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上皇室间大多手足相残,历史上有没有王爷和皇帝关系非常好的?
古人用“棠棣情深”来讴歌兄弟之情,虽说有“最是无情帝王家”之说,但两千年帝国史还是留下了不少兄弟情深的动人故事。
举三个例子:汉明帝与东平王刘苍,唐玄宗与宁王李宪;雍正帝与怡亲王胤祥。
汉明帝与东平王刘苍英明神武的光武帝刘秀一生犯了个大错,他废立皇后和太子,造成了儿子们失和,郭圣通和许美人的儿子们站在了嗣君汉明帝的对立面,以至于兄弟阋墙的事屡屡爆发。
异母兄弟靠不住,同母兄弟呢?阴丽华跟郭圣通一样,也生了五个儿子:汉明帝刘庄、东平王刘苍、广陵王刘荆、临淮公刘衡、琅琊王刘京。
哥五个刘衡早夭,刘京是个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刘荆倒是个有志青年,不过他的志向是抢哥哥的皇位。
汉明帝举目四望,兄弟11个,唯独同母弟弟刘苍值得亲近。
刘苍也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贤王,以骠骑大将军身份留京辅政。
亲王辅政,这在两汉是不符合朝廷制度的。自从“七国之乱”后,汉廷对藩王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藩王们手中的权力也逐渐被削光,成了吃干饭的废人,甚至连行动自由都要被限制。
两汉的藩王除了奉诏进京拜谒外,不能离开封地一步,更不允许参政议政,甚至连他们的姻亲都不允许到中央任职。
汉明帝任命刘苍为辅政大臣,其实就是对祖制的公然破坏。当时朝中虽有议论,但总的来说还是接受了汉明帝的这个决定。刘苍也以自己的行动,平息了人们对他的质疑。
刘苍是个恪守礼法的标准儒家知识分子,他的偶像就是周公,在政治上他其实并没太突出的才华,但他的谦谦君子之风,还是赢得了士大夫们的赞誉。
汉明帝很悲催,弟弟们要么对他敬而远之,要么把他当无限索取的奶牛,要么就想方设法取代他,而刘苍则是唯一一个技能给他带来亲情,又能帮他料理国政的弟弟。
因此,尽管刘苍多次提出去职就藩,汉明帝始终不答应。直到永平五年,汉明帝觉得天下太平了,才同意刘苍回到封国。
回到封国后,刘苍依然不断给汉明帝进言,又多次奉诏进京。汉明帝对刘苍的赏赐可谓是大手笔,动辄数千万钱,马匹、布帛、奴婢、宝货不计其数。
汉明帝还为刘苍破了分封的惯例,他将刘苍的五个女儿按公主的待遇封为县主。有一次,汉明帝一次性给刘苍送去19枚大印,让他府上5岁以上的男孩全部封侯。
刘苍还是两汉唯一一个一家占了两个王爵的藩王,其长子刘忠继承东平王,次子刘敞被额外上了个任城王。
汉明帝驾崩后,汉章帝延续了父亲对刘苍的关爱。刘苍去世时,汉章帝为他举办了超规格的葬礼,以至于后世以此为标准,形成了“如汉东平王故事”的葬送规制。
唐玄宗与宁王李宪李宪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异母哥哥,生母刘皇后(追封)。
李宪的身份比较特殊,李旦第一次登基后,他就被册封为皇太子,李旦退位后他又被降为皇孙。
唐隆政变后李旦二度登基,但太子人选成了麻烦事。原来,李旦这次复位,李隆基立下殊勋,其个人势力也急剧膨胀。
这个格局像极了当初的李建成与李世民,哥俩一个占着身份优势,一个占着实力优势,两派拥趸虎视眈眈,稍有不慎“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必将重演。
关键时刻,李宪主动退出了储位之争,他多次向父亲上疏:“储君是国家公器,平时以嫡长子为重,但国家危难之际应该为功勋为重。如果违背了,必将让天下人失望。”
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李隆基登上太子之位,避免了大唐帝国的又一次政治危机。
正是这个原因,李隆基一生都对大哥饱含深情,和充分的信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不可调和之际,李宪被太平公主当作舆论工具抬出来,试图用他取代李隆基。
面对可能的危机,李隆基做了一床大被子和一个长长的枕头,将兄弟们召集在一起,以示像小时候一样同床共枕。正是这种信任,让太平公主的阴谋最终落空了。
唐玄宗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终其一生他都对兄弟们非常友好,尤其是对大哥李宪,唐玄宗一直称呼他为“兄”,执以家礼。
