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儿子今年上一年级,放学后家长群就发来老师布置的作业:背诵《弟子规》。一年级的孩子,字都不认识,更别提期中含义。这样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所谓的国学,有意思吗?个人从心底里认为这就是精神鸦片,没有任何意义!你怎么看?

我最初认为《弟子规》很好,而且《弟子规》还没有热起来的时候,我向周边的同事推荐过《弟子规》,我告诉他们《弟子规》对教育孩子很有好处,应该让孩子背诵,这些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对孩子成长很有利。

后来我自己推翻了自己的观点,我不认为《弟子规》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

李毓秀是一位清代教育家,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终只是个秀才,转行治学名气大盛。中举不行,讲课很厉害,粉丝和学生很多。他写了《训蒙文》,这就是《弟子规》的前身。

《弟子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比如开头就说得很好: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们现在把学习知识摆在第一位,在李毓秀看来品德可以的情况下,还有余力那就应该好好钻研文章,学习知识。这个观点到现在看来都不落后。

但下面一些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后面的昼夜侍,不离床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前面药先尝显然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如果仅仅只有小量的错误拿掉就可以了,为什么我后来不推荐呢?同样是《训蒙篇》,我们来看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对童蒙的观点: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王阳明认为孩子的性情是需要引导而不能摧挠,应该鼓舞,而不是如冰霜一般剥落。

《弟子规》是好东西,我倒不认为这是精神鸦片,但是《弟子规》对孩子的性情压制太重,所有的一切皆是规矩,要求做的,却不顾孩子的性情。诵读包括实践对孩子并不怎么有利,反倒适合成年人。

王阳明还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孩子关键不是在于背多少,记多少,而在于导,引导。

从这个角度来说《弟子规》并不合适一年级小朋友。至于一些人说《弟子规》中有太多的封建思想,这一点我倒不怎么认可。

后来就不再推荐周围的同事的孩子去读《弟子规》,而是让同事自己去读。最后我的结论是《弟子规》是好内容,但这个好内容并不适合孩子。至于他是不是传世经典,那还得经过时间考验,要知道从清康熙到现在也就500年不到,500年不到的时间未必就能检验出真经典。像《论语》《道德经》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洗礼。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毫无意义,而且我会非常负责的告诉您,如果您让您孩子学《弟子规》,可不是简简单单变成“妈宝”这么简单。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的家长,联合着另外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国学老师”正在摧残下一代。不要说圣母婊,恰恰相反,要是没社会公德心,我倒是宁愿你们多学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正我孩子占便宜。

回到正题。《弟子规》是清代一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据台师大、东北师大的两位朋友考证,《弟子规》最早的刊本是同治五年(即1866年),这是什么年代?鸦片战争之后,已然可以算作近代了。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两点:

第一,作者没有学术、政治上的成就

第二,古代有成就的“圣贤”们也不是靠学《弟子规》成才

其次,就算在古代,《弟子规》都不是用来作启蒙教材的,它的受众仅仅是成年人,而且是没文化的成年人。

“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

为什么?因为这些务农的成年人因为没文化,所以非常容易做出一些跟政府法令相左的事情。而经过《弟子规》的宣导,使得这部分人在听、读《弟子规》的过程中能略略识字,且遵守其意,方便管理。

说句实在话,现代之前,对于童年的认知都是成熟化的-----越早熟,越容易被肯定,但这种催熟似的教育,极大的破灭了童年这段最珍贵的纯真,亦磨灭了童年的价值。而《弟子规》这种劣等读物尤恶。

《弟子规》通篇都是你必须作什么,你不能做什么,也不会告诉你这么做的好处----如此强烈的训斥口吻,你作为一个大人都不会想去听,你还得这么教育小孩?通篇讲重孝悌、重长序----仅仅将行为模仿的像大人一样有什么意义?

