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挑起的?李渊为何很快就让位李世民了呢?
玄武门之变让大唐开国就蒙上了血色,似乎这是一个魔咒,开启了李唐皇室三百年不间断的父子兄弟恩怨。
时至今日,玄武门之变依然存在很多疑点,好在李世民并未涂改兄弟相残的性质,让我们还能大体上看得清事变的原貌。
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由李世民挑起的Z变,可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是由一系列事件的叠加,演变而成的流血事件。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分别为核心的两派政治势力。
这两派势力的形成,起始于李渊反隋大业中,缔造的“三驾马车”模式。
李渊的“三驾马车”模式,导致政治派系对峙大业十三年7月8日,李渊正式起兵,他自称大将军,置三军。三军的首领分别是:陇西公李建成,领左军大都督;敦煌公李世民,领右军大都督;姑臧公李元吉,领中军。
时年,李建成28岁,李世民19岁,李元吉才14岁。这个人事安排,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李渊要把最重要的军事大权,牢牢掌握在最值得信任的人手中,不愿意假借外姓之手。
不要用“自私”这个粗暴的字眼,来看待李渊的这个决策,其实这是李渊为了将来摆脱门阀政治的未雨绸缪。
“玄武门之变”从这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可是李渊的“三驾马车”设计,带来一个致命的后果——太子地位的空心化。太子的独特地位,有史以来靠的就是“妈妈的肚皮”,而不是能力。这个不合理的法规,本身就不是为了公平,而是以死板的规定,避免储位相争。
而李渊却把李建成和李世民,放到一个平台竞争,让他“靠脸吃饭”的先天优势荡然无存,逼他“靠本事吃饭”。
客观讲,李建成不弱,在历次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也培养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可问题是,李世民比他更闪耀,政治势力更强大。好在李元吉没有形成第三极,而是投靠在太子门下,否则局势更复杂。
本来在这个阶段,李渊有机会调整,可惜他的私情和优柔寡断,却不断加剧了两派势力的对峙。
李元吉曾经在宴席埋下伏兵,准备刺杀李世民,却被李建成阻止。可见那时候双方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有媾和的可能性。
李渊却在一系列的事件中失策,不光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反而是火上浇油,让两派相生相伤的势力,发展到水火不容。
两大势力不断拱火,导致事态失控在两派的争斗中,三大标志性事件的爆发,以及李渊不当的处理方式,让双方的矛盾进入不可调和的状态。
第一件事,后宫势力的介入
随着割据势力被逐步消灭,大唐帝国的江山基本稳固了,内部的争斗开始日益激化。这个矛盾的爆发点,首先从内宫点燃。
李渊很会享受,后宫内宠众多,他一共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有名有姓的妃嫔就有20人。后宫女人们把目光投向前朝,试图攀附上未来的接班人,为自己的儿子和家族,争一片沃土。
面对小妈们的献殷勤,李建成和李世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李建成积极迎合,甚至主动巴结,通过枕边风为自己巩固地位。史书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府邸,直通后宫,由此甚至传出了二人淫乱后宫的说法。
李世民则板起脸,送上冷屁股!
平定洛阳后,李渊让贵妃们前往挑选宫女和珍宝,可李世民却说珍宝都封存了,应该由朝廷赏给功臣。张婕妤的父亲通过李渊,索要一片良田,李世民一摆手:你来迟了,我已经给了李神通。
李世民的“不合作”,遭到了后宫的集体嫉恨,甚至明目张胆的对抗。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嚣张到当街殴打秦王府官员杜如晦。倒霉的杜如晦,骑马经过尹阿鼠的府门口,被尹府家奴拉下马殴打,手指都被打断一根。理由竟然是,杜如晦不下马,藐视尹府。
李渊在这些事件的处理上,只听枕边风,一味压制李世民。洛阳讨宝和张婕妤争地,李渊指责李世民:我的圣旨难到不如你的敕令管用吗?尹阿鼠行凶,他反说李世民听信身边人的谗言,无法无天,连我宠幸的女人都敢欺负。
有一次李渊设宴,席间李世民想到了母亲,忍不住流泪说:可惜母亲没活到这一天。众嫔妃诋毁李世民:陛下年事已高,秦王小题大做,显然是憎恨我们啊,将来陛下作古,我们母子还有活路吗?
