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抱柱是死板还是诚信?
某一天我给几个孩子讲课,说的就是“尾生抱柱”的故事,那一天我饱含深情。
春秋时期有个叫“尾生”的小伙子,他为人正直,以诚信闻名于乡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尾生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二人一见钟情,难分难舍。分别之时,二人约定时间,在蓝桥下二次相会。
到了约会日,尾生早早来到桥下等待姑娘。可是不巧,姑娘被家人拖住,几经周旋才得以脱身,急匆匆向约会地点赶。
更不巧的是,那一天天气突变,下起了滂沱大雨。很快山洪滚滚而下,河水迅速暴涨,没过了尾生的小腿。尾生左张右望,苦苦盼望着姑娘的身影出现。
尾生并不知道姑娘出现了意外情况,他只坚信一点,姑娘一定会来,他不能失信,所以必须守在约会地点等待,哪怕被洪流吞噬。
洪水越来越大,尾生已经站不住脚,他死死抱住立柱,依然不肯离开。洪水慢慢没过尾生的头顶,他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可是双臂始终不曾离开立柱......
洪水退去,姑娘终于赶到约会地点,迎接她的是尾生冰冷的躯体。尾生凌乱的头发披散在脸上,他面露甜蜜的笑意,仿佛沐浴爱河。姑娘大恸,哭拜后纵身跃入河中,追随尾生而去。
我竭力按捺着激动的心情,问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启发?
一个胖墩墩的小子,说出一番让我掉下巴的话:这说明约会不能乱选地方,河边会涨水,山下会掉石头,树林里有蛇,马路边有车,最好去宾馆。
好端端的诚信教育,差点演变成性教育。难道这个故事这么晦涩,看不到诚信的影子?我可是跟古人一样,被这个故事感动了若干次,怎么就剑走偏锋了呢?
后来,我想了很久,推开了另一扇窗,顿时豁然开朗:人不能随着别人的思境运行,站在另一个角度,达到的或许是另一层境界。
尾生抱柱的故事,在古代众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不过它很可能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不是信史,苏东坡就持这种理论。
有意思的是,在《庄子▪盗跖篇》中,这个故事原本就不是宣扬“诚信”,恰恰是批判儒家,“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无情讽刺了尾生的所谓“诚信”。
这么说有道理吗?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诚信是有条件的。
有些人不需要对他诚信儒家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在儒家思想中,人无信不立。不过,如果你把诚信当成教条,就是你的错,连孔夫子都会嘲笑你。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赶往卫国的途中,碰上公叔氏叛乱,一行人被围困浦城。孔子派弟子跟叛军谈判,希望能得到放行。公叔氏也没有太为难孔子,只有一个要求,你不能帮卫灵公,所以只要你答应不去朝歌,就可以放你们走。
孔子一拍胸脯:成交!没想到刚出了浦城,孔子就令弟子,快马加鞭前往朝歌。子贡不干了:老师啊,您看人家叛军对咱这么信任,一个承诺就放了咱,咱们出尔反尔,难道不是违背了诚信?
孔子白了一眼子贡:威逼之下的承诺能算数吗?对这种人就不能讲诚信!到了朝歌,孔子立刻鼓动卫灵公干掉公叔氏。
后人把孔子脸谱化,认为他就是个迂腐刻板的老夫子,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孔子做事非常讲灵活性,绝不教条。比如对公叔氏,他就不认为自己违背承诺是不讲诚信。
有些事诚信是毒药有些事,如果你讲诚信不光是呆板迂腐,简直就是自杀,还给人留下笑谈。
比如,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个潜规则:对方正在过河,你不能半渡而袭,对方不列好阵型,你不能发动进攻。宋襄公就坚守诚信,非要等到强大的楚国强盗,过了河,列好队,结果宋军大败,自己还受重伤,不久死去。
战争这种事是最不讲诚信的地方,所有的诡诈和阴谋你都可以用,否则你就是拿本方的利益开玩笑。
有些事还要衡量价值,到底值不值得诚信,尽管这么说会遭到很多人谴责,但是你让他扪心自问,他如果是尾生会不会也抱柱等死,他一定会很尴尬。
拿尾生这件事来说,就算他不守信,姑娘来了,难道为了诚信,会跳到河里跟他约会?所以,庄子批评他不是没有道理。
千万别忘了诚信的初衷有句台词说: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初衷,把自己活成了陀螺。诚信,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秩序,是超脱于法律的更高层次的自我约束,它没有条款,却远比条款更管用。它原本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可惜诚信的教条化,让诚信从手段变成了目的。
比如尾生,他的目的是与姑娘约会,为了成功,双方都需要信守承诺,不能放对方鸽子,所以需要诚信这个约束工具。
既然是工具,能不能变通一下?比如咱到桥上去等行不行?桥上不安全,咱到河岸边稍远一点的地方等行不行?再不行的话,留一个信物,在姑娘来的路口等行不行?总之办法多的是,如果有人说这是不诚信,那就去死吧。
尾生显然因为头上戴着“诚信”的光环,把自己活迷糊了,忘记了诚信从来不是人生目标,甚至拿诚信当沽名钓誉的商标,这恐怕才是他抱柱而死的根源。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诚信其实儒家五常,很少有人能做到,而且最极端的一个说法就是:对社会而言,某些人最好别做到诚信!
