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由于《东汉演义》的影响力太大,让很多人误把小说形象当历史,闹出了“孙悟空与项羽比高低”的笑话。
回到正史中,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功臣榜中,谁才是真正的“武力值担当”呢?我个人认为非耿弇、岑彭、冯异三人莫属,邓禹、吴汉、寇询、马援四人可以排在第二梯队。
探花:耿弇耿弇是东汉开国功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是上谷太守耿况的长子。
玄汉政权建立后,耿况为了保住官位令耿弇携带重金,到长安跟新贵们拉关系。不料,耿弇走到半路就遇上河北军阀王郎反叛,随从们居然扔下耿弇一哄而散投奔王郎去了。
耿弇只好半途而废往回走,恰在此时他得到一个消息:玄汉政权的特使刘秀就在河北卢奴。于是他决定前去投靠刘秀,那一年他才20岁。
被刘秀戏称为“小儿曹”(小朋友)的耿弇,给了刘秀一个又一个惊喜。
当刘秀与王郎在河北对峙时,是他说服父亲支持刘秀,让刘秀获得了第一块根据地幽州。又是耿弇,第一个旗帜鲜明地站在刘秀身份,支持他摆脱玄汉政权独立创业,并且和吴汉一起,再次夺回了幽州的控制权。
耿弇参加过收复南阳郡、征伐陇西隗囂、平定彭宠叛乱等系列战斗,但那都是他的开胃菜,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是消灭齐鲁军阀张步的战役。
喜好战争史的朋友一定会对这段历史迷恋,战争中,耿弇把各种战术组合玩得眼花缭乱。
攻打祝阿的围城留缺,迫使敌人在巨大的心理震慑下迅速选择了从缺口逃跑;耿弇在追击中“雷声大雨点小”,故意制造恐怖气氛,结果钟城的守军居然被败军裹挟着弃城而逃,让耿弇白捡了一座城池。
此后,耿弇又声东击西、围点打援,以风卷残云般的速度拿下济南郡和枢纽临淄。紧接着,耿弇又以示弱的方式诱敌深入,将张步的主力围困在临淄城东决战。
两军大战一天,夜半时分张步下令悄悄撤军,却不料耿弇居然布下了十里埋伏,汉军乘着夜色追杀百里,一举奠定了系列战斗的最终胜利。
小小年纪居然把兵书战略灵活运用,又把心理战术运用到极致,在关键之战中又善于打硬仗,以4万人马打败数十万大军,难怪刘秀战后夸耿弇是“韩信”,且认为此系列战斗的难度和精彩程度远在韩信平齐之上。
榜眼:冯异东汉开国功臣中,只有两个人建立了“方面之号”,所谓“方面之号”意思是作为刘秀的替身独当一面,并且其军功是战略性的成果。
冯异便是二人中的一个。在“昆阳之战”后冯异就归降了刘秀,并成为刘秀最信任的核心幕僚之一。不久,刘秀的大哥刘縯遇害,是冯异第一个向刘秀提出了收买人心,摆脱刘玄单干的战略目标。
在刘秀与玄汉政权的斗争中,冯异起到了常人看不到的贡献——秘密甄别部众,挑选出忠心于刘秀的骨干成员。
建武二年,邓禹西征失利,刘秀权衡再三决定派冯异接替邓禹。
当时刘秀的主力集中在河北、山东一带,对政治中心的关中之地却无力西顾。前一年,刘秀接受了邓禹的建议,决定派邓禹单独率领一支军队,从河东攻入关中,与赤眉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
就在邓禹节节胜利之际,不料风云突变,汉军遭遇大饥荒,又在战略选择上犯了错,导致功亏一篑。于是冯异临危受命,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从洛阳到长安,以及关中周边遍地是流寇、军阀,天灾加人祸导致赤地千里,皇宫里的太监、宫女成批饿死,连赤眉军拥立的皇帝都不得不外出打劫才能活下来。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冯异在回溪阪打败赤眉军,又配合刘秀东西夹击,最终灭掉了这个最强大的对手。
进入关中之后,冯异一边跟玄汉、赤眉的残余势力战斗,一边攻打、收降数不清的流民军,还要招抚流民,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这么说,冯异是既当爹又当妈,用了五年时间才还原了一个稳定的关中大地。
如果没有冯异,关中很可能就落入隗囂或者公孙述的手中,到时候刘秀能不能统一天下就是个大大的问号。
此后,冯异又数次征伐陇西,外御公孙述。遗憾的是,建武十年冯异病逝于军中,没能看到东汉统一天下的那一天。
状元:岑彭另一位建“方面之号”的就是岑彭。
当年岑彭作为新朝的县令,在宛城让刘縯吃尽了苦头。所以宛城失陷后,玄汉政权差点杀了他,是刘縯的力保,才为刘秀留下了这位武力担当。
岑彭投靠刘秀相对较晚,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刘秀一开始对岑彭的信任度并不是太高。
