨大的鼋,郑灵公心情大好,下令炖了,并邀请朝中的大佬们进宫一起分享美味。

公子归生彻底服了,他在大殿上替公子宋的食指大做推广宣传,公子宋则一脸傲娇地向众人展示着他那根神秘武器。

看着公子宋得意的模样,郑灵公突然“脑筋急转弯”:你不是自吹食指大动就一定能享受到美味吗?我偏要恶搞你一下,让你的神奇武器失灵。

于是,等甲鱼汤做好被分给众人时,郑灵公故意使坏,唯独缺了公子宋那一份。

这个场面很好玩,所有人大快朵颐地吃肉,咝咝哈哈地喝汤,唯独提前预测了口福的公子宋傻傻地在一旁竖食指。

面对嘲讽的眼神,公子宋怒了,他冲到大鼎跟前,把手指伸进汤锅蘸了点汤汁吮吸起来,那意思是:你不是不分给我嘛,我自力更生,也算是喝到汤了。

这个故事又成了一个成语——染指于鼎

正常情况下,郑灵公应该赶紧终止游戏,否则恶搞就成了恶斗了。可郑灵公玩过头了,他觉得公子宋破坏了游戏规则,国君没有赏赐你就擅自动手,那是藐视君王。于是郑灵公大怒,发誓要杀了公子宋。

在众人的劝慰之下,事件总算没有演变为当堂互殴,一场好端端的宴席不欢而散。

事后,郑灵公把这事忘在了脑后,而公子宋的仇恨之火却越烧越旺。于是他找到公子归生:“咱联手干掉国君,换你的男闺蜜子良上位,如何?”

公子归生吓了一跳:“那哪成?即便养个牲口都不忍心杀,何况是国君?”

公子宋见公子归生不答应,便玩了个釜底抽薪,逼公子归生就范。他四处放风说:公子归生跟子良整天关起门嘀嘀咕咕,他们正在密谋废掉国君。

果然,公子归生吓坏了,只好求公子宋:“你想干啥我都支持你,只求你别再给我挖坑了。”

公子归生是郑国的执政大臣,手上捏着郑国的军政大权。得到他的默许公子宋如虎添翼,于是在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买通侍卫潜入宫中,帮郑灵公做了个噩梦……

为一碗甲鱼汤送命,这类奇葩事在春秋时期多得数不过来。难道那个年代的人都那么“二”?当然不是,比如“甲鱼汤事件”,其背后隐藏了一道后人看不见的“暗门”,走进去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在打开“暗门”之前,我们先追问一个问题:公子宋是何方神圣,他哪来的本事,能恐吓公子归生、能轻松干掉郑灵公?

我查了一下史料,公子归生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的兄弟、郑灵公的叔叔,公子宋的出身却没查到。但从称呼来看,他应该是郑穆公或者郑文公的儿子。

如果您有幸出现在“甲鱼宴”上就会发现,所谓的朝中重臣都姓“姬”,要么叫“公子某某”,或者“公孙某某”,都是郑灵公的血亲。

这不奇怪,因为春秋时期就是个“家天下”的治理模式,周天子的卿大夫是天子的叔伯兄弟,各诸侯国的卿大夫都是国君的叔伯兄弟。

也就是说,那是一个以家族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国君是家族利益的代言人,国家的权力由国君与家族的各房大佬们(公室子弟)共同执掌,而不是帝制社会时期皇帝一言堂的格局。

比如公子归生,作为执政他就掌握了郑国的军政大权,手上的实际权力一点不比郑灵公低。

好了,现在可以打开“暗门”了,“甲鱼汤事件”背后的逻辑是:郑灵公与公室子弟之间矛盾重重,有人支持郑灵公,有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言人,国君的位置危如累卵,甲鱼汤事件仅是导火索!

郑国当时的政治格局相当混乱,郑文公在位45年,天天忙着甩仔,儿子多得不计其数。因为“家天下”的模式,每个儿子就代表了一股政治势力,所以晚年的郑文公被儿子们搞得头晕脑胀。

后来他一咬牙一跺脚,连杀了两位太子,又把所有的儿子们全都驱逐出境,仅留下太子子兰(郑穆公)。其实子兰也不是郑文公心目中的人选,而是受到晋文公的威逼,迫不得已才立了他。

郑穆公即位后,兄弟们又陆续回国“辅佐”国君。郑穆公虽然不像老爸那么高产,但史书明确记载的就有十三个,其中七个儿子后来演变为世代控制权力中枢的七个家族,即大名鼎鼎的“七穆”。

这些历史背景说明什么呢?它表明,公子宋就是郑灵公的反对派代表人物之一,公子归生也一样,他最想支持的人选就是“七穆”之一的子良。

原来郑灵公从即位那天起,就一直坐在火山口上!可惜这家伙脑瓜“不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竟然因为一碗甲鱼汤激化了自己与公子宋的矛盾。

原来如此,“甲鱼汤事件”仅仅是导火索,“家天下”模式下的公室势力是火药桶,它早晚会被点燃!

