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是刘邦的心腹,被封燕王,为何最后又反叛刘邦投降匈奴?

卢绾走向反叛之路,责任主要在他自己,是他首先对他与刘邦的感情产生动摇,进而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做法,将自己推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卢绾与刘邦同住一条巷子,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又是世交,少时二人同学,成年后卢绾始终追随刘邦。一句话,刘邦与卢绾好得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在刘邦的阵营中,卢绾非常另类,论军功,卢绾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论宠幸,即便萧何曹参,没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燕王臧荼被灭后,刘邦需要一位信得过的人,替他镇守燕北之地。刘邦没有选择劳苦功高的任何一位大臣,甚至连一担挑樊哙,和宗室子弟都不入其眼,唯卢绾有这个幸运。于是,卢绾成了新的燕王!

可是,卢绾为何不珍惜刘邦的信任,偏偏要反叛,走向亡命匈奴的不归路呢?

高祖末年诛灭异姓王的大势,让卢绾产生动摇

高祖末年,随着韩信、彭越和英布的惨死,刘邦清除异姓诸侯王的政治图谋,表露得非常清晰。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刘邦此时年事已高,春秋无多,他必须为身后事做打算。

作为开国之君,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嗣君无法驾驭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事实上太子刘盈的孱弱表露无遗。刘邦必须赶在自己去世前,将威胁最大的异姓诸侯王除掉!

再深厚的友谊,有时候也架不住利益的冲突,在这个大背景下,卢绾忘记了,如果刘邦要铲除他,何必在臧荼被灭后,不封自己的儿子为燕王呢?卢绾曾对亲信说:“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

可见,此刻在卢绾的心中,占据首要地位的,不是以忠诚回报刘邦,而是基于保住地位的,对俩人友谊的动摇!

这正是卢绾思想的裂缝,被苍蝇盯住的地方!

张胜自作主张的行为,将卢绾推向危险境地

这只苍蝇就是他的手下张胜。

高祖十一年,陈豨谋反,派人去连接匈奴,共同对刘邦。与此同时,卢绾也派张胜出使匈奴,以陈豨败亡的假消息,企图阻止匈奴出兵帮助陈豨。不料,张胜在路上碰到了一个人——臧荼的儿子臧衍。

燕王臧荼被灭后,臧衍逃往匈奴,怀着对刘邦的恨,他给张胜注入一剂“毒药”,他对张胜说:“你的富贵是因为有燕国在,燕国存在是因为有陈豨在。假如陈豨被灭,燕国就失去了价值,你也就失去了价值!为什么不保住陈豨,制造燕国和陈豨、匈奴之战连年战事不断的假象?这样一来,皇帝就永远离不开燕国了!”

张胜一听有道理啊!私下改变了出使的意图,反而劝匈奴出兵帮助陈豨。正是张胜的做法,将卢绾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卢绾的自私,导致他一步步滑向深渊

在张胜还没有回来前,卢绾还不知道他的意图。不过,匈奴的出兵,让卢绾怀疑张胜叛变了。于是卢绾上疏刘邦,请求将张胜灭族!

等张胜回到燕国,见到卢绾后说明情况,卢绾恍然大悟:张胜做得对啊!只要我跟陈豨、匈奴唱上三国演义,刘邦就离不开我,荣华富贵不就保住了嘛!

于是,卢绾口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又对刘邦解释:叛变的人不是张胜,另有其人。同时卢绾一面让张胜保持与匈奴的联系,一面又派人给陈豨送信,让他转入游击战,咱俩慢慢演戏!

卢绾的自私,让自己滑入深渊。陈豨手下一位降将,向刘邦吐露了真情,这下事情败露了!

刘邦还算念旧情,也不想被打脸,连续派了两批使者,诏卢绾回京。卢绾害怕了,称病不见使者,并放话:“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这话被卢绾的门客告诉了使者,使者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刘邦。恰在此时,匈奴投降的人,又把张胜勾结匈奴的事报告回来。刘邦这才确信卢绾反了,盛怒之下,他令樊哙为将,征讨卢绾。

卢绾走向了不归路!