岑彭献给刘秀的第一份大礼是说服朱鲔归降。当初朱鲔镇守洛阳,刘秀数次进攻就是拿不下来。岑彭与朱鲔有旧交,他不顾个人安危说服了朱鲔,让刘秀兵不血刃拿下东都洛阳。
岑彭两次独立领军征战一方,第一次是建武三年至六年,他率军消灭了荆州军阀秦丰,并以武力和谈判结合,拿下了南部小半个中国。
这其中最经典的一场战斗就是“黎丘之战”。黎丘是秦丰的政治中心,位处襄阳的南边,而襄阳则是扼守南北通道的“鬼见愁”。
岑彭在襄阳城外徘徊数月毫无进展,气得刘秀破口大骂。其实刘秀太心急了,岑彭一直在构思一个绝妙的方案。
他的方案是:先放风要进攻山都,以此拿下邓城,结果秦丰上当了将襄阳的大批主力调往山都。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岑彭却没有进攻防卫空虚的襄阳,而是拿下了襄阳边上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哨所——阿头山。
这一招让所有人都懵了,搞不清岑彭意欲何为。等秦丰从山都赶回来才发现,原来岑彭居然连夜伐木,砍出一条山路直奔黎丘去了。
这一记不要命的“黑虎掏心”就连自己人都没想到,等秦丰气喘吁吁赶过来增援时,又被岑彭打了伏击,而预留在襄阳城外的汉军这时候才对更加空虚的襄阳发动了攻击。
就这样,岑彭靠智谋突破了数千年来的“鬼见愁”襄阳,并一举歼灭了秦丰。到这时候,刘秀才对岑彭刮目相看,后来无论岑彭如何用兵他也不再干涉。
岑彭最伟大的战功就是平定蜀地公孙述。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岑彭打造了一支令人胆寒的水师,建武八年,他再次出征。
这次战斗过程很复杂,我们就将三个闪光点:
一是惊人的行军速度:
当初岑彭征召了6万名水手,曾经因此遭到吴汉的反对,官司一直打到了刘秀那里。直到战时人们才发现,岑彭真是伟大,他的水军一天一夜行军数百里,吓得公孙述惊呼:这到底是哪来的神呐!
二是神出鬼没的战术:
岑彭就像幽灵一般,在岷江、涪江、沱江、垫江几条水道上来回游动,搞得公孙述草木皆兵,又令臧宫摆出从涪江攻击成都的架势,却又连夜急行军符节、江阳,直达鱼涪津,直接把大炮架到了公孙述的大门口。
三是军事与文治结合:
作为建“方面之号”的统帅,岑彭跟冯异一样,他还要负责收复地的治理工作。一路上他以安抚为主,每攻克一地都要召集当地豪族,靠他们的影响力稳定一方治安。
最让人痛心的是,眼看就要功成名就,公孙述却玩起了阴招,他派间谍潜入汉营,刺杀了岑彭。岑彭死后,由吴汉接替他的职务,完成了最后的收官工作。
讲到这儿,估计有人会提出异议:为何第一的不是耿弇?或者是冯异?
状元之争首先,耿弇的胜利基本上是战术层面的运用,确实非常精彩,好看,但要论其精深远不及战略层面的影响那么大。
另外,冯异定鼎关中,让东汉政权拥有了两个政治中心,这个意义太重要了。岑彭以一己之力平定半个中国,这份功劳放在历史上都很少有人能及。
其次,冯异是文治与武功相对平衡的将领,他在西征中政治才华的展现其实远超军事层面。
后人都认为西征那么难,连邓禹都失败了,这还不足以证明冯异的军事才华吗?其实不然,西征的最大困难其实是补给,而不是战斗力本身,这一点刘秀提供的支持功不可没,不全是冯异的一己之力能做到的。
顺便插一句,当年邓禹西征失败,其实不能怪邓禹,主要的责任其实在刘秀身上。当初邓禹高瞻远瞩,他提出不着急跟赤眉军争长安,而是要向北攻打北地郡、安定郡,建立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可惜刘秀对邓禹产生了怀疑,逼他盲目行动,这才导致了汉军后来的大饥荒。
等到冯异西征的时候,刘秀吸取了教训,派人专门负责给冯异提供粮草供应。
最后,岑彭和冯异一样,也是文治武功双全,只是他更偏重于武功。岑彭是个非常重视战略谋划的军事家,每次战争开打之前,他都要花很长时间研究战略战术,以至于刘秀一开始都对他产生了误解。
无论是黎丘之战,还是平定公孙述,从战略准备来看,仗未开打他就已经胜了,从战术层面看,他的仗总让人有一种叹为观止的酸爽。单论武力值,我个人认为冯异与岑彭相比还是逊色了不少。
所以,我个人认为岑彭才是刘秀帐下毫无争议的“武状元”,您认为呢?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已经给他们做了排名,这就是他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给刘秀座下二十八名将的排名绘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排名靠后的名将功绩不显,我们就不多说了,明帝排名的前七位名将分别是: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