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子李瑁生下来多病,于是按民间习俗,将他送给李宪抚养。
当然,作为敏感人物,李宪也曾不断遭遇流言。不过李宪非常明智,他恪守两条原则:一不干政,二不结交朝臣,醉心于音乐,安心当逍遥王爷。
李宪的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民间笔记记载,李宪爱花,怕鸟毁了花儿,不惜在树枝上系上金铃,鸟儿一落下发出清脆的声音,被吓得腾空飞起,于是花丛中清脆的铃声响成一片。
李隆基非常欣赏大哥的态度,对他赏赐不断,但凡有新鲜的物件或者食物,他都不忘让人给大哥送一份,因此从宫中到宁王府的马从不间断。
李宪病逝后,李隆基在他的灵柩里放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家信,落款是“弟隆基”,并追封他为“让皇帝”,以帝王礼仪葬于惠陵。
雍正帝与怡亲王胤祥《诗经》有云:“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借棠棣花开比喻兄弟情深。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心机颇深的汉景帝为了笼络弟弟刘武,特地让随从高唱“棠棣之华”,成功地巩固了兄弟联盟,为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基础。
其实汉景帝的兄弟之情是装出来的,雍正帝对胤祥的棠棣之情真的不含一点杂质。
胤祥早年是康熙帝最宠爱的皇子,他早年丧母,曾由雍正的母亲抚养,因此与雍正感情极深。
胤祥后来为何突遭父亲的冷落?后人猜测,很可能是康熙选中了雍正为接班人,怕他受到性情过于刚直的胤祥的牵连,因而故意压制冷处理胤祥。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放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事件,看似边缘化的雍正能笑到最后,跟胤祥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雍正即位后,也给予了胤祥最高的荣誉和权力,封其为“铁帽子”亲王,总理事务大臣,领衔军机处。
雍正帝为人猜忌心很重,手段也很毒辣,唯独对胤祥报以绝对的信任,称之为“柱石贤弟”。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这位大清历史上的贤王,仅仅活了44岁就壮年而殁,让雍正帝失去了一位政治栋梁和亲密手足。
其实历史上兄弟情深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春秋时期卫宣公的两个儿子公子急和公子寿,公子寿为了救哥哥公子急,不惜冒名代死,公子急得知真情又不惜一同赴死,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二子泛舟”。
只是这样的故事,被争权夺利手足相残的“皇家主旋律”所掩盖罢了。
电视剧上皇室间大多手足相残,历史上有没有王爷和皇帝关系非常好的?
事情通常是相对的,皇族之间有争斗,自然就有和睦相处。实际上从汉朝到清朝,皇帝和王爷之间关系不错的例子很多。
比如汉景帝刘启和他的亲弟弟梁王刘武,一个恨不能来个“兄终弟及”让位给自己亲弟弟;一个在“七国之乱”时,为了保护亲哥哥,承担了抵御几乎过半以上的叛军主力的重任。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因为兄弟之情,这就真不好说了,但是至少表面上是那么回事,看起来很美。
但是就是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混乱局面之下,也有殷殷兄弟情深。雍正和怡亲王胤祥的这个兄弟请堪称彪炳千古了。胤祥在夺嫡期间究竟是怎么帮助雍正的,小说家言,浓墨重彩。但是雍正继位以后,身患重症的胤祥不忍雍正身单力孤,毅然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
基本上雍正无法亲自出面解决的大事小情,都交给胤祥去办。什么太后得葬礼、自己的陵园,这些家务事都不算;即位之初,雍正没钱,便让胤祥主理话题,清理亏空;雍正3年,京畿水灾,李绂就知道开仓放粮,但是后续水利营田事务却无能,还卷入了和田文镜的互参扯皮中。胤祥又被安排如负责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7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