这话怎么讲呢?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信为何排在末尾?这个排序是很有讲究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仁”,就不要去行“义”,做不到“义”就不要去行“礼”,做不到“礼”最好不要“智”,做不到“智”就不要“信”。
意思是,假如一个不懂得“仁”的人,他的“义”就会剑走偏锋,好事变坏事,比如强盗的“义”会对他人戕害更甚。不懂“义”的人,去讲“礼”,最后就是虚伪的“礼”,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以此类推,一个人不能做到仁义礼智,却能做到诚信,那就是大奸大恶之人!
所以,诚信绝不是口号,更不是紧箍咒,它只有在相关条件制约下,才能保证不剑走偏锋。毫无疑问,尾生抱柱不值得提倡,实在迂腐透顶,推而广之甚至贻害社会!
成年人往往被蒙蔽双眼,小朋友没有那么多固定思维方式,反而凭天性,摒弃了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理所当然能看到的所谓“诚信”。想想这个故事的扭曲,还真不如“宾馆”来得有趣!
尾生抱柱是死板还是诚信?
应当属于死板,或者叫做执着!不肯放下!至于诚信,你在桥上等与在桥下等,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在桥下就诚信,在桥上就不诚信的说法。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再坚持一会,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但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建议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不能放下,想着再坚持一会,良人就会来,却不知大水来得更早,更快!当然尾生抱柱中的女子是因为父母的缘故来得晚了,尾生的执着执着也害得两人都呜呼了。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为情执着了,甚至为了执着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的,其实只要放下,前面大道辽阔,完全可以大步向前!
个人意见为人与处事应当分开对待,执着于事,变通与人。处理人际关系,该放下就及时放下,你左右不了对方时,就应当及时的左右自己。
尾生抱柱是死板还是诚信?
尾生抱柱死等心上人而死,窃以为当属死板而非诚信。
“尾生抱柱”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尾生)不去,抱梁柱而死。”
春秋鲁国人尾生,姓微生,名高,孔子弟子。他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时,与某丽女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因家境贫寒遭女方父母拒绝,遂约丽女于某日晚在韩城外木桥相见,私奔回鲁国。尾生提前至木桥,忽遇暴雨雷电,山洪暴发,桥面被淹,水没至腰。尾生为遵守诺言等丽女,拒不离桥,紧抱桥柱,被活活淹死。由此,“尾生抱柱”成为成语,比喻坚守信约。
此事在《战国策》、《汉书.古今人表》及《艺文类聚》中均有载。尾生的坚守信约精神素来为人称颂,《史记.苏秦传》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之誉,嵇康、李白、李商隐、陆游、汤显祖等人也盛赞其诚信。
可见,尾生堪称史上第一大情圣。但是,他死得窝囊、刻板、不值得。暂且不论私奔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单从当时看就足见其迂腐:纵是古代,哪家父母允许女子天黑后单独出门?丽女纵是有心赴约,也该是天黑假寐,趁父母熟睡后悄然出门赴约。按情理推断,至少应是现今二十一点前后。故,尾生心再急,也不至于黄昏时分就到桥上守候。
天黑后,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柱、山洪暴发,尾生首先应到河岸边避雨边等待丽女,同时更应做好最坏打算:这样恶劣的天气,她肯定来不了,只能另作打算改天再约。或者,他应顺着丽女的来路,心怀侥幸去迎她或告诉她桥已被洪水冲垮等险情。总之,他唯一不该做的,就是原地等死。
可他为了所谓的信约,不知变通,刻板迂腐抱柱而亡。作为情圣,感动了无数文艺青年。但作为男儿,为此拋下父母而死,似不值得歌颂。
个人孔见,不喜勿喷!
尾生抱柱是死板还是诚信?
