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有什么相同之处?

李煜和赵佶,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皇帝,甚至在性格、人生际遇上都很相似,以至于有人说赵佶就是李煜的转世。

我们先看他们的相似之处,再讲述那段神奇的传说,最后再剖析传闻背后的故事。

两朝皇帝恰似一对克隆体

1.艺术界的巨擘

中国历史上四百多位皇帝,有艺术才华的一箩筐,但是能达到艺术家程度的极少,能独创门派,傲立艺术顶峰的,恐怕只有李煜和赵佶。

李煜好著述,留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后人整理的李煜文集数不胜数。当然这些仅仅是李煜成就中最不起眼的部分。

李煜擅长书画,其行书,以颤笔行文,线条遒劲,世称“金错刀”;其大字,以卷帛为笔,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他画的竹子,被称为“铁钩锁”,他的“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郭沫若语)。

当然,李煜的词才是他个人的标签。李煜的词既有婉约派的缠绵,又有奔放的刚柔,其哀怨又令人肠牵魂断。读他的词,寥寥数语让人欲罢不能。

赵佶爱好更广泛,留下了《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大观茶论》、《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著作。

赵佶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综合型艺术天才,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题材广泛,精细逼真。赵佶还独创了一种叫“瘦金体”的书法,这种书法“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屈铁断金”。

今天如果谁手上有宋徽宗赵佶的真迹,哪怕一个字,至少也是千万富翁。

2.不称职的皇帝

跟他们的艺术成就相比,他们都是不称职的皇帝。

面对北宋大兵压境的亡国危局,李煜虽有心重振山河,无奈个人能力不够,无法扭转充满颓废气息的朝堂。加之他不辨忠奸,忙于奢华享乐,导致人心涣散。假如李煜处于太平盛世,或许可以勉强支撑,力挽狂澜实在不是他的能力所及。

李煜情有可原,赵佶则一手摧毁了北宋大好河山。他忙于个人享乐和爱好,不惜国力不兴土木兴建园林,又宠幸奸佞,排斥忠良。可以说,北宋到赵佶手上后,呈现出断崖式的坠落。

3.悲惨的人生结局

南唐灭亡后,李煜被俘虏到开封,封“违命侯”。在这里,他度过了屈辱的一年半时光,留下了众多让人心碎的诗词。在李煜生日(七夕)那天,他离奇死亡,有资料说,他是被宋太宗毒杀的。

赵佶更惨,北宋灭亡后,他随赵氏皇族及家眷千余人,被迁往黑龙江。沿途中,他亲眼看见了赵氏女眷们惨遭金人蹂躏的屈辱。赵佶本人被封了一个耻辱性的“昏德公”称号,还被迫与儿子宋钦宗一起,行牵羊礼。

赵佶的死有不同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他被金国人点了天灯。

李煜转世赵佶的神奇传说

正因为两个人太相似了,所以民间有一个离奇的传说——赵佶就是李煜的转世!

太平兴国三年的七夕日,李煜迎来了自己的四十二岁生日,这也是他在开封度过的第二个生日。一大早,妃嫔们来到李煜的住所,向他贺寿。

李煜心情不错,与心爱的女人们觥筹交错,这会儿喝再多也不会有人拿政事打搅他,于是开怀痛饮。醉意朦胧中,李煜仿佛又回到江南,在雕栏玉砌的小楼中,小周后如花似锦,穿梭于锦罗帐,笑声穿透银白色的夜空,清脆悦耳。

秋风穿堂过,李煜打了个冷战,这才想起,自己身在开封。他怅然若失,借着酒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旁的故国歌姬,接过墨迹未干的新词,和乐咏唱。

李煜酒宴未结束,消息已经传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耳朵里。什么?这家伙居然还在怀念故国?他想干什么?那就让他永远沉在梦中吧!

当天,李煜暴亡,死于赵光义赏赐的一壶毒酒——牵机药。在药力的作用下,李煜全身抽搐,手头相接,缩作一团而死!

李煜死了,可是他的灵魂却化作一团怨气,发誓要让赵家接受报应。

一百零四年后的元丰五年五月初五,宋神宗偶然光顾秘书省。他猛然一转身,发现墙上挂着一幅画像。只见此人长得眉清目秀,一副风流倜傥的才俊模样,神宗不禁动了一心,问管事的官员,这是谁的画像?

