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为何感慨说:“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
这个故事见载于《南亭笔记》,说咸丰皇帝新做的一条杭纱套裤,不小心烧了个豆瓣大的窟窿。觉得丢了可惜,就让人去补一补。一段时间后,咸丰看到账单,一个窟窿修补,竟然花了数百两银子。
这件事让咸丰不禁想起不久之前的另一件事,有一天内务府报告说,上书房大门门枢坏了,请示换一套新门。咸丰皱皱眉头,门枢坏了就修门枢嘛,干嘛换门?不久,门修好了,一问说花了五千两银子。咸丰勃然大怒,你们拿朕当傻子呐,彻查!
皇帝动怒不得了,内务府主管人员赶紧来向皇帝解释:讹传讹传,根本没那么多,就花了五十两银子!
一个门轴五千两,一个窟窿数百两,还不如换新的呢!咸丰不禁苦笑:俺老爹节俭一辈子,真不知道便宜谁了!这年头,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何况是奢侈呢?
事实上就是如此,亏得窟窿眼出现在套裤上了,出现在龙袍上呢?不得花出几万两?皇帝奢侈一下,得便宜多少人跟着奢侈!
类似的故事在满清很多。说有一天道光跟大臣闲聊,问大臣早餐吃什么,大臣说吃了四个鸡蛋,把道光皇帝惊得目瞪口呆:一个鸡蛋三十两银子,你一顿就吃掉一百二十两,平时朕一只鸡蛋都舍不得吃,哇塞,你是马云啊!
大臣一听立刻明白了,急忙说:皇上有所不知,鸡蛋确实是奢侈品,可是市场总有残次品,很便宜,就几文钱。皇家自然不能吃,坏蛋不卫生,但是臣购买力低,就顾不上了。
据说同样的故事版本,也出现在了光绪皇帝身上。反正都是野史笔记小说,怎么说都行,没有可考据之处。
不过既然大家热衷于编这样的故事,恐怕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它尖锐底指向一个目标:内务府的贪污腐败问题。
内务府是什么机构内务府相当于两汉的少府,是皇家事务大管家,设七司三院,皇室的一应吃喝拉撒睡都归内务府。除了日常服务保障外,皇家收入、支出,及皇家的生意,都由内务府掌管。
皇家的费用是不能从户部支出的,户部是国家财政部。皇家费用从哪儿来?一部分由户部按照比例拨款,还有一部分就来自于商业税、皇庄生意收入。中国是农业国,财政收入基本依靠农业税,山川水泽的工商业税收,大多都归于皇家收入,最大的一笔就是盐业税。
内务府与户部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内务府相当于第二个财政部,肥得流油。
内务府为何腐败严重因为与皇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内务府腐败的方法五花八门,无处不在。像前文所说,虚高价格吃回扣,这只是最低级的一种手段,一般都是低级别的官员,才会玩这种赤裸裸的方法。
高层主管不需要自己费劲劳神,去刮那一点价差。他们通常有以下手段:
1.克扣进项
比如盐业税,地方官员要向上交定额,交多少内务府说了算。要想少交,就得有孝敬。官员们不怕孝敬,就怕你不要孝敬。于是两厢高兴,下去使劲收,收回来跟内务府分账。
2.收贿赂
内务府还承担各地对皇室的进贡,包括常例和特例。别以为进贡是好事,你的贡品要想如数入库,不花点代价送不进去!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织造局,这类专门替皇室班营造的部门。
3.卖情报、卖关系
内务府围绕皇帝服务,所以外臣与皇帝的沟通,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离不开内务府。像和珅、李莲英这样的大总管,都是非常精于利用与皇帝的亲近,捎带脚就把私事办了的高手,当然,背后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内务府为何这么大神通呢?
一是他们的职权太大,无人可比。二是他们独立运行,无人监管,三是他们独受龙宠,无与伦比。
内务府类似第二户部,却又远比户部的职权大很多,而且收支一条线,自收自支,没人监管。同时它又扮演着与外朝沟通的桥梁,大臣们离不开他们,更不敢得罪他们。这些因素导致内务府越来越膨胀。
比如前面,大臣们都不敢跟道光说破鸡蛋实价,否则将来寸步难行!
