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匈奴都想娶中原女子,汉人却很少要娶匈奴女子?

先曝一个猛料: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期,有个叫卢芳的人,向世人公开了他隐藏多年的身份,他说他本名“刘文伯”,是汉武帝的嫡曾孙,其曾祖母是匈奴浑邪王的姐姐。

如果卢芳所说是真,那么汉武帝就是中原唯一一个娶了匈奴女子的汉统皇帝。

浑邪王就是那位投降汉帝国的匈奴左谷蠡王,卢芳说,他的姐姐不光嫁给了汉武帝,还被汉武帝立为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被立为太子。

巫蛊之祸爆发时,太子被江充陷害致死,次子刘次卿逃到长陵,三子刘回卿逃回左谷。刘次卿后来被霍光立为皇帝,刘回卿则一直留在左谷,生下一子刘孙卿,刘孙卿又生刘文伯。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一定笑岔了气,世间还有这么不要脸的谎言?编故事好歹得编圆了嘛,东截一块西取一段,硬拼接在一起,漏洞百出。好玩的是,当时包括匈奴单于和当地豪族还都信了,他们一起拥立“刘文伯”为汉帝,跟光武帝刘秀较劲了好几年。

卢芳为何要编造汉武帝娶匈奴女子的奇谈怪论?原因很简单,他所在的安定郡靠近匈奴,希望以“汉匈混血”的特殊身份,获得匈奴人的武装支持。

其实卢芳的谎言并不高明,我认为匈奴人和当地豪族未必没识破,只是他们都需要“刘文伯”的存在,于是装聋作哑地的“承认”。

比如匈奴人,他们正需要借口介入中原,由刘文伯当傀儡岂不是天上掉馅饼?安定豪族也想火中取栗,有“刘文伯”这个傻大个在前面顶着,何乐而不为?

利益诉求优先,事实不重要,尽管天下人都明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汉族男子是不可能与匈奴女子通婚的。匈奴女子身上不长刺,她们跟汉族女人一样只会相夫教子,为何就不被汉族男子接受呢?

  • 不愿娶:士族集团把婚姻当作政治的工具,匈奴女子不具备这个功能

相对于今天,人们把婚姻当作爱情的延续不同,古人的婚姻则是家族利益的延伸,对士族集团来讲,婚姻是他们政治利益置换的工具。

正是“利益置换”的对等原则,才有了所谓的“门当户对”,即便家族内部的嫡系和庶系、家庭内部的嫡子和庶子,他们迎娶的对象,家族地位高低都要分出“大小王”。

匈奴女子哪怕她是公主,在中原王朝内部,其家族政治利益都是零,基于婚姻即利益的社会现实,娶一个匈奴女子岂不是在牺牲家族利益?

  • 不能娶:中国人以儒家汉文化为精神核心,无法接纳匈奴异族女子

儒家文化虽然没有“排外思想”,可是非儒家文化圈的民族,显然不能融入儒家文化生活圈,一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极端说法,其实就暴露了两种文化的思想对立。除非匈奴人被汉文化洗礼,否则哪个汉民敢娶匈奴女子?

在儒家思想里,匈奴的很多文化习俗是不可接受的,比如被中原称为乱L的“收继婚姻”制度,再比如不讲教化、崇尚武力的野蛮生存方式。

这些文化差异不代表人种差别,但客观上给两个民族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文化相对弱后的匈奴不断被汉文化改造,而汉文化圈则难以“俯身”迁就匈奴游牧文化。

因此,娶匈奴女子不是婚姻,而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挑战,除非如张骞、李陵这类失去自由的人,才会对“现实”低头,选择接纳“女子”而忽略“匈奴”标签。

  • 娶不到:女子是匈奴民族的繁衍工具,匈奴人不会允许女人远嫁异族

尽管匈奴女子的地位很低,本质上只是繁衍工具,可她们却享受着汉族女子都无法企及的“优待”——在生命安全保障上,她们有优先权。

其实不能理解,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自然生存环境恶劣,人口繁衍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生殖崇拜尚未褪色的匈奴,女人的重要性得到高度重视。战争中,匈奴可以杀尽俘虏,但绝不会杀女人,不是仁慈,而是她们具有繁衍功能。

