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西晋五十年,有一半时间在战乱中,其中司马家族内部厮杀了整整十六年,剩下九年被胡人追杀。可以说,正是司马家族内的“八王之乱”,亲手葬送了祖宗“偷来”的江山,还把北方汉民,推进了几百年不休的战火。
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的四弟司马馗的孙子,汉惠帝司马衷的族叔,是西晋皇室的远支宗亲。按理来说,像他这个身份,本来是没资格被封王的,那么司马越怎么就封王了?又怎么有能力参与皇室的内乱呢?
这都要追溯到司马氏代曹魏时,埋下的祸根。
曹魏末年,老狐狸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事变,把曹家皇帝干成了傀儡。此后,司马家族经由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经营,获得了门阀集团的拥戴,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了受禅登基,建立了西晋。
司马家族虽然兵不血刃篡夺了曹魏江山,但是也培养了一头猛兽——门阀集团。也就是说,从西晋开始,中国进入了门阀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的阶段,门阀集团在拱卫皇权的同时,又对皇权构成威胁。
司马炎深知门阀集团的威力,如何对抗门阀势力,成了司马氏绕不过去的课题。司马炎的解决方案很粗暴,他不顾历史的教训,决定大力扶植藩王势力,期望形成司马家族军团,对门阀势力的反制。
由此司马炎一口气,封了远近宗亲27位王爷。不光如此,他还摒弃了藩王不得干政,不得拥有军队的戒律,把各诸侯国培养成了拥兵自重的军阀势力。
司马炎在世的时候,尚能压得住藩王们,当低能的惠帝司马衷即位后,这些司马家族的军头们,左手政治,右手军事,都成了活火山,这就是“八王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司马越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意外获封王爵(其父为高密王)。虽然都是王爷,可司马越只是五千户的小王,比不得几万户的近支,谁又能想到,司马越居然是“八王之乱”笑到最后的那一位。
先把参加八王之乱的八位王爷,按他们与晋惠帝血缘远近,分四等罗列如下:
- 第一等,惠帝亲兄弟: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
- 第二等,惠帝堂兄弟:齐王司马冏(司马昭之孙);
- 第三等,惠帝叔爷: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司马昭之弟);
- 第四等,惠帝族叔:河间王司马顒、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侄孙)。
①贾南风借司马玮之手,杀杨骏
司马炎驾崩后,杨太后的父亲杨骏,以辅政大臣的名义,大权独揽,司马亮怕受害,逃出京城。杨骏的嚣张跋扈,让皇后贾南风很不爽,她悄悄勾连司马亮和司马玮,请他们带兵进京,诛杀杨骏。
司马玮很配合,杨骏很无能,被司马玮灭族。
②司马玮杀司马亮,并被贾南风所杀
杨骏死后,司马亮掌握大权,贾南风前门驱虎后门引狼。心有不甘的她如法炮制,她以密诏,引诱司马玮诛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刀上的血迹还没干,第二天贾南风又以司马玮矫诏杀害司马亮为名,处死了司马玮。
贾南风以一个漂亮的一箭三调,轻松干掉了杨骏、司马亮、司马玮和卫瓘,夺取了朝政大权。
③司马伦杀贾南风
贾南风玩一箭三雕,没想到被司马伦偷师。八年后,太子司马遹与贾南风矛盾激化,他被贾南风设计陷害,囚禁于金墉城。
