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

隋末时期各路反隋武装总数不下百家,如果单从军事力量和阶段性成果看,很多人都比李渊更有“帝王相”,比如王世充、窦建德、薛举、萧铣、刘武周等。

为什么成功的是李渊呢?原因很多,比如有人说李渊有个好儿子,其实那都没说到根上,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政治正确、军事得当、身份注定。

政治正确:扶立杨侗,成功避雷

如果告诉你们一个数字,您可能不大相信:隋末称帝的武装首领整整有10位,还有称王的若干位、称公的数不清。这些人仿佛对头上的帽子非常在意,就怕别人不知道他已经发达了。

李渊呢?人家根本不在乎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他打出的旗号是“拨乱反正”,你杨广篡位,实施暴政,搞得民怨沸腾,俺老李要替俺姨夫恢复大隋正统,所以请跟我一起轰走杨广,扶立杨侗。

李渊的这个旗号虽然是自欺欺人,别忘了它会给那些心里长草的人一个借口:跟老李干不算违法哦,都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隋江山嘛。所以,李渊在这个口号下,可以广泛建立统一战线,至少可以少树敌。

当小傀儡杨侗立在那里时,隋朝上下也发懵:咱到底打不打长安?如果打长安岂不是打了杨侗吗?杨广也懵:杨侗是自己的亲孙子,总不能宣布他是反叛吧?李渊你这个混蛋,躲在我的好孙子后面作恶!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神奇的结果,当李渊入主长安后,隋军居然只能在一旁观望,祖孙两个皇帝隔着千山万水泪汪汪,谁也拿李渊没辙。

那些给自己加冕的家伙就没那么幸运了,隋炀帝的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到他们身上了。这柄政治保护伞尽显李渊的智慧,这是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军事得当: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李渊的统一战争脉络很清楚,先打薛举、李轨、刘武周,再打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最后是江南的萧铣等人,基本上没遇上跟几大巨头多线作战。

这几大巨头为什么对李渊这么客气?坐等着他消灭别人后再来收拾自己?其实不是这些人傻,而是李渊太“鸡贼”,他特别擅长给人喂糖豆,让他们“安乐死”。

李渊曾经给李密写过一封信,他不顾自己一脸皱褶,低声下气地称李密为“兄”,把李密夸成一朵花,声称要为李密效劳。自高自大的李密飘了,跟李渊说话一点都不客气,李渊接到李密的信一点不生气,还高兴地跟身边的人说,李密这家伙太狂妄,转身他又给李密回了一封言辞卑微的信。

在跟薛举较劲的时候,李密故技重施,他给薛举北面的李轨写了一封信,称他为“从弟”。别小看这个称呼的杀伤力,李轨跟李渊同姓不同宗,李渊的称呼意思是我承认你跟我同宗了。

要知道陇西李氏的身份在当时就是个宝,它可以给族人想象不到的政治资源。所以李轨一下子就“酥了”,他一度计划去掉自己的帝号,拜倒在“从兄”的脚下。

信就是李渊的另一种武器,李密和李轨不光打消了跟李渊争斗的计划,还自觉充当他的打手,跟王世充、薛举死缠烂打,给李渊创造了战略空间。

身份注定:门阀出身,一呼百应

其实单论军事实力,恐怕王世充、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甚至薛举都不比李渊差,甚至略胜一筹,可为何他们都输得那么迅速,那么蹊跷?

如果你在对比另一个人的轨迹,或许就会发现其中的门道——萧铣。萧铣几个月军队就扩充到40万,拿下近半个中国,可事实上他的战斗力弱爆,他本人从来没上过战场?

这样一个“军事白痴”怎么能席卷半个中国?因为他是豪族出身,自带光环,有政治上的优势。李渊的成功跟他一样,他门阀集团的出身才是他成功的支点。

李渊从晋阳起兵,最艰苦的战斗在对付宋老生和屈突通,到了河东之后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各地武装力量和隋朝官兵争着来纳投名状。

这些人包括陇西李氏子弟、河东裴氏、关中柴氏、李氏、郑氏、高氏、窦氏、宇文氏、长孙氏、韦氏、王氏等。如果你再把李家父子的婚姻关系审核一遍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家族或远或近都与李家有姻亲关系!

