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是否值得大书特书?
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对汉民族来说明显被夸大了。事实上,汉元帝遣王昭君远嫁匈奴,在当时并不算一件大事,史书记载寥寥,甚至王昭君出嫁后,就像断线的风筝,汉帝国没有要求她做任何事情。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及其所代表的的历史价值,其实都是后来被赋予的!
虽然如此,笔者还是不认同题干的两个词:“是否值得”和“大书特书”。
正史中的王昭君,让人大吃一惊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第一手史料是《汉书》,也是最可信的史料。如果我们把所有跟王昭君相关的故事汇编成册,估计没有几十万字下不来。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几乎都是假的,《汉书》中能查到的资料罗列如下:
一、王昭君,姓王,名不详,史书中出现过王昭君、王嫱和王樯的称呼,不知道哪一个是名字,哪一个是字号;
二、王昭君出塞前的身份是掖庭待诏,南郡秭归人;
三、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王昭君被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单于为阏氏;
四、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叫伊屠智牙师;
五、王昭君嫁给呼韩邪不到三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后以胡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即复株累若鞮单于);
六、王昭君与复株累若鞮单于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名“云”,次女名不详;
七、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若鞮单于去世,一年多后,王昭君病逝。
所谓王昭君与画师毛延寿的故事、汉元帝对她的痴迷、呼韩邪对她的宠爱、在匈奴推广汉文化等等,一个字都没有!甚至连她的名字都存在争议。
按照王昭君在今人心目中的地位,她是和平大使,民族团结的象征,为国牺牲的楷模,四大美女中最完美的一位,为何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传记?甚至生平交代都不清晰。即便《汉书》中的资料,很大部分是因为她的子女,让她的存在感稍强了一些。
为何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因为昭君出塞,在当时根本算不上历史大事件!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当我们了解了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背景后,就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昭君出塞的意义了。
表面上看,王昭君远嫁匈奴,就是恢复西汉初年的汉匈和平政策。说到汉匈和平,所有汉人都忍不住心痛。孱弱的西汉立国之初,打不过强悍的匈奴人,面对强盗的肆虐,西汉朝廷只能忍辱负重,不断送女人给匈奴人,祈求和平,美其名曰“和亲”。
而这一次截然不同!
经过汉武帝几十年持续打击,汉匈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又经汉宣帝对西域的强力控制,及对匈奴恢复武力打击后,匈奴已经处于崩溃状态。外交上,匈奴彻底失去了西域诸国的支持,经济上匈奴接连遭遇天灾,军事上连连失利,政治上内部分裂,五单于相互杀伐。到汉宣帝末年,匈奴的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倘若呼韩邪单于不借助西汉朝廷的力量,匈奴分裂状态还不知道持续多久,毁灭近在眼前!呼韩邪在汉宣帝末年,两次到长安,以藩臣之礼拜见汉帝,并表示愿意做汉廷北部边境的守护人。
王昭君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和亲的,与其说是和亲,还不如说是赐婚,皇帝对臣僚的赐婚!
这就不难理解,呼韩邪不管王昭君什么出身,也不管她长得美还是丑,都得立她为阏氏,人家是政治符号!至于政治价值,对西汉政府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王昭君做什么,甚至他们都不会记得王昭君的存在!
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演变那么,昭君出塞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为何如此高大呢?主要是王昭君有符合时代炒作的“热点”!
王昭君身上有三个吸引人的标签:和亲使者、掖庭待诏、嫁两代单于。这三个标签的互动,足以惊爆眼球。
和亲使者,屈辱的象征,一个为了民族利益牺牲自我的形象凸现。“和亲”一词长期,以来一直是屈辱的标志,后人望文生义,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和亲,混为一谈。他们让昭君出塞,赋予了太多的民族感情色彩。
掖庭待诏,美女形象,身边还有个昏君,故事太容易演绎了。一般认为,宫廷待诏一定是美女,时任皇帝还是个昏君,美女配昏君,不火爆都难!这就是毛延寿“加盟”的原因,甚至演绎出了很多污人眼球的宫廷花边新闻。美女的爱国情怀,与昏君贪恋美色的碰撞,劲爆十足!