李渊居然和女人们越说越伤心,集体垂泪相对!
此时的李渊,已经堕落为“耙耳朵”,父子之间难以沟通。后宫势力的介入,助李建成把李世民逼到了墙角。
第二件事,杨文干谋反事件
最早准备以军事行动解决问题的是李建成,他令庆州都督杨文干,秘密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长林兵”,又从罗艺那里征调三百名骑兵,埋伏在皇宫周边。
结果这件事暴露了,估计李世民也不是吃素的。
李渊得到密保大吃一惊,这是要搞Z变啊!他找了个借口,召李建成到仁智宫见驾(当时李渊不在长安)。
张婕妤第一时间向李建成透露了消息,李建成得到消息,在幕僚的建议下,硬着头皮前来认罪。
蹊跷的是,李渊派去缉拿杨文干的宇文颖,却把实情透露给杨文干,导致杨文干狗急跳墙,立刻起兵谋反。这个疑点,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分析。
这场叛乱让李渊很狼狈,他被吓得连夜离开仁智宫,夜行十几里避难。李世民则奉命,紧急调兵前往平叛。
李世民临行前,李渊发誓,事件平息后,我要立你为太子!
当李世民平定叛乱后,让他瞠目结舌的事发生了:在后宫女人们的轮番轰炸下,李渊把李建成调兵事件,定性为兄弟相争,而不是叛乱,责任由幕僚们承担。
李建成仅仅遭到李渊的一顿训斥,毫发无伤。自然,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就是一个肥皂泡!
李渊失策的处理方式,让李建成与李世民,再也没有调和的可能性。
第三件事,东西两京分治事件
为了安慰李世民,李渊再出昏招,他让李世民去东都洛阳,企图以东西分治的模式,化解兄弟相争。
毫无疑问,这个举措实在让人怀疑李渊的政治水平。如果成功了,从此大唐一分为二,未来肯定逃不掉又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失败了,兄弟间必定以一方覆灭为句号。
李建成当然不甘心只拥有一半江山,他状告李世民暗中结交山东豪杰,图谋不轨。在轮番劝谏之下,李渊又被迫宣布,分治方案终止。
当然,李渊也没答应李元吉提出的,杀掉李世民的方案。至此,双方之间如同两个大火药桶,一触即发!
秦王势力面临肢解危机,被迫抢先下手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来自于突厥,武德九年六月,突厥人突破黄河,侵入河中地区。
李建成把突厥入侵,演变成了双方决战的战场。他建议让李元吉统兵出征,顺便“夹带私货”,强行征调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随军。
这四人,恰恰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军中的核心人物。这件事让秦王府上下一片惊恐,因为在此之前,李建成肢解秦王府班底的动作,已经频频展开。
房玄龄、杜如晦等被调离天策府,身边仅剩一个长孙无忌。尉迟恭和段志玄拒绝李建成收买,已经进入黑名单。程咬金直言不讳:“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程咬金的这句话,成了秦王府的共识,他们都认为,李建成剪除羽翼的计划一旦完成,接下来包括李世民在内,昔日天策府所有人都是死路一条。为了自保,必须抢在李元吉出征前发动军事行动,彻底清除李建成一党!
武德九年7月1日(六月初三)那天夜里,房、杜二人扮成道士,悄悄潜入天策府,一场生死决战,就在那天夜里形成了!
假如没有“玄武门之变”,我们将看到李世民及其追随者,集体被屠戮的下场。可以说,玄武门事变是武德九年两大流血模式的必然选项之一,逃不掉!
