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这是现代人的说法,是不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的表现。古代任何一个新政权的建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天命验证新政权的合法性;任何一位新皇登基,也要验证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古人称之为天命所归,否则政权不稳,皇位难保!
刘秀之所以甘愿继承西汉,就是因为在验证政权合法性,和皇位合法性的时候,遇到了大麻烦,迫不得已,做了“牛后”!
古人执着于天命,是刘秀甘愿继承西汉的起因现在我们把“天命”叫做迷信,其实在古代这是一门大学问!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意思说人间所发生的一切,都代表了上天的意志。如果皇权不合法,就得不到上天的护佑,政权就会出现危机!
这种理论在《尚书》中比比皆是!我们知道,西汉是代替秦朝出现的第二个帝制政权。西汉建立后,就曾经为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百余年的“研讨”。这个过程相当艰苦,相当漫长,直到西汉灭亡,这个话题都没有停止过!
比如,西汉在五行中属水,还是属土?西汉承继的是秦,还是周?西汉尚黑,还是尚黄?一大群顶尖的学术专家参与,也无法定论。甚至还因黄老和儒家之争,引发了西汉代替秦朝的合法性质疑!
自董仲舒后,理论界还诞生了一门学科——谶纬学说,让天命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这就是历史背景,没有哪一个政权,敢逆着“天命”玩!
说几个具体事件,就知道天命论的影响力之大。新朝灭亡后,天下混战,先后出了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号称是刘邦的后人,自己是恢复汉家政权,其实有的就是冒名顶替宗室身份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个谶言:刘氏复兴!这就是天命,只有刘邦后人才有资格,所以必须顺着天命来。
刘秀在登基前,也犹豫观望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有人向他献上了《赤伏符》,他才高高兴兴地登基继位。《赤伏符》是啥?就是写着几句含混不清的语句的小木片,内容解读起来都费劲。不过这就是当世人奉为神圣的“图谶”,就是代表上天的意志!
所以,不要肤浅地认为,古人只认拳头硬,其实古人的“文化认同”很深,想登基做皇帝,先要问问老天答不答应!
政权合法性和皇位合法性的验证过程中,刘秀难以自圆其说刘秀为了应天命,就要向天下人解释两件事:第一他建立的政权是合法的;第二他刘秀做皇帝是合法的!这两件事是独立的,必须分别验证。
怎么验证政权是合法的呢?刘秀有一个天然优势,他本来就是宗室后裔,既然天命说“汉室复兴”,那么我宣布,建立的政权不是新政权,而是恢复老祖宗的家业,不就行了吗?
这个技巧很高明,因为不是新政权,所以不需要验证合法性,西汉的合法性已经验证了两百多年了。似乎刘秀的投机取巧很成功,好吧,暂且认为他顺利通过了第一条论证。
接着验证第二条,皇位的合法性。刘秀登基后,曾经追认他的祖上四代,供奉于太庙。惯例嘛!立刻就有大儒阻止了他:你这么做有问题!按你的祭祀方式,你的皇位是从你爹一系传承来的,可是你爹不是皇帝?你宣布继承了西汉帝业,可是自己连大宗身份都没有,皇位不合法!
刘秀虽说也是儒生出身,但学问明显不如朝中的博士们。在别人的指点下,刘秀做了些变通,终于把自己的身份搞合法了。
可是一回头,发现身份合法的同时,原来投机取巧获得的政权合法性,又因身份出现了新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既然你是西汉的大宗,应该一脉相承继承,可是,在你和前汉之间还有个新朝的王莽,明显皇权不连续,要说政权继承,你继承的是王莽,而不是前汉!也就是说,投机取巧不成立,必须要验证你的政权代替新朝的合法性!
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怎么弄都是漏洞百出!
无奈之下,他只好篡改历史,牺牲王莽和他的生父朝中有的是高手,博士们帮打了两个完美的布丁!
第一、牺牲王莽,不承认他的新朝
假如没有新朝,那么刘秀的政权正好承接西汉政权,就可以宣布自己是法统继承,而不是新政权建立,就可以“免检”了!