其实,不光是正果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是如此,比如鲁国有“三桓”,齐国有“国高二氏”,楚国有“屈景昭三族”,晋国前有“曲沃桓叔”,后有“六卿”等等。

一碗甲鱼汤,背后不光是故事,全是文化呐!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606年的十月,做了22年郑国国君的郑穆公去世,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郑灵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灵”这个谥号是一个下谥,能得到这样一个谥号,说明郑灵公在位期间的表现好不到哪里去。实际上郑灵公在位时间不过才半年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做了一件事,而且还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说起来也挺悲催的。

公元前605年的春天,楚庄王派使者送给了郑灵公一只巨大的甲鱼,郑灵公本来想将甲鱼养起来,又觉得太费事,不如直接满足口腹之欲,于是他在思考了几天后,终于让宫中的厨师将那只甲鱼宰了,煮成一锅羹汤,让卿大夫们也来尝尝鲜。

正在厨师处理甲鱼的的时候,公子宋和子家因为一些事情进宫面见郑灵公。公子宋是郑国出了名的吃货,他喜欢吃各种美食。两人走在进宫的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动了,公子宋遂示意身边的子家看自己的食指,他告诉子家,每次食指动的时候,他都会品尝到特别的美味,现在这食指动了,那就说明这天他还会享受到美味。

看着公子宋激动的样子,子家不置可否,不过等他们进宫之后,却闻到宫中有别样的味道,公子宋问了一下,郑灵公就说厨师在准备制作甲鱼羹。郑灵公说完之后,发现公子宋和子家相视一笑,他还是好奇,就问两人笑什么。

子家就将路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情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一听,这是认准了甲鱼羹有公子宋的一份啊。凭什么呢?他郑灵公的东西,想让谁吃就让谁吃,不让谁吃就不让谁吃。你不是食指动就有美味送到嘴边吗,寡人就不让你如愿。

等到香喷喷的甲鱼羹做出来后,郑灵公派人将郑国的卿大夫们都请进宫中来品尝,大家围坐在一起,郑灵公派人一人给他们盛了一碗。但是唯独没有给公子宋。这对于公子宋来说就是彻彻底底的羞辱,他本来就是喜欢美食的人,再说别人都有份,唯独他一个人什么都没有,这不是郑灵公故意给他难堪又是什么呢?

想他公子宋在郑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地位尊崇,这个刚继位不久的国君居然如此羞辱于他,他如何能忍?

公子宋直接站起来,走到煮甲鱼汤的鼎前,也不管是不是很热、是不是有很多人看着他,他直接将自己的一根手指伸进了锅中,沾了沾甲鱼汤,然后拿出手指来放在嘴里吮了吮,旁若无人的离开了。

公子宋的举动吓坏了众人,但谁也没有说什么。等到公子宋回到家后,看着他那红红的手指,就开始寻思除掉郑灵公。但公子宋虽然在郑国势力很大,但毕竟不是郑国的执政卿,有些事做起来会遇到一些阻碍,也不是很方便,于是他直接知道执政卿子家,怂恿子家和自己一起将郑灵公杀了,然后重新扶立一个顺眼的国君。

作为执政卿,子家只要保有自己的位置就好,根本不愿意参与到弑君这样的事情中来,所以他对公子宋说:“就算是家里的牲口老了,都不忍心杀掉,况且是我们的国君呢?”

面对子家的不配合,公子宋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毕竟他要杀郑灵公的想法已经告诉了子家,他参与最好,如果不参与就得把他也除掉,所以他反过来诬陷子家有谋反之心,就势力来说,虽然子家是执政卿,但无法与公子宋的家族相抗衡,因此最终屈服于公子宋,两人合谋在这一年的夏天将郑灵公杀死了。

可怜郑灵公才继位不过半年的时间,就这样被杀了。郑灵公的被杀在郑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水花,毕竟他继位不过半年之久,啥都没有做,也没有几个人效忠于他,他死后,郑国人就准备让他的弟弟公子去疾继位,不过公子去疾却拒绝了,最终公子去疾的哥哥、郑灵公的庶兄公子坚继位,是为郑襄公。