当然,刘庄这样排名,是在政治、道德、军事、劳苦四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若单单从军事上排名,我认为排名第七的冯异应该排第一,而排名第一的邓禹应该排末流。
一开始,刘秀对邓禹的军事能力是保有很大期望的,所以刘秀自立后第一次分兵,就是派邓禹率精兵两万从河内地区向西翻越太行山,开辟关中战场。
由于关中一带屡遭绿林赤眉荼毒,所以邓禹到来后,一路安抚民心,宣慰百姓,关中各地军民纷纷来投,仅几个月后,两万大军已滚雪球到号称百万之众。
然而,邓禹面对如此大好局面,却迟迟不去攻打长安,总之就是怕输不敢打,结果错失良机,民心失望,纷纷散去,而赤眉又灭掉更始帝刘玄,与绿林合流,实力愈发强大,如此邓禹就更难打了,最后逼的没法还是得打,自然一败涂地,败了也就罢了,邓禹又心态不好输不起,结果屡败屡战,一次次输得更惨,最后只剩二十四骑逃回刘秀身边。从此,邓禹万念俱灰,再也不提带兵之事,他老老实实交出大司徒印绶,引咎辞职。刘秀则让邓禹闭门思过几个月,然后拜为右将军,以随军幕僚,戴罪立功。
事实证明,做一个军事家比做一个政治家谋略家,所需要的能力素质要强得多全面的多。邓禹少年成名、书生意气,根本适应不了变化多端的战场,还是行政事务与组织事务更适合他。
不过,刘秀父子还是以邓禹首倡大义,为佐汉元功,对其甚是尊宠,天下大定后,邓禹看淡权位,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整饬家规,教养子孙,邓禹有子十三人,而儒门经典也刚好有十三部,邓禹便各教十三子一门经学——这最终成为东汉以至魏晋世家大族以经学传家之典范。故邓氏后来得以与皇族世代联姻,成为东汉六大家族之首(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百年来凡侯者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 中二干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郎、谒者更是不可胜数。就算到了三国时,还有邓芝在蜀汉担任重臣,东汉顶级的豪门望族,当以邓氏为尊。
而排名第七的冯异,显然军事能力更强。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从小性喜读书,尤好《左氏春秋》与《孙子兵法》这类的兵书,首先其军事理论水平就绝对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另外冯异的带兵极为“整齐”。他的兵打起仗来,无论是进是退都极有章法,攻坚冲在最前面,行军则走在最后面,而且绝不与其它部队争道,以免爆发不必要的冲突。乱世中的兵难免有些军纪上的问题,但只有冯异所部从来没有过一次扰民行为,这是一支真正的威武之师仁义之师。而当每次打了胜仗,其它将军都坐在一起论功争赏吹牛皮,冯异却总是笑呵呵的走开,找一棵大树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自省,颇有一副“名利于我如浮云”的样子。旁人奇怪问他,冯异便笑:军功乃将士们一齐拼死打下来的,一人之功,又算什么,又有啥好争?就像我冯异之于大树,一木岂能成林?
这样,久而久之,冯异在军中就有了一个雅号,叫做“大树将军”。大树底下好乘凉,跟着冯异干好处多多,因为他从不会抢部下的功劳,也从不会跟任何人发生冲突,他是真心诚意带领整个团队一起成长,所以他总能给予伙伴们莫大的信任度与安全感。
所以,冯异最终成为了东汉时期仅次于刘秀的名将,他生平两战,都只用数万人的偏师,就搞定了绿林赤眉两大农民军共五十万主力,不仅助刘秀和平解放了洛阳,还完美的解决了邓禹留在关中的烂摊子。这种能在极度困境中逆转战局、一举定乾坤的名将,我们称之为超一流名将,是立于中国军事史巅峰之人,上百年也未必出得了一个。
而仅次于冯异排名第二的云台名将,我觉得应该是本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四的耿弇。
据史书记载,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收集燕卒,克拔齐疆,其数年征战之间,共平郡四十六,拔城三百,未尝一挫。刘秀更在耿弇平定齐王张步后大赞他道:“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韩信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如今皆已兑现,此有志者事竟成也!”