官员告诉宋神宗,他就是前南唐国主李煜。鬼节见到故人画像,实在有点不吉祥,可是宋神宗居然没有一点不愉快,反而恋恋不舍地多看了几眼画中人,甚至忍不住叹息几声。

也就在这天夜里,宋神宗的陈妃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自称是李后主的男子拜访她,陈妃一下子惊醒了。容不得陈妃回忆梦境,她突然感觉到肚子钻心地痛——原来她要临产了!

就在当夜,陈妃给宋神宗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宋徽宗赵佶。

李煜七夕生七夕死,赵佶五月初五生,这日子充满诡异。后来赵佶嫌不吉利,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十月初十。

到这儿大伙都明白了,李煜托胎投身到赵家了。不过请注意,宋神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赵佶仅排行老十一,他又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呢?

说出来不可思议,原来赵佶的十个哥哥,有八个居然都早夭了。六哥赵煦(宋哲宗)又英年驾崩,无后,九哥赵佖又是个盲人。就这样,皇位离奇地落到了赵佶头上。

如果你说古人夭折率高,这种情况并不稀奇,可问题是,赵佶的三个弟弟都很健康,好像那十个哥哥,都在为赵佶让路似的。

接下来的事,大伙都知道了,赵佶登基后,醉心于艺术和个人享乐,迅速把大宋大好河山给糟蹋了。最终赵氏子孙,在金国人的魔爪下,生不如死。

民间传说是一种精神寄寓

不过,民间故事就是民间故事,当不得真,这种光怪陆离的传说,从来不曾断绝。问题是,每一个民间故事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至少代表了某种民间意识,从这个角度,我们该如何理解李煜转世赵佶的传闻呢?

  • 首先,李煜失了国却赢得了同情分。

李煜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在两个方面,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同情。

其一,南唐灭国,责任不全在李煜。

李煜的父亲李璟在位期间,南唐就呈现出颓废衰败的迹象。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不断发动统一江南的军事行动,李璟昏庸,接连自断手臂,导致连连失地,被迫割地求和。

南唐能够建立,并非因为其实力有多强大,而是中原混战,无暇顾及到它,才给它创造了生存的空间。随着北宋建立,赵匡胤先南后北统一策略的制定,南唐灭亡是必然结果,跟李煜关系不大。

其二,李煜死得不明不白。

李煜的死因史书未作交代,可以说死得不明不白。宋人认为李煜死于毒杀,王铚的《默记》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都采用了这个说法。

从李煜后期的作品看,他在开封的日子不好过,充满哀怨和惆怅。甚至有野史说,宋太宗赵光义,强行临幸了小周后,让李煜尊严丧失。这个传说虽然靠不住,但是作为亡国之君,这样的下场不足为奇。

  • 其次,赵光义篡位的报应之说。

说李煜转世赵佶,核心的思想无非是说赵光义得位不正,合该遭报应,并有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畅快淋漓。

我们知道,北宋开国君主是赵匡胤,一场莫名其妙的斧声烛影后,赵匡胤离奇驾崩,坐上皇位的竟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赵光义。更离奇的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又先后莫名其妙的死去。尽管这是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但是“赵光义杀兄谋位”的怀疑,从来没有停息过。

其实发生在赵光义子孙身上的,不光有李煜转世赵佶的传闻,民间还有一个传闻,比这个更劲爆:秦桧从金国回来后曾经说,他见到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后大吃一惊,金太宗居然跟宋太祖赵匡胤的御像,长得一模一样!

这就是民间的第二个传闻:金太宗是宋太祖的转世,金灭北宋,是赵匡胤替自己及子孙报仇。

如果你觉得不够份量,再说一件:北宋皇族子嗣不旺,还经常出现精神病患者。比如从最早的赵光义的太子赵元佐,到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哲宗等等,都患有疯癫症等多种疾病。

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死后不再生育,他也听到了关于太宗篡夺太祖江山的传言,最后被迫从太祖子孙中选择继承人,把江山还给了太祖一脉。

从科学的角度讲,前两个传闻靠不住,太宗一脉的遗传病问题,其实在太祖一脉同样呈现。比如宋光宗赵惇,就是个非常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说白了,李煜转世赵佶的传闻,无非是借由李煜,暗讽赵光义而已,当不得真。

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有什么相同之处?

