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秀,为何不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
刘秀并非农民出身,而是士族豪强地主出身。至于刘秀为何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肆屠杀功臣,跟当时的社会现状,及刘秀对东汉帝国的政权结构设计有很大关系。刘秀基于现实出发,选择了士族豪门集团,作为皇权的政治基础,而功臣派都出自士族豪门集团,他们形成了稳固的共生结构!
《后汉书•贾复列传》记载:“朱祐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意思是说,朱祐等人向刘秀推荐贾复出任宰相(大司徒),刘秀把政务全部交给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同时将所有的功臣排除在了朝政之外,包括贾复!
不光如此,就在这一年(建武十三年)前后,刘秀一口气罢黜了,所有尚在世的功臣们的军职(除了大司马吴汉)!
贾复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左将军,与他同时罢免的还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右将军邓禹,及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的建威大将军耿弇!
就在前一年,随着西蜀割据势力公孙述的被灭,历时十二年的全国统一战争大功告成,光武帝刘秀终于成了无以争锋的至尊者!第二年,刘秀就迫不及待地将一批刘氏远亲王爷,降格为侯爵,同时册封他的母族、妻族及恩宠人员四十五人。
再接着,跟随他征战十余年的功臣们,纷纷被剥夺了军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似乎哪个王朝的建立,都离不开这个俗套!
不过,东汉政权的建立者们似乎很“窝囊”,面对刘秀赤裸裸的过河拆桥,竟然没有一个人奋起反击,风平浪静得连史书都懒得说这件事。若不是从个人传记里慢慢梳理分析,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事件的发生。
大伙儿提着脑袋跟刘秀闹革命,甚至拿着整个家族的命运做赌注,无非是为了博个高官厚禄,结果革命刚刚胜利,就被刘秀一脚踹了!
皇权与功臣派的冲突,就是历朝历代解不开的死结。后有朱元璋的屠杀功臣,前有老祖宗刘邦的杀戮,即便处理得最好的赵匡胤和李世民,也多多少少留下过一点遗憾,为什么刘秀手下的骄兵悍将们就那么“怂”?
天助刘秀(天时):革命成功时,近一半功臣已经离世后人都说刘秀是“位面之子”,给刘玄打工两年,就自主创业做了皇帝,太神速。其实不是那样,刘秀登基后,统一天下整整用了十二年,算上称帝前平定河北的两年,一共用了十四年时间,才换来一个完整的江山社稷!
十四年间,很多追随的刘秀的功臣们,都早早离世了!到建武十三年,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十二人先后离世,还有一位在床上长期养病的。
比如,对统一战争功劳最大的两位将军,冯异和岑彭,冯异于建武十年病逝于军中,岑彭于建武十一年被公孙述的间谍刺杀。
近一半将军的早逝,虽然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客观上又对刘秀解决功臣派的安置问题,大大减小了难度!
自觉转型(地利):大批功臣偃武修文,转型为地方官员刘秀的队伍,跟朱元璋和刘邦不一样,他的团队以士族阶层为主体,只有少数农民领袖。也就是说,本质上,刘秀政权是豪门士族政权。这个政权有一大特点,大多数人都是读书人出身,至少有一定文化底蕴。
比如邓禹,他年轻的时候在长安求学,是刘秀的小学弟。比如贾复,是《尚书》学派的专家,典型的儒将,同样的情况还有祭尊等。又如耿弇、寇恂等,都是豪门士族大户出身,自幼研读儒家经典。
像吴汉、臧宫这样的贫苦农民出身,在刘秀阵营中寥寥无几。这个客观小环境,对天下统一后,军人的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以邓禹和贾复为例,他们被罢免左右将军职务后,重新做起了儒家学者,帮助新生政权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既发挥余热,同时又回到读书怡乐中去,对士族阶层来说,真是一大幸事。
