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韩信几乎是刘邦的“造兵机器”,刘邦先后三次抽调韩信的大军。第一次是攻取代国之后,刘邦派使者一纸调令抽走主力;第二次是刘邦在成皋败于楚军后,突然渡过黄河,闯入韩信大营,夺了韩信的兵符;第三次是垓下之战后,刘邦故技重施,突入韩信大营,夺了他的军权,将他改封为楚王。
按理来说,军营这种地方防备森严,士兵们可不管你是谁,只听主将的命令,刘邦要想闯营,当心变成刺猬!即便刘邦硬闯,也不可能瞒过韩信,刘邦又不是孙悟空,凭什么两次夺走韩信的兵符呢?这事到底可信不可信?当然可信,理由如下。
朝廷三大权制约统帅:兵符在手不等于完全掌控军队很多人误解,以为一旦将军手持兵符,就是无冕之王,为所欲为。尤其是那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让人觉得得兵权得天下的感觉。倘若真是这样,天下岂不是永远处于军阀混战的军人政治时期?
事实上,人们早就认识到军队的两面性,早就创造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把这只大老虎关进了笼子,在需要的时候放出来,不需要的时候“收监”。有以下几个措施,足以管控军队。
1.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将领没有调兵权
部队在非战时状态,驻扎于行营,由朝廷指定的官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裁撤或增补兵额、日常补给和训练、器械营造和大军调动。统兵权是指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军事行动的指挥权。
这两个权力是分开的,也就是说,有调兵权的,到了战场上没有指挥权;有指挥权的不能随意调动军队的移动。这两个权力的分离,让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完全控制军队。
以陈桥兵变为例,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想到没有:赵匡胤拿到指挥权后,为何非要把部队领出去转一圈,到陈桥才发动兵变?直接在开封立刻兵变不更简洁吗?
其中的蹊跷就在于,赵匡胤只有指挥权,却不能偏离军事行动目标调动军队,也就是说他想把部队拉到皇城逼宫,军队不听他的调遣。赵匡胤只有将调兵和指挥两权合一,才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商定的计划,就是走到陈桥后,再从有调兵权的人手上夺权。
韩信手上的兵符也是如此,只有战时指挥权,军队的调动不在他手上。这时候,如果刘邦不发出调动指令,韩信的兵符其实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严格来讲,所谓刘邦夺权,这个说法就很夸张。
2.补给依赖于大后方,将领受制于朝廷供应
军队的后勤补给,一般都需要后方供应,而不是自给自足,除非两种情况:流寇军阀和藩镇势力。流寇的做法是打到哪儿抢到哪儿,没办法,没人给他们做供应;藩镇是朝廷赋予了权力,可以兼管财政,自给自足,带来后果就是不受中央节制。
韩信大军假如想摆脱刘邦控制,除了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归一,还必须建立稳定的供应链。没有庞大的文官系统帮他控制赵国,他一时做不到,至少那个时候,他还必须依赖萧何从关中运送粮饷。
3.部队辅助系统的制约,将领受到垂直干预
军队除了作战系统外,还有一个不为人关注的辅助系统,包括前面说的后勤保障系统,还有参谋系统、监控系统等文官体系。这些文官在战时隐身其后,很难看到他们的影子,它跟作战系统形成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作用,假如战时指挥官偏离目标,立刻会遭到这个系统的制约。
比如作战计划的制定,决定权虽然在指挥官,但是作战参谋会参与制定计划,并保持与朝廷军事机构太尉(兵部)的独立沟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作战参谋会根据朝廷指示,直接干预军事指挥。
所以,将领的指挥权也做不到完全独裁,受多方掣肘,往往决策是多方协商的结果。
以上三点决定了韩信对他的军队控制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它靠一套完整的体系运作,任何人只是系统的一部分,包括韩信。
