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高熲知名度虽然不高,但是如果问同时期的人,谁才是隋朝开国第一功臣,他们会众口一词,把票选投给高熲。

李世民评价说:“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一十余载,天下赖以康宁。”而隋炀帝杀高熲,“刑政由是衰坏”。

当时的史学家们,把高熲与萧何、寇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我认为,这些人的功绩,还不如高熲全面,高熲不光有文治,还有赫赫战功。也正因为地位太重要,直接导致了他含冤而死的悲凉结局。

高熲出身河北渤海豪门士族,渤海当时在北齐境内。高熲的父亲高宾,在北齐官至龙骧将军、立义都督,因为遭到同僚构陷,得罪了高欢,只好投奔北周,受到宇文泰的赏识。

高宾这段不太起眼的经历,决定了高熲起伏跌宕的命运,我会在文章的结尾,解释其中的蹊跷。

高熲少年有为,他17岁就因战功,封县伯,获得开府资格。南北朝时期,“开府仪同三司”虽然有点滥,但一个胡子还没长壮实的毛头小子,就能获得这种资格,实在让人咋舌。

当绝大多数政客,把开府设定为人生一辈子的顶点时,高熲却翱翔青云,俯视开府。大象二年,39岁的高熲迎来人生的再一次飞跃。意图取代北周的杨坚,锐眼识才,他向高熲抛来橄榄枝。

周宣帝的昏庸,和杨坚的崛起,让高熲意识到北周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当大多数人选择忠于宇文家族,排挤杨坚的时候,高熲坚定地站在了杨坚身边。

要知道,那时候的杨坚,在各种势力的打压下,一度自身难保。高熲的加盟,可谓雪中送炭,这恐怕就是杨坚对高熲的信任基础。

高熲加入杨坚阵营后,地位并不显眼,任丞相府司录,主管财政。可事实上,从那时候起,杨坚就已经把高熲当心腹,重大的事宜都要跟高熲商量,视之为决策层的核心成员。

杨坚的专权,终于引发政治危机。宇文泰的外甥,柱国大将军尉迟迥起兵讨杨,他勾结北齐残余势力、突厥和南陈,以河北和山东之地,合军十三万,其声势之大,弄得满朝噤若寒蝉。前线大军消极怠战,朝内杨坚连点三将,他们不是拉肚就是脚疼,拒绝出征。

杨坚很清楚,这些人都是骑墙派,见势不妙,等着看他的覆灭。就在杨坚面临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双重压力之时,高熲站出来,主动请缨上前线。

高熲临危受命,他与前敌总指挥韦孝宽一起,打败叛军,尉迟迥自杀。战后,杨坚在内室为高熲庆功,赐御帐,改封义宁县公,升柱国大将军。

第二年,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高熲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宰相),封渤海郡公。从此,高熲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权贵。

大隋建立后,高熲文武一把抓,既要履行宰相的职责,还要经常统兵出征。他修订新法律,规划督建大兴城,三次以长史身份主导军事行动,在消灭南陈、征伐高句丽和突厥的过程中,立下殊勋。

高熲忙得不亦乐乎,仿佛是大隋的“二主子”,这就招来一轮接一轮的诬陷。杨坚选择了对高熲的信任,先后或杀或贬了一批高熲的反对派,甚至有人进言高熲乘兵权在手准备谋反,杨坚都置之不理。

一个将兵长史,有可能拥兵自重吗?完全有可能,因为高熲表面上是长史,可主帅晋王杨广和汉王杨谅,只是名义上的主帅,战争的决策权在高熲手上,甚至在征讨突厥的时候,主帅杨谅都没有随军。

毫无疑问,高熲是大隋建立头二十年里,功劳最大,地位最重,权势最盛的一位大臣。那么,隋文帝杨坚,又怎么“气温骤降”,对高熲实施冰雪风霜的摧残了呢?

