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为什么可以封狼居胥,封禅不是皇帝的专利吗?
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封禅泰山是皇帝的专利,封禅仪式不是皇帝的专利,而且封和禅在广义和狭义上的意义有演变过程,不能看到封禅二字,就误以为是皇帝的专利。
霍去病不光“狼居胥”,还“禅姑衍”。狼居胥山和姑衍山都是匈奴人的圣山,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占用”敌国圣地举封禅活动,彰显了大汉国威。此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东汉窦宪的“燕然勒石”,并列为弘扬国威,炫耀武将功名的最高标准。
封禅及封禅泰山1.封禅的本意
封,就是祭天,一般会选择山上高地,以更接近天神;禅,就是祭地,一般选择在山脚下。也就是说封禅是两个仪式,合称封禅,霍去病封狼居胥只是其中的祭天活动。
封禅这个词的起源已不可考,相传春秋时期管仲就谈论过封禅。古人有崇拜天地之神的传统,祭祀的习俗,远比国家概念要早很多。建祭坛祭祀神灵,有可能起源于黄帝,不过,形成完整的封禅典仪,有可能成型于秦汉。
也就是说,封禅最早是指祀天地的泛称,老百姓祭祀也可以叫封禅,没有任何特定的政治含义。秦汉以后,将祭祀典仪政治化,形成了皇帝祭祀泰山的专有术语,从此封禅被打上了狭义的专有性质。
2.封禅泰山的意义
古代帝王封禅,地点的选择,首要条件是山要足够高,在山顶筑坛更接近天神。因为古人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所以泰山是首选。唯一的例外是武则天,她封禅的地点就在嵩山。
大多数帝王选择泰山还有一个原因:相传上古时代的帝王都是祭祀泰山。管仲就曾经说过,周成王封禅之前,共有七十二位帝王封禅泰山,包括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
可见,从春秋时期开始,封禅泰山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含义,演化为帝王向上天“请功”,并且祈求庇护的仪式。
3.封禅泰山为何成了皇帝专利
从政度层面,封禅泰山演变为皇帝的专利,始于汉武帝。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没有帝王封禅泰山的经历。齐桓公曾经诞生过这个念头,被管仲制止了。管仲的理由是,封禅泰山必须在有“祥瑞”出现的情况下才可以,齐桓公不具备。不过这只是公开说法,他其实还有一个没法说出口的理由:你又不是周天子,怎么好封禅泰山?
正因为封禅被赋予了各种门槛很高的政治含义,所以它越来越神圣化,到秦始皇封禅时,谁也搞不清封禅的仪式该如何举行,更给封禅增添了一份庄严神圣的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规定了封禅泰山的两条大纲:一是太平盛世,二是天降祥瑞。汉武帝召集儒学博士,查阅经典,重新杂合制定了一套新的封禅仪式。这些规定和典仪,都是按皇帝祭祀的标准设定,从此封禅泰山就成了皇帝的专利。
霍去病封狼居胥不过,没有哪个史料表明,除了皇帝任何人不能祭天地,更没有将“封禅”和“朕”一样,变成专有名词。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发生在西汉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战。霍去病领兵十万,从代郡出发,配合从右北平出发的大将军卫青,两路并进,对匈奴展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
霍去病全军每人配三匹战马,人歇马不歇,长途奔袭两千多里,插入匈奴腹地:
“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讯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二,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在取得对匈奴大本营毁灭性的打击后,霍去病押着俘虏,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即“封狼居胥”,又在姑衍山举行祭地仪式,即“禅姑衍”,一路耀武扬威凯旋而归。
封狼居胥为何意义重大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西汉王朝来说,是一次国威的彰显,对列代武将来说,是个人功业的最高顶点。
1.占领狼居胥山宣扬了大汉的军事实力
狼居胥山的准确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是蒙古国的肯特山。在西汉交通条件下,以汉人并不擅长的交通方式,对抗匈奴人的最擅长的骑术,竟然直接贯穿漠北,创下了不可思议的神话。
西汉初年,匈奴人肆虐的原因,就是骑兵的快速与飘忽。汉人不擅骑马,又缺少优良马匹,更不具备先进的骑兵战术。但是霍去病改变了这个历史,他屡屡突破匈奴人的想象极限,几次深入大漠,直达王庭,使匈奴人感叹:从此大漠再也不没有安全的地方了!
