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人便遭唾骂,柴荣一天斩70余将,为何后世却拍手称赞?

这两件事性质能一样吗?人们唾骂的是朱元璋滥杀功臣,滥杀无辜,虽然他对贪官的虐杀,初衷值得肯定。柴荣斩将,杀的是逃兵,不杀不足以立军威!

朱元璋的过度滥杀

在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残暴名列前茅。在他的一生中,倒在他屠刀下的官员及家属不下十万人。朱皇帝出身贫寒,对官员有一种本能的仇视,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对官员的要求非常严苛。

这本不是坏事,可是手段过了头就有残暴之嫌。诸如剥皮塞草,株连九族之类的酷刑,常常杀得官衙空位,出现官员带着枷锁审案,审理完案子自己再上刑场的奇观。

即便如此,贪官还是层出不穷,连朱元璋自己都很无奈。制度出问题,靠堵漏洞永远治不了根。朱元璋一辈子就在与官员们的搏斗中度过,留下了残暴的骂名。

如果说面对贪官的行径,其初衷尚值得肯定,无端制造冤假错案,滥杀功臣,牵连无辜,搞白色恐怖,就不能原谅了。看看他的开国功臣,除了不实的民间传闻外,包括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甚至刘伯温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他的打击或杀戮。

著名的空印案、胡惟庸谋反案、蓝玉谋反案,每个案子都牵连数万人丧生。这种行径,放在哪个朝代,都必然受到谴责和唾骂!

柴荣斩将的高平之战

柴荣斩杀七十余将的史料,记载于《资治通鉴》,其它史料则没有具体数字描述:

(柴荣)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

当时高平之战已经结束,后汉与契丹联军被打退。张永德向赵匡胤提议,必须杀掉樊爱能等,临阵逃脱的将领们,以立军法。

柴荣接受了张永德的建议,他认为樊爱能等人,并非实力不够,之所以做出临阵倒戈的叛变行径,就是卖主求荣。所以,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七十余将全部斩首,以正军法。

我们只要看一下这两位将领,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就不难判断柴荣此举做得该不该。

显德元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二月北汉国主刘崇,乘后周新丧,联合契丹五六万人马入侵。三月柴荣御驾亲征至晋城,两军在高平对峙。

后周的大军列阵左中右三路,柴荣居中殿后,樊爱能与何徽在右路。当时战场起风,对北汉不利,刘崇不听劝阻,强行对樊爱能部发动进攻。北汉逆风而战,对樊爱能很有利,奇葩的是,战斗刚一打响,樊爱能和何徽掉头就跑。

他们这一跑,后周右路军立刻崩溃,当时就有数千人投降北汉。樊爱能和何徽率军擅自撤离战场,一路东逃。

柴荣见势不妙,亲冒矢石率军抵挡右路军留下的空挡。关键时刻,赵匡胤和张永德出现在柴荣的左右两侧,掩护着柴荣,拼命厮杀。

部下甩锅,皇帝补锅,千古奇闻!

樊爱能和何徽不光逃跑,他俩还一路逃一路劫掠自家的粮草辎重,并四处散布谣言,说大军已经败了。半路上他们遇上前来增援的大将刘词,试图阻止刘词前往救援,被刘词拒绝。

通过以上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樊爱能何徽的行为,不光是简单的畏战逃脱了,其性质已经退化为叛变!他俩死有余辜,不死不服众!

柴荣痛下杀手的原因分析

像樊爱能这种行径,处死无可争议,一下子斩杀七十余将,人数有点多,不排除有些将属是迫于主将的命令,不得已跟着跑的可能。为什么柴荣要痛下杀手呢?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柴荣不是太祖郭威的亲生儿子,只是个养子,皇后柴氏的内侄。郭威的儿子们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光了,皇位只能由养子继承。

所以,柴荣继位之初,很多人不服,甚至根本看不起这位商人出身的皇帝。

当得知北汉入侵时,柴荣立刻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不倒翁”冯道第一个反对。柴荣说了句“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意思是,唐太宗不也常常御驾亲征嘛,我也行!

冯道当时就呛了他一句:“陛下得如太宗否?”你先撒泡尿照照自己,你哪儿比得上李世民!大宰相公然用这种语气跟皇帝说话,可以想象,柴荣在大臣们心目中的地位,尴尬到什么程度!

樊爱能临阵脱逃,其实就是这种心态的映射。军中有樊爱能这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否则绝不可能出现让皇帝亲冒矢石的状况。

如果不是柴荣关键时候自己挺得住,如果不是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铁杆支撑,高平之战一旦失败,我敢断言,柴荣都回不了京城了,他的皇帝生涯就算结束了!