嫁两代单于,花边与忍辱负重的完美结合点。有民间传言,王昭君嫁了匈奴祖孙三代人!倘若如此,足够亮瞎传统思想熏陶下的中国人。
正史中王昭君在呼韩邪去世后,嫁给了继任单于,他的儿子雕陶莫皋。这是匈奴人的习俗,是原始的收继婚姻,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这种婚姻的遗存,不足为奇。
雕陶莫皋去世后,王昭君是否再嫁继任单于,史书没有交代。即便再嫁,雕陶莫皋的继任人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也就是说,即便王昭君再嫁,也是嫁了父子两代三任单于,而不是祖孙三代人。
王昭君的婚姻经历,不符合儒家传统思想,因而格外吸引人的眼球。它把花边新闻与忍辱负重完美结合,吸引了不同需求的人驻足。
推动昭君出塞演变的,有几步文学作品:《西京杂记》、《王昭君变文》、《汉宫秋》、《后汉书》。
《西京杂记》的原著是汉成帝时期的学者刘歆,与王昭君几乎是同时代的人,按理来说他的记载最可靠。不过《西京杂记》属于小说笔记类题材,不是历史,而且该书经后世多次编撰,搞出很多版本,原貌不清了。在《西京杂记》中,添加了王昭君拒绝行贿,被故意画丑的故事。这是王昭君在正史外,第一个民间传说。
《后汉书》南北朝作品,在这本史料里,范晔添加了王昭君在汉宫生活的不如意,并主动请求和亲的情节。除了这些细节外,还增加了雕陶莫皋去世后,王昭君请求归汉,被汉成帝要求从胡俗改嫁。
《王昭君变文》是敦煌石窟发现的众多变文之一。变文就是根据历史,改编的通俗文学作品。《王昭君变文》分上下两卷,残缺不全,现存六千余字,成书于唐朝。从文字记载来看,其中的内容已经“包罗万象”。可见到唐朝,王昭君的传奇故事已经基本形成。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的作品,他将王昭君的民间传说改编成了戏曲,并赋予了王昭君为拯救大汉,忍辱远嫁的形象。结尾还用了一个,王昭君投河自尽的方式,让她充满了悲怆的色彩!
由此可见,王昭君的故事,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丰满起来的,虚构的成分已经覆盖了原有的面貌!
今天如何看待昭君出塞那么,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昭君出塞呢?
首先,要知道历史真相。了解真相并不是像某些愤青所说推翻历史,而是从史料中,力求接近真相。对真相的探索,才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的脉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所谓的“翻案”。
其次,要抽象继承精神内涵。既然昭君出塞作为一种精神,几千年来,给了这个民族以正能量,讲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而不是局限于史实的苛求,不也是正道吗?
再其次,着眼于大历史的眼光看待昭君出塞。大历史,就是站在现代人角度,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视作殊途同归的发展史。从这个视角看,昭君出塞对匈奴民族来说,岂不是功德无量?对民族和平发展岂不是光辉千秋?
再其次,回归到“人”的层次,王昭君的牺牲精神值得尊敬。不管昭君出塞对西汉政府来说贡献有多大,她都是肩负了国家使命而远嫁。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十五年的艰苦岁月后,风华正茂的王昭君早早谢世,难道她不是在为国尽忠吗?
最后,王昭君的后人,事实上为民族和平做出了大贡献。王昭君的两个女儿、女婿和外孙,以及她的两个侄子,在西汉末年和新朝时期,长期活跃在汉匈两地,为两个民族的和平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其中王昭君的长女“云”,和她的外孙“奢”,还牺牲在了汉地。
总而言之,王昭君的真实形象,确实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但我不大赞同题干所说的“值不值得大书特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真相,清晰把握历史脉搏,同时又不能纠缠于真相,忽视了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昭君出塞,是否值得大书特书?
应该大书特书。
1.昭君出塞,不是单纯的汉族女子外嫁。她的和亲婚姻播下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增进了汉、匈人民的友谊。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史实。
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以下简称云、当)秉承她生前遗愿,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奔走效劳。王莽篡位执政后,出台了对匈奴的错误政策,他擅自贬改“匈奴单于印”为“匈奴单于章”,妄图一分匈奴为十五单于,还妄斩了匈奴侍子登等,造成了汉匈两族关系紧张.终至,匈奴单于发左右部兵马欲侵边。王莽也动员30万众准备还击。战争一触即发,生灵涂炭、流血成河的惨剧即将上演.这时,昭君的女儿云、女婿当挺身而出,尽力斡旋,设法弥合.史载公元13年,乌珠留单于死去,云、当欲与汉和亲。第二年,云、当派人到西河塞 下求见汉之和亲侯王歇 。王莽王时派王歇出使匈奴,祝贺新单于初立,并赐黄金、缯帛等厚礼.正时在云、当的居中调解下,汉匈关系复呈现出一线光明.避免了多少人流血牺牲啊!