这就是“玄门之变”的历史背景。可见,这场事件不是谁挑起这么简单,它是基于李渊的政治设计,形成两大政治势力;又在李渊一系列失当的操作下,导致双方矛盾激化的总爆发。
假如没有李建成流血的“玄武门之变”,就必定会有李世民流血的“某某事变”!
事变第三天,李渊宣布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听政。两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登基即位,大唐进入贞观年代。
李渊为何默认了李世民的Z变,而不是追责?又为何提前禅位,交出了皇权呢?
- 1.李世民已经不在李渊控制之下
“玄武门之变”中有个细节,当李渊正在河中泛舟时,尉迟恭手执兵器,一身戎装出现在龙舟上。尉迟恭回禀李渊说,太子和齐王作乱,已经被杀死,我奉秦王命来保护陛下的安全。
听懂了吗?李渊肯定听懂了,随船的所有大臣们也都听懂了:秦王已经控制军队,如果配合,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如果不配合嘛......
其实在这些大臣里,萧瑀、宇文化及等,早就是李世民的人。对军队的掌控力,李世民更不缺乏基础。
所以,对李渊来说,他从尉迟恭的话里,还听出了另一层意思:皇上,您老认输吧,您承认结果,父子情面保住了,不承认结果你也改变不了事实,信不信我现在就让你驾崩!
- 2.默认结果是李渊迫不得已的选择
假如我们把李渊的实力高估一些,李世民不足以反制李渊,这种情况下,李渊有可能清算李世民吗?恐怕也不大可能!
李渊身上有个明显的弱点——缺少政治家的铁血!当初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纷争,只要他铁了心肠,早早压制一方,断然不会让事态发展到这个局面,他太想当一个慈父了,企图通过自己的协调,可以让他们相安无事。
李渊有四个嫡子,老三李玄霸英年早逝,老大和老四又被老二干掉。再杀了老二,四个嫡子全都死光光,这个结果李渊能接受得了吗?你可能说这么多儿子,还差这一个?不是那样,嫡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不是庶子能比的!
作为一个父亲,默认现实,恐怕是他减少自我伤害的最好结果了!
- 3.禅位是避免父子相争的最好结果
那么。李渊为何要禅位呢?就让李世民当太子,自己百年后接班不好吗?
当然行,前提条件是父子俩要释怀,将过去的不愉快完全忘掉。他们能做到吗?不可能做得到嘛!
首先是李渊,手上握着皇权,谁知道他啥时候又“耙耳朵”?后宫女人们谁不想乘机让自己的儿子夹塞当太子?李渊顶得住压力吗?
其次李世民,毕竟杀了亲兄弟,他不担心自己会遭到清算吗?唯一能做的就是早一天即位,彻底生米成熟饭,心里才会安稳。
最后是参与事变的功臣,为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高度警惕李渊可能的反击。只要李世民一天不当皇帝,他们就一天睡不着觉。
这就相当熬人了,三方都不得安身,都防贼似的看着对方。
对李渊来说,他其实已经是傀儡了,翻身的可能性极小。史书“听政”二字,其实就表明,李世民已经架空了老爹。
既然已经不掌握实权,又让几方提心吊胆,说不定又节外生枝,还不如退下来继续生孩子有趣!
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挑起的?李渊为何很快就让位李世民了呢?
