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孔夫子绝对是性情中人,骂起人来也“恶毒”得很,比如这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第一个发明俑殉的人,他的后人死绝了吧?”

“佣”是指用于代替殉人的假人,比如陶俑、石佣、木佣、草佣、纸佣,用“佣”代替活人殉葬难道不是历史的进步?孔夫子为何深恶痛绝,甚至用这么恶毒的话诅咒“始作俑者”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这里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弟子受到各国追捧,可他们的思想却像“瓠瓜”一样,被各国国君视为华而不实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双方像藕断丝连的情人,明明知道修成正果,却一直勾勾搭搭。

这一天,梁惠王又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不再顺着梁惠王的套路走,他首先发问:“老魏俺问你,用木棒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都是杀人,没什么不同。”

“那好,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

“也没什么不同。”梁惠王知道孟子又开始挖坑了,但还是乐此不疲地跳进坑了。

“老魏头你的宫殿里大鱼大肉,老百姓路有饿殍,作为当政者你这不是带着野兽吃人吗?野兽相食我们都不忍心看,何况眼睁睁地看野兽吃人?俺们伟大的孔夫子他老人家说过,第一个发明俑徇的人,他大概断子绝孙了吧,你这个带着野兽吃人的国君也是始作俑者。”

你看看,孟子的尖酸刻薄一点不比孔子逊色,就差直接骂老魏头断子绝孙了。

残忍的人殉制度在远古部落时期就存在,到夏商时期,以“刍狗”(草扎的殉人)、木佣代替殉人开始流行,并逐步淘汰了人殉。应该说这是文明的进步,怎么被以“仁”著称的儒家痛批了呢?

孔子批“始作俑者”当然不是为了恢复人殉,而是从根子上挖掉“殉”的思想,他认为,“俑徇”也是“殉”,它所体现的也是“不仁”的思想,不能被它的“伪仁”所迷惑而忘记了它的本质!

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用木棒、刀子杀人就是人殉,用政治带着野兽食人就是俑徇,都是杀人,而“率兽食人”更具迷惑性,不仁的当政者就是发明这种杀人方式的始作俑者。

所以,孔子和孟子三句话不离老本行,还是在谈“仁”。

他们心目中的“仁”绝不是说教,而是一种政治理想,更是对那个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社会的深刻反思。

回到“俑徇”,表面上它是一种文明,但事实上它所体现的依然是贵族阶级对平民和奴隶的等级特权,换了个相对温和一点的面孔而已。

如魏惠王一样,当时的统治者们哪个不是如此?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驱使百姓相互攻伐,这种“率兽食人”的手段更可恶!

似乎儒家的思想不复杂,老魏头们应该听得懂,那么他们为何就是不能接受呢?原因很简单,儒家开出来的药方“有毒”,它首先伤害的就是国君们的利益。

千万不要以为儒家的“仁”就是“人人平等”,恰恰相反,他们主张的是“有等级的爱”。这就麻烦了,按照这个思想,国君们首先要自觉地跪在周天子面前当孙子,恢复以《周礼》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在这个前提下,老百姓也会把你们这些国君当成爹一样伺候。如此,国君侍天子如爹,百姓侍国君如爹;反过来天子待国君如子,国君待百姓如子,这才是“仁”的天下。

这如何能做得到?抛开人性的自私性不说,但从儒家的这个结构看就有问题。一打眼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儒家的这个思想其实就是以“家族”为核心的小农社会结构。

这种模式在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基数低,生产关系单一的条件是可行的,可到了西周末年这种结构就已经不适应历史的发展了!

所以,儒家的“仁”犯了个原则性错误,注定不能成功。这就是孔子连“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种诅咒的话都骂出来了,也没人能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

当然,请不要拿这个故事愚昧地诋毁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这才是冰山上的一颗冰坨。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原创

为其像从,

而用之伴,

如之何棋,

斯民而亡。

木俏土俑,

陪葬豕冢,

制作俑像,

用之殉葬。

民有饥首,

野有饿莩,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秦公大墓,

殉葬多人,

残忍野蛮,

毛骨悚然。

谢谢悟空,

邀请问题。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这是个细思极恐的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分开两部分解释。

第一部分“始作俑者”说的用陶俑来殉葬,始作就是说的第一个这么做的人。

“其无后乎?”说的意思就是“难道他没有子孙后代吗?”

如果合起来就是“第一个用陶俑来殉葬的人,其难道没有后代吗?”,单纯的这样解读是很容易产生误解,让人觉得孔子是在说你用陶俑糊弄祖先,应该用活人。这样解释是不对的,所以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对话环境和历史来理解。

“始作俑者”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时候的引用,孟子引用的就是孔子的这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是在告诫梁惠王,用人形的陶勇陪葬都让人深恶痛绝,更应该体谅百姓,实行仁政。因为即使是人形的陶勇,也是遵循奴隶社会用活人陪葬的风俗而来,用人形陶俑说明还是崇拜活人陪葬,是要被杜绝的。

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商朝就盛行“人殉”,用活人陪葬,有钱有势的用活人,无权无势的奴隶或者平民就“束草为人”用草扎的人代替活人,周代之后推行仁政,改用陶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社会进步。后世哪怕是暴君秦始皇也用的是陶俑而不是活人。

而很多人误解孔子觉得这是骂人的,其中宋代朱熹有注:“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意思是说原来孔子主张“束草为人”,而不赞成用俑,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就可能用活人来殉葬了。

其实大家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在《论语》里面经常骂人的,比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骂人的很多,但是没有一例是以“乎”结尾的,倒是带有“乎”的句子有很多,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反问句,表示的是肯定。

这就可以理解孔子说的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表达的是对第一个用陶俑陪葬这个做法之人的肯定。孔子认为对这种改活人为陶俑做法是对的,那些用活人陪葬的才应该断子绝孙。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这句话是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时说的,理解这句话核心不是落在孔子说,而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一开始梁惠王向孟子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提导,接着孟子开始说他的观点。

第一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用棒杀人和用刀杀人有没有区别?