皇帝为何纵容内务府腐败内务府真的能如此欺瞒皇帝吗?这是不现实的,皇帝不傻,比如咸丰对离谱的价格心知肚明。可是皇帝们为何宁可哀叹,却不去管束呢?原因有三条。
1.皇帝的私欲需要
皇帝的花销受到户部的严重制约,户部与内务府之间矛盾严重,倘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务府,皇帝的财政大权,将受制于户部,这是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
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皇帝,和珅之所以得宠,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他能利用内务府总管的身份,替皇帝敛财。乾隆很清楚,内务府这个庞大的系统,在替他干私活的同时,必然有所截留。奔着要想让马儿跑得快,就得多加夜草的原则,只能对他们睁一眼闭一眼。
2.内务府的安全特性
内务府的腐败严重,也不是无人敢触碰,光绪时期,就有大臣弹劾内务府,结果被慈禧太后呵斥干涉内院。
皇权之所以敢纵容内务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内务府虽然权势大,但本质上是皇权的附庸,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这一点跟外朝不一样,外朝跟皇权的矛盾集中在权力斗争。
内务府有点像东汉的宦官势力,只要皇帝下旨,分分钟就可以解除他们的势力。所以内务府除了个人物质享受外,在政治上对皇权来说是安全的,不怕纵容。
3.政治平衡需要
另外内务府还可以利用经济活动,对外朝势力形成掣肘,甚至充当皇帝的耳目和第三只手。
所以,本质上不是皇帝治不了内务府,而是不想治,故意给他们撕开一个口子。
内务府腐败是清王朝的缩影晚清的政治腐败,内务府起了很坏的带头作用。内务府处于国家经济生活的中心,与全国的官员系统交集非常多。这就导致腐败之风的迅速蔓延。
内务府在自己腐败的同时,还充当了系统内相关官员的保护伞,进而形成利益链。由此形成畸形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利益关系。皇权保护内务府,内务府又保护相关职能机构,相关职能机构又反制外朝政治势力。
最终,满清进入积重难返的怪圈,以至于贪腐成了官员们的副业,晚清的官场就是这么崩塌的!
咸丰为何感慨说:“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
古代的咸丰皇帝是一位非常节约的皇帝,在当时的清朝咸丰帝对朝廷的各项支出都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不仅是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对于朝廷亦或是老百姓,咸丰帝都很抠门,以至于当时有一个传说便是咸丰帝突然想吃一碗汤粉,于是让朝廷的人去做,但是,当时的朝廷人便说一碗汤粉要六万元,这下是把咸丰帝给吓坏了。为什么这么贵呢?其实,但事实的朝廷人都知道咸丰帝抠门,于是才有了这样的对话,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咸丰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尽量给补补吧。”咸丰后来才知道,这样补一下,下面的人竟然报销了数百两银子。听到这里,咸丰慨然叹道:“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何况是奢侈呢?”
《南亭笔记》卷一中说,咸丰亲政的时候,和他父亲道光皇帝一样躬行节俭。有一次上书房的门枢坏了,内务府请求换个新门,咸丰没批准,说修理一下还可以继续用。后来门修好了,内务府的人报账说费银五千两。咸丰勃然大怒,下令讯问有关人员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的人见咸丰认真了,慌忙说数字报错了,是五十两,这事才算了结。
另有一次,咸丰有一条新的杭纱套裤,因不小心烧了个约蚕豆瓣大的窟窿,左右太监说丢了吧,咸丰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尽量给补补吧。”咸丰后来才知道,这样补一下,下面的人竟然报销了数百两银子。听到这里,咸丰慨然叹道:“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何况是奢侈呢?”
勤俭本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皇帝想给臣民们做一个榜样,这本来也是件好事,但好事最终办成了坏事;本来想节省点钱,可下面的人去办理的时候,反而大大增加了成本,这就未免不是一种讽刺了。
《南亭笔记》中说,阎敬铭做军机大臣的时候,见内务府承办一百个皮箱,每箱报价银子六十两。阎敬铭大为惊讶,便上奏慈禧太后说:“外间购买皮箱,每个至多不过六两,内务府浮冒之弊,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摇头说:“恐怕没这么便宜吧。”阎敬铭知道内务府的人在搞鬼,便坚持说就是这个价格。慈禧太后也是小气人,便说:“既然如此,半月之内,你就试着代我买一百个。”
第二天,阎敬铭拿着银子去市场上购买,不料皮箱店居然全部关了门。阎敬铭大为惊奇,便敲开一家皮箱店,问老板这是怎么回事,老板说:“昨天老公(太监)来吩咐,半月内不准开张交易,如有违反,必将货物打成粉碎,今后甭再开店了。”无奈之下,阎敬铭只得让人带信到天津赶紧买了送到北京。不想半月过去,事情竟然没有办成,原来送信的亲随也被内务府用一千两银子买通,连人带信,早已逃之夭夭,阎敬铭也只能徒呼奈何。
历史上很多时候,皇帝不坏,但身边的人太坏了;上面的政策很好,但下面执行起来就乱套了,积习难返,简直防不胜防。正如那句俗话说的,“歪嘴和尚念倒经”,再好的经文到了歪嘴和尚那里,也会念歪掉,而念歪的人,总有各种借口来为自己推脱责任。
归根结底,还是其中的利益关系在作怪,有的人认为上面的政策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故意曲解甚至歪曲原来本义,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有甚者,还有人干脆就假造名目,把政策变成自己谋利的工具。如此一来,上边再好的政策,最终也成了少部分人营私舞弊、借以敛财的私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何跳出这个怪圈,才是现实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