太子杨勇被废,是高熲失宠的导火索。

在废杨勇之前,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都曾经试探高熲的口气,高熲态度很坚决:长幼有序,不可废长立幼!

高熲的表态惹翻了独孤伽罗。早年高熲曾经在独孤家族做宾客,跟独孤伽罗有主仆之情,由此还被赐姓“独孤”。这会儿高熲违背独孤伽罗的意愿,让杨坚与独孤伽罗大感意外,进而认为高熲私心作祟。

原来,高熲的女儿嫁给了杨勇的儿子,二人是儿女亲家。

就在杨坚对高熲的信任出现裂痕时,蛆虫趁机爬进来。高熲的夫人贺拔氏去世,杨坚准备给他重新赐一门婚事,高熲流泪声称:我老了,只想着吃斋念佛,不想再婚了。没想到话音刚落,高熲就又喜当爹了。

独孤伽罗不失时机对杨坚说:高熲此人不可信,他当面跟你说不愿再婚,一副痴心的模样,转头就跟爱妾生孩子,这种人能信任吗?杨坚顿时木雕了:难道高熲真的是两面三刀之徒?

紧接着,汉王杨谅又奏上一本:高熲跋扈,在军中我差点被他杀了!

晋王杨广又落井下石,跟在独孤伽罗后面敲边鼓。早年消灭南陈时,杨广曾经想纳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却被高熲不留情面地怼回去,并坚决杀了张丽华。后来又因杨勇之事,让杨广对高熲恨之入骨。

外有大臣始终不断对高熲的构陷,内有独孤伽罗母子们唠叨不停,杨坚心中的那个疙瘩,终于长成肿瘤。

开皇十九年,柱国大将军王世积因谋反案被诛杀。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世积交代了很多“宫禁中事”,让杨坚大吃一惊。再一细追问,原来这些消息都来自于高熲之口。

杨坚大怒,将高熲一撸到底,仅保留爵位回家养老。

如果高熲就此吃斋念佛,终老山林,人生也算圆满。可杨广登基后,高熲又被诏入朝中任太常。高熲越活越糊涂,不断给杨广进言,甚至抱怨朝廷越来越没有纲纪。

杨广对高熲就没那么客气了,他下旨,以“诽谤朝政”罪,处死高熲,并将他的儿子们,都发配边疆。一代开国元勋,就此悲惨落幕。

前面,我们简述了高熲从一飞冲天,到迅速滑落的全过程,不知道你们是否有一个疑问:杨坚就那么“耙耳朵”吗?很显然,所谓的谗言,根本不是高熲陨落的真正原因。那么,杨坚为何会对高熲的态度急转弯呢?

杨坚慧眼识才,除了高熲的才华,其实还看中了高熲的身份。高熲出身渤海士族,其政治势力的根在渤海,到了长安后,高氏就是无源之水。高宾当年在长安一度混得很惨,被迫归隐,就是这个原因。

杨坚为何需要高熲的落魄出身?很简单,当时是门阀的天下,杨坚自己就是门阀势力,他也是靠这个优势,取北周而代之。根据“公交车现象”,上了车的人,总是抱怨车上人太多,当了皇帝的杨坚,恨不得把所有门阀集团都踢下车,而高熲恰恰不是门阀。

这就是高熲一边饱受构陷,一边还能宠幸有加的政治原因。

后来杨坚为何变脸?也很简单,高熲这颗孤苗,在大隋的阳光雨露下,扎下了根,也变成了门阀势力。

高熲首先傍上了杨勇,又与王世积、虞庆则、薛胄、柳述、斛律孝卿、宇文弼、贺若弼、元旻、元胄这些门阀集团交往甚密,自己还娶了贺拔家族的女儿,已经成了大隋帝国的新门阀。

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两代人,都在努力做一件事——干掉门阀集团。杨勇为何被废,绝不是所谓的奢侈过度,违背老妈的女权主义,而是杨勇太依赖门阀集团,与杨坚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驰。