“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削甲兵,敦儒学。”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转型为文职官员,出任地方官员。尚在世的十五位云台二十八将,就有六七位,出任各地太守。
士族阶层宽阔的眼界,和豁达的生活态度,无疑让他们的选择更多样化,不像刘邦和朱元璋的功臣们,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彼此信任(人和):刘秀的宽容豁达,赢得功臣们的信赖跟一般的开国皇帝不一样,刘秀的出身是读书人,儒家士族,这个身份决定了刘秀宽和的处事态度,更与暴虐不沾边。
刘秀一生杀人不多,即便对敌人,他都尽量以收拢感化为主。比如隗嚣、卢芳等,都是对他反复背叛。又比如邓奉叛乱被俘后,刘秀很体谅他的不得已,在岑彭和耿弇坚决反对下,才被迫处死了邓奉。
刘秀的云台三十二将(包括篇末四将),没有一位遭到政治迫害,这在任何一朝都不可思议。
正是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任,刘秀与功臣们很少发生龃龉,即便出现危机,也能以心照不宣的方式,圆满地解决。
最典型的就是邓禹西征危机,和冯异四年远征期间,受到同僚诬陷。这种事放在刘邦和朱元璋身上,大概率会酿成君臣反目,但对刘秀和他的大臣们来说,就是一段小波澜,丝毫不会动摇双方彼此信任的根基。
这个信任基础,让功臣们不会担心丢掉兵权后,会遭到皇帝的清洗,也不相信刘秀会过河拆桥。
安置得当(得法):授爵不授官,以爵禄换“股权”有了上述的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刘秀得法的安置措施,最终确保了功臣们在被夺权时,能做到心静如水。
刘秀的队伍里很多将领有私人部曲,他们是带着私人武装来投靠刘秀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普通的打工仔,而是带着股本的“股东”!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回报不仅仅是“工资”,还要有分红!显然,皇权是不可能实行股份制的。刘秀的智慧表现出来了,皇权虽然不能实行股份制,利益是可以按股份制分红的。
这就是刘秀独创的“授爵不授官”,以爵禄换“股权”的架构。
这个问题,不是等到革命胜利才去执行,事实上,在东汉政权建立之初,刘秀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将这个模式传达给了“股东们”。
建武二年,大司空王梁被免职,由宋弘接任。建武三年,邓禹西征失败,被免去大司徒,刘秀立刻任命伏湛接任。伏湛被免职后,又由侯霸接任大司徒,侯霸之后是韩歆。
宋弘、伏湛、侯霸、韩歆跟功臣派不一样,他们是纯粹的“打工仔”,不是东汉政权的“股东”,是一群靠治国才能,从帝国领工资的高级白领。
这等于早早地向功臣们释放了一个信号:未来治理国家没你们的份!
是不是很像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也就是说,在刘秀的阵营里,其实一直就有两条并行的线,一条是由功臣派构成的军事团队,他们的身份是“股东”,责任是统一天下。另一条线是由儒家学者构成的文职官员,他们的身份是打工仔,责任是治理国家。
十余年的运行,早已经让功臣派们对自己有了准确的定位——天下统一使命结束,静等公司分红!因而,当他们被免职的那一天到来时,他们其实早就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了!
刘秀的分红是相当的康概,建武十三年四月,他一口气给三百六十五位大大小小的功臣们增加了食邑,万户侯比比皆是!
比如邓禹,食邑四个县,方圆三百里,贾复更牛,食邑六个县!这是什么概念,几乎等同于一个郡!汉代封侯分亭侯(村级,食邑几户到几十户),乡侯(乡级,食邑几十户到几百户),县侯(县级,食邑从几百户到几千户)。
再往上就是一个郡,那就相当于一个王国,一般用于王爷的封邑,而不是侯爷。也就是说,刘秀的功臣们,有很多人名义上是侯爵,实际上享受着王爷的待遇!
窥管见豹,刘秀对功臣们的“股权赎买”,是大大溢价的!哪个股东不偷着乐,还闹什么闹?
这就是一段隐藏在平淡的史书中的故事,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刘秀个人的政治智慧,将这个非常棘手,甚至可能带来矛盾激化,引起政权动荡的夺权事件,竟然波澜不惊地解决了,不能简单归结为刘邦、朱元璋与刘秀个人出身和性格的差异!
