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中国历史上逐鹿中原丶问鼎天下的王朝,一旦步入龙椅,自以华夏正统自据。吴三桂不管动机如何,引清兵入关已是大明叛将和清朝貮臣。黎民百姓最大愿望是安居乐业,不想山河破碎。

况清王朝帝王本是大明东北地方镇守官,可以打着统一天下治理李自成推翻大明的动荡社会的旗帜,坐拥天下。

吴三桂本系不忠不义之人,又出尔反尔,里外不是人。康熙大帝已坐稳天下,安定民心,集全国之力荡平三藩,已是板上钉钉。

正是康熙,在他努力下收复西藏丶蒙古和云南等,中国的版图达到鼎盛:1200多万平方公里。比今天还多360多万平方公里啊!康熙大典和康乾盛世不是浪得虚名。🙏🙏🙏🙏

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历史曾给了吴三桂机遇 而吴三桂却坐使机遇擦肩而过 吴三桂败于康熙 更败于自己 首先战略上 吴三桂是以两省之地对抗一个国家机器 因此速战速决是上策 这场战争拖久了就会变成消耗战对吴军不利 唯有 全师疾行 北渡长江 趁着京城附近防务空虚 挥师中原 直取京城 一旦京城失手康熙便无力回天了 吴军虽起义之初势如破竹 但都采取的方式是诸城诸地的争夺不仅伤亡巨大攻下之后还要大量的分兵驻守使得吴军无力西征北进 此外从大周的版图可以看出吴三桂既没有下金陵控制江南富庶的苏湖之地切断清庭漕运南北之通道 也没有出川蜀 塞姚涵之地以自固 哪怕后者能实现也能最大程度缩小与满清在实力上的差距 足以与满清周旋 甚至划江而治 然而其所部控制的地方大多都是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西南区域 最终使己方从进攻陷入被动防御 这样一来也给了清庭足够的准备时间得以组织起力量进行反扑。

因为吴三桂目光短浅,只有小聪明而无目标和志向。与李自成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吴三桂不是做大事的人。你看他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入缅追杀永历帝,造反时机的选择(天下初定了才起来造反),就没有一件事是预先谋定的,都是在当时形势下随波逐流的临时选择。这样人的造反怎么可能成功?

结论是,造反有机会成功,但吴三桂没机会成功。

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没有机会,否则历史会重写。

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康熙朝时,社会发展,民心思稳,已经厌弃了战争;同时由于清军入关之初对于汉人反抗的血腥镇压对老百姓造成的恐惧,加以时间的流失,老百姓对于旧明王朝的眷恋已经不强烈了。此种大环境下,吴三桂仅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是没有多大号召力的。更关键的是,引狼入室的正是吴三桂,剃发易服的所引起的噩梦怎么不会让人联想到这个“汉奸”?他的反复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而已,不具有广泛的全国性基础。

再就是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在势如破竹之际,迁延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再就是天不遂人愿,关键时刻,忽然大病互至,匆匆过完皇帝瘾便一命呜呼了。

但凡成大事者,时也,运也,命也,缺一不可!

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历史发展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其过程和结果很多时候让人难以预料的,而且,发展的结果往往是与局势中的某些当事人的意愿是相反的。吴三桂从降清到反清,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而当他举起反清的旗帜时,他想赢,想推翻清王朝,但是,他的对手康熙皇城,当然也想赢,想清除叛乱,维护清王朝的统一,维护他的专制集权统治。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吴三桂造反是没有机会成功的,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吴三桂自身的条件以及当时的客观局势决定了吴三桂的造反,必败是会失败的。

当然,吴三桂决定造反时,一是当是形势所迫,当时,清廷在康熙的主政下,正在推行削藩政策,而吴三桂首当其冲,他是康熙削藩的最主要的对象。吴三桂是个很有谋略的权臣,而且又是不守道义的有实权藩王,他自然是不甘心于任由康熙剥夺他的权力的,所以,他必须反;二是,当时的局势确实是吴三桂造反的难得时机,康熙擒鳌拜之后,朝中经过动荡,一帮老臣比较谨慎了,而康熙掌权的时间不长,统治根基还不是那么不稳固,他的政治经验也不老到,边疆不稳定,江南诸多士人对清廷仍是口服心不服,而且,康熙在朝中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因为朝局的争斗而不团结,可是说,吴三桂之所以在那时造反也是瞧准了时机的。