心怀叵测的司马伦,不断搓火,唆使贾南风对太子斩尽杀绝。精明了一辈子的贾南风,没想到司马伦是条毒蛇,她还没从杀害司马遹的兴奋中缓过神,司马伦伪造圣旨,打着为太子复仇的旗号,突然发动政变,将贾南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大权在握的司马伦,干脆将晋惠帝司马衷囚禁,自己登基称帝了。
④司马冏、司马顒、司马颖联合杀司马伦
司马伦作死的行为,给司马家族的矛盾浇了一桶油。
不久,爆发了以齐王司马冏为首,河间王司马顒和成都王司马颖共同参与的三王起义。双方的武装冲突,导致十万人丧生。结果司马伦兵败被杀,晋惠帝复位。
⑤司马乂杀司马冏
晋惠帝复位后,司马冏理所当然主理朝政。没想到这家伙仰仗功劳,把堂哥晋惠帝欺负成孙子,比皇帝还皇帝。
第二年司马顒宣布发兵征讨司马冏,并放风说司马乂是他的内应。司马冏中计,准备派人攻袭司马乂,以解决后顾之忧。被迫卷进漩涡的司马乂,动作比司马冏快,他率先反击,突袭皇宫,抓捕并处死了司马冏。
⑥司马越、司马顒、司马颖联合杀司马乂
司马冏覆灭后,大权落到了司马乂手中。被摘了桃子的司马顒很不爽,他联合司马颖,与司马乂展开了八王之乱中,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动用了几十万大军,在洛阳附近打了半年之久,伤亡数十万人。
一直置身事外的司马越,就在这时候出手了。司马越时任司空,是一名文官,丝毫没有卷入纷争的迹象,所以司马乂对他毫无防备。就是利用司马乂的这个疏忽,司马越在一个黑夜,带领禁军,突然逮捕了司马乂,并将他交给了司马顒。
司马顒的部将张方,毫不犹豫地一把火烤焦了司马乂。至此,八王被干掉了五王,“三国演义”拉开最后角逐。
⑦司马越杀司马颖、司马顒
司马乂死后,掌握朝政的是后来居上的司马颖。也不难理解,司马颖毕竟是晋惠帝的亲弟弟,在司马顒的支持下,司马颖被立为皇太弟。
司马越越想越生气,他裹挟着晋惠帝发兵十万,讨伐司马颖,结果却兵败逃亡。
十几年的内乱,各地势力已经逐步走向军阀割据状态,形势相当混乱。败亡后的司马越,反而在几位弟弟司马虓、司马模等人的支持下,又神奇地满血复活。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司马顒兵败逃亡,司马颖被杀。
司马越终于走向权力顶峰,不久晋惠帝离奇死亡,史学家认为是司马越毒杀了晋惠帝。晋惠帝死后,司马越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
司马越以晋怀帝名义,请司马顒入朝辅政,没长心眼的司马顒昂首入朝。还没到洛阳,司马顒就被司马模派人,掐死在路途。
至此,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以司马越的胜出画上了句号。不过,西晋王朝也摇摇欲坠了。
司马越为何能笑到最后司马越能笑到最后,恐怕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可以说,司马越是八王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见他的身影,直到收官战,他才姗姗来迟,而且很经历了两次大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越笑到最后了呢?
- 其一,后发制人的策略,让司马越的对手变得很弱
中国人讲韬略,保守不张扬,这种思想避免了让自己过早成为别人的靶子,往往出奇制胜。司马越就是这样,论血缘,他与皇室关系最远,论实力,他刚刚移封东海王,资历很浅。
这因为如此,他没有过早卷入斗争,从司马亮到司马乂,一个比一个牛,尤其是司马伦,龙椅都坐了,似乎胜券在握,结果每一个都败亡了。
司马越坐山观虎斗,等猛虎们死伤差不多了,他再来收拾残局,事半功倍。
- 其二,司马越的出手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
司马越出人意料地“反水”抓获司马乂,很多不理解,司马乂虽然跋扈,但毕竟是“执政党”,司马顒和司马颖是“在野党”,同为“执政党”的司马越为何要帮“在野党”呢?