刘邦的驾崩,让卢绾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卢绾这时候才醒悟过来,自己做得多么愚蠢,眼睛尽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完全将刘邦的信任抛之脑后,后悔无极呐!

大军一到,必然玉石俱焚,卢绾带着家人逃往汉匈边境。他又不甘心,想以旧日的情分,做最后一次努力。于是他滞留在长城边上,静等京城的消息。

等什么呢?等刘邦病愈的消息,甚至希望最好刘邦能来亲征,他甚至做好了自缚进京请罪的打算。

可惜,老天堵死了他的回头路,卢绾等来的是刘邦驾崩的消息!

刘邦的死,等于让卢绾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他要是再回归,等待他的,肯定是吕雉无情的大刀片子:

“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

最终,这对亲如兄弟的好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走向了分道扬镳!刘邦死后的第二年,卢绾也病逝于匈奴!

卢绾是刘邦的心腹,被封燕王,为何最后又反叛刘邦投降匈奴?

卢绾与刘邦的关系,用现在人的说法,就是铁子、坚钢;两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由于两家是世交,这哥俩的满月酒都是两家合在一起摆的。刘邦当亭长后,卢绾便成了刘邦的小弟,整天跟着刘邦混吃混喝,形影不离。

刘邦私放刑徒,躲在芒砀山时,卢绾便追随大哥来到芒砀山中,与刘邦一起吃糖咽菜,不离不弃。后又第一个追随刘邦斩白蛇起义,与刘邦一起南征北战,不怕牺牲。

在楚汉战争最困难时,刘邦派卢绾、刘贾各带兵一万,深入楚军后方断其粮道,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破袭战,让项羽头疼不已。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自然没忘小弟卢绾的从劳之苦,拥戴之功,授卢绾为太尉、封长安侯。后燕王臧荼谋反,刘邦率军前去平定了叛乱,杀死了臧荼。事后在讨论燕王人选时,刘邦头一个想到了一起同过窗、一起吃过糖、一起扛过枪的小弟卢绾,于是卢绾成了追随刘邦沛县起兵的众兄弟中,头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封王的,可见两人关系之铁,坚钢可不是白叫的。

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举兵谋反,并且联系北方匈奴禅于出兵相助。同处北地的燕王卢馆派深通匈奴情况的张胜出使匈奴,劝匈奴单于不要出兵助战,同时率军从东北方向准备进攻陈豨。结果张胜到了匈奴后,被臧荼的儿子一通撺掇,私下里与陈豨、匈奴达成协议:依靠匈奴,三家联手对抗汉朝刘邦。

卢绾得知张胜暗结陈稀、匈奴的消息后,上报刘邦,准备诛杀张胜的家人。谁知张胜回来后,又以刘邦诛杀异姓王,只有三家联合才能互保,你卢绾这个异姓王才能当的长远之类的话,说动了疑惧刘邦所为的卢绾。于是卢绾陈兵代地边境,按兵不动;并派人哄说刘邦,张胜没有谋反,搞错了。

“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由此开始,刘邦与卢绾这俩位昔日的好兄弟便互相猜忌起来。一年后刘老太公病逝,刘邦召卢绾入京祭祀。此时彭越、韩信、英布皆以被诛,原本就惊恐不已的卢绾更不敢入京,于是称病不出,只派手下人入京拜祭。

至此刘邦判定卢绾已有反心,便派人去燕国私底下收集卢绾谋反的罪证,并命令樊哙领兵攻打卢绾。原本还想找个机会向刘邦解释一番的卢绾,在得知刘邦病重,吕后掌权的消息后,无奈之下携家人及手下数千骑逃亡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

公元前195年6月,汉高祖刘邦薨。一年后卢绾在北地匈奴而亡,追随他昔日的大哥而去,享年63岁。

卢绾是刘邦的心腹,被封燕王,为何最后又反叛刘邦投降匈奴?