除去这点,有人还会说,小孩哪里懂的这些,只是加强语感罢了?我想请问家长们,语感是什么知道么?抑扬顿挫么?你为什么不直接去读唐诗宋词?去读《三字经》?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的人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看了题目,判断题主起码有“四个没有”:

其一,你父母没有学过《弟子规》;

其二,你父母没有教过你《弟子规》;

其三,你自己没有学过《弟子规》;

其四,你没有教孩子学过《弟子规》。

细想不能怪你,俗话说:不知者不罪。

我在学习《弟子规》上也有“两大遗憾”、“两大幸事”:

“两大遗憾”:

一是小时候没有人教我学《弟子规》。父亲是个教师,却在百里之外教别人的孩子;母亲有工作,白天忙上班,玩上忙家务,顾此失彼了。

二是我没有教女儿背《弟子规》,原因不仅仅是工作太忙,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资料匮乏。

“两大幸事”:

一是本人受到了实践教育。我虽然没能成文成篇的背《弟子规》,却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什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该想,什么该问,怎么吃,怎么玩,怎么站,怎么坐,怎么睡,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父母都给我灌输了,并且发现问题毫不留情的纠正。

后来,上行下效,我用父母的办法教我女儿,严格要求,“诲人不倦”,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二是《弟子规》教育在外孙女身上得到彻底落实。这应该归功于女儿、女婿:在外孙女三岁后,他们包括爷爷奶奶就开始教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

当我听到稚嫩的童音朗朗而诵时,我内心非常高兴:“总算教到点子上了。”

我知道,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背的是什么。可记得我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当时也不知所以,随着慢慢长大,不仅懂了,并且时隔五十多年,还能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

《弟子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不妨共同粗浅的了解一二: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

《弟子规》有三大作用:

一、用《弟子规》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弟子规》中有很多对于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也有父母教育孩子的句子,比如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有“子不教,父之过”。我们要多把这些语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根据文中的要求去做。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爸爸妈妈的乖孩子,都想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好,所以,《弟子规》中的内容正是他们所希望能做到的。用《弟子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导,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他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逐渐变得懂事、心胸宽广,学会尊敬长辈与自己的老师。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我们从家长的反馈中得知很多孩子在家里能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懂得了尊敬父母,这是《弟子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用《弟子规》让学生懂文明礼貌

《弟子规》从书本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教育孩子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儒雅大方的人,与别人交往时,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对待别人要心胸宽广,不可自私自利,要有一颗仁爱的心。

三、用《弟子规》教育孩子如何学习

《弟子规》中有很多教育学生会学习的句子,我们要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弟子规》中还有这样的话:“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这些是教学生读书学习的技巧,意思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问同伴、问老师。

浅谈心得体会:

《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对自家弟子的规范教育。

如果把对孩子的教育分为德育和智育两大类,语文、数学、外语等学课当属智育范畴;孩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情,互相帮助,待人谦虚礼貌,举止言谈得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应该算德育了。

如果人有智商、情商之分,学习文化知识能开发智商;而学习《弟子规》则可以开发人的情商。

学习《弟子规》真有那么重要吗?

讲两个真实小故事:

一个是我的学生。大学毕业生,男孩子,长得很帅,跟着我学习企业管理,人很聪明,智商没得说,一点就通。可在情商上一蹋糊涂:不知道尊重父母,认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还不尽他意;对人不懂礼貌,聚餐总把最好吃的端在身边,一人独享;说话主观臆断,不经意中把别人伤害了。我批评他,他还振振有词,条条有理,被我细细解说,才能恍然大悟。问他为什么在犯错误,他说从小父母没教过。有时候一天要犯五、六个错,到晚上我一条条指正,不错,改的也快,现在成熟多了。

一个是我外孙女,上面讲了,三岁开始背《弟子规》,女儿、女婿对她教导非常严,没想到学校教育更细致:上小学四年级后,要求她在父亲节为爸爸洗衣服,母亲节时给妈妈做一道菜,要拍照发到同学群里共勉。我们在一起吃饭,她定规矩:我的饭必须由她盛,从五岁开始,每到星期五,给我和老伴打电话问候,都上五年级了,从不间断。我曾表扬她,她非常谦虚:“只要您们开心,我会永远坚持下去。”

《弟子规》不是“所谓的国学经典”,而是货真价实的文化瑰宝,是孩子们情商钥匙,是孩子们德才兼备的助推器。

《弟子规》的教学,不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范围,是每一个做父母的神圣使命。学校现在教学生《弟子规》,是在做我们家长未完成的工作,是在拾遗补缺,是在亡羊补牢。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爱我们孩子的人。

我们只能由衷的感谢辛勤付出的园丁。

殷切希望《弟子规》重新回到家庭教育和学堂教育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少年,少年强则家庭后继有人,少年强则中国強。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谢谢邀请!

