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皇后刘娥对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刘娥的贡献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北宋最鼎盛时期在仁宗朝,而刘娥就是开创“仁宗盛世”的奠基人!刘娥从宋真宗晚年辅政,到宋仁宗初年临朝摄政,实际掌握北宋皇权前后二十余年。
宋真宗晚年精神病时时发作,刘娥的辅政维系了朝政的正常运行。宋真宗驾崩后,刘娥称制,一方面积极拨乱反正,革除了真宗晚年以来的弊政,恢复了政治清明。同时她以雷霆手段打击政敌,压制党争,积极发展经济和推动教育。
这些举措遏制了真宗晚年以来,北宋未老先衰的势头,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北宋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为“仁宗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娥劲爆的标签:歌女、改嫁、狸猫换太子、女主刘娥的一生堪称“经典传奇”,她从一名社会最底层的歌女,漂泊人世,被迫卖身为奴,改嫁贵族,一步步登临后位,又凭借出色的政治才能,执掌国政二十余年。倘若她愿意,她就是继武则天之后,中国的第二位女皇。我们从她的四个标签,梳理刘娥传奇的一生。
1.身世悲凉的歌女刘娥
刘娥本是官宦人家女儿,不幸的是父母早亡。按理来说,刘娥的父祖都是高官,遇上这种情况,自会有家族出面负责刘娥的抚养义务,但是两个情况让她开始悲剧人生:
①刘家没有男孩
古代没有男孩的家庭称“绝户”,一般情况下会以过继的方式续香火。也许刘娥的父亲去世太突然,没有领养男丁,在男权社会,这样的家庭就是狼群里的羔羊。
②刘家远离家族所在地
刘娥的祖籍在太原,父亲在成都为官,才举家搬迁过来。刘父去世,没有家族势力替他们出头,这是刘娥悲剧的社会因素。
由此,刘娥被寄养在母舅家。很显然母舅家对她并不好,让她成了靠嗓子为生的歌女。歌女在古代是个下贱职业,好在刘娥的身份还是自由民,她早早地被嫁给了邻居,一个叫龚美的银匠。
2.为求生被迫改嫁的刘娥
银匠过的日子可不是金山银海,相反龚美是穷苦人。两口子在成都实在活不下去了,一商量,银匠这手艺,还是到繁华的京都更有出路,于是两口子历经艰辛,辗转来到开封,期盼有个好运。
开封虽繁华,但举目无亲的一对小年轻,并没有迎来人生的转折点,相反却沦落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龚美决定卖妻求生!后人因为这件事,骂龚美是小人,其实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细想一下,龚美卖妻何尝不是为了给刘娥一条生路?以刘娥的姿色和才艺,嫁到富贵人家,从此脱离贫穷落魄,总比跟着他等死要强百倍吧?
所以,这里没有半点道德问题,说这话的人,要先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喝几天西北风清醒清醒再张嘴。
3.从歌女到皇后的传奇
买刘娥的是一个叫张耆的人,他是襄王赵元休的幕僚,转手将刘娥送给了襄王,赵元休就是后来宋真宗赵恒。从刘娥踏进王府那一天开始,她的人生彻底颠覆,那一年她才十五岁。
刘娥凭借出色的美貌和悦耳动听的歌声,深深地迷住了赵恒,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将刘娥偷偷摸摸地养在府外,整整十三年。宋真宗即位后,立刻将刘娥接入宫中,七年后封美人,再八年封皇后。宋仁宗继位,刘娥被册封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直至64岁薨世。
有人感慨,美女就是有优势。这话只对了一半,刘娥能有后来的成就,貌美只是敲门砖,她的才华和美德才是根子。比如,她被召入宫中是已经28岁,被册立皇后时已经43岁,早已色衰。而且刘娥还有一个劣势:终生未育。
