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最直接的责任人当然是石显、弘恭的阴谋诡计,以及汉元帝的糊涂。但是从根子上讲,萧望之之死,是儒家与法家的思想阵地抢夺战,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自汉武帝崇儒政策以来,法家对新兴的儒家思想,最后一次反击战。

萧望之冤死事件

汉宣帝驾崩前,为太子刘奭留下了一个三人的辅政团队,他们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光禄勋前将军萧望之,和光禄大夫周堪。其中,史高是汉宣帝的表叔,外戚;萧望之和周堪都是汉元帝的老师。

在三人辅政团队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势力——中书令弘恭和尚书仆射石显。弘恭和石显都是太监,汉宣帝的秘书长,朝政事宜的幕后重要参与人。

这五个人分成了明显的两派,史高与弘恭石显走得近,萧望之与周堪为了对付史高,提拔宗室子弟刘向为给事中,金敞(金日磾侄孙)为侍中,进入内朝官,参与朝政决策。

史高石显等人主张依照旧典章制度行事,萧望之等人主张改变政事,摒弃太监。两派斗争愈演愈烈,萧望之不断推荐名儒出任谏官,抨击史高一派。萧望之错用了一个人,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此人叫郑朋,是个卑鄙的儒生,他本是一名普通的待诏,为了投靠萧望之,给朝廷上了一份为萧望之歌功颂德的奏章。靠这一份奏章,郑朋迅速成为萧望之的心腹和爪牙。为了奉迎萧望之,郑朋常常在奏疏中抨击史高、许章(许平君的侄子)的过失。

郑朋上蹿下跳,慢慢地让萧望之看清了他的嘴脸。萧望之这么个名儒,身边出现个道德败坏的人,早晚受累,于是萧望之干脆疏远了郑朋。郑朋大失所望,忙得一身汗,一文赏钱也没捞着,心有不甘的他立马调转船头,一头扎进史高许章的怀抱。

郑朋对许章说:“以前那么说都是周堪他们让我这么说的,我一外地人,哪知道这么多事!我可以弹劾萧望之五条过失,一桩大罪!”

石显弘恭知道后,决定拿这事做文章,他们乘萧望之休假,让郑朋勾连另外两名“一丘之貉”,提交上了弹劾书。

在古代,弹劾是件大事,如果只是一般的奏疏抨击,甚至当场争吵都不算大事,一旦被弹劾,就要进入司法程序。比如宋朝,宰相受到弹劾必须立刻辞职。

郑朋的弹劾书提交后,弘恭石显给汉元帝喝了一碗迷魂汤:萧望之私结党羽,诬陷大臣,离间皇亲,应该“诏至廷尉”。“诏至廷尉”古代意思就是由廷尉正式逮捕审讯,如果对方是三公高官,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被诏之人要自杀。

汉元帝糊涂,白当了二十年太子,根本不知道“诏至廷尉”就是逮捕,以为就是让廷尉问话核实,就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建议。萧望之连分辩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下狱了。

过了段时间,汉元帝问周堪,萧望之哪去了,才知道真相,气得大骂弘恭石显。弘恭石显一边承认错误,一边继续给汉元帝喝下第二碗迷魂汤:事已如此,也不能一点说法没有就释放萧望之,别人会认为是皇帝错了,建议以赦免的方式,让萧望之出狱。

虽然都是出狱,赦免的意思是萧望之有罪,不予追究而已。汉元帝为了自己的面子,稀里糊涂让萧望之顶着犯罪分子的帽子,被免官出狱。

又过了段时间,汉元帝准备重新启用萧望之,赐他关内侯,加给事中,并打算让他出任丞相。就这这个关键时候,萧望之的儿子萧伋插了一杠子,把萧望之推向危险的境地。

萧伋很不知趣地上了一道奏折,要求给父亲平反以前的罪责。本来萧望之已经被起复,等于皇帝变相承认了错误,萧伋这么做忘了一个基本事实,萧望之下狱虽然是弘恭石显蛊惑,但是决定还是皇帝做的,你这么做不等于逼皇帝对以前的事做检讨吗?