郑灵公之前的郑穆公做了22年的国君,郑灵公之后的郑襄公做了18年国君,他自己这半年时间实在不够看,但他的死虽然在郑国看似没有啥影响,但在列国间却未必如此,孔子对这件事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春秋》中写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里的公子归生指的就是子家,孔子认为造成郑灵公被杀的主犯是子家,而不是公子宋。公子宋固然作乱,但是子家作为郑国的执政卿,在知道公子宋的谋划下不仅不阻止,还被胁迫参与该事,这正是他势力不够的原因,正所谓:“仁而不武,无能达也。”从这里来说,孔子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郑灵公当初怎么也没有想过,楚国送来的那只甲鱼最终要了他的命,结束了他短暂的国君生涯。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普遍来说政治生态已经极其恶劣,礼崩乐坏。

郑国内部情况也不妙,是危机四伏。

内部诸公子为争夺君位各怀鬼胎,矛盾随时爆发。导致郑国局势持续动荡,霸业由此坠落。

外部则面临周边国家,如齐、晋、楚等诸国,通过变革纷纷崛起。

内有觊觎君位之谋,外在列强纷争之中,郑国走向衰落的过程,艰难求存。

郑灵公姬夷在位时,各种矛盾已经趋于表面化。

此时朝政大权旁落,被出身于“七穆”集团的大夫子家(姬归生)执掌。

表面上看,郑灵公在招待群臣时,想戏弄一下大臣子公,结果反被后者“将了一军”。

国君失了颜面事小,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事大。

郑灵公恐怕没有想到,一个“小玩笑”让自己的命给搭上了。

他至死没有明白,“一碗甲鱼汤”开玩笑,找错了对象。

并且,已经处在火山口上,心思不化在调和主要矛盾。

干的却是些“无厘头”的事,不可理喻。

怪不得做出这等荒唐事,让后人耻笑。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606年十月份,郑国的公子夷继位,成为郑国君主,即郑灵公。可谁也没想到,郑灵公竟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所杀。

郑灵公元年(公元前605年)春天,楚国人为了祝贺郑灵公送来了一只很大的鼋,鼋是鳖类中最大的一种,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和食品。郑灵公很高兴,当下正是自己继位的第一年,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办个甲鱼宴与群臣分食。

这天,公子宋(字子公)和公子归生(字子家)相约一起去朝见郑灵公,他们都是郑国的王公贵族。途中,公子宋的食指忽然抖动了起来,他停下来看着自己抖动的手指,对旁边的公子归生说:“你看我的食指抖动起来了,它一旦抖动,我就一定能吃到奇异的美味。”

等他们进了宫,果然看到郑灵公正准备用鼋羹招待群臣。公子宋得意地对公子归生笑着说:“果然!”郑灵公感到奇怪,就问他们怎么回事。公子归生就把途中公子宋食指抖动的事跟他说了。

郑灵公听后,想戏弄一下他,说:“灵验与不灵验,全在我。” 郑灵公叫人将鼋羹分给在场的所有公卿大夫享用,当分到公子宋和公子归生时,只剩一碗。侍从问郑灵公分给谁,郑灵公说赐给公子归生,随后笑着对公子宋说:“我命人分与诸位爱卿,只缺了你,是你命中不该食用此鼋羹,食指不灵验了吧?”

众人都在品尝着美味,唯独公子宋啥也没有,这让他显得很尴尬。公子宋恼羞成怒,直接走到盛放鼋羹的鼎跟前,伸出手指沾了沾,放入口中品尝,说:“臣已经尝到了,食指怎么不灵验了?”说完拂袖而去。公子宋如此无礼让郑灵公大怒,想要杀掉他,亏得众人劝阻。

公子宋也明白这件事的后果,打算先下手为强。次日他找到公子归生,要他协助自己杀掉郑灵公,公子归生不同意,说:“牲口都不能随意杀害,何况一国之君呢?”公子宋就大声喊叫,说他和郑灵公的弟弟走得很近,是要不利于郑灵公。公子归生没办法,只能上了贼船。

公子宋暗中培养手下,等到郑灵公参加祭祀斋戒时,他知道时机成熟了,就命人夜间潜入郑灵公住所杀了他。郑灵公从继位到被害不到一年时间。

一国之君,因为一件小事,就被大臣所杀,实在是令人惊叹。六年后东窗事发,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被全国人民痛恨,整个家族被赶出了郑国。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国君名叫郑灵公,是郑国的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06年的冬天,其父郑穆公去世后,他成为了郑国的君主。

