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是不是最后就成了“双皇太后”?

按古代礼法,皇帝的嫡母肯定要比生母的地位高,但出于血缘之亲,哪个皇帝甘心自己的生母给嫡母下跪?由此一场亲情与法理的旷世之争拉开帷幕。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婚姻制度进入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制度很精妙,“多妾”保证了家族人口的繁衍和壮大;“一妻”保证了家族的政治利益不被分割。

比如龙椅,这东西总不能有几个儿子就劈成几份吧?这个最大的政治利益该由谁继承才能保证家族利益不受损呢?于是周公创造了宗法制,认为规定了嫡妻无可撼动的至尊地位,只有她的儿子们才有资格称为继承人,且按叙齿排定顺位。

可是制度是死的,生活却是精彩的,比如作为嫡妻的皇后没生儿子怎么办?皇帝花心了,想换老婆怎么办?再比如继承人看着生母给嫡母下跪心里不爽又该怎么办?

我们按时间线讲述几则故事,给您展现“两宫之争”的旷世恩怨。

曾经有人问:平定诸吕后,汉文帝为何不废了吕雉,立自己的老妈薄太后为皇太后呢?

后人一直称汉文帝的老妈为太后,其实她这个太后只是汉文帝当代王时的“王太后”,而不是当皇帝后的“皇太后”,因为当时的皇太后是已经去世的吕雉。

吕家人虽然被赶尽杀绝了,但作为高祖刘邦的嫡妻,没人敢动吕雉,因为她代表了汉家治国的“纲”——以孝治天下。

按宗法制,薄太后只是老刘家的“二等公民”,甚至只是财产,只有吕雉才是老刘家的女主人,这个地位是刘邦赋予的。假如汉文帝废掉吕雉,那就等于否认了刘邦,请问他的皇位合法性何在?

所以,包括汉文帝在内的后世之君,无不高呼“孝道”,绝不敢动废掉嫡母皇太后的歪心思。

历史上更立皇后的皇帝是汉景帝,其嫡妻薄皇后因为无子被废黜,数年后王娡被立为皇后,其子刘彻(汉武帝)被立为太子。

对汉武帝来说,薄皇后曾经是他的嫡母,但在他登基时嫡母就已经换成了生母,避免了“两套班子”的尴尬。

汉武帝去世前曾经留下一份遗嘱,希望立李夫人为皇后。后来霍光遵照他的意愿,将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并入祭太庙。

你可能很奇怪,巫蛊之祸发生后卫子夫事实上已经被废了,汉武帝为何不在生前亲自追封李夫人呢?

原因只有一个:他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而不是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假如生前追封了李夫人,就意味着刘髆成了唯一的嫡子,刘弗陵的继承人身份就不合法了。

所以,汉武帝的这个愿望只能通过后人帮他实现。

汉武帝的这个心思其实跟唐玄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曾经问: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千古传唱,可是贵妃娘娘为何终其一生都不能当皇后呢?

自从唐玄宗废了王皇后,他这辈子都没再立过第二位皇后。对此有人解释说,杨玉环之所以没当上皇后是因为她没生过儿子。

其实这个说法大错特错,恰恰相反,假如唐玄宗能确认杨玉环肯定不会生儿子,他真的有可能立她为皇后。也就是说,唐玄宗是因为担心杨玉环给他生儿子,才不敢立她为皇后。

理由不复杂,因为一旦杨玉环当了皇后,又生了皇子,那么李亨的太子之位就不合法了。在政治经验丰富的李亨,和有可能的那位娃娃之间如何选择?这个答案一点都不难作出。

由此可见,嫡母与继承人如果不是“原版的母子”就很麻烦,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朝政动荡,皇帝们为此不得不压制个人的欲望,尽量避免让嗣君面临“两个妈妈互撕”的局面。

直到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汉哀帝登基,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皇帝的嫡母和生母都在世的情况发生。

汉哀帝的嫡母就是大名鼎鼎的赵飞燕,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而他的生母则是定陶王后丁姬。

