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汉文帝登基后,周勃两次免相,退休养老期间,竟然无辜卷入谋反案,吃了几个月的牢饭。很显然,汉文帝对周勃充满猜忌,时时不忘敲打周勃。而平定诸吕行动中的另一位功臣陈平,则要幸运得多,先出任左丞相,后又任独相,安度晚年。
二人做了同一件事,为何晚年的境遇差别这么大?汉文帝为何厚此薄彼呢?
二人寿数差异是客观因素汉文帝登基后,对三位最主要的拥立之臣,分别作了如下安排:周勃任右丞相、陈平任左丞相、灌婴任太尉。
这个任命符合三人的贡献,他们也是追随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仅存的功臣派,此番“安刘”,居功至伟。
不过,君臣关系离不开权力和利益的均衡问题,坐上龙椅的汉文帝,在心存感激的同时,必然产生新的担忧:他们会不会如法炮制,再拥立别人上位?
吕氏一族权势不可谓不盛,枪把子始终在手,竟然被无兵无权的周勃等人搞得家破人亡,这种杀伤力,恁谁坐在龙椅上都要胆寒。所以猜忌不可避免,君臣摩擦几乎是俗套的演出。
陈平要比周勃“幸运”,因为在汉文帝登基的第三年,即文帝前元二年,就病逝了。又过了两年,灌婴又找刘邦汇报工作去了。剩个周勃“不自觉”,一直活到文帝十一年,孤独地立在那里给汉文帝当靶子。
所以,不是陈平“高位不倒”,他早早地自己倒了。
当然,这个客观因素绝不是主因,即使陈平跟周勃寿数等同,受打击严重的还是周勃。
周勃的能力与岗位不匹配严格来讲,把周勃陈平放在丞相位置,都有点勉为其难。刘邦驾崩前就交代吕雉,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需要用王陵跟他互补才可以胜任相位。
周勃呢?估计刘邦一脸懵逼:“怎么会用周勃为相!咋想的?”
周勃行伍出身,善于治军,长于军事谋划,可谓智勇双全。但是如果放在朝政上,他这个吹丧出身的武夫,就显得很拙劣。尤其是经过二十年和平发展,文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周勃连丞相的职责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胜任?
当周勃被汉文帝一问三不知时,汉文帝一脸失望。
陈平虽然没有萧何、曹参的治国才能,但是至少可以勉强胜任。汉文帝跟高帝对丞相的要求也不同,刘邦不懂治国,所以他必须将识人用人发挥到极致。汉文帝则不同,他本人就是治国能手,丞相于他来说只是助手,陈平这个能力够用了。
很显然,周勃连汉文帝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成了占着茅坑的那个人,早晚要被人撵走。
二人对皇权的威胁程度不一样当然,第二个因素虽然让汉文帝不高兴,尚可以宽容一时,周勃对皇权的威胁,才是他遭受打击的主因。相对于陈平来说,周勃的威胁程度更严重。
1.陈平是谋士,不具备核心地位
①陈平的附庸地位
陈平一生颇受刘邦欣赏,多次奉献奇谋,但是刘邦很敏锐地指出,陈平当不了大任,到哪里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用他的智可以,让他独立做事,他没那两下子。
帮别人出谋划策,和拍板做决策,以及执行决策,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出谋划策的人往往很聪明,能眼一看穿本质,也能找到对策,可是你要让他做决策,他往往立刻陷入患得患失,做出跟自己想法相反的决定,甚至连思考问题也变得失聪。
这类人不光做不了决策者,甚至连执行者也做不了。执行人不需要“思想”,需要的是执行力,出谋划策的往往思想太活跃,执行不力几乎是通病。而且执行过程的领导力,也恰恰是这类人的短板。
所以,陈平这类谋主,注定只能做附庸,做别人的脑补。平定诸吕行动,他扮演的也是这个角色,周勃才是决策者,和行动总指挥。
②陈平的计谋映衬为人短板
陈平曾经感叹说,自己一辈子献了太多阴谋诡计,将来会祸及子孙。客观来讲,军事对垒,阴谋诡计不违背道德,可是一个专长于阴谋的人,其格局肯定不会太高。
有人拿陈平跟张良作比较,认为陈平功不在张良之下。言过其实了,虽然陈平的功更显性,但是从战略高度上看,陈平跟张良的差距太大了。可以这么形容,张良谋的是战略,是全局,是大势。陈平谋的是战术,是局部。
所以,陈平一辈子都上升不到视野最高点,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他的格局有限制,做人有短板。因此这类人即使做坏事都做不成!
