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为何鲍叔牙却说他有治国之才?

大才之人,成功之前往往非议颇多,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苏秦被妻嫂鄙视,陈平只能娶个N婚寡妇,刘邦被人称作流氓。人们只会以世俗的眼光,盯着私德,没有看到他们真正的才具,和博大的胸怀。

如果光盯着私德,管仲就是个小人,贪财、背主、贪生、好奢,哪一条都足够把他踩扁。但是鲍叔牙最懂管仲的价值,不光宽容他,还竭力把管仲推上相位,成就了一段“管鲍之交”的美名。

事实证明,鲍叔牙虽才具不如管仲,但是在识人方面,却独具一格。管仲在新的平台上,展现了他远超于那个时代的才华,就连对德行要求极为严苛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管仲,华夏早就被夷狄吞了。

管仲为何被世俗认为很差劲

管仲祖上很辉煌,是周穆王的后人,姬姓管氏,家族世代官宦。可惜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家里成了贫困户。

管仲有一句被后世奉为经典的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恐怕只有他这种经历过生活窘迫的人,才能说出如此深邃,穿透人性的话。

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管仲,被人诟病不知礼节,不知荣辱,也就不奇怪了。

1.管仲的贪财

为了解决生计,管仲放下士族阶级的架子,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以管仲的家境,估计也拿不出多少本钱,可是每次分配红利时,管仲总是面不红耳不热地拿走大头。管仲后来自己回忆说:

“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

好在鲍叔牙为人大度,从来不计较,而且还为管仲找理由:他家太穷了,应该多拿点。鲍叔牙的大气,反而更加反衬了管仲的贪财。

2.管仲的贪生

管仲年轻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服役,领导了三次战斗,每次都因为自己贪生怕死,导致失利。

这种贪生的行为,让管仲饱受争议。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生,他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他死了老母就无法生存。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哪个士兵不都是这样?谁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3.管仲的背主

后来管仲与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在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因为管仲的疏忽大意,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登上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逼迫鲁国杀掉公子纠,交还管仲。

主人罹难,仆众尽忠,这是古人基本的思想。与管仲一起追随公子纠的另一位臣子召忽,就选择了为公子纠尽忠,他自杀于鲁国。

管仲很聪明,知道齐桓公之所以坚持要回活着的自己,是鲍叔牙的话起了作用,想让他改换门庭,为齐桓公服务。管仲没有学习召忽,回到齐国后,立刻拜倒在齐桓公脚下,变脸速度奇快。

4.管仲的好奢

管仲为相后,生活那是相当的奢华,一切向齐桓公看齐。

齐桓公为了表彰管仲的功劳,赐谷城给他作食邑。管仲不满足,在府中筑“三归台”,所谓三归,即“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管仲在三归台置酒器,常常与公卿在此宴饮纵乐。

在世俗眼睛里,管仲的这些行为不光污点,简直不为人齿。

管仲的治国之才体现在哪里

事实证明,鲍叔牙的眼光非常独到,他看到的不是管仲的小节,而是内质。管仲虽不是诸子百家的学术大佬,却是第一个把他的法家思想,运用到治国的能臣,造就了那个时代,最璀璨夺目的政治成就。

1.尊王攘夷,确立霸主地位

春秋礼坏乐崩,西周的礼制社会受到严重挑战。自郑庄公对王室用兵,并与周桓王互质,王室威信一落千丈。

但是管仲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尊王攘夷。客观来说,管仲的尊王攘夷,本质上不是为了维护周王室,而是齐国。不过,能准确地判断形势,以反潮流的大格局,积极充当王室的拥护势力,并借由王室大旗,做“国际警察”,维护中原道统,这种眼界独领风骚。

管仲为相期间,多次仗义疏难,出兵帮助燕国、邢国、卫国,征讨入侵中原的戎狄,帮已经被灭的卫国和邢国复国。同时又对抗窥视中原的楚国,维护了中原诸国的生存空间。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今天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在春秋时期,那是外来族群的入侵,所以孔子才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中原服饰,男人的服装是右衽,左衽是夷狄习俗。被发就是披头散发,中原是束发,只有未成年的孩童才会“被发”。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是披头散发,穿着夷狄服饰的人。言下之意,没有管仲,中原文化早就灭亡了!