军队管理三大法宝:统帅领兵在外要受到多方节制除了体系上三大权力的制约,韩信还会受到多方位的制度性监控和掣肘。
1.监军制度
一提到监军,大家就会想到宋朝和唐朝的军队编制,那两个时期的监军太生猛,几乎凌驾于统帅之上,历史上的多次战斗失利都跟监军有关。最著名的就是杨继业瓦桥关殉国,就是监军王诜作祟。安史之乱,监军程元振、鱼朝恩几次将胜果葬送。
事实上,监军自古有之,只是那时候监军的错位改变了战局,所以留下臭名。一般情况下,监军出于隐身状态,他的职责就是负责监督统帅,按朝廷的既定方针执行任务,不跑偏就行,具体军事方略不能干预。
请注意,监军跟作战参谋不一样,监军也会参加军事会议,但是按规定不能发表意见,不能干预军事行动。但是如果统帅偏离目标,监军立刻会露出狰狞面目,他有权代表皇帝临机处置统帅。
监军一般由宗室子弟或皇帝亲信担任,地位很重,职位不高,所以,正常的军事行动中,不见他们的记载。韩信身边一定会有监军存在,比如刘交、刘濞等人,他们最早的战功,应该就来自于监军。
2.人质保证
统帅出征,家属必须留在皇帝身边,这是一条潜规则,列朝开国都是如此,否则绝不可能得到独自领兵的权力。
名义上家属留在后方是为了安全,其实就是为了让皇帝安全,手上掐着人质,才能放心地授予兵权。以历史上形象最好的皇帝刘秀为例,在定都洛阳之前,所有的将军们,家属全部留在刘秀大营。定都洛阳后,将军们的家属全部被安置在洛阳。冯异西征四年,刘秀为了表达对冯异的信任,特地把他的家属送到冯异身边。
3.暗藏特务
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光看到明朝有锦衣卫的无孔不入,没看到其他朝代的明确记载罢了。这一条我没有直接证据,信不信由你。
刘邦能闯营收韩信兵权的理由和情景推演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结合实际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韩信谁对军队更具控制力,以及刘邦闯营夺印的几个关键技术。
1.刘邦对军队的控制力,其实远在韩信之上
①休战状态下,韩信对军队不具备控制力
刘邦第一次闯营,发生在灭赵降燕之后。韩信大军除了派出部分兵力,抵抗渡过黄河的楚军,基本处于休战状态。由于赵国刚灭,工作重点放在了行政管辖和军队整编中。
按上文分析,韩信的这支大军,基本处于休战状态,等待刘邦的下一步指示。在这种状况下,韩信对军队的控制力是最低的时候,甚至连日常管理都未必参与得了。战时,将军们唯韩信马首是瞻,战后,韩信指挥不了他们。
②韩信的个人实力不足以超越刘邦
理论上来讲,调兵权与指挥权分离,就可以避免统帅反叛了,可为何还有那么多反叛发生呢?这就要看统帅的个人能力了,假如他有收买将领们的本事,就一切皆有可能。
韩信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他的情商明显不够,也不具备领袖的气质,更没有笼络人心的气度与手段。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韩信就像企业的总工程师,涉及技术问题非他莫属,玩人际关系立刻虾米。
因而韩信在军营里其实很孤单,没有朋友,跟将军们都是工作关系。后人纠缠于韩信如果自立,会不会天下三分,太幼稚的说法!你见过几个眼镜厚得啤酒瓶底似的总工,能取代总经理的?
③潜伏在韩信身边大大小小的“特务”
我们说说韩信大军中几个重要人物:张耳、曹参、灌婴。
张耳是刘邦发迹之前的好友,张耳是大富豪,养了很多门客,刘邦经常跑到张耳家里一住几个月,俩人好得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张耳被陈馀夺了常山国后,一刀砍了项家子弟项声,带领人马投奔了刘邦。后来刘邦将自己唯一的嫡女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此番伐赵,张耳与韩信共同领兵。史书并未交代二人的分工,估计韩信负责战时指挥,张耳负责军队调动和日常管理。
所以,张耳这个刘邦的铁杆,对军队的控制力不在韩信之下!
曹参以右丞相之职跟随韩信,主要工作两项,一是负责后勤保障,二是领兵作战。也就是说曹参既是韩信帐下最重要的将军,又是整个大军的奶妈,十几万大军离开曹参一天都活不下去。
灌婴只能比较简单,就是独领一军的悍将,齐地的几场大仗都是他打的。
有张耳、曹参、窦婴,还有不知名的大大小小将军们在,你认为韩信是放单飞状态吗?如果刘邦愿意,一道指令下去,韩信根本指挥不了大军!