比如柴绍是李渊的女婿,窦氏是李渊的妻族,长孙氏是李世民的妻族,郑氏是李建成的妻族,高氏是长孙氏的妻族,李渊和李世民还娶了韦氏、杨氏、宇文氏的女子。如果你有那个耐心,或许发现李渊与李世民从不同的家族出发,还有若干种称呼方式,有的还存在差辈!

总之一句话,这些家族血缘相互渗透,都是一家人!

原来李渊取天下有一呼百应的资本!这个政治资源让李渊成了收割机,瞬间就能堆成一个王朝。而窦建德之流就辛苦多了,他们只能一寸一寸地攻伐,稍有不慎就被人收割,成功的几率几乎是零。即便阶段性成功了,由于内部得不到门阀家族的支持,随时都能被掀翻。

所以,我们读历史不能光被表面的精彩所迷惑,比如李世民的军事才华确实强,但军事永远只是一条腿,政治那条腿不可或缺,甚至远比军事还要重要!

能做到以上三点的,只有李渊一个,你说他该不该取得天下?

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

谢谢邀请,我是不创造历史,仅仅搬运历史的瑞说文史。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历朝统一天下的开国君主统一天下都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其中也有跟开了挂似的,“位面之子”刘秀的bug就不说了,咱们今天就聊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从起兵三万人一直到统一天下只用了七年时间。很多人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影响,认为是李渊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当然,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是李渊在哪个隋末乱世凭着三万人起兵统一天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今天就由我为大家简单分析下。

天时

当然,这里不单单指的是天气,而是整体的天下大势。李渊是615年被隋炀帝任命太原留守,负责防备突厥,镇压山西的农民起义。所以到了617年,隋朝的农民起义越演越烈,朝廷很难有效的镇压起义。所以李渊是趁着天下大乱起兵,而且那两年山西的收成特别好,李渊并没有把粮食送给中央,而是用来招募士兵。所以李渊占了天时的便宜起兵以及迅速扩充军力。

地势

刚才已经说了,李渊当时是太原留守,隋炀帝的意思是李渊防备突厥以及护卫长安,所以李渊离突厥和长安都很近。所以李渊起兵后,交好突厥,不但解决了后顾之忧,更从突厥那里获得了大量战马,有了战马就可以有大量的骑兵,在后期统一天下的时候,李唐靠着突厥支援战马组建的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李渊起兵之后,就迅速攻占长安,尊代王杨侑为帝,自称大丞相。同时也因为地理原因。其他起义军都在中原江南围着隋炀帝杨广乱战,这给李渊有了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李渊能比较容易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和

人和

在这里我们就来聊聊李渊的身世,这个扯的就比较远了。要从北魏分为东西魏开始,东西魏实际被高欢和宇文泰把持,西魏的宇文泰更好的统治西魏,设立了府兵制,设十二柱国,二十四将军,这就是著名的在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四朝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在这四朝的朝政都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其中李渊的爷爷李虎是其中的一位大柱国,隋炀帝杨广的爷爷杨忠是其中一位大将军。而其中一位大柱国独孤信的女儿又分别嫁给了李渊父亲和杨坚。虽然听起来有点乱,简单地说就是李渊和杨广是亲姨表兄弟。他们的爷爷和共同的外公都是“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领导。所以李渊在进入长安后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些在宇文家族建立北周以及杨坚建立隋朝有着重要作用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在看到隋炀帝大势已去时,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李渊有着这个集团在后面支援钱粮士兵,以及自身大量人才的优势,迅速统一了天下。

这里提一句有意思话,如果把天下比做一个大公司,这个历经四朝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就是个董事会,而宇文泰,杨坚,李渊就是董事长,无论天下怎么乱,做皇帝的永远是他们的人。所以李唐带隋的历史就可以看做一场公司董事会的竞选。

所以,李渊凭着以上所说的种种优势,很容易凭着起初三万兵力,短短七年就能统一天下。我是瑞说文史,不能创造历史但可以搬运历史的搬运工,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我哦。

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

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只有三万人,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新募集的兵力。表面看起来,势力不算特别强,但李渊起兵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已经基本奠定了唐朝一统天下的基础,唐政权成为群雄争霸的最终胜利者基本没多大悬念了。唐朝开国,总体算得上相当顺利。

李渊能这么快成为最可能统一天下的势力,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李渊在一个最合适的时机起兵,得以顺利占据关中;二是李渊采取正确的对外策略,安抚了大敌突厥和李密;三是李渊家族和李渊本人累积的社会网络和威望,成功吸引了大批归附者。

