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成功是必然的吗?你怎么看待他的成就?
司马懿成功的必然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其个人突出的才能;二是曹魏势力的衰退;三是门阀士族的崛起。自己强大得神一样的存在,对手愚弱得惨不忍睹,老天还给他铺好了光明大道,他不成功谁成功?
司马懿杰出的才能,是其成功的内因个人才能,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司马懿大概是那个时代,综合能力最杰出的一位,如日月当空。
1.司马懿的军事才华当世罕见
准确地说,司马懿一人身兼两个职能,既是军事指挥家,又是军事谋略家。司马懿的军事才华,从魏明帝时期开始全面展现,在此之前,他虽然没有独自领兵征战的经历,但是其独到的军事战略眼光已经显现。
比如,关羽围攻樊城,把打了一辈子仗的老江湖曹操吓够呛,准备迁都河北,以避锋芒。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刘备估计笑成了大虾,轻松把前沿阵地直接推到黄河两岸,曹氏恐怕就剩半条命了。司马懿却告诉曹操:
“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司马懿认为,樊城失利并非我方军事部署有问题,无需惊慌,孙刘面和心不和,策反孙权,都不需要我们动手,樊城之围自解。曹操定下心来,依计行事,果然没多久,关羽的人头被孙权送过来。
再比如孙权西征,曹丕慌了手脚,准备放弃樊城和襄阳。司马懿却说,孙权刚跟刘备结仇,他的目标一定不是我们,樊城和襄阳不可弃。曹丕不听,后来果然如司马懿所料,曹丕后悔得差点抽肿自己的脸。
至于魏明帝即位后,司马懿征孟获、攻辽东、跟诸葛亮斗智斗勇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不管《三国演义》如何用司马懿来衬托诸葛亮,但无论如何都抹杀不了,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军事才能的逊色。
司马懿用兵,最大的特色有三:
①战略眼光。他总能比别人看得远,看得透,当别人还纠缠于细节,他却能做出左右大局的论断;
②从容淡定。无论对方如何气势汹汹,他总能做到心平如水,不被对方牵制,按自己的节奏推进,始终掌握主导权;
③进退自如。该龟缩的时候,你送他女人衣服羞辱他,他照样心安理得,该进攻的时候,一个月的路程,他八天就到达,迅如风雷。
总之,司马迁看似中庸的风格下,气度恢弘,始终能做到以我为主。三国时代,还没有一位像他这种雍容典雅风范的军事家。
2.司马懿的治世之才不逊萧何
曹丕即位后,司马懿迅速蹿升,角色定位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军事参谋变身文官集团魁首。从黄初元年到五年,司马懿从尚书、御史中丞,到假节,给事中录尚书事,成为内政决策一把手,曹丕曾对司马懿说: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曹丕领兵亲征,把政事完全托付给司马懿,公开称他为“萧何”。后来曹丕又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曹魏帝国就咱俩的事了,我主东,西边就交给你,我主西,东边就交给你。
那段期间,司马懿兴修水利,推行军屯,转运军粮,内修政令,出色地扮演了“萧何”的角色。曹丕驾崩前,将司马懿与陈群、曹真同列为辅政大臣,足见他对司马懿的才华倚重程度。
3.司马懿的政治才华日月当空
当然,司马懿最精彩,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政治权谋才华,近观不禁拍案叫绝,远观不禁由衷叹服。
①低调隐忍
司马懿深得老子真传,一辈子善于装孙子,给他发个影帝奖,一定无人反对。最初曹操征辟,他装病,曹操发怒,他马上病好了。
战场上他也善于伪装,面对诸葛亮,他处处示弱,给他送女人装,他也不生气。《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甚至堂而皇之地穿上红妆走秀,虽说夸张,可是心理写照很真实。
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他故技重施,在病床上一趟就是接近两年,还装出行将就木的状态,骗得李胜还报曹爽:“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等曹爽一放松警惕,他又如同猎鹰腾空,一举剪除曹爽。
明明手握大权,具备正面对抗的实力,却时时隐忍不发,低调得令人发指。
②胸怀气度
后人一直纠缠于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孜孜不倦地探讨司马懿的野心和阴谋,其实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司马懿岂不成了阴险小人?这种人就不是装孙子,而就是孙子,一辈子都不会出头。
如果没有胸怀气度,一个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隐忍,相反会被狭隘的利益冲昏头脑,以牙还牙。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司马懿的隐忍背后,其实是大局观,维护整体利益的无私,然后才是自保的手段,和打击对手的需要。
举例说明,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受到曹爽排挤打压。正始五年、六年,曹爽连续发动对蜀、吴的军事行动,司马懿明知不可为,依然多次劝谏。曹爽连续兵败,导致内部怨声四起,大臣们要求司马懿牵头,共同推翻曹爽,司马懿不光忍了,还装病交出辅政大权。
如果没有大局观,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小人的做法往往是火上浇油,落井下石。司马懿是事前竭力劝阻,事后拒绝秋后算账,恢弘气度!