萧伋的上疏,让弘恭石显又抓到了反击的机会,他们乘汉元帝心中不爽之机,对他说:“前次萧望之犯罪事实很清楚,没有受到应有处罚,这会儿他不悔过,又指使儿子翻案,委过天子,有失大臣体统,应该抓起来教训一下。”

汉元帝不忍,说:“老师性格刚烈,万一不从自杀了怎么办?”

弘恭石显又给他喝下第三碗迷魂汤:“人性命最宝贵,哪那么容易自杀,教训他一下,过段时间你再释放他就是了。”汉元帝同意了。

当廷尉再次来抓捕萧望之时,萧望之仰天长叹,服毒自杀。

萧望之之死最直接的责任人

从萧望之之死的过程来看,以下几个人显然要对此负责:

1、弘恭石显:

这俩人是萧望之之死的最直接责任人,刽子手。正是他们的蛊惑和推动,才让汉元帝一次次上当,让萧望之冤死。

2、汉元帝

汉元帝此人品行学识都不错,对萧望之的个人感情也很深,萧望之冤死后他连续哭了几天,以后每年都要祭奠萧望之,终生如此。

但汉元帝又是个糊涂虫,不明事理,容易被蒙骗,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又不足。第一次上当后,就应该对事件做出个明确结论,萧望之到底有没有罪?弘恭石显欺骗君主,又该如何处罚?什么也没做,为第二次上当受骗埋下伏笔。

3、萧伋

在最不该出手的时机出手,萧伋坑爹!

4、萧望之

萧望之自己也有责任,首先事件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惹起,为了达到扳倒史高的目的,不加分辩启用小人,结果被人家反咬一口,用人不明,目的不纯!

其次,萧伋上疏很可能是萧望之唆使,这么大的事件,萧伋不得到父亲同意,绝不敢擅自行动。这就说明,萧望之其实也就是个腐儒,办事能力低劣得很。

5、史高、许章

史高、许章虽然没有直接出手,但萧望之之死,他俩不可能一点作为也没有,几乎可以认定,史高才是萧望之之死的幕后黑手。

萧望之之死是儒法之争的结果

以上分析,仅仅是针对事件本身,似乎是私人恩怨使然,其实不是。当我们了解萧望之之死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暗藏在萧望之与史高弘恭恩怨背后的,其实是一场政治路线的斗争,是一场儒家与法家,谁执政执牛耳的权力斗争。

萧望之、周堪,以及刘向、金敞,甚至包括郑朋,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标签:儒生。史高、弘恭、石显,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法家。

他们什么时候形成两派的呢?早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汉宣帝的治国理念很清晰: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王霸杂用。你看汉宣帝一朝的名臣,就很清晰地展现了他的这个思想。邴吉、张安世、杜延年、赵广汉、张敞、韩延寿、尹翁归等等,都是法家治国的好手。

而与之对应的是,汉宣帝对儒家思想和儒生,是不大看得上眼的。比如萧望之,虽然全社会推崇,但是一直不被重用。再比如匡衡,惊动全国的文化明星,比易中天都牛,汉宣帝就是不用。

太子刘奭曾经劝汉宣帝“以儒治国”,被汉宣帝痛责“乱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并一度准备废掉太子。

不过,面对儒家崛起的大趋势,汉宣帝也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让太子刘奭从小浸淫在儒生中间,变成了从头儒到脚,从里儒到外的儒家好学生;二是让萧望之出任辅政大臣,没有强力打压儒生势力。

按汉宣帝的理念,治国的核心思想必须是法家,这就是他重用史高、弘恭、石显的原因。不要认为弘恭石显是太监,立刻想到宦官乱政,汉宣帝不傻,这俩人虽是宦官,但是确实是法家思想治国的能手。

矛盾就出现在汉元帝登基后,萧望之看到了儒家打翻身仗的机会。史高等人坚持按旧典章办事,其实就是要坚持汉宣帝时期的法家路线。而萧望之企图改制,以儒家典章代替法家。

怎么代替?自然是以儒生代替外戚和宦官,说白一点就是让史高、弘恭、石显都下课!这就是两派走向水火不容的原因,你想阉割人家政治生命,人家就只好直接要你命!

