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吴应熊拍着棺材抗议:能不能让人好好死?《鹿鼎记》又不是《鹿鼎史》!
吴应熊出生就自带光环,人家有一个牛叉的老爸吴三桂,所以他以平西王嫡子身份留居北京,并迎娶了时年才12岁的建宁公主为妻。
建宁公主年龄不大,但辈分够高,她是皇太极的幼女,顺治帝的妹妹,康熙帝的姑姑,皇太极驾崩时她还不到2岁。
建宁公主的母亲奇垒氏是蒙古察哈尔部人,其父“谔勒济涂固英塞桑”当年追随林丹汗,跟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掰手腕,结果败了。于是皇太极开足马力,使劲收割蒙古贵族女子,包括海兰珠、孝庄、奇垒氏等,都是在这种状况下,充当了满蒙和亲的工具。
相对于皇太极五大蒙古嫡福晋的尊贵而言,奇垒氏名不见经传,如果不是沾了女婿的光,史书上都懒得记下她这一笔。
爱新觉罗家族入驻紫禁城后,为了表彰吴三桂,册封吴应熊为子爵。建宁公主在多如牛毛的皇家格格里虽然算不上有多娇宠,但对吴家来说,以汉人的身份攀附第一家族,那绝不是一般的荣宠。
吴应熊在北京快快乐乐地生活了二十多年,这期间建宁公主给他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严正声明:两口子甜蜜蜜,绝没有韦小宝第三者插足的事,更不存在建宁公主给老公做绝育手术的事!
按这个节奏,再熬几年,等老吴翘辫子了,吴应熊就可以带着建宁公主和他们的儿子们回到云南,快快乐乐地当平西王二代。
可惜吴应熊没等到那一天,吴三桂学西汉窦婴:王得之于我,捐之于我,咱拿它当鱼饵,钓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于是他联合耿精忠、尚可喜,发动了著名的“三藩之乱”。
估计吴应熊暗暗大骂老吴是二百五:你的鱼饵哪是平西王冠,分明是我们一家人的命呐!这时候吴应熊才发现,二十几年的幸福时光竟然如此脆弱,自己原来一直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肉票!
可怜的建宁公主瞬间成了罪犯家属,更让她撕心裂肺的是,丈夫吴应熊和13岁的儿子吴世霖被绞杀,其余的儿女们和她一起被幽禁。
吴三桂显然自信过了头,他对长子长孙的死有点懵:康熙小儿你不按理出牌啊,你应该好好对待他们,以此来温暖我的心呐。康熙就是康熙,他敢逼反吴三桂,就敢跟吴三桂撕破脸,一点也不顾及可怜的姑姑。
事实上,就在吴应熊父子被杀的当年,建宁公主的外公察哈尔奇垒氏也跟着“凑热闹”,在大草原上扯起了反旗,那时候建宁公主的姥姥已经九十多岁,尚在人世。
看着亲人们纷纷反目,估计姥姥、奇垒氏和建宁公主三代女人的心被揉得稀碎。
在丧夫失子的打击下,建宁公主病倒了,一度曾经生命垂危。康熙皇帝也拿出了孝心,表示“朕每念及、未尝不为恻然”,他还亲自登门看望,令相关部门体贴照顾:
“闻病势危笃、即命该部院衙门、将服饰执事等项、星夜制办。”
从字面意思就很清楚地看出,所谓星夜置办服侍其实就是给建宁公主准备后事了!好在建宁公主命硬,居然从鬼门关走一遭又还阳了。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而这句话对建宁公主似乎不适用,第二年三藩之乱平定,她却又迎来新一轮打击:她与吴应熊的另外两个儿子,全部被缢杀!至此,吴三桂全族男丁被杀得一个都不剩。
那一年建宁公主39岁,八年间,她曾经的幸福灰飞烟灭。
八年的苦水缸浸泡,建宁公主居然挺了过来,她在凄苦悲凉的公主府,又熬过了23年,62岁那年孤零零地踏上了“寻亲之路”。
原来不是建宁公主阉割吴应熊,而是自己的幸福被大侄子康熙阉割了!历史上多位亡国之君的子孙发出悲怆的呼号,“愿来世勿生帝王家”,建宁公主恐怕最有体会。
建宁公主走了,可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一百多年后,人们依然在传言:建宁公主的魂灵还生活在公主府!