雍正是个耿直人,对这个兄弟的感情也非常的好,待遇也是空前绝后的,封其为清朝的第9个铁帽子王,准许世袭罔替。死后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绝无仅有地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
雍正对胤祥的感情不错,似乎多少还是因为胤祥识得大体,为兄弟尽心尽力,累死在任上。
到了乾隆这一辈,简直成了“宠弟狂魔”。弘时死的早,但是乾隆又两个弟弟,分别是弘昼和弘瞻。乾隆即位后,自己住进了紫禁城,但是心里还想着两个弟弟。
弘昼的亲王是雍正封的,乾隆有点过意不去,就把雍正的潜邸雍和宫赐给了弘昼,如果从兄弟分家的角度来讲,乾隆这就相当于净身出户,老爹留下来的市场老爹留下来的私产都归了弟弟。还给他安排了工作,让他入军机议政,这待遇都是破例的;
弘瞻年幼,小20来岁。基本上比乾隆的几个儿子还要小。本来都没有资格被封为亲王的。因为封了他为亲王,自己儿子封亲王的指标就要打折了。但是乾隆把弘瞻过继给果亲王允礼。允礼无后,他死了那个亲王爵就浪费了,而且一堆家产没人继承。虽然弘瞻是过继给了允礼,但是仍然养在太后身边,连乾隆给太后修的圆明园,都是弘瞻经常出入之所。
虽然大家都说乾隆是个败家子,但是对待家人兄弟,乾隆还是比很多帝王完要宽容的。
有个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和弘昼即便日常相处也和普通家庭兄弟相似。
乾隆与弘昼曾在正大光明股监考八旗子弟,天色已晚,弘昼让乾隆先回宫吃饭,乾隆不允。弘昼也不过脑子,就问:“你疑心我受贿行私吗?”乾隆不答。第二天,乾隆见弘昼,说:“昨天若我当众回答你,你已经成为肉泥了。”如果我们做一般意义理解,弘昼说话根本不过脑子,而乾隆也的确不和自己弟弟计较。
乾隆之所以能如此善待兄弟们,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这一代兄弟少,接掌权位过于顺利,没有激烈的兄弟间竞争。而相反的是父亲雍正留下的股肱们都过于强大,笼络宗亲,不但可以形成较好的道德口碑,还可以形成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电视剧上皇室间大多手足相残,历史上有没有王爷和皇帝关系非常好的?
有黑暗,自然有阳光。皇室之间有自相残杀的残酷一面,自然有兄弟情深的温柔一面。
历史上王爷与皇帝关系非常好的呢,像大家熟悉的就有老四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还有康熙帝和哥哥裕亲王富全。
像其他朝代,也有很多。
比如说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对自己的弟弟赵王如意就很好,像当年赵王的母亲戚夫人在汉高祖刘邦面前吹枕边风,差点使刘盈的太子之位被赵王取代,结果刘盈并没有记恨赵王,兄弟两个关系还不错。
后来吕后想要报复戚夫人母子二人,刘盈又与赵王吃住在一起,就是想保护赵王,虽然最后吕后还是将赵王害了,但这汉惠帝刘盈如此对待赵王如意,也是皇室之中少有的温暖事情了。
还有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哥哥李宪,关系就很不错,李宪身为唐睿宗的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子以后,虽然让位于李隆基,有着害怕李隆基势大的原因,但也是避免皇室自相残杀的一个好的行为,从此以后李宪和李隆基的关系是相当好,李宪死后,唐玄宗更是坚持追封哥哥为让皇帝,很是兄弟情深啊。
明朝的天启帝和弟弟崇祯帝关系也不错,两个兄弟从小也是苦命,因为父亲朱常洛不受爷爷万历帝的宠爱,导致两个兄弟过的很苦,可以说是患难兄弟。
天启帝登基以后,对还是信王的崇祯帝也不错,天启帝无子,后来病重时便召弟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说道:“来,吾弟当为尧舜”。将皇位传于崇祯帝。
当然还有很多兄弟情深的例子,宋安之今天只是大概说几个例子哈。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电视剧上皇室间大多手足相残,历史上有没有王爷和皇帝关系非常好的?