关于萧望之之死的陋见

笔者对西汉末年所谓的“新儒学”,基本持鄙视的态度,认为这是儒学走进岔道的一段黑暗历史。西汉灭亡,跟“新儒学”的兴起灭不可分,极端一点说,就是“新儒学”将西汉推向了灭亡。

“新儒学”思想带来的最严重问题就是价值观的扭曲,并培养了一批道德低下,能力低劣,以学术为门槛的利益集团,将社会带向万劫不复。

从汉宣帝之后,“新儒学”的妖孽横行朝野,萧望之之死,其实是法家对“新儒家”的最后一次反击。此后,大汉帝国伴随着新儒学的兴起,向深渊一路滑去。

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宣帝临终前为太子刘奭安排了三位辅臣,分别是乐陵侯史高,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史高是宣帝祖母的侄孙外戚,萧望之和周堪是元帝的老师。宣帝死后太子刘奭继帝位,即汉元帝。以柔仁好儒的喜好的元帝,非常依偎萧周二位恩师,日益宠信。以史高为主的辅臣受冷落,加上萧敬之又推荐了两位在朝的大儒,四位大儒上奏元帝仁政治国,得到元帝的认可,史高眼看着权力落到萧望之一帮人的手中,非常生气,便拉拢外戚许家和宦官中书令弘恭射仆石显,共同对付萧望人一伙人,外戚和宦官开始和儒臣争权。

宦官弘恭和射仆石显一出手便削掉了,萧望之推荐的两位大儒的权力,萧望之上书元帝,中书尚事是国家的中枢不能让宦官专权,元帝刚继位不久,不敢调整朝中重臣的职位。这让弘恭和石显憎恨萧望之,有一位郎官叫郑朋,此人会见风使舵,先是巴结当红的萧望之。萧望之见此人行为不正,便躲远他。后又投奔外戚许章,便说萧望之坏话,这时石显抓住机会,趁萧望之休假之机。弘恭和石显让人参奏萧的罪行,但元帝把这事让弘石二位处理,这二人一查,萧说出外戚专权会危害朝廷,弘石二人便奏元帝说,萧攻击大臣,想独揽大权,建议“谒者召致延尉”。元帝不明“召致延尉”啥意思,便下诏批准,萧望之稀里糊涂地下入大狱。

元帝听说恩师下入大狱,便让弘石二人放人,弘石二人从中作梗,萧望之是放出了,确削职成平民了。后来元帝觉的对不住恩师,封恩师为关内侯再启用为丞相,萧望之的儿子听说元帝要启用父亲,便上书为父亲入大狱鸣冤,弘石二人又从中上奏萧望之坏话,让元帝再一次把萧望之下入大狱。萧望之听说后,哪里再受一次侮辱,便喝毒酒自杀了,元帝听说后,知道恩师性格刚烈正直,便流涕大哭悲痛万分,责怪弘石二人害死恩师。也没有治弘石二人罪,二人只免冠谢罪而已,以后二人照样得到元帝宠信。此后,每到萧望之忌日,元帝派使者去往萧墓地祠祭。

首先,元帝听信宠臣弘石二人的谗言,让恩师下入大狱蒙屈。看出元帝柔弱可欺,又看出元帝耳根软,没有主见,这才让小人抓住时机整治儒臣,开启了宦官专政的开始。元帝明明知道师傅性格刚烈正直,确纵容听信弘石二人谗言,让恩师再一次受辱,导至恩师受不了侮辱而自杀。元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看出元帝性格的缺陷和执政能力。