于是,王莽和他的新朝倒霉了,被东汉政权凭空抹黑消失!这就是王莽留下历史骂名的根源,一切都是东汉政权宣传的需要,不惜睁着眼睛说瞎话!
第二、牺牲生父,将自己夹塞并入大宗
在博士们的指点下,刘秀吓得赶紧把祖上四代扫出太庙,对外宣布:俺爹是违法的,汉元帝刘奭才是俺亲爹!
哈哈,我没开玩笑!刘秀追认了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爹,硬通过夹塞的方式,让自己成了汉室嫡系!
按照宗法制,既然有大宗的嫡系身份,那么继承皇位就是合法的!宗法制是承认过继关系的!于是刘秀的亲爹被剥夺了当爹的权利,老老实实回到家庙接受供奉。
满天下都是“刘秀”通过上述内容,看出古人对政权和皇位合法性的执着了吧?没有天命,那就等于要命!这就是古人对上天的敬畏!
这种思想之下,刘秀当个“牛后”,都是绞尽脑汁,牺牲了亲爹才做到,还谈什么“鸡头”!
像刘秀这种情况,历史上比比皆是,绝不是个案。比如,刘备为什么腆着脸,四处炫耀自己是皇叔?历史上又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以“汉”为国号的政权?甚至连武则天也凑热闹,硬把自己说成西周姬姓后人,改唐为周。最好玩的是,连匈奴人刘渊也来蹭热度,宣称自己是刘邦后人,也搞了个“汉”政权。
说白了,不是刘邦有多可人,而是需要他这个大招牌,来帮自己“糊弄”老天爷!
真是满天下都是刘秀的同道者,不知道刘邦会不会直皱眉头。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刘秀不是继承西汉,而是再造一个王朝,把天下又打了一遍。
所以他建立的王朝被后世称为东汉,就是为了区别刘邦建立的西汉。
如果不是王莽乱政,篡了大汉王朝的江山,大约刘秀这辈子会在老家当个放牛娃,当个富家翁,平平淡淡过完一生。
甚至他哥哥刘縯不莫名其妙被更始帝刘玄害死,刘秀都不可能有当皇帝的机会。
西汉末年那段历史其实挺好玩的。
王莽像个穿越者,刘秀是天选之人,他哥哥刘縯一开始以为自己是王者,以王者之姿登场。
王莽生于公元元年的,在篡位之前他的行动做派简直就像个圣人一样。
他礼贤下士,待人谦恭,他常常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分给穷人,甚至卖了自己车马来接济穷人,王莽的名声太好了,声望太高 ,他篡汉当皇帝,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一件盛事。
当时如果王莽不篡位,天下人都会不答应的。
但是当上皇帝后的王莽实行了一系列的超前改革,因为太超前了,比如土地收回国有,平均分配,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有饭吃,劳动最光荣,比如废除奴婢制度等,难怪有人怀疑王莽是现代某位失踪科学家穿越回去的。
他太像一位理想主义者了,想在公元9年到公元23年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理性很丰满啊。
王莽的改革几乎动了当时所有人的蛋糕,所以很快激起了一波一波的反抗,王莽从众人拥戴,变成了万人嫌弃。
反对者中就有刘家兄弟。
因为王莽篡夺的是刘家的江山,由于汉武帝的推恩令,很多刘姓后代其实都成了刘备那样的织席贩履之人,混的好的也许成为跺一脚自己村颤一颤的小地主。
比如刘秀他们家。
而王莽的乱政给了这些已经被边缘化的刘家人一个机会,一个翻身的机会。公元23年坐在宛城皇帝位的更始帝刘玄,看着一位叫公宾的人送上的王莽的人头不无感叹的说:
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王莽啊,如果你不乱搞,不当皇帝,大约能和霍光一样是个权倾朝野的权臣,死后还能享受国葬陪葬皇陵。