杨坚在对高熲动手前,已经处死了一大批门阀士族,包括王世积。《隋书》记载:“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这一句话就点出了杨坚与门阀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既然高熲变质了,杨坚怎么可能手软?可笑柳述、贺若弼等人,还为高熲抱不平,岂不知他们越是这样,越让杨坚脑后生风。

事实上,杨坚不杀高熲,并非仁慈,而是因为功臣被杀太多,再杀高熲容易激起门阀集团巨变。隋炀帝重召高熲入朝,也不是什么格外开恩,而是近距离监控,或者说为斩草除根提供条件。

当年高熲显赫一时,一位智慧的老人,对高熲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富贵已经登峰造极,就差一个砍头了,所以你要小心呐!”这位目光如炬的老人,就是高熲的母亲。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隋文帝杨坚统治下的隋朝之所以强悍富裕如斯,离不开高颎的辅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颎,隋文帝的政绩会大打折扣。高颎是真正文武兼备的重臣,他为帝国的未来操碎了心,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比如杨广,比如杨谅,而最不该得罪的就是独孤迦罗。当然这种得罪并不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自己能感知到的行为,而仅仅是他触动了对方的利益。

高颖和杨坚是同年出生,这对君臣曾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亲密合作,给帝国带来了长远的发展。当初杨坚欲篡位,而尉迟迥起兵攻打杨坚欲复兴北周,杨坚这边在无人愿意出任总指挥的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解了杨坚的难处,并且不负众望,短短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杨坚登基之后,高颎这为无可争议的功臣做了尚书左仆射,成为帝国的宰相。功高震主这样的事,高颎自然也是懂的,所以他曾经数次请求辞去高位,但是杨坚最终还是将高颎放在宰相位上,作为自己最得力的帮手。

后来在灭陈的过程中,高颎作为晋王杨广的副手、实际上的指挥参与了该战,最终南陈被灭,但在这一场战争中,却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炸雷,当时杨广想要得到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但被高颎阻止,虽然阻止的理由是充分的,但是却还是让杨广很不舒服。

高颎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帝国的财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新的税收登记标准,使得纳税人口显著增加,最大程度的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

这样的人才,杨坚必然是相当珍惜的,在很长时间内,杨坚也确实很信任高颎,甚至有人诬告高颎谋反,杨坚还把那些人处死。但是信任这种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或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两人之间的信任崩盘。

而杨坚对高颎的不信任始于独孤迦罗。实际上,高颎的父亲原本就是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的幕僚,还被赐了独孤姓,因此在曾经的一段岁月里,独孤迦罗和高颎的关系也还是很好的。但随着杨坚对高颎越来越信任,独孤迦罗似乎感觉到了威胁,因为最值得杨坚信任的应该是她,而不应该是别人,而有一件事的发生,终于让独孤迦罗开始怨恨高颎。

我们都知道,独孤迦罗醋意很大,杨坚基本只能宠她,而不能有别的宠妃,但是有一段时间,杨坚宠幸了尉迟迥的孙女,而且逐渐离不开她,独孤迦罗知道后在杨坚上朝的时候处死了尉迟氏。杨坚一气之下骑马飞跑上山,当时高颎和杨素追上了杨坚,高颎对杨坚说:"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将独孤迦罗说成一妇人,这让她非常生气。之后杨坚动了易储的心思,问计于高颎,高颎以“长幼有序”劝谏杨坚,杨坚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独孤迦罗知道后就有了除掉高颎的心思。如果高颎一直不松口,杨广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在当时确实已经是规制,强行更改除非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而宰相高颎拒绝,这绝不是好事。

等到高颎的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终于找到了攻击高颎的机会,当初高颎之妻去世后,独孤迦罗曾劝说杨坚为高颎续娶继室,但是高颎却拒绝了,表示自己空闲时间只想吃斋念佛,并无意于再娶。结果现在却和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就对杨坚说高颎这是欺骗陛下,为的就是爱自己的小妾。独孤迦罗的话在杨坚这里是非常管用的, 杨坚对高颎的态度真就冷了几分。