更夸张的是,耿弇这些伟大战绩,都是在他25岁之前就达成了。
耿弇这一生,无疑是光辉的一生,进取的一生,有志者事竟成的一生。古之名将,不过如此。
兵法有言:“若夫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於天下!此曰通才。可以为大将军矣。”少年名将耿弇,武勇多谋、运策无穷,当可在东汉开国名将中排名前三,与刘秀冯异等高。
而我认为接下来排名第三的云台名将,应该是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六的岑彭。
岑彭自加入刘秀麾下后,不仅战功煊赫,而且持军整齐,秋毫无犯,信义素著,以德怀人,一生共说降宛城、河内、淇园、洛阳、长沙、江夏、武陵、桂阳、零陵、苍梧、交趾、邛都等南北州郡大城,为百姓减少了多少战乱之苦,此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堪为古今名将之典范。
而岑彭最伟大最经典的一场战役,就是伐蜀之战,此战,岑彭利用强大的水军,逆长江三峡而上,从荆州夷陵一直杀到成都城下,长江天险,在他面前如同无物,光这一点,岑彭便可算是两汉水战第一人了。当然,这除了东汉水军强大外,主要还在于岑彭军事之外的强大政治才能,故得以因粮于敌,变客场为主场,这便是《后汉书》所言:“岑公之义信,足以感三军而怀敌人,故能克成远业,终全其庆也。”
岑彭攻入四川后,持军整齐,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邛谷王(四川西昌与云南丽江一带)任贵听说岑彭的威信仁德,特意从从数千里外遣使迎降,可惜当使臣到达时,岑彭竟已被蜀帝公孙述派刺客暗杀而死,朝廷便把任贵所献贡品全部转赐给岑彭的妻子。蜀地老百姓感念岑彭恩德,而在武阳为之立庙,岁时供奉,香火不绝,武阳城后亦改名为彭山县。作为一个外来入侵者,却得到了当地人长久以来的怀念,这在历史上实不多见。一个军人做到这个份儿上,当可称得上是“最可爱的人”。
而接下来排名第四的名将,我认为才该轮到本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二的汉军最高统帅、大司马吴汉。
关于吴汉这个人,在历史上风评不高,因为此人虽是个作风硬朗顽强的威望重臣名将,但打仗一板一眼,刘秀对他的军事天赋,也只有四字评价——差强人意。而且吴汉性格也稍嫌凶暴,部队纪律亦偏差,不仅曾在刘秀的家乡南阳抢掠逼反了邓奉,而且最后还血洗成都,有可耻的屠城行为。
但其实,吴汉血洗成都,也是苦衷的。
首先,汉军在成都城下顿兵一年多,将帅疲倦,吏士思归,如今好不容易把城打下来了,如果不让士兵们发泄一下得点好处,恐生兵变,当时汉军只剩七日军粮,成都被围城一年多估计也没什么余粮,不行杀掠,恐怕无法解除粮食危机。
其次,成家政权公孙氏统治益州长达二十八年,于乱世保境务边,招纳了很多流亡难民与死士。如今公孙述虽死,但成都之反汉势力依然强大,且盘根错节,顽固不化,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清除掉,否则这一年多来公孙述也不会誓死守城、几次三番抗拒招降。若汉军退走后,支持与同情公孙氏的当地豪强趁机作乱,则汉军两年辛苦与牺牲便全废。
事实上,公孙述在位时多有惠民之举,他死后,当地人为纪念他,还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公孙述所筑)中修建了“白帝庙”,塑像供祀公孙述,香火千年不绝。
所以,为了根除公孙述的残余势力,吴汉勇敢的替刘秀背锅,并有意无意的将针对性的屠杀变成了波及广大的屠杀,留下千古恶名。刘秀闻信后当然非常生气,乃下诏将吴汉痛骂一顿,却没有惩罚他,原因就在这里。
也正因为如此,在建武二十年,吴汉病重,刘秀亲自前往探视,吴汉在临死前最后一句遗言就是:“臣愚无所知识,惟愿陛下慎无赦而已。”刘秀虽以柔道治天下,但听了吴汉这句充满了法家戾气的谏言,也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
吴汉死后,刘秀下诏悼惜,赐谥为忠侯,又大发禁军将士、车骑前往送葬。
以甲士送葬,此为王礼,大臣本不得使用。历两汉之朝,仅霍去病、霍光、吴汉三人有如此殊荣。
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唯有吴汉从建武元年任大司马起,历时二十年,历尽风雨,地位无可动摇;而建武年间三公中的大司徒,从第一任邓禹算起,共换了十人,大司马自王梁起,也换了八人之多。
吴汉身为一个战争屠夫,却为何能独得皇帝恩宠,令人深思。
又两百年后,吴汉终于碰到了一位隔世知己,这位知己,就是诸葛武侯。当时,有人向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言希望能大赦天下,诸葛亮却道: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至于云台前七将中的另外两位,排名第三的贾复,排名第五的寇恂,则大多是考量其政治、道德、劳苦等其他几方面的结果,光论军事不足道也。比如贾复虽未能建方面之勋,其功不显,但他作战勇猛敢死,一生南征北讨,身受大创十二,数次死里逃生,差点就为国牺牲(民间传说他曾“盘肠大战”,有点夸张,但也可见其不惜命),而且好勇不矜、有功能默,又注重晚节、养其威重。这样的劳模型的人物,刘秀父子当然要厚厚赏赐,东汉功臣之中,贾复封邑最众,共封六县,远超耿弇、岑彭两大名将三倍之多,创两汉列侯之最,。