(李渊)

李渊起兵时机选择非常优秀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正式在太原举兵。李渊起兵的时机掌握的非常好。此时,已经天下大乱,隋政权不能完全控制各地局势,但反隋势力此时离取代隋朝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隋王朝依旧有不小的力量。隋王朝此时还能控制的主要军事力量,都被调遣到洛阳附近和最大的反隋势力李密作战,关中地区军力空虚。李渊起兵后能很快占领关中,这个因素至关重要。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太原起兵,七月初四日,誓师进军关中,十一月初九,李渊攻陷长安,占据关中。李渊从太原出兵到攻陷长安,只用了四个月。李渊一路上招抚各路农民军和地方官吏加入,女儿平阳公主和族人李神通等人也在关中起兵。到长安时,实力已经大大增加,攻打长安时已经有20万人(当时多数战斗力不能和最初的三万人比),但关中本身兵力空虚也是李渊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中地区是关陇军事集团的大本营,在隋末受战争破坏也比较小。李渊也比较完整的接收了隋朝的官吏系统,很快就能比较正常进行征兵收税等活动,充分利用关中地区的人力物力。尤其关中地区完善的府兵系统,能很快动员出一只素质比较高人数不少的军队。

李渊占据长安后,派人招抚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没有大的割据势力,本身也比较和平安定,基本没有受到隋末战争的影响。李渊在巴蜀地区的招抚很成功,很快控制了物产人力丰富的巴蜀地区。

到李渊起兵一年左右时,已经比在河东(山西)、关中、巴蜀地区建立比较正常的统治秩序,能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名义上归附的地区就更多了。天下间已经没有任何势力综合实力能够和李渊的唐相比。

大业十四年(618)七月,唐军在与西秦薛举的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中遭受惨败,损失惨重。薛举战后将战死的数万唐军做成京观炫耀武功。但不到一个月后,唐军重新组织了一只大军到达和西秦对峙的前线,十一月,唐军大败薛举之子薛仁果,彻底消灭了西秦势力。

相比之下,李密在和王世充作战中失败,实际损失其实还没唐军在浅水原之战大,但一战失败后就分崩离析了。

大业十四年(618)九月,李密在和王世充决战中失败,入关投奔李渊,天下间更没有任何势力有潜力挑战李唐政权了。李密如果胜利,虽然根基很不稳,但以其威望和能力,还稍微有点对抗李唐的潜力。李密失败以及唐军消灭薛仁果后,统一天下基本没有悬念了。

李渊用正确的策略在势力弱小时安抚了大敌突厥和李密

突厥在隋朝时已经基本被降服,东突厥已经成为依附隋朝的附庸。隋末天下大乱,突厥乘机复兴,大业十一年,突厥背信弃义围困隋炀帝杨广于雁门,标示着突厥的再次强盛。隋末唐初的北方各割据势力,都基本有讨好甚至依附突厥的黑历史。李渊也不例外。

李渊起兵前,也向突厥称臣,曲事突厥,送突厥大批财物讨好突厥。一直大约到武德三年左右,才转变政策对突厥强硬起来。李渊对突厥称臣和种种讨好突厥的行为称得上无耻之极,不过也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在起兵时全力进攻长安。李渊很快基本奠定了统一天下的优势,有资本在不太长的时间后不再受突厥挟制,避免了沦为突厥的傀儡。

李渊进军关中的过程中,最大的反隋势力李密的瓦岗军曾经也有过转而占据关中的想法。李渊对李密做出了很低的姿态,表示愿意以李密为主,拥护李密的反隋盟主地位,自己只求将来被封为唐王就满足了。李渊的低姿态坚定了李密继续在洛阳附近对抗隋军主力的决心,让李渊得以顺利进军关中。

李渊家族和本人的贵族身份吸引了众多势力来投

李渊的爷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西魏北周到隋朝,核心统治集团基本都是一帮人,李渊家族也在隋朝的核心统治集团内。李家取代杨家,对隋朝统治集团内的很多人来说可以接受。

李渊还有着强大的家族势力和社会网络,李密虽然身份和李渊差不多,但这方面就要差一些。

李渊起兵进攻关中的途中,大批农民军纷纷归附加入唐军。隋朝官吏也广泛加入,如华阴县令李孝常献永丰仓降李渊。永丰仓是隋朝几大粮仓之一,主要用来供应京师长安所用,对李渊意义重大。绛郡通守陈叔达献绛郡归降。