这个很好理解,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没有区别,因为都是伤人性命,梁惠王也是这样说的。

第二句: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杀人和用朝廷工具杀人有没有区别?

这一句话估计就开始引发争议了,不过梁惠王说没有区别。

第三句:比较长就不引用了,在第三句中出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有人殉制度,秦武公死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时殉177人,《黄鸟》就是讲述这件事情的。

因为人殉太过于残酷,很多人反对,此时有人提议用人俑去替代活人。这应该是一项进步,为什么孟子说孔子十分反对呢?

你联系上下文不难得出结论。

因为做事不是看做了什么事,而是看你的心。孔子强调自身修养,怎么自身修养?

孟子就以此为基础进行详细的说明,他提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为后世宋明时期的心学,明代的阳明心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甚至对后来的禅宗也有一定的影响。

凡事看心,不看事这是孟子的一个重要观点。

作俑者是赞同人殉还是反对人殉?

孟子希望人殉制度是消失而不是换一个形式保存下来,这是孟子最大的希望。

因为你用人殉和活人殉,最后都是保留这项万恶的措施。

改用俑殉之后反而让这项制度得以延续和保留不是进入历史尘埃,这才是万恶的,无后的。

事实上正如孟子所料,秦二世时又开启了活人殉制度,时隔千年,朱元璋时期又一次大规模开启,殉葬的妃子有46人。清朝则大力表彰妻妾“自愿”殉死的举动,将其称为“烈女”。

这一项制度因为人俑的替代保存到几千年,这就是始作俑之恶。

如果没有用人俑代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或许这项制度就此消失了,现在却因为始作俑者的改良,使之延续千年不断。

虽然后世这些人不是因为始作俑者死,但何尝不是因为他们而死呢?这只不过是木棒和刀刃杀人的区别。

其无后不是诅咒,是对百姓的痛惜和痛苦。当然这句话是不是孔子说得不清楚,因为孔子和孟子相差很远了,但一定是孟子说过的话。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谢谢邀请!始作俑者,俑,古代用以陪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指开始发起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从孟子和梁惠王谈论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都是非常反对殉葬制度的,孔子认为,做这样事的人,应该断子绝孙,他们也不想想,若人家用他的子孙作殉葬品,他会怎样想的呢?

在孔子以前,用活人殉葬,这是非常残忍的,到了孔子的时代,有些人改用木制或陶制的偶人作殉葬品,这看来是进步的,可孔子认为,这本质上还是殉葬,还没有取消殉葬制度。孟子认为这是“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还是根据人的体型制造出来的,这还不是殉葬品吗?可见孟子对殉葬制度也是深恶痛绝的。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施行“仁政”的正确思想,他认为,人的生命极为重要。马棚失火,孔子忙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他希望统治者取消殉葬制度,爱护人的生命。殉葬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才结束,可见奴隶制、封建制的统治者实行殉葬制度是多么残忍的。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其实就是“始作俑者”断子绝孙,任何脱离历史实情仅仅从文字含义上曲解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什么是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谁?

答案是,所谓的始作俑者,就是第一个做人俑用于殉葬的人。在孔子之前的时代,也就是商代,人殉是很普遍的,直接活人殉葬。到周朝,活人殉葬得到有效控制,这在《周礼》中明确出来。孔子为什么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那时,活人殉葬又风行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人俑殉葬和活人殉葬的曲线是一致的,但总要晚上一段时间,这是对于活人殉葬的一种模仿。《周礼》反对活人殉葬,就有人想歪招,用人俑代替活人。孔子时期,活人殉葬还是有的,一些自称文明的国家,说俺不用活人了,俺用人俑,于是人俑殉葬也紧随而来。

孔子想要恢复《周礼》,不仅反对活人殉葬,还反对人俑殉葬。但人俑殉葬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到秦朝达到了顶峰。

为什么说人俑殉葬可恶?

有人用人俑,自然有人为显示自己地位高,用真人。再者,人俑是对真人的模仿,我们说吃人是不好的,这时候有人也觉得直接吃人太浪费,不如把肉做成逼真的人形,摆在桌子上吃。

孔子所追求的《周礼》,是既没有活人殉葬,也没有人俑殉葬的。在孔子看来,人俑殉葬和活人殉葬一样黑,用机枪打着人玩者,坏,用弹弓打着人玩的人,就不坏了么?

有些人非说孔子说这句话,是在肯定人俑殉葬,那就是胡扯了。你是怎么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分析出孔子对“始作俑者”是肯定态度的呢?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无后”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话,表示“断子绝孙”,譬如“自子亹而下皆无后”“佞夫无后”“无后未必不孝”,说的就是“断子绝孙”。都骂“始作俑者”断子绝孙了,还肯定呢?所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本真意思,就是:头开始做人俑的人,真是断子绝孙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