玄武门之变很难说是谁先挑起来的。
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唐朝局势是这样的。李渊已经下定决心,要牺牲掉李世民。在这之前,曾经发生了数起事件,一是李世民中毒事件。李世民跟李建成喝酒,结果突然发生中毒症状。这个事情很难说是谁搞出来的鬼,有可能是李建成下毒,也可能是李世民自己喝毒然后嫁祸给李建成。
李渊知道这个消息后,他没有深究,只是和稀泥,表示让两人不要再喝酒了。
另一件事情是李渊打算让李世民去洛阳开府,这等于分国土给李世民了。李建成明白要是李世民真的去了洛阳,就真的天高皇帝远,再也没办法控制了。等李渊去世,李世民必定会起兵夺位。所以,李建成就想了一个办法,向李渊报告,李世民的部下听说要去洛阳,都特别的高兴。李渊就此打消了这个计划。
第三件事情就是突厥进攻唐朝,一反李世民掌兵的常态。李渊任命李元吉为将领。这在李元吉李建成看来是极好的机会。两人已经商定好了,就在李世民前来送行的事情杀死李世民,然后大军反攻皇城,进行逼宫。据说李元吉也有打算,他要自己当皇帝,而不是让大哥当皇帝。
第四件事情是当时的太史报告:太白见于秦分。就是太白星在秦的分野出现,这意味着秦王李世民将当皇帝。这引起了李渊的强烈不满。
可以说,李世民已经进入了绝境,这时候他只有抛出最后的一击,向李渊报告,李建成跟宫里的妃子有关联。这是极为敏感的,因为隋朝的杨广就是跟老爹杨坚的宫女私通。难道李渊要走杨坚的老路。
李渊无法判断之下,下令第二天,把三个儿子叫到一起开会,当面对质。
第二天,太子府跟齐王府已经有人发现不对劲了, 但是李建成跟李元吉还是执意前往,因为他们已经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而且如果不去,那出征杀李世民的计划就无法实行。
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是个无间道,双面间谍。李建成跟李元吉成宫后,常何把门关住,太子府跟齐王府的人根本进不去,而一进宫,李建成就受到了天策府也就是李世民的伏击,先后被杀。
而李渊最终也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这是因为在伏击李建成之前,宫里已经发生了一场争斗。李世民已经控制住了李渊。如果李渊执意不让位,那只有弑父了。
这就是玄武门的前前后后。可以说,还是相当血腥的。我在今日头条有个专栏,叫《隋唐不演义》,感兴趣的亲可以去看看。
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挑起的?李渊为何很快就让位李世民了呢?
太子与齐王同秦王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在玄武门之变前,唐朝局势骤然紧张起来,这缘于高祖李渊经过深思熟虑,已暗下决心,要牺牲秦王,成全太子。而此前,出现了很多奇怪的事,择其一二简述。
一.玄武门之变归根到底是谁挑起的!
1.秦王跟太子喝酒,结果秦王突然出现了中毒症状;过后众说纷纭,认为是李建成设计下毒的有之,认为李世民自己喝毒后想嫁祸于人的有之,高祖知道此事后,他态度也不明朗,只是叮嘱以后兄弟两都不要喝酒了,这是和稀泥,后来甚至有人认为这事直接与他有关。
2.李渊决定让李世民去洛阳,也就是分土地给秦王了,足智多谋的太子懂得秦王到了洛阳,无异放虎归山,到时天高皇帝远,再也没办法程控他了,一旦他日益坐大,高祖驾鹤西去后,秦王一定会犯上作乱;太子灵机一动,向李渊不深不浅地说:秦王的部下听说要去洛阳了都非常开心,高祖就此打消了这个计划,足以看出高祖的心有所猜和心有所向。3.当时的太史官报告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说的是太白金星本来的位置在西方,现在太白星在秦的分野出现,而秦又恰好发源于西方,太白金星与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预示着秦王要君临天下了,李渊对此事高度重视,内心强烈不甘,后来伴随着局势的风云变幻,也成为玄武门之变的诱因之一。秦王慌恐了,只有绝地反击,他向李渊报告说,太子跟宫里的妃子有染:隋朝的炀帝杨广在太子时,曾经与老爸杨坚的宫女私通过,后来身败名裂、导致亡国,秦王此举意义深远。李渊下令第二天三个儿子进宫,就此事,当面对质;第二天,发生了玄武门政变。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归根到底是李渊挑起的。二.李渊为何很快就让位李世民了呢?