之后独孤迦罗又拿高颎反对东征而且无功而返这件事上做文章,离间杨坚和高颎,再加上当时出征的汉王杨谅也哭诉自己差点被高颎杀死。杨坚对高颎再次冷了几分。

等到王世积被告发谋反之后,高颎因为曾和王世积有过接触而遭到了怀疑,并且王世积似乎从高颎那里听到过宫禁之事。杨坚遂决定治罪于高颎,结果贺若弼、宇文弼、薛胄、斛律孝卿、柳述等朝中重臣联名上书证明高颎无罪,这还了得,这简直就是挑战皇帝的权威,于是高颎就被免官回了家,只保留了他齐国公的爵位。

过了不久,高颎的国令又向杨坚告发高颎,说高颎的儿子曾用司马懿的事例来劝说高颎,这一次杨坚直接将高颎贬为庶人。到杨坚去世之前,高颎再也没有被启用。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高熲官至隋文帝的宰相,隋文帝的平定三方之乱、平陈统一、分裂突厥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尤其是建设长安城时都有他的身影。由于能力卓越,他身居宰辅之位长达十九年,隋文帝很信任他,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甚至超越了后来的李世民与魏征,一时传为美谈。但天有不测风云 ,开皇末年,高熲却因为卷入了废立太子的事件中,得罪了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而被罢相。

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女性政治人物,在她的协助下,隋文帝北击突厥、南平陈朝,使分裂近四百年的中原大地,逐步实现了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功莫大焉!。她不仅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也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她继承了鲜卑女子的英气率真,也兼有汉家女儿的柔情体贴,隋文帝杨坚对其迷恋终生 :二人共寝、并辇上朝 ,一夫一妻、伉俪情深,隋文帝六宫常年形同虚设。

可是隋文帝与独孤伽罗早年立的太子杨勇却是有点好色,不仅有自己的妾室,而且对父母为他选的出身名门的元太子妃很讨厌,他宠溺出身寒门的云昭训。元太子妃突然暴薨后,死因成谜,独孤皇后认为是杨勇和小妾合谋害死她。

这时,一直惦记大哥太子之位的杨广趁虚而入,不惜重金贿赂了杨勇东宫的人,让他们处心积虑地挑杨勇的错误汇报给帝后。同时自己则表现出一幅谦谦君子象,获得了满 朝文武的赞美。在生活上也效仿父亲,与自己的妻子演了一曲相敬如宾的戏。

以独孤皇后丰富的历史知识,她判定杨勇是难以成为一代明君的,而杨广口碑好,生活简朴,又是事实上的一夫一妻(实际上,她被骗了),类似于文帝。于是,她便向文帝建议废长立幼,隋文帝对她是言听从,有了废黜太子杨勇的打算。文帝便开始与高颎商议 此事,不料,高颎却脱口而出:

“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依古代宗法义理原则,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从来是立长不立幼的,高颎的意思是说杨勇是皇长子,当太子符合传统。而现在杨勇又已经是太子了,并没有多大的过错,冒然废之,必定引发朝廷的质疑与猜测,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高颎并不知道,这是独孤皇后的意思,所以,就引经据典,以古为镜,极力阻止隋文帝。独孤皇后知道后,就想慢慢拿掉高颎宰相职务。

适逢高颎的夫人去世,独孤皇后建议文帝给他纳妻。高颎却说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退休以后吃斋念佛度过余生。文帝遵从了他意愿,没有为他纳妻。不巧的是,高颎的小妾事后又为他生了孩子,这就被心细如发的独孤皇后了抓住把柄。独孤皇后对隋文帝说,皇上想帮高颎纳妻,他却一副思念亡妻的模样,现在又与妾室生下孩子,这是有意欺君啊。隋文帝认为言之有理,于是自此开始疏远高颎。之后,独孤皇后又屡次离间隋文帝与高颎的关系,终于隋文帝罢了高颎的官。

