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为何不要呢?

刘表向刘备托付荆州,发生在刘表病逝前。刘备之所以拒绝,表面原因是刘备受到刘表厚待,不忍心夺人所爱,其实那都是《三国演义》的立场,真正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刘表托荆州不是真心,二是刘备根本没办法镇得住荆州豪族势力,三是荆州的实力难以抗曹,守不住。

建安十二年,刘表病重,托付荆州之事,大致发生在这一年底或者第二年去世前,《魏书》记载:

“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感情因素:刘备受刘表厚爱,不忍心夺人所爱

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刘备失去了在河北生存的依靠,他仓皇逃命期间,连老婆都不要了,关羽也成了曹操的俘虏。刘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刘备张开了温暖的怀抱: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刘备自建安六年,到刘表去世的建安十三年,整整在荆州生活了七八年。期间,刘表对待刘备以上宾之礼,还给了他部分兵权,让他镇守新野。

以刘备的处境,刘表没有把他捆送给曹操,就已经是大恩大德了,刘备心生感恩之意,也是人之常情。假如刘备接受刘表所托,那就是鸠占鹊巢,这个道德枷锁刘备背不起。

心理因素:刘表言不由衷的试探,刘备心知肚明

三国时期,东汉政权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地方州牧事实上都成了军阀,官职继承都采用父子相传,俨然独立王国。

刘表有四个儿子,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的继承人之争,闹了好几年,但不管怎么说,都不应该落到刘备头上。刘表自己的理由是,儿子们都不成器,荆州名将凋零,他们都承担不了大人,只有刘备有能力守得住荆州大业。

不过,刘表的这话很言不由衷,怎么听都像是对刘备的试探。

其一,刘表一直对次子刘琮疼爱有加,因此不惜牺牲法定继承人长子刘琦。可见刘表就不是个理性的人,感情用事。请问他凭什么对客居的刘备,产生那么大的好感,连最疼爱的儿子都要放在其次?

其二,荆州到底是谁的荆州?假如是个人的,就没有理由给刘备,假如是国家的,为何非要给刘备而不是曹操?曹操毕竟代表了朝廷,他的话就是汉献帝的圣旨,刘表凭什么不听从?把荆州给谁,才能利益最大化,这个结论很难得出吗?

其三,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怎么看都不是一条心。刘备在荆州期间,不断结交当地豪杰,这件事引得刘表很不高兴: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刘表一直暗地里防着刘备!一句话点名了刘备在刘表心目中的地位:你就是一名走投无路的客,留你是让你为我服务的,不是让你反客为主!

所以,刘备在荆州,生活待遇不错,政治待遇很微妙,刘表给他布满了雷区!因而刘表病重期间的话,其实就是一种试探,假如你野心侧漏,我一定要干掉你,免得你将来生事!

这一招被刘备学会了,多年后,他躺在白帝城,也对诸葛亮说了相同的话。

政治因素:荆州豪族势力不站在刘备这一边,他坐不住

刘备对刘表的言不由衷看得很透,这还不是最主要的,老谋深算的刘备,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另一大短板:荆州豪族势力不站在他这一边,即便刘表真心将荆州让给他,他也镇不住。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荆州地盘豪族势力非常强大,当年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竟然被当地豪族阻隔,不得上任: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蒯州刺史。时,江南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 。”

刘表依靠蒯氏和蔡氏家族的支持,用一场鸿门宴,诛杀了当地豪族五十五人,这才入主襄阳,又通过近二十年的经营,才将荆州、交州千里疆域控制在手。

地方豪族势力有个特点,他们通过联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经年累月,形成复杂的利益关系网,外力势力根本无法渗透。刘表之所以能突破这层关系,就是由于他与蔡氏、蒯氏、诸葛氏、张氏、黄氏等家族,形成了利益链结构。

刘备没有这个条件!

一来他是河北涿郡人,不是荆州坐地户,两眼一抹黑。二来刘备的出身就是寒门士族,与东汉末年的豪门士族集团没有交集。事实上,豪门士族集团对寒门士族的立场是鄙视的,排斥的,寒门士族的出路只能依附豪门士族。

刘备虽然靠个人的努力,让自己名声大噪,但是他缺少利益集团追捧,这个先天缺陷是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补足的。这就是刘表敢收留他的原因,也是刘备到荆州后,不停地忙于结交豪杰的原因。包括诸葛亮等人在内,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刘备阵营的。

只要蔡氏、蒯氏、张氏等核心成员不点头,刘备想接管荆州就是个笑话!这些豪族能站在刘备这一边吗?呵呵,没杀了刘备就算不错了,他们的利益要在刘琮身上才能最大化!