有意思的是,汉哀帝在位时,“两宫之争”的主角却不是两位太后,而是两位太皇太后。由于汉哀帝是汉成帝的侄子,所以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是汉哀帝的嫡祖母,而亲生奶奶傅太后则是他的亲生祖母。

这位傅太后是汉元帝的昭仪,当年就费尽心机想取代王政君,好容易熬到孙子即位了,就一心想把老情敌王政君踩在脚下。于是她勾结朝中势力,不断给自己抬高地位。

在傅氏之前,皇帝只有一位太后、一位太皇太后,这位老妖婆子上蹿下跳,先给自己加了一个“帝太太后”的尊号,后来又觉得“帝”不如“皇”,所以又改称“皇太太后”。当然,丁姬也跟着沾光,升级为“帝太后”。

虽然她们的称谓还不是“皇太后”,但创下了两太后并列的“两宫”先例。

傅老妖奋斗了一辈子,依然没能突破“两位太后并列”的藩篱,由此可见,嫡母的法统地位还是很强大的,东汉最能体现她们的至尊地位。

我们知道,东汉只有一头一尾两位皇后有子,其余的皇帝都面临着两个妈妈的困扰。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延续西汉末年的做法,死去的生母会被追封为太后,而活着的生母只能老老实实给嫡母磕头。

做得最极端的就是汉章帝。汉章帝的嫡母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汉明帝的明德皇后马氏,而其生母则是贾复的孙女贾贵人。

汉章帝出生后就被汉明帝交给马皇后抚养,所以汉章帝从小就只认马皇后为母。登基后,汉章帝甚至都没有提高生母的等级,也不去探望生母。其实也不能理解,一是他们母子从来就没在一起生活过,没有感情,二是他如果去探视生母,生母还得给他下跪磕头。

直到马皇后去世,汉章帝才给生母提高了待遇,但品级始终没有提高。

由此可见,汉哀帝的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非法的、可耻的、不能接受的,法理始终置于亲情之上。

不过,亲情总是无法泯灭的,法理虽大但也不能隔断血脉亲情,于是后继的皇帝们总惦记着挖“宗法制”的墙角,为生母争取“合法权益”。于是到了南北时期又一个新名词诞生了——皇太妃。

北魏孝明帝元诩封生母胡充华为皇太妃,宋废帝刘昱封生母陈妙登为皇太妃。虽然“妃”与“后”确实没法比,但“皇”字远比傅老妖不伦不类的“帝”显得更“上档次”。

经过上千年皇帝的“刨根”,宗法制的墙基越来越松,到了明朝,一个意外事件催生了真正的“两太后并列”。

这件事就是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于谦等人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明英宗虽然被“太上皇”了,但他的老妈孙太后的地位没人敢动。不过朱祁钰不甘心呐,自己当了皇帝,太子是侄子,太后不是生母,这皇帝当得太窝囊。

于是朱祁钰决定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作斗争,他要通过抬高老妈的地位给自己长脸。于谦等人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同意了他的提案,尊其生母吴氏为皇太后。

但为了突出嫡母的地位,还是给两位太后留了不同的“标识”——嫡母皇太后加徽号,生母皇太后不能加徽号。比如孙太后被尊为“圣烈慈寿皇太后”,而吴太后的称谓则是光溜溜的。

万历帝即位后又继续挖墙脚,他即位后尊嫡母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生母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从法理上几乎拉平了嫡母与生母的地位。

整个清王朝都延续了万历皇帝的传统,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嫡母和生母为皇太后,除了排位上嫡母依然在生母之上,在实际待遇上已经没有任何差别,论影响力,生母甚至超过了嫡母。

“两宫之争”就像一场数千年的马拉松比赛,因为规则的原因,注定了皇帝的生母地位远不如嫡母。但冰冷的法统最终被亲情粉碎,在历史的终点线上,两位太后几乎手拉手撞线了。

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向敬之

如果皇后之子成为后继之君,那么一般皇后即未来唯一的皇太后。当然,也有特例,咸丰帝继位时,其嫡母和生母早逝,便封庶母兼养母、奕訢之母博尔济吉特氏为康慈皇贵太妃,依照皇太后规格奉养。咸丰五年,太妃病笃,奕訢矫旨,向军机处传咸丰口谕,晋封其母为康慈皇太后,先封后奏。其不久病逝,全谥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成为顺治孝献皇后之后既非前朝皇帝皇后、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和皇太后。