因此,匈奴人把掠夺被人的财物,抢占别人的妻女当作勇士的标签,一般不会拿女人做交易。

当匈奴民族逐渐汉化,身上的民族外衣蜕尽时,汉匈之间的婚姻围墙就轰然倒塌了。汉和帝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彻底瓦解,南匈奴被内迁河套地区,由游牧民族变为农耕民族,匈奴文化也逐渐被汉文化迭荡,汉匈婚姻从民间开始走向对等。

首先,匈奴人积极汉化,打破了汉匈之间的文化落差。匈奴贵族自觉接受儒家文化,出现了一大批汉学功底深厚的政治家,除了民族标签,内里早已汉化。

其次,匈奴等级结构中的奴隶,在农耕文明的洗礼中,脱身为自由民,与中原的平民有了婚姻对等的机会。

最后,匈奴贵族介入汉文化政治圈,有了与士族集团利益交换的资本。尤其是前赵和后赵两个匈奴政权,匈奴人占据了政治资源的优势地位,可以俯视汉族士族集团后,婚姻交流打开了“双向交流”的闸门。

汉匈战争已来,不断有匈奴归附汉帝国,到东汉末年,汉匈融合的趋势已经不可遏制,婚姻交流不再是禁忌。

有人统计过,汉姓中:刘、金、王、陈、高、石、曹、李、毕、乔、梁、郝、夔、冯、刁、独、张、黄、隗、董、郭、赵、成、路、卫等二十多种姓氏,都有匈奴后裔分支,谁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就一定是血缘意义上的纯汉民?

古代为什么匈奴都想娶中原女子,汉人却很少要娶匈奴女子?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去厦门旅游,遇到一对海南夫妇带着一双6岁大女儿卖自制的饭煲,小女儿用软糯的声音说:“姐姐,我不知道这里怎么画才好哦?”姐姐一张口也是软软的尾音:“让姐姐看一看哦,姐姐知道了呢,姐姐来帮你哦。”

软软糯糯,听得心都化了。当时就有同行的姐妹调侃:这要是北方男子娶了个南方女儿,会被温柔暖化吧。不过要是北方女子嫁了个南方男人,南方男人软软糯糯地说:老婆哦,你看哦,这个好不好看耶?北方女子肯定是横眉冷对,掉落了一地的鸡皮疙瘩,然后来一句:滚!像个男人。

我们当场大笑不止。这就很像中原女子嫁到匈奴,从小被教导三从四德,学习《女则》《女训》,定是温婉有余,别有一番风情的。不过匈奴女子,从小在马背上成长,不拘小节,豪放有余,若是真嫁给中原二郎,怕就成了大哥与大哥的关系,还哪有乐趣可言。

不过言归正传,真正的原因,从历史发展中寻找,大概是因为以下几点:

01民族问题

匈奴人没有男尊女卑一说,可以做和男人一样的事情,只要女人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就可以让男人臣服于脚下。

也就是说,匈奴女人也需要赚钱养家,放牛放羊等工作女人都可以做。所以当匈奴想要把公主嫁给中原的皇子时,皇子宁愿战死也不愿意娶。

匈奴人与匈奴人也会争夺地盘,动起手来十分彪悍,女人也不例外,经常会加入到争抢中。

在中原男子的认知里,女人应该贤良淑德,温柔体贴,只需要在家中相夫教子,大门不成出二门不能迈。匈奴女人恰恰相反,所以中原男子很难接受。

02生活方式不同

匈奴人以游牧为主,生活条件等都比较差,整日面对风吹日晒,即便再漂亮的女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也不会太好看,中原男人几乎不会喜欢这种长相。

不论匈奴男人还是匈奴女人,都以牛羊肉为主食,时间一久她们身上就会散发出一股气味,中原男子没有几个可以长时间闻得了。

再有,如果匈奴男子的父亲去世,男子可以将父亲娶的妻子纳到自己房中,兄弟中间也可以继承彼此的妻子。

中原人思想十分保守,他们会认为这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女人一辈子只能嫁给一个男人,就算丈夫去世也要守活寡,所以中原男子无法接受匈奴的婚姻观。

如果再向深层次追溯一下大概是中原女子在千年封建思想驯化下,能忍耐和服从,将男尊女卑演绎得深入人心。而匈奴女子自主张扬,凌驾于男权之上,若娶了,颠覆的可就是权利自主权了。

不信,你看,现在,几千年后,这样的地域差异婚姻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偏见和阻碍了。

古代为什么匈奴都想娶中原女子,汉人却很少要娶匈奴女子?