③陈平染指不了军队
陈平虽然是平定诸吕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是他跟军队系统距离很远,他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跟军队发生过直接联系。
刘邦为何不打造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陈平?打造不了,陈平这种性格的人,在军中不吃香,甚至被行伍出身的人看不起,估计到军中一天都呆不下去就被轰走。
其实平定诸吕行动中,若非陆贾撮合,周勃一辈子都不会跟陈平合作,早在高祖时期,周勃和灌婴就在刘邦面前,拼命诋毁陈平。
④陈平在朝中无势力
陈平不光在染指不了军队,他在朝中也没有势力。陈平不是丰沛集团成员,又受到武将抵制,跟萧何、曹参也没有合作经历,与后族若即若离,所以,陈平是“无党派”人士。
其实这也是陈平智慧的地方,像他这种以阴谋立身的人,倘若纠缠于派系斗争,第一个受伤的一定是他。与其如此,他只抱定一棵大树——皇权!
所以,汉文帝登基后,陈平会很知趣地做新皇的附庸,他没有威胁皇权的动机和资本。
2.周勃对军队的影响力,是乱源
如果把陈平比作狐狸,周勃就是老虎,狐狸见人会逃,老虎则是有可能主动伤人!
①周勃有控制军队的能力
吕后称制时期,为了掌控军权,以吕产吕禄为南北军首领,周勃这个挂名太尉,连军营都进不去。按理来说,这个安排万无一失,可是周勃就有能耐,凭他的人脉关系,突破军队管理的铁律,夺了兵权。
汉文帝对平诸吕行动中的这些细节,不可能不掌握,周勃今天值得夸耀的功勋,却正是皇帝深为忌惮的东西。汉文帝以庶系转正,他对军队系统更陌生,虽然凭皇权掌握了军队,谁敢说周勃一张口,就没玉玺管用?
②周勃是政治势力的代表
到汉文帝登基时,刘邦的功臣势力大多离世,周勃无疑是旧政治势力的唯一代表,甚至是精神象征,影响力极大。
汉文帝无意中捡了个皇位,庆幸之余,最大的问题就是根基不深,外面遭受诸侯王质疑,内部不得不与政治势力周旋。
就在灌婴去世的当年,汉文帝为了削弱诸侯的影响,要求有封爵的全部离京就国,居然应者寥寥。汉文帝被迫釜底抽薪,逼周勃主动辞职,带头就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这是周勃的大度,其实未尝不是汉文帝与周勃的一次摊牌!
③周勃有个人野心
尽管史书把周勃陈平的军事行动,说成是对诸吕反叛的平定,其实从头到尾,诸吕既没有反叛的动机,也没有反叛的举动。本质上,这是一次功臣势力的政变,他们不甘心被吕氏排除在政治核心圈外,而发动的恶性政治事件。
汉文帝作为事变的既得利益者,必须承认事件的合法性,因此周勃戴上了正义的大帽子。可是汉文帝不可能不清楚事件本质,所以,从骨子里讲,他一定非常讨厌周勃这一类乱臣贼子!
尤其让人能以接受的是,周勃既然号称“安刘”,请问为何谋害了包括少帝在内的,汉惠帝所有的儿子们?这哪是“安刘”?分明是为了个人利益,对刘氏嫡系灭门!
周勃与汉文帝之间应该有秘密史书没讲,笔者个人推断,周勃之所以敢对汉惠帝一系灭门,很可能他与汉文帝之间有秘密协定。否则周勃没理由冒险发动政变,把果实送给八竿子打不着的汉文帝。
就在汉文帝进京的当晚,周勃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与皇帝私下见面。我估计,当初双方协议由薄昭代表汉文帝达成,周勃只不过希望在汉文帝登基前,得到亲口承认。
汉文帝的韬略显然胜过周勃,人家拒绝面谈,并且推辞接受玉玺。这个举动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是:我们之间没有协议,你别怪我说话不算话,你也可以反悔,玉玺还在你手上,你可以改立别人做皇帝,要不要试试?