旁边的他的妃子韩夫人听后掩唇轻笑道:如果王莽不称帝,现在大约您还是个被通缉的逃犯,不会坐在皇帝位上感叹吧。
王莽称帝对于刘家子弟来说是个机会,但是刘秀从没想过这是自己的机会。
王莽称帝后,刘秀从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少年时刘秀曾在京城求学,见过王莽的仪仗队金吾卫,但是他远没有他的老祖刘邦见到秦始皇车队时的豪气,也没想过大丈夫当如是。
少年刘秀的看到金吾卫很羡慕,只是羡慕金吾卫,觉得自己这辈子如果能当上金吾卫然后娶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姑娘,就足矣了。
所以他说出了自己这辈子的最高理想:
仕宦当作执金吾,
娶妻当得阴丽华。
后来这句话被一位叫李子柒的姑娘的粉丝学了去。
刘秀的理想一直很现实,和他的人一样。他大哥刘縯的理想却很高远,他一直想做大事,一直在积蓄力量,新朝3年公元22年,机会来了,这时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
为了躲避家乡的饥民,刘秀跑到宛城做卖粮食的买卖,生活无忧。
这时有一个叫李通的商人找到了他,李通拿出一个当时流传的谶语劝刘秀起兵反新。这谶语是这样写得: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估计这就是李通编的。
刘秀知道自己哥哥刘縯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准备推翻王莽夺回刘家江山,他不会放弃这次王莽新朝崩盘的机会,刘秀权衡再三同意李通的建议,买兵器战马,在宛城起事,而与此同时,他大哥刘縯已经在老家舂陵,举起反抗新朝的大旗了。
他们打出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此时距离汉亡不过十余年,王莽新政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开始思念起汉朝的好来。
刘縯刘秀兄弟本就是汉朝皇族,血统可考,此时打出兴复的大旗,很容易凝聚天下思念大汉人的人心。
这叫正义。只有程序正义,行动才会无往不利。
况且,刘縯一直以来的执念,就是恢复大汉江山。
刘縯从小就有大志,王莽篡汉后对于恢复大汉刘家江山他更是耿耿于怀。
刘縯对于自己能恢复大汉江山很有信心,他曾经拍着刘秀的肩膀说:如果我是刘邦,你就是刘邦的弟弟。
刘縯的性格豪放,颇有九世祖刘邦的风采,他很有魅力,王莽新朝末年,刘縯在老家舂陵拉起队伍,反抗新朝,这支队伍很快发展成十几万的规模,成为反抗军中的主力,颇受瞩目。
刘縯的行动做派,就是小说中的主角,传说中的天选之人。
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如此,以王者之姿争夺天下,但是他没想到这次老天选定的不是他,不是颇效乃祖刘邦的人,大约老天爷觉得都是刘邦略显单调,所以这次上天选择了文静隐忍的刘秀成为位面之子。
==================
文:薛白袍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这话说的,刘秀打下的东汉江山,比之西汉是毫不逊色,可不是西晋与东晋的关系,也不是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东汉与西汉一般都是大一统王朝,疆域等各方面较之西汉都没有缩水,而且有些地方还更成功,人家就是不用“汉”为国号,也不是鸡头!
而且刘秀用“汉”为国号,本来就正常,因为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本来就属于西汉宗室,并非是硬拉关系,身为宗室之后他光复汉家天下,并且以“汉”为国号不是很正常吗?