《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说的是尾声与月啼暇相约桥下,月啼暇未来,而洪水却来了,尾声信守承诺在桥下一直死死地等待,直至淹死。由此典故可以看出,尾声是因诚信才在桥下死等,并不能说明尾声是因为死板。而且这是一个比较感人的爱情故事,尾声对月啼暇的至死不渝,也是因为他们爱的比较深沉,才有了再世续缘,而月啼暇一直不知道尾声为何而死,所有每一世都在找胡尾声的转世投胎,想再续前缘与尾声在一起。
其实对于尾声抱柱,个人观点还是比较正能量的,古时候爱情很单纯,爱上一个人就会一直深爱着一个人,并没有现在社会的尔虞我诈,所有若说胡尾声的做法比较死板的话,那只能说明当代专一深情的男子实在太少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对于尾声篇还是很喜爱的,胡尾声是一个单纯的逗比,月啼暇温柔可爱善良,两人都属于思想单纯的人,也算是《狐妖》系列比较高甜的组合了。
尾生抱柱是死板还是诚信?
尾生抱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尾生约会一位姑娘在桥下私会,姑娘还没来的时候下雨了,他抱着桥柱子宁愿被淹死也不肯离开,被认为是守信的典范。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不会相信这种事情。到桥上等不行吗?
现实中,绝不会有这种傻子。
真实的尾生抱柱,有四种可能:
一,尾生在桥下约会一位姑娘,突然下雨了。这桥是豆腐渣工程,河堤太陡爬不上去,河道没有疏通,稍微下雨就淤堵。水漫上来,尾生无处可逃被淹死了。地方上鳏猿一为了推脱责任,二又怕尾生家属闹事,就大肆渲染“抱柱守信”这个高尚品德,把灾难化作正能量,居然流传千古成为美谈。
二,古时候礼法森严,没有明媒正娶,绝不可能让谁私下珠胎暗结。尾生私下勾引人家姑娘,被人家抓了现场。古时候,这种情况必须沉猪笼,就是装进猪笼子里活活淹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尾生就这样被淹死了,家属怕丢人,就鼓吹这孩子“抱柱守信”,鳏痂觉得可以倡导,也就大肆渲染,成为千古美谈。
三,尾生纠缠一位姑娘,没完没了,死皮赖脸。姑娘没办法,戏耍他,让他在下大雨的时候去桥下约会。尾生逞能,以为抱着桥柱子可以避免被水冲走。哪知道被淹死了。姑娘怕担责任,就宣扬他“抱柱守信”这一美德。
四,尾生就是个傻子,不会变通,下雨了都不知道爬上桥…
总体来说,把灾难美化成正能量的事情非常多。
尾不伪,河道瘀塞山洪水。生欲生,难逃命,抱柱岂是为守信?自古意外最难防,灾难翻作正能量。舆情一场劫,引导有方堪称绝!如果换作是任何人,他愿意抱着柱子死却不躲到桥上面来吗?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欢迎补充讨论。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感谢您的关注。关注周六六,健康又长寿!
尾生抱柱是死板还是诚信?
“尾生抱柱”的典故来自《庄子·盗跖》,原文是这样的:
原文如下:“尾生与女子期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个叫尾生的人和女孩约会,地点是在桥下,估计约的时候桥下的河水还是涓涓细流。
然后尾生就在桥下等女孩来,结果女孩还没来,大水先来了,这一下,桥下的水面立马就涨上来了,尾生就觉得,既然和女孩约好在桥下,就必须在桥下等着,于是抱着桥下的柱子继续等,然后就淹死了。
后来苏秦还引用了这个故事,用来赞颂尾生的诚信。
但很多人从逻辑上去看,发现尾生除了诚信之外,却过于死板不知变通的论点一直没有停止过。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假设一下,女子在尾生淹死后来了,发现一片汪洋后,尾生抱在柱子上的尸体,也许会流下内疚和怜悯的泪水,也仅此而已。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告诫后主刘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我认为,用“尾生抱柱”来赞颂诚信,就有“引喻失义”之嫌,诚信不等于去做无谓的牺牲。
更何况,让女孩面对一具冰冷的尸体,不也是失信吗?也许给女孩也留下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见到大水来了,尾生大可以爬到桥面上继续等,也一样是诚信,一直等到女孩来,挠挠头对她说:
你看,咱约好的地方都成了河底了,我不会游泳,所以擅自做主把地点移到了桥面上,你不会介意吧?
这样一来,尾生也不算失信不是吗?也许女孩会莞尔一笑,甜蜜的爱情也便有了下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