高颎被罢官 ,是因为他阻挡了独孤皇后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道路。独孤皇后没有看穿小儿子的真面目,为他成为储君,才把高颎拉下马来,历史已经证明这是君臣遇合的又一悲剧,徒留后人叹息!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高颎,隋相。杨坚担任北周大丞相时,对其加以重用。隋建,助隋文帝灭陈,实现南北一统,又北伐突厥,为隋立下不世功勋。“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高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故当隋文帝欲废太子杨勇而改立次子杨广时,他长跪劝谏:“长幼有序,其可废乎?”此举得罪了独孤皇后,独孤皇后“知颎不可夺,阴欲去之。”

恰在此时,高颎的爱妾产下男婴,独孤皇后趁机翻旧帐说他曾“面欺陛下”不值得信任,隋文帝偏听偏信,开始疏远高颎。

朝议征辽东,高颎力谏阻,反被任命为元帅长史随汉王征辽东,后无功而返。独孤皇后趁机进谗言,汉王也哭诉高颎对他过于严苛,隋文帝听信妻儿谗言,更加恼怒。

其后,王世积因罪被杀前,诬告高颎曾在外传播宫闱之事。隋文帝大怒,想定他的罪。五名大臣力证“颎无罪”,隋文帝更加恼怒,把他们全部交有司处理,“颎竟坐免”。

故,与其说高颖是因得罪皇后而被免官,不如说是因激怒皇帝而遭废黜。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高颎是拥立隋文帝杨坚“以隋代周”的功臣之一,同时也是隋朝数得着的既有忠心又有本领的能臣。最初隋文帝一直把高颎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并倚重他。如果不是发生了“废立太子事件”,可能高颎是可以荣华富贵终其身的。

正是因为卷入了“废立太子事件”,高颎才一由皇帝的宠儿,一步步沦为皇帝的弃儿的。

也不知怎地?

杨勇和杨广的亲妈——独孤伽罗就是看不上大儿子太子杨勇,一心想让杨广取而代之。

独孤伽罗虽然是皇后,但由于杨坚怕老婆,什么事儿都要先听听老婆的意见,独孤伽罗俨然成了领导的“领导”。

在独孤皇后的怂恿下,杨坚也产生了废杨勇立杨广的念头。

在封建时代,太子可是国家的储君,是不可以随意废立的!

废立太子可不是小事,因此杨坚心里也没底儿,需要咨询大臣,尤其是受其器重的高颎的的意见。

可是,高颎是太子杨勇的姻亲,所以当杨坚对他说:"有神告晋王妃,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高颎是这样回答的:"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结果怎么样呢?

上默然而止。”而独孤皇后则″知颖不可夺,阴欲去之。″

高颎一句实话既得罪了领导,还得罪了领导的“领导”,致使独孤皇后产生了排挤他的想法。

在古代封建王朝里,君臣之间的信任是非常脆弱的。

一旦皇帝产生了猜忌之心,他还管你是什么股肱重臣,立过什么汗马功劳!

再加上皇帝的“领导”,时不时添油加醋的挑拨,那还有高颎的好吗?

为了进一步打压和排挤高颎,独孤皇后利用高颎夫人去世的机会,怂恿杨坚替他续弦。

没想到,高颎却婉拒了皇帝和皇后的好意,表示只想清心寡欲过完后半生,不想再续弦了。

没办法,隋文帝只好作罢。

也是合该有事,不久之后高颎的小妾却给他生了个儿子,隋文帝很高兴,独孤皇后却说:"陛下尚复信高颎邪?始,陛下欲为颎娶,颎心存爱妾,面欺陛下。今其诈已见,安得信之!”