表面上看,时局的发展似乎是在朝吴三桂起兵造反、推翻清廷方向发生变化,当时,明里暗里支持吴三桂的,还有坐山观虎斗的都不少,形势似乎是正如他所愿。吴三桂造反时,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呼应,尚之信在广州竖起反旗,孙延龄在广西也起兵,吴之茂在四川叛变,蔡禄在河北也造反了,连西部重臣王辅臣也在甘肃用兵自立。此外,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台湾抓住机会也积极响应。外围也乱起来了,四川少数民族土司开始造反,察哈尔蒙古布尔尼表示不与清廷合作了,青海的墨尔根台吉宣布造反,包括当时属属于清朝属国的朝鲜也开始离开朝廷管束。就是说,在境内,大半个中国都乘机造清廷的反了;在境外,各少数民族或反或不听清廷的话,边疆极不稳定。清廷只剩下关外及中原地区属于拥护朝廷的。从地缘上看,清廷被围在中间;从政治态势来看,造反的力量已经强过了清廷的力量。康熙处于极度危机之中,而吴三桂眼看着大事将成,离实现造反的目标不远了。

可是,在表面局势的背后却隐藏着暗流,而这暗流是对吴三桂十分不利的,表面看似乎很多势力在呼应吴三桂,其实,真正支持他造反的人并不多,反对的有,观望的多,支持的很少。

康熙执掌清廷的最高权力之后,“新帝上位三把火”,他雄心大,眼界高,有魄力,敢做敢为,很想干一番大事,而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强化中央集权,所以,削弱藩镇权力是当时康熙最重要的政治目标。

若各地藩王不听中央号令,康熙觉得他就不是一个像样的皇帝,所以,他开始推行削藩政策,虽然当时站在他背后的政坛老手、他的奶奶孝庄皇太后不太支持康熙那么快推行削藩政策,但除鳌拜之后的康熙自信心极强、气魄很大,他执意要开始削藩。

康熙画像

在这种状况下,当时的藩王们处于矛盾的心态中,一方面是极力反对康熙的削藩政策,设置各种障碍来抵制朝廷的削藩措施;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藩镇实际上只是反削藩,并非想反朝廷,所以,多数藩镇与吴三桂实际上并不是一条心的,支持吴三桂公然反朝廷的很少。

多数藩镇的掌权者是站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犹豫不定的,他们反削藩,但并不一定支持吴三桂,立场摇摆,骑墙观望,哪一边强就倾向哪一边。所以,他们经常反复不定,左右摇摆,比如,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等,一会儿站在吴三桂这边,一会儿又转过身,站在朝廷一边。相当一些藩镇掌权者都是降清而不真心拥护朝廷,而想造反却又担心失败,所以极少铁心支持吴三桂的。当然,这不包括坚持执着抗清的统治台湾郑经。

其实,藩镇的掌权者们是不可能与吴三桂完全同心协力的,因为藩镇各自为政,谁都想独霸一方,连清廷的号令都不想真执行了,还会真心地听吴三桂的话吗?

藩镇各自为政,各有各的利益,他们所想维护的不是谁来统治,而是谁统治最有利于保证他们能独霸一方。藩镇各自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当藩镇之间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激化矛盾而立场大一致,更不可能行动一致。

没有一个藩镇是真正与吴三桂同心的,更不会听从他的号令。比如,甘肃的王辅臣,他原本是从吴三桂身边走出来的,吴三桂造反时曾极力拉拢他一起干,并想请他当总管大将军,但是,王辅臣只是表面上作呼应。其实,王辅臣在甘肃手握重兵,独掌一方,他根本不听吴三桂节制。王辅臣在关键时期,连朝廷的号令都是以敷衍态度对待,更不会听吴三桂的,都同是藩镇头头,王辅臣会听吴三桂的吗?

还有,吴三桂造反,各藩镇的掌权者们是既高兴、赞同,又妒嫉、抵制,吴三桂举反旗,抗拒朝廷的削藩政策,打击清廷的削藩力量,这让他们高兴,他们当然是赞同的;但是,他们又妒嫉吴三桂,同是藩王,凭什么吴三桂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而且,谁能保证当吴三桂夺得了权力之后,会不会转过身来,把他们兼并了?