卢绾的一生其实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无功而受禄,一句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笔者曾有一片文章说过,曹参、樊哙等人的飞黄腾达严重依赖于刘邦平台的优势,这种说法同样适合卢绾,而且更加明显。

刘邦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可以将所有能整合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功效,卢绾的优势则在于他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两人不仅同里出身,而且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自幼便在一起摸爬滚打。

对于刘邦来说,他不过多了一个小跟班,可是对于卢绾来说却犹如祖坟冒青烟,因为刘邦的光芒太盛,草根出身的他不仅推翻了秦王朝,还受封汉王。

卢绾则因为关系过硬被封为太尉,相信很多人对卢绾太尉的身份并不怎么了解,那是因为相对于同时期丞相萧何的经略后方与御史大夫周苛的宁死不降,卢绾虽然位列太尉,却依然是刘邦的贴身侍从,本应专管军事的太尉不过是虚职罢了。

纵观整个楚汉战争时期,卢绾不是跟随刘邦就是跟随刘贾,鲜有独立战功,即便这样,刘邦仍然力排众议将其加封为燕王。

试问汉初七大异姓诸侯王哪个不是战功赫赫,之后封的王哪个不是刘姓宗族,而卢绾的功甚至远不如为侯的萧何、曹参,即便非功非刘竟也攀上了燕王的高位,这便是卢绾的“无功而受禄”。

卢绾也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德不配位,怎么办呢?第二句话来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既然刘邦给了这么高的恩宠,自己怎么着也得为人家做点事吧,可是要文没文要武没武,只得开始想歪主意。

燕国北邻匈奴,而当时刘邦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可是大方向来说匈奴与汉经过“白登之围”后便没有大的冲突,小的冲突还是有的,原燕王臧荼和近来造反的陈豨都与匈奴不清不楚。

卢绾心想,若匈奴能攻打燕国,而自己能抵抗住匈奴的进攻也算是对得起死党刘邦的重用了吧,也算是对汉有点回报了吧。

说干就干,卢绾立马让人与匈奴暗中联络,谁知消息走漏,风声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刘邦死都不信卢绾会跟匈奴有一腿,于是便传卢绾亲自来说说清楚。

刘邦这一传不要紧,韩信、彭越、英布可都是被传召逼死的,卢绾害怕了,因为当时非刘而王的只剩下他和吴芮了,刘邦不会想要杀自己吧,便装病不奉诏。

刘邦得知消息后,认为卢绾通敌的传言果然是真的,大怒之下派樊哙、周勃攻燕。不巧刘邦病死在先,卢绾失去了最后辩解的机会,只得顺势逃到匈奴避难去了。

话说,卢绾既没有英布称帝的野心,也没有韩信、彭越打仗的本事,他所想的不过是在刘邦面前显得有用一点,谁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适得其反,自己倒被逼的真的叛乱了。这便是卢绾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最后总结,卢绾其实是一个有福的可怜之人,一辈子除了当小弟没干成什么大事,好不容易熬成了大哥吧,还没那命。

卢绾是刘邦的心腹,被封燕王,为何最后又反叛刘邦投降匈奴?

卢绾反叛刘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刘邦默许了吕后杀掉韩信,直到后来彭越被消灭。让这位异姓王心中产生了恐惧,再加上身边小人的劝说,就动摇了。

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而且两个人还是一天的生日,从小一起读书,到后来造反打天下,卢绾都是刘邦身边的至交好友,可以说,在所有的异姓王之中,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人。

卢绾从刘邦身边的打手做起,最终来到了燕王的位置,而且卢绾的大大咧咧对于刘邦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所以哪怕是卢绾将刘邦碗里的饭菜加到自己的碗里,刘邦都没有说什么,可以说,卢绾的叛变是打死刘邦,刘邦也想不到的。