为了立刘娥,宋真宗与大臣们抗争了很久,一个“色”字根本解释不通。正因为不育,给刘娥的名声带来大麻烦,这就是有名的狸猫换太子事件。
4.“狸猫换太子”掩盖不了真相
刘娥就是“狸猫换太子”里面,那个恶毒的皇后。可这是个编造的谎言,民间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的情况是,李宸妃原本是刘娥的侍女,刘娥因为不能生育,让李氏代替自己侍奉宋真宗,生下宋仁宗。李氏与刘娥的关系,不光没有故事里的阴谋和杀戮,主仆非常融洽。宋仁宗出生被归于刘娥名下,既是李氏的自愿,也是当时的惯例。
为什么这么说?宋仁宗归在李氏名下是庶子,归在刘娥名下,那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皇位的不二候选人,李氏当然愿意。
刘娥还将宋仁宗交给杨淑妃,二人共同抚养这个孩子,杨淑妃对宋仁宗溺爱,刘娥对宋仁宗严加管教,二人相当益彰,给大宋培养出一位盛世明君。
刘娥对李氏也是相当的关照,一步步将她的品级从最早的侍女,提拔为宸妃。李宸妃去世后,刘娥以皇后之礼安葬了她。唯一遗憾的是,在她们生前,宋仁宗一直没被告知真实的身世。
那么,“狸猫换太子”这个颠倒黑白的故事,又从何而来?朝中政敌们故意泼污水!因为刘娥这个伟大的女政治家,损害了一大批政治势力的利益。
穿龙袍的皇太后,有武后之实却无武后骂名历史上有三位称制女主,按时间,第一位是汉高祖的皇后吕雉,第二位是女皇武则天,第三位就是刘娥。吕后称制从来没穿过龙袍,也没有称帝的苗头。刘娥从册封为皇太后开始,经常穿龙袍出现在世人面前。
大臣们也有人公开劝进,刘娥自己也动过称帝的想法,一念之差,放弃了可能给她带来大麻烦的称帝野心。
1.掌握皇权二十余年,位比武后
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装神弄鬼,到处封禅,修庙筑殿,神神叨叨神化自己。可是不久,人们发现,他真的疯了!
赵家精神病史很坑人,从赵匡胤的爹赵弘殷开始,就不断有人死于遗传疾病。发病后的宋真宗根本无法处理朝政,大权落在了刘娥手中。
刘娥精通历史,生性机敏,见识深远,她早先就经常伴随在宋真宗身边,帮他处理朝政。宋真宗不能理政期间,刘娥承担起了半个皇帝的职责。
宋真宗朝十余年的历练,让刘娥迅速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十二岁的宋仁宗即位后,刘娥顺理成章地走向前台,临朝称制。在皇太后册封典礼上,刘娥身着龙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直到刘娥去世,仁宗朝前十一年的大权,完全掌握在刘娥的手中。
2.三大女主,为何刘娥不留骂名
从执政时间上看,武则天比刘娥长,从吕后、武后、刘娥三人的执政能力上看,刘娥绝不逊色于二人,但是为何刘娥没有像吕后武则天那样,留下太多骂名呢?
其一,刘娥始终没有突破称帝的界限
虽然刘娥一度接近称帝,但是在反对声中,她很理智地认识到麻烦所在。尤其是武则天晚年去帝号,给了她很大启示,在男权社会,以母系传承是根本不现实的,皇位早晚还得还给儿子,自己最终必然落得跟武则天一样的骂名。
其二,刘娥胸怀宽广,不残忍歹毒
这一点最关键,刘娥在后宫受宠,但是从来不恃宠,她与其她嫔妃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比如杨淑妃,二人情同姐妹,比如李宸妃,二人早就不是主仆关系。
对待政敌,刘娥打击手段凌厉,但是却从来不赶尽杀绝。比如前期的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还有发动政变的周怀正,发动兵变的朱能,刘娥一个都没杀,甚至都没有罢官,而是贬官。暴力政变兵变都不杀,让在哪个朝代都是惊天的大新闻!
后期对曾经的盟友丁谓、曹利用,也都没有杀。甚至刘娥在去世前,还将寇准等政敌全部起复。这种仁慈和广博的胸怀,着实令人钦佩!