李渊入长安后,位于今天三峡地区的夷陵郡通守许绍是李渊少年时的同窗,得到李渊书信招降后归降。奉隋炀帝命于灵武巡长城以伺盗贼的窦抗,是李渊妻子的堂兄弟,李渊占据长安后立即归附。

李渊的身份,吸引了原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大批人的归附。即使对农民军,李渊这样的身份也比别的大股农民军更有吸引力。

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

李渊以3万人起兵,却在一年之内奠定了唐一统天下的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李渊备受诟病的地方是他曾臣侍突厥。不管怎么说,在群雄并起的隋末,李渊最开始的力量是较为薄弱的,他能一统天下,原因往大了说不外乎是天时地利人和,往具体了说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起兵时间拿捏得好;起兵的地点和路线正确;李渊的出身、政治谋略和格局;恰当的外交策略;黄河流域势力的火拼和消耗;李建成、李世民、平阳昭公主等子女的给力等等。隋末百姓负担加重,赋税和徭役压的人们喘不动气,从610年开始不断出现农民起义,规模小但数量大,613年,杨玄感造反,这算是最早的一个大规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起义的火种已经传向四面八方,到616年,大规模的起义已经开始形成割据势力,尤其这一年杨广在骁果军的保护下去了江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防守薄弱了起来,隋朝失去了普遍的民心,人们渴望被带出困境,很多隋朝的官员在这样的情势下举起义旗反抗杨广,617年五月开始,太原留守李渊瞅准时机举起了义旗,为了收买人心,他打出的旗帜是“废昏立明”,是要“匡扶隋室”而不是自立为王,这让他的起义顺利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归顺。

但起兵并非小事,况且李渊身份特殊,他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在7岁那年承袭唐国公,隋朝建立后,因为李渊的母亲和独孤伽罗是亲姐妹关系,所以杨坚对李渊很是看重,先是成为杨坚的侍卫—千牛备身,后来不断升迁,但在杨广为帝后,一度遭到了表弟杨广的猜忌,但后期各地起义不断,李渊开始镇压起义军,尤其是615年开始,李渊任河东抚慰大使,在河东这块地上,他不断镇压起义,也不断招降纳叛,在当地威望很高,617年,李渊正式成为太原留守,拥有该地的最高指挥权,但杨广也给李渊派了副手监视他,他们是王威和高君雅。李渊借着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等招兵买马,这自然招致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两人本要谋划除掉李渊,李渊知道后以两人暗通突厥为由处死了两人,接着李渊派刘文静去了突厥寻找支持,隋末大乱,突厥也想趁机南下,于是扶持了不少起义军领袖,但李渊并不想被突厥牵着鼻子走,他只是希望突厥能借给他点兵马,最次就是不干涉李渊的起义。结果突厥支援了李渊几百个士兵和大约两千匹战马,双方约定打下的土地归李渊,美女和财宝归突厥。

李渊建立大将军府,设左中右三军,由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率领,七月正式誓师起义,李元吉镇守太原,李渊带着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领三万人马挥师南下,目标是长安,当然这时候李渊是很忌惮瓦岗李密的,恰好李密给李渊写信,想自立为盟主,合各家起义军反隋自立。李渊逮住这个机会稳住了李密,也让李密牵制住了大量的隋军。他回信告诉李密,他李渊五十多岁了没有野心和能力反隋,只有李密能成功统一天下,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时候只要再把唐地封给他李渊就感激涕零了。李密一看就开心的继续反隋事业了,也没有把李渊放在眼里。

就这样,李渊很快逼近长安城,又有女儿平阳昭公主在关中打下了不少地盘,团结了不少强盗和反隋义士,很快,他们合力围攻长安,十一月顺利攻下长安。李渊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扶立杨广之孙杨侑为帝,李渊摄政,控制了关中局势,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旗,李渊进入长安并未引起慌乱,反而得到了拥护,很快站稳脚跟,并在618年杨广被宇文化及父子俩杀死后逼杨侑禅位,大唐建立。这同样源于李渊的特殊身份,李渊的祖父李虎曾是西魏的大柱国之一,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杨忠同样也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所以杨家和李家都属于关陇集团,无论是杨氏得了天下还是李氏得了天下,关陇集团的利益都没有受到损害,所以李渊进入长安后,很快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大唐较好的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得以很快稳定朝政,而民间则早在614年就有“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况且李渊的军队所到之处不许扰乱百姓,所以李渊得到了普遍的民心。