到这种地步,周勃哪有回头路?他只好自叹千年的狐狸遇上了万年的妖,只好跪求奉上玉玺。
可是这个协议成了横亘在周勃与汉文帝之间的定时炸弹,双方一看到对方,就会想到协议,所以,忌惮不仅不能消除,反而加深。
周勃被迫辞官就国后,突然间莫名其妙地恐惧,总觉得到县里来办事的官员,是来抓他的,吓得天天枕戈待旦。接着就有人小报告打到汉文帝案头:周勃谋反!
这个事件唯一解释得通的逻辑就是:周勃彻底离开中央,成了死老虎,由此非常害怕炸弹引爆。所以,每每看到县里来人,就觉得是冲他来的,这才解释得通。很显然,周勃身边有汉文帝的钉子,所以他反常的举动,很快就被人告发。
汉文帝明知周勃已经没有反叛能力,为何非要把他扔进监狱折磨几个月呢?警告周勃呗:你天天披甲执锐没有用,我分分钟可以搞定你,保守秘密你就安度晚年,瞎动心思没好果子吃!
周勃也是聪明人,他找谁求情呢?薄昭,为何是薄昭?薄昭是当初协议的知情人呐!所以,薄昭绝不是简单的传信人,而是替周勃带去了一份“承诺书”,由此双方和解,周勃回家抱孙子。
所以,周勃受到汉文帝打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你不能怪汉文帝寡情,也不能同情周勃的无辜。事实上,从周勃决定发动政变那一刻起,就注定他的结果不会好。周勃遇上的是汉文帝,倘若换做另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恐怕早就被干掉了!
还是陈平识趣,尽管他相对安全,可是人家还是把安全工作做到了极致,早早跑到刘邦身边寻求保护去了。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陈平不仅是楚汉战场上第一流的阴谋大师,也是汉初朝堂上极具智慧的生存大师,与之相比,性格木讷刚强,少有权谋韬略的周勃就差了好些意思。
说到汉文帝即位后周勃屡造打压,而陈平却位居高位而不倒,关键在于一点,智者功高之时懂得进退之道,而莽夫受权势荣耀所惑,极容易得意忘形。
周勃早年以编织薄曲(一种养蚕器具)为生,骨子里是个粗人,当以太尉之职,挣得诛灭诸吕,拥立新主的第一功后,他就有些得意忘形了。
汉文帝由代地进京,刚过渭水桥,周勃在野心的驱使下就弄巧成拙地干了一件蠢事,以至于汉文帝对他的印象极坏,戒备心很重。
周勃干了什么蠢事呢?
在渭水桥畔,他摆出第一功臣的架势,想屏退汉文帝左右,私献始制于秦始皇时期的那枚传国玉玺。
用庙堂视角看,私献玉玺有私授皇权的含义,周勃此举有谋求权臣上位的嫌疑。
汉文帝刘恒不仅有帝王造化,也有帝王城府,因而周勃当场遭到了严词拒绝。
几乎从那一刻起,周勃日后甚为苦涩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反观陈平,诛杀诸吕的关键阴谋都是他出的,他的功劳与周勃不相上下,但到了迎汉文帝进城即位的敏感时刻,他却把首功的位子让给了周勃。
汉文帝刘恒一向以仁厚示人,但刚坐上未央宫的大位,他就呈现出了有为之君的气派,简单说,他不可能做一个受制于臣的皇帝。
史料记载,进京的当天夜里,汉文帝就颇为强硬地做了一件事——授任自己人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授任张武为郎中令,巡抚殿中。
汉文帝的这个动作透露出了极明显的信号,他并不信任太尉周勃,为了控制京城,确保皇宫安全,他必须分割周勃手里的军权。
周勃受权势所惑,应该有过做权臣的念头,但他毕竟不是赵高之流,所以对于汉文帝的强硬举动,他不敢反抗,只能低头顺从。
汉文帝行事颇有章法,成功夺得最重要的军权后,他便开始向包括周勃在内的朝中诸臣施恩。
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十月,刚即位一个月的汉文帝正式颁诏——