政变以后,尉迟恭(秦王手下,门神之一)直接武装入宫了,威风凛凛地往高祖身边一站,讲叙了政变了经过,高祖是明白人,三个儿子已经去了两个,最后这位自己以前有过排斥的动作,再不主动点、快一点,小命恐怕不保,所以说是“禅让”,不如说是“被逼”更为确切些。
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挑起的?李渊为何很快就让位李世民了呢?
其实历史对玄武门之变纪录非常清楚。这多亏李世民要求史官真实纪录,我们今天才看到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模模糊糊含混其词,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匡胤有没有被杀。
这也是天可汗李世民胸襟开阔,并且是后发制人,站在公平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件事的。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看过由房玄龄所修改的精简的《高祖实录》对其中的玄武门纪录有异议,要求房玄龄“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也就是说李世民根本不隐晦什么。这才是气魄恢弘,自信的表现。
后来魏征都当面称赞太宗:“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也就是说魏征认为李世民这种不怕家丑外扬,要求符合历史事实的写法非常赞赏。按常理来说,李世民完全可以认为这是皇家私事,不应过分写实,几句话简略过去就可以。让后人去猜就可以了。
但后人如果分析历史,分析半天却是假的,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所以李世民这样做,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给后人。
既然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历史的记载没有问题,剩下的分析就只剩下站在谁的立场去分析了。
1)玄武门之变的前因,是要公平、还是要制度。不管有没有李世民和李渊,家族继承制度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纷争。如果是谁都可以继承家族的财产,那么儿子越多,起的纷争就越多。说不定还自相残杀。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断绝其余儿子们都念想,我们古代采用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样有利于大家族的和睦相处。
李渊也是采用的这一制度。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了九岁,一早就被作为家族继承人来培养。但有时候才华这东西还真不是你培养就能有的。李唐起兵的时候是公元617年,李世民当年只有19岁,而李建成已经28岁了。按理来说李建成更有优势。但事实上是十九岁的李世民更有优势。
从晋阳起兵到围攻长安。李世民靠自己的实力聚集了13万人马。这几乎是是当时李渊所有的大唐军队的一半以上。李渊率领一路,李建成再率领一路。也就是说,李世民在同样的情况下,招兵买马打胜仗的能力是李渊和李建成的总和。
战争是一个高技术高实践的活,是靠吹牛皮实现不了的。因此在未进长安之前,李世民就已经强了李建成一头。并且李渊等人刚拿下长安,西凉人薛举的秦军就已经打到扶风,号称三十万人。这时候李世民二话不说,带领着军队就把薛举打跑了。
人家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后来李世民生病了,薛举的军队又打来了。这时候李渊、李建成等,在李世民生病期间,被薛举吊打。这就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在领兵打仗这个技术活上,李世民是最厉害的。
李渊似乎有些不服,所以就开始了第二次验证。刘武周派宋金刚打晋阳,李元吉丢弃了李渊的龙兴之地逃跑,把李渊气的差点中风。这次李渊没有派李世民,而是派自己的铁哥们裴寂。结果裴寂被打的落花流水。
李渊又派永安王李孝基、唐俭、独孤怀恩等,结果不但败了,竟然还被俘了。李渊最后不得已自己都离开长安,要上前线了。但历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李建成的记载。也就是说,宋金刚的军队已经接近潼关了,李建成没有一点为国分忧的觉悟。
关键时刻还是李世民上,又是李世民在危难之间出兵,把宋金刚打的打败。不是李世民非要去立功,而是李世民每次都是不得不出来作战,为什么这样?就是李世民每次打胜仗都要封官,胜仗太多,官都不够封了。