形势因素:曹操兵临城下,以荆州的实力根本守不住

刘表刚一死,曹操的五十万大军就浩浩荡荡一路南下,旬月间,南阳郡就丢了,刘琮也乖乖地奉上了降书。

荆州虽然地域广阔,军士十几万,但是是虚胖。刘表长期以来采取自守策略,既不归附任何势力,也不积极进取,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军队疏于征战,战斗力不强。

更要命的是,刘表晚年,因为继承人问题,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导致内政荒疏,各派势力各怀鬼胎,一盘散沙。曹军刚一出动,内部立刻分崩离析,刘琮在蔡氏的撺掇下,立刻投降了。

老江湖刘备,不可能看不出荆州内部的这个巨大黑洞。以荆州的局势和实力,即便刘备接手荆州,他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个局面,也无力抵挡曹操的攻击。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假如刘备接手荆州,荆州势力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他捆巴捆巴送给曹操做见面礼!

综上所说,刘表将荆州让给刘备,本身其诚意就值得怀疑,刘备不光出于道德不能接受,他也没能力接管荆州,更无力短期内改变荆州政治格局,形成对抗曹操的战斗力。

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为何不要呢?

三国时期,刘表要把荆州托付给刘备,这不是个小事,江湖上也一直在盛传,以为刘备仁德不想得而居之。

这事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裴松之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注,引用了一些史料: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魏书曰:表病笃,托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从《英雄记》和《魏书》引注的资料,都记载了刘表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刘备不愿意接受,有人就劝刘备听从刘表之言,但刘备说:“刘表待我很厚,如果我听从了他的话,别人不了解情况,还以为我不地道,所以不忍心哦。”

对此,裴松之的评论是:

 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适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他认为,刘表夫妻一直很溺爱刘琮,舍弃合适的继承人长子刘琦而立庶子刘琮,这事已经策划很久了。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把荆州让给刘备,这话不可信。

豹眼认为,裴松之说得有道理。长子刘琦适合做继承人,但刘表都不想让他继承荆州,咋会把荆州让给外人呢?尽管刘备也姓刘,也号称是皇室宗亲,但跟刘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更何况,刘表与刘备的关系,并不是多么的融洽。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陈寿说得很清楚,曹操攻击刘备,刘备就想投靠了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以上宾之礼对待刘备,并增加刘备的兵力,让他屯兵新野防御曹操。

之后,荆州豪杰依附刘备的人日益增多,引起了刘表的疑心,于是,暗地里防备着刘备。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刘表不放心刘备,就命令他出兵进攻曹操,在博望坡与夏侯惇、于禁等对战,设伏兵大败夏侯惇。

从这里看,刘表与刘备并不很融洽,刘表一直在防备着刘备,而且让他进攻曹操,以消耗刘备的势力,想借曹操之手除掉刘备的心思,也不是没有。借刀杀人,刘表会玩,杀祢衡就是一例。

这里说的荆州豪杰,可能是指徐庶等人,此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也就在此期间,司马水镜先生,举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要做大事,招揽人才,无可非议,恰恰是英雄之举。但客观上,的确会引起刘表的猜忌,对他防范就在情理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裴松之所言,刘表要把荆州托付给刘备之言不可信。甚至,刘表把刘琮托付给刘备也不放心,担心刘备会抢夺了刘琮的地盘。

再看一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是咋说的: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说得很清楚,荆州可是个好地方啊,地理位置那是相当不错,而他的主人却不行,守不住这个地方,这是上天要赐给将军您哦,您难道就没有点想法吗?

接着,诸葛亮又说益州、汉中都可以拿来给您哦。

先主刘备倒也干脆,就一个字“善”。

于是,刘备跟诸葛亮就好得不行不行的。

关羽、张飞看不下去了,心中很不爽,醋意大发。

刘备就说,都不要逼逼啦: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没办法,关羽、张飞虽然还不服气,但也就不好再说啥。

从这里也可以佐证,刘表不会把荆州让给刘备。反而是刘表的顾虑并非多余,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就与刘备一起打起刘表荆州的主意。

