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谁做得好?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不能放在一起比的,杯酒释兵权本来就是一段伪历史,它体现只是北宋崇文抑武思想的开端,而不是事实。假设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单纯从抑制功臣派武将势力讲,当然杯酒释兵权做得更好,但是如果从政治影响力角度看,刘秀无疑更高明。

从抑制武将角度,赵匡胤比刘秀做得更简洁

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比较,最直观的共同点就是,二者都解决了开国功臣功高盖主,对皇权构成威胁的问题。如果单从这个目的性考量,毫无疑问杯酒释兵权更好。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集中在建武十三年前后,尤其是天下统一后的建武十三年,一次性解除了十几位将军们的兵权。与解除功臣派军权同时进行的,还有两个配套工作:

1.增加功臣派的物质待遇

刘秀在解除功臣派君权的建武十三年,给所有的功臣们都增加了封地,光万户侯就出现了五六几位。除了给功臣们丰厚的物质待遇外,功臣派的家属子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比如耿弇,除了他,他的父亲也是功臣,耿弇的三个弟弟都得到了封侯入朝的殊荣。

东汉一朝,很多功臣家族累世出将入相,甚至与皇家结亲,传统就来自于刘秀。

2.部分功臣转型

除了物质待遇外,还有很多功臣个人角色发生了转变,继续发挥“剩余价值”。比如邓禹、贾复,他们交出兵权后,被刘秀赐予特进(位同三公的荣誉职务),经常受诏进宫,参与朝政议论。另外还有部分功臣转型为文吏,比如耿纯、马成等人,到地方做了太守。

总之,刘秀退功臣进文吏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有很多配套工作,而且这些配套工作,多年前就陆续开展。

杯酒释兵权就远没那么麻烦了,喝了一顿大酒,连吓唬带感情攻势,外加上物质引诱,三下五除二,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就收到一堆辞职报告。无论从简洁程度,还是赵匡胤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后遗症,都远比刘秀好一百倍。

是刘秀无事生非?还是赵匡胤太神?都不是,而是杯酒释兵权根本就不存在!

历史和故事的差别,解决武将兵权问题不简单

又回到一个老问题:为何每朝开国后,总会出现皇权与功臣势力的矛盾?很简单,开国功臣远不是一群胳膊粗一身蛮力的野兽派,而是一群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他们相互之间,与皇权之间相互渗透共生,矛盾冲突尖锐,且难以剥离。

以刘秀与功臣派的血缘关系为例说明,刘秀的两任皇后郭圣通和阴丽华家族,分别是河北和南阳豪族,以这两个家族为核心,又分别与刘氏、耿氏、邓氏、张氏、樊氏等结联成了一张庞大的利益网,只要动其中某一个节点,全网震动!

面对这张网,即便是皇权也做不到肆意妄为,只能以共生共荣为前提,谋求一致性。

其实赵匡胤面临的环境也一样,虽然北宋初年没有了豪门士族集团的掣肘,但是士族地主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点不比门阀之间差,而且显得更隐性。比如张永德、李重进,这都是后周皇室血亲,与符彦卿等外戚形成复杂的利益网。

在这种情况下,靠兵变坐上龙椅的赵匡胤,有可能靠一杯酒就能解除所有武将的兵权吗?

有人说有利益保障,干嘛还得要权力?这话说反了,应该是没有权力哪来利益保障?赵匡胤说得再轻巧,所有人都明白,交出权力后,就意味着自己今后的利益全凭别人掌握,今天有明天就可能没有。只要你想着利益,身陷利益,就摆不脱这层束缚!

所以,杯酒释兵权只是一则美丽的童话,根本不存在。人们已经从《涑水记闻》、《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的蛛丝马迹中,整理出了这则故事的源头,不用争了,假的!

退功臣进文吏的政治影响力远超杯酒释兵权

假设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它的政治影响力也远远无法与退功臣进文吏相比。正因为解除功臣兵权的复杂性,所以,刘秀的退功臣,是一个系统工作,是刘秀架构新型政权结构的一部分。

简单类比来说,刘秀做了一个政权结构设计,在他的设计中,功臣集团的身份都被定义为东汉帝国的政治基础,类似于一个股份集团公司的股东。

也就是说,功臣集团不光是靠军功谋一代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可以凭借是股东身份,伴随东汉帝国,谋得家族永世分红!