1、我们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称之为汉人,其实就是史上有个汉朝,而且是我们这么多的人一起过着最长的朝代,总共有407年;夏、商、周更长,但是是史前时代,虽然分别有都有四百年、乃至八百年的,但都是诸侯割据、分而治之的多些;周朝那么长,尾大不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常有的;真正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长的就是汉朝了,鼎盛的唐朝290年,不到300年,南北分治的宋朝只有320年,最近的明朝277年、清朝267年;所以,我们不说我们是秦人、唐人、宋人、明清人的,都说我们是汉族、是汉人的;

2、汉朝的时候,最大的劲敌,一直给中原圈内的汉人找麻烦的就是匈奴人了;《史记》中记载的炎黄子孙,其实包含了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鲜所有的族群的; 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所以说,匈奴大致就是在中原定居、依靠黄河水源、农耕为主的华夏族以外的游牧民族的所有的人了;

3、农耕的人守着开垦过的、可以春播秋收的田地过日子的,风调雨顺、固守家园、丰衣足食就是汉朝的汉人可以期待的生活了;而游牧的、漂泊的匈奴人,也想过上中原人这种安稳的、固定的、地肥水美的日子的;看着中原人殷实、富裕的日子,这些风餐露宿的野蛮人也眼馋呀,于是就想挤进来、呆下来,成为汉朝的一员了;

4、毕竟土地是有限的,水源也是有限的,刘邦建立的汉朝,一直都在跟匈奴对战;打久了,劳民伤财呀,刘邦及后人,也不想费时费力的,也不想跟匈奴结怨太深了;那就和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一样;汉朝最初的办法就是和亲政策,就是推出了许多的和亲公主,与匈奴王结亲,化干戈为玉帛,结为亲戚关系,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汉朝的美女到了边塞,大受匈奴人欢迎,带去了汉朝先进的耕作技术、纺织技术和礼仪文化、治国方略;匈奴人也以娶汉族的女子为荣了;

5、那么汉人又为什么不愿娶匈奴女子呢?古代的达官贵人、士族集团的子弟,绝大多数不是把婚姻当做爱情的结晶的,其子嗣的婚姻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工具,都是为了加强家族的势力、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有利可图的;很显然,娶个异族的匈奴女子,就不具备这个功能了;汉人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延伸,对贵族家族来说,婚姻是其政治利益置换的工具,你找个匈奴女子做老婆,来路不明的,前生后世是个什么背景,在汉族贵族圈子里面,根本都行不通的,没人认账的;

6、所以,匈奴的女子,哪怕贵为公主的、格格的,在讲究周礼、血统、渊源的中原汉王朝内部,这个公主、格格背后家族的政治利益都是归零的,对身在大汉的达官贵人面前,就是莽夫、外人、跟庶民一样的低贱的家族背景的,基于现实的需要,如果汉朝贵族家庭,娶了一个匈奴女子,岂不是等于牺牲了家族的利益、血脉的高贵、血统的正宗了?

7、还有,在汉文化中,最为看重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汉人文化思想的精髓,但在匈奴人看来,实力决定一切、孔武有力、横扫千军、马背骑射、弯弓射大雕才是硬道理,谁的拳头硬、谁就是最后的赢家;汉族女子从小就学三从四德、矜持有道、恪守妇道;而匈奴女子,汉人的那套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根本都不是个事;并且婚俗习惯方面,匈奴人兄弟共妻、父子接续都是正常的事情;在男女交往方面,匈奴人也是比较开放的,没什么拘束的;所以在汉人看来,匈奴女子显然不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的;虽然,匈奴女子比汉族女子更健康、身材更健硕,但史上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匈奴男人喜欢汉族女子、都以能娶到汉人老婆为荣的,而汉人男子却不喜欢匈奴女子,娶个匈奴女子是要被众人嘲笑的。

古代为什么匈奴都想娶中原女子,汉人却很少要娶匈奴女子?