而另一位寇恂主要是在他的行政能力。刘秀称帝后大举出兵,平定四方,寇恂便留在大本营河内招兵买马,发展生产,运送粮食、马匹支援河北、关中等战场,有力的保障了刘秀几路大军远征的后勤补给。如果说冯异相当于刘秀的张良,耿弇相当于韩信,吴汉相当于周勃、贾复相当于曹参,那么他差不多相当于刘秀的半个萧何吧!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东汉开国,将星云集,有云台二十八将之说。但我认为最最厉害的人,却不在二十八将之列,他就是以“马革裹尸”闻名天下的马援。
下面我就来说说马援。
第一,大器晚成马援原本是西州军阀隗嚣的部下,他曾受隗嚣之托,前去拜访光武帝刘秀,对刘秀的才器赞叹不已,遂劝隗嚣归顺刘秀。隗嚣当了几年的西北王后,不想受制于他人,他找了种种理由搪塞,不愿归顺。马援认为,“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遂投奔刘秀。
马援是一位充满个性与传奇的名将,其家族来头不小。他是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因为赵奢曾被封为“马服君”,所以后代便以“马”为姓。他是属于大器晚成之人,他投奔隗嚣开始其军旅生涯时,已经37岁;投奔光武帝刘秀时,已经40多岁了。
马援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他是第一个使用沙盘的人。确切地说,马援用的不是沙,而是米,他用米堆成地理模型,演示西州的山川地势。这一开拓性的发明,在军事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平羌之战与其他东汉名将不同,马援的军事成就,主要不是国内军阀战争,而是边疆战争。平羌之战,是马援军事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从王莽时代开始,天下大乱,羌人也趁机造反,西部边郡如金城,基本上落入羌人之手。
(一)平定金城羌乱
金城郡毗邻陇西,马援对这里十分熟悉,要平定羌乱,非马援莫属。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临危受命,出任陇西太守,开始他独当一面的辉煌军事生涯。这一年,马援已经四十九岁了。
马援走马上任,对临洮(甘肃岷县)的先零羌部落发动奇袭,首战告捷,俘获马、羊、牛等牲畜万余头,羌人降者八千多人。临洮之战后,马援与马成会师,进剿浩亹,这里是羌乱的中心,有先零羌及诸羌部落数万人。
羌人据守允吾谷,恃险与东汉兵团相抗衡。马援寻找到一条秘密小道,绕过羌人的正面防线,突然发动攻击。羌人大惊失色,仓惶逃命,退守唐翼谷。
马援穷追不舍,羌军据守唐翼谷北山,地形易守难攻。马援足智多谋,深知正面强攻不易奏效,便使用疑兵之计,大军从正面佯攻,暗地里派遣数百名骑兵绕到羌军背后,入夜时发起突袭,羌军大乱,夺路而逃。
经此一役,马援将羌人的势力逐出金城,总共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
(二)平定武都羌乱
金城的硝烟刚散,武都的兵戈又起。
武都是羌乱的另一个重灾区。武都地位嘉陵江上游,是汉人与氐羌杂居之地,羌人在此分布极广。该区最大的羌部落参狼羌,勾结塞外其他羌部落,袭杀汉官吏百姓,武都郡风雨飘摇,血色满天。
平定武都羌乱的重任又落在马援身上。他亲点四千名精兵南下,逐一击破羌人据点,进抵氐道县(甘肃清水县西南)。羌军占据山岭制高点,重兵防守,马援兵团在山脚下,由于地势陡峭,十分凶险,易守难攻。
马援亲自到前线勘察地形。经过仔细的观察,他发现羌军在防御上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把军营安置在山岭上,却忽视了对水源与水草的控制。马援笑道:“羌虏容易破矣!”下令军队占领水源与水草区,日夜守备,严阵以待。
汉军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相持数日后,羌人缺水,牲畜缺草,下山与汉军争夺水草。马援命令大军坚守,以强弓劲弩还击。羌军几次突击都没有效果,军心大乱,士气动摇。羌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便是撤到塞外。滞留在武都郡的一万多名羌人,集体向马援投降。
至此,陇右羌乱全部平定,东汉的西部边疆获得安定,这是马援对国家的伟大贡献之一。此后二十年,东汉帝国再没有羌乱。在东汉帝国一百九十六年的漫长历史中,汉羌两大民族没有兵戎相见的最长时间,就是马援平羌后的这二十年。
第三,平定交趾之乱建武十六年(40年),南方交趾暴发大规模的反叛,交趾即现在越南北部,当时是汉帝国的领土。叛乱首领是两位奇女子,姐姐叫征侧,妹妹叫征贰。征氏姐妹在交趾扯着造反旗帜后,九真、日南(此二郡均位越南中部)、合浦(位于广西)三郡越人纷纷起兵,响应征侧。很快越人占据了六十五座城邑,推征侧为王,后来被称为“征王”。