更何况当时西汉才灭亡十几年而已,有很大的人心基础,以“汉”为国号,这样一来自然有利于统治,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人家刘秀除了以“汉”为国号以外,享受的待遇分明就是开国皇帝的待遇,诸如刘秀的庙号是世祖,并非是守成之君中“宗”的庙号,不是说以“汉”为国号就享受不了开国皇帝的待遇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的确是一些人的做法,但是要看实际情况。刘秀为什么要甘做继承西汉的皇帝呢?这里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下面详细介绍:
1、刘秀的确是西汉高祖皇帝之后- 这是铁的事实。不管刘秀认不认都没有用,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这是血脉的一部分,是家族使命的一部分。
- 复兴汉室不仅是刘秀的个人看法或者命运,也是家族的命运,这里面包括刘秀的哥哥也是一样,也是抱着复兴家族的使命一直在活动着。
- 刘秀的这个身份在很长时间内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历时很多代以后,刘秀这一支只是旁系,并没有得到多少朝廷的恩惠。
- 在很长时间,刘秀只是在家里务农的农民,并不是什么皇亲贵胄。尽管是皇室血脉,只有一些光环。
-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逐鹿中原。各个势力都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
- 有句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些起义首领都没有名正言顺的旗号,但是刘秀一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就招来了很多人马。
- 王莽篡汉以后,天下思汉很久。刘氏子弟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不仅可以吸引打拼民间支持者,还得到了很多地方宗族势力的支持。
- 这为后面刘秀的成功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刘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祖皇帝。
- 这是怎么说呢?刘秀尽管是高祖子孙后代没有错,也借着高祖的名义收拢了很多人,最后成功了。
- 但是这也很大程度上是刘秀一群人的努力,他们只是旁支,能得到的实际资源并不多,更多都是名义上的,主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 刘秀一行人还是有看法的,从刘秀的头衔就可以看出来汉世祖刘秀,看到没有都称祖了。一般都是开国君主才称祖,后面都称宗。
- 其实明成祖、清圣祖,汉世祖,这些都是对这些不是开国君主,但是贡献又特别大的君主的一种特别表扬。其实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开国。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其实这个很正常,延续“汉”的国号乃是最符合当时刘秀的利益的!
在历史上所有的二分王朝中,两汉其实是最名不副实的一个。诸如两晋、两宋,那都是在军政体系尚存的情况下,迁都避祸。因为都城和统治范围的改编,而被后世史学家以东西南北的都城方位不同,而做出区分。
但是东汉和西汉不一样,这是两个完全断代的朝代,在两汉交际期间,存在着王莽建立的新朝。
而在新朝灭亡后,天下还存在着一个短暂的分裂割据局面,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刘秀是在推翻王莽之后,得陇望蜀,一统天下,最终建立起来东汉王朝。虽然这里面的刘秀也算是刘邦后代,属于皇族宗室。但他并不是皇族直系子弟,血脉传承较远,而刘姓宗室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洗牌之后,早就不是那么值钱。刘秀起兵时只是南阳一富农。
最关键的是,在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前,已经有一个延续汉朝血脉传承的玄汉王朝。其皇帝刘玄也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血脉上不比刘秀远。而且刘秀还一度在其底下称臣,后来两人闹掰了,这才另起炉灶。
所以,东汉王朝名义上称之为汉,但其实已经是一个全新的王朝,而刘秀也是正儿八经的开国之君。那么,有着开国之功的刘秀,为何还要以汉为名,而不是新建一个王朝呢?