④韩信是个没心眼的“好孩子”
其实韩信是个聪明的好孩子,他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处境,都是后人瞎操心,根本没看清韩信的处境。
从韩信后来的经历来看,韩信有过恃功邀赏的心思,但是要说对抗刘邦,他从来就没这个胆,也没这个心思。
司马迁把刘邦闯营搞得神秘兮兮,对韩信来说吃惊不是刘邦闯进来,而是睡得迷迷糊糊状态时,领导竟然来开会了,吓的!
2.刘邦闯营的几个关键点推演
①刘邦如何进得了大营
看了以上分析,刘邦进大营会很困难吗?恐怕就在韩信呼呼大睡的时候,曹参和灌婴已经领兵在黄河岸边静等刘邦了。
②韩信为何浑然不知
其实刘邦来完全没必要隐瞒韩信,但是领导做事需要事事打招呼吗?出其不意让不下心有余悸,往往是一招震慑部下的手段。更何况刘邦要带走大部分军队,不会给韩信留出找借口的时间。
等刘邦把新的部署对将军们安排完了,韩信才慌慌张张赶到,说明什么?将军们还是听刘邦的,韩信只有作战的时候才起作用。
③夺印之说其实不存在
司马迁的描写过于夸张了,其实刘邦收韩信兵权,无论是理由还是方法,不需要太费周折,韩信既没资本也没心思对抗刘邦。比如在攻取代地后,刘邦派了一个使者,正常程序带走了军队,韩信不也老老实实配合了吗?
《史记》留下的这段描写,可以做两个理解:一是刘邦个人出于谨慎小心,用这种出其不意的手段更安全;二是司马迁刻意塑造一个心机深重的刘邦形象。
结论综上所述,刘邦闯营夺印,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是人们对古代军队的管理存在误解,以为统帅就是土皇帝,可以控制一切。其实,韩信根本控制不了军队,也阻止不了刘邦随时拿走他的兵权,更何况韩信本就没那个心思。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兵符可能产生于战国时期,形状类似于老虎的兵符,又叫虎符,这个兵符本来就是调动军队用的信物,用完后必须归还国君。
刘邦曾经做过秦国的“亭长”,也知道怎么用这些东西,其实兵符对领兵的将军来说,非常类似“一次性筷子”,而对国君来说就是永久性的宝物,必须时常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仔细推敲,刘邦在短期内“两次拿走韩信的兵符”的原因,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
其一、兵符本来就不是永久性的送给韩信事实上,不是刘邦拿走“韩信的兵符”,而是刘邦收回自己的兵符,兵符是刘邦的随身宝物,韩信仅仅具有暂时使用的权力,兵符的所有权是归刘邦的,就算今天给你,明天也可以收回。
事实上,虎符作为中国古代君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它通常为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
右符要留在王朝中央,左符在领兵将领之手。君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兵符可以说是最高信物,军队可以不执行执有君王其他金符节者的命令,除非君王亲临现场调兵。
其实,刘邦还算是比较放权的诸侯王,只收回了两三次而已,所以说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收回兵符是非常正常的军务。
其二、刘邦亲自收回兵符,是当时使用兵符的常规方法和规范刘邦亲自到韩信军营,这个是因为军情紧急,没有必要假借他人之手,一般来说,兵符都是君臣直接受授,不存在由第三方传递的情况。
准确的说,要么君主当面授兵符给大臣,要么大臣当面归还兵符,这个是使用兵符的常规,也是对兵符授受的高度重视。
其实,兵符是很小的物件,我国现存有最早的虎符实物,1973年在西安郊区的北沉村曾经出土过一枚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其实,杜就是地名,在古代秦国杜县。
可以看出,刘邦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也是合情合理。因为君王必须经常行使权力,以便重新调整军队的部署。
只是刘邦的做法确实值得一提,怎么能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这个才是比较古怪的事情当时,西线战事紧急,汉军被项羽穷追猛打,喘不过气来,刘邦只身从成皋逃出,来到韩信和张耳的军营,是想调他们的军队支援成皋的战场。
那天,刘邦起得很早,带着夏侯婴直奔韩、张二人军营。
刘邦居然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骗过守卫,进入了韩信的大帐。这时韩信还在熟睡之中,于是乎,刘邦悄悄地偷走了韩信的将印和兵符。随后前往汉军中军大帐,传令召集众将领。
韩信和张耳开始以为来的是刘邦的使者,没有太在意,走进大帐却见刘邦突然驾到,有些不知所措。
- 其实,刘邦这样做,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首先是“微服私访”,查看韩信的治军是否严谨,可以借机监督其治军的各种毛病。
再则,刘邦可以造成即成事实,先做再说,就可以省去索要兵符的过程,万一韩信舍不得交出兵符,或者借故推脱,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韩信可能会说一时半会找不到兵符了,所以,刘邦这么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刘邦确实前后两次拿走韩信的兵符,但是官印估计没有收回,因为在收回兵符的同时并没有罢免韩信。
刘邦在取得胜利的庆功宴上曾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刚开始的时候,刘邦对韩信并不感冒。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时,刘邦在洗脚,所封官职也不理想,直接导致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再次举荐,刘邦才登台拜将,正式任用韩信。
荥阳之战- 刘项二人在荥阳激战,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刘邦被困城中,在纪信的掩护下,用金蝉脱壳之计,方才突出重围,后被项羽紧追不舍。在兵马不足的情况下,想到了刚刚攻下赵国,离自己最近的韩信。于是刘邦谎称使者,在韩信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收走了兵符。
“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刘邦做为汉王,为什么非要兵符呢?登高一呼不就可以吗?