面对南方日益恶化的局势,光武帝委任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征。
马援统率大军南下,沿着海岸线前进,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抵达交趾。建武十八年(42年)春,马援兵团进抵浪泊(越南河内附近的西湖),大破征侧军队,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穷追不舍,屡战屡胜,二征的军队全部瓦解,四处逃散,征侧姐妹最终投河自尽。
征侧覆亡后,其部将率残众南逃到九真郡,马援率战舰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从海路南下,登陆后向最后的叛乱者发动最后一波打击,从无功到居风,一路横扫,斩俘敌军五千余人,南方诸郡的叛乱,至此全部平定。
交趾远离中原,遍布热带丛林,瘴气湿重,毒虫出没,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对汉军最大的威胁。马援兵团纵横数千里,作战时间超过一年,可谓是极其艰辛之战斗。
马援平乱后,在交趾立了根大铜柱,上面刻了六个字:“铜柱折,交趾灭。”标铜柱于百越,足以见证昔日大汉帝国的强悍与威严。
第四,马革裹尸马援的人生信念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难能可贵的是,他践行了这种信念。
建武二十三年(47年),南方蛮夷诸部落发生叛乱,光武帝派遣武威将军刘尚率军平叛
先是南郡蛮叛乱。岂料刘尚兵团反而被武陵蛮包围,最后全军覆没。此役震惊朝野,久经沙场的一万多名精兵,竟然被一群南蛮吞掉。光武帝又派李嵩、马成率军讨伐,但面对神出鬼没的武陵蛮,汉军竟然不知所措,找不到击破武陵蛮的方法。
南方密密的丛林、层层叠叠的山陵与湿热的气候,使得擅长在平地作战的汉军非常不适应。此时,已经六十二岁的老将马援自告奋勇,愿意带兵出征。他有丰富的山地战的经验,也在交趾、九真一带热带丛林中作战过,是平定南方蛮夷叛乱的合适人选。
光武帝命马援为南征军统帅,中郎将马武、耿舒为副手,统率四万大军,南下武陵郡。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南征兵团抵达武陵地区,在临乡遭遇到蛮族部落的军队。马援旗开得胜,大破武陵蛮,斩获二千余人。
南方多山岭,丛林茂盛,稍有不慎,很容易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故而马援行军作战非常谨慎,每到一地,必定要详细勘察地形,思考作战方略。这种谨慎与稳重,令汉军能稳扎稳打,连战连捷,逼近到武陵蛮的心脏地带。
马援的战略构想,是穿越壶头山,直插向蛮夷的咽喉地带。这条进军线路的优点是路程短,但是山岭陡峻,丛林密布,水流湍急,难以通行。武陵蛮深知壶头山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派出重兵据险而守。壶头山战役战得十分艰难,加之南方河流进入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汉军的水师军舰无法顺利沿河发动攻击。炎热的天气使得传染病迅速蔓延,汉军的许多士兵都得病,主帅马援也不幸身染疫疾,不幸病逝于军中,时年六十三岁。
不过,马援的去世,并没有影响到战争的结局。在他去世几个月后,武陵蛮终于放下武器,向汉军投降。这次规模浩大的南方叛乱,完全平定,为马援的戎马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在历代创业团队中,刘秀集团的将领可能是最少被谈及的了。
或许是因为昆阳之战中刘秀本人的光芒太过耀眼,因此,提及刘秀的创业团队,人们往往只认为刘秀本人厉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秀团队的成员军事素养普遍都比较高,他们懂得“善战者无赫赫之名”的道理,往往能以多种手段“消解”敌军,以至于最后看起来反而缺少值得津津乐道的代表性战役。
以下几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兴名将之首:邓禹邓禹,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是东汉官方认定的“元功”之臣。
邓禹之所以能成为首功之臣,主要在其为刘秀定下了夺取天下的根本大计。
邓禹是刘秀的老同学,但他没有随刘秀参与推翻王莽的起义。
直到刘秀奉更始帝之命到河北时,邓禹才来投奔。
当时,王莽已经被推翻,更始政权名义上号令天下,但内部已经出现分裂,各地军阀纷起。而刘秀呢,仍然没有基本,且受到更始政权的猜忌,正在苦闷迷茫之中。
邓禹见到刘秀,就为刘秀指明了方向。
1、更始帝是个垃圾,他手下的将领也都是平庸之辈,他们分崩离析是必然的;而你刘秀现在虽然没有基本力量,但你过去在反抗王莽的斗争中表现卓越,深得人心。“德武文”兼备。所以,你刘秀有机会夺得天下!