加封太尉周勃食邑一万户,赐金五千斤;加封丞相陈平、将军灌婴食邑各三千户,赐金二千斤。
然而,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里,陈平却异常的冷静、狡猾。
《资治通鉴·汉纪五》记载,刚接受汉文帝的封赏,陈平就做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他托病要求辞去右丞相的职务。汉文帝意味深长地问他,是否还有疾病之外的原因,陈平老谋深算地回答,在高帝时,周勃的功劳不如臣;这回诛灭诸吕,臣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愿意将右丞相之位让给周勃。
陈平这话,稍有城府即能参透其中的名堂,表面看他是谦让,实际他是以退为进,捧杀周勃。
陈平当初投奔刘邦受到重用时,率先站出来反对的就有周勃,有这层芥蒂在,加之朝堂向来险恶,周勃理应看透陈平的不良用心,然而因为天性木讷,又受到了权欲的驱使,周勃竟然当仁不让地一屁股坐到了右丞相的位子上。
这还不算完,《资治通鉴·汉纪五》记载,周勃接任右丞相后常常面呈骄色,每回朝罢,他总是跨着大步趾高气扬地退去。
面对这样的周勃,汉文帝一边隐忍着,一边酝酿着打压的机会。
不久,大汉朝堂即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一次临朝听政,汉文帝还顾周勃随口问道:一岁之内,天下决狱如何?周勃愣了半天,之后回答,臣不知。汉文帝又问,一岁之内,天下钱、谷出入几何?周勃汗流浃背,茫然不知。
这时,汉文帝转身问向已改任左丞相的陈平。
陈平当即答道:此二事各有专职,他们均为臣属下。陛下欲知其数,臣可召来问之。
听了这话,汉文帝作声道:既然诸事都有人专管,足下作为左相还须主管何事呢?
陈平跪伏谢罪道:臣诚惶诚恐。陛下不知臣驽钝,使臣待罪于左相之位。臣以为丞相之职,应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百姓,劝农耕,育万物;外镇四夷诸侯,内统百官使之各尽其职。此上、下、内、外,便是丞相之职。倘有不当,陛下可责臣以罪。
汉文帝颔首称道:卿言甚是。
很明显,汉文帝和陈平在朝堂上默契地唱了一出打压周勃的双簧,从周勃的表现看,冲锋陷阵他没问题,担任朝中第一相,他是真不行。
还好,经过这一遭打击,周勃终于有所醒悟,随后他便上书谢病,请还相印。
汉文帝没有客气,立即准奏,免去周勃相职,不再分左右相,专一以陈平为丞相,统领百官,总揽朝政。
瞧瞧陈平,玩阴谋从未失过水准,先辞一个右丞相,转手就将左右丞相全拿到了手里,而且还不遭汉文帝猜忌。
而周勃,上面得罪了汉文帝,身边又防不住政敌,岂能不遭算计打击。
陈平单独为相不到一年,寿终正寝,创造了汉初朝堂上的奇迹,历经高帝、惠帝、吕后、文帝,四世不倒,登峰造极。
此时,木讷且不识时务的周勃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陈平死后,他全身而退才算高明,但他却在汉文帝的假意任用下,竟又一次复出为相了。
结果可想而知,不久,周勃即被驱出京城,到他所受的封国去了。
从巅峰再次跌入谷底,昔日叱咤风云的大将军终于被打回了草民的原形,因为担心被杀,他日夜陷在恐慌之中,有时甚至戴盔披甲,令家丁各持兵械,严阵以待。
庙堂政治很残酷,汉文帝抓住这个机会,以蓄意谋反的罪名将老迈的周勃投入大狱,并有处死的意思。
所幸那一阶段,大汉朝堂上好人不少,许多人站出来为周勃说话,其中就包括具有权威的薄太后。
薄太后不满地对儿子汉文帝说,想当初,周勃手掌皇帝玉玺,身兼北军统帅,却没有造反;现如今身居偏远小城,反倒造起反来了,这能教人信吗?汝不知是听信谁的谗言,竟做出此等屈害功臣的蠢事来!