帝制王朝,铁打的龙椅流水的臣,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东汉帝国,一直保持士族豪门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个结构的缔造者就是光武帝刘秀,正是因为这个创举,刘秀才得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的“风投”,从更始政权的打工仔,翻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

刘秀的神奇就来自这里,这是一次帝国蓝图设计的胜利,政治上的胜利。有这个蓝图在,士族豪强集团愿意投资,天下统一后也愿意交权,因为他们是股东,根本不需要靠军权保障利益!

所以,刘秀的退功臣进文吏,不能简单地视作一次对武将的兵权解除,而是刘秀政治架构里一个“规定动作”,是与功臣集团的一次合约践行。杯酒释兵权只是一次孤立的,目的性很单纯的事件,它所包含的意义,跟退功臣进文吏没法相提并论。

结束语

有一种说法是,刘秀的这个政治结构,导致东汉皇权始终受制于士族豪门集团,也是东汉帝国灭亡的很重要原因。

确实是这样,不过也不能将东汉帝国的衰败责任,全部推给士族豪强集团。作为一个政治势力,士族豪强集团对皇权具有两面性,它既是皇权的拱卫者,又是皇权的制约人,历来政治势力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退功臣进文吏和杯酒释兵权哪一个更好,没法简单作比。假如杯酒释兵权是真的,且可行的,从单一目的出发,当然是最好的手段。从事实情况看,刘秀的方略显然更智慧,影响更深远。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谁做得好?

这两件事从本质讲没有区别,也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两人做的都很优秀。有人会说赵匡胤对待统兵大将一撸到底,其实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翻开唐宋之间的历史你会发现,几乎都是统兵大将取代前朝而有天下,赵匡胤自己也是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但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来刘秀和赵匡胤作为开国帝王都还是比较仁厚的,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谁做得好?

刘秀和赵匡胤,是开国之君中,难得不杀功臣的皇帝。两人成功登基后,对于功臣的态度也是出奇的一致。虽然两人都对功臣权力做出了限制,但论效果,还是刘秀处理得比较成功。

刘秀实行退功臣、进文吏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鉴于西汉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尾大不掉等现象,刘秀为了加强皇权集中,展开了一系列措施。

刘秀之所以能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功臣集团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和刘邦大封功臣,后续又逐一剪灭不同,刘秀的措施是比较温和的。

优以宽科,完其封禄。

到光武帝末年,封侯的大臣大约有130多人。对这些人,刘秀在给予高官的同时,也不吝赏赐。但等到东汉统治稳固后,刘秀却又出台了严厉的措施。

第一,让拥有重兵的功臣远离京师,不让他们扎堆聚集在京师,远离了政治中心。第二,刘秀非常注意控制功臣的封地大小,而且不让他们参与朝政,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而不任职,只定期朝拜皇帝而已。

退功臣,架空三公,刘秀把实权放给了自己的私人秘书团——尚书台。原来尚书台只是负责公文发放,资历浅、任务轻。但刘秀却加大了他们的权力,最后甚至不经过三公便可处理天下事。

为选择士人到朝廷当官,刘秀进一步完善了察举制,以此保证官员的来源,稀释原本功臣集团的权力。这些人因为没有军功可恃,也不易对皇权产生威胁,自然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皇权稳固。

赵匡胤实行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赵匡胤也采取了杯酒释兵权,使得手下大将交出兵权。赵匡胤这样做,固然没毛病,也终结了五代以来,武将凭借武力篡权的现象。

但在后续的过程中,赵匡胤却有些矫枉过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然而兵将不相习,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强不到哪里去。而且平常时候,还常常通过频繁调动军队,将领却留在原地不动。

赵匡胤为了革除唐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做得有些过了头。整个宋朝,不得不用兵,却又看不起兵。大量的军队没有战斗力,而朝廷却又不得不养着如此多的兵。时间一长,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便压垮北宋王朝了。

而刘秀在退功臣、进文吏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剥夺功臣领兵的权力。许多拥有重兵的将领,甚至在边疆一呆就是几十年,甚至亲自上表请求回归都不被允许。所以,东汉虽然战力不比西汉,但依旧能把大败匈奴。而宋朝就比较悲催了,基本被周边的游牧民族政权轮番狂虐。

即使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孙吴等都能对周边形成压制,而北宋基本是一直被周边压制。因此,虽然刘秀、赵匡胤都是压制了功臣,大力提拔了士人参政,但显然刘秀做得更好。

刘秀在加强皇帝集权的过程中,依然让战力饱满。而赵匡胤固然加强了皇权,最终却是“积贫积弱”。两者高下,一望可知。当然,两人面对的背景大不一样,这一点也是我们要明晰的。只能说单从效果上看,刘秀显然更成功。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谁做得好?