其实他们没看穿司马越的企图,司马乂大权独揽,他不倒,自己永远没机会。所以,司马乂从执政的那一天起,就上了司马越的黑名单。
司马越出手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连续数月的战斗,让双方实力大损。就在司马顒和司马颖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司马越突然动手,正好利益最大化。
- 其三,司马越相比诸王,有更深厚的政治基础
司马越的最终胜出,还有一点很关键,他常年任职中央,与中央官员们的关系良好,有相当雄厚的政治基础。
司马越跟别的王爷们不同,别人都是以军阀身份参政,司马越从头到尾都是以文官身份参与。这一点很神奇,比如抓捕司马乂,事实上是一次政变,如果没有禁军系统的支持根本做不到。
除了在文官集团中的威望,司马越还获得了很多地方势力的支持。以他的弟弟们为首,他们在司马越两次败于司马顒、司马颖后,又将他重新推向高峰。
没有这两股力量的支持,司马越根本没资本参与八王之乱。
司马越之死遗憾的是,司马越虽然在“八王之乱”中笑到了最后,但是也算不上最终的胜利者。他掌权后,同样新瓶装旧酒,前面几位王爷专权跋扈的老毛病,重现在他的身上。
很多史学家认为惠帝死于司马越的谋杀,绝非空穴来风。晋怀帝即位后,也与司马越产生龃龉。
最要命的是,司马越与曾经的支持者们产生了矛盾,当他害死王延、罢免宿卫、构怨苟晞后,他也走向了政治上的孤立。地方势力无视中央命令的恶例,就是从司马越当政时期蔓延开来的。
石勒入侵,司马越自请领兵征讨,他居然将整个中央中枢机构全部随军带走,导致皇宫无人守卫,宫内太监宫女因为饥饿,尸骸交错。
令司马越头疼的是,胡人势力今非昔比,日益没落的西晋政权,再也不是他们的对手。晋怀帝又给司马越当头一棒,他颁布诏书,历数司马越的罪状,号召全国势力,一起征讨司马越。急火攻心的司马越,一口气没吐出来,把自己憋死了。
本来司马越终结了“八王之乱”,假如他能吸取那几位王爷的教训,以他的威望,还是有重振朝纲的可能性的。只可惜,人在利益面前,极少有不迷失自己的。司马越踩着别人的鲜血走来,满以为那是他成功的鲜花,结果他堕落为司马家族的罪人之一。
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西晋皇族火拼,参与的王爷们有好几十个,为什么要叫“八王之乱”?那是因为其中八个王爷,曾经执掌过朝政大权,这八个王就算是皇族内乱的代表,在《晋书》中单独做了传记。
这八王中,除了酒囊饭袋的“老不休”,就是年轻气盛的“愣头青”。只有两个最有出息的,司马乂(长沙王)打仗最猛,可惜不会笼络人。司马越(东海王)既有名望,又会笼络人心,更会抓准时机。
在司马家族中,东海王一脉属于远支。所以司马越在最开始的时候,选择笼络盟友,隐忍不发。待到皇族近亲们斗得差不多了,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后期才出手。
看看司马越的盟友阵容:
【士族】司马越幕府中有79人来自士族门阀,而士族就代表了西晋的精英阶层。其中,最出名的士族代表有:琅琊王氏的王衍(文人领袖,王敦、王导、王羲之家族)、太原王氏的王浚(幽州刺史,他爹王沈是西晋开国“三公”)。在他们号召下,文人、士族纷纷投靠司马越。
【皇族】司马越自己就有三个领兵的亲弟弟,司马腾(东嬴公,之后晋升新蔡王,并州刺史)、司马略(高密王,都督沔南、青州诸军事)、司马模(南阳王,都督荆州、镇守邺城)。
司马越有一个关系很铁的堂弟,司马虓(范阳王,豫州刺史),司马虓没儿子,还是过继的司马腾的儿子。此外,司马越跟司马睿的琅琊王一脉关系密切。
除了司马越自己,司马模、司马虓、司马睿都在司马家宗族中很有名望。在他们号召带动下,宗族中很多人支持司马越。
【将领】西晋最能打仗的两个名将:刘琨、苟晞,都为司马越效力。刘琨号称“儒将”,就是“闻鸡起舞”、“吹笳退敌”的主角,纵横并州十多年,刘渊、石勒两大枭雄愣是拿他没办法。苟晞则是西晋第一名将,被称为“当世之白起、韩信”,也被称为“屠伯”,几年间罕逢敌手。
另外,司马腾和王浚,与辽东鲜卑、乌丸关系良好,正是他们引来鲜卑骑兵、乌丸骑兵,将司马颖势力一举覆灭。
可惜,司马越得势每两年,就开始得瑟了。刚开始,看着“屠伯”苟晞百战百胜,司马越就跟苟晞烧黄纸,拜把子。两人同舟共济的话,说不准真能让西晋活过来。司马越一得势就开始猜忌、打压兄弟,苟晞转头投向晋怀帝司马炽。司马越势力出现内讧、分裂,最后被石勒给一锅端了
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八王之乱司马越为什么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想必大家都早有耳闻。这是一场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这场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自元康元年(291)起至永嘉元年(306)晋怀帝改元永嘉,东海王司马越辅政为终,这也宣告着东海王司马越成为了“八王之乱”最终的胜利者。那么,司马越究竟为什么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场动乱的大致发生历程,其实在“八王之乱”总历程十六年之中,并非每一年都是动乱,而是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这一阶段的动乱主要由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一手挑起,当时晋武帝司马炎刚刚过世,传位给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留下诏书让汝南王司马亮和外戚杨骏共同辅政,可杨骏独揽大权,司马亮不得不避祸出镇许昌。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为了避免杨骏揽权,便暗中联系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进京讨伐杨骏。可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进京后的结局并非贾南风所设想,于是她便略施小计,便让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相继蒙冤受死。而后,贾南风便揽了大权。