卢绾去往匈奴的两个契机

其一,韩信和彭越的死亡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公元前197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反,汉高祖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说有病,汉王命令彭越再次侵入梁地只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后来彭越被贬,在路上遇到了吕雉,跟吕雉哭诉后,吕雉答应他带他回去,但是回去后又劝刘邦将其诛杀,就这样,彭越也被杀掉。

两个王爷的相继死亡,深深触动了卢绾,不过他认为自己和刘邦的感情深厚,不会被刘邦杀掉,于是就一直在燕王的位子上老老实实的干活。虽然没有什么动作,但是异姓王的死给卢绾心中留下一根刺。

其二,错误的估计了形式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陈豨在代地反。刘邦亲率大军至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自南面进讨陈豨。燕王卢绾亦率兵自东北攻打陈豨。陈豨派遣王黄求救于匈奴,而卢绾也派其臣张胜出使匈奴,并散言陈豨已经战败,欲令匈奴勿发兵助之。臧荼的儿子臧衍恰好逃亡在匈奴,巧言令色之下劝动了张胜,让张胜觉得不能让刘邦杀掉陈豨,于是他暗中劝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

而卢绾怀疑张胜勾结匈奴谋反,于是上书刘邦,请求族灭张胜。张胜从匈奴返回,详细向卢绾解释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的理由。卢绾醒悟,于是对刘邦假称是他人谋反,为张胜的家属开脱,使得张胜能够安心做他和匈奴之间的线人。

卢绾又派范齐出使陈豨,劝他逃亡,与燕“连兵勿决”。但此事却被陈豨的降将告诉了刘邦。刘邦派使臣召卢绾,卢绾称病不往。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召卢绾,并借机调查他的下人。卢绾愈加恐惧,闭门谢客。刘邦又从匈奴降人那里,听到了张胜在匈奴为燕使者的消息,于是判定:“卢绾果然造反了。”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三月,刘邦以樊哙为将军,率军击燕。后又改以周勃代之。

就这样,本来是为了自保耍的小心机没有成功,反而让刘邦觉得自己也反叛了。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结语

其实卢绾还是不想离开刘邦的,卢绾听说刘邦生病之后,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然而四月刘邦驾崩,卢绾遂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一年后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可怜一生都做了正确的选择,就在这最后一哆嗦的时候,走错了一步,使得一子落差,满盘皆输。

卢绾是刘邦的心腹,被封燕王,为何最后又反叛刘邦投降匈奴?

因为卢绾以违约方式想给自己换个老板[呲牙][呲牙]

卢绾是刘邦的心腹,被封燕王,为何最后又反叛刘邦投降匈奴?

 卢绾的背叛其实是为了自保。当时陈豨谋反,卢绾当时是异姓诸侯王,奉命攻打他。于是陈豨向匈奴求助。卢绾就派通晓匈奴之事的张胜前往匈奴,让匈奴不要增援陈豨。这个时候的卢绾还是一心向着刘邦的,他只想着能顺利平定叛乱。

  但是张胜考虑到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是因为通晓匈奴之事,燕能存在的理由是其他诸侯的不安定,于是擅作主张,让匈奴增援陈豨,希望以此让朝廷重视燕,并不能轻易对付燕。

  后来卢绾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张胜说得很有道理,为了使燕地长存,卢绾就让张胜做了他与匈奴之间的桥梁。

  后来,卢绾让陈豨逃跑,然后自己再去追他,做出一副难分胜负的样子。可是这件事被人密告给了刘邦,刘邦大为震怒。刘邦又得知张胜奉卢绾之命留在匈奴,于是断定了卢绾已经谋反,于是派兵攻打他。

  等到卢绾想入宫向刘邦请罪之时,刘邦却病重去世。卢绾恐惧于吕后的手段,于是投奔匈奴。

  其实卢绾并无背叛刘邦之意,只是想要在异姓诸侯王之间自保。可惜,他用错了方法。哪怕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势在必行,但念在他们从小的情分上,只要卢绾安分,刘邦一定不会为难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