奕訢生母

若皇后无子,或其子早殇,或皇帝立了其他嫔妃之子为储,继立为帝。新君上位,就得按礼制尊封先皇留下来的皇后及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即两宫皇太后,即题目所说的“双皇太后”。

如清朝两宫皇太后,先帝的正宫皇后,是皇帝的嫡母,先帝在位时母仪天下,晋升母后皇太后是。当今皇帝的生母,先帝的妃嫔,按制度靠母凭子贵当上皇太后的,为圣母皇太后。

清朝著名的两宫皇太后,有顺治朝的孝端太后与孝庄太后,康熙朝的孝惠太后与孝康太后,同治光绪朝的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

两宫皇太后,虽地位相等,但有先后。母后皇太后为先帝皇后,自然在圣母皇太后前。皇帝及其他人觐见两宫皇太后,还得按宫廷礼仪行跪拜礼,有了鲜明的主次之分,先母后皇太后,后圣母皇太后。

乾隆生母

圣母皇太后,谐音生母皇太后。这种晋封不是乱来的。乾隆的生母孝圣太后,没有做过雍正帝的皇后,只由妃子在雍正八年晋升贵妃,但她的儿子乾隆即位时,雍正帝的皇后早逝,孝圣便直接晋升为唯一的皇太后,不需有母后与圣母之分。乾隆在其死后,追谥为孝圣,也是说明她是圣母皇太后。

圣母皇太后见到母后皇太后,不能因为生子为帝而高高在上,也得向母后皇太后行礼问安,只是不用行跪拜之礼了。

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来答:

一、先简说“下一任皇帝”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拿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比地位,那说明,这位“正宫皇后”,一定没能如她所期待的生下皇子,结果全部家产,其实就是整个帝国,落到了另一个女人所生的孩子怀中。

正宫,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可惜她没能生下儿子,就不得接受另一个女人“母以子贵”,与她比肩而立。

皇后是皇帝的嫡妻,所生之子为嫡子,拥有完全而且唯一的继承权。这跟普通家庭还不一样,一般人家,不管嫡庶,都要平均分配家产。而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的是整个天下,他的嫡庶弟弟们,都是他的臣子。这就是中国传统皇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子,就是皇后所生之子。嫡子的继承权是优于庶子的,好比康熙皇帝的长子胤褆,是妃子所生,虽然他抢在最前面出生,可是被立为太子的,仍是他的弟弟胤礽,只因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胤褆是庶长子,年纪大小在有嫡子的条件下,是没有用的。

如果皇帝没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没有生儿子,庶子才有机会继承帝位,而庶子的继承权,一般也不按出生的次序,往往由皇帝在儿子中挑选一个最心疼的立为储君。历史上有个有趣的“老四即位现象”,大家可以注意下,四皇子继位的比较多,对于想当皇帝的皇子来说,“4”是个中奖几率很大的数字。当然每个朝代不一样,比如清朝不注重皇子的出生次序,择“贤”即位,所以清朝的储位之争就特别激烈。而明朝就特别重视皇子的长幼,臣子们只拥护年纪大的,比如嘉靖皇帝的两个儿子,大的是裕王,小的是景王,群臣坚决拥护裕王,他就是后来的穆宗朱载垕;再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明神宗长子叫朱常洛,是一个宫人生的,三子朱常洵,是郑贵妃生的,都是庶子,神宗喜欢常洵,不爱常洛,想立三儿子为太子,可群臣就是不答应,为此君臣争了十几年,这就是明代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国本之争”。

从历史来看,历代嫡子继承皇位,要远少于庶子继承皇位的情况。这就意味着,生不出儿子的皇后,在夫君死后,将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处境:和一个她可能非常厌恶的骄傲女人相处!