因此最后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后,李世民成了天策上将。什么司徒,尚书令等,都还兼着。已经到了无官可封的地步。
2)有功之臣还被欺压,这个世界的公理何在?嫡长子继承制是好,有利于农业社会的家族安定团结。保持家族的长久发展。这是一个牺牲个体,保全整体的顶层设计。但如果个体太优秀了,已经凌架于整体之上的时候,整体已经无法对个体形成制衡。
李世民刚好就是这样的个体,他太优秀了,优秀到已经不需要依靠家族里的任何人也能成功。这时候“嫡长子”制度已经不能对他形成任何压制。这时候对李世民来说,他要的是公平,而不是腐朽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用整体来战胜平庸。而李世民一个人就已经战胜平庸。因此他需要的是公平。这就是对什么功劳也没有的李建成形成巨大的威胁。因为李世民特别能打仗,因此只靠李世民的太子势力还不一定干得过李世民,这时候就需要李元吉的齐王府也来支持。
李世民领兵征战这么多年,收服了文臣武将精英无数。因此身边形成了很大一股势力。李世民这时候无形中已经成长为一头大象,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合起来,也只不过是几只土狗。大象无意之间一坐,就有可能把土狗压死。因此,李世民在无意之中始终威胁着李建成。
因为李建成肯定是收拾不了李世民的,因此只能靠小动作,一步一步来消弱李世民的势力,更有甚者,就是直接欺负。
第一,李建成靠交好后宫嫔妃,打压李世民。
李世民打下东都洛阳后,因为李神通有功,就赏了几十倾良田。张张婕妤就为父亲问李渊要这几块土地。结果发现李世民已经赏人了,李渊觉得很没面子,就把李世民痛骂一顿。
第二,打压分化李世民的下属。
李世民的核心谋士杜如晦,一次经过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门前,被无故欺负殴打,杜如晦被打断了一根手指。并且恶人先告状,李渊又把李世民训斥一顿。
第三,分化不了直接派杀手。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手下一员虎将。李建成为了拉拢敬德,就送给他一车黄金。敬德不要,他就派杀手去暗杀。没想到尉迟敬德大门全部打开,等着杀手来,杀手被吓跑了。
第四,对李世民诋毁,甚至下毒。
李渊后期沉迷于酒色,每日里花天酒地,美女如云。李世民看着这样,不免有点怀念自己的老娘,就暗自垂泪。又被后妃们安上“李世民憎恨她们,李渊死后李世民肯定会杀死她们”,李渊不免又要训斥李世民。
李世民到太子府喝酒,回家后吐血数升,被验出食物有毒。报告李渊后,李渊只简单说李建成几句,就不了了之。
就这样太子党对李世民的打压越来越狠,李世民的不满逐日增加。直到东宫的王晊告密,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在去打突厥的誓师大会上,杀掉李世民。
这样,李世民就被逼上绝路!
3)整个天下都是我打的,我怎么不能坐皇帝。李世民气愤的原因在这里,这也是他要求房玄龄秉笔直书的原因。李世民认为他自己没有错。从晋阳起兵开始,到打下长安,到最后消平天下,他绝对是居功至伟。但就这样一位大功臣,却被太子党逼上绝路,四海之大没有容身之地。
他非常生气,因此当他听到王晊的告密,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杀他的时候,他气愤至极,既然你们计划都制定好了,我还犹豫什么。
但这仍然不是李世民最坏的时候。六月初三己未日(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管天象的官员傅奕秘密上奏道:“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让人非常不解的是,李渊把李世民叫来,把这份奏折直接交给李世民,问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李世民一时有点发蒙,但马上反应过来了。天象这东西真不靠谱,皇帝想杀一个人,完全可以说天象要杀他。这时候李世民怎么解释都是徒劳的。这说明李渊已经起了杀心。
因此李世民不接李渊的话,而是直接告李建成和李元吉和后宫嫔妃淫乱,给李渊带了很多顶绿帽子。这样一说,不由得李渊不信,因为后宫和李建成和李元吉走的实在太近。因此李渊听的将信将疑。这时候李世民开始史诗级的表演,边哭边向李渊哭诉:“我一直非常守规矩,从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但不知他们受了谁的挑拨,处心积虑的想法杀死儿臣,这不是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是什么,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远地离开父皇。但如果我魂归地府,见到王世充诸贼,让儿臣感到羞耻啊!”