春秋霸主轮番上场,齐桓公称霸,是那个时期影响力最大,受到的美誉度最高。管仲成就的不光是一个名垂青史的齐桓公,也不仅是一个强大的齐国,而是中原文化的传承。

2.超脱于时代的经济理念与政策

在耻于谈论钱财的古代社会,管仲第一个提出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基础性作用,他毫不掩饰地主张,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离开了物质文明,一切都是空的。所以,管仲一直把齐国的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强盛的基础。

齐桓公想迫不及待地称王称霸,管仲表示反对:

“(齐桓公说)‘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家安定是称霸诸侯的先决条件,国家安定的先决条件是资育民众,让老百姓有经济能力。这段对话里,透露了管仲的两个思想:一是藏富于民,二是民富是国强的基础。这种思想,提出于封建等级制社会,真是光照日月。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管仲改革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①改革商业税收政策

古代对商业税基本上走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涸泽而渔。管仲采取“一放一抓”,放掉渔业、牧业、森林资源开发,这一类商业行为的税收,让利于民。同时将关乎国计民生的盐铁经营,收归国有。

②展开“国际货币战争”

管仲的“货币战争”,各种资料最精彩,比如石壁谋、楚国购鹿、衡山之谋等等。以衡山之谋为例,简述一下。

齐国计划征讨衡山国,为了削弱衡山国经济实力,管仲想出了一条计谋。他先花数倍的价格,从衡山国大肆购买兵器,导致衡山国举国集中财力制造兵器。接着管仲又以数倍的价格,购买粮食,衡山国的粮食储备,迅速流入齐国。

等这些工作做的差不多了,管仲立刻停止收购,并大举进兵衡山。这时候衡山国才发现,兵器卖光了,粮食储备也空了,想点兵抵抗,根本没了力量,只好举国投降。

③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

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片《平准书》,详细描述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其中以国家资本,调控经济走势的政策,就叫“平准”。

具体方法就是,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时候,国家出钱,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商品,以保证价格不至于大幅下滑,保证生产者基本利润。当市场求大于供的时候,将储备抛向市场,以平抑价格,保护消费者权益。

管仲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经济学,更没有现代经济学,他比西汉的经济政策,早了五百年。西周是从游牧文明刚刚过渡到农业文明,在那个时候,管仲竟然具备了商业社会的经济意识,并靠制度来落实,实属不易。

④国家管控货币发行

古代货币铸造,很长时期都是市场行为,民间可以介入。管仲是第一个注意到铸币权,对国家经济大势影响的政治家。为此,管仲制订了一系列的国家货币发行机制。

⑤土地租税等级制

以前土地租赋的征收很粗狂,唯一的标准就是数量。可事实上,土地的肥沃程度,适合的经济作物,以及受到水害灾害的威胁程度,差距很大,一碗水端平,看似公平,其实很不公平。

管仲实施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租税征收法。

⑥资源环境的保护性开发

管仲规定“山泽各致其时”,意思是山泽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按“时”而行。所谓按“时”,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比如伐木,只能在冬季,捕鱼射猎,不允许在春季。也包括,不允许射猎鱼苗、怀孕的母兽、不允许无节制地砍伐森林等等。

管仲的这些经济理念和政策,即便在其后的两千年里,都一直领先于时代。

3.领先于时代的内政治理

管仲的内置治理涉及很多方面,我们仅以两条影响较大的为例。

第一条:叁其国而伍其鄙

周初年,是部落邦联制到分封制的过度。邦联制的基本形态就是部落,所以那时候不存在行政区域划分,只有“山头”式的部落自治。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设立“叁其国而伍其鄙”: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叁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五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毋有淫佚者。”

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实现“定民之居”: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所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管理办法,这个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发明人就是管仲。

第二条:任人以能

“任人以能”今天听起来是废话,在那时候却是神话。因为封建制下,官员选拔是“世卿世禄制”,爹当官,可以传给儿子,平民是没资格当官的。

管仲却超越时代限制,提出以“慈孝”、“聪慧”、“拳勇”为标准,令各地举荐人才。“慈孝”就是品行,“聪慧”就是学时,“拳勇”就是才能,很像西汉的“举孝廉”、“贤良方正”和“茂才”。

这不光是理念的突破,更是对制度牢笼的突破。

“管鲍之交”的伟大格局

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没有管仲,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所以,管仲不光是齐国的柱石,更始中国历史的重要奠基者。鲍叔牙不被世俗眼光所困扰,坚定地举荐管仲,是这段光辉历史的关键人物,管仲评价“管鲍之交”时,曾经说:

“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对管仲的举荐,已经远远突破了二人的个人关系交往,而是着眼于社会价值的成就。

若干年后,管仲病危,齐桓公请教管仲,谁可以接替他为相。管仲反问齐桓公,自己相中了谁?齐桓公说鲍叔牙。没想到管仲却对自己的恩人鲍叔牙,投了反对票,他说:

“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 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在管仲的眼里,鲍叔牙是好人,但是太过于嫉恶如仇,不知变通,对上得罪君主,对下又不被老百姓喜欢,这样的人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讨厌他。

如果不是因为管仲的历史地位,世俗恐怕又要批评管仲忘恩负义了。事实上,后来齐桓公还是用鲍叔牙当了宰相,可惜结果正如管仲所料。

我们常说,朋友之交重于“义”,可是我们在“管鲍之交”中,没见到太多相互之间的义,尤其没见到管仲对鲍叔牙的义。其实他们的交往,是突破了个人之间低层次的“私义”,把国家“大义”置于其上,这种相互成就,才是最高层次的交往

春秋战国时,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为何鲍叔牙却说他有治国之才?