二、两宫太后相处的尴尬

皇后位尊,是六宫之主。如果用民家的情况来说,皇后是一个家庭的正妻,是皇帝“八抬大轿娶进门”的,地位最为尊贵。而不论是皇贵妃、贵妃还是妃、嫔、贵人,她们地位有等差,但都是皇帝的妾。

我们知道,在“一夫多妻(妾)”的礼法制度下,妾的法律地位是远远不如正妻的。比如,正妻是家里的女主人,拥有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死后可以与夫君合葬在祖茔里,灵位可以进入祠堂等等,这些都不是妾所能享受的。

如果皇后的儿子继位,她将成为太后,在后宫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然而,如果皇后没有儿子,皇位则将由一位妃子的儿子继承。一枚本来可以独享的桃儿,被人分食了大半,你说她心里苦不苦?

根据历代惯例,都是“两宫并尊”,新王朝将有两位太后。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非常的多,特别是明朝,绝大多数皇后都没有生出儿子,所以几乎每一朝都有两位太后。这两宫母后,分别是现任皇帝的“嫡母”(先帝的皇后)和亲生母亲。

我看到前面有人说,皇帝将生身之母称为“圣母”,圣就是生。这是不对的,两宫母后都是“圣母”。圣是指皇帝,这两位太后,都是皇帝的母亲,一个是名义上的,一个是亲生的。

嫡母是宗法意义上的母亲,她本来的地位就在生母之上,故此在排序上,应以嫡母为先。但生母占了“母以子贵”的优势,皇帝说是“两宫并尊”,上尊号什么的,两宫太后都是一起上,看起来很公平,其实上还是有差别的,毕竟皇帝亲的,还是他自己的亲妈。世态炎凉,人们也是趋赴皇帝的亲妈,那么在宫廷里,那位亲妈太后处,就十分热闹,嫡母太后那里,冷落清秋的“节”就特别的多。

昔日的皇后,坐在宫里,听着帝母宫里热闹非凡,她心里是啥滋味,不消我多说吧。然而,她要在宫里过的安生,还得与那位“好姐妹”搞好关系,不然被她儿子穿起小鞋,太后也不好受啊!比如明代历史上,嘉靖的亲妈蒋太后与前朝武宗的妈张太后关系恶劣,张太后为此吃了二十多年苦头,两个兄弟还被皇帝干掉了,她过的日子,简直快生不如死了!

所以,尽管在名分上,嫡母太后的地位要比皇帝生母太后高,但她最好谦虚谨慎再多加退让为好,不然后宫闹起矛盾,站在她对面的,可是一对母子!有的她受。就是死了,两宫太后还要入葬在先帝陵寝地宫里,一左一右,如果做了对头,活时难受,死了也不得安静!

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古代人特别讲究礼法,皇帝也是以礼法治天下。皇帝穿什么衣服乘什么车,王公大臣穿什么衣服乘什么车,都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公大臣一旦僭越,便是杀头的大罪,等同谋反。

《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端?按照作者司马光的说法,就是因为三家分晋乱了礼法,从此礼崩乐坏,导致了战国时代数百年的纷争乱战。他想以此提醒皇帝对“礼法”的重视。

在古代的礼法中,嫡庶有别是最大的礼法之一。在古代,不管一个男人有多少女人,都是一夫一妻制。妻子只有一个。除了唯一的嫡妻外,其他的都是庶妾。

两者的地位是有天壤之别的。举一个简单例子:妻子的娘家人来到女儿家,女婿是要大摆席宴,殷勤接待的。但是,妾的娘家人来到女婿家,是要给女婿磕头的,口中还要称其为“老爷”,而且只能在妾的房间里吃饭,女婿是不会设宴接待的。

对于皇家来说,礼法依然如此。皇后是皇帝唯一的嫡妻,其他的妃嫔皆是庶妻。皇帝选太子时,也是秉承“立嫡不立庶”的规则。只有无嫡可立时,才会选择立庶。

即便立庶,皇后依然是储君的第一母亲,地位远远高于储君的生母。

储君继位后,两个母亲共同晋升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依然要居于次席。

当然,以上只是礼法。在现实中,两个皇太后的实际地位高低,与她们自己的能力、脾气秉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比如清朝同治时的两个皇太后:慈安和慈禧。慈安是先皇帝咸丰的皇后,慈禧只是妃子,但她是同治皇帝的生母。