历经百年,公主府的主人换了好几茬,轮到大学士裘日修手上时,这座豪宅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宅”,大学士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
“......阅年既久,又窈窕闳深,故不免时有变怪,然不为人害也。厅事西小屋两楹,曰‘好春轩’,为文达燕见宾客地。北壁一门,又横通小屋两楹。僮仆夜宿其中,睡后多为魅舁出。”
仆人睡到半夜,莫名其妙被“鬼魅”抬出了房间,而且这种事多次发生,似乎童仆占了他们不该占有的空间。
红学家周汝昌也曾经说,建宁公主府曾经是曹雪芹的故居,据当地的老人说:“在这里住的人常常会在夜里听到丝竹之声,其中还夹杂有年轻女人幽怨的吟诗声……”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吴应熊是清初平西王吴三桂的大儿子,娶的是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这位公主的生母是奇垒氏,察哈尔部人,只生了这一个女儿,在皇太极的女儿当中排行十四。
吴应熊吴应熊(1634年-1674年),辽东都司广宁前屯卫(今辽宁绥中)人,吴三桂之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平西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破李自成大顺军。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由昭圣皇太后主婚,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由于清廷对吴三桂乃用其所长,但始终存有戒心;因此透过政治婚姻使吴三桂的世子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际为朝廷的人质。
顺治十年(1654年)授吴应熊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三藩之变,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传至北京,吴应熊被捕入狱;纳兰明珠建议,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吴应熊及吴世霖被绞死,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清史列传·吴三桂传》)。吴应熊被绞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为叛寇所累”。
1678年,吴应熊之子吴世璠继位,追谥吴应熊为孝恭皇帝。
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历史上建宁公主当然没有阉割吴应熊啊。《鹿鼎记》中的桥段,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上,建宁公主也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康熙的姑姑,皇太极的小女儿,顺治帝的妹妹。不过建宁公主也是一位可怜人,表面光鲜亮丽其实也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历史上的吴应熊也不是大家在小说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么“怂”,也算是为不愿担负谋逆大罪儿甘愿赴死的人吧。
吴三桂作为三藩之首,位高权重,皇帝也对他畏惧三分。吴三桂从顺治帝开始,一直是皇上心头的一块病。为了医治这块心病,顺治帝将自己的妹妹建宁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并且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吴世霖,吴应熊被封为十四额驸。本来以为公主的出嫁,可以使得吴三桂稍稍消停,但是事与愿违,反而助长了吴三桂的嚣张气焰。
其实历史上为了防止吴三桂的叛乱,吴应熊和建宁公主一直试图劝吴三桂心向朝廷,避免家破人亡,不得安宁。建宁公主一生过的不幸福并不是吴应熊对她不好,而是她的公公,太嚣张。其实他们夫妻俩的感情还是比较和睦的。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导演了三藩叛乱,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算复兴明朝,讨伐满虏。吴三桂起兵之初势如破竹,当时湖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的藩王纷纷响应。
吴三桂谋反,远在京城的吴应熊和他的儿子吴世霖被康熙皇帝处死。吴应熊其实本就知道父亲谋反,自己必死无疑,但是他仍然没有离开京师,反而派人去劝说父亲。父亲谋反以后,按大清律令,要株连亲属。康熙为了打击吴三桂士气,不得不处死吴应熊父子。吴应熊宁愿被杀,也不担负叛逆的大罪。
吴应熊的死可是苦了他的妻子建宁公主。当时只有33岁的建宁公主,一下子失去了丈夫和儿子,悲伤和难过心碎之痛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精神折磨下,建宁公主又独自生活了30年。30年间,康熙虽然多次安抚自己的姑母,但是又如何能够治愈建宁公主受创的心灵呢?