这场大战之后,匈奴人再次迁徙,将王庭迁入更遥远的漠北,形成“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格局,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汉民族的生存威胁。
所以,封狼居胥山不是一次简单的祭天活动,而是大汉国力的彰显,他更不是霍去病个人的炫耀,而是大汉帝国高高昂起在的头颅!
2.封狼居胥山打击了匈奴人的精神信仰
狼居胥山对匈奴人来说还有一个特定含义:它是匈奴人祭天的圣地,是匈奴人的精神信仰的代表。
匈奴跟汉民族一样,也有精神信仰,他们信仰长生天,类似于汉人的“上天”,狼居胥山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泰山”,祭祀圣地。霍去病到敌人的圣地,举办封禅仪式,无疑是对匈奴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摧残!
3.“封狼居胥”成为列代武将的精神动力
东汉和帝永远二年,车骑将军窦宪,率众突袭三千里,大败北匈奴单于于稽落山: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这就是有名的“燕然勒石”。窦宪的燕然勒石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样,成为汉帝国战胜匈奴异族的精神象征,闪耀史册。从此,这两件事也成了古代武将,个人功业追求的最高顶点。汉代以后,封狼居胥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最血脉膨胀的诗篇。
霍去病为什么可以封狼居胥,封禅不是皇帝的专利吗?
三国时期的刘备给自己的养子起名刘封,给自己的亲子起名刘禅,两个儿子的字合起来就是“封禅”,因此刘备被人指责有当皇帝的野心,因为封禅只有皇帝才能做。
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封禅合起来就是祭祀天地,有着一整套的仪式和制度,同时由于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发明的,因此从秦始皇到霍去病所在的汉武帝时期,只有一个皇帝举行过封禅,就是秦始皇,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举行封禅的时候,就连千古一帝汉武帝还没有举行过封禅,汉武帝真正举行封禅是在霍去病封狼居胥的8年后。
霍去病霍去病举行封禅是在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大破匈奴,占领了匈奴的王庭和祭祀圣地之后举行的,要知道霍去病这一次是去打仗的,既然是打仗,就会有胜有负,也同时会有各种意外发生,而且霍去病发动的漠北之战是一次长途跋涉之战,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打到什么地方,只是朝着匈奴人生活的地方攻击,最终打到了瀚海边上,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换句话说,霍去病在匈奴人的圣地上举行封禅,纯属是一种意外的个人行为,在打仗前,汉武帝也不可能让霍去病打了胜仗后在匈奴人的地盘上举行什么封禅,这是不可能的,那么,霍去病为什么要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举行封禅呢?霍去病作为汉臣,为何敢进行封禅大礼,封禅不是皇帝才能做的事吗?
封禅狼居胥山是一座山,位置在今天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北的肯特山,这里是匈奴的祭祀圣地之一,匈奴每年春秋两季在这里举行祭天典礼,姑衍山也是在今天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北,姑衍山也是当时的匈奴人的祭祀圣地,匈奴人在这里举行祭地典礼。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早期,只有秦始皇一个皇帝举行过封禅典礼,霍去病作为一个22岁的年轻人,西汉帝国的骠骑将军,封禅典礼的具体流程和礼仪连汉武帝都搞不清楚,霍去病怎么会知道皇帝封禅是如何举行的?霍去病唯一知道的,就是他占领了匈奴人的祭祀圣地,这从缴获的匈奴人祭祀小金人和匈奴俘虏的口中都会知道。
封狼居胥祭祀的地方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霍去病在占领匈奴人的祭祀圣地后,他不可能再派出个使者向汉武帝请示一下要在这里举行封禅吧,这里离长度有少说也有3000公里以上,所有霍去病在这里举行的封禅行为,都是霍去病临时决定的个人行为,只能从霍去病的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霍去病自小出身低微,也许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从霍去病一生对匈奴的战争来看,他对匈奴是非常了解的,至少打仗从来也没有像李广那样经常迷路,也没有像李陵那样战败投降,如果霍去病对匈奴一点也不了解的话,他又如何能击败匈奴?