③高瞻远瞩
当然,司马懿绝不是胆小怕事,他的忍让,跟他的高瞻远瞩密不可分。曹爽倒行逆施的行为,及其拙劣的才能,司马懿早就了然于心,他根本不需要出手,曹爽必定自乱。
假如司马懿过早介入挤脓,脏了自己不说,还可能引来对方的对自己的伤害。看清了必然性,静等瓜熟蒂落。这种成竹在胸的判断力,是司马懿能够安然躺在床上一两年的动力。
④善谋善断
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姑且不去讨论这个评价是否中肯,但是司马懿对谋和断的权衡问题,一定是非常重视的。作为一把手,“断”比“谋”还要重要,谋,可以借智,断,只能由自己拿捏。一个善谋不善断的人,本质上不适合做领导,只适合做军师。
司马懿的善断很突出,所以,他总能展现出狼一样迅捷的反应,和下手狠辣不留后患的行事作风。比如高平陵事变,两年时间,他一直在谋,在等,机会出现时,你可曾见到司马懿的半丝犹豫?你可曾见到他有半点拖泥带水?
曹魏集团的衰败,是司马懿成功的外因外人再强,如果自己足够强大,恐怕也不会给人可乘之机,何况曹魏集团的优势,非司马懿所能比。问题就出现在曹魏集团内部的衰弱。
1.从曹操到曹芳,皇帝个人能力直线下降
司马懿是曹魏集团的四朝元老,估计他躺在床上装病号的那段时间,把曹家四代人细细排了个队,忍不住对自己说:不是我司马懿想篡你们曹家,是你们不想玩了!
假如曹操在世,虽然司马懿功力不输曹操,但你要让他搞政变,估计他先找绳上吊。
到了曹丕,曹丕虽然出处学老爹,企图军政一把抓,可明显能力有差距,人格魅力更谈不上,所以,他能控制局面,多少还是占了曹操的光。不过,曹丕在朝政控制力上,还是展现了一定的才华,尤其是对司马懿使用。
曹叡又在曹丕的基础上下滑一大截,他虽然很勤政,但为人猜忌,一味倚重宗室,自己又不擅长军事。司马懿与曹氏的裂痕就是从曹叡开始,在曹叡边用边打的策略下,司马懿把自己修炼成了千年狐精。
曹芳无法说他能力如何,人家即位时才七岁,你能让一个孩子如何?由此,曹魏皇权旁落,客观上给司马懿带来了机会。
2.从曹仁到曹爽,宗室势力吃白饭帮倒忙
曹操兴业阶段,跟他血缘关系最亲密的就是曹氏和夏侯氏。我们看看这两个家族的子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再到后来的夏侯霸、曹真、曹休,最后,曹爽。
起初,连曹操的儿子们,比如曹彰,都排不上号,到后来连曹真,这样的冒领曹氏的都算进来凑数,再到最后,凑数也找不出来像样的,就断送曹魏政权的曹爽,还算个大个头。
曹魏事实上一直不算统一的国家,军事始终是头等大事,创业阶段,没有家族力量的支持,在帝制时期很难想象。
3.从陈群到蒋济,曹氏拥趸重新选拜码头
曹操末期,遭到不少门阀士族的抵抗,但总的来说,他的拥护势力,要远远大于反对派。以陈群为例,他就是曹魏政权的坚定拥护者。
反观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拥趸调转船头,站在了司马懿一边。比如蒋济,他也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最初也是曹氏集团的核心。随着曹魏集团的衰弱,蒋济选择了司马懿。高平陵政变,蒋济居功至伟。
这种趋势,自魏明帝曹叡之后,显得非常突出。政治势力的偏向性,就是曹魏集团山雨欲来的前兆。
门阀集团的支持,是司马懿成功的天时魏晋时期最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就是门阀士族。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士族阶级的历史,魏晋是门阀士族阶级的历史,正是他们,推动了司马氏代魏的历史进程。
1.曹操的唯才是举,寒门士族的乌托邦破灭
曹操的出身,跟上层社会的主流不一样,他是“宦官之后”。因为这个身份,他遭受了豪门士族集团的无情嘲讽。曹操本人也对豪门集团嗤之以鼻,豪门士族阶级在察举制的保驾护航下,已经堕落为社会的毒瘤,东汉灭亡他们罪不可赦。
所以,曹操企图废止“察举制”,提出唯才是举。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政治制度的深层变革,因为废除察举制,就意味着废掉了豪门集团的出仕特权,等于阉割掉了他们的政治生命。
曹操够狠,你们不说我是“宦官之后”吗,我让你们都做“政治宦官”!