公元18年 (天凤五年),乌累单于死去,呼都而尸若鞮(人名)单于继信,为了争取汉匈关系的恢复,若鞮单于又遣大且渠奢与云女弟当于居次子醯椟王奉献至长安.王莽把庶女配给大且渠奢,还要出兵辅立奢为单于。这个时候,云、当已经死了.
由此看出:代表汉、匈双方协调的关键人物;如云、当、大且渠奢、当于居次之子醯椟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孙.事实证明,昭君出塞在汉、匈关系中🈶重要的地位,昭君出塞给两族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2.昭君出塞早已深入人心了。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王昭君比当时的大汉皇帝都出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诗歌、词曲、小说、甚至戏曲表现形式,人民不已经为她大书特书了吗?
3.王昭君牺牲了个人幸福换来了边境稳定。国家出台和亲政策,免除了干戈,赢得了和平。收到流血的战争都达不到的效果。昭君为维护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是和平的使者,是汉族人英雄,身体力行维护了国家利益。值得后人讴歌与称颂。
昭君出塞,是否值得大书特书?
说昭君出塞是国家屈辱之类的回答,完全不了解史实、根本没说清事情的背景。
从民间文艺角度看,昭君出塞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从国家政治角度看,更值得大书特书。
为什么呢?
文艺角度看,王昭君成了一种寄托和象征两千年来中国关于昭君的诗歌、词赋、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影视剧等等,文章无数、文艺作品无数,可以说汗牛充栋了。
王昭君个人的遭遇中,充满了值得同情、可惜、遗憾之处,因此很多文人骚客可以拿来借题发挥,抒发个人的感想。
首先,昭君值得同情,文人骚客可以借机抒发自己的郁闷。以一汉家美丽女子,忽然被嫁给匈奴胡族,风俗语言各异;尤其是匈奴族的收继婚制度,在汉人看来简直就是乱伦,但是没办法,这些都得忍受。其次是汉元帝有眼无珠可以拿来批判,借机感慨一下自己怀才不遇,没有伯乐。
在文人的眼中,王昭君从此成了一个寄托,个人的失意遭遇、难伸的志向、忧愤的家国情怀,等等,都可以借机表达出来。
政治角度看,王昭君成了中原王朝展示天下理念的工具匈奴人被汉朝持续打击近百年之后,已经严重衰落。其内部又发生了分裂,分为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和北匈奴的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打不过郅支单于,于是率领南匈奴几十万部众投降汉朝。
这在当时国际上是一件大事。西域那些国家当初被匈奴欺负的很惨,只能派使者找汉朝帮他们主持公道。现在那个曾经东西幅员万里强大不可一世的匈奴,竟然投降归顺了汉朝。
汉朝接受了匈奴的投降,并允许匈奴人进入河套地区生活。后来有允许呼韩邪率众返回匈奴故地。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应呼韩邪的请求,把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
从政治角度解读,昭君出塞有两层含义。
首先,昭君出塞其实是《论语》里一个理念在实际政治中的落实。
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汉武帝把儒学确立为汉朝正统,从此汉朝的政治理念就以儒家的思想为指导。南匈奴人来投奔汉朝,不管是倾慕中原,还是被迫,反正是来了。来了,如果还不对人表示出热忱和温暖,那就失去了让远人来归的本意。在古代,最能表示双方愿意增进友好的方式,就是联姻了。王昭君就成了汉朝天下理念的具体载体。
其次,昭君出塞体现出汉朝的对外理念:汉朝不惧强、不凌弱。
匈奴强的时候,汉朝与它们打了近百年,从不惧怕。而现在匈奴弱了,汉朝也并不恃强凌弱,没有借机宰割。这体现出汉朝始终注意保持对外交往的公平性与正义性。
儒家的政治理念中有一个“化”的说法。化,大致就是春风化雪、和气消冰的意思,即以我坚定的信念和缓地、充满自信地来影响周围的一切。太阳普照大地,如果人衣服穿多了,那么人就会因为热而自动脱掉多余的衣服。这就是“化”的功夫,太阳并没有用暴力迫使你这么做。
现在,匈奴被汉朝所“化”,汉朝当然要借机展现天朝上国始终公平正义的高大姿态。
结语:汉强匈弱时昭君出塞,充分展现汉朝怀柔天下、感召化外的政治理念武力值高的马其顿帝国,昙花一现;只讲究武力征服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唯独中国文明,能持续几千年不断、不倒。
因为中国对外并不是一味展示武力,而始终是恩威并用;用强大制止霸凌,用怀柔感化外围。中国周围的化外之地,逐渐变成了华夏乐土,中国也随之不断扩大、变强。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昭君出塞,是否值得大书特书?