一方面,此时汉军已规模化,制度化,用兵符调兵更合理;另一方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刘邦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直接命令韩信,毕竟他现在处于弱势;第三,身处乱世,韩信攻下赵国,有大量新兵亟待整顿,若军权都在韩信手中,难免没有自立之心。
平定齐国- 刘邦对齐国做了两手准备:不战而屈人之兵,派郦食其游说齐国;武力解决,派韩信出兵征讨。在得知郦食其游说成功以后,韩信为了争功和既得利益,兵发齐国。攻下齐国后,韩信以齐国形势混乱为由,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虽然不愿,无奈自己被项羽围困,无脱身之计,只得依靠韩信,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 两人经过假齐王一事,本来就微妙的关系变得不妙。在以后的战争中,韩信多次违拗刘邦,即为开国后埋下了杀身之祸,也增加了刘邦战后立即收回兵权的必要性。
“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节选自高祖本纪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收回自己的东西,合情合理。毕竟自己经历了残酷的战争,胜利的果实只能自己享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以韩信的角度看来,自己为刘邦立下了不世之功,理当分羹一杯。却不想飞鸟尽,良弓藏;又不见“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见将军享太平。”,更何况自己作为小弟还经常炸刺,被收回兵权就顺利成章了。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我专门写过文章,来解释这件事。原文贴过来吧。
《史记·淮阴侯列传》——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公元前203年六月的一天(汉王五年),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刘邦不仅要忍受气候的炎热,还得克制内心的煎熬。
近两年楚汉之争,刘邦败了又败。这一年早些时候,刘邦趁项羽伐齐的时机,一举攻占彭城,夺下楚国都城,可还没高兴多久,便被项羽率领的三万楚军杀得狼狈而逃。
刘邦向西退去,驻守荥阳,想跟项羽再来几个回合。结果仍是不尽人意,汉军依然敌不过楚军,或者说打不过项羽。
先是荥阳被攻破,刘邦逃到成皋,又被项羽攻破,刘邦的人都逃散了,身边仅有个夏侯婴。刘邦只能去赵地找韩信,韩信手里还有一只精锐汉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
韩信、张耳手里的汉军,先灭魏国,又灭赵国,士气正值巅峰,可以拿来同项羽一战,一些乌合之众怕是敌不过项羽。一想到56万大军败亡于彭城,刘邦一阵阵无奈:不是我无能,是项羽太强大。
刘邦必须去韩信军营,却又有些疑虑。他是汉王,汉军最高统帅,但现在身边毫无保护力量,又怎么能保证张耳、韩信没有异心?于是他停留在传舍(古代旅店、饭店)内,细思良计。
今年十月(秦国历法中一年的第一个月份是10月,所以10月要早于6月),韩信、张耳平定赵地,紧接着韩信就替张耳请封赵王。刘邦可不相信他俩没串通好。
刘邦心目中的汉王朝,要建立郡县,同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而不是更早的战国。经历始皇帝统一天下后的十年,证明一个统一的政权才能令天下太平,六国分封不可行。
刘邦本想着拒绝韩信的请求,将赵地如同魏地一样变成汉国的郡县。最终还是理智压制情感,刘邦封张耳为赵王。无论如何,封张耳为王这事,利大于弊。
天下仍乱着呢,齐国、彭越、英布,还有最强的项羽,诸人仍不断大战。刘邦最大的对手是项羽,但光靠汉军可不行,他得拉拢除项羽外的任何势力。张耳便是第一步旗。刘邦告诉其他诸侯:帮我打项羽,你们还是诸侯,甚至比项羽分封的更好。
看着眼前的张耳、韩信大营,刘邦认为自己不能贸然进去,人都是有野心的。张耳虽然是赵王,不过这个赵王却要听汉王的话,但汉王没了呢?
