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黄帝”这个人吗?
《史记•五帝本纪》明确记载了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五位中华人文始祖的传承关系,从而确立了中华文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形态。
不过,司马迁也承认,远古历史缺少文字记载,口口相传,谁也搞不清存在多少谬误。以黄帝为例,其氏号、出生地都存在多种说法。
- 黄帝氏号有:公孙氏、轩辕氏、有熊氏、帝鸿氏、黄夷氏、黄姬氏、少典氏、姬芒氏、天鼋氏等;
- 黄帝出生地有:新郑轩辕丘之说、有熊国之说、寿丘之说、天水之说、辽河之说、黄陵之说等,自东向西绵延数千公里;
自由学者王东岳质疑说,“轩辕”这个名称就是外来语,因为中原文明就不会造车,车是外来文明。所以,轩辕氏很可能不是中原人。
可是,除了《史记》,中国还有很多典籍,都记载有三皇五帝,甚至伏羲女娲时期的上古传闻,难道这些都是神话传说?
自汉代,乃至更早前,人们就不断试图寻找失去的上古年表,追索中华文明的起源。笔者手上有一份“三皇五帝年表”,据说是根据历代史料整理出来的,并且增加了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
这份年表把中华文明分为:燧人氏时期(公元前1.5万年——前7724年)、伏羲氏时期(前7724——5008年)、黄帝时代(前5090——前4053年,与炎帝、神农、蚩尤同时期)、少昊时代(前4053年——前3770年)、颛顼时代(前3903年——3348年)、帝喾时代(前3431——前2799年)、帝挚时代(前2799——前2357年)、尧帝时代(前2357年——前2128年)、舜帝时代(前2128年——前2085年)、大禹及夏时代(前2103年——前1608年)。
按照这个说法,黄帝并非只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所有部落联盟长的合称。年表说,黄帝时代的1037年,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天鼋少典氏黄姬氏、黄夷氏、黄帝氏族,合计29帝。
第一阶段:天鼋少典氏、黄夷氏- 1.枪术:寿数80岁,称帝是年龄24岁,在位56年;
- 2.茴芒:寿数62岁,称帝是年龄33岁,在位19年;
- 3.赤哲:寿数69岁,称帝是年龄22岁,在位47年;
- 4.少典:寿数57岁,称帝是年龄24岁,在位33年;
- 1.黄夷:寿数65岁,称帝是年龄29岁,在位36年;
- 2.大号:寿数64岁,称帝是年龄25岁,在位39年;
- 3.书茴:寿数71岁,称帝是年龄23岁,在位48年;
- 4.号泽:寿数66岁,称帝是年龄39岁,在位27年;
- 5.葛应:寿数52岁,称帝是年龄19岁,在位33年;
- 6.回样:寿数52岁,称帝是年龄27岁,在位35年;
- 7.昌奎:寿数62岁,称帝是年龄19岁,在位43年;
- 8.象荽:寿数72岁,称帝是年龄18岁,在位54年;
- 9.连邦:寿数70岁,称帝是年龄19岁,在位51年;
- 10.邦兴:寿数66岁,称帝是年龄21岁,在位45年;
- 1.芒:寿数61岁,称帝是年龄30岁,在位31年;
- 2.蔡:寿数69岁,称帝是年龄24岁,在位45年;
- 3.豕:寿数51岁,称帝是年龄30岁,在位21年;
- 4.本:寿数59岁,称帝是年龄26岁,在位33年;
- 5.常:寿数64岁,称帝是年龄47岁,在位17年;
- 6.号:寿数66岁,称帝是年龄30岁,在位36年;
- 7.甘:寿数51岁,称帝是年龄24岁,在位27年;
- 8.转茸:寿数50岁,称帝是年龄25岁,在位25年;
- 9.贯俞:寿数47岁,称帝是年龄20岁,在位27年;
- 10.恚文:寿数64岁,称帝是年龄25岁,在位39年;
- 11.成契:寿数62岁,称帝是年龄27岁,在位35年;
- 12.芊召:寿数66岁,称帝是年龄22岁,在位44年;
- 13.汇阳:寿数58岁,称帝是年龄24岁,在位34年;
- 14.昌块:寿数60岁,称帝是年龄29岁,在位31年;
- 15.号次:寿数52岁,称帝是年龄26岁,在位22年;
年表说,我们通常所指的“黄帝”,是指第三阶段的第一位帝姬芒。姬芒于公元前4513年称帝,帝号黄帝,袭天鼋氏国号,名轩辕国,帝都涿鹿,名轩辕台。
整个黄帝氏族又分为四个时期:
【1】涿鹿姬轩辕黄帝时代(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366年),即第一代姬芒至第五代姬常时期;