唐后主与宋徽宗有许多相同之处,非常具有可比性。下面先看一下两者的各自经历:李煜于公元961年继位。在位期间,喜好奢侈,纵情声色,耽于治国。公元975年,宋军攻伐南唐,李煜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在词坛上占据重要地位。徽宗赵佶于公元1100年继位。在位期间,任用奸臣,追求奢侈生活,弄得民不聊生。公元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为了逃避禅让给太子赵桓。第二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往北方,被封昏德公,囚死于五国城。赵佶精于书画,其所创“瘦金体"流传后世,在绘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两位皇帝的相似之处很多:都喜爱文艺并且成就斐然;都追求奢侈,纵情声色,疏于治国;都是亡国之君,成为俘虏,不得善终。他们的共同写照就是:文艺皇帝多误国,不务正业下场惨。

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有什么相同之处?

要知道李煜(yu)和赵佶(ji)有什么相同之处?我这里先对二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南唐末代国君。

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就是一个没骨头的皇帝)。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以示尊奉宋廷。(和平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978年7月7日,李煜死于汴京,时年42岁。世称南唐后主。

李煜擅长书法绘画、精通音律,诗文水平极高,尤以词的成就斐然。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其作品语言明快、生动形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亡国后的词作更是题材广泛,寓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的影响极其深远。

二、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虽启用新法,但过分追求奢侈生活。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他还信奉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经常请道士看相算。

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

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

由于宋徽宗的腐朽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其统治早已危机四伏。

然而,宋徽宗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他十分酷爱画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贡献不小)。他自创了一种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这一点,在古代皇帝中是十分少见的。

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赵佶听信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把锅甩给自己的儿子,不是一个好父亲)。

1127年3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

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1142年3月,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三、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的相同之处

1、身世显赫,手握国家命运。都是一国之君,而且即位时都是国运衰弱落,民不聊生。李煜时爆发方腊等起义,赵佶时爆发钟相等起义。

2、不知国事,玩物丧志。两人都喜欢玩,李煜玩音乐,赵佶玩道教。什么百姓疾苦?什么江山社稷?怎比得温柔乡里甜蜜!怎比得炉中炼丹惬意!

3、没有政治头脑,难当天降大任。两人都是阴柔有余,果敢不足。一个情急之下甩锅给儿子,一个只知一个劲地献媚再献媚。

4、潜心书画,艺术成就斐然。虽然皇帝当得不成样子,但在诗词书画上,却造诣非凡。李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等。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约深致的艺术特色。赵佶有“瘦金体”,铁划银钩,笔锋如刀,那里有丁点懦弱之气?

5、早年富贵,晚景淒惨。赵佶死时54岁,李煜死时才42,更为奇怪的是,李煜死在自己生日那天。

李煜和赵佶,同为封建社会的畸形儿。历史把两个毫无政治头脑的“才子”推上了政治舞台,难怪他们的舞姿幼稚又拙劣了。

你认为二人还有那些相同之处呢?欢迎补充和讨论。(月满山)

<图片来自网络>

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有什么相同之处?

  • 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的共同点:1、都是国家丢在自己手里的亡国之君。2、不是个合格皇帝,文采风流胜于治国方略。3、被敌国掳走,任辱偷生,忧愤而死。4,信教。5,死后被敌国封号。

李煜做皇帝仅14年,他接手的南唐本身就是个烂摊子。李煜本人信佛,性格懦弱,让他做个治理国家,杀伐果断的皇帝,真为难他了。他的政治策略就是降制示尊,仰息北宋,北躬称臣,但仍挡不住北宋马跃长江。大敌当前,李煜只会笃信佛教,借酒消愁,毫无对敌国策,最终江山丢失,人被掳往北宋都城汴京,3年后忧愤而亡,被追封太师,追封吴王。

李煜不是好皇帝,但绝对是个好艺术家。他精通书法、会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可谓“花间派”代表,尤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传千古。

赵佶做皇帝26年,他在位时穷奢极欲,任奸忌贤,国内外政治形势一落千丈,国内农民起义涌起,国外金人虎视眈眈。赵佶又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靖康二年三月,汴京城破,被金国人掳去。8年后忧愤死于五国城,追封为天水郡王。

是好皇帝的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却非常高。宋徽宗非常爱好绘画,工笔画是一绝。他利用皇权成立了画院,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

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当了不称职的皇帝却丢了性命,如果不当皇帝,他们的艺术生涯会不会更长?艺术水平会不会更高?留下的优秀作品会不会更多?时也,命也!