总结:吴三桂死后,孙子吴世璠继位,追尊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康熙二十年底,清军攻破云南城,吴世璠自刎而死。
由此可见,吴应熊生过儿子,数量还不少,留下名姓的就有老大吴世璠和老二吴世霖,所以他不可能被建宁公主阉割。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吴应熊是清初平西王吴三桂的大儿子,娶的是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这位公主的生母是奇垒氏,察哈尔部人,只生了这一个女儿,在皇太极的女儿当中排行十四。
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封这个姐妹为建宁长公主,顺治十年七月,把她嫁给了吴应熊。到了顺治十一年的二月,授给和硕额驸吴应熊一个三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以后,和硕额驸吴应熊再进为少保兼太子太保,赏马三十匹。
康熙皇帝对这位姑父也不错,康熙七年一月,加封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康熙九年,康熙皇帝曾经派和硕额驸吴应熊前往云南,去看望父亲吴三桂。到了八月二十六日,吴三桂让吴应熊返回北京。
吴应熊的大儿子吴世璠出生在北京,后来被秘密送到云南,由吴三桂抚养。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准备起兵时,吴应熊还在北京,他的生母张氏为北京的儿子和孙子们的性命担忧,极力反对吴三桂反叛,但无济于事。
张氏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之后,朝廷的许多官员们担心,身在北京的吴应熊可能与吴三桂串通,应该将其拿问。康熙皇帝说:“朕意本欲宽宥,尔等既以为不便从宽,著暂行拘禁。”
为了防止引起更大的混乱,康熙皇帝又下令,各地官员当中,曾经在吴三桂手下做过事的,只要没有参与反叛的,一概不问。
但大臣们一致认为,吴三桂的子孙都应该处死,以彰国法。最初,康熙皇帝还对吴三桂抱有一线希望,希望他及时悔悟,改过自新,不忍诛杀吴应熊。但吴三桂心意已决,所以大臣们再三奏请。
康熙十三年四月,康熙皇帝在一份谕旨中这样说:“朕思乱臣贼子,孽由自作,刑章具在,众论佥同,朕亦不得而曲贷之也。本当照廷议,将吴应熊、吴世霖并其余子,俱行凌迟处死。但以吴应熊久在近侍,朕心不忍。故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
随即,吴应熊和儿子吴世霖被处死,几个小儿子成为官奴。
吴三桂死后,孙子吴世璠继位,追尊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康熙二十年底,清军攻破云南城,吴世璠自刎而死。
由此可见,吴应熊生过儿子,数量还不少,留下名姓的就有老大吴世璠和老二吴世霖,所以他不可能被建宁公主阉割。不知道这种惊悚的说法来自何处。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鹿鼎记》中的吴应熊实在是个倒霉蛋,他不仅在大婚的时候被新娘建宁公主阉割了,而且建宁公主还和别的男人跑了。那么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是这样的吗?
(吴应熊剧照)
吴应熊是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生于明朝末年。
顺治十年,在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安排下,13岁的建宁公主下嫁给了吴应熊。
吴应熊不仅被封“和硕额驸”,还被授予少保兼太子太保的头衔及三等子爵等,一时风光无比。
按理,满清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为了拉拢蒙古势力,便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因此清朝前期的公主,都无一例外地嫁给了蒙古贵族。
此外,满清又是在关外建立的政权,在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为了提防汉人,他们在统治上一直实行“崇满抑汉”的原则。不光汉人根本不可能跻身于核心政治圈,而且重要的职务也都由满人担任。之所以会这样子,用他们的话说,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以,当时的汉人地位是很低的。
那么,19岁的吴应熊究竟何德何能,为何他会成为第一个迎娶公主的汉人额驸呢?