环境、社会制度和饮食习惯决定人们习惯意识和肤色。据说匈奴人是被推翻了的夏朝王后裔。茫茫草原,马背民族,强悍勇猛,放荡不羁,自由自在,男女平等,茹毛饮血。阳光灼热,紫外线强,紫铜色的脸,牛羊膻味,居无定所,婚姻自由。十足的食肉动物,凶猛异常。中原汉人,礼仪之邦,循规蹈矩,男人三妻四妾,女人三从四德,谁违抗,竹笼沉河。农业文明,男耕于田,女织于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肤白心善。唯夫马首是瞻,相夫教子,终其一生。杂食动物,温良恭俭让。

谁都愿意娶听话漂亮的妻子,匈奴男人也不例外。汉人娶匈奴人,驾驭不了。

解放后,男女平等,妇女抵半边天,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今天女人除了肤色外,已接近匈奴人了。

古代为什么匈奴都想娶中原女子,汉人却很少要娶匈奴女子?

一,古代汉匈两个民族具备各自固有的婚姻习俗观念,决定了匈奴人都想娶中原女子,汉人却很少娶匈奴女人。

古代匈奴是蛮族,而汉人是天下礼仪之邦,他们具有尊卑不同的民族身份与地位。嫁给汉人意味着能得到更高的身世待遇,终生享受农耕社会的安稳优越生活,嫁给匈奴蛮族则会被放逐到荒凉之地,一辈子过着颠沛流离的迁徙游牧生活。两者对比之下,汉人的婚配联姻观念是排斥匈奴民族的,所以,由民族的崇尚心理导致了匈奴人都想娶中原女子为妻,而汉人却很少想娶匈奴女人为妻。

二,古代汉匈两个民族不对等的政治经济文明优势,也决定了匈奴人很想娶中原为妻,而汉人很少想娶匈奴女子为妻。

按照古代中华传统观念认为,华夏族的汉人为皇天之子民,是居于天地中心统治万族的最尊贵者,所以,匈奴族与其他一切少数民族都必须服从于汉人的政治文明,除了每岁进贡之外,还必须遵守汉人统治的天下王朝礼仪。在这种大汉民族的压迫与歧视下,匈奴妇女嫁给汉人即可以享受夫贵妻荣的尊宠生活,脱离蛮族人的劣等、受压迫、受欺凌日子。

由于人类婚姻的政治联姻意义,让匈奴人与汉族突破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经常进行政治联姻活动,以缔结华夷之间的边界领域稳定盟约,并沟通华夏与夷族的文化经济交流共识。政治联姻活动的存在,让匈奴人更愿娶中原女人为妻,以得到朝延的封官赏赐,获得边境的互不干扰生存环境。同时,还可以与汉族人开展边境城市的通商贸易,得到优厚的经济惠利。

三,古代汉匈两个民族存在差距悬殊的特殊民族品性,决定了匈奴人更想娶汉人女子,而汉人很少想娶匈奴女人为妻。

匈奴人是古代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居无定所,随着放牧迁徒游行生活,所以形成了匈奴族的野蛮民族性格,不仅群体部落之间战争角逐不断,争抢生存资源与放牧领土,也对周边汉族人推崇野蛮的掠夺策略。所以,匈奴人天生喜好抢夺人口、食物、生存物资,常以劫持的汉族女人为部落财富。这样的荒野蛮族人性格,令匈奴人崇尚残暴武力,并相互比拼勇敢的杀敌技巧与劫持的战争财富,大肆屠杀中原男性居民、抢夺中原女人因此就成为匈奴男子的勇敢本领象征。由此,决定了匈奴人更热爱娶中原女子,汉人却谈匈奴而色变。

古代为什么匈奴都想娶中原女子,汉人却很少要娶匈奴女子?

哈哈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