第二阶段便是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了,过了几年快活日子的贾南风在这时又感到了由才人谢玖所生的太子司马遹的威胁,于是元康十年(300),她以谋反的罪名将太子杀害。不料真相大白后群情激愤,第一个站出来的便是赵王司马伦,他发动政变除掉了贾氏集团,随后又废掉晋惠帝司马衷自立为王。随后诸王便不乐意了,紧接着齐王司马冏便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一起除掉了司马伦,帮助晋惠帝复位,由齐王司马冏辅政。太子死后,晋惠帝下一个继承人便该是成都王司马颖,可司马冏为能长期辅政便坚持立晋惠帝的侄子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下便又引发诸王不满了。
于是,元康十二年(302),河间王司马颙便联合长沙王司马乂发兵讨伐司马冏,讨伐成功后,司马乂便将司马冏极其党羽处死,揽了朝中大权。此时的司马颙便不高兴了,他本以为自己可以揽权,没想到却被司马乂抢了风头。多次刺杀司马乂失败后,司马颙便开始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讨伐洛阳。讨伐过程中,东海王司马越终于出场帮助了司马颙擒下了司马乂,而后司马乂便被司马颙用火给活活烤死。此时的司马颖便如愿成了皇太弟。
这样一来,八王便只剩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三王还在互相残杀了。经历两年多的纷争动乱后,到元康十六年(306),司马颖被抓后缢死,同年年底,晋惠帝去世,司马越拥护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即位晋怀帝。随后司马越以晋怀帝的名义下诏要求司马颙到京城任职。就在司马颙和三个儿子赶赴京城的路上便被司马越派来的人给杀害了。这样一来,七王相继被杀害,只剩司马越一王,这样看来,他确实是成了最大的赢家。
司马越之所以能在“八王之乱”中活到最后,其一在于他出场时间晚,前半段他一直都在按兵不动,等到其他几王厮杀到一定程度,找准时机,他才出手。其二便在于他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在最后一场战役司马越出兵讨伐司马颙时,司马越的兄弟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以及原来就听命于司马越的范阳王司马虓、王浚纷纷响应之外,东平王司马楙还将徐州都督之位让给了司马越,琅琊王司马睿、淮北护军刘蕃、颖川太守刘舆、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等地方实力派也都表示支持司马越,这才使得司马越大军势如破竹。
虽说司马越活到了最后,但他却并没有笑到最后,长期的动乱已经让京师洛阳遍体鳞伤,司马越接手的不过是已经奄奄一息回天乏术的西晋王朝了,司马氏的统治在这时已经算是快要落下帷幕了
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西晋光熙元年,东海王司马越鸩杀晋惠帝,结束了司马衷的统治时代,晋怀帝司马炽继位,开启永嘉政局的序幕。
西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变乱中崛起的东海王司马越最终掌握了西晋的政权。但是“胜利的司马越饿赢得了满目疮痍的江山,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军队动辄威胁洛阳,使司马越不得安宁。”
虽然此刻西晋中枢的官僚机构仍然可以正常运作,地方将领的格局倾向还不甚明显,中央政权对其还有很强的控制力。但司马越的主政对于皇权来说却是个很大的威胁。
晋怀帝并非平庸之辈,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与宗室疏属的司马越不同,是名副其实的宗室近亲。他在即位之前,担任过禁军将领“射声校尉”;荡阴之役时,跟随惠帝亲征、统帅军队,这让他与洛阳禁军有了一定的渊源;后来与惠帝一同入长安,而且同时大部分的洛阳士大夫也被迁到了长安。
纵观司马炽即位前的经历,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洛阳,即使有两次出镇的机会也没有成行;而流落长安,被立伟皇太弟之时,他也和洛阳的士大夫们在一起。这就使得晋怀帝与洛阳的士大夫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在洛阳获得了许多“赞誉”。
晋怀帝在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还不得不依仗拥有最强军事力量的司马越。司马炽能够顺利即位是离不开司马越的支持的,这样的支持在另一方面也是对皇权的限制,但这样的局面随着司马越的出镇而发生了转变。
从永嘉元年开始,青徐地区的造反不断,司马越不得不在尚未控制洛阳之时,就仓促集中其有限的军事力量外镇许昌,以加强对东部青徐地区的控制。在司马越看来,许昌市监视、捍卫洛阳的重要军事据点。
而在这一期间,晋怀帝对洛阳进行了全面的掌控。首先,洛阳的禁卫军是听命于晋怀帝而而非司马越。宫中的宿卫将领和军队都要听命于左右卫将军,左右卫将军在此时实际上是控制洛阳皇宫的最高武官,司马越出镇之后,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其心腹王景。
可实际上,晋怀帝与禁军的渊源,使得他能够绕过监视他的王晋掌握禁军,毕竟此时禁军的军队跟东海王没有多少渊源,相反却和晋怀帝有很大联系。
晋怀帝在永嘉三年三月之前,主要是在洛阳地区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但是,洛阳的势力毕竟有限,尤其是洛阳的军事力量已经残破不堪,无法与司马越和刘、石的大军相抗衡。因此,晋怀帝将目光投向了地方军府。