这不得不提到吴应熊的爹吴三桂。
在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吴三桂可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
吴三桂是明朝辽东人,他出身于将门之后,早年既学习又习武,在19岁时便考中武举人,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吴三桂不仅自身能力突出,而且他的背景也相当华丽。他爹吴襄是锦州总兵,舅舅祖大寿也是手握兵权的总兵。有这些人在朝中提携,再加上崇祯皇帝对他器重有加,因此吴三桂想不平步青云,都没有道理。他在27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了手握重兵的宁远团练总兵。
(吴三桂剧照)
可惜吴三桂并非忠君报国之人,在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后,他不仅献关降清,还成为镇压农民军和抗清义军的先锋将领。
由于吴三桂为满清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因此在他消灭了南明政权后,清廷为了以示恩宠,不仅让他镇守一方,还封他为平西王,一时吴三桂的权力和声势,几乎无人能及。
不光如此,孝庄太后还把建宁公主下嫁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这样一来,吴应熊不仅成为了“和硕额驸”,而且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及三等王爵等。
权势显赫的吴三桂,又加了一重皇亲国戚的身份,这样的殊荣在朝廷中可是独一份了。
当然,由于娶了建宁公主,身为和硕额驸的吴应熊,就不能再住在远在云南的平西王府了,而是得和建宁公主住在位于京城的公主府。
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的婚姻还算美满,并且建宁公主还为吴应熊生下了长子吴世璠和次子吴世霖。
可惜在康熙十二年,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建宁公主剧照)
原来,吴三桂就算把吴应熊放在京城做人质,但是面对像土皇帝一般的吴三桂,清廷依然不能放心。
所以清廷在政权进一步稳固后,便开始想办法分解吴三桂的权势了。
第一件事就是以“云贵军事已停”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
第二件事就是剥夺了他在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权和司法权。
本来,吴三桂只想学明朝的沐英做“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可是清廷显然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
吴三桂心有不甘,于是一方面暗中扩充兵马,另一方面又以“苗蛮构衅”为由,数次要挟清廷并索要军饷。
这样一来,清廷和吴三桂之间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
待到康熙削藩的时候,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造反。
当然,吴三桂并没有忘记吴应熊,在起兵前夕,他还暗中派人到京城,打算把吴应熊接回云南。
吴应熊深知他若走后,一定会引起清廷的注意,同时也就等于把吴三桂起兵造反的事情坐实了。
所以,为了麻痹清廷,吴应熊决定留在京城。不过他还是把康熙皇帝准备削藩的事告诉了密使,并且让密使带走了长子吴世璠。
果然,吴三桂起兵后,做为人质的吴应熊及他的次子吴世霖都被清廷绞杀。
至于吴应熊的长子吴世璠,虽然在吴三桂死后,他也做了几天皇帝,可惜由于内部倾轧,军心涣散,很快他的队伍就被清军镇压,而他也在战乱中被清军割下了首级。
如此一来,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就剩下了建宁公主,可怜此时她才30多岁,面对夫死子亡,她又何尝不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呢?
(参考史料:《清史稿》)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野史写的岂能当真。再说了,吴应熊娶的也不是什么康熙的妹妹建宁公主,而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两人还育有三个儿子。
这样荒唐的事情也只要那些脑洞出奇的小说家才写的出来,且不说吴应熊娶的并不是什么康熙妹妹建宁公主,光看吴应熊的身份,清朝皇帝都不敢把他怎么样,要真阉割了吴应熊,还不把吴三桂给逼急了,说不定就提前造反了。
(影视剧照,历史上建宁公主与额驸吴应熊是非常恩爱的)
吴应熊的父亲吴三桂是清朝入关的第一功臣,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时还是明平西伯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大破李自成的大顺军。清朝入关后,吴三桂因功被封为平西王,顺治十三年(1653年)由昭圣皇太后(即孝庄皇太后)主婚,吴应熊与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清廷此举,也透出对身为汉人的吴三桂始终存有戒心,通过政治婚姻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既是一种笼络,也是变相的将他扣为人质。