我们首先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点限定,即这里所说的王爷,是指皇帝自己的亲兄弟,不是那些世袭的王爷,因为那些人可能是皇帝的爷爷、叔叔或者同族的兄弟,血缘比较远。
从情理上看,皇帝和亲兄弟之间的关系不会太亲密,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双重的竞争关系。首先他们可能有不同的生母,各自的母亲之间原本就有着强烈的竞争和互斥,他们在生母身边长大,不能不受到这种敌意的影响。
其次是皇子之间在继承权上的竞争,大家的利益既是统一的,又互相对立,你分的多了,我必然就少一些。即使是同胞兄弟之间,也无法避免这一点。
而且,正常情况下,皇帝即使对某位亲王很好,也不会表现得太露骨,以免给大臣们钻营的机会。如果一个皇帝对某个亲王十分亲近,几乎可以肯定这其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比如对某位兄弟的关切可能是要掩饰对其他兄弟的冷酷无情。或者通过显示兄弟亲善,希望世人忽视或者忘却自己那些不可告人的过往。
但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真有一个皇帝对自己的一位兄弟是真好,那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对他的六弟、彭城王元勰。
孝文帝一共有六个弟弟,加上他自己一共兄弟七人,元勰排行老六,性格平和温厚,好学而且擅长诗文。孝文帝曾经让元勰在十步之内写一首诗,以路边的松树为题,元勰真不含糊,很快成诗:“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孝文帝认为六弟是提醒自己别像曹丕对曹植那样,于是哈哈大笑:“你这是借诗责备兄长啊。”
其实孝文帝和六弟的关系非常好,尤其是在元宏病重之后,做为司徒、太子太傅的元勰悉心关照孝文帝的起居生活、饮食医药,同时还要兼理朝政。
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率军南征,元勰随行,途中孝文帝再次发病,大小事务全由元勰协助料理。孝文帝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开始向元勰交待后事,很诚恳地说:“将来执掌军队、维护社稷的事,只能靠你了。”
此后孝文帝的病势越来越沉重,他嘱咐元勰:“国家安危系于你一身,你要尽力辅助皇太子。”
元勰是相当明智的一个人,他流着眼泪对大哥说出自己心中的隐忧:“我会以死效力,可是位高遭忌,陛下明鉴,请允许我全身而退,以避祸端。”
于是孝文帝给皇太子写了一份手诏,对元勰的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说他们兄弟之间关系亲密,“元勰向往闲散的生活,我一直不舍得他离开。等我百年之后,你可以听凭元勰去留。”
不久,孝文帝死在路途之中,元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平静撤军,秘不发丧,同时派人飞速通报皇太子。最终护送孝文帝的灵柩安然返回京城。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皇太子元恪即位,就是宣武帝。元勰提出隐退,宣武帝坚决挽留,元勰最终留任侍中、司徒。后来因为得罪了宣武帝的叔丈高肇,被宣武帝赐毒酒毒死。
电视剧上皇室间大多手足相残,历史上有没有王爷和皇帝关系非常好的?
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
古代不管是谁当上皇帝,立刻就飘了,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他们有各种忌讳,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当属别人不能叫他的名字这个规定。谁如果敢直呼皇帝的名讳或者和名字里有和皇帝名字相似的字,那就是大不敬,后果很严重。
雍正自然也不能免这个俗,他比别人做得更彻底,他即位后自己兄弟名字里的胤字都统统不能留,全改为允字。
这里面有例外吗,有,那就是胤祥,不过胤祥活着的时候还是叫允祥,他死之后,雍正破例恢复了他原本的名字胤祥,这已经很好了,其他兄弟到死都没有恢复名字,依然叫允甲允乙什么的,雍正和胤祥关系如果不好,能恢复他的名字?
那么雍正对胤祥为什么这么好呢?胤祥不争,他做事勤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
关于雍正即位前和胤祥的关系,史书上记载的并不多,但我们猜测一下大概是很好的,因为和雍正关系不好的兄弟都被处理了,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不都是例子,胤祥如果不是和雍正关系好,那他的下场一定也是“牢底坐穿”。
雍正即位之后对胤祥就更好了,他命令胤祥管理户部,还给胤祥加俸,加仪仗队排场,然而胤祥都推辞不受,胤祥越这样,雍正越觉得胤祥人不错,所以他坚持封赏胤祥。皇上非要加封,胤祥也推辞不过,他接受封赏,但是只接受一部分。