汉文帝这才收手,赦免了周勃。
死里逃生后,已成可怜人的周勃常常一个人对着夕阳喟然长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曾经叱咤风云,到头来小小的一个狱吏在周勃眼中都威严若神明,明代李贽读史至此,写下了八个字:“英雄到此,真堪堕泪。”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周勃西汉时期开国将领、宰相,名将周亚夫之父。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
周勃跟随刘邦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灭秦、征项羽、平定内乱、防御匈奴。随刘邦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陈平、周勃同朝称臣。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汉朝初期的重要谋士,官居宰相显赫地位。六出奇计:巧施反间,计除范增;金蝉脱壳,脱险荥阳;穷寇宜追,灭楚垓下;潜蹑帝足,请封韩信;伪游云梦,智擒韩信,借力阏氏,救主白登。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了汗马功劳……
诸吕之乱被平定、太尉周勃在平叛中,亲自率兵诛灭吕氏一伙,功勋卓著。顷刻间,周勃成为红遍朝内外的风云人物。作为主谋的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
周勃是平定诸吕之乱,迎汉文帝刘恒的主要功臣之一。当刘桓登上皇位之后,立刻把周勃从太尉提拔为宰相,而且是右丞相,排在百官之首。汉文帝刘恒“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赐金二千斤。硃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千斤。封赏最多的是周勃。
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最关键人物是周勃。他是掌军权的人,威望最高的人,又是发动政变的第一人。汉文帝要巩固皇位,想做个有作为的人,所以要打击功臣派,周勃就是功臣派之首,是个重要的人物。
刘恒母亲,薄氏老实、家族势力薄弱,汉文帝不想当个功臣中的傀儡皇帝,也是打击周勃的原因之一。
周勃善于领兵打仗的人,一介武夫,他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保护自己,有人提醒他,他才觉得不如陈平。陈平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戒备心很强,懂得谦让,懂得保护自己。
汉文帝打击周勃,还有他根本不信任他,有一天,汉文帝向周勃问道:“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面露愧色,连说不知,文帝又问:“天下钱粮的收入、开支、一年多少?”周勃越发窘迫,脸上、背上冷汗直流。也回答不出来。
文帝转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各有主事者嘛。”文帝没听明白:“主事者是何人?”陈平解释说:“陛下要问判狱案,应该找廷尉;要问钱粮,应该找治粟内史。”文帝不高兴了:“如果都找主事的,那还要找丞相干什么?”陈平说:“丞相之职,上可辅佐天子。掌管全局,下管万事,各得其所,对外镇抚周围各邦,对内凝聚百姓之人,使各级官吏各司其职。”文帝认为他讲的有道理,连连称善。
汉文帝先打击周勃,表扬陈平是他的一种手段。汉文帝通过打击周勃,巩固了皇权,从此控制了朝政,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这事得从周勃、陈平为何拥立刘恒为皇帝说起,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失去顶梁柱,于是功臣集团和皇族集团开始联合夺权,刘邦的孙子刘章通知了自己的大哥齐王刘襄从齐地发兵讨伐诸吕,同时朝廷中的周勃、陈平联合刘章铲除了诸吕,重新掌控了朝政。
解决了诸吕之乱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和朱虚侯刘章、琅邪王刘泽等皇族成员商议废除吕后所立的汉少帝,重新拥立一位刘氏为皇帝,由于周勃、陈平掌控大权,因此在拥立皇帝之时有很大的话语权,最终确定的皇帝人选是刘恒。
周勃周勃、陈平等人拥立刘恒为皇帝,不是因为刘恒英明,恰恰是因为刘恒低调,势力单薄,看起来比较软弱,好控制,要知道反吕时身为齐王的刘襄也是有大功的,但刘襄但强势,同时也表现得比较英明,功臣们不选刘襄却选刘恒,就是因为一个弱势皇帝有利于功臣们继续掌权,周勃、陈平等人立刘恒为皇帝是有私心的。