【2】灵宝姬姜有熊黄帝时代(公元前4366年-公元前4258年),即第六代姬号至第九代既贯俞时期;
【3】新郑鬼酉缙云帝鸿黄帝时代(公元前4528年-公元前4140年),即第十代姬恚文至第十二代芊召时期;
【4】汾晋姬祁帝轩黄帝时代(公元前4140年-公元前4049年),即第十三代姬汇阳至第十五代姬号次时期。
从《史记》记载来看,五帝时期黄帝等人动辄一百多岁,显然不可信。帝位的传承以充满浪漫的禅让制,可信度较低,年表看起来似乎更接近“真实”。至少,将“黄帝”作为一个世系,而不是某一位帝,可靠性更强。
可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份权威的考证,从多角度论证年表的真实,更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证据。所以,这份年表也仅能作为参考。不知您怎么看?手上详细年表,有需要的可点击关注,私信索取。
历史上真的有“黄帝”这个人吗?
“黄帝‘当然只是故事里的人,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真正我们认为”黄帝“这个身份的人,他可能根本就不叫皇帝,有可能是黑帝、白帝、蓝帝,更可能是土根、傻强、狗娃。既然如此,那不是矛盾么?为什么说只是故事里的人,又说有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黄帝肯定是假的,因为根据我们的历史记载黄帝生活于公元前2717年到公元前2599,足足活了118岁,还刷领大军打赢了蚩尤,统一了中原,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个概念就跟韩国人说他们的始祖檀君活了2500年是一个意思。再看看我们所见的黄帝形象,很厉害哦,在公元前2500就有这么好的衣服。所以说相信有“黄帝”,还不如说盘古开天辟地来的更现实。
毕竟我们的文字记载最早也只到商朝而已,连夏朝都只字未有。如果现在硬要睁眼说瞎话历史上有“黄帝”,我知道这么说很多人会开心,觉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真伟大,黄帝真伟大。但是对不起,我不能为了讨好某些人就违背良知。或许我们的考古有一天能够把中国最早的历史证明到夏代,但绝对不可能推倒到五帝时代。
那问题又来了,即使历史上没有“黄帝”,中华民族又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这就是我说的有这个人,我们的历史上肯定有这么一个人,他带领族人最早在中原一代繁衍生息,他甚至通过战争统一了中国各个部落,一同抵御猛兽,一起同自然灾害抗争。只是很抱歉的是,我们无法知道这个人真实的名字,不知道他所生存的年代,甚至连他到底做了哪些事都不知道,但绝对不是我们认知里的“黄帝”。
历史上真的有“黄帝”这个人吗?
历史上确有黄帝这个人,虽然对他的传说有故事渲染和夸张,但在河南省灵宝县阳平镇境内的黄帝铸鼎原一带就有很多历史遗迹,足以证明黄帝的确存在,而且在这一带有过长时间的活动。
从古籍记载上来说,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常采寿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李白也有这样的诗句: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铸鼎原现存一块专门记载黄帝铸鼎的唐碑。
除古籍文字记载外,这里有轩辕点将台,有荆山,有黄帝铸鼎炼铜的炉底(娄底村) ,有蚩尤山,还有嫘祖缫丝养蚕的桑园村,铸鼎原上黄帝的衣冠冢。
再看科学挖拙的真实情况,距铸鼎原东南五公里的地方有中国仰韶文化西坡遗址,这里挖拙出了中国最早最大宫殿遗迹,再从铸鼎原往西南四公里的地方被定为仰韶文化“北阳平遗址群”,这一范围很大。根据许多专家论断 ,铸鼎原是黄帝的,也是中国最早的京城。
国务院认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许多考古专家也都撰文证实黄帝着实在这里有过大量活动。
从以上大量史料证实,黄帝确有其人,而且就是我们的人文始祖。
历史上真的有“黄帝”这个人吗?
应该是有的,黄帝是轩辕氏这个父系家族中姬姓这个分支家庭的后代,长大后做了家族首领还成了各氏族部落组建的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各家都有在传所以在没文字的时候依然能传下来。
历史上真的有“黄帝”这个人吗?