后世好用……纵横呗哈

春秋战国时,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为何鲍叔牙却说他有治国之才?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琪不在为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己难上难。

却说古今朋友无数,人人皆有,但能如俞伯牙与钟子期、鲍叔牙与管仲者,实在是世间稀有。

齐国的鲍叔牙与管仲,初时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总是多取利,鲍叔牙知是管仲家贫;后一起参军,临战时管仲三次跑了,鲍叔牙知是管仲家有老母无人赡养;后二人各辅佐齐公子,鲍叔牙辅佐者继位,而管仲还射击之,鲍叔牙认为各为其主也。待鲍叔牙临死,推荐管仲为相,盖因只为国强民富计,无私也。管仲继位,使齐国强盛,成就五霸之一,显示了鲍叔牙之眼光、管仲之才德,世间难得也。世间的无私和真朋友,谁又能比过他们呢?

春秋战国时,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为何鲍叔牙却说他有治国之才?

主要是因为鲍叔牙和管仲为深交知己,更因鲍叔牙慧眼识人、为人宽厚、才能出众,长期的交往深知管仲的治国之才,才让管仲的才能完美施展,他们二人的交情也被后世称“管鲍之交”

早年管仲生活贫困,鲍叔牙为人宽厚,时常接济他,二人的经历中就出现过多次管仲较为狼狈,而鲍叔牙一直不离不弃、不断施以援手的情况:

一、分金不均。

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在赚钱后分金时,管仲因家里穷,就多拿一部分。在旁人眼中是贪婪,而鲍叔牙却知道他家生活困难,且有老母要赡养。

二、办事不利。

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可事情没办好。在旁人眼中是少谋,而鲍叔牙则认为是时机不好,不是管仲的问题。

三、仕途不顺。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因故被罢免,在旁人眼中其不适合为官,而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明主。

四、临阵脱逃。

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时躲后,退却时跑前。士兵们都瞧不起他,而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是为了能侍奉母亲,并不真是贪生怕死。

总之,这些在旁人看来都是很差劲的行为,只有管仲自己深知原由,外人怎能了解:

没有钱则家人生活难以为继;没有时机则良策也无所施行;没有伯乐则千里马不常有;没有命则家人无所侍奉。

管仲正是有大智慧且懂得取舍才做出这些“差劲”行为,若没有大气度怎能无视他人眼光,君子能屈能伸,韩信曾受漂母之食、受胯下之辱,因萧何月下追韩信,也辅助刘邦成就了汉家天下。

鲍叔牙一次又一次替管仲辩护,从背面掩盖管仲的缺点,不断将他保全,这除了深知其生活境况、尽朋友之义,更是爱惜其罕见的才华。

当然,一般的好友就算知道朋友的家境、遭遇的困难,也难从这方面去为其考虑、辩护、帮助,甚至可能落井下石;

鲍叔牙之所以发现管仲的治国之才,除了长期以来的交流,深知其才能,更重要的是其父亲鲍敬叔是齐国大夫,有一定的家庭教育优势,且才能出众、为人宽厚、有识人的眼光。鲍叔牙本人就有治国之才,自然惺惺相惜,其在齐国争储中还帮公子小白取得最后的胜利,打败了管仲和召忽两个绝世奇才辅佐的公子纠,后又随齐桓公小白南征北战,最终也拜齐相,不失为一春秋风云人物!

因此,在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时,唯独鲍叔牙知道他有治国之才,也因鲍叔牙的推荐,使管仲多次得到帮助,更免于争位被杀的劫难,也造就了管仲千古一相的历史地位,成就了齐桓公小白的春秋一霸。

所以,管仲、鲍叔牙的生死之交也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管仲自己后来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春秋战国时,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为何鲍叔牙却说他有治国之才?

没有人说管仲很差,只不过管仲看起来有些私心(和鲍叔牙比起来)。鲍叔牙德高懂得让利,可战国时代需要的不是让利、包容而是争、强、占。

面对霸道、强盗,包容、忍让只会让其更强大。

春秋战国时,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为何鲍叔牙却说他有治国之才?