刘恒成为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回兵权,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京城的南北二军和宫廷禁卫兵权,剥夺了周勃的兵权,因为刘恒对于外人并不信任,他只信任自己从代国带去的亲信,收兵权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
陈平但是刘恒也没有亏待拥立他为皇帝的所有功臣,对于有功的人一一分赏,任命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还被赏赐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绝对是重赏,除了他们,在诛吕过程及拥立刘恒为帝的过程中,只要有功的人,都被封赏,刘恒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刘恒刚刚即位为皇帝,对朝廷的权力运作还并不了解,况且此时政汉权力大多都掌握在功臣们手中。
周勃是随汉高帝刘邦一起起兵打天下的功臣,原本就军功甚高,现在在诛灭诸吕的行动中又是功劳最高,再加上刘恒也是周勃拥立的,周勃不仅地位最高,官至右丞相,而且赏赐最多,再加上周勃本来就是直人,没有文化和心机,一得意就开始忘形,在朝廷中的表现开始骄横起来。
汉文帝刘恒剧照周勃一牛,汉文帝刘恒就不乐意,好歹身为皇帝,在做主意时总会受到肘制,仅仅一个月后,刘恒就能过其他手段,让其他人劝告周勃辞职,周勃也不傻,经人提醒后,很快就明白了,于是主动向皇帝辞职,汉文帝刘恒立即就批准了。
这个时期的汉文帝刘恒还处于巩固皇权时期,即使周勃不愿意主动辞职,估计刘恒也只是隐忍不发,以寻找时机,刘恒能被周勃、陈平拥立为皇帝,是因为刘恒看起来软弱,实际上他们看错了,刘恒虽然低调,但并不软弱,而且很有忍耐之心和手段,本着枪打出头鸟的原则,周勃第一个成为刘恒打击的目标。
周勃辞职后,陈平成为丞相,陈平这个人与周勃有很大的区别,陈平是个察言观色、生存能力极强的人,从不在乎自己的名声,陈平曾经看出船夫有抢劫之心,于是提前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得干干净净,以示没有财物,才打消了船夫抢劫的心思,周勃和灌婴曾经诬陷陈平盗嫂,可陈平照样跟周勃相处,像个没事人一样,陈平这种人是生存大师。
汉文帝周勃下去后,陈平上来了,于是陈平就成了汉文帝刘恒打击的目标,但陈平一眼就看出刘恒非善类,于是在汉文帝手下表现得中规中矩,毕恭毕敬,刘恒找不到把柄,再加上陈平善于计谋,陈平在刘恒手下当一年的丞相,倒也相安无事,不久就去世了,如果陈平继续活下去的话,肯定要受到汉文帝的打击,这是免不了的,因为汉文帝要独掌大权。
陈平去世后,汉文帝又把周勃请回来当丞相,其实汉文帝还是不放心周勃,当初诸吕作乱,周勃手上也没有兵权,照样是通过计谋夺取兵权,诛杀诸吕,汉文帝也担心再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于是还是把周勃请回来当丞相,一边是看住周勃,汉文帝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让周勃来做,就是让周勃带头回到封地。
周勃刘邦时期,一共封了七大异姓王和145个列侯,异姓王早已经被解决,而145个列侯都代代相传,而且都是居住在首都长安,列侯全是刘邦时期的功臣,有能力有功劳,就差有势力就能掀起风浪,汉文帝刘恒认为这是个风险,想让周勃带头让所有列侯回到他们的封地,因为这个时候周勃可是最知名的列侯了。
汉文帝此举既打击功臣权势过大,又巩固了自己的皇权,倒不是刻章针对周勃,只是因为周勃的名声最响亮,只要周勃服从了,就能带动那一批145个列侯服从,一举多得,最终周勃再次被解除职务,回到了封地。
汉文帝至于后来周勃的谋反,那只是汉文帝的敲打了,周勃被人告发谋发的原因是因为所在郡县巡视到周勃的封地时,周勃总是命令家人带着兵器,汉文帝肯定也知道周勃并不是谋反,只是把这事交给了廷尉依法来处理,合情合理,之后周勃被捕入狱,即使薄太后不来说情,汉文帝应该也没有杀周勃之心,毕竟以汉文帝的手法和行为来看,他一直是有着仁慈的名义,也犯不着为了杀周勃坏了自己的名声,只是薄太后求情,顺水推舟而已。
汉文帝刘恒之所以打压周勃、陈平,并不是因为刻章打压,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这是作为皇帝最基本的手段,无论是周勃也好,陈平也罢,还是其他人,只要有威胁到皇帝的权力,都会被打压的。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周勃是西汉开国功臣,作为刘邦老乡跟随刘邦起兵,刘邦当了汉王以后,拜他为将军。后来又助刘邦平定诸侯叛乱,立下大功。
