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杀裸衣骂他的祢衡?
曹操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常常所说的能够知错就改,正是凭着这个优点,曹操才一步步的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统帅,最终统一北方,三分天下。
回到话题上来,曹操可以杀杨修,为什么不直接杀折辱他的祢衡呢?对于杨修,曹操其实本来也可以不杀,但是为了曹魏的江山社稷,他还是杀了杨修。
而对于祢衡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折辱他,曹操还是打断牙齿吞下,硬是没有亲自动手,我们一起仔细分析一下曹操为何如此处理。
曹操不杀侮辱他的祢衡。在面对祢衡公开折辱的情况下,曹操以宽宏大度的方式原谅了祢衡的无理。那么曹操为何要这样做呢?
第一,对于曹操来说,时机不太好。
祢衡折辱曹操发生在公元196年底,他刚刚把天子从落难的河东接到豫州,并且重新定都许都,开始以天子的名义征召天下名士来归附朝廷。
当时朝廷初创,各类人才缺乏,曹操也需要这些名士来支撑门面,否则一个空壳朝廷,没有人才充实,就没有什么用了,因此曹操多次派人到各地征辟,以确保朝廷的威严。
这个祢衡就是响应曹操的号召而来,并且还是受名士孔融举荐。杀掉祢衡对于曹操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一方面大力举荐人才,另外一方面却肆意诛杀异己,完全不利于人才招揽,因此曹操即使再不喜欢,也会尽量容忍。
第二,乱杀名士后果很严重的。
随便诛杀名士给曹操曾经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个惨痛的教训才刚刚经历过,还没有忘记。那是公元194年,曹操占领兖州后不久,名士边让等人不满意曹操统治兖州。
边让等人时常讥讽曹操是阉宦之后,而且还腌臜不堪,对于曹操来说,这话如果只是背后偶然说说,忍忍就没事了,然而这个名士边让却说上瘾,常常挂在嘴边,时不时提出来和众人取乐。
无法忍受的曹操一怒之下诛灭了边让一族,曹操报了一时之仇,可惹怒了兖州大部分士族阶层,这些人后来趁曹操带兵攻打徐州陶谦,纠集陈宫、张邈,张超等人拥立吕布占领了兖州,从而导致曹操占领徐州的图谋失败,不得不回兵兖州。
此后为了夺取兖州,曹操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吕布赶出兖州,导致兖州元气大伤,费了好几年才缓过神来。这个深刻的记忆还刻在脑海中,因此曹操对于这个耍嘴皮的名士能忍就忍,实在不能忍,就视而不见,这就是曹操当时的策略。
第三,采取折中策略对付祢衡。
简单而粗暴的诛杀方式让曹操栽了一个大跟头,因此曹操也学聪明了,不再直接诛杀祢衡,而是采取了一种转圜的方式对付。
曹操向来很了解贪图虚名的刘表,表面宽厚实在内忌,就把这个狂妄的祢衡派到刘表那里去,企图借刘表之手来除掉他。
刘表也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这是曹操借刀杀人的手段,然而他同样不能够容忍祢衡的狂妄,就把他送到江夏黄祖那里。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表由是怒,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送衡与之,祖亦善街焉。后衡众辱祖,祖杀之。
黄祖是一介武夫,心眼不多,而且性格急躁,对于名士那套也没有那么多耐心。一次偶然的机会,祢衡仍然不知收敛的当众侮辱黄祖,黄祖一气之下将祢衡杀了。
就这样,曹操并没有亲自动手,而是借他人之手除掉了这个心腹之患,也让他人明知道这个结果也无话可说,反而赢得了同情。
曹操诛杀杨修的情况。在对待杨修的事情上,情况就完全不同。如果说祢衡只是口舌之争,那么杨修则是原则操守的问题,对于曹操来说,就不得不亲自动手。
第一,曹操杀杨修所处的背景。
曹操杀杨修的时间发生在公元219年底,这个时候孙权已经割据江东,刘备占据益州,而曹操统一了北方,这种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此刻的曹操已经不需要招揽那些所谓的名士来为朝廷支撑门面,而是需要更多的实用之才为他服务。假如还出现祢衡这样的人折辱曹操,不消说肯定是当场被斩杀,哪还会打发去荆州那么远呢?