我是潘多拉效应,感谢邀请!在春秋时期的时候,齐国曾经出现过一对这样著名的忘年之交(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他们就是饱权牙与管伸。管伸年轻时家境贫寒,虽然他很有才能,却无处施展,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而当时的鲍叔牙是齐国大夫,偶然的情况下结识管仲,并且发现他是有大能之人,将来如果他遇到明主,一定可以成就一一番事业。所以,鲍叔牙和他关系很好,而且常常资助他。

不久两人便成为了经商的合作伙伴,管仲由于家境贫寒,只能拿出一点的本钱。但在分红利的时候他却比鲍叔牙拿得还多。于是有人对鲍叔牙说,想他这样见利忘义的人根本不值得深交。但鲍叔牙却辩解道:“管仲家里贫困,急需用钱;而我家里又不缺钱,那些红利是我自己愿意分给他的。

后来管仲参军了。在进攻时管仲总是想方设法地把自己排在后面,退兵时他却跑得特别快。为此,有人说管仲是贪生怕死之辈,肯定成不了大事。而鲍叔牙说:“管仲家中有一一位老母亲,体弱多病,他需要留着性命去为老母养老。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当知道自己在他心里的评价是这样以后后他便说道:“生我虽然是父母,但是知我之人唯有鲍叔牙!”

几年之后,管仲更是做了公子纠的师父,鲍叔牙则是做了公子小白的师父。当时齐国制廷权力斗争比较严重,两个公子害怕自己会被哥哥齐襄公杀害,分别逃到邻国避难。没过多久齐国内部便发生了,齐襄公更是在内部争斗当中被人杀害,当两位公子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更是快马加鞭的赶回来争权夺位。回国的时候管伸为了能够阻止小白快速的回国,更是直接接向他射了一箭。可最终公子小白还是提前回到了齐国,被立为国君即齐恒公。但是成为国君后齐桓公想要直接杀死管仲,来报他射自己的一情之仇。

可是鲍叔牙却极力阻止,不仅如此他还希望齐恒公储够重用管伸,让管仲做齐国的相国。听了鲍权牙的话,齐框公非常不解,他说;“之前在返回齐国的路上,管仲对我射箭,整点儿要了我的性命。现在先生不让我杀他也就算了,又怎么能让我重用他呢?”鲍权牙解释说;“那时管仲是公子纠的师父,我们各为其主他当然要想办法阻止您回齐国。可如今您已当上国君,如果能够宽恕他的悉尼更为,并加以重用相信他一定会忠心侍奉您的。”听完鲍叔牙的解释,齐桓公点点头,但随即说:“即使不杀管仲,也不需要他来做相国啊!先生已侍奉我多年,做事深谋远虑,相国一职肯定要由你来担任。将来,我们可以共图齐国霸业。

看到齐恒公态度有所转变,鲍叔牙又进言道:“臣虽然有幸辅佐您坐,上国君但却不适合做齐国的相国。因为说起治国的本领,我根本比不上管仲的智谋,如果您想要在诸侯中称霸的话,就必须要有贤才辅佐,而管仲就是最合适的人。”齐恒公虽然以前也曾经听说过管仲才智超过别人,但却不相信鲍叔牙还能比不过管仲。于是齐桓公又问:“在我看来,先生如此才学渊博,还有哪里会比不上管仲呢?”鲍叔牙回答:“在治国方面,臣有五处不如管仲:其一,宽惠待民;其二,治国家而不失其权柄;其三,忠惠可结于百姓;其四,制礼仪可推行于四方其五,为三军主帅可使百姓勇气倍增。这五方面臣都比不上管仲,所以他比臣更适合做相国.”齐桓公见鲍叔牙的进谏如此恳切,想来管仲确实是个贤才。就这样在鲍叔牙的推荐下,他放弃了报那一-箭之仇,拜管仲为齐国相国,掌管齐国的军政要务。而鲍叔牙甘愿屈己,做了一名普通的上卿。

管伸成为相国后,齐桓公问他,如情伸回道,何才能让齐国称霸各诸仪?”“想要谋图霸业,首先要治理好国家。只要百姓能够顺应您,齐国才能够真正的国富兵强后,方才可以考虑称霸之事。”齐恒公点头费许,确实,称霸诸侯不能急于一时。从此,管仲开始帮助齐机公整顿国政,齐国很快变得富强起来。之后,在管仲的辅佐下,齐祖公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称断诸侯的策略。前656年,齐恒公终于如愿取得了霸主的位置。在齐桓公做霸主期间,管仲曾帮助他教邢、救卫、救北燕,并阻止了我狄的侵犯,为此,齐桓公尊称他为“伸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