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厉害还是韩信厉害?
这两个人工作分工不同,很难直接对比。韩信是兵家,他的工作领域是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张良是战略家,通过政治解决问题。
兵家和战略家的区别《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句话点出了三类人不同的工作性质,及各自的地位。伐谋者即战略家,伐交者即外交家,伐兵者即兵家(军事家),攻城者即将士。
孙武子认为,最高明的战争,就是通过战略谋划解决问题。次一等的就是通过外交手段,不战而胜。再次一点的就是通过兵法,让自己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差的就是攻城掠地。
显然,战略家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兵家!
孙武子认为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慎战,不战而胜才是最大的胜利。
兵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运用计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对方短板,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回报。本质上还是战,解决的是“如何战”的问题。
而战略家也不一样,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战”,而是“不战”,通过政治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或者达到“兵马未动天下定”的结果。
以诸葛亮为例,他的《隆中对》就是最典型的战略谋划。诸葛亮认为,别看刘备现在四处流浪,只要方向对了,局面立刻大变。那就是占据荆襄,西取巴蜀,立刻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不用动刀枪,诸葛亮在书房就已经替落魄的刘备,谋好了出路!一句话,远超百万雄狮,这就是战略家干的事。
张良与韩信的“绩效对比”从工作性质的区别,就可以看出,张良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韩信!
工作重要性不等于实际贡献,那么他们的实际贡献又是怎么样的呢?
先看韩信。韩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平定了燕赵之地,让刘邦避免了东、北两面受敌的窘境。同时他从北面出发,有效牵制了项羽的兵力。
尤其是在取得齐地后,项羽实际面临三面围攻,败局已定!
除了这些,刘邦能在一次次惨败后,再度崛起,与韩信提供了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关系很大。
所以,单从军事角度,韩信无疑是刘邦的擎天博玉柱。
张良不像诸葛亮那么光芒四射,甚至不如韩信那么功绩显赫,他的功劳是隐性的。
比如,刘邦西进受阻,是张良的计谋让刘邦不战而胜,胜利攻入关中。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巧妙的谋划,让杀机之宴变成了和平之宴。再比如分封中讨要关中,及毁栈道,为刘邦谋好了出关出关之局。
在楚汉战争中,张良又给心灰意冷的刘邦,献上“下邑之谋”,形成刘邦与彭越、英布、韩信的“四方联盟”,共围项羽的格局。他又及时阻止了郦食其提出的分封天下,避免了刘邦的灭顶之灾。
在对项羽实施最后总决战时,张良又献计“虚封”韩信和彭越,调动二人出兵给了项羽最后一击。
这些攻击,都是藏于帷幄之中,不似攻城略地那么显性,但机会都是决定刘邦生死的关键性谋划。
所以,他们二人都是各自领域里,出色的人才,都对刘邦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良与韩信的人生高度对比不过,刘邦册封功臣,张良却远远不如韩信地位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张良的睿智,他知道取得天下后,皇权与功臣派之间,必然会产生激烈冲突。所以,他及时抽身,远离政治,明哲保身!
韩信的人生格局显然不够高,他太专注于个人的得失,不光不能做到避祸,反而引火烧身,最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由此可见,韩信的为人格局,与张良相比差得太远!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知,韩信与张良一样,都是各自领域里杰出的人才,都为刘邦做出了不休功勋。但从贡献的重要程度,以及两人的人生格局,韩信显然差距较大!
张良厉害还是韩信厉害?
张良与韩信都是历史名人,论谁历害要分场合,大概可以几个方面对比。
一,谋人。
张良强,韩信弱。
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揣人心,张良与萧何有得一拼,韩信粗心些,不细腻,容易吃亏。
二,谋事。
张良与韩信差不多。
对事不对人,韩信也是聪明人,不输张良。
三,战斗。
韩信胜,张良弱。
直接对垒,是靠智力与体力蛮力的,这方面张良不如韩大哥。
四,战争。
韩信与张良差不多,战争是军队大作战,谋人,谋事,谋战都来了,双方基本上可以互补优势。
五,战略。
韩信=张良。
都是战略高手。
六,谋天。
张良强,韩信弱。
张良看大势者,不拘小节,如当今所谓的先知先觉,韩信看不清,在局里,偶尔出来看一下。
张良一生平安,韩信结局凄凉。
可叹,可悲。可赞,可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