晋怀帝对于皇权的重建设,使得他和司马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集中。以永嘉三年任命善简出镇为导火索,二人最终走向分裂。
这种情况下,司马越才开始认识到要加强对洛阳的控制。因此在永嘉三年三月,“勒兵入宫,于帝侧收近臣中书令令缪播、帝舅王延等十余人,并害之”。然后以东海国兵控制洛阳。但是司马越这种以军事和刑杀为主的控制方式,是直接与皇权进行对抗,而没有考虑到皇帝在法统上所具有的权威性,因而造成了在政治上新的被动。
在王延被杀后,司马越“大失众望,而多有猜疑。”这就是的司马越控制皇帝期间,始终以皇权反叛者的形象出现。
从晋怀帝与东海王的实力对比来看,晋怀帝的支持力量主要来源自洛阳的士大夫和禁卫军官;司马越的核心力量也是其东海国兵。司马越在军事力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政治上,却没有任何优势。
在控制地方将领方面,司马越开始也占据着优势地位,但后来的形式对其越来越不利。司马腾死后,冀州基本沦陷;并州刺史刘琨在在拓跋猗卢回代地之后,也无力支援;关中的司马模在拒傅祗代替其职位后,也与司马越产生了矛盾;荆州方面,在司马略死后则落入到了山简的手中;青州刺史苟晞和都督扬州的周馥则直接与司马越兵戎相见。
西晋王朝走到永嘉时,尚不算“穷途末路”。司马越若能建立霸府控制晋怀帝,尚能借助其权威来团结中央官僚士大夫和地方将领,西晋王朝大概还能继续存活下去。但他始终没有意识到晋怀帝作为皇帝的法统地位所具有的权威和影响力,因此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时,总是将自己置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而晋怀帝则在有政治自由的情况下,力图利用皇帝高于一切的势力和权威来联合中央、地方各种势力以争取主动权。
于是,各方势力纷纷讨伐他,他不得不自请出征石勒,永嘉五年在项城忧惧而死。
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西晋的八王之乱不亚于西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西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之维持了三个月就被景帝平定。而西晋的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之久,比唐朝年间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八年动乱还多一倍,十六年的内乱直接摧毁了西晋王朝的经济,王朝也因此进入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混乱最动荡的局面。
后宫干政,祸乱起因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这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晋惠帝”,至于他是否真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后人为何评“惠”的谥号给这无所作为,还将王朝拖入深渊的傻子皇帝的,无非也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生软弱无能,因为谥法解柔质慈民曰惠柔,这是给他最好的解释!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太子妃贾南风也因此成为皇后,然而司马衷竟然将皇后贾南风来干涉朝政,尝到李力滋味的贾南风一时权倾天下,她先假传诏书废了皇太后杨芷后将其杀死,
谋杀太子,引发八王之乱罪魁祸首的贾南风贾南风不仅杀了太后,还杀了西晋两个藩王司马玮和司马亮,因无子的手握专权的贾献风废了太子司马遹,后又将其杀害,这事很快引起了西晋各王的不满,因而反对贾南风的专权,首先是赵王司马伦假传晋惠帝司马衷诏书将皇后贾南风废掉再杀害。
为什么说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司马伦”司马伦以天子诏命假传诏书将皇后杀害后,其实贾南风陷害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难逃干系。身为当时太子太傅的司马伦在得知皇后陷害太子时,司马伦是最早劝皇后杀掉太子的,太子被杀后,又转回来将皇后陷害,这其实是司马伦为自己的政治野心设了一个局。
自从皇后被害后,司马伦就手握大权,先是废除晋惠帝司马衷自立为帝。称帝后的司马伦并没有治国才能,这也引起了其他西晋王朝的不满,逐而起兵反对他。以司马冏、司马颖等藩王讨伐下,司马伦战败被杀,晋惠帝重新继位。也就是司马伦的开头,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各藩王相互讨伐,国家的创伤更加深。
八王之乱最后一王,活到最后的赢家“司马越”在整个八王之乱中司马越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收拾残局,成为最后赢家的司马越并没有笑到最后,因为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动乱,西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回天乏术了。司马越死后,西晋王朝犹如走向末代王朝一样拉下了序幕。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八王之乱不是指八个王,当时是以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八个比较有实力的藩王为主,这八位为争夺中央大权发生的内乱,所导致的后果是长达三百年的动乱一直持续到隋朝建立才告息!