同样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秀,为何不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
不同的皇帝所处的环境总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加上本人的思想观念自然行为就会不同。伟人就说过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当然不能说刘秀就不担心功臣会谋反,而是刘秀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一切。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刘邦和朱元璋是真正的草根出身,农民出身自然对权力有着不一样的执念,就算做了皇帝小农思想也会保留,皇权只能牢牢抓在手里,任何有一点的威胁都要铲除。刘秀算不上是农民,他是刘邦的九世孙,出身好贵,虽说家道中落,但是他母亲是名门望族,所以生活无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更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刘秀为人平易近人,很有修养,对待百姓也是很好的,这个人善良仁慈,自然不会对和自己出身入死的功臣下手了,王道以德服人才是无敌啊!刘秀当皇帝后,对功臣是大大的封赏,不仅封公侯,而且给功臣的封地超出了祖制,手下臣子看不下去了,劝告刘秀说,你这么丰厚待遇给功臣,功臣不就有实力了嘛,将来怎么控制啊,也许会对朝廷造成隐患,哪天造反了就完蛋了。刘秀解释说:古之亡国者,皆以无道,未尝闻封功臣地多而亡之者也。说的就是历来王朝灭亡的都是当君主的无道,从来没有听说过说因为封功臣的地多了而灭亡的,王朝灭亡不是因为封地的多少,而是君主的素质。刘秀的确说了真话,同时也证明了刘秀有信心做个明君,也有能力控制大局。
刘秀所处的政治环境比刘邦和朱元璋好多了,他没有必要像他们那样为了集权而杀功臣,对刘秀来说真的没有那个必要。刘邦当了皇帝时,已经55岁了,这个年龄算是老了,他必须为自己的后代着想啊,太子刘盈太软弱了,外面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吕后,更重要的是那7个异姓王啊,他们可都是有封地兵力的实权诸侯啊,靠刘盈和吕后能镇得住这些诸侯吗,显然不可能了,为了后代的江山稳定着想,刘邦必须趁着自己还有几年命的时间里清除对自己儿子有威胁的诸侯,所以刘邦一一杀掉了功臣,7个诸侯全部完蛋,这是刘邦所处的时代决定的,他必须那样干呢!朱元璋也是那样,他本来要传位给太子朱标的,结果洪武25年,朱标病死了,一切都变了。接任的朱允炆就是个懦弱的人,妇人之仁过了份,这样的人怎么压的住开国功臣呢!所以朱元璋为了大局着想,一一铲除了功臣,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只是没想到杀了功臣没用,朱元璋当了自己的藩王儿子们才是最大的威胁呢!总之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出于稳定江山的需要,为后代着想必须杀掉功臣,刘秀不同,这方面的威胁要弱的多。
刘秀当皇帝时刚好40岁,这个年纪不算老啊,只要没病没痛的,过上个二三十年还是可以的,说白了,我不用杀功臣背负残暴的骂名,我年龄不老,耗都耗死你了,何必那样做呢!再者等到刘秀死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已经很大了,在自己的调养下,一定不会是懦弱的皇子,有能力控制朝臣和功臣,也就不会担心自己的后代不行被别人威胁了,刘秀还是有那个自信的,毕竟年轻就是优势啊,他比刘邦和朱元璋都要年轻啊!再者那时的刘秀虽说封了很多功臣,也给了很多土地,可是军政大权一直在刘秀手里呢,说简单的,你功臣想要造反也找不到兵力啊,士兵都在刘秀手里呢!何况刘秀为人不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功臣,这些功臣也是佩服和尊敬刘秀的为人的,刘秀对你这么好,你还好意思造反吗?再说大家打天下,夺得了天下,无非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嘛,现在刘秀给了你荣华富贵,明确说了不杀功臣,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刘秀就是这么自信,我完全有能力控制住大局,我何必要杀功臣来集中权力呢,我本来就已经大权在握了,没必要去杀人背负骂名,再说我也不怕你功臣造反,一旦造反,刘秀有绝对的实力灭掉你,功臣也清楚,刘秀温和的背后就是恐怖的实力,乖乖听话有糖吃,造反,想死就去。所以刘秀是个很会做人的皇帝,他没有必要通过杀戮确定自己的权威,以德服人不是很好嘛,再说我背后还有刀子呢!
同样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秀,为何不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
西汉因杀功臣而寒天下人心又累及皇室内争,因而致王莽上位。东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从其与落魄之时所以尽享王侯富贵以成二十八宿!、
同样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秀,为何不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认识了老百姓的观点,才会巩固政权。
同样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秀,为何不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
开国皇帝杀谁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扫清障碍,所谓功臣都是杀伐决断的混世大魔王,皇二代 皇三代难以节制,必须要杀掉才能心安。
所以,杀功臣是正常的,那就分析一下不正常的原因。
刘秀不杀功臣的原因其实也没什么复杂,因为刘秀自己不认为是开国皇帝,他的帝国仍是继承汉制,他的那些功臣和他有共同的政治见解,都是在匡扶汉室,他们胜利后也都自觉的按照成熟的公务人员管理条例安排后事,也就没有杀他们的必要了。
同样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秀,为何不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
因为出身不同,刘秀本是贵族,品行端正,称帝时正年青有为,没什么可担心的,朱元璋就不同了,手下有能力的人太多了,且都比较年轻,而且历史上“曹魏毁于司马仲德”的教训深刻,所以要给子孙抹去棘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