刘娥对大宋王朝的重大贡献刘娥对大宋王朝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拨乱反正,遏制真宗朝的衰退宋真宗晚年导演的拜神风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笑话,万世讥讽的对象。他还彻底毁了一个品牌:封禅泰山!从他之后,所有的帝王都羞于与宋真宗为伍,干脆没人再封禅泰山了,彻底毁了封禅泰山这个千年“品牌”。
宋真宗装神弄鬼,到处修观,中央高官兼任道观提举,拿双份工资,成了当时的政治特色。大中祥符元年之后的一系列拜神修观、封禅泰山、华山、官员提举宫观等等,把大宋开国四十余年积蓄耗尽!同时,给朝堂带来一股歪风邪气,《宋史》用“一国君臣如病狂”评价此事。
刘娥称制后,立刻停止了长达十余年的造神运动,将所谓的“天书”与宋真宗一起下葬,避免了财政的进一步恶化。
2.雷霆手段打击政敌,压制党争
从真宗晚年起,北宋的党争愈演愈烈。刘娥借着党争,拉拢丁谓、曹利用,迅速将寇准、李迪、向敏等人贬黜,牢牢控制了朝政。虽然党争给了她机会,但是刘娥深刻认识到,党争的结果就是政治的败坏。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对党争开刀了。
清理党争最大的难处,在于你很难理得清这些人员的背景关系。刘娥很聪明,有一天她泪流满面地对大臣们说:
“国家多难如 此,向非宰执同心协力,何以至此。今山陵了毕,皇亲外戚各以迁转推恩,惟宰执臣寮亲戚无 有恩泽。卿等可尽具子孙内外亲族姓名来,当例外一一尽数推恩。”大臣们上当了,回到家把自己七大姑八大姨,一一罗列,生怕漏掉,详详细细给刘娥递上了一份清单。刘娥笑了,她拿着交上来的亲缘关系表,制成了一副官员关系网络全图,贴在墙上。以后如何安排人员调配,如何辨别官员们冠冕堂皇的话,如何赏拔废黜,都有了依据。
党争一旦被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谁也不敢抛头露面了!
当然,刘娥的手段很狡猾,组合拳也很凌厉,但是处置上却非常注意留有余地,不打棍子,不赶尽杀绝,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因而,党争势头迅速被遏制住了。连刘娥的政治盟友丁谓和曹利用,也因为党争被贬黜。
3.发展经济,为“仁宗盛世”插上翅膀
刘娥的经济工作侧重两方面,一是农业大型水利工程,确保水利灌溉和防灾。在这段时间,很多名臣都留下了在地方兴修水利的佳话,比如寇准、范仲淹等。
另一项经济改革则很有前瞻性:发行交子,交子就是纸币。重金属做货币,虽然有其价值对等的优势,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不利于工商业文明。北宋是个商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贵金属货币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刘娥称制的第二年,就下令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币官交子,累计发行1256340贯,储备金360000贯。那时候就具备如此先进的理念,并以一定比例的储备金保证交子的价值,可以说刘娥的执政能力确实不一般。
4.兴办教育,为“仁宗盛世”装上动力
北宋是我国文化史上最璀璨的一个时期,文化的繁荣背后,与教育的兴盛息息相关。刘娥执政期间,拉开了著名的宋朝州学的开端。
中国自汉武帝设立官学,王莽曾经一度将教育的触角伸向乡村,可惜不符合实际,流于形式。宋朝的州学跟科举挂钩,真正实现了“文化下沉”,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一批大名鼎鼎的州学,为大宋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尾声随着《清平乐》的播出,给了人们一个了解刘娥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机会,她的名气虽然远不如吕雉武则天,但是刘娥的才华,传奇经历,一点不逊色于二人。尤其是刘娥身上的人性光辉,在一名政治家身上得以彰显,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幸事!