2、鉴于此,你刘秀要“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也就是要代替更始帝,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帜,从争取人心开始入手,争夺天下!
3、河北地区“被山带水,足以为固”,河北之于你,就如同关中至于汉高祖。你以河北为基地,北取幽、并,取胡马为用,建立强大的骑兵集团,然后向东取青州、徐州,“引负海之利”,也就是获取山东海盐等财富,然后,以强大骑兵集团和雄厚的财力,“南面以号令天下,天下不足定也”。
邓禹的建议,后来成了刘秀争夺天下时的指定战略的依据,他虽然不如诸葛亮“隆中对”、韩信“汉中对”出名,但其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邓禹这个“功臣之首”却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这是因为,他在领兵独当一面时,成绩不太好。
24年冬,刘秀令24岁的邓禹独当一面,率领2万精兵入函谷关,见机争夺关中。
邓禹一开始操作得很溜。
他花了半年的时间,平定河东,然后以之为基地,进入关中。
到关中后,他又与占据长安的赤眉军作战。
当时,邓禹兵不过数万,而赤眉号称百万,邓禹自然不能硬来。
于是,邓禹一面与赤眉周旋,一面申明军纪,争取民心。
结果,附近的义军、百姓纷纷归顺,邓禹“众号百万”!
然而,此时,一方面,刘秀多次干涉邓禹,使邓禹无法继续延续“休兵北道”,待机决战的意图;另一方面,由于邓禹在处理降将时骄傲自满,导致内部发生内乱,影响了邓禹决心。
最后,邓禹率领饥饿之卒贸然与赤眉决战,结果大败!
最后,邓禹只率24骑回归。
精兵2万,发展到号称百万,最后只剩下24人,邓禹独自带兵的轨迹就是如此大起大落!
此后,邓禹虽保留高位,但再没有独当一面,也没有参与其他重大军事活动。
由于其根本大计的贡献,此后,邓禹被官方“指定”为中兴名将之首。
然而,由于他独当一面时的表现实在糟糕,因此,他只是“官方”的第一,而世人并不认为他真的就是最强的一位。
冯异:能“建方面之号”的“大树将军”与刘秀、邓禹一样,冯异也是知识分子出身。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与邓禹不同的是,他既有兵法家独有的战略思维,也有实战中培养出来的灵活风格。
邓禹提出以河北为基地发展,然而,刘秀略地河北的计划,却屡屡为更始政权所阻挠而无法实现。
冯异看出:更始政权实际操于左丞相曹竟父子之手。于是,冯异建议刘秀接纳曹竟之子草诩,让他为刘秀开路。
刘秀依计而行,果然成功。
其后,在冯异的帮助下,刘秀渐渐在河北打开局面,有了根本之地。
此后,冯异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军事历程。
25年,刘秀北取燕赵之地,留冯异助手黄河,与盘踞洛阳的数十万更始军相持。
敌众我寡,但冯异观察到:更始政权内部矛盾严重,可以以离间计解决。
于是,冯异利用李轶“自知长安已危,欲降而不自安”的心理,稳住李轶;然后,集中兵力攻天井关,连破上党两城;又南破成皋以东13县,迫降10余万人;随后,继续这种各个击破的操作,最后,敌人内部火并后,被迫退入洛阳,成为瓮中之鳖,一蹶不振。
此战,冯异先行离间计,又扫荡洛阳外围各地敌军,先后击破敌军大队,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27年,邓禹在关中扛不住了,冯异前去收拾残局。
冯异洞悉对手弱点:兵力强盛但连胜而骄,同时,后勤体系紊乱、军纪紊乱。
冯异遂先诈败,请君入瓮。在坚持奋战到夜晚后,冯异派出的,穿着赤眉服装的伏兵突然从后杀出,一举大破赤眉。
最后,赤眉军8万人被迫降!
值得注意的是:冯异虽接连取得大胜,但杀敌最多的一次只“斩首五千”,其他都是迫降!