李渊对李建成等人的作为还是知道的,因此也动了怜悯之心。就对李世民说:“明天我审问此事,你早点来见朕!”
张婕妤知道了李世民的密奏,就告诉李建成。李元吉觉得这里透着诡异,建议明天不要入宫。因为这种事也很难说清楚。也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明,除非有铁的证据。但李建成执意要去,这种事情必须说清楚。否则李渊心里肯定是一个大疙瘩。只嘱托加强侍卫。但李建成不知道的是,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明面上是太子亲信,其实是李世民的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亲自率领九员最核心的秦府大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杀了李元吉。又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
李建成死之后,尉迟敬德杀气腾腾的去找李渊,李渊这时候是完全按尉迟敬德说的,下了一道圣旨,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反,被李世民剿灭。事已至此也只能善后了。
李世民采纳了尉迟敬德的建议,除了李建城和李元吉的几个儿子被诛杀,其余的一概不过问。并且还任用李建成的亲信魏征和王珪为高官,很快收服了李建成的势力。李渊经此一事,很快把皇位传给李世民,安心养老去了。否则还真寝食不安啊。
综上所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事,由于历史没有隐瞒,所以记述非常详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猜测,这也是李世民受了很多委屈后,想让天下人给他评评理,看他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是逼不得已的。 如果站在公平的角度来说,李世民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的确应该是他的天下。因此在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大家没有多少惊讶,反而认为是应该的。 而李渊也是很痛快的让出皇位,自己做太上皇去了。这也是防止再发动一次政变!
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挑起的?李渊为何很快就让位李世民了呢?
前言:
感知,太多人对“玄武门之变”,存在着错误理解与认知,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历史事件称谓为“玄武门之变”呢?而不是,称为“玄武门事件”?或“玄武门惨案”呢?人们知不知道,玄武门事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变”字!这个“变”字,就指:事件的改变、变更、剧情发生了变动!什么是“变”?知识点:变就是指:谋一事件的谋划者的预谋事件,成反向发展或蓄谋已久的事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计划被更改了,事件在无预知的情况下,被打乱了,事件剧情被扭转了,变动了,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内涵。
其一、玄武门之变的挑起者
玄武门事件的挑起者,蓄谋者,发起者,实施方案者,决策者,可以肯定的是,太子.李建成!历史事件的初因,还是因太子.李建成的储君之位,不保,所导致的恶果,导致了太子.李建成对弟弟.李世民的猜忌与不信任,同时私下得知,其父,李渊,会将储君之位,传于李世民。而后,就有了太子.李建成一党,蓄谋刺杀李世民的计划,而这一计划中,刺杀地点,就设计在玄武门!李建成构想的是,在李世民出征洛阳之前的一晚,出掉弟弟李世民。那么为什么选择在玄武门呢?因为第二天是其父,李渊为弟弟.李世民出证洛阳饯行之处,所以李建成也就选择在玄武门。历史事件中,也就有了玄武门之变的这一历史事件。众所周知,李建成与弟弟.李世民比功绩,是无法比拟的,李世民功勋卓越,事态发展到最后,其父李渊,对李世民的封爵都无法用封号继续封下去了,唯一的就只剩下李渊自己的帝位,而李世民已经到达了封爵顶峰这有步,这是李建成更加不乐意遇见的,所以就有了玄武门事件的蓄谋计划与实施方案。最后李建成为弟弟李世民挖的坑,结果,李建成自己却身葬于坑内,这就尴尬的玄武门之变。
其二、李渊让位于李世民
李渊让位于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其实是有太多的无奈与选择。原因一,无力化解自己两爱子之间,尖锐无可挽回的生死矛盾与相互仇杀。原因二、绝大多数朝臣拥护拥立于李世民。原因三、李世民所有的手下及爱将心腹,只效忠听命于李世民。原因四、李渊知其子,李世民的文韬武略,二十几子中,论才能,无人能及。原因五、李渊最终选择的继承者,其实就是次子李世民。历史中,李渊最爱之子,是李世民,曾私下与大臣私聊时,许诺也是将太子诸君之位传于李世民,而祖宗遗训家法是立长不立幼,这就使得李渊无从选择,其后也就迫使李渊在两子中选其一,继承者。中国历史皇帝人物中,李渊是唯一一个有始善终的太上皇。让位于李世民,也是其父李渊智慧的体现。
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挑起的?李渊为何很快就让位李世民了呢?