宋真宗皇后刘娥对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刘娥是四川(也有说是太原)人,父亲刘通官拜虎捷都指挥使,在一次战役后班师回朝的路上,身染疾病去世。刘娥的母亲龚氏因伤心也杀手人寰,幼小的刘娥只好随外公外婆生活。
十几年后,刘娥的外公外婆,包括舅舅,舅母相继去世,只留下刘娥与表哥龚美成亲后相依为命。
龚美是个锻银的手艺人,感觉京城或许能赚到钱,就带刘娥到京城做起了生意,刘娥在店铺里看店。
因为刘娥长得如花似玉,又会播鼓(只是小孩子玩的那种拨浪鼓),光顾店铺生意的人多,当然也包括这纨绔子弟。
偶然的机会,襄王(后来的宋真宗)也来到了刘娥所在的店铺,看刘娥播鼓。刘娥使出浑身解数,使襄王看的如痴如醉,随即将刘娥接进襄王府。
爱情是无法阻挡的。襄王对刘娥一见钟情,不可自拔,即使有人告到太宗皇帝那里,太宗让其将刘娥送出王府,襄也是将其安置在心腹的家里,时常前去幽会。
太宗去世后,襄王继位,史称宋真宗。之后,刘娥被招进皇宫,先是授美人,修仪,贵妃。刘娥天资聪明,通晓书史,很快,宋真宗不顾大臣反对,将刘娥封为皇后。
刘娥做了皇后之后,对朝廷的事都能熟计本末。宋真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刘娥也陪同身旁,一同理政。刘娥干预朝政也被大臣们反对。
天禧四年二月,执政二十二年的宋真宗有病不能理政,政务多有刘娥处理。遭到当时的宰相寇准.李迪的反对,结果两人都被贬到地方去了。
宋真宗去世,十三岁的宋仁宗赵祯继位,宋真宗遗诏刘娥为皇太后,权职处分军国大事。
刘娥垂帘听政十一年,号令出于内宫,却是政令严明,恩威遍于天下。三使司奉上一副武则天临政的图,让她给扔在地上,说绝不做对不起祖宗的事。
她在政十一年,启用吕端,范仲淹等贤臣,除掉丁谓等奸臣。当时的朝廷上下都是他提拔的名人名臣。苏轼感叹说:“宋兴七十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也”。
后来的史学家评论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虽政出内宫,而号令严明,恩威甲天下”,这些评价几乎是完美的。
应该说刘娥掌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北宋在宋仁宗期间达到历史的巅峰。
宋真宗皇后刘娥对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要说刘娥对历史做出什么贡献,只能说,她擅权却不独权称帝,强力保持着大宋江山的延续。
刘娥与武则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宋朝开国以来,并无女主临朝的先例,她是开了先河。真宗后期,刘娥逐渐掌控朝政大权,击退寇党势力。真宗驾崩,刘娥临朝称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威震八方”,宋朝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刘娥常着帝王龙袍,却不称帝。有臣子上书,劝她学武则天,刘娥撕碎奏章,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在她治下,大宋江山并未中途夭折,从而得以延续,这不能不说是她的功劳。
宋真宗皇后刘娥对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热播剧《清平乐》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本剧用了大量的镜头再现了北宋王朝的盛世繁华,以宋仁宗赵祯为主线,北宋历史上很多真实的人物纷纷登场,其中,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尤其引人注意,但影视作品不同于历史,它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艺术创作,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些距离,下面,【孤竹闲客】就带您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刘娥。
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妃子,景德元年(1004年),刘娥被封为四品美人,后来接连晋升为修仪、德妃,由于刘娥出身低微,以致在后来晋封皇后这件事情上一波三折,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驾崩,宋真宗有意立刘娥为皇后,当时的宰相寇准等人强烈反对,没有成功,这件事情在寇准和刘娥之间埋下祸根,导致寇准日后被贬。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娥终于被册封为皇后。刘娥被册封以后,对后宫之事尽心尽责,处理事情有理有据,深得宋真宗欢喜,经常陪真宗批阅奏章至深夜,不辞辛劳。经真宗允许参与国事处理,为真宗出谋划策,深得真宗倚重,为后来的垂帘听政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太后刘娥便开启了垂帘听政,在此后的十一年里,刘娥一直辅佐宋仁宗赵祯处理国事,一直到病故。在刘娥辅政这十一年里,国家日渐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下面主要说一下刘娥的主要功绩:
1、终结“天书运动”刘娥临朝摄政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终止了“天书运动”。
所谓的“天书运动”,就是宋真宗自己发起的“天书封禅运动”,其实就是自己导演的一出自欺欺人的闹剧,朝臣们随声附和,接下来波及全国,前后长达十年之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民间怨声载道,说白了就是搞“形象工程”,后被刘娥废止。
2、避免“党争”宋真宗晚年的时候,朝堂上的派系斗争逐渐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连太后刘娥也深陷其中,曾经在册封皇后这件事情上,利用派系斗争打压过寇准,将其贬出京城。
刘娥临朝以后,深感这种派系斗争的残酷,唯恐伤害朝廷的根基,于是建议朝臣把自己的眷属名单呈报上来,以便朝廷在日后破格晋升时有个照应,于是大臣们纷纷照做,刘娥把这些名单绘制成图,在以后的封赏时作为参考,以防止其中的某些人朋党过重。
3、发行“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从此便有了世界上第一个纸质货币,“交子”的发行,比西方同类型的纸币要早六百多年。
结语:刘娥从一个民间孤女,到开创大宋女主临朝先河的太后,在中国历代后妃中,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刘娥也是颇有作为的一代女主,她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真宗皇后刘娥对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宋朝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声名显赫,功垂千古。常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称得上有史以来唯一的德高望重,名垂青史的女皇。
以善治恶武则天上台,宫内外大臣结成联盟,企图推翻武氏天下。阴谋失败,武则天几乎把所有的人都投入监狱或处死,只留下了才女上官婉儿。跟武则天以恶治恶不同,刘娥是以善治恶。她没有处死密谋的人,而是贬斥了主要首领,量才起用其他的人(例如李迪等参与密谋的大臣),做到君臣释疑,共事宋室。宋太祖防止别人“黄袍加身”的削权政策巩固了新政权,同时埋下了咸口不言和言必伤人的危机。刘娥的人事政策感动了很多人,消除了这个危机。
任人唯贤武则天重用亲友,刘娥反其道行之。在一次封赏仪式上,刘娥让大臣们把自己的子女亲朋的名单报上,大家以为是要择优提拔,纷纷上报,名单列的长长的,能包括的全包括了。刘娥把名单挂在自己的卧室,名为“百官公卿亲族表”。有人推荐某某当官,刘娥就查看那张表,除非证明有奇才,列入者基本不用。刘娥还搞了“约束子弟诏”,要大臣百官带头教训子女亲朋,奉公守法;违反了子弟诏,刘娥严惩不贷。不少大臣对此耿耿于怀,但刘娥的政策深得人心,取得了天下的信任,没人敢随意篡改旨意和搞土皇帝政策。刘娥时期,“政出宫闱”,却“号令严明”,当时的各级政府基本做到了有令必行、有行必果。
律己甚严武则天为了显摆自己的权势,宫廷中装潢得富丽堂皇。刘娥却保持自己在宫中最穷的地位,带头保持清廉。她的衣着打扮简朴,要的是气质高贵。她请自己的亲朋吃饭,从不使用皇家器皿,却让皇帝和大臣们的宫女侍从个个都是华丽衣着和精心打扮,以此向邻国显示大宋帝国的繁荣昌盛,而自己的宫女和侍从却个个素装淡抹。刘娥送给长公主等上了年纪的皇家女子珠宝帕首,以便她们在临朝和外出的时候不必为假发和容颜而发愁。一次,她的亲朋也要求珠宝帕首,刘娥回绝了。为了满足自己性要求,武则天不惜打破自己订立的号令,为那些雄子重赏封大官,甚至有时候让他们议论朝政。刘娥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雄子,然而,正史野史几乎都没有相关记载。
相夫教子在刘娥的影响下,丈夫真宗和“儿子”仁宗都不敢图享受,而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治理天下的事情。例如,真宗能宽仁慈爱和抵御北方外族入侵,保证了天下太平和经济发展。仁宗能恭俭仁恕,有了旱灾水灾,他立在殿下,为全国百姓祈祷。有一次,他晚上不能睡觉,饿了,很想吃羊肉。侍臣建议降旨破例索取。仁宗拒绝了,他说:我那样做,大家仿效,夜夜杀羊,天下还得了吗?有北方外族犯边,他能御之出境。