其次,萧望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为元帝之师就没有讲一点法学的知识,甚至元帝“召致延尉”不知道什么意思,才让小人钻了空子。这也是萧望之的耻辱,从这里看出儒学并适合当时的大局,只有法儒两用才能适合当局。

总之,元帝逼死萧望之不光是性格上的缺陷,也是优柔寡断软弱无主见之人。做为师傅不可能不知道学生的弱点,然而,师傅确知道学生的弱点时,不加以改正,反而用更愚蠢的儒学去教育他,不用法学增补学生的不足,这是萧望之教育最大的失误。不过,弘石二人用“其人之术,还其人之道”的手段,打击大儒萧望之也算是对他一个最大的耻辱。

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萧望之之死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西汉从此由盛转衰。

那么他的死是谁之过呢?明离子并不认为是萧望之的过于耿直,一个人耿直并不能因此而死,所以萧望之的死,罪魁祸首是汉元帝,直接凶手是以宦官石显为首的小人。

作为帝师,萧望之非常正直,宦官石显弄权,群臣敢怒不敢言,唯有萧望之当堂呵斥,以至于石显等人对其恨之入骨。

石显担任中书令的职务,萧望之便上书汉元帝,认为中书令关系到整个朝堂的政局稳定,怎么能任用石显这等小人呢?

但石显作为汉元帝的宠臣,自然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到萧望之的做法却让其他官员和亲属捏了一把汗,认为他是自寻死路。

但萧望之却说,皇帝信任我,何况我的每句话都是事实,怎么会怪罪我呢?何况我为大汉江山着想,问心无愧,这些个小人怎么会撼动我呢?

宦官石显果然被萧望之惹恼了,他挖空心思陷害萧望之,攻击他与周堪、刘更生等人结党营私,汉元帝当然不相信正直的老师会做这种事。

但石显玩了个文字游戏,说可以让廷尉查一查,汉元帝居然答应了,这一答应不要紧,石显拿着鸡毛当令箭,把萧望之关进了大牢。

汉元帝得知此事,赶紧让廷尉放了人,但极为好面子的他将错就错,罢免了萧望之的职务。

这时家人劝他说,和小人斗狠,丢官了吧?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否则命都要丢。萧望之却说,皇帝只是一时失察,小人一时得逞,小人惑乱朝政,我不能不管。

果然不多久,汉元帝后悔了对老师的罢免,不但恢复了他的官职,还封了关内侯,这下把石显等人气坏了。而且皇帝还有心让萧望之做丞相,如果一旦成行,那石显等人的地位就不保了。

恰巧在萧望之被罢免的期间,他的儿子萧伋曾上书申冤,于是石显的狗头军师就建议他抓住这个把柄,诬陷萧望之怂恿儿子对抗朝廷,甚至恶语中伤,于是石显上书皇帝,说萧望之以帝师自居,有点过于傲慢,要不要再让他进大牢里反省反省?

滚蛋汉元帝居然批准了!

石显拿着鸡毛当令箭,有多大阵仗用多大阵仗,把萧府围的水泄不通,就是想让萧望之和世人都认为,这次的事情闹大了。

这次萧望之没有了上次的淡定,他对汉元帝出尔反尔非常失望,自己已年过六旬,而且已经官居高位,已经受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了。

于是萧望之在悲愤中饮下毒酒而死。

其实很多人说,萧望之的死开启了西汉的灭亡序幕,从此便开始了宦官和外戚的轮番专权时代,但我认为,皇帝昏聩如此,大汉的败势又岂是一个萧望之能扭转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前面已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的原因,君主绝非良善,要么昏庸,或者残暴,然而汉元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班固在“汉书.元帝记”,“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渺……”