唯才是举就是打破门第之规,良才取仕,由此寒门士族集团纷纷亮相。所以,曹操实际上同时进行这两场战争,一场是军事战争,对手是外部的各大军阀势力;另一场是政治战争,对手是内部的士族豪门集团。
2.曹丕的九品中正,妥协打开门阀士族的魔瓶
曹操虽然把豪门士族集团打得鼻青脸肿,但是这个集团力量太强大,绝非武力可以解决,他被豪门集团阻挡在金銮殿下,终生没能完成改朝换代。
曹丕则在陈群的帮助下,抛出了崭新的“九品中正制”,淘汰了“察举制”,抛弃了“唯才是举”。由此,曹丕与豪门集团握手言和,他被恭送上了龙椅。
蹊跷就在于,九品中正制保证了豪门士族集团的根本利益,甚至借由这个制度,豪门士族集团再次进化升级到3.0版本——门阀士族集团!
由此,中国进入长达四百年的门阀集团左右皇权的时代。
3.司马代曹,历史铺就的必由之路
司马氏代曹,除了司马懿个人突出的能力,及曹魏集团的衰弱外,门阀集团对司马家族的支持,才是问题的核心!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起,就是一个豪门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三国时期的豪门集团,主要有:袁氏、杨氏、陈氏、孔氏、司马氏、荀氏等等。也就是说司马懿家族,就是豪门集团成员之一。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这些家族进一步“变异”壮大,形成左右皇权的门阀势力集团。豪门士族集团就已经把皇权搞得七晕八素,门阀集团的杀伤力有多大?
我们看一下南北朝历史就知道了,简单说,从南朝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北朝从北魏,到北齐、西魏、北周、隋,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圆桌会议”结果。那时候的皇权是最孱弱的时期,皇权是门阀士族集团内部斗争,和利益交换的产物。
所以,自从曹魏政权选择了“九品中正制”,就意味着门阀集团的诞生,就注定了曹魏皇权必然受制于门阀集团。当门阀集团选择司马氏的时候,曹氏只能乖乖听话。
司马懿与曹爽的斗法,不是拳击台上的单打独斗,司马懿背后除了由庞大的司马家族外,还包括司马家族的姻亲,以及“政治密友”,有蒋济、高柔、王观、孙谦、贾逵等,一大批门阀士族阶级。
因此,司马代魏本质上是由历史发展规律,安排的一场既定戏码,曹魏注定是过客!只是司马懿个人能力突出,所以历史把这份荣耀,赋予了司马懿。
司马懿的成功是必然的吗?你怎么看待他的成就?
曹爽一直在架空司马懿,为什么司马懿还能夺权成功呢?
司马懿一直在等待时机,积累力量。毕竟他老谋深算,即使权力被架空,依旧会懂得找到时机来谋反。司马懿能否夺权成功,主要还是看他的死对头曹爽。曹爽虽然培养了很多心腹,但是关键时刻能用的人一个都没有。司马懿不一样,隐忍期间心腹都是朝堂上有权有势的人,并且司马懿的眼界比曹爽高很多,这样看来曹爽斗不过司马懿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司马懿暗中取得了皇太后的信任。皇太后在他的错误引导下,批准了奏请逮捕谋反罪臣曹爽的批文。司马懿带兵来到高平陵,宣读曹爽的罪状,当时曹爽还在和小皇帝一起打猎,正玩得高兴,谁知道后院起火了。司马懿读完奏折后,曹爽惊呆了。
司马懿义正言辞的数落了曹爽的罪状,年轻的曹爽也没了主意,不知怎么面对。司马懿毫不犹豫的当场把曹爽和他的亲信都杀了,还灭了三族。这样司马懿重新掌握了军权,并且这次军权比以前更大了,为后期司马家篡位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曹爽前期还有一些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推行新政策,将司马懿搞得经常抱病不上朝。可见曹爽还是有一点能力的。司马懿后来告老还乡,曹爽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依然让手下监视司马懿的一举一动。但是司马懿假装病亡骗过了曹爽。
在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司马懿以他的智慧为魏国贡献力量,也同时为自己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机成熟后,他的后代也自然地利用了这些基础,成功夺取了天下。
司马懿的成功是必然的吗?你怎么看待他的成就?