霍去病征战匈奴以霍去病的角度来看,他打仗了匈奴,占领了匈奴人的圣地,作为一个22岁的年轻人,他总得做点什么证明自己的功绩,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与后来东汉时期的窦宪选择在碑文上刻字记载功绩不同,霍去病选择的是封禅。
霍去病的封禅并不是皇帝的封禅,况且霍去病也不知道皇帝的封禅是如何举行的,秦始皇的封禅是在中原最高山泰山举行的,后来的汉武帝要举行封禅时曾问过身边那些有学问的大臣,没有一个人知道封禅的流程和内容,所以霍去病的封禅实际上就是他个人按自己的理解所举行的一次私人封禅,或者从俘虏口中问出匈奴人是如何举行封禅的,按照匈奴人的封禅再依葫芦画瓢举行一次,这就是霍去病的封禅。
霍去病霍去病举行封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与窦宪的燕然勒功本质上是一样的行为,就是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功绩,从而青史留名,至于霍去病封禅到底做了些什么?估计连司马迁也不清楚,只是司马迁将霍去病的这种行为定性为封禅,但霍去病的封禅与皇帝的封禅是完全不同的,也没有僭越的意思,连汉武帝也认同霍去病的这种封禅并不是僭越,为霍去病的这一行为定了性,否则汉武帝早就给霍去病定罪了。
实际上,在汉武帝之前,整个华夏社会对于这种封禅行为也并不是非常了解,就连汉武帝本人封禅,也是自己按自己的意思后来定了整套的封禅流程和内容,才把封禅这种行为具体的制度定下来,而霍去病封狼居胥那会,封禅并没有一种官方的定义。
皇帝封禅最起码,华夏社会的封禅都是在中原最高山泰山举行的,只有后来的武则天有过一次例外,是在嵩山举行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华夏的封禅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在中原,二是要在中原最高山。霍去病的封禅都不在中原,而是遥远的匈奴圣地,这与中原皇帝封禅的本质都不相同。
所以霍去病的封禅只是一种彰显功绩的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禅,所以也就谈不上超越本分行事。
霍去病为什么可以封狼居胥,封禅不是皇帝的专利吗?
感谢邀请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而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不是同一概念,因而不具有对比性。
霍去病生平功绩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17岁远征,打通河西走廊,在漠北战役中取得封狼居胥的最高荣誉。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漠北之役,以此解决匈奴问题,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封禅: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总结综合上述可知,封狼居胥多指无将最高荣誉,后世如唐之李靖,明之蓝玉也曾取得这等荣誉,封禅多指帝王在治国上取得成就,也有祈祷风调雨顺之意
霍去病为什么可以封狼居胥,封禅不是皇帝的专利吗?