可知道,刘表是诸葛亮老婆的姨夫,也算是要紧的亲戚哦。

既然是亲戚,诸葛亮胳膊肘向外拐先不说,起码他对刘表家里的情况知根知底。这也是刘备对诸葛亮刮目相看的原因之一。

司马水镜向刘备同时推荐了卧龙、凤雏。庞统在司马水镜眼中是南郡士子之首,起码在他心里庞统比诸葛亮要上。但庞统投奔刘备时,刘备开始并没有对庞统青眼有加,远不如对待诸葛亮热心。其中的原因,不能说跟诸葛亮与刘表密切的关系无关。

据《先主传》记载:

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㈠曹公南征表,会表卒,㈡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㈢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卒,次子刘琮继位。曹操大军一到,刘琮就投降了曹操。

刘备仓促从樊城撤退,路过襄阳。诸葛亮劝说刘备趁机进攻刘琮,就可以得到荆州。但刘备以“吾不忍也”拒绝。

刘备停下马,在城下呼喊刘琮。把刘琮这小孩给吓得趴在地上起不来,刘琮左右及荆州许多人多归附了刘备。

据孔衍《汉魏春秋》记载:

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这里说得很详细,刘琮投降曹操时不敢告诉刘备,等到刘备听说追问时,刘琮才派遣宋忠去跟刘备说明情况。刘备大怒,恨恨地说:“你们不早说,祸到临头才告知我。就是砍了你的狗头也不解我之恨。”

在这里,孔衍没有明确说明是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把守的襄阳。但刘备明确地说:“刘表临终之前托孤于我,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弃诺言,我不能做这样的事。否则,将来有何面目再见刘荆州哦。”

这段记载,与陈寿的表述,对比来看,就特有意思了。

可以设想一下,刘备说完这话,诸葛亮脸上是青一块紫一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孔衍为了给诸葛亮留个面子,没有点名道姓说是谁建议刘备攻襄阳。而陈寿毫不客气地说诸葛亮建议的,没给诸葛亮留一点脸面。

陈寿仅仅说刘备“我不忍也”,而没有具体细说,就是不想说刘备多么仁德。而孔衍为了表述刘备的仁德,详细记载了刘备说得一通话,明确记载刘表临终托孤于刘备,刘备不愿意背弃信义,做对不起刘表的事。

但刘表托孤一事是刘备自己说的,是否是真没人佐证。

孔衍为了提升刘备的仁德,就以刘备之口说出此事,是真是假,由后人自己琢磨。但也不好直接说诸葛亮的不仗义,因而隐瞒他的名字;而陈寿没有隐瞒诸葛亮的不仗义,但却有意在隐瞒刘备的仁德。

这就是史书,读史书读得就是这个味道。

《典略》记载:

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  

刘备经过刘表坟墓,还专门去祭奠一下,涕泣而去。这让诸葛亮情何以堪?

但史实究竟如何呢?刘备又为何涕泣呢?

现在已经没有人准确地清楚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豹眼认为:刘表并不会把荆州让给刘备,但在临终之际,尽管不放心刘备,把刘琮托付给他还是可能的。因为刘表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许他认为刘备得到荆州比曹操得到荆州要好,在对待刘琮的问题上会好一些。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或许是刘表的真心。

那么,诸葛亮的建议有没有道理,刘备真的是因为不忍心而不攻打襄阳吗?

这恐怕不是。

取荆州是诸葛亮在出山前就与刘备沟通好了的,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也是正确的。之所以诸葛亮有此建议,是有信心守住的。

但刘备并非不想要襄阳,只是怕守不住。如果守不住,既丢了道义,恐怕还带来麻烦。如果被曹操包了饺子,想再撤走就难了。

这是刘备真正担心的问题,但他不会如此说,却讲出了一大篇冠冕堂皇的话。这让诸葛亮羞愧地无地自容,不说想死的心都有,起码后悔出山。

等到刘璋要求刘备入川时,刘备故伎重演,但诸葛亮吃一堑长一智,一言不发了。好在又冒出了庞统这个不知根底的伙计,力劝刘备入川。

在豹眼看来,刘备心比天高,但的确有些运气。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说: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看看人家刘备,越是颠破流离越是讲信义,越是遇到危难越是不失仁道。用这种方式感动三军,最终能成就大事,也就在情理之中哦。

其实,刘备这一招也就忽悠关羽、赵云这样的忠义之人,诸葛亮心里门清,是忽悠不了他的。

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为何不要呢?