这个时候的朝廷已经是曹魏朝廷,不再是大汉的朝廷,然而处于加强内部稳定的需要,曹操进一步加强了内部控制,因此对于那些不符合曹魏举止的行为就不再那么宽容,方式上更加直接,也不用再含蓄了。
第二,杨修深度参入了立嗣之争。
立嗣之争一直困扰着曹操,并为之忌讳,而曹植和曹丕为了争夺世子之位也是极力拉拢各方势力,这种斗争极大的削弱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鉴于袁绍的前车之辙,曹操对于那些喜欢站队的朝臣打击起来也是毫不手软,比如崔琰、毛玠,他们一个被杀,另外一个被贬,最终闲赋在家。
弘农世家的杨修深度的卷入了曹操的立嗣之争,早就为曹操深深忌讳,而直到世子之位尘埃落定后,曹操才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杨修,以消除这个未来的隐患,以达到内部统一。
第三,曹操需要杀人立威,为曹丕扫平道路。
此刻的曹操已经是贵为魏王,如果继续上升,那么只能登皇帝之位,即使如此,曹操还是非常担忧朝臣们的想法。
杨修作为杨氏四世三公的继承人,拥有崇高的威望,对于其他人的影响也是极大。杨修的立场就会影响到其他家族的看法,这对于曹操巩固内部也是非常不利。
荀彧的反对让曹操对于世家的态度更加忧虑,这就决定了曹操需要拿某些世家大族作为典型予以打击,以确保未来的曹氏一族能够顺利掌控天下。
到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许都发生了以魏讽案,前后牵扯了数千人,包括钟繇这样的朝廷大员也牵扯其中,而其中大部分人遭受株连并被诛杀。
想睡觉的时候刚好需要一个枕头,而杨修就是那个枕头,成为曹操立威的牺牲品。杨修去世后,弘农杨家就被曹操彻底打压下去了,纵观后来的曹魏一朝,杨家已经彻底的臣服,完成了从汉臣到魏臣的转变。
其他世家大族见势不妙,也全部倒向曹魏,为曹丕即位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经验已经非常成熟的曹操,在对待祢衡问题上,杀还是不杀,以何种方式来处置他,曹操已然了如胸中;而在对待杨修这个事情上,也是经过慎重考虑,并非头脑发热的决定。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时机上,对待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否则曹操也就不会成为鼎立三国的一代霸主吧。
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杀裸衣骂他的祢衡?
杨修虽然有些爱嘚瑟,好显摆,但的确有才,品行没有大问题。主要是政治不正确,在曹操立储的问题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这是不可不杀的。
但祢衡就不一样了,虽然做人也不能低调,但却是目中无人,过于高调,品行出了问题。
虽然祢衡不是曹操直接杀死的,但与曹操脱不了干系。说起来,曹操更坏,更贼。
祢衡做人,超出了一般人的底线,曹操虽然爱才惜才,但前提是为我所用。再说,曹操也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如果谁都可以对他亵渎、傲慢无礼,作为老板,曹操还怎能带领、管理这个团队呢?
假如让刘备、孙权试试,恐怕也不会有曹操这个风度吧。
击鼓骂曹是出好戏,看着很过瘾。但是,换了你试试,你能容忍祢衡如此羞辱吗?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祢衡的确有才,但恃才傲物。建安初期,他跑到了许都,怀揣名刺,却没有地方去。由于没有人赏识,怀中名刺都模糊不清了。既然如此狂妄、不可一世,还到处跑来跑去干嘛呢?朝廷又不是你自己家里开的,想干嘛就干嘛哦。
在祢衡眼里,只有孔融、杨修还凑合。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祖德。其余人都平平庸庸,不值一提。”
尽管孔融比祢衡大了二十岁,被祢衡称作大儿子,心里还很高兴。因为祢衡看得起他,给他做了个大广告,心里美着呢。
孔融也不辜负祢衡的美意,投桃报李,也做了《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
曹操爱惜祢衡的人才,但想杀杀他的傲气,就任命祢衡为鼓手,这也就有了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
孔融还算识相,回来后就责备祢衡,顺便说了曹操求贤的诚意,祢衡就答应去给曹操赔罪。
于是,孔融很高兴,就给曹操说了。曹操听了也大喜,就命令看门的人,有客人来无论早晚,立马通报。曹操等到很晚,也不见祢衡的踪影。
就在曹操疑惑之际,得到通报,说祢衡来了就在大门口。祢衡穿着普通的单衣,手里拿着三尺长的拐杖,捶着地大骂曹操。
这不是在找死吗?自己随意耍流氓,还指望别人都是谦谦君子吗?换做你试试,是不是也想杀了他呢?