这主要还是一个身份问题,前面说过,刘秀他是汉朝宗室,即使是远得不行的旁系,但他总归是姓刘,都奉刘邦为祖宗。由于西汉的存在,刘姓已经和汉朝严密的捆绑在一起,即在天下人心里,汉朝就应该姓刘。
更为关键的是,虽然当时西汉已经灭亡,但影响力还在,在许多人心中,汉室依然是正统之所在。刘秀这个汉朝宗室子弟,以汉为国号,无疑是有着极大的正统性。甚至于还可以顶着兴复汉室的大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得到最多的民意支持。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以“汉”为国号的朝代或者政权,其实是最多的。比如三国时期刘备所建立的季汉、十六国时期刘渊所建立的前汉、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所建立的后汉,还有什么北汉、南汉、成汉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刘渊其实只是一个匈奴人,他建立前汉的理由是匈奴曾经与汉朝长期联姻,他身上流着刘氏皇族的血。实际上。名义上讲,这样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汉朝和亲匈奴派去的公主,大部分都是宫里随便找的宫女,赐予了一个公主称号而已。所以,刘渊和刘邦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还说不准呢。
但这不重要,他们看重的只是“汉”这个金字招牌,以及刘姓皇族血脉的高贵地位。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正统性,获得天下人的支持。而刘秀的肯定也有着这样的考虑,毕竟在当时,没有任何国号,能比“汉”这个字来得更有号召力。如果细看当时反抗王莽的各大起义军势力,你会发现,大部分势力都是以“汉”自称。
当然了,相对于后世那些各种“汉朝”的功利性,刘秀所建立的东汉,无疑是最正统的。毕竟东汉是紧接着西汉,而且刘秀也是正儿八经的宗室子弟。而且,如果严格的按照法统延续的理论来讲,刘秀所建立的东汉,其实和西汉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仅就只是迁都而已。
因为王莽的新朝灭亡后,取而代之的不是刘秀的东汉,而是刘玄的玄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更始政权。而这个政权,一开始就是为兴复汉室而出现的,更始帝刘玄也是正儿八经的西汉皇族子弟,其都城也在长安。所以,对于更始政权,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在西汉的复国,即西汉的延续。
而之后刘秀当时也是玄汉王朝下属的臣子,位列九卿之一。只不过后来,刘秀和老哥哥闹翻,跑到河北另起炉灶,并在更始政权灭亡后,收拾残局,一统天下。虽然领导班子换了,但其延续西汉政权统治的性质没变,法统地位算得上是一脉相承。
唯一的改变是,东汉的都城从长安迁到了洛阳。这就和历史上那些因为迁都而被划分成两段的王朝接上了。
所以,总结来讲,刘秀延续汉的国号,合情合理,完全没问题。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开国皇帝的国号不是随便取的,都是有来历的,“宁为鸡头,不为牛后”是一种豪情壮志,它跟治国平天下是两码事!
咱们就拿开国皇帝刘邦来说吧!
大汉的国号也不是他个人取的,他是被西楚霸王册封为“汉王”,也就是被楚霸王封为汉王的时候,他这个国号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也就是说刘邦也没有用自己的国号!他的国号准确的说是来源于“册封”。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源头的,特别是像国号这样的大事。自己别出心载去造一个国号,是有很大风险的。
♦♦♦♦♦♦♦♦♦♦♦♦♦♦♦
首先自己造的国号,往往没有一个正统的来源。往往就缺乏新王朝政权的合法性。
尽管刘邦后来战胜了项羽,但是他并没有全面的否定项羽的历史贡献。
就拿司马迁来说,他作为大汉王朝的史官,仍然使用了《项羽本纪》这样的一种写作问题,来承认项羽天下霸主的历史地位。
这一方面是承认了项羽的合法性,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大汉”这个国号的合法性来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源头活水的问题。
♦♦♦♦♦♦♦♦♦♦♦♦♦♦♦
再举一个例子。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他的国号“大明”也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
也是有来历的,据说就是源于明教。事实上就是小明王的称号。
况且刘秀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在很大程度上一开始就使用了大汉的来作为号召!
具体到刘秀为什么开国的国号依然使用大汉,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
在刘秀开国的过程当中。一直在使用大汉的规章制度和典章仪式。文官制度和军队的服装,宫廷的礼仪制度,这一套都是沿用了汉西汉的一整套制度。
而且当时刘秀使用的名号都是汉朝的,所以用惯了也不可能突然去改变它。
再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刘秀他是刘邦的后裔。具有汉朝皇室的血统。这个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这个在封建社会是一个新王朝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也就是有利于东汉王朝的稳定,不至于再出一些造反的事情。事实上刘秀没有使用别的国号,也不是什么“宁为鸡头,不为牛后”。这样的民间豪杰义气能够影响和左右的!
历史上的刘秀是以成为刘邦的子孙为荣耀,回复汉室,对刘秀来说就是“光宗耀祖”,根本不存在现在所谓的“甘愿”和“不甘愿”的想法!
事实上,历史上的刘秀,他是百分百“心甘情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大汉的复兴对他来说就是最大意愿!
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龚柳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