刘备依附刘表八年的时间,要说他对荆州不动心,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他做梦都想拥有自己的窝。

建安十三年的七月,刘表病重。王桀在《英雄记》里记载,:“(刘)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这时也在依附刘表做事,他经历了荆州的动荡。他的记载应该是真的。

当时的荆州,北有曹操大军逼近,东有孙权虎视眈眈,内部黄祖被杀,可谓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处境险恶。刘琮年幼,又有蔡瑁张允等人的胁迫,根本没有能力应付内外复杂的局势。

荆州的局势,刘表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把荆州送给刘备,并不是送一个枕头或是香饽饽,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要是这时传位给刘琮,那几乎是要害了他。

但是,刘备没有顺水推舟接手荆州。刘备当然是一个聪明人,尽管他对荆州也是梦寐以求,可是他懂得此时接手荆州,显然不是时机。

如果接手荆州,刘琮集团绝不可能顺从,善罢甘休,蔡瑁张允等势力远远超过刘备,一场内讧在所难免,甚至会导致兵戈相见。而曹操大军南下将至城下,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对外。

如果因为内讧丢了荆州于曹操,有点得不偿失。只要荆州不丢给曹操,日后刘备从刘琮那里得到荆州还是相对轻松些。

刘备也很清楚荆州的局势,他想尽力维护荆州不失于曹操,他没有答应刘表,又回到了新野。

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去世,刘琮掌权荆州。刘备从新野撤回到了汉水北岸的战略要地樊城,他积极修筑攻势,一心抵抗曹操。却没想到,九月,刘琮在曹操大军到新野时,直接投降了曹操。这几乎是挖了一个大坑,差点没把刘备坑死。

事实上,刘备没有接手荆州是对的。如果他接手荆州,免不了与刘琮集团产生内讧,荆州内部也不会稳定。加上曹操大军一到,荆州士族难免有投靠曹操的,刘备则会内忧外患,连逃跑的机会也没有了,到时一定是被曹操饱饺子的下场了。

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为何不要呢?

关羽刘表要把荆州托付给刘备这个说法确实流传很广,但是可信度不高,所以谈不上刘备要不要了。

刘表对刘备并不信任,加上宠爱自己幼子,不大可能把荆州让给刘备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回中,刘表病重以后曾经想托孤给刘备,因此特意把他招来,对刘备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不过从之后刘表遗嘱任命长子刘琦为荆州之主,刘备只是辅佐刘琦看,刘表说这句话只是为了试探刘备而已,并不是真心想把荆州交给他,要是刘备一句话说错,估计就没好果子吃了。当然,刘备也是千年的老狐狸,这个时候自然不会说错话,表示一定竭力辅佐刘琦,不会有二心。

除了《三国演义》外,《英雄记》和《魏书》也记载过刘表临死前有意把荆州交给刘备,但是被刘备拒绝。从这点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述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结合《三国志》的记载看,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

在刘备兵败汝南逃到荆州依附刘表以后,刘表亲自出城相迎,以上宾之礼相待,又给刘备部队,让他驻守新野,以防曹操南下。不过刘表虽然表面上对刘备很客气,实际上并不是太信任刘备。特别是随着刘备在荆州时日一久,结交了很多荆州人士,刘表的疑心就更重了。所以曹操北上攻打乌丸时,刘备劝说刘表袭击许昌,刘表并没有听从。

刘表既然对刘备如此猜忌,加上一向喜欢幼子刘琮,为此不惜跳过了自己的长子刘琦,自然更不可能把荆州交给毫不相干刘备。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刘表要把荆州交给谁,也不能完全做主。

刘表单骑入主荆州,却能很快稳定荆州的局势,和得到了蔡、蒯等荆州豪族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时期地方豪族本来就有很大势力,此时有了拥戴刘表的功劳,蔡、蒯等家族在荆州的力量也是更进一步。蔡瑁、蒯越、蒯良等人成为刘表手下的重臣,刘表还娶了蔡瑁的姐姐蔡氏为妻。

而刘表的次子刘琮是蔡氏所生,又娶了蔡氏的侄女为妻,和蔡氏一族关系密切。也正是靠着蔡家的支持,他才能挤掉刘表的长子刘琦,成为刘表的继承人。而蒯越、蒯良等人都支持刘琮投降曹操,从这点来说也不可能支持一向和曹操关系不好的刘备。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刘表真的有意让刘琦或者刘备接管荆州,也要面对不小的阻力。按照刘表哪种优柔寡断的性格,不大可能有此魄力把荆州交给刘备,因此演义里的说法不大可信。