之后,李唐利用关中地势易守难攻的优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李渊坐镇长安主持内政,其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率军南征北战,尤其是战功卓著的李世民,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灭掉西北的薛举和薛仁果父子俩;收复太原,灭掉刘武周势力。这时期,李轨也被消灭,河西走廊成为大唐疆域,

稳定了这些地区,大唐开始向中原推进,中原势力在这一时期其实已经不是很强,李密的瓦岗军和宇文化及的骁果军火拼,双方损失都很大,洛阳的王世充趁机攻打李密,瓦岗军溃散,李密投了李渊,而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灭,所以,李渊、窦建德和王世充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620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两军对抗了很长时间,王世充派人找窦建德援助,窦建德出兵,在621年的虎牢关,李世民成功俘虏了窦建德,又迫使王世充投降。不断有猛将投降大唐,大唐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值得一提的是,李渊对待降兵降将一直是欢迎的,封赏笼络,但对于起义军首领则毫不手软,明里暗里全部杀死了,这一方面确实防止了首领们的再次叛乱,给大唐带来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另一方面,稍有不慎也会激起反叛,比如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就在窦建德被杀后组织旧部造反,后被李建成所灭(这时候李渊可能已经开始打压李世民)。624年,大唐基本实现了大一统。

其实我们看隋末的这些起义军领袖,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等等,其政治谋略和格局都很难和李渊相比,李密原本有攻进长安的机会的,却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机会,而且这些将领虽然也有深得民心的,但他们大都没有深谋远虑,斤斤计较于争盘夺势,却不注重地盘内的内政问题,而李渊则不同,况且他还有几个好儿子替他打地盘,他得以坐镇长安处理内政,稳定朝政,全盘考虑问题。而说到猛将,实际上,李渊最初起兵之时并没有几个猛将,反而王世充和李密手里猛将一抓一大把,到了李渊建立大唐,开始统一战争之后,很多猛将才开始不断归顺,为大唐的统一出力。

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

想问鼎天下的是有帝王之志的人,全天下也就那么几个,而天下的士农工商,只想要天下太平而已!

李渊本是权贵,深知天下人心中所思所想,也很擅长笼络人心,懂得招贤纳士,懂得如何给天下人以希望,知道如何去满足天下人诉求!

所以李渊真正的对手也就那么几个野心家而已,加上李渊本是皇亲国戚,名望不错,在天下人心中地位较高,所以容易形成向心力,反观其对手,无论出身、才能丶名望、策略丶人脉,均不如他。所以最终由李氏一统江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

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起兵时有三万兵力已经很多了

在经历了隋末大乱以后,初唐的人口已经不多了,据《通典》记载,武德年间唐朝只有200余万户,按照三户出一兵的比例估测,当时全国在正常动员下能够出动的兵力只有70余万人,即便极限动员,也不过100多万人,而隋末大乱时有名有姓的义军就有上百支,平均来看,兵力都不会很多。

翟让起兵时兵力就很少,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才“聚徒至万余人”(《资治通鉴》)。

窦建德刚起兵时只有数百人,在合并了周边力量以后,也不过“兵至万余人”(《旧唐书》窦建德传)。

薛举起兵的时候只有数千人,“金城令郝瑗,募得数千人,使举讨捕”(《旧唐书》薛举传)。

刘武周起兵时是1万余人,“其属城皆归之,得兵万余人”(《旧唐书》刘武周传)。

高开道起兵只有数百人,后来攻克渔阳郡,也才达到1万人,“复出掠沧州,招集得数百人”,“进陷渔阳郡,有马数千匹,众且万人”(《旧唐书》高开道传)。

徐圆朗起兵,攻城略地之后,也不过有2万人,“据本郡,纵兵略地,自琅邪巳西,北至东平,尽有之,胜兵二万余人”(《旧唐书》徐圆朗传)。

萧铣起兵,只有数千人,“即日集得数千人”,打出梁的旗号以后,五日之内归附数万人,“自起军五日,远近投附者数万人”(《旧唐书》萧铣传)。

李子通起兵将近半年后,兵力才达到1万人,“未半岁,兵至万人”(《旧唐书》李子通传)。

梁师都起兵时有数千人,“师都阴结徒党数千人”(《旧唐书》梁师都传)。

由此可见,隋末群雄在起兵的时候,兵力普遍都不多,相比之下,李渊晋阳起兵时就有数万兵力,请注意,李渊在晋阳的总兵力是多于3万的,3万只是李渊的机动兵力,“发自太原,有兵三万”(《旧唐书》高祖本纪),也就是说,从太原出发的兵力就有3万人,而当时李渊在晋阳是留下了留守兵力的,“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可见李渊的总兵力是多于3万的。与其他群雄相比,李渊起兵的本钱已经是非常丰厚了。