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有什么相同之处?

赵佶和李煜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

一、他们都很有才气,而且各有所长。

  • 唐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宋徽宗赵佶对绘画和书法情有独钟,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还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他自创的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

如果他们生在普通人家或成为平常的官宦子弟,应该会成为一代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二、两个人当上皇帝都是因为阴差阳错。

  • 李煜是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李煜前五个哥哥都英年早逝,皇位自然就落在了李煜手上。
  • 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个儿子。赵佶的哥哥宋哲宗,自幼体弱多病,登基不久便去世了,随后,赵佶就被拥护上皇位,成为北宋政权第八位统治者。

以皇位继承长幼顺序来说,俩人离皇位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是出人意料的命运,让他们都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君王。

三、他们都无心政治,而且都不是治国的料

两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写诗,练练字,画个画,欣赏欣赏美人。李煜对小周后用情至深,身为一代帝王,小周后生病的时候亲自照顾,早晚陪伴。而赵佶更是成天泡在青楼里,得了一个“青楼天子”的称号。

第四,两人都是亡国之君。

李煜的南唐亡于北宋,宋徽宗的北宋亡于金,最后两人的下场都很凄惨。

  • 李煜治的国地窄人稀,上辈留给他的就是是一个烂摊子。在李璟的时候,由于战乱不断,国家已经损失惨重。就是有才能的皇帝都难以拯救,更不用说是李煜这个无心政治的皇帝了。如果李煜当时有赵佶那么好的条件,也许会不至于亡国,他虽不善治国,好歹也没有太作,守成应该还可以。
  • 赵佶早年还是很勤政的,大有李世民的风范,但慢慢的,其艺术家的性格就逐步展示出来了,对文学、艺术、玩物、美女的兴趣远远大于朝政,搞得大宋国力大减。当时又赶上北方游牧民族金国出现,以势如破竹之势打败了辽国,大宋本来就是辽国的手下败将,自然更是打不过金国。只能一路逃往江南苟且偏安。而宋徽宗也成为了最大的俘虏,被金国抓走了,受尽凌辱。

就在这赵佶出生前100年,南唐后主李煜即便已经对大宋称臣,最后还是被宋太祖给毒死了,国破人亡都是毁在了大宋手中,可以说是与宋朝的仇恨不共戴天。所以,有后人说这李煜就是投胎到了大宋的赵家皇室,化身成了宋徽宗赵佶。“你毁了我的后唐,我也毁了你的北宋”。

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的说法,却也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两位艺术大师就这样毁于龙椅之位,并顺带坑了一把国家,也是非常令人唏嘘了。

唐后主李煜和宋徵宗赵佶有什么相同之处?

中国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这两个帝王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是这两位帝王身上都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在诗辞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词曲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都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许多作品后人难以企及。

二是这两位帝王在位期间都整天沉溺于艺术创作和谈诗作画之中,荒于政事,使得江山社稷、国务政事逐步荒废,以致于在他们的手中葬送。

三是这两位帝王都爱慕虚荣,穷奢极欲,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大讲排场,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却废驰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建设,使国力愈加衰微不勘一击。

四是这两位帝王都是昏君,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朝廷上奸臣当道、宦官专权,皇帝重用奸倿小人,听信奸臣谗言,错怪错杀忠臣良将,以致于自毁长城。

五是这两位帝王都处于各自王朝最衰败时期,不图振兴,自甘堕落,外敌打到家门口了都浑然不觉,而且不图御敌,只知乞降,最后都是亡国之君。

六是这两位帝王的最终结局都是国破朝亡政息,江山葬送在他们的手中,而且他们本人也都被敌国虏走,受尽了屈辱,郁郁寡欢,最终也都被敌国所处死。

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投错了胎,入错了行,他们都是杰出的、一流的艺术家,但都不是称职的、合格的君主帝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