霍去病封狼居胥毫无疑问是无愧任何赞美之词的战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非凡。
但这件事也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霍去病为什么可以封狼居胥,封禅不是皇帝的专利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回答过,大多带着一些民族感情以及对霍去病的崇敬,尽量把这个问题合理化了,这也没什么不对。我仅在此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我以为,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以偏概全了,基本都是从霍去病的角度来分析的。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秦始皇封禅秦始皇?对,就是秦始皇,他和霍去病是没有关系,但他与“封禅”关系很大。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秦始皇封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刻石颂秦德”,他想告诉天下人,自己“功盖五帝”,既然古代的贤王能封禅,自己就更可以了,这很符合这位千古一帝的狂傲性格。
礼仪是儒家所注重的,从孔子以下,儒生们都梦想着恢复周礼。劝秦始皇封禅的是他们,改封禅流程的也是他们,估计说古代有七十二位贤王曾经封禅的也是他们,编造的成分肯定有。所以,与其说秦始皇急于得到上天的承认,不如说是儒生们急于在秦的朝堂上抢占位置。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秦始皇封禅的一个小插曲: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儒生迂腐,因为自己出了封禅的主意,但又不被批准参加封禅,没有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笑话秦始皇上山途中在大树下避雨,从这个角度来说,“焚书坑儒”不冤。
从秦始皇封禅可以看出,封禅本没有什么定制,不管是封禅的上古历史,还是封禅的规程,其中肯定都有儒生瞎编的成分。由于秦朝儒生地位不高,秦始皇时期,封禅没有形成定制。
二、汉武帝封禅如果说秦始皇是传说中七十二贤王泰山封禅之后的第一人,那么汉武帝就是第二人。那么汉武帝封禅的目的是什么呢?和秦始皇一样吗?
《史记·封禅书》:“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主方。匿其年及其生长……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於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
这段的意思是,有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求见汉武帝,说有“祠灶、穀道、卻老方”,也就是祭灶、辟谷(道家养生方法,类似绝食)、长生药方。汉武帝年轻时就开始寻找长生的方法,李少君投其所好了。李少君的长生方法有如下步骤:祭祀灶王——引来神秘事物——神秘事物能让丹砂变成黄金——用这黄金做的餐具能长寿——长寿了能见到仙人——封禅得到长生。于是,汉武帝开始亲自祭祀灶王,并派方士出海。后来李少君死了,汉武帝却坚持他是升仙了,然后指派人继续李少君的“事业”。而出海那些人找不到仙人怎么办?只好编故事瞎说。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长生是多么的执着,而他泰山封禅的目的和秦始皇不一样,事情也不是儒生促成,这只不过是李少君长生方的最后一个步骤。而这个目的不好对外说,只能随着儒生按“受命于天”的说法来宣传。
所以,汉武帝封禅有着更高的追求,根本不在乎儒家所宣传的所谓封禅含义。既然皇帝本人不在乎,那么,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没毛病,反而是汉武帝解气、提高自信心的法宝。
有人会问,汉武帝不在乎,儒生们也没意见?虽说“独尊儒术”提高了儒生的地位,但这只是汉武帝的策略,一直到宣帝朝,西汉执行的一直是外儒内法的国策。儒生即使对霍去病有意见,也不敢惹这位暴脾气的皇帝,多年后司马迁的遭遇在武帝朝还算是轻的,当时被灭族的何止李陵一家?
再说,霍去病所为是当时全国人的骄傲,儒生们肯定也觉得扬眉吐气,既然皇帝不在乎,自己不提也罢,因为提了有可能掉脑袋的是自己。
三、匈奴祭天地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而后直逼贝加尔湖,这些地方对匈奴人来说是很神圣的,卫青龙城之战都没有这么深入过。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用独有的方式表达信仰。匈奴人春秋两季在这两座山上进行祭祀,祈求马壮牛肥,人丁兴旺。匈奴人对这两座山一个湖的感情,有点类似后世穆斯林对圣地麦加的感情,只要这几个地方还在那,族人还能在那里祭祀他们自己的天地,那么,受伤、战败都没关系,有自己的神灵庇佑,还能卷土重来。
这两座山一个湖相当于匈奴人的心灵底线,精神寄托。要想击败匈奴人,光在肉体上击败并不彻底,精神上的打击更为深刻,这也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霍去病封狼居胥霍去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大意是说,霍去病少言寡语,极度自信,不受旧有兵法、规矩束缚,也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不爱惜士兵,一心只要完成目标。细想想,确实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心无旁骛,最快最好的做成事情,性格使然。
一个一岁就成了外戚,小姨是皇后,表弟是太子,舅舅是大将军,皇帝小姨父还十分喜爱,从小不怎么读书,不信权威,成天在部队里混的孩子能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只能是天不怕地不怕这种。
霍去病的性格和现在很多男频网文的男主性格很像,自信、狂、傲、杀伐果断、不守规矩、为达目的不计后果……说反了,应该说很多网文是根据霍去病的形象来塑造男主的。
这样的霍去病在登临狼居胥山的时候会怎么想?为什么要封狼居胥?一个字——爽!