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为何不要呢?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当时天下十三州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省,包括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河南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以及贵州的东部,当时的荆州地处整个华夏的最中间位置,历来就是战略要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因为最高长官荆州刺史王睿被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逼死,以董卓为首的朝廷就派出了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刘表带着委任状单骑入荆州,靠着蒯越、蒯良、蔡瑁等当地豪强大族的支持,迅速统一了荆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荆州王。

之后,刘表主政荆州长达17年之久,靠着不俗的个人能力,刘表杀死了孙坚,收编了张绣,挫败了刘璋东进荆州的意图,挡住了孙策与孙权攻打江夏的进攻,南征交州,北扰曹操,为荆州营造了17年的和平与繁荣,算得上成功有为的一方霸主。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方枭雄,早年郁郁不得志,东奔西逃,颠沛流离,投靠过一个又一个的势力,从公孙瓒到陶谦、吕布、曹操、袁绍,最后在北方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得南下投靠荆州的刘表,这一年是公元201年。

刘备这个人特长不多,但有一点很突出,就是笼络人心的手段,三国没几个人比得上刘备的,关羽、张飞这样的英雄能够誓死跟随刘备,不就是因为刘备笼络人心的手段,就像刺客也被刘备忽悠得真情告白,连幕后主使都供出来了,刘备这能力可真不是吹的,能够一直忽悠人跟随,只能说明刘备就是真仁义。

自从刘备来到荆州后,笼络人心的老毛病又犯了,当时刘表让刘备为自己镇守荆州最北边的新野县,给人、给钱、给地盘,刘备也乐得有一块容身之外,靠出卖武力为刘表保平安,有仗时就打仗,没仗打时刘备就在当地收买人心,日后蜀汉政权很多人都是这个时候刘备笼络收买的,比如徐庶、魏延、向朗、诸葛亮等人才,大部分是刘备在新野驻守的五六年时间中得到的。

对于刘表来说,刘备是相当独立的势力,两人算是合作的关系,并不是从属关系,刘备在自己的地盘上收买人心,刘表自然不开心,再加上刘备本来就是颇有能力的枭雄,作为荆州王的刘表自然也对刘备有一份防范提防之心,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可见刘表表面上对刘备是相当客气,以上宾之礼相待,但暗中对刘备是有防范之心的,暗中提防刘备,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在那个乱世中,谁都有防备之心。

据《魏书》记载,刘表在临死前是把荆州托付给刘备的,因为刘表觉得自己的儿子不成器,同时荆州的将领衰败不振,想让刘备管理荆州,如同当年陶谦让徐州给刘备一样,但是刘备推辞不受,没有接受荆州,反而是回答刘表说:你的儿子贤能,你只是担忧自己的病而已。言外之意刘备是说刘表想多了。同时《汉魏春秋》也记载了关于刘表曾经托孤刘备的事:

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汉魏春秋》记刘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那么刘表有没有可能托孤刘备呢?或者把荆州让给刘备呢?

《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过刘表有托孤刘备或者将荆州让给刘备的事,从刘表的一贯行为及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刘表都没有托孤刘备或者将荆州让给刘备的可能性。

首先,刘表所主政的荆州并不是刘表说了算,刘表入荆州是一个人一匹马来的,他没有任何势力,刘表所依靠的是荆州当地士族的势力,也就是蒯家和蔡家的家族势力,刘表只是名义上的荆州王,说白了就是个代言人和傀儡,实际上能够决策荆州命运的还是蒯家和蔡家,刘表说将荆州让给刘备,蒯家和蔡家能同意吗?当然不能同意,因为这违背他们的利益,从蒯家和蔡家来看,刘备有自己独立的势力,如果刘备主政荆州,那蒯家和蔡家不是靠边站。

另外,蔡瑁和曹操在少年时就是好友,从蔡瑁、张允、蒯越拥立刘琮即位,并威逼刘琮投降曹操来看,蔡瑁等当地豪强对刘备并不感冒,就算投降曹操也不会投靠刘备,刘备在荆州招揽的人才大多都是当地一些出身较低的士人和中小地主,对于蔡瑁和蒯越这样的超级家族,刘备是无法招揽的,要知道刘表仅凭蔡瑁和蒯越的势力就平定了整个荆州,可想而知蔡瑁和蒯越的家族势力有多么强大。