不过,这位国君在王位上,只呆了短短的几个月后,就在公元前605年夏天被人谋杀了。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并非死于宫廷政变,也不是死于战争,更不是死于疾病,他的死因居然跟一只鼋有关。

众所周知,鼋是一种可食用的水生动物,外形和乌龟有些相似。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在古代是一种稀罕物。多用于煮羹,非一般人可以享用的。

(郑灵公剧照)

那么,郑灵公的死怎么就和一只王八扯上了关系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话说郑灵公刚刚继位时,邻国楚国送来了很多他们家乡的特产——鼋,以示祝贺。郑灵公刚刚登基成为新君,又收到这样一份别致的礼物,心情自然大好。他决定将它们送到御膳房加工成美味,和王宫大臣们一起享用。

接到进宫命令的包括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这两人都是郑穆公的兄弟,也就是郑灵公的叔叔,是郑国的宗室之卿,当然也在被邀请之列。

两人边走边猜测,主公今日邀请所为何事,难不成又有重大国事相商?

突然间,公子宋的右手食指平白无故地动了几下。他惊喜地对公子归生说道:“今日必有美味佳肴可以品尝!”

不知缘故的公子归生好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呢?”

公子宋一边将还在动弹的食指展示给公子归生看,一边补充道:“每当我碰上美味食物,食指就会不自觉地动弹。”

正说话间,两人已经来到了郑灵公的大殿上。一阵肉香远远地飘来,引得他们垂涎欲滴。两人相视一笑,不再言语。

看到两位公子上得殿来,郑灵公赶紧招呼:“两位王叔请落座,少安勿躁,我正在等待你们一起品尝美食呢。”

这一下印证了刚才公子宋的预言,公子归生好奇地看了看公子宋,两人又会心地一笑,此举恰好被郑灵公看在眼里。

(公子宋和公子归)

这郑灵公也是个好奇心挺重的人,心里思忖着:“这两人也挺怪的,见到我不怎么搭理,反而偷着乐。难道他们心中有鬼,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两位爱卿在傻笑什么啊?有什么好笑的,能否让寡人也一起乐呵乐呵呢?”郑灵公还是憋不住,干脆问一问吧。

公子归生见主公发问,只好把路上公子宋的预言和盘托出,还不忘把公子宋未卜先知的能力赞美一番,郑灵公听后,也只是呵呵两声,没有言语。

一会功夫,御厨就把王八制作好了,香气四溢地端上殿来。郑灵公忙着招供王宫大臣们逐一落座,将王八肉分到大家面前的大碗里。

结果,所有人都如愿分到了一碗香喷喷的王八羹,唯独公子宋的面前空空如也。

公子宋这下尴尬了,看着众人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地品尝着王八肉、喝着王八汤,这公子宋大惑不解,忍不住问道:“这是何意啊?为何独独少我一份呢?”

郑灵公看到公子宋的窘态,狂笑不止,说道:“你不是说食指动一动就能吃到美味吗?今天怎么不灵验了呢?”

郑灵公心里高兴,想在席间制造些笑料,活跃气氛,其实并非故意让公子宋出洋相。

但是,公子宋的脸面可挂不住了,如果当即拂袖而去,既在众大臣面前显得自己太过小气,又实在是对主公无礼,怎么办?

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直接走到烹煮王八的大鼎面前,伸出那只曾经动过的食指,蘸了点肉羹,旁若无人地送进嘴里,砸吧砸吧后扬长而去。

公子宋的意图很明显,你主公不是故意不让我吃到美味吗?我自己动手,还不是照样品尝到了?这证明我的预言还是很准的。

(影视配图)

这下轮到郑灵公尴尬了,本来为图一乐,结果让自视甚高的公子宋反将了一把。还在众大臣面前做出如此无礼之举,强行分享了郑灵公没有赏赐给他的美味。这分明就是在挑战他的王权威严,纵然你是王叔,也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郑灵公心存怨恨,在宴席散去后便放出话来:“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杀了这个不可一世的人!”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几日,这话就传到了公子宋的耳朵里。公子宋寻思,与其等着你来杀我,不如我先动手,把你除去!

于是,公子宋就去找公子归生当帮手,准备联合他干掉郑灵公。这公子归生是个胆小怕事之人,一听到公子宋的话,就吓得脸色煞白,浑身哆嗦,赶紧劝道:“不就是一碗王八汤吗?至于搞成你死我活的局面?即便是年老的畜生,都不忍心杀掉,何况他是我们的国君?”