怎么样最能打击匈奴,最能显示汉军军威,霍去病就做什么。他这样横空出世的将才根本不考虑儒生会说什么,估计他都没正眼瞧过那些文弱书生。而他的小姨父汉武帝一直以来对他是百分百支持,儒生又敢说什么?既然儒生所宣扬的一套根本不在霍去病考虑范围内,那么,在狼居胥山祭个天,在姑衍山祭个地,既能击溃匈奴人心理防线,又能彰显汉军军威,小姨父肯定会支持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诉,我认为霍去病封狼居胥是在封禅流程还不完备,汉武帝支持,别人不敢有意见的情况下完成的,是当时当地战略战术上的最佳选择。封禅被认为是皇帝的专利,是汉武帝以后儒家搞出来的事,而霍去病封狼居胥在此之前,不冲突。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霍去病为什么可以封狼居胥,封禅不是皇帝的专利吗?
首先要纠正一个理解的误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指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纪念北击匈奴大胜的故事。这里的“封”不是“封禅”,而是将霍去病的丰功伟绩筑坛立碑以供后人瞻仰歌颂。
关于霍去病大胜匈奴单于,古籍有如下记载:
......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去病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虏言单于东,乃更令去病出代郡,令青出定襄.....去病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亡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于青。既皆还,上曰:“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讯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二,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票骑将军。 ——选自《汉书·传·卫青霍去病传》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数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而后乘胜挥军向西北,直到西部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
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自霍去病后,“封狼居胥”成为后世所有武将的最高追求。
因此,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为大汉王朝驱逐匈奴,扩大漠北疆域,而非“封禅”之说。
另外说一下,古代为了“封狼居胥”闹出笑话的也大有人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一日他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思绪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仿佛看到了那座象征着武家最高荣誉的狼居胥山,心中大喜,于是刘义隆对臣下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
虽然夸下了海口,但刘宋王朝的军事实力却打了脸。元嘉27年,刘宋的第三次北伐失败,强大的北魏军队长驱直入一直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逼近刘宋都城建康,刘宋几乎亡国。后人在提起这段往事时,对刘义隆的大话充满了讽刺和不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霍去病为什么可以封狼居胥,封禅不是皇帝的专利吗?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青史回声,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封狼居胥不是封禅,这是两码事。要知道狼居胥山可是在长城以北,大漠之地,所以你见过中原皇帝会跑到大漠封禅?这显然不可能。
从广义上讲,封狼居胥是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历史上仅仅只有寥寥数人才获得此殊荣。当然从狭义来说,指的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年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后,于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这也就是说,封狼居胥适用于古代的将领,尤其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你想,皇帝会争这个名号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中原皇帝要封禅,会到哪里?泰山。
也就是五岳之一的东岳泰山。
从秦始皇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后,泰山就成为了历代君王进行封禅大典的不二之选。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到泰山进行封禅的。历史上去泰山封禅的皇帝没有几个,秦始皇算一个,汉朝的汉武帝和光武帝、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唐朝的唐高宗和唐玄宗、宋朝的宋真宗以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这么看来,两千多年来,真正来泰山封禅的不超过十个,除此之外,也有到此地巡狩祭祀的。
所以,皇帝进行封禅的,而且被公认的,也只有这个泰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