其次,荆州不是徐州,刘表已经在荆州主政十多年了,早就根生蒂固了,从刘表多年的荆州治理上来看,刘表还不算百分之百的傀儡,至少有一定的话语权,也提拔过不少自己的亲信,东汉末年的地方政治早就是各自独立为战了,地方官职也由当初的中央任命转为世袭制,比如袁绍去世后,他的儿子接任的袁绍的官职,刘焉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璋接任了益州牧,父传子已经是普遍规律,刘表怎么可能把荆州让给刘备,况且自己的两个儿子并不笨。

最后,就算刘表有说过让荆州给刘备的话或者托孤刘备的话,也不一定是真心的。中国人的传统历来就是谦虚客气,所说非所想,更有可能是刘表试探刘备,因为刘表一直都在暗中防备刘备,也想试探一下刘备是不是真的对荆州有所意图,于是就假装托付荆州给刘备,而刘备作为过来人,也是历经沧桑的,很快就读懂了刘表的意思,于是假装推辞,虽然刘备内心很想要荆州,但口上不得不推辞,这看起来很可笑,但也许这就是三国中关于刘表托付荆州给刘备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为何不要呢?

刘表病重时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不肯接受,原因是多方面的:刘表未必是真心;刘备实力太弱小;荆州豪族多反对;贸然接受失仁德。

下面就逐一分析一下:

一、刘表未必是真心,试探刘备未可知

刘表和刘备一样,也是汉室宗亲,当上荆州刺史之后,在蔡瑁、蒯越等人和当地豪族的支持下,控制了荆州,手下有精兵十余万,经济发展,境内安宁,坐观天下之变。

刘备被曹操打败,投奔刘表。刘表知道曹操统一北方后,必然会吞并荆州,所以收留刘备在新野屯兵,看守荆州的北大门。刘表深知刘备是个枭雄,非池中物,当发现刘备和荆州当地的名士豪族关系日益亲密,已经威胁到刘表统治的根基,所以对刘表暗加防范。

裴松之引注的《魏书》有记载:

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

刘表病重之时,对刘备说要把荆州托付,希望刘备接手。刘表说这话,是脑子糊涂了,一时冲动呢?还是对刘备的试探呢?

我们翻阅史书,觉得对刘备试探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说不准已经埋伏好刀斧手,刘备一说愿意,就要被砍成肉泥。

好在刘备也是久经考验的,回答的很巧妙:您的两个儿子都很贤德,您还说多考虑您自己的病情吧!

刘备婉言谢绝,顺利通过考验。

二、刘备实力太弱小,蛇吞象来力不足

刘备有英雄之才,有英雄之志,无英雄之地,他做梦都想拥有一块根据地,而荆州这里人口众多、兵精粮足,沃野千里,是梦寐以求的用武之地。

但是刘备只有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诸葛亮、糜竺、孙乾等谋士,兵不过三五千人。而刘表的荆州号称精兵十余万,战将千员。这是兵力对比。

如果拿地盘来比较,荆州沃野千里,而借给刘备安身的新野县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已。比较一下实力,刘备如果接收荆州,好比蛇吞象,会撑死的。

三、荆州豪族多反对,蔡瑁屡屡动杀机

刘表得荆州和治理荆州,全靠荆州的蔡、蒯、向、黄四大家族。四大家族不仅互相争权夺利而且排斥外来人才,黄忠、魏延、甘宁都是难得的人才,可一直得不到重用,诸葛亮、庞统等一大批天下奇才只能赋闲在家或者到其他地方谋求发展。对外来想到荆州打工的人才都如此排斥!怎么会容忍刘备一个外来户来当老板呢?

在刘备来荆州的这些年,蔡瑁为了在刘表死后控制荆州,极力排除一切威胁,多次想杀掉刘备。《三国志·先主传》的注引《世语》记载刘备在荆州时,蔡瑁企图在刘表宴请时谋害刘备,但最后没有成功,被刘备发觉骑马逃走。

如果刘备答应接受荆州,就是刘表不杀他,蔡瑁和其他豪族也得杀了他。

四、刘备全靠名声好,贸然收下失仁德,

刘备是汉末名声最好的英雄,诸葛亮评价刘备:信义著于四海。刘备曾经投奔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虽然这些英雄都不太信任刘备,但是没有一个不是对刘备以礼相待的,就是因为刘备名声太好了。

刘备爱民、爱才、忠于汉室的名声是刘备最大的本钱,所以,如果人家刘表明明有两个儿子,自己却接受荆州,那么大半生的人设就会崩塌,好名声就会变成坏名声,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刘备之所以不接受荆州,就是因为刘表仅仅是试探,蛇吞象来力不足;蔡瑁等人动杀机,爱惜名声不接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