胤祥把户部管理的井井有条,雍正很是满意,等到雍正即位第三年的时候他给十三弟加官进爵,命令他管理京师附近的水利事务。胤祥管理水利期间疏通河道,修堤筑坝,同时抓运输和灌溉两件事,在他的努力下水患减少,老百姓的收成也得到大幅改善。即便有这样那样的功劳,胤祥也没有显摆张扬,他没有以此做筹码获取更多的荣宠,还是低调做事为人。
到雍正七年的时候,胤祥开始管理西北的军机事务,胤祥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他自己做事又特别尽心尽责,终于在次年积劳成疾,雍正听说之后很是担心,遂赶去探望,哪料他赶到的时候,胤祥已经病逝,雍正十分伤心。
胤祥死后,雍正下令罢朝三日,第二天他还亲自去祭奠十三弟,并颁下口谕说自己要穿丧服一个月来悼念十三弟,其他官员不必效仿。
过了几天,雍正又亲自下令恢复胤祥的名号,这是天大的恩宠了,乾隆在位的时候只是宽赦了几位叔伯,并没有恢复他们的名讳。
用行动支持兄弟汉景帝的梁王汉初刘邦消灭了异姓诸王,为了巩固统治,他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
刘邦认为自家人不会坑自家人,分封同姓宗族为诸侯王就能万无一失,保江山千秋万代,但他低估了人性的贪婪,诸侯王的分封国有独立的行政权,绝对的权力令诸侯王越来越膨胀,他们对帝王的政令阳奉阴违,各自为政,到了景帝即位之时,诸侯王和王权的矛盾冲突几乎激化到了极点。
景帝意识到了诸侯王不听号令对大汉的威胁,他采取晁错的方法开始削藩,在削藩行动中首当其冲的三人就是赵王胶西王和吴王。
景帝最初的动作并不大,但是吴王他们也看出来了,最初那些惩处措施是一个信号,不是最终目的,景帝以后会有更大的动作,如果坐以待毙,早晚变成没有实权的光杆司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还是先发制人来得好。
打定主意的吴王联络其他六国发动了叛乱,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叛军一路东进,攻到梁国的时候遭到了梁王的激烈抵抗,梁王坚守城池,拖住了叛军,为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自那之后,汉景帝就越发恩宠梁王,梁王因此变得骄横起来。
后来他还和窦太后串谋意图继承帝位,此议被汉景帝驳回,征位不成的梁王便密谋刺杀太子刘彻,不过事情败露,梁王也被揪了出来,汉景帝没有过分追究此事,但从此也疏远了梁王。
什么是真兄弟,甜言蜜语,桌上推杯换盏的人不算,有难同当,你困难的时候我拉你一把,这才叫真兄弟。梁王前期做到了真兄弟,景帝也知恩图报,给梁王开了很多方便之门,但是梁王后来觊觎不属于他的东西,这可算晚节不保了。
能善始善终之道在于踏实做事,低调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得多的人难免飘飘然,觉得自己多伟大,然后就开始卖老资格,居功自傲,一旦到这一步,你做的一切都白费了,工作的人应该对这点深有体会。
古代那些能善终的王爷和大臣大都做到了严于律己,希望我们也能学习到他们的自控,能自控的人才能成事。
电视剧上皇室间大多手足相残,历史上有没有王爷和皇帝关系非常好的?
无情最是帝王家,历史上皇帝和宗室之间手足相残的不在少数,但也有一些王爷,因为和皇帝关系好,不涉及政治党争而能善始善终。
比如清朝三位皇帝:康熙和哥哥裕亲王福全、雍正和弟弟怡亲王胤祥、乾隆和弟弟和亲王弘昼。
乾隆和弘昼之间的兄弟情深雍正一共有十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只有三个:弘时、弘历和弘昼,其中弘时早年又因为失宠而被过继给了八叔胤禩(此时的胤禩已改名为“阿其那”),于帝位无缘了。
剩下来的弘昼,就是宝亲王弘历唯一的兄弟和最强有力的对手,所幸的是,弘昼选择了做兄弟,而不是做对手。他聪明伶俐、洞察世情,深得雍正帝的喜爱,但同时他又天性阔达、不争不抢,这一点和他母亲耿氏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乾隆是很感谢弘昼没给他添乱,因为雍正最疼爱的福惠早死,成年的兄弟中,弘时比不过他,弘昼又不愿和他争。这才能让弘历不用面临父亲继位时那样险峻的局势,可以悠哉的继位。
而且此时雍正后宫嫔妃中,得雍正宠爱又还在人世的,只有乾隆的母亲钮钴禄氏和弘昼的母亲耿氏,由于耿氏性情温和、聪慧,又教育出弘昼这样一个好儿子。乾隆也不必担心这对母子会出什么幺蛾子,自然就对弘昼十分放心了。弘昼算是清朝有名的“荒唐王爷”:像在朝堂上正面怼乾隆就是经常的事,还有如电视剧里所描述的,弘昼很喜欢办“活出丧”,就是给还活着的自己置办丧礼,让家人在旁边大哭大嚎,自己则坐在祭台上吃着喝着,看着戏。
不过后世一般认为:弘昼实际上是大智若愚,因为他的这些举动,虽然荒唐,可却没有违背过国家制度:比如朝堂上和皇帝论理,那是努尔哈赤时期就传下来的;举行“活出丧”也不违法,毕竟清朝皇帝一上任,就得先给自己挑好一块墓地。所以乾隆也从来没有责怪过他,还不断地给他赏赐。
也是因为乾隆的娇纵,朝廷上无人敢惹弘昼,甚至到后来,发生了王爷当庭殴打大臣的事情。不过乾隆依旧置若罔闻,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弘昼最后六十岁去世,虽然不及乾隆和母亲耿氏那样长寿,但比起父亲雍正和那些短命的哥哥来,做了一辈子逍遥王爷的弘昼,则又显得幸福得多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