30年,冯异攻打割据陇右的隗嚣。
当时,冯异与隗嚣均前去抢占要地荀邑。
众将都认为:敌人路熟而近,前去抢占,不但很难成功,而且容易陷入被敌人“先处战地”的被动局面。
冯异深知胜负关键,坚决加速抢占。
正如冯异所说:此时的汉军,“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没有什么优势。
果然,冯异抢先占据要地后,以逸待劳,形式豁然开朗。
于是,冯异以其优势,很快降伏了周边摇摆的地方势力,打开了局面。
遗憾的是,正此时,冯异却忧劳成疾,去世了。
东汉中兴名将中,冯异,在朝廷“官方排名”中不及邓禹,在后世知名度中不及马援。
然而,论功绩,天下两大核心地区,长安、洛阳,都是冯异搞定的;论用兵,冯异无论在战略、战术运用上,都激动灵活,既有合乎兵法又不拘泥于兵法。
朝廷认为邓禹是第一,后世主流认为马援是第一,而在个人心目中,冯异可与马援并列第一。
马援:马革裹尸,国家英雄马援,是东汉中兴名将中,在后世知名度最高的一个。
马援完全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1、沙盘“发明者”。
今天,沙盘已经很流行了。不论是军事斗争,还是日常优势,沙盘都是必不可少的决策辅助工具。
而最早使用沙盘的,正是马援。
当时,刘秀欲攻隗嚣。众将都认为陇右地形复杂,隗嚣实力尤存,不可攻。
马援遂“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将复杂的山川形势,形象地展现于刘秀眼中!
2、南征北战,战绩显赫,用兵出神入化。
马援助刘秀平定陇右后,长期坐镇陇右。
他以接触的军事、政治才能,连续平定叛乱,并使“陇西清静”。
其后,他又奉命平定巫师李广之乱和“二征”等分裂活动,为东汉的安定与国家统一立下大功。
最后,马援死于征武陵蛮时,兑现了自己“马革裹尸”的诺言。
要知道,马援打的这些仗,看起来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都是在地形复杂,甚至瘴气弥漫之地,而对手也行踪不定,难以捕捉。
打这种仗,几个邓禹都是白搭!而马援,以其神鬼般的用兵,高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比如,征参狼羌作战时,敌人先据险要,官军在平地,陷入被动。
马援“夺其水草”,使原本处于优势的敌人“秒怂”。
平武陵蛮时,敌人又抢占了高地。
马援“凿壁为室”,反而把敌人困在山上了···
想一想汉武帝平定南部边疆各地所耗费的精力、时间,对比之下,东汉稳定南方边疆各地的效率可谓惊人。
这一切,都要感谢马援这种史诗级名将!
3、激励人心的名言警句。
马援还留下了两段激励人心的警句。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激励过无数处于低谷中的人们。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葬尔”,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以身许国,
马援未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这或许是因为他参加刘秀集团的时间太晚,他加入时,刘秀已经基本平定大半个天下了。
然而,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无人能及马援!
除此之外,吴汉、寇洵等人,也都相当突出,但比之邓禹、马援、冯异,也确有一些差距。
刘秀的将领中,邓禹定根本大计却没有独当一面之能;冯异、马援都是全面之才,然而,一个早早“入伙”却早早离去,一个虽一直征战却“入伙太晚”,终究有所缺憾。
看来,光武帝的中兴之将,虽将星闪耀,但却没有一个如韩信一般的,绝对的“首功之将”。
不过,这对他们个人而言,绝不是坏事。
光武帝和他的功臣们能善始善终,或许与此不无关系吧。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谢邀。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手下名将众多,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计有,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祭遵,景丹,盖延,姚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脩,刘植。邳彤。共二十八人。
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三年(公元60年)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画此二十八名将之像,以志褒扬。此乃云台二十八将之由来。
此二十八将中,功劳最大的当属冯异,岑彭。《后汉书-卷十七》评论说,"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惟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矣。若冯,贾之不伐,岑公之义信,乃足以感三军而怀敌人,故能克成远业,终其全庆也。"另外,象邓禹,姚期,未列云台二十八将的马援等,也很有名。
另外,这些名将除战死的以外,都得善终。这是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大优点。
欢迎点评。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大司马吴汉,河内太守寇恂,大树将军冯异,伏波将军马援皆为光武一流名将!勇冠三军威振天下执金吾 冠军侯贾复可谓光武第一猛将!将星云集,人才济济!
有一位小将要重点介绍一下: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建威大将军耿弇,少好学,习将帅之事,二十一岁往拜见光武,时王朗称帝于邯郸,弇请归发上谷渔阳兵击王朗,光武笑道:小儿曹而有大意耶?因归发骑步兵三千与寇恂等南击王朗,所过击斩王朗大将,九卿,校尉四百余人!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二十二县,遂从光武平定邯郸!破铜马,高湖,赤眉,青犊等,弇常将精骑为军锋!
光武即立拜建威大将军,攻取敖仓,破延岑平定南阳,自请收上谷未发者攻渔阳定河北未下者,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许之,河北既平,因进讨张步,破张步二十万,齐地悉平!光武劳之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功足相仿,而韩信袭击以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
弇所平四十六郡,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