很有意义。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小朋友目前思想单纯,虽然不知道《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意思,等到一定岁数了,意思自然就会懂了。

小朋友现在背这些经典,等岁数大了会经久不忘。所以说不识字能背诵,很有意义。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我也经历过和你相同的疑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我家老大小时候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诵《弟子规》,当时幼儿园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要求家长去教,孩子能背诵两句我们还觉得还挺厉害的,至于《弟子规》有什么用?还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老大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背诵《弟子规》,家长检查作业,每次听着闺女磕磕巴巴的背诵,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煎熬,我想帮助她背诵,但是我都念不通顺,更别提背诵了。当时,我就想为什么要让孩子背诵这个,有什么用呢?文绉绉的古文,又理解不了意思,我特别不明白学校提倡《弟子规》的意义是什么?

一直到前段时间,我买了一个打卡返现的课程,开始,我只是让平板在那播放,敷衍了事。大概打卡30多天的时候,有一天我闲来无事就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我迷上了,感觉这个《弟子规》简直就是宝藏啊,听了动画片里的讲述以后,也没那么枯燥了,而且还和我们的生活相关,可以运用到生活里呢。

我当时学的那一句是“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开始是一个小孩早上起床找不到衣服了,爸爸就给他讲了《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自己的衣服一定要放好,而且要分好类,否则还会容易褶皱,容易弄脏。很好理解而且还应用到生活中了。

今天我学的这句是“冠必正,纽必结,袜和履,俱紧切”。依然是从生活出发,动画片里的小朋友要和爸爸去爷爷家,小朋友问爸爸,看我的帽子戴好了吗?鞋穿好了吗?爸爸说,看到你这身装扮让我想起来弟子规里的一句话“冠必正,纽必结,袜和履,俱紧切”。爸爸说,平时注重仪容仪表,整洁的外表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现在再来看这些感觉挺容易理解的啊,但当时真的无法理解,不知道什么意思,内心就会有一种排斥心理,越排斥内心越不舒服,越有负能量。

我完全没有想到那些文绉绉的古文能如此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我特别搜索了下《弟子规》是什么?《弟子规》有什么用?《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写的,它记述了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范,里面讲了好多有用的生活习惯。

我们不认同它可能是还不了解它,我建议你先自己把这些学习一下,理解了,在生活中见缝插针,给孩子去讲解,这样,孩子也理解了也养成良好的习惯了,真的挺好的。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首先,这些国学经典,不仅用语凝练,音韵和谐,读起来能够抑扬顿挫,陶冶身心,而且本身就是开启智慧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绝好教材。是老祖先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教导孩子要听父母的教导。父母的责罚,就要顺从的接受。所以千百年来,不管多强壮的儿子,面对父母的责罚的时候,都不敢说一句反驳的话。而现在,一个12岁的孩子,母亲骂了几句,打了几下,不仅反抗,而且将母亲杀死。归根究底,就是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学习了古代贤人的良好品行的故事,而不是看灰太狼、熊大熊二的故事,不是玩战争和杀人游戏,他绝不会对母亲狠下杀手的。

在《弟子规》里,还提到了“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意思是不要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会越看越傻,会把人的心眼和志向都变坏的。好像古人就预料到了现在有很多影响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影视节目和网上传播的不良信息似的。

《三字经》里的“苟不教,父之过”很明确的指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这些东西在父母和孩子共同读诵的过程中实现了双向的教育。这么好的东西,你还嫌弃吗?非要等儿子用刀子和你比划的时候,才想起没有背诵《弟子规》吗?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句都是极有分量的,父母如能够给孩子讲一讲意思,那效果远比不理解的背诵会强一万倍。

第二,真正的精神鸦片是那些游戏,是不良的影视节目,是乱七八糟的动画片。游戏毁了很多孩子,这个不用我多说。一些动画片也是非常血腥的,尤其里面的打斗环节,每一次都是致命的。但是里面的角色却是死不了。里面的恶作剧也都是致命的,孩子们看了之后就可能模仿,模仿后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这些国学经典正是戒除这些精神鸦片的灵丹妙药,认真研读它们,就这些精神传给孩子,你的孩子就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他知道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等等。

这么重要的东西,孩子们学了当然是意义重大了。

同意我的观点吗?同意,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如果已经关注,请点击下方的小三角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