个人认为刘秀要做的好一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对比

其一,刘秀得陇望蜀之后,基本上统一了大部分疆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为了与民休养,开始止武修文,开始大力启用文官,对于,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当然也没有忘记,赐予他们高官厚爵,但是收了他们的兵权。避免了拥军自傲,但仅只是不让他们参与政事,并不是将他们弃之不用。而赵匡胤则是直接将他们做富贵闲人,从根本上重文轻武,给北宋的朝廷留下了长久的隐患。

其二,刘秀只是重用文官治理天下,并非用文官去掌管天下,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虽不参与朝政,但一旦国家有需要他们人要奔赴边疆,还是武将负责军事。而北宋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完全被文臣打压,常常出兵,武将带兵,但文官监军,也就是说,军事决策权掌握在文官手里。外行指挥内行,打仗焉能获胜!所以,东汉依然军力强大,而北宋军事孱弱,尤其对外战争,更是胜少败多,屈辱求和。

其三,由于对待武将的政策的差异,东汉王朝依然名将如云,而反观北宋,有名之将屈指可数,更是很少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东汉王朝并不是限制武将的能力,只是限制武将势力,不让他威胁到中央的皇权威信。而北宋则直接导致武将不受重用和信任,导致武将缺乏,直接导致国家的保卫力量从根本上削弱了,也是导致北宋靖康之耻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显然对比下来,刘秀做的显然要比赵匡胤好的多!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谁做得好?

建武十三年,随着刘秀统一了大部分疆土。这些功臣怎么处理,是不是会也造反,刘秀的老祖宗刘邦功成后大肆屠杀武将。刘秀不愿意这样做,那么该如何处置这帮功臣?

刘秀很快便想出了办法,即“高秩厚礼,允荅元功”。在吴汉征蜀归来后,刘秀大宴群臣,并对功臣大肆封赏。刘秀对待功臣的策略,仅仅就是重赏?当然不可能。在重赏功臣的同时,刘秀还罢免了左、右将军,提倡“偃干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学”。刘秀释放的政治信号,很快便引起了部分功臣的警觉。为了避免步上汉初韩信的后尘,邓禹、贾复急忙放弃兵权。其他大将看这两人都交出了兵权,便同耿弇一样交出将军印。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皇位后,就思考唐朝末年,不过十年时间就换了12个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呢,大臣说到还是问题之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果然,宋太祖不久后就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于是在一天晚上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谁做得好?

“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开国皇帝打下江山后,为巩固政权往往大杀功臣,但也有几个皇帝是例外,其中最出名的是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他们实行善待功臣的政策。

刘秀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与功臣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 ,君臣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统一天下后,刘秀善待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让他们一个一个安享荣华富贵。

刘秀治理天下实行偃武修文,进文吏退功臣的政策,除邓禹、李通等少数人以外,其他功臣一概不许参与政事,而让他们保留爵位,赐以封赏,安享荣华富贵。另外,光武帝严格控制兵权,如将军在外领兵平叛,一旦战事结束立刻收回兵权,这样就避免了君臣猜疑、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

据《后汉书·马武传》记载:“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列侯,而太官无余。意思是说光武虽然制约功臣,但常常能够曲法宽容,饶恕他们小的过失。远方进贡的好东西,一定先要遍赐列侯,而宫廷中往往没有剩余。

功臣去世后,刘秀还亲自送葬以表达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如功臣祭遵死后,光武“愍悼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丧礼成,复亲祠以太牢,诏大长秋、谒者、河南尹护丧事 ,大司农给费”。

赵匡胤同样也善待功臣,留下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建隆二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将军们说:“如果没有诸位,我当不了皇帝,但现在当了皇帝,却天天睡不好觉,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闻言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定,谁敢再有异心?”

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如果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即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石守信等将领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知此事该如何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并建议他们“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将军们磕头叩谢。第二天,各位将军就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批准,并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