和硕恪纯长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13岁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世子吴应熊,公主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但很快的又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也就是说,像《鹿鼎记》这样的小说显然是把公主的辈分搞混了,事实上康熙还要喊和硕建宁长公主为姑姑,而非他的皇妹。
(吴三桂起兵造反,吴应熊在京师被杀)
和硕恪纯长公主与吴应熊共育有三子二女,这说明两人的感情是很不错的,应该也是比较恩爱。在吴三桂没反之前,清廷对额驸吴应熊可谓是倍加恩宠,不仅授其三等子爵,康熙年间还晋封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不过清廷的这种笼络手段仍换不来吴三桂全心全意为朝廷效命,反而在云南暗中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准备谋反,吴应熊则以身在京师之便与其父暗通消息。
本来和硕恪纯长公主与额驸吴应熊在京师不断加官晋爵,和美度日,如果没有之后发生轰动天下的“三藩之乱”,公主与额驸这对人人称羡的豪门婚姻应该是过的非常幸福的。只可惜她的公公吴三桂心怀二志,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谋反。与吴应熊婚姻二十年,年仅33岁的和硕恪纯长公主过早的经历了人世间最悲惨的家破人亡。
(吴应熊遭处死)
和硕恪纯长公主下嫁吴应熊,原本就是清廷为了笼络吴三桂所结成的政治婚姻,如今吴三桂公然造反,康熙要其父债子还,吴应熊自然不能独善其身,正如康熙在他的谕旨上所言“乱臣贼子,孽由自作,刑章俱在,众论佥同,朕亦不得而曲贷之也。”命将额驸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为的是“以胆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尽管政治婚姻本来就经不起风浪的侵袭,但公主与额驸恩爱二十年,逢遭此难,一夜之间家破人亡,仍然令她内心备受煎熬,丧夫丧子之痛始终在她之后的岁月里刺痛着她的内心。
(建宁公主与韦小宝的风流事完全是小说杜撰的)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世璠自杀,云南平定后,康熙为永绝后患,又下来将公主所出的吴三桂“二幼孙谥杀,诸庶孙斩首弃市”,这一下和硕恪纯长公主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了,诺大的公主府就剩下长公主在这座大宅里形影单只。也许很多人会说身为侄儿的康熙没有考虑过姑母和硕恪纯长公主,其赶尽杀绝的行为凸显出他作为皇帝的冷漠无情和凶残,但从当时的时局出发,康熙此举实是万不得已,非常时候就顾不得什么亲情了。事实上在额驸吴应熊被处死后,康熙亦曾多次下诏慰藉公主,称公主一生“ 为叛寇所累”。可是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事以成定局,公主往后的日子必将长期陷入丧夫丧子的痛苦当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并没有像小说《鹿鼎记》里面所写的和吴应熊虚与委蛇而嫁给“韦小宝”,更不可能为了与“韦小宝”长相厮守而化身为“毒妇”将吴应熊阉割,而是月寒日暖煎人寿,莫问当年事,因为往事不堪回首。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二月,建宁公主在熬过了30年的凄清萧索岁月后与世长辞,时年63岁。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康熙派亲信韦小宝护送自己的妹妹建宁公主到云南去与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成婚,结果韦小宝监守自盗,自己与建宁公主在路上每到晚上就同在一个房间里哼哼哈嘿,建宁公主也被韦小宝的男人魅力征服的服服帖帖,于是她也不想嫁给吴应熊了,可是大婚在即又能怎么办?
因此建宁公主化身毒妇,在大婚之时用事先准备好的刀子切割了吴应熊的小兄弟,让他成了一个太监,这样即便她和吴应熊结婚之后,吴应熊也不能碰她了。
这就是金庸先生在小说《鹿鼎记》中编排出来的关于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的事迹,当然这只是金庸先生作为小说家编出来的故事而已,历史上怎么可能公主会把驸马给阉割了呢。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不仅没有阉割吴应熊,反而还和他夫妻感情极深,两人也算是琴瑟和谐,恩恩爱爱。
其实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并不是康熙的妹妹,她其实是康熙的亲姑姑,是顺治的妹妹,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也是最小的女儿。
吴应熊则是平西王吴三桂所生的嫡长子,吴三桂早年为明朝宁远总兵,在明朝灭亡时吴三桂向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献出山海关,才使得清朝顺利入关,并且此后吴三桂一直致力于帮助清朝剿灭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因此吴三桂对清朝统一天下立有大功,所以清朝后来加封他为平西王。