显然,各藩镇与吴三桂是矛盾重重的,藩镇之间的矛盾消耗了造反的力量,因为藩镇头头们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也会反过来与吴三桂对抗。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先是受吴三桂拉拢,反对清廷,可是,在清朝的招抚、笼络下,又转过身去,投降清朝,与吴三桂的力量对抗,最后,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杀了孙延龄。

吴三桂(剧照)

显然,从政治军事力量的构成来看,吴三桂缺乏真正的同盟力量,几乎没有藩镇是实打实要跟着他造反的,这是吴三桂造反失败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吴三桂在造反的“旗帜”上是有大问题的。表面上看,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试图充分利用当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清王朝的统治,特别是明皇室及明朝高官的后裔,以及江南一些有坚定正统思想的士人们,依然有反清的思想和情绪。但是,吴三桂举反清旗帜本身存在着二律必反的严重问题的,他是最不配举起这一面旗帜的人。这是因为,正是由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才会败亡得那么快,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清兵的入关,中原及江南大量的无辜百姓死伤在“八旗”悍将莽兵的蹄铁之下,而且,南明的永历帝就是吴三桂杀死的,吴三桂是有大罪的。而现在,吴三桂造反了,剑锋指向清廷,这虽然与反清的志士们,与对清朝不满的士人、百姓们在目标上有相同之处,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叛明降清时所犯的罪,很多人不愿意站在他现在所举的“反清复明”的旗帜下,担心他“反清”是真,“复明”是假,知道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他自己抢夺政权。而且,他当年叛明降清,如今又要反清复明,这是“双重”的叛徒行为。中国人最恨的就是叛徒,而吴三桂叛了又叛,是十足的可耻的人物,谁会听他的?

更有甚至,吴三桂最后竟然自己称帝了,这不是狼子野心遮不住,露出来了,这其实是彻底毁了他的“反清复明”旗帜,吴三桂因此彻底失去民心。起初,吴三桂还表面上尊奉所谓明朝皇室后裔朱三太子,而暗中是遵奉权力,但他毕竟表面上支持明皇室后裔,这还能起一定的迷惑作用,可是,到后来,他自立为“周王”,想自己当皇帝了。古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藩镇开始反吴三桂,因为吴三桂本来和他们一样是藩镇头头,喊着当“带头大哥”,这会儿却把藩镇的“兄弟们”当奴才,他自己当皇帝了;还有,民众知道被他骗了,立即明白过来,吴三桂哪里是要“反清复兴”,根本就是为了他自己能在衡州建立他的“大周王朝”。

吴三桂如此举造反的旗帜,举这样的造反旗帜,不就等于引来更多的反对者吗?吴三桂焉能不败?

第三,吴三桂在战略上的失误,遇上了康熙的高明策略,这使吴三桂彻底失败。

吴三桂是政坛老手,也是战场上很有韬略的将军,可是,或许是由于他对清廷还有一些惧怕;或许是由于他叛清又反清心里有鬼,这一次的造反,他在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吴三桂举起反旗之后,率兵北上,一路过关斩将,算是比较顺利的,可是,当他领兵打到长江边时,他却止步不前了。他没有胆量跨过长江去,让他的军队固守在长江以南,很可能他是想依靠长江天险,与清军对抗,待有机会再往前打;而此时,他只想利用他手中的兵力,划江而治,当一个新的“南朝”统治者。按他的想法,当时康熙没有力量打过长江来,他可以维持划江而治的局面,而此时他要打到北方去,也是力不从心的。他觉得在江南自立为王,比当云南王强太多了。

相比之下,康熙虽然是年轻的政治家,但与政治军事老手吴三桂比起来,康熙在应对吴三桂造反的问题上,所采用的策略更高明。

康熙很了解当时的局势,很了解藩镇之间的矛盾,他知道吴三桂虽闹得乱哄哄的,但死党极少,凑在一起的不是铁板一块。他针对藩镇各有立场、各有利益、各有自己的盘算的特点,对各地藩镇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康熙软硬兼施、奖惩并用,以招抚为主,以打击为辅,先分化敌方力量,再打击重点对手。对于观望甚至反叛的对手,他是采取了尽可能安抚的政策,只要愿意投降,愿意归顺朝廷的,便既往不咎,对降者还加官进爵,但是,对于吴三桂阵营的死硬分子,康熙坚决打击,绝不留情。最后,连手握重兵、原本与吴三桂关系很好的甘肃王辅臣,也归顺到清廷阵营,吴三桂越来越成了孤家寡人,而最后吴三桂的称帝,更是使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吴三桂遇到了康熙,是遇到了无法战胜的对手,康熙的策略比他高明,刺中了他的要害,吴三桂的失败是必然的。

原本,吴三桂在世时,利用其原来的影响力,还能苟延残喘一阵子,而吴三桂一死,他的孙子、号称吴周第二任“皇帝”的吴世璠,既无威望又无韬略,他当头头,叛军很快众叛亲。

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希望很大,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天命属于大清所以没有办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