二、起兵时机恰到好处

李渊在义宁元年(617)六七月间起兵,时机的选择可谓恰到好处。李渊在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出任太原留守,大约半年之后就起兵了。这个时间把控的是比较准确的,如果当时李渊起兵再晚一点,迁延个一两个月,可能就会出大问题。

当时,薛举于义宁元年(617)四月在金城郡(兰州)起兵,半年多时间,先后占领金城郡(兰州)、枹罕郡(河州)、西平郡(鄯州)、浇河郡(廓州)、天水郡(秦州)、陇西郡(渭州)共计6郡,并控制了隋朝在西北的养马地,“掠官收马,招集群盗”,组建了一支非常凶悍的骑兵。就在义宁元年(617)十二月,也就是李渊攻克长安1个月后,薛举大举进攻长安以西的扶风郡,“将图京师”。

薛举由于拥有大量骑兵,战斗力极强,唐军打他打的非常费劲,在李世民亲自领兵出战的情况下,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唐军仍被击败,后来,在薛举已死的情况下,李世民周密筹划,通过第二次浅水原之战才得以扭转战局。

试想,假如当时李渊起兵晚了一两个月,在薛举进攻扶风郡的时候,李渊还没有攻克长安,那么,李渊势必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以薛举强悍的攻击力,李渊在关中怕是难以站住脚。

三、用人得当

说到用人,就不得不提李渊的宝贝儿子李世民了。

现在网上不少人挺不待见李世民的,认为李世民的成功,是因为各种其他的原因,比如后勤保障有力、比如关中兵战斗力强大,等等。实际上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如说后勤保障有力,并州(也就是晋阳)后勤保障也很有力,“晋阳强兵数万,食支十年”,那怎么让刘武周给夺去了呢?如说关中兵战斗力强大,在薛举骑兵面前,唐军着实不敢说战斗力强大,两次浅水原之战,都打得艰苦异常,此外,面对刘武周、宋金刚的进攻,唐军四批援军、小十万兵力,先后被宋金刚以区区数万之众团灭,这也敢说唐军战斗力格外强大吗?

在李唐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德元年(618)打薛举,这是典型的步兵打骑兵,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后来宋朝与辽作战比较被动,好多人喋喋不休的说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就是宋朝没有养马地,因此是以步兵对阵骑兵吗?有些人因此说是唐朝丢掉了养马地,拖累了宋朝。且不说党项崛起发生在北宋初年,是北宋自己没保住养马地。就只说唐朝,唐朝的养马地难道是通过继承法继承的吗?当然不是,那是唐军自己打下来的,具体来说,就是李世民率领唐军打败了薛举父子,夺取了养马地。

武德二年(619)打刘武周,这一仗很有针对性的证明了不是谁都能领兵打仗。当时,对于李世民在军中威望的快速上升,李渊是有警觉的,因此,武德二年(619)特意晾了李世民一段时间,不让他出战,结果山西就出了幺蛾子,刘武周、宋金刚突然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包括李唐龙兴之地并州在内的大量州县纷纷失守,李渊先后派出了姜宝谊李仲文、裴寂、刘弘基、李孝基共计4批援军增援山西,结果无一例外的被宋金刚打崩了。李渊迫不得已,再次启用李世民,李世民自武德二年(619)十一月出兵,到武德三年(620)四月,半年时间,打败了刘武周、宋金刚,悉数收复失地。

后来,武德四年(621)决战武牢关,生擒窦建德,攻克洛阳,降服王世充,武德五年(622)血战洺水,摧垮刘黑闼,后又以兵威降服杜伏威,这都是李世民率军完成的。可以说,除了南方两个看上去很大、但对李唐的威胁并不大的割据势力萧铣、辅公祏(与杜伏威是一伙的)之外,其他几大割据势力,都是李世民率军平定的。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唐别说统一天下,能不能在隋末生存下来都还两说呢。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