吴三桂的平西王爵位是在他镇守云南,率军进入缅甸擒杀南明永历皇帝之后所换来的,当时吴三桂负责镇守云南,并成为清朝为数不多的异姓还是汉族藩王之一,总管云贵地区军政大权。
对于吴三桂在云贵地区总揽大权,其实顺治皇帝也颇为不放心,但是清朝当时刚刚统一天下不久,吴三桂是于清朝统一天下有大功之臣,顺治也不能上来就把他削藩啊,因此顺治只得采用笼络联姻的手段来对待吴三桂。
既然想联姻那就得嫁个公主过去,吴三桂当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还妻妾成群,把公主嫁给他也不太合适,而且与吴三桂年纪差不多的公主都是顺治的姑姑这一辈,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们,要知道努尔哈赤的女儿们早就名花有主了。
而顺治本人当时还年轻,生育的女儿尚在襁褓之中,也不适合赐婚,因此顺治就和母亲孝庄太后商量怎么和吴三桂联姻。
孝庄就想到了皇太极的庶妃出身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所生的小女儿建宁公主,当然了,当时建宁公主的封号还不是建宁公主,当时的封号只是笼统的称为和硕公主。
孝庄是蒙古科尔沁部出身,其实她和建宁的老妈奇垒氏差不多,与皇太极都属于满蒙联姻的婚姻,只不过孝庄是主动嫁过来的,奇垒氏家族是因为追随察哈尔部林丹汗反满被皇太极打败,被迫送女嫁给皇太极的。
建宁公主非常适合与吴三桂家族和亲联姻,因为她是当时皇太极的女儿中年纪最小,也是唯一没有出嫁的公主,因此她很适合嫁给吴三桂的儿子一辈人,这样吴三桂不就和皇室联姻了。
于是顺治十年(1653年)年仅12岁的建宁公主就被哥哥顺治赐婚给了吴三桂嫡长子吴应熊,婚后不久,顺治给她加封号为和硕建宁长公主,故此史称建宁公主。
顺治决定给吴应熊赐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吴应熊留在京城当人质,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大婚,那婚后二人自然应该继续留在京城生活,顺治还特意给建宁公主修建了公主府,这样吴应熊就等于被长久的扣留在了京城当人质。
有嫡长子在京城,吴三桂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要知道嫡长子在古代人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一来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大婚住进京城的公主府中,顺治看着吴应熊进了他给安排的温柔乡,他也就对吴三桂放心了。
在这里得强调声明一下,建宁公主与吴应熊大婚后的婚姻感情是十分和谐恩爱的,她绝对没有给吴应熊做切割手术。
其实吴应熊的年纪应该比建宁公主大个六七岁,他在当时虽然没有娶妻,但却已经纳妾了,他的侍妾已经为他生了长子吴世璠和两个女儿,因此吴应熊当时也算是情场老手了,应对女人也是颇有心得。
所以已经熟悉女人心的吴应熊应对年仅12岁的情窦初开的建宁公主当然是手到擒来,两人婚后感情十分和谐美满,最能充分说明两人感情好的就是两人在婚后生育了三子两女,能生育如此多的子女,也说明了两人感情很不错。
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时,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已经在京城恩恩爱爱生活了20年。
按照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的恩爱生活,他们俩本来可以白头偕老,不出意外的话,按部就班,等吴三桂老死之后,吴应熊作为驸马顺理成章的继承平西王爵位,然后留在京城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做一个亲王,最终夫妻俩就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
结果吴三桂的起兵反叛,掀起三藩之乱,彻底打乱了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夫妻的平静生活。
其实吴应熊是并不赞成父亲吴三桂起兵反叛的,吴氏家族在清朝已经是亲王爵位,尊崇备至了,况且吴应熊在京城生活了20多年,他早已接受了满清的思想改造,他是忠于清朝的,但是他同时又十分同情和理解父亲吴三桂,毕竟康熙要削藩,要剥夺吴三桂手中的权力,吴三桂叱咤风云一生,怎么可能失去权力。
所以在吴三桂起兵反叛前夕,他曾经秘密派人到京城中与吴应熊联络,希望吴应熊能带着家眷逃离京城,但是吴应熊却拒绝了,同时吴应熊为了表示对父亲吴三桂的理解,因此将长子吴世璠交给吴三桂的人秘密带离京城。
吴三桂起兵之初拥兵数十万,一度控制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五省,再加上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可以说吴三桂的三藩之乱使得清朝失去了七个省控制权,几乎是失去了半壁江山。
其实吴三桂之所以敢不顾及儿子和孙子们都在京城而起兵,就是因为他认准自己这一方攻势迅猛,迅速控制多个省份,加上吴应熊的妻子建宁公主是康熙的亲姑姑,康熙就算不顾及亲情也得顾及吴三桂的势力,不敢贸然动吴应熊。
因此吴三桂在起兵初期得到优势后,立刻联系西藏的达赖活佛,希望达赖能从中劝康熙认命,与自己划区统治,然后归还吴应熊等人。