曹操非常生气,就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要杀死他就像杀死一只麻雀、一个老鼠一样。但这个人有些虚名,远近的人还以为我容不下他,现在我把他送给刘表吧,你认为如何?”孔融是个书呆子,哪会清楚老曹心里的花花肠子,还以为曹操很大度呢。
刘表这个人,也是图慕虚名,为人猜忌。对祢衡很客气、很尊重。但祢衡旧习不改,一如既往,刘表哪里能容得下祢衡这样。
这时候,刘表才知道老曹这家伙真坏,把祢衡推荐给自己是没安好心。尽管生气,心想也不能杀了他,让曹操的阴谋得逞。
于是,刘表就把祢衡推荐给了性情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
一开始,黄祖对祢衡是言听计从。但不久后,祢衡原形毕露,一言不合就被黄祖给杀了。
曹操玩的这个借刀杀人的确狠了点,但祢衡是咎由自取。估计曹操听说祢衡被黄祖斩杀,做梦也会偷着笑。
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杀裸衣骂他的祢衡?
祢衡生平只看好孔融与杨修两人,其他人全都不入他的法眼。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子孙,受到很多儒宗的士子们拥戴。所以曹操不仅需要亲自出手,而且还要以“违天反道、败伦乱理”的罪名来杀。不仅杀,而且还要“杀人诛心”!
杨修家境四世三公,如果说杨家是一只肥鸡,那么杨修就是一根鸡肋。
正如杨修自己所说:“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杨修上不能像荀彧郭嘉那样辅佐曹操,下不能像吴质那样辅佐曹丕。杨修所卖弄的那些,谈不上是什么智慧,充其量只能说是聪明而已。
况且杨修“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当时杨家、袁家都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杨修就处在了两个四世三公的交集点儿上。所以被曹操“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和孔融、杨修不同,祢衡虽然颇负才名,但却是孤家寡人一个。
当时有人劝祢衡去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回道:“我怎么能和杀猪卖酒之徒走到一起!”于是又劝他结交荀彧、赵融。祢衡有回怼道:“荀彧只能去吊丧,赵融不过一酒囊饭袋。”
陈群,颍川人。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出自他手。
荀彧,颍川人。很多人都是荀彧推荐的。
司马朗,不用细说,司马懿的大哥。
赵融,凉州人。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时,赵融和曹操、袁绍等人一同位列“西园八校尉”。
陈群、司马朗、荀彧、赵融这四个人全得罪了,也就意味着得罪了他们身后的家族。
没有任何人支持的祢衡,除了能使曹操的耳朵有点儿乱之外,对曹操一点儿威胁也没有。
曹操也就没有亲自出手的必要。
既然耳朵不得清净,那就让他去烦刘表哥去吧。祢衡被曹操支到了刘表那里,刘表又把他支到了黄祖那里。
祢衡被杀其实也不愿黄祖。
黄祖在船上举行宴会,祢衡当着众宾客的面给黄祖难堪。
黄祖就训斥了他两句,谁知祢衡瞪着眼继续变本加厉:“你这个死老头子,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黄祖就叫人把他拖下去打屁股板儿。祢衡一听要打他,就继续骂:“你敢打我?有本事儿你杀我呀!”
祢衡越骂越恶毒,终于把黄祖惹毛了,于是就把祢衡给杀了!
祢衡这种人,曹操还用出手杀他吗?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杀裸衣骂他的祢衡?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也可以说奸诈之处。祢衡与杨修虽均为名士才子,但仕途却有别。祢衡为当时社会名流,并且在践行儒家的"威武不能屈","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上有一定的操守。况且他又不食曹家之禄,曹操杀他肯定会落害贤之名。因此,借他人之手杀掉他不是手段高明么?而杨修是曹操的下属,整天与曹操面合心不合,时而暗里揭露曹操的隐私,又插手曹操的立嗣之举,曹操焉能容你。
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杀裸衣骂他的祢衡?
祢衡与杨修都是东汉末年的才子名士。祢衡因为恃才傲物上演“击鼓骂曹”的闹剧羞辱曹操,随后被曹操赶到刘表、黄祖等割据军阀帐下,最后被黄祖杀死。而杨修则因为参与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的夺嫡之争,在襄樊之战期间被曹操处死。两位才子名士的死都与曹操有关,为何曹操直接处死杨修,却放过了当众羞辱自己的祢衡呢?