当年楚国反秦,项梁身死,楚军大权被宋义掌控,项羽通过杀掉宋义,才再次执掌楚军大权。刘邦不愿当宋义,谁敢保证张耳、韩信没当项羽的想法?刘邦眼珠一转,有了!
第二天刚蒙蒙亮,刘邦乔装打扮后,便动身前往军营。军营岂是随便能进的?否则韩信也不会有连灭魏赵的战功。刘邦佯称汉王使者,骗进军营。
刘邦本是汉王,拿出自己的信物不难。刘邦先找上军营中自己的绝对亲信,让对方证明汉王的身份,小兵没多少机会能见到汉王真面目。刘邦为何确定这个亲信不会背叛他呢?
刘邦不是担心韩信会不会反叛,而是担心韩信看到孤身而来的刘邦产生反叛的心思。韩信的权力来自刘邦,麾下将士、士卒更是来自汉军,他还没造反的资格。
假如韩信看到独自来的刘邦,心中生出不可抑制的想法:杀掉他,我就有争霸天下的资本了。若刘邦死了,韩信麾下忠于刘邦的人无论怎么选择,都不会选个死人。
刘邦不管韩信究竟会不会这么想,但他知道决不能给韩信这个机会。至于上面提到的“亲信”,他杀了刘邦,又不会获得更好的利益?刘邦早已考虑清楚一切。
刘邦被“亲信”领着,来到韩信营帐,拒绝韩信亲兵的通传,一人进入韩信营帐,拿走韩信的印符。印符是古代将领指挥军队的关键。
战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除了印符起到的作用,还有信陵君个人威望,一个普通人拿着印符也调不动魏国军队。换句话说,将军指挥军队一靠威望(或者权力),二靠印符。
刘邦偷偷夺走韩信印符,一为敲打韩信、张耳,二为重新划分汉军指挥权。第二才是刘邦根本目的,他需要精锐军队抗衡项羽。
刘邦派他人,比如夏侯婴为使者,也能收回韩信、张耳兵权,却显得不够重视,容易引起韩信、张耳的不满——我们为你灭魏攻赵,你刘邦随便派个人就收走我们兵权了?至于俩人不满后是否反叛,那就不是我们能想到的了。但刘邦需要杜绝这个可能。
刘邦总是先以“人性最恶”为出发点,将人往最坏处想,从而采取应对办法,堵住一切可能。韩信可能对刘邦不利,刘邦则偷偷进军营,给俩人一个下马威。而印符的丢失,刘邦也有惩处韩信、张耳的借口,趁机收回俩人兵权,一石二鸟。
若刘邦仅以“恶”考虑人,他也不会成为天下之主,还需要安抚诸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一棍子给一个枣。
刘邦令张耳守护赵地,意思是:我承认你赵王的权力。又拜韩信为赵国相国,收拢赵兵攻齐,意思是:我不是要夺你兵权,这不给你自由征兵的权力么。恩威并施方位上位者必须之手段。
刘邦的成功绝非偶然,只有令自己处于绝对安全的位置,才能考虑将来如何。我们可以将人往最坏的地方考虑,却不能做那个最坏的人,这一点还是要分清的。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嗬嗬!这就要看你“怎么拿”了。结果不重要,方法很重要。君子“爱符”,要“取之有道”。
当然,刘邦这个人是很狡猾的。两次的情况不同,他从韩信那里两次拿走官印和兵符的处境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如果事先剧透的话,第一次是“盗取”,那第二次就是“夺取”了。
第一次,刘邦处于困境,“盗取”韩信兵符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一年多,粮草不继,便与项羽讲和,约定以荥阳为界。项羽没有答应。后来刘邦采用谋士陈平计谋,先以黄金四万斤,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范增被迫离开了项羽。
(项羽剧照)
后来刘邦又利用男人的弱点,以二千女子为掩护,并让纪信假扮自己,而刘邦却乘着混乱从西直门逃离了荥阳。
汉军粮绝,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又经过苑县、叶县,到达成皋,又被项羽的追兵包围,当时只有滕公一个人跟随。
由于是仓皇出逃,而且没有将士跟随。刘邦不可能还带着官印和兵符,那样太“惹人现眼”了。刘邦要进入关中,雄心壮志地聚集士兵准备再次东进。但没有兵符 怎么办?只有向韩信“借用”了。假如韩信此时落井下石,不给他兵符怎么办?那只有” 偷” 了。
当时韩信和张耳正在赵地助赵抗楚,张耳驻扎在修武。刘邦没有在张耳军中驻留,而是直接住进了客馆里。第二天一大早,韩信、张耳还没有起床,刘邦就径入他们的卧室,取走兵符、官印,征用他们的将士。