当时西藏的达赖也不想看到满清过于强大,于是给康熙写信,在信中略带威胁的劝康熙承认吴三桂的政权,并放还吴应熊。
其实吴应熊也没想过康熙会直接把他抓起来,吴应熊认为自己没有拥护父亲吴三桂反清,自己还是康熙的亲姑父,而且另一位起兵反叛的藩王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耿昭忠留在京城也都没事,只是被康熙暂时监视起来,耿聚忠虽然也娶了公主,但不过是宗室公主而已,远比不上吴应熊娶得建宁公主是真正的皇帝之女。
因此吴应熊认为自己对清朝既有忠心,又没有真正反叛,再加上妻子建宁公主是康熙的亲姑姑,所以,吴应熊最初并不担心。
但康熙是一代雄主,他早就认清了要重点打击吴三桂,并定下了对耿精忠和尚之信剿抚并用而孤立吴三桂的战略,所以康熙根本没搭理达赖喇嘛那略带威胁的书信,他直接派舅舅佟国维带兵抓捕了吴应熊和建宁公主所生长子吴世琳。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十三日,在吴三桂掀起三藩之乱四个多月后,康熙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在这场会议上大学士明珠等朝廷重臣都力主康熙不要对吴三桂心存招抚的侥幸,直接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杀掉,以此打击年事已高的吴三桂,最后来彻底剿灭吴三桂。
于是康熙同意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提出的诛杀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的建议,下旨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绞杀,并且康熙完全不顾姑姑建宁公主,下旨将建宁公主及其与吴应熊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以及女儿还有吴应熊侍妾所生的幼子全部囚禁起来。
可怜的建宁公主不仅眼看着丈夫和儿子被杀,自己还被侄子康熙囚禁起来,不知道她当时的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康熙诛杀吴应熊和吴世琳的消息传到吴三桂处之后,确实对吴三桂打击很大,吴三桂一直以为康熙不敢动吴应熊,他没想到康熙手段如此雷厉,康熙如此行为也是打定了不会再有招抚吴三桂之心,决意要将他彻底剿灭。
吴三桂以一隅敌全国,现在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琳被杀意味着他没有退路了,所以他十分忧惧,儿子和孙子的被杀也使得吴三桂大病一场几乎去世,康熙杀吴应熊和吴世琳这一招确实对吴三桂的精神上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果然,此后吴三桂在康熙的战略之下越打越惨,局势越来越不妙。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时,吴三桂已经是大势已去,没有任何优势了,吴三桂在起兵之初还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这回他看到自己大势已去,他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索性也就不装了,他想在临死时过一把皇帝瘾,于是这一年他在衡阳称帝,建立了吴周政权。
不过吴三桂称帝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了,由于吴应熊已死,次子吴应麒早年被过继给了吴三桂大哥吴三凤,吴三桂的其余幼子还都年幼,因此吴三桂只得将继承人的位置传给了长孙吴世璠。而吴世璠继位之后又追谥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因此本没有野心的吴应熊在死后反而成了皇帝。
不过最可怜的还属建宁公主,她在囚禁中一面忍受着丧夫丧子之痛,一面还要面临着囚禁现状。
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宁公主病重,康熙这时候却表现出了对姑姑的孝心,一度很关心她,不过康熙很大概率是做做表面工作,他以为姑姑建宁公主要死了,因此康熙一度命人都替建宁公主准备好了后事。不过建宁公主命很硬,她挺过来了,最终又安然无事。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吴世璠兵败自杀,康熙于是又下旨将建宁公主与吴应熊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留全尸绞杀,吴应熊侍妾所生的年幼庶子全部砍头弃市。
至此建宁公主生育的三个儿子彻底被康熙杀光了,丈夫没了,儿子们也没了,建宁公主内心有多么凄怆估计没有人会理解,康熙也没有理解姑姑,也许他还会认为这就是皇家公主的宿命。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宁公主去世,终年63岁。她终于可以去地下与丈夫和儿子们团聚了,康熙对于姑姑的去世没有过多表现,只是让礼部给姑姑写了一篇很官方的祭文。
就这样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建宁公主走完了她凄惨的一生,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的事情可以说很充分的诠释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