这就是五代时期的社会环境,大臣们已经无所谓谁当皇帝了,武将拥兵自重,不拿皇命当回事,文官谁穿黄袍就对谁磕头。一句话,五代已经没有君臣之道,只有利益关系!

高平之战的胜利,给了柴荣一次重新塑造君臣关系的机会——从立军法开始,重新打造君权。

果然,高平之战后,柴荣的个人声望迅速提升,他也借机撤换了一批文臣武将,将赵匡胤等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为后周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杀人,跟柴荣完全不一样,朱元璋杀了太多无辜的人,柴荣杀的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人。

朱元璋杀人便遭唾骂,柴荣一天斩70余将,为何后世却拍手称赞?

朱元璋和柴荣杀人是有本质区别的,朱元璋杀人是无故杀人,而柴荣杀人则是有故杀人。

朱元璋诛杀功臣:

太子朱标宅心仁厚,仁义治天下,自己一杀他一放,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太子朱标施加恩威。洪武三十年的时候,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朱元璋立刻将胡惟庸满门抄斩,还追究其同党文武官员一万五千人。1393年又杀掉了凉国公蓝玉,还牵连着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以及吏部尚书詹徽等,说他们在“籍田”的仪式上要发动政变。这是两件较大的案件,从史料上来看这些文臣武将或许有些居功自傲但是早安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是,朱元璋单纯的从保护自己的后代子孙的继承权上出发,大肆的屠杀功臣良将,而且做得实在是太过于苛刻了,所以有点遭人嫉恨了。

柴荣诛杀将领:

柴荣是后周开国皇帝皇帝的养子,在郭威死后由于其没有子嗣,柴荣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就在这“主少国疑”的时刻,后周的世仇,北汉国主刘崇觉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率大军压境。

柴荣刚刚继位,面临极大的压力,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决定御驾亲征。于是柴荣便亲自率兵北上在巴公原一带和北汉大军对峙。战争初期,北汉的骑兵就发动了猛烈的冲击,左路的统帅张元徽一马当先,大有千军不挡之势。后周的阵型呈现出溃败之势,马军统帅樊爱能见张元徽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立马掉头就撤,向南方逃窜。将军都是这样的姿态了,手下的士兵军心涣散,成溃败之势,军心大乱。就在这紧急时刻,柴荣不顾安危,冒着流矢亲自指挥,张永德,赵匡胤等将领奋起反抗,拼死抵挡住了张元徽的攻击,其他将领身受鼓舞奋勇杀敌,战场上开始有一丝反抗的余地了。此时张元徽身下战马突然被绊倒,后周士兵抓住机会上去将其乱刀砍死!与此同时后周的援军也赶到了。瞬间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把北汉部队打的落荒而逃。

待此战结束之后,柴荣论功行赏。樊爱能,何徽却又跑回来,厚脸皮请求柴荣原谅,指着两人的鼻子说道:“你们这些将军不放一箭就匆忙逃走,难道不是想把朕卖给刘崇吗?”但是柴荣也拿不定主意要杀要放。于是就问张永德我想放樊爱能,何徽一马,军法处置手下的将领,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张永德说:“陛下若只想固守边疆,如此处罚即可:若是想开疆拓土,威加四海,理应重惩主将,整肃军纪。”于是柴荣传令诛杀带头逃跑的将领樊爱能,何徽以及麾下七十多名将领,一时间三军震惊,军威大振,后周军队再也没有临阵脱逃的事情发生了。

这样对比下来,就很容易看清楚,为啥柴荣杀了七十多位将领还是明君了!确实是那些将军的渎职导致的,也怨不得别人。

朱元璋杀人便遭唾骂,柴荣一天斩70余将,为何后世却拍手称赞?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的开国皇帝带领当初的创始人或者功勋大臣,尤其是掌握兵权,位高权贵的将军。开国皇帝都会对其谨慎防范。怕自己的地位不保,怕他们的能力,他们的私心、权利欲望霸占自己的位置。开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历史发展规律,是大多数的结局。有些精明的大臣或者大将归隐山林,如刘基刘伯温,回到浙江老家,但最后还是让朱元璋送去了毒酒。有些退出兵权,或者转移视线,只会贪财,让主公觉得这个人也就这点水平了,只爱财,不会有隐藏的大志向大权利愿望。使主公放心他。如萧何就是这样的方式逃避刘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