老谋深算,卧薪尝胆。
司马懿的成功是必然的吗?你怎么看待他的成就?
首先我们对司马懿这个人正面进行评说:晋书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有大志向,有忧天下的心思,研读儒家经典,富有谋略,有非凡的气度。不以鸡蛋碰石头,该退就退,决不逞强,决不让自己受害。绝不任性妄为。善于隐忍,又能随机应变.
从历史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是非常聪慧之人。做事游刃有余。有计谋。所以说司马懿最终夺得曹魏政权并非偶然性。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后的人生赢家,他通过使用各种手段,最终从曹魏手中夺取了政权.最终由司马家族统一天下,从而三国最后归晋,开启了另一个时代。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为何能够成功夺取曹魏政权呢?原因归纳以下几点:
1.长寿: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活到了72岁,这在古代是绝对的高寿,他把曹魏三代君臣都给熬死了,特别是自己的老对手诸葛亮,最终也没有活过他。所以他还在世时,其它的人才早已逝世,所以他在夺权的过程中很顺利,没有受到阻碍。这是司马懿能成功的直接原因。
2.司马懿能够忍耐:
这是一种大知若愚的智慧,凡事有大志向的人,都是善于伪装的,善于隐忍的。司马懿早期的时候,他很清楚毕竟曹操还在,他还不敢怎么样,所以在各个方面表现的都很谨慎,所以这一点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那是难以做到。可是司马懿做到了,克制自己的性格这就极为难得。这是司马懿成功的主要原因.
3.眼光比较长远:
其实自从曹操逝世之后,他就知道曹丕不如曹操,后世君王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等到曹丕逝世之后,整个曹氏家族再也没有能够撑得住场面的有能力之人了。也就是后继无人。这也是司马懿最终能够夺取了曹魏政权的根本原因。
所以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成功绝非偶然,每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通过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短板逐渐的改善,也需要用别人弥补自己的不完美.
早年的司马懿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怎么说也是曹氏政权里的一位重要的谋士,到了曹丕继位时,他更是开始掌控了兵权,虽说曹丕对他的权利有所弹劾,但毕竟离开他曹丕也很难转下去,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所以他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
总结:
我们从司马懿身上也是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一个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即使是有才华,那也还是要为人低调。成功始终是留给有准备,有头脑的人。
所以司马懿的成功绝非偶然,每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会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价值观,让自己更富有智慧,司马懿是个极好的学习智慧的榜样。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学习。
司马懿的成功是必然的吗?你怎么看待他的成就?
是。因为,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是必然的。
祸起于曹丕伊始。文帝在治理国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贤臣之世。他对内施政恩威并重,巩固权利的同时集权在手,制法削藩,打击异己,诏令禁外戚宦官干政。
由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
还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
同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
国之重器,过分集中于相对极少数甚至单一的统治者。最致命的是宗族、外戚都无法染指!这就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也为外臣夺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陈群和九品中正制)
其次,曹操的唯才是举也是祸害之一。曹操采取了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即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当然很多人才也都在不同的岗位凭借自己的才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故曰:“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可是这些都靠“唯才是举”而升任的大臣们都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来!都不是为了忠诚效忠曹操而来,除了有个别的大臣确实是对曹操忠心耿耿👍。不忠不孝的大臣比比皆是,这也体现了唯才是举,的确带来了人才,但是同时也混进了大批不忠不孝,专取其利之士。(一代名相魏徵:天下未定,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非才行兼备不用!)
曹操死后,曹丕、特别是曹叡执政时期,曹操的那些忠勇之士大都已死,当然剩下的虽然有才,但不忠不孝之徒还是很多的……如,曹奂为魏帝时,很快司马昭被封晋公,后加晋王,而之前由曹操唯才是举的那些大臣一个个都装聋作哑,无一人敢言,都集体支持默认,故而可知唯才是举的确吸纳了人才,但同时也会让不忠不孝之人腐蚀社稷,司马懿也是曹操唯才是举而招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甚至后来晋朝的那帮反复无常的大臣也是个个不管国家安危,只顾自己的利益,最终晋朝也这样逐步灭亡。
天下未定,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非才行兼备不用!
司马懿的成功是必然的吗?你怎么看待他的成就?