刘邦临终前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意思是周勃读书不多,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能够让刘氏江山安定的人只有周勃,可以让他做太尉,掌管全国军权。
可见刘邦对周勃的信任,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以后,齐王刘襄在齐国打着“诛诸吕”的旗号起兵造反,不久驻守荥阳的灌婴也响应刘章的号召,右丞相陈平和掌管全国军权的太尉周勃眼看功臣派与皇族派联手,便借势发动政变,剿灭吕氏一族,迎立汉文帝上位,可以说匡复汉室周勃当居首功。
汉文帝登基以后,论功行赏,任命周勃为右丞相,食邑万户,周勃是当时得到封赏最高的功臣,由此看来周勃是最受文帝重视的功臣。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按常理来说,对刘氏江山赤胆忠心的周勃,同时也是拥立汉文帝上台的第一功臣,周勃理应得到文帝的信任,能够安享晚年。但事实并非如此,文帝即位以后,把周勃看作是重点打压的对象。
文帝即位三年后,以“列侯之国”的名义,逼迫周勃辞去相位,回到自己的封地,而且周勃还因谋反罪被捕入狱,那么功臣派还有陈平、灌婴,汉文帝为什么唯独拿周勃开刀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周勃才能平庸,却不懂谦让周勃可以说是老革命了,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晚年成为拥立汉文帝上位的首功之臣,从周勃的功绩来看,他是一位武将,军功才是他的政治资本,所以周勃不一定有治国之才。
文帝即位以后,右丞相陈平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汉文帝免去自己的相位,他说刘邦在世时,自己的功劳在周勃之上,但是铲除吕氏一族,自己的功劳远不如周勃,所以他甘愿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
后来汉文帝满足了陈平的请求,让周勃做了右丞相,陈平做了左丞相,在汉代是以右为大,左丞相相当于副宰相。
周勃担任右丞相以后,一次文帝问他:现在我们国家一年判多少起案件啊?一年又有多少收成呢?周勃听后一个也没有答上来,反而吓得汗流浃背。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史记·陈丞相世家》
文帝再看看旁边的陈平,继续问陈平,陈平非常狡猾,他说:判案的事情应该问廷尉,收成之事应该问治粟内史,身为丞相不应该什么琐事都管,丞相的职责应该好好辅佐皇帝,对外安抚四夷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
汉文帝听完陈平的回答非常满意,事后周勃问陈平为什么平时不教他,让他出洋相,陈平说皇帝问得那么仔细,你怎么能够回答上来,所以只能像我那样说。
后来周勃觉得自己的能力远不如陈平,以身体不适为由,向文帝辞去相位。
可见,陈平知道选择功成身退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手段,他依靠自己的政治头脑自全,而周勃是一介武夫,领兵打仗他可以,功成身退他不懂。要知道汉文帝对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是很戒备的,俗话说高处不胜寒,此时周勃应该明白谦让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
功高震主,不受文帝信任刘邦即位以后,杀戮功臣,却对周勃十分信任,很大一部原因是因为周勃是旧部,又是自己的老乡,而且对他还忠心耿耿,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周勃亲自将代王刘恒扶上皇位,但是刘恒并没有感激他的恩情,反而对他十分戒备,刘恒之所以不信任周勃,主要原因是周勃为匡复汉室立下奇功,功高震主,而且掌握军权,在军中很有威望。
为什么说周勃在军中很有威望,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细节中找到答案。诸吕之乱爆发以后,周勃、陈平在京城发动政变,周勃带着兵符进入北军军营时,他对将士们说:支持吕氏的露右肩,支持刘氏的露左肩,结果大家都纷纷露出左肩,可见周勃在军中的威望。
太尉至军,吕禄已去。太尉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太尉遂将北军。——《资治通鉴》
诸吕之乱平定以后,文帝给周勃的奖励是一万户,金五千金,而陈平、灌婴只有三千户,金两千金,文帝给周勃这么高的奖赏,无非是为了安抚功臣派,而周勃位居功臣之首,只有安抚好周勃才能安抚功臣派。