待人至善刘娥死后,仁宗正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太后并非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刘太后所毒杀。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后仁宗前往李妃暂厝的洪福院,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身穿皇太后冠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并来到刘太后牌位前拜谢自责。同年九月仁宗下诏,刘太后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太后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停棺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刘太后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太后曾有遗诏,命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太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
结语“你若对我认真,我必还以情深” ,她终究没有辜负赵恒,也没有辜负任何一个对她好的人。
对于迷恋她的真宗呢,她没有侍宠而骄,没有纵情享乐,更没有作恶多端,而是努力学文化、博闻强记,以便自己能够跟上他的步伐,替他操劳分担一些家事国事,把他的儿子不仅养大了(皇帝的孩子死亡率之高,另人惊奇,连皇后生的儿子都无法幸免),而且还培养成一代名君,开创了宋朝的繁华盛世。总之,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不仅聪明而且善良,在到达权利顶峰之后对所爱之人还保持着最初的情义,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
宋真宗皇后刘娥对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刘娥,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个人觉得她能把朝政平稳、顺利的交给赵祯就是最大的贡献。
- 刘娥嫁给宋真宗时是二婚,怎奈两人感情好。真宗即位后,把她接入宫中,此后步步高升。虽然受宠,但是无法怀孕,李氏生下赵祯后交由其抚养,杨淑妃协助。赵祯称其为“大娘娘”,杨淑妃为“小娘娘”。
- 刘娥在当皇后时,不仅把后宫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协助宋真宗处理政务,可称得上贤内助。为后期真宗托孤提供了基础。
- 乾兴元年真宗病逝,十一岁的赵祯继位,遗诏军国大事,皇太后协助处理。确定了刘娥处理政务的合理性。
- 在刘娥当皇后的时候,笼络了丁谓等人,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寇准等人因反对刘娥干政,被真宗罢相;丁谓因坚定不移的跟随刘娥,被封为宰相。刘娥辅政时,识破丁谓要架空他们母子,独揽大权的计谋,又把丁谓罢黜!至此,开始垂帘听政。
- 刘娥听政期间,任人基本唯才,例如吕夷简,张知白等人,控制母家势力,施政张弛有度。顺利的把朝政交到赵祯手上,实现了平稳过渡。
- 在赵祯生母去世后如何安葬的问题上,刘娥本想以宫嫔的身份安葬,后听从吕夷简的建议,以高规格安葬,并用水银养护。以致后来赵祯听信谗言:生母被刘娥害死,开棺验尸时,李妃和活着是一样。发出了:“人言岂可尽信。”的感叹,并来到刘娥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虽然这和刘娥的母家利益攸关,但是也能看出刘娥是能听的进谏言的。
- 刘娥在垂帘一段时间后,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娥把图扔在地上,怒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可能刘娥考虑根基不稳,称帝不能操之过急,也可能没有称帝的心。
“先是,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而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节选•宋史
- 在权力的位置上呆久了难免产生别样的想法。明道二年,要举行祭庙大典,病中的刘娥想要满足自己的一个愿望:穿衮冕祭祀太庙。衮冕只能皇帝穿,一方面刘娥穿衮冕有违礼制,另一方面如果同意刘娥穿衮冕,变相的承认了刘娥的身份。在刘娥的强烈要求下,只能把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佩剑,龙花十六珠,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以衮衣祭庙。此后还政于赵祯。
明道二年三月,刘娥走完了充满争议的一生。在去世前她用力拉扯身上的衣服,赵祯不解,问群臣,薛奎说:“太后不愿穿天子服见真宗。”随为她更换皇后服。刘娥出殡时,赵祯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可见,她对赵祯的影响之深。
刘娥可能有称帝的想法,但是终其一生没有称帝之实,施政期间国泰民安,以此论之,称贤后不为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