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和张耳起床后,才发现刘邦来了,且“盗取”了他们的兵符,夺取了他们的部队。刘邦又令张耳驻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去攻打齐国。
第二次,防止韩信日后不好控制,必须剥夺韩信兵权!韩信占领齐国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而在这刘邦处于焦头烂额之际,韩信以齐地不好管理为由, 让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当时就一肚子火,这什么时候了?后经张良劝刘邦暂时按下怒气,为防止此时内部生乱,刘邦反而封韩信为真齐王。
荥阳对峙,项羽因为粮草不继,双方言和,约定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于是项羽便撤兵了。刘邦耍赖,毁了约定,又率军追击项羽。当追到固陵时,被项羽杀了个回马枪,大败。于是刘邦深掘壕沟,等待韩信、彭越前来会合。
此前,刘邦追赶项羽到阳夏时,曾与韩信、彭越约定好了会合日期,齐攻项羽。当刘邦追到固陵时,仍不见韩、彭如约前来。
汉王乃追项王至夏阳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韩信、彭越不如约会合,那么,即使刘邦士气正盛,粮草充足,即使项羽士卒疲惫,粮草告绝,汉军也绝不是楚军的对手。
刘邦好心急啊!如果没有利用这么好的机会将项羽一举击垮,那必定是养虎为患,放虎归山。为了让韩、彭前来会合,刘邦对二人“下猛药”、“出狠招”,抛出巨大的利益作为“诱饵”:
(刘邦)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史记·项羽本纪》
有了刘邦的许诺,韩、彭答应得很爽快:“好!我们马上进兵” 。于是,韩信从齐地出发,刘贾从寿春出发;楚叛将周殷连同英布,与彭越先后到达垓下。
此时项羽已兵少粮尽,又遭遇几路大军的围困。最终兵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经此一役,刘邦看到了韩信不受控制,不易驾御。在关键时刻,韩信有可能因这种性格把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想到这,刘邦不免冒出一身冷汗。等到垓下决战一结束,刘邦就驱马驰入韩信的军营,夺取了韩信的兵权。
以上两次夺兵权。第一次是无奈。刘邦侥幸从项羽的围困中逃了出来,最后身边只有滕公一个人相随,并无一兵一卒。要调用韩信的军队,处于窘境的刘邦只有在没有告诉韩信的情况下,偷偷地“盗取”他的官印和兵符了。
第二次,垓下决战,刘邦如果不对韩信、彭越许以封地,韩、彭二人就不会如约前来会合,那历史就有可能要重写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的态度是:充分利用他的军事才能攻城拔寨。但一旦战争结束,则解除其武装。
这不就是典型的“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么?这就是韩信的悲剧!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将印象征意义很大,实际意义得看具体情况。韩信虽然从属刘邦,但还是有很大的自治权的,再加上韩信井陉之战立下的威望,如果韩刘决裂的话,是会有一部分人愿意追随韩信的。
而且刘邦夺取将印其实一点也不难,因为韩信手下很多人以前都是刘邦的人,再本来就是上级,进出营帐根本不会有任何阻拦。
至于需不需要夺将印,我觉得肯定是需要的,每个组织内部人际关系都是十分复杂的,将印在手可以保证刘邦行动的万无一失,如果没有将印,可能会出现一些阻碍,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所以垓下之战结束以后刘邦又以同样的方式收缴了韩信的兵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