最直接的原因,杨修参与了夺嫡之争两人都惹怒了曹操,但是祢衡的惹怒只是言语态度上的不尊重,简言之就是恃才傲物,口出狂言罢了。作为东汉末年最杰出政治家的曹操还不至于因为几句难听话就暴起发难。而杨修则不同,他介入了曹操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争夺。这就让曹操不得不提防和重视杨修了,毕竟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幕僚,他的聪明和才华让曹操有时都自叹不如。
历代臣子参与夺嫡之争大体上有三种结局:
一是支持的对象成功上位,自己或是得到一世荣华,或是被支持者兔死狗烹。
二是支持的对象失败,被胜利者清算报复。
第三则是在夺嫡过程中,被君主处死,以警告震慑那些参与夺嫡之争的臣子。
曹操当时的地位无疑和帝王无异,因此他的儿子们争位就是事实上的储君争夺。杨修不仅参与了这场夺嫡斗争,而且还是曹植一方的主要人物,因此他被曹操处死的理由也就显而易见了。反观祢衡,他只不过是个口无遮拦的狂士,杀了他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政治利益,无非是发泄个人怨气,因此他还达不到让曹操亲自动手的地步。
两人的活跃时间不同,曹操的目的也不相同祢衡和杨修两人活跃的时间不同,祢衡大约在建安元年左右惹怒曹操,并死于建安三年。这一时期的曹操只是刚刚迎汉献帝于许都不久,开始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当时在整个中国大地上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曹操只是其中较为强大的一个。他还需要招贤纳士,因此杀害名士的恶名他是不愿承担的,所以虽然他对祢衡也非常不满,但是他不愿亲自动手,而是将他送到荆州刘表那里,以达到“眼不见为净”和“借刀杀人”的效果。结果祢衡口无遮拦的臭毛病丝毫不改,刘表也不愿承担恶名,干脆将祢衡送到更短视也更残暴的黄祖那里,结果再次辱骂主公的祢衡被黄祖处死。曹操和刘表借刀杀人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而杨修活跃的时期,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特别是处死杨修的时候,曹操已经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已经不需要太顾忌名声方面的问题,他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巩固自己的曹氏家族的权力和地位。而杨修参与夺嫡,处死他就有了可以出手的理由。毕竟杀一个狂傲但却没有大过失的祢衡,会让人觉得曹操没有容人之量。而杀一个参与夺嫡斗争的臣子则是顺理成章的御下之术。
出身背景不同,导致曹操的重视程度也不同祢衡出身背景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估计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是杨修不同,他出身弘农杨氏,祖上是杀死项羽而被封侯的杨喜,而且他还是东汉名臣杨震的玄孙,他的父亲在当时也位列三公。史称他的家族从杨震到杨彪连续四代担任太尉一职,是可以和“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相媲美的顶级豪门。
正因为祢衡和杨修的出身背景不同,祢衡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家族背景的狂士,如曹操本人所言,杀死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一般。但是却可能会背负没有容人之量的恶名,实在是不值得。而杨修则出身豪门,他的背后不仅有一个位列三公的父亲杨彪,还有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弘农杨氏家族。虽然曹操手中有着强大的军队,但是这样的豪门家族的政治态度和方向依然是不容忽视。
因此作为夺嫡失败的一方,也因为杨修本人的才华和能力,加上其背后显赫的家族背景,曹操就绝不能让他留在世上。因为他若不死,一旦曹操去世,杨修就可能会利用或者联合曹植,成为曹魏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而要消弭这一不稳定因素,最直接的方式是杀死曹植,但那是曹操的爱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处死杨修就能最大限度的削弱曹植的力量,这却是曹操可以做到的。
终上所述,祢衡作为一个没有背景,恃才傲物的狂士,又处于曹操事业刚刚走上快车道的时期,亲手处死他只会让曹操承担更大恶名。因此曹操干脆来个“眼不见为净”和"借刀杀人",让其他人去处理祢衡这个“愤青”。而杨修则拥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同时深度参与了曹操两个儿子之间的夺嫡之争,而且杨氏家族对曹氏家族还不是很配合。因此已经到了人生暮年的曹操不会让杨修成为他死后曹魏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就在襄樊之战中寻机处死了杨修。
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杀裸衣骂他的祢衡?