按照礼法,慈安的地位应该远远高于慈禧。可事实上,由于慈禧的权谋之术高于慈安,性格又比温顺的慈安强悍,因此,其威势要高于慈安。

而最终慈安的突然暴亡,也极有可能与慈禧脱不了干系。

所以说,礼法是礼法,真正落到现实中,还是要看具体情况的。

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正宫皇后和其他嫔妃之间是妻和妾的关系,地位肯定是不对等的。

这里就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清朝后期咸丰皇帝的皇后钮钴禄氏十六入宫被册封为皇后,但是她一直没有生育。而咸丰皇帝的妃子叶赫那拉氏在十七岁入宫,被册封为兰贵人,后来一步步被封为懿贵妃。懿贵妃和皇后还差两级,中间还隔着一个皇贵妃呢。懿贵妃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生下了咸丰皇帝的独子载淳。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病死,还不到六周岁的载淳即位。载淳就是同治皇帝。同治即位后,咸丰皇帝的皇后和同治皇帝的生母,都被尊为皇太后。咸丰帝的皇后称母后皇太后,而同治帝的生母称圣母皇太后。北京政变之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母后皇太后的徽号是慈安太后,居住在东宫,所以被称为东宫太后。圣母皇太后的徽号是慈禧太后,居住在西宫,所以被称为西宫太后,俗称西太后。

但是,这两位皇太后在地位上并不是相同的。慈安太后的地位要高于慈禧太后。无论是群臣奏事,还是在宫廷礼制上,都要以慈安太后为首。不过慈安太后的个人能力并不如慈禧太后,实际的权力还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安太后不过是任由慈禧太后摆布而已。即便是如此,慈安太后在45岁的时候暴毙。正史记载是中风,但是民间则有传言说是被慈禧所害。就在慈安太后去世后,她的葬礼规格也是严格按照皇后的规格来办理。她的牌位也可以和咸丰帝的牌位一起被供奉在太庙之中。等到慈禧太后去世后,她虽然地位显赫,但是在太庙里她的牌位只能排在慈安太后的后面。妻和妾是不能改变的。在中国古代乱妻妾之位,是要受到法律惩处的。

其他还有,比如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即位,英宗正宫皇后钱氏和宪宗生母周贵妃被分别尊为两宫皇太后。而在明穆宗驾崩后,神宗嫡母陈氏被尊为仁圣母后皇太后,生母被尊为慈圣圣母皇太后。史书记载,万历年间宫内庆典,神宗的正宫皇后搀扶仁圣太后,而由郑贵妃搀扶神宗生母慈圣太后,显示了嫡庶尊卑有别。

更有甚者,宋真宗去世后,他的皇后刘皇后被尊为太后。而仁宗皇帝的母亲,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宫女。仁宗皇帝甚至都不知道母亲是谁。李氏去世后,刘太后用皇后的礼仪安葬了她。等到刘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听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而且是用宫女的礼仪安葬,非常生气,他竟然下令打开母亲的坟墓,准备改葬,结果发现母亲的坟墓是以皇后的仪式安葬,他才转怒为喜,对刘太后心生感激。

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封建皇朝

严守宗法礼制

轻易不敢越制

等级森森

岂能觊觎

正宫皇后

统掌三宫六院

皇上驾崩

皇子即位

皇后先登上太后之位

皇帝生母后登上太后之位

先后有序

尊卑有别

咸丰皇帝在执河避暑山庄

两腿一蹬驾崩了

咸丰帝与叶赫哪拉氏唯一儿子

载淳继皇帝位

乃同治皇帝也

皇后先成慈安皇太后

称东宫太后

皇帝生母

此后才成慈禧皇太后

称西宫太后

传统上

东贵西贱

因此

名份上而言

慈安太后尊于慈禧太后

此事完全遵循礼法

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

恭恭敬敬

故,封建皇朝

为突出受命于天的天然合法性

通常不会逾制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长青教育#银都艺校#动加体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