近来正在看司马懿的传记,正好回答题主这个问题。司马懿有成功的素质,但有很大偶然性。其成就,有用手段捡便宜的嫌疑。
成功的素质1.芝兰玉树好出身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这句话形容司马懿再合适不过。温县司马氏当时是世家名门,有强大的朋友圈,比如颍川荀氏、陈氏,也有强大的官场背景。
这样的出身,可以给他提供常人难以企及的高起点入仕。也正是因为世家出身,司马氏后来得到世家支持,取代曹魏。
2.本身才智不凡
有了高起点,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要有点真本事。虽然在曹操手下混的不咋滴,但他选准了太子曹丕,成为“太子四友”,赚取了丰厚的政治回报。
曹丕死后,成为托孤大臣。曹睿朝,司马懿先是平定孟达之乱,然后扛住诸葛亮进攻。后来又平定辽东的公孙渊之乱,成为业务能手,不可或缺!
曹睿死后,二度成为托孤大臣,诈病赚曹爽,高平陵政变夺取政权。
3.寿命绵长
活了七十三的司马懿,要比大多数人幸运。比如诸葛亮五十岁死,曹丕四十岁死,曹睿三十六岁死。熬过了这些人,他才有了夺权成功的可能性。要是早早挂了,也就没他什么事了。所以,要注意身体健康啊!
4.后继有人
应该来说,司马氏的大业,在司马懿手中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没有两个得力的儿子,司马氏的大业也就崩殂了。后世也没有那么多对司马懿的口诛笔伐了。
两个儿子中,司马师尤其优秀,算是同时期的顶尖战略大师,平定毌丘俭之乱后,大权在握。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过哥哥的权位,灭淮南诸葛诞之乱,灭蜀。最终司马炎建立晋朝。
很大偶然性1.曹丕早死
曹操之世,曹操虽然忌惮这个鹰视狼顾的臣子,但司马氏的地位摆在那儿,杀不了。所以他能躲过曹操的杀害,并无太大意外。
曹丕早死,才给了司马懿通天的机会。
曹丕其人,品性凉薄,但还配称霸业的继承者,能够镇住局面。但是他的很多政策,为曹魏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一是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是他向世家赎买皇位的代价。摈弃了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但世家在乎的是利益,曹氏不行了,他们就倒向了司马氏。
二是将权力集中在秘书团手里,后来中书监中书令孙资刘放弄权,勾结司马懿,让其成为关键的辅政大臣。
三是严防宗室,曹魏的宗室王,那叫一个凄惨,跟囚犯差不多。如此一来,天子就得不到宗室之力,后来司马氏欺负曹家天子,都没有自家人来帮一把。
四是托孤大臣安排失误,陈群,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都是世家,且早已串通。曹真曹休虽是发小,却不是真宗室,也就得不到宗室之力。很快,这套设计就崩了。
2、曹睿早死
诸葛亮早死,不能算助力司马懿的偶然性因素。其实,司马懿有养寇自重的想法,比如空城计,虽然不是真实事件,但权力逻辑完全讲的通。曹休和曹真过早双双战死,则是另一个偶然性因素了,这样司马懿成为曹睿不得不依仗的军事大将。
刚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司马懿,回师途中,耽于逸乐的曹睿已经病重。当时曹睿选的辅政大臣,没有司马懿,而基本上都是曹氏子弟。得益于孙资刘放的帮助,司马懿才当上辅政大臣。
如果司马懿回来的晚点,曹睿脑子再清醒点,结果会如何,不得而知。
3.曹爽愚蠢
起初,曹爽大权在握,还多有忌惮司马懿。可是被司马懿的假痴不癫给骗过。曹爽这个人,没有政治斗争的警惕性和狠劲。平素又排挤老臣,疏远世家,很不得人心。
在高平陵政变后,还指望能够求饶换来小命!最后,连累八姓被诛,曹魏宗室之力大为削弱。也就只能做司马氏的绵羊了。
也许是曹操用尽了曹家的英明神武,后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管是政治军事能力,还是身体生育能力,都是不如,比如曹睿竟然绝嗣了!还有宗室子弟越来越白痴无能。
这些,都是曹家自己给司马懿的机会!
结语:从以上事例,就可以得出结论,司马懿个人的成功不是必然,有很大偶然性。从司马懿挣取名位的过程中,得承认他有凭实力赢的时候,但也不乏阴谋手段。比如名将张郃之死,他就有嫌疑。勾结内臣孙资刘放,岂是纯臣所为?诈病赚曹爽,大杀宗室,人品就有些卑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