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故事,昭君出塞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王昭君的知名度在中国历史上诸多人物中绝对是排在前列的,基本上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抛出正史记载,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各类诗、词、小说、戏曲不胜枚举,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七百多首,与之有关的戏曲、小说近四十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五百多人。
这可不是“大书特书”吗?
二、问题中所谓的大书特书其实设计对和亲的态度问题。历史上有很多人对“昭君出塞”以和亲换的和平的做法持有争议,那些歌咏王昭君的诗也能反映这个问题。
从王昭君个人角度来说,牺牲个人幸福换的边境和平是挣得称赞的。
从国家角度,国家以和亲,以女子换的和平,这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引以为耻。
以和亲免除干戈,赢得和平,可以收到战争起不到的效果,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事实也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但是反对者认为,靠出卖女子幸福赢得和平是国家的耻辱,是男人的耻辱。
从民族关系来说,王昭君是英雄,是国家利益角度来说,王昭君也是英雄。
这自然值得后人称颂。
即使处于惊醒、鞭策后人的目的,也应该用昭君出塞来勉励国家,勉励自己,也应该在史书上抒写此事。
王昭君的故事流传至今,虽然有如“昭君怨”这样的描写国家牺牲昭君个人幸福的大量的诗文,但是文人们还是不断地去创作,其实未尝不是对时人、对后人的一种鞭策。
昭君出塞,是否值得大书特书?
昭君出塞,不是值不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而是要尽可能地隐晦,尽可能地避讳,总之,要尽可能地少提及,最好完全不提。
如若不信,想象一下朝鲜王室给乾隆奉上若干美女、给袁世凯献上若干美人儿……每当看到、听到、回想起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心里,是如何的一番滋味!那么,反过来说,做为事情的另一方,该是如何一番的心境。
但是,尽管要避免提及昭君出塞之事,可并不是要完全从我们的记忆中删除,要完全遗忘我们先民曾经做出的此类事情。与此相反,我们要深刻铭记王昭君这个人,
铭记她做为一个弱女子承担了本该由数万万男人承担的责任。
真的很难想象,也不忍想象,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只身一人身处蛮夷之地,周围那是些什么样的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风霜是否能够经受?周围腥膻的气息是否能够让你畅快地喘息?
……哦,老天,我真是不忍再问,不敢想象,头脑中只要出现一丝丝那个弱女子的气息,心就会被狠狠地刺痛一下。
只是想象一下,就足以令人汗颜、羞愧、心痛,尽管已经是两千多年之前的事情!
昭君出塞,是否值得大书特书?
不值得,因为是拿人换取平安的事情。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颂扬,传为佳话,汉元帝为保边塞安宁,将大汉美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朝和匈奴保持着和睦友好的关系,匈汉两族因和亲加强了交流和互助,王昭君以一己之力,使汉朝远离战乱,国泰民安,而且还说王昭君在和亲中收获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承受了非人的折磨,一生凄苦。
据传,王昭君是齐王襄的女儿,十七岁时,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奴的,深居后宫的宫女们,为了能被皇上幸召,总想把自己画得美点儿。所以,她们不惜重金贿赂画工。
王昭君初入宫廷,一来不懂这些规矩,所以没有备下这笔贿金;二来自恃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当画到王昭君的眼睛时,便启口说:“这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真是一点千金呀!”王昭君对毛的暗示虽心领神会,但她没有买他的账,相反讽刺了他几句便离去了,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
和亲之后,在老单于死后,王昭君立刻给汉朝的皇帝上了一道“乞归”表章,请求回家,毕竟老单于死了,冷酷的政治游戏也该收场了。
《王嫱报汉元帝书》王昭君写道:“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的后宫佳丽,原以为可以献身陛下,死后留下芳名。却不料遭到画师的报复,远嫁异国绝域,只是为了真诚报答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己?如今世事难料,单于去世,我只能移情于卑贱的女工消磨时光,天天向南遥望汉朝的边关,白白地加重悲伤郁结罢了,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亲和弟弟,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怜悯,让我返回汉朝吧。”
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王位,尊号复株累单于,让王昭君难以接受的是游牧民族的婚姻风俗,父亲死后,儿子有权得到后妈。
《汉书·匈奴传》:“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总之,王昭君出塞本来就是带有屈辱色彩的和亲,为什么还要大书特书,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牺牲一个女人一生的事情都不值得大书特书,谁又能知道这是王昭君自愿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