中华始祖,号轩辕氏,居轩辕之丘。黄帝之父,少典。
历史上真的有“黄帝”这个人吗?
有的,不过不是无所不能的“黄帝”,而是仅仅创造“黄”,为黄帝族带来有熊氏称号的人
关于“黄帝”,需要分两个层次来看,一个是作为创造“黄”这个尊称的人,一个是以黄帝为首领的族群。比如炎帝,估计就是第一个带领人们进行刀耕火种的人,从而 获得了“炎”这个尊称。此后,他的后代接班人都称炎帝,进而一些刀耕火种之外的发明也被加到“炎帝”的名头上,成为广义的,代表族群的“炎帝”。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似乎炎帝与黄帝时代乃至部落所在都很接近,但从“州”字看,更可能的情况,是炎帝远比黄帝早。
古代在洛阳以东的黄河下游,最初肯定是水网密布,水网间有大小不一的河心陆地,在最初刀具更落后的时代,最早的农业甚至没法进行“刀耕”,甚至人造火势隔离带也没能力建立。但河心洲这种地方,却是因为河道包围,天然就存在火势隔离带的。在某次河心洲大火灾后,细心的“炎帝”发现火灾后的河心洲植物生长得更好,于是就出现的最早的“刀耕火种”。
平原的地方,人为地建立广阔的空旷隔离带,就能够阻止大多数的猛兽靠近。但在南方山地,特别是竹林广泛分布的地方,是不可能建立广阔的空旷隔离带的,因为即使光秃的山也会阻挡视线,此外竹子不耐烧,无法像木材一样大量囤积,因而山丘密布,竹林广袤的地方,都因为猛兽的威胁,不能很好地开展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
但困难不能阻碍人们对稳定的农业生产的向往,于是,有人利用竹子轻便坚韧的属性,制造了保护胸腹的“竹甲”,这就是初代被称为“黄帝”的人。换言之,“黄帝”的黄,最初并不是表示颜色,而是“人穿戴着竹甲”。而甲骨文的“甲”字,几乎就是“黄”字中间部分的截取,并将截取的部分竖放:
因此,狭义概念的黄帝(个体)确实存在,而且也确实是和“炎帝”一样,值得我们尊为祖宗的一个发展农业路上的关键人物。而且相比较炎帝,黄帝的出现,使得人们单纯凭借族群的力量实现了对野兽的压制,黄帝族称“有熊氏”就是人类族群实现对野兽压制的明证。因而“黄帝”于我们建立族群而言,其作用本身就比炎帝强不少。
此外,在炎帝时代,人们虽然能通过群体的力量,抵御进攻的猛兽,但毕竟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伤亡过大,于是各个部落其实是相对封闭的存在,最多只能在某个约定的时间地点相聚,进行物品交换乃至通婚。但是黄帝时代就不同了,小群身披竹甲防护的强壮者,就能在神州大地随意行走,部落联盟交流更加广泛,逐渐开始向方国组织演变。
而在古代,广义概念的黄帝(族群)也确实被人们当成一个个体来崇拜,其原因有二:
第一,夏族以黄帝族为核心建立,夏族非黄帝族的成员不了解黄帝族所传授农业技术的发展史,所以将其得到的农业相关知识都归功于创始者黄帝。
其二,大规模记录历史的时代(春秋战国)离黄帝时代年代太久远。久远到黄帝的名字都极可能被遗忘,如今的名字估计是后人根据一些模糊记忆重新整理的:比如《史记》称黄帝姓公孙,这极可能就是附会两周(西周东周)的习惯。至于黄帝的名字轩辕二字也应该是后起字。
于是在结论明确但细节模糊的春秋战国时代,当初领导族人迈出走向纯农业社会关键一步的初祖黄帝,被后人将黄帝族的很多历史贡献都嫁接到黄帝头上。特别是打败蚩尤的黄帝与建立有熊氏的黄帝重合的可能性只能为零。
因此,广义概念的黄帝只能是族群。那个基于崇拜心理塑造的伟大祖宗,只能是祖宗们的集合体。但这并不能否认有一个发明制造“竹甲”的黄帝。相反,这反过来更加明确的证明我们漢族肇始于黄帝。
参看《漢泽哲思:黄帝真的存在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