多数人会认为,玄武门之变的挑起者是李世民,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向往权力的人,要不然那么多年的辛苦付出是为了什么?自己抛头洒血,别人坐享其成,不符合李世民的做人基本原则。但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和李渊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李渊是一个自负且大智若愚的人,他觉得自己完全有把控局面的能力,而且拿捏的游刃有余,没想局面失控,玩火自焚,所以他无意中成了整个事件的幕后推手。所以玄武门之变表面的挑起者是李世民,而实际者是当家人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一,李渊没有制衡李世民的手段
李渊的家国天下思想充满理想主义,他认为李建成做为老大就应该成为将来皇位的合法继承者,就应该呆在朝中为将来的登基做彩排,而不是用建功立业去巩固自己的根基,而李世民就应该去冲锋陷阵,一家人就应该其乐融融、分工明确。但是李渊忽略了人的内心是会变的,欲望也会变的,尤其是他给了李世民一个欲望膨胀的机会,也给了李建成一个树不起威望的事实。论领兵打仗的能力李建成可以和李世民平分秋色,但是李渊给他露脸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李世民功劳越大,威信越高,野心渐长,以至于李渊无处是从,竟不知道该怎样奖赏李世民。如果李渊改变策略,分兵两路平定天下,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公平竞争,即便李建成没有李世民出色,但无疑会抹去李世民一大半的光环。如此一来,李世民自不敢肆无忌惮的坦露自己的野心,而他也不会有那么多蜂拥而至的拥戴着。(李渊剧照)
二、李渊没有明确的立场。
太子之位只有一个,既然给了李建成,就不应该给李世民幻想的机会。但李渊曾不止一只将太子之位许诺过李世民,不过很快又反悔了。李世民的心情可想而知,从希望变为失望,被李渊当猴耍,只会让他内心更加的不平。同时,李渊也等于是给了李世民一个暗示或是信号,意思是很看好李世民,只不过是有些为难,毕竟都是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偏袒谁都不合适。于是李世民会自谋出路,不给父亲出难题,免去父亲的后顾之忧,给李渊一个莫大的“惊喜”。李渊还走了一步臭棋,就是将李世民与李世民分开,让李建成坐镇长安,让李世民掌管洛阳,此举表示支持兄弟两公开决裂,好在大臣们一至反对,因此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才避免。所以正是李渊摇摆不定的立场,并没有起到平衡兄弟相争的作用,反而将两个人的矛盾公开化,愈演愈烈,最终兵戎相见。(李世民剧照)
三、李渊为什么会很快让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就是一个出奇制胜的过程,一切都是有预谋的,环环相扣。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李渊,所以他才会派尉迟敬德去武力挟持李渊,逼李渊交出兵权。试想,如果李世民光是杀死了大哥和四弟而就此收手,那么玄武门之变只能算是取得了间断性的胜利,甚至还可能功亏一篑,因为谁能保证事后李渊不会怪罪李世民,而且如此血腥的夺权李渊会听之任之吗?如果李渊还在大权独揽,那么李世民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况且李渊有那么多的儿子,自不会在乎一个“大逆不道”的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必需干脆利落、一气呵成,不能留有任何余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玄武门之变后的两个月李世民就当上了皇帝,其实是一个平稳的过度,看似出乎意料,实则合情合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