公子宋见公子归生执意不肯帮自己,干脆想了一条毒计,迫使他不得不跟着自己一起干。公子宋第二天就进到宫中,反过来污蔑公子归生准备联合自己谋杀郑灵公。

这郑灵公也不是个傻帽,思忖良久也想不出公子归生为何要背叛自己,只是淡淡地对公子宋说:“你先回去,此事容我三思。”

出宫后的公子宋又径直来到公子归生的府上,将他觐见郑灵公的事向公子归生和盘托出,并恐吓道:“现在你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和我一道杀了国君,二是等着国君来杀掉你。”

无奈之下,公子归生只好和公子宋一道,密谋杀掉郑灵公。公元前605年夏天,两人联合造反,砍下了郑灵公的头。

就这样,郑灵公因为一只鼋,丢掉了性命。

(参考资料:《左传》《史记》等)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此事鉴于见于《左传·宣公四年》,也就是有名的“染指”。应该说,春秋各国君主死的挺奇葩的不少,有吓死的,有死在茅房的。也有摔死,春秋不仅无义战。而且弑君如宰猪牛,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虽然数字与实际有出入,但足见春秋时期,臣弑君有多容易,君王控制国家能力有多弱。对比之下,秦始皇之后的皇帝就安全多了,除了末世君主之外,皇帝的个人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郑灵公的事情吧,现在看来真是不叫事,如果郑灵公地下有知,肯定会把一锅甲鱼汤(王八汤,大补)都让公子宋吃,甚至天天让公子宋喝甲鱼汤,补死他,要不然 ,郑灵公也不会在位一年而亡。郑灵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05年,出于两国友好关系,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鼋(yuán),也就是大王八。而此时的郑国,已经不是当年的郑庄公小霸了,现在的郑国极为衰弱,我们也可以认为楚国送了只大王八给郑灵公。此时的郑国国力衰弱,不断游走于诸侯强国,郑国又处于四战之地,夹在秦楚两国之间郑国处境艰难,朝秦暮楚来就是形容郑国的,“国际”环境的艰难可见一斑。

这次郑灵公今天却收到了楚国送来的的大王八。看来郑国的外交策略处理的不错,郑灵公对楚国大使道:“郑国感激楚国在寡人即位之初送来的贺礼,我郑国永远惟楚国马首是瞻”。在送走楚国大使以后,就让大厨把甲鱼给炖了,准备好好补补。事由凑巧,郑灵公的两位宰相公子宋与子家二人求见郑灵公。就在此时,公子宋情不自禁地就动了动食指,随即对公子家道:我们今天有大餐。因为一有大餐吃,我的食指就会动,百试百灵。人家是狗鼻子区域敏感,公子宋的敏感区域在食指。继续往里走的时候,就看见大厨在宰杀大甲鱼。公子家对于公子宋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十分艳羡。二人见到郑灵公以后,公子家肚子里装不了二两豆油。就把公子宋预言能吃到美味,食指大动和郑灵公说了,也许就在一瞬间,郑灵公就想让公子宋的食指大动失灵一次。

郑灵公闻言并没有说什么。等到甲鱼汤做好以后,郑灵公召集公卿大夫,满朝文武一起喝甲鱼汤,郑灵公谁都分汤了,就连看大门都有,但就是没有当朝宰相公子宋的不给公子宋甲鱼汤也就罢了,还语带讥讽地道:你的食指大动也不灵啊,公子宋窘迫就想而知了,羞恼,气愤,怒不可遏之下。公子宋直接走到熬甲鱼汤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着汤汁,放在嘴中吸吮着,说道:谁说我的手指不灵,随即扬长而去,应该说,公子宋做的过分了,一碗汤不至于如此,公子宋如此慢待君王,简直就是找死。郑灵公也就起了杀心。但郑灵公生气,公子宋更气愤,觉得郑灵公让他没面子,索性联合子家先发制人杀了郑灵公。这就是一锅甲鱼汤引发的血案。

抛开事情本身而言,公子宋能够杀郑灵公就在于诸侯麾下的大夫(臣僚)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更具有独立的性,政见不和可以辞职,可以去其他国家,本国君主基本也不阻拦,在人格上基本是平等的,没必要对国君卑躬屈膝。杀君主“不算事”。君臣之间一种比较自由、比较宽松的上下级关系,双方不是绝对的服从。但随着秦始皇统一天下,皇帝的权力与地位逐渐提高,臣属地位断崖式下跌,到了满清就连当奴才都不行了了,可以说,春秋时代华夏是最健康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