结果“上由是疏颎”。

不幸的是,就在皇帝对高颎有了看法的时候,汉王杨谅也因记恨伐辽之役时高颎对他的约束而趁机陷害,胡说什么:“儿幸免高颎所杀。”因此"上由是疏颎”。

俗话说得好: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那落井下石的小人。

见高颎失去了皇帝的宠信,小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趁机兴风作浪的好机会。

在一班小人的陷害下,上柱国、左仆射高颎终于被赶出了朝廷,″以齐公就第″。

可是这就完了么?

没有!

小人们又把高颎比做心怀异志的司马懿,声称高颎不服气,有野心。

隋文帝大为恼火,于是就剥夺了高颎的爵位,把他贬为老百姓。

就这样,高颎由皇帝的宠儿,一步步沦为皇帝的弃儿。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高熲是隋朝开国功臣,深得杨坚信任,为何因为一女人被罢官?

  首先,这个女人的地位很不一般。

  和高熲有关的女人应该很多,但最著名的就两个,一个是倾国倾城的陈朝贵妃张丽华,一个是权倾天下的女权悍将独孤皇后。这两个女人都不得了,平定陈朝时,杨广坚持要留,高熲坚持要杀,最后杨广没得手,杨坚也没怎么样他。独孤皇后呢,是独孤家族的又一位皇后,杨坚的发妻,杨广的生母,题主所说的“一女人”,应该是指独孤皇后了。这个女人没谁惹得起,杨勇不得她喜欢,说废就废了,杨坚碰了后宫中的女人,说砍就砍了,就连杨坚,都无奈地喊出了不得自由的口号。高熲败在她手里,不算亏。

  其次,高熲的功,太招人妒恨了。

  杨坚还是北周臣子时,高熲就上了他的船,他请兵平定尉迟迥叛乱,推荐贺若弼等人作灭陈准备,也曾安抚江汉民众,深得民心,平陈之战,高熲事无巨细,一一决断。在张丽华的事情上,高熲和杨广有了纷争,高熲认为张是祸水,说:“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这样的女人,断断不能留,杨广怒气满满:“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招人恨是很容易的事情啊。

  隋朝的建立,高熲功劳不小,他不但有军功,还主持修订律法,规划大兴城(长安新城),包括行政,官制等各种制度,高熲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可是,对于杨坚来说,高熲的存在,感觉却很微妙,一方面他是老伙计,老亲家,可是另一方面,他也是大威胁。所以,杨坚和高熲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平衡,但在独孤氏介入后,平衡被打破,高熲就危险了。

  仗着自己和杨坚的关系,忠心的高熲一再和杨坚唱对台戏,不同意攻打高句丽,杨坚派他随同杨谅作战,杨谅诉苦,独孤吹风,高熲又被人计上了一大“功”。

  后来高熲的妻子去世,杨坚和独孤要给他续弦,高熲没答应,不久,高熲的小妾生子,杨坚在独孤后的枕头风一再吹拂下,积了一肚子的气。

  杨坚在独孤氏的影响下,认定杨勇很不合格,所以要撤掉他的守卫,高熲认为不但不能少,还应该多,杨坚怒不可遏,认为高熲已非合格臣子。

  后来,杨勇被废,死保太子杨勇的高熲就碍人眼了,他得罪了杨坚,得罪了独孤,也得罪了杨广,被踢出朝堂也就正常了。

  上柱国王世积犯事的时候,杨坚想趁此机会定下高熲的罪,可是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等一大帮朝中重臣,都证明高熲无罪——这哪是请求开托啊,分明是把高熲往死里送。被团团围攻的杨坚,一气之下,把所有的为高熲求情的人,全部抓来进行处理,作为“魁首”的高熲自然不可能安然无恙,免官免职,算是轻的了。

开国功臣功劳大得人多了,但能保有荣华富贵的太少,如高熲这般,浩瀚历史里,和他同病相怜的,很多,高熲不孤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