文帝即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极力打压皇族派和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派,周勃作为功臣派的代表,而且又长期掌握军权,自然首当其冲。
文中开头部分谈及“文帝问政”,文帝问了周勃两个问题,周勃一无所知,其实想必文帝事先知道周勃答不上来,后来也知道陈平的回答只不过是狡辩罢了,只要是一位称职的宰相怎么会不知道呢?文帝这样做无非是想借此让周勃难堪。
但是打压是一方面,文帝毕竟还是需要依靠功臣派,因为他不能让皇族派独大。
陈平死后,文帝为了安抚功臣派,恢复了周勃的相位。
周勃被迫辞去相位,回到自己的封地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十月,周勃第二次接任丞相后,文帝下令,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文帝给出两项冠冕堂皇的理由。
其一、列侯长期居住在京城,增加不少费用,而且吏卒还要将其县里的收成千里迢迢运到京城,太劳民伤财。
其二、列侯归国可以教化自己的子民。
文帝的命令发出以后,列侯不执行,他们不想回到自己的封地,其实原因很简单,列侯们都想在事业上有所进步,而小县城自然没有京城机会多,小城市影响他们的发展不说,生活环境也没有京城好。
文帝看列侯不执行,便让丞相周勃辞去相位先回到自己的封地,为大家做表率,这次周勃在相位只做了一年多。
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汉书·文帝纪》
周勃免相以后,文帝提拔灌婴为丞相,可见文帝实行的列侯归国是“选择性执行”的政策,专门针对他不喜欢和不信任的人,灌婴也是诸吕之乱的功臣,因为他深受文帝信任,他可以不用回到自己的封国。
其实表面上文帝是为了节省开支,实际上他是在打压周勃,因为周勃在众多功臣中势力最大,加上他又不喜欢周勃,为此周勃被迫辞去相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
周勃如何化险为夷?周勃回到绛县以后,他的上级领导河东郡太守和郡尉常常到绛县视察他的工作,周勃感到非常恐慌,他害怕被诛杀,因为先前韩信、彭越都是在自己的封国被抓。
所以每当上级领导来巡视时,周勃都身披铠甲,并让他的家人手持兵器接见郡守、郡尉,周勃的戒备森严让领导感到很不舒服。
不久就有人诬告周勃谋反,文帝立即下令将周勃逮捕入狱,周勃在狱中吃尽苦头,狱吏对他百般凌辱,后来是薄昭出面才让他脱离危险。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深得文帝信任,文帝在位期间,给了周勃很多的赏赐,每次周勃都转手给了薄昭,因为周勃觉得外戚可不容小觑。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入狱以后,薄昭在姐姐薄太后面前替周勃说情,薄太后对文帝说:当年周勃手握重兵,拿着玉玺,都没有谋反,如果他要谋反,怎么会等到现在,薄太后还非常气愤地拿下自己的头巾砸向文帝。
汉文帝迫于母亲的压力,将周勃释放,后来周勃回到自己的封地,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去世。
一代功臣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在自己的封地度过他人生中的最后八年。
结语汉文帝即位之前,在京城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作为一位外来皇帝,怎样巩固皇权成为最棘手的问题,他打压功臣派是为了维护政权需要,而周勃在功臣派势力又最大,打击他就代表打击功臣派,所以周勃难免受到猜忌和打压。
而周勃又不是一位擅长“文治”的官员,他没有陈平狡猾,不懂得谦让、示弱是守功之策,远离政治和权力中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不得不说文帝即位以后,对皇权贪婪已经超过对恩人的那份恩情,他把拥立自己上位的恩人看着是潜在的威胁,对周勃谋反一事,他明知是诬告,却不愿还他清白,文帝打击周勃事件被认为是文帝仁政史上的一个污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陈平凡事都把握有度,凡人都拿捏准确,而且圆滑,做事留后路,把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都想好了,所以说他能居高位不倒。周勃呢,刚勇有余,而智谋不足,更不能揣度,掌握做人的分寸,做事的深浅,所以会屡受汉文帝打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