八王之乱中司马越扮演着怎样角色?
东海王司马越收尾的永兴二年(305年) 七月,东海王司马越下檄文到各州郡,声称要集合义师,奉迎天子还都洛阳。响应的有范阳王唬、王浚等,他们推举为盟主。没有随帝去长安的朝廷官吏差不多都投到了越的门下。河间王题听说司马越在山东起兵,十分恐惧,他借晋惠帝的名义发出征讨诏书,任命张方为大都督,统率十万精兵进行征讨。
东海王盟军的人马也不少,王浚还带来了鲜卑乌桓骑兵助战。在一触即发之际东海王又施出和谈一手,实际上是为了离间河间王与张方。光熙元年(306年)正月,他派缪胤为使者去长安,对河间王说:“张方挟持皇帝到长安,全国痛恨,这事不能一错到底。”
他劝河间王把晋惠帝送回洛阳,并说兄弟之间有事总可以商量。河间王与东海王原是远房兄弟,听了缪胤的话,河间王倒有了罢兵的意思,无奈张方反对,说:“我们据形胜之地,国富兵强,奉天子号令,谁敢不从,怎么能拱手受制于人。”由于张方掌握了兵权,河间王也无法坚持自己的意见。
河间王参军毕垣曾被张方侮辱过,怀恨在心,这时便对河间王说:“张方屯军霸上,按兵不动,看来有异心,他的亲信郅辅定知此事。”河间王派人找郅辅来询问。郅辅走到半路,毕垣迎上去说:“张方想谋反,人家都说你知情。王问你将如何回答?”郅辅大惊说:“我实在不知道张方谋反的事。这事怎么办?”毕垣说:“大王如问起来,你只能说是,辩解必有大祸临头。”
郅辅来到河间王处,河间王问:“张方要谋反,你知道吗?” 郅辅答:“是。又问:“派你去杀张方,如何?”郅辅 再答:“是。”题于是写了封信,派郅辅送给张方。郅辅带刀进入张方营房,门卫并不怀疑。郅辅把信交给张方,趁张方在灯下看信之际,拔出刀来砍下张方的头,随即回报河间王。河间王把张方的头送到东海王越处请和,谁知越并不同意,反而加紧进攻。河间王这才知上了当,事已至此,只好把郅辅杀了解气。
东海王派祁弘率领鲜卑兵西攻长安,河间王单身匹马逃入太白山。祁弘进入长安,鲜卑部众大肆掠夺,杀死两万多人,百官也大都逃散。六月,祁弘奉惠帝回到洛阳。
在祁弘率兵攻入关中时,成都王颖从武关逃奔新野,后又逃到朝歌,被顿丘太守冯嵩抓获,送到邺城范阳王唬处。十月,被唬长史刘舆杀死。十一月,惠帝吃了一碗面条,突然中毒死了。有人推测可能是司马越下的毒手。接着皇太弟司马炽即位,就是怀帝。十二月,司马越让怀帝下诏书请司马题来京城任司徒之职,题很高兴,但刚到新安,就被南阳王模派的将领梁臣暗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