客观的说,汉元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品行不错的好人,但是好人不一定是好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汉元帝谈不上是优秀的帝王,主要是性格影响了能力,“柔仁好儒”,按说这并非弱点,一个天子,仁柔主张仁政偏好重用儒臣,应该没有什么坏处,问题是汉元帝的柔仁表现为优柔寡断,软弱可欺,不能驾驭全局,听任宦官专权,败坏纲纪危害社稷。

汉宣帝临终前,安排用三驾马车为汉元帝辅政,以乐陵候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宣帝幼年养在史家,与史高关系密切,中。用外戚是西汉的政治传统,宣帝也不例外,萧望之和周堪都是元帝老师,一代名儒,汉元帝继位后,对两位恩师十分倚重,朝廷的微妙关系使君臣间的相得益彰如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的亲近,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裂隙,宫廷内地权力斗争日益加深。

史高与宦官相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政治主张,而肖望之忧虑宦官乱政,向元帝建议改组宦官后厅中书旧制,元帝初继位,肖望之的建议没有得到元帝采纳,久之不决,却招致宦官嫉恨,他们与史高联手对付萧望之。

萧望之最后的结局是下狱,竟然是元帝批准的,他不堪羞辱在家饮鸩自杀,将萧望之逼死。

汉元帝逼死忠臣,迁就宦官小人谗言,说明这位皇帝的不成熟,他明知老师清白含冤却不能纠正,说明元帝的诺弱,看出元帝政治上的短视于低能,虽躬身行俭,却不能施行善治。

先秦时代的法家早就提出,君主应该懂得权谋,只可惜汉元帝不懂为君之道,一味宠信宦官,甘愿大权旁落,自觉为西汉衰败埋下伏笔。

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要说责任,双方都有。一个巴掌拍不响。

先说汉元帝的责任:有个不争的事实是,人还是那个人,宣帝时活的好好的,皇上咽气时还任命为辅政大臣。而元帝掌权后,萧望之却一命呜呼。

当年宣帝曾说:将来汉室落在太子手中,天下危矣。为何?宣帝发现太子过于仁慈软弱。缺少威的部分。天下要的是恩威并施,不单单是宽大包容。只有刚柔并济,才能左右平衡,朝臣相互制约。不单这样,他还是亳无主见之人。当时宦官石显,弘恭等人弹劾萧望之时。身为君王的他,对于如何处置发落,人云亦云,没有自个的主张。一步步陷入了他们的圈套,反被小人利用。这些人可谓是借刀杀人啊!

在明知恩师刚直重气节,还把他下了大狱。难免让人猜想,是故意的还是?在驾驭群臣方面,可以说是个门外汉。跟他老子比,差的有些远。

再说萧望之自身原因:自视清高,自命不凡,过于刚直。第一次入朝,就与霍光抬杠,结果被晾在家里。才学固然是有,不懂的为官之道,处世之方。以为凭着自己的才气就可指点江山,评头论足。

宣帝期间,不止一次的惹怒皇上,也多次得罪同僚。幸运的是,碰上个懂他的君王。明白他的报国之心,也清楚他那直来直去的性格。

有丞相之才,确无丞相之命。做事过于激进,不懂的迂回。

曾经宣帝把他调往地方任太守,本意是想增加他的工作经验,书写他的工作履历。可他却老大不乐意,甚至在家装病。丢不下架子,脸面看的又重。吃亏也是必然的。

说到底,都是自身的性格导致,受不了委屈,看不得冷眼。光有一颗做事的心,却无与人处世的法。必然招人忌恨,恼怒!

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萧望之可不是什么好人啊,他是儒家的士大夫阶级,制约皇权的人,而宦官才是皇帝的爪牙,是皇帝想收拾萧望之了,宦官只是执行者。

你看历史书,萧望之当然是忠君体国的大忠臣,因为史书就是他们写的。

你要从皇帝的立场看问题,这个萧望之就是标准的沽名钓誉之徒,尸餐素位,虽然他是皇帝的老师,但是呢,汉宣帝非常讨厌他。

在后来的争权斗争中失败了,皇帝就给他下了廷狱治罪,萧望之自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