曹操不杀祢衡,祢衡却也算是因曹操而死。
祢衡多次找死。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击鼓骂曹”,当着曹操请的众宾客面,脱光衣服换上曹操准备的,用来羞辱祢衡的鼓吏制服,从容击鼓。
曹操用哈哈大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向众宾客说:“这本来是想羞辱一下祢衡的,没想到却被祢衡羞辱了。”
还有就是,经过“击鼓骂曹”这件事情后,曹操满心欢喜的等着祢衡来道歉。结果祢衡坐在大营门口破口大骂曹操。
加上之前和之后祢衡对待曹操的种种傲慢,曹操不想祢衡死才是怪事一件。
同样是名士的杨修、孔融都是祢衡的好友。但曹操杀杨修,杀孔融,却没有直接杀祢衡。在我看来,只能说是曹操的一时之忍,时间长了,一样会杀。
人的心理会因时事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但这种改变不会太大,所以老话说“禀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曹操心性看似宽宏,实则狭隘。说他宽宏的人往往看他的举手投足,曹操说话直接,又喜欢大笑,给人感觉是性情中人。
但这种表象实际上是曹操擅于掩盖内心的表演而已。苏洵曾经评论曹操:“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这个量,就是心胸气度。
好了,我们回到祢衡之死。
曹操面对祢衡的多次傲慢,实在是有多种理由和多次机会杀他。但是只要还有一个理由存在,曹操就不会杀祢衡。
这个理由就是“人心”。
曹操没有在这个时候杀祢衡,就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当时正是曹操逐鹿中原的关键起跑时期。
各方势力在当时都有大把的机会。反过来说,各方势力稍有闪失就会失去机会。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才。人才不但有实际的利用价值,人才本生的魅力,更是有汇聚人心的作用。
我们看当时最有名的那句话,“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得天下。”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还有隐藏的规则,就是因为这个“1”的背后,还有无数个“N”。这是“1+N”的模式。
我们打个比方,假设马化腾旗下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跳槽,那么马化腾失去的绝对不会仅仅是张小龙一人。很可能是一大帮子人才跟随张小龙加入新阵营。那么我们假设张小龙对马化腾屡次大不敬,难道马化腾还真敢开除张小龙?
曹操不杀祢衡,简单说就是这个道理。每一个名士的背后,都有着一大群彼此昔昔相惜的名士互为支撑。
有人说了,曹操这么重视名士,那为什么还要杀杨修?还要杀孔融?
那是因为情势不同,采取的策略自然就不同了。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情势下,后果不同。
曹操杀孔融是在公元208年,杀杨修是在公元219年。
208年曹操已经收拾了他最大的劲敌袁术和袁绍。北边基本上已经控制在曹操手中,只剩些残余势力等着曹操去扫平。
219年杀杨修的背景和过程,我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提醒一点,就是曹操那时已经位极人臣,如日中天,加九锡,建魏国了。
也就是说,杨修和孔融虽各有理由被曹操所杀。但曹操敢于杀他们,其背后有一条原因是,曹操杀他们的成本可控。
那么祢衡羞辱曹操是什么时间呢?
祢衡生于公元173年,197年孔融写《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那么曹操和祢衡的直接交集就是在197年后的一两年内,因为之后祢衡就被曹操打发给了刘表。
公元197年前后,曹操需要面对周边的张绣、袁术、吕布、袁绍等这些中原势力,正是努力壮大队伍巩固现有势力的时候。
各方势力都在抢人,特别是当时所谓的“名士”,要有哪位“名士”投奔一方势力,那这方的整体势力必将增强。
所以像祢衡这种名士,抢手的很。用不用先不说,先抢到手里才是主要的,你不要自然有人要。哪有把力量送给敌人的道理。
而“杀士”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此消彼长的道理谁都懂。
这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不杀祢衡了。不是不杀,而是杀他的成本太大。
依曹操的识人之术,把祢衡打发给别人,实乃是一招“借刀杀人”。
果然,刘表也受不了祢衡的臭嘴巴,把祢衡打发给黄祖。
黄祖满心欢喜收下祢衡,等来的是祢衡的一句:“死老头。”这实在忍无可忍,于是祢衡被黄祖所杀。
祢衡之死,死得不冤枉。我们往自己周边看看,那些管不住嘴巴的人,除了耍一些小聪明,本来就做不了什么大事。
十年后,祢衡的忘年交孔融同样被杀,二十年后,祢衡的另一位好友杨修,也是因为管不住嘴巴被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三个“唇枪舌剑”的好道友在黄泉之下再次聚首。依照他们生前的脾气,阎王爷恐怕再也无法“耳根清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