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首辅大臣,霍光能废刘贺,杨廷和为何就不能废了朱厚熜?

历史是不能类比的,看似相像的情况,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废立皇帝绝对是个风险巨大的技术活,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几乎很难复制。

杨廷和看似跟霍光一样,是朝廷无可争议的一把手,其实两人面临的环境,和个人身份及实际权力的大小,差异太大。另外他们面对的对象,实力也不一样。

霍光与杨廷和差异,决定了两个人的路,是无法相交的平行线

杨廷和是儒家士族阶层出身,儒家思想是其精神核心,忠君像一个道德藩篱,杨廷和不可能突破这个界限。

世人只看到杨廷和所代表的士族集团与皇权的冲突,没看到这种冲突,始终没有超出忠君的范畴。明清时期,皇权逐步走向独裁,已经偏离了唐宋形成的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而杨廷和所争取的正是士族阶层,在政权上的该有位置。这也是士族阶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诉求,是对朱元璋独裁政治的一次纠偏。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杨廷和在正德和嘉靖担任首辅时,他关注的焦点都是在政治改革,而不是权力分配,虽然“大礼仪之争”本质上涉及权力之争。也就是说,杨廷和所追求的是,皇权统领下的共治,是对治理结构绝的关注,而不是个人凌驾于皇权之上。

杨廷和面对正德时期的混乱,常常心力憔悴,多次请辞,借着丁忧,他毅然决然地足足“逃离”朝政三年。“大礼仪之争”中,也是杨廷和主动缴械,并非穷途末路的被动结果。

这些都说明,杨廷和没有摆脱儒家忠君思想,他本质上还是在维护皇权,不可能做出废立皇帝的行为,更不可能为个人利益,让自己走向道德审判台。

霍光则不一样,他不是儒生,甚至都算不上读书人,世人对他评价是“不学无术”。霍光其实就是秦朝和汉初体制中的“吏治”代表,如果要归类,他属于法家思想。

与儒家思想忠君不一样,法家其实更忠于自己的职守,而不是操守。再形象一点比喻,霍光更像一台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只为目标服务。杨廷和像一名操作工,他融入更多的“情怀”。

基于这种差别,霍光对君主的“忠”其实只能排在第二位,甚至皇帝只是实现其目标的工具!这就是他与杨廷和的本质差别,他没有道德枷锁。

因而,杨廷和天生就没有废立皇帝的思想基因,霍光这样的权臣,恰恰是杨廷和批判的对象!

刘贺与朱厚熜差异,决定了霍光能跨过小河沟,杨廷和无法横渡大江

刘贺即位时18周岁,朱厚熜即位时只有14周岁。但显然,18岁的刘贺,不具备14岁的朱厚熜的才具和胸襟。

刘贺之所以二十七天就被废,说白了就是他自己太肤浅,对朝政局面没有半点清晰的认知。他在自己还没坐稳的情况下,就急于跟霍光争夺权力,对政治斗争一窍不通,枉为皇室子弟。

同时,刘贺也不识大局,没有认识到霍光对国家的价值,一切从个人好恶和利益出发,格局太低,眼界太窄。这种人当皇帝,恐怕是汉帝国的灾难!

请注意,这是在抛开强加在刘贺头上的,一千多条罪状基础上说的,假如其中能有几条坐实,也足以说明刘贺品行不咋地。这样一位无德无能的家伙,怎么会是霍光的对手?

朱厚熜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小小少年,但表现出来胸襟气度,以及出色的才能,连杨廷和都佩服。

比如,朱厚熜还没进城,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从哪个门进皇城,事关他的身份以及未来的地位,所以坚持要求按自己的意图办,否则宁可不即位!事实上,杨廷和哪有再换储的退路,只能接受朱厚熜的条件!

这种洞察局面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老道,哪是十四岁的少年,简直就是四十岁的老江湖!屁股还没坐上龙椅,就先给杨廷和一个下马威!

在朝政问题上,杨廷和与朱厚熜多次发生激烈冲突,但朱厚熜所表现出来的胸襟让人感佩,他不光给杨廷和以鼓励,甚至曾经公开承认错误,向杨廷和道歉。

要知道,朱厚熜也是人,也存在人性的弱点,能主动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情绪,能擦亮双眼,看到杨廷和的价值,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至少说明,朱厚熜确实具备了明君的基本条件。

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厚熜把控时局的能力,无论哪个大臣都难以望其项背,刘贺跟他相比,差距太远太远!即便杨廷和有废立之心,他也做不到。

内朝官制和内阁制差异,注定霍光的专权和杨廷和的临时工身份

比当事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制约。

支撑霍光专权的是内朝官制,而让杨廷和成为一把手的是内阁制。内朝官制和内阁制,表面上看有那么一点相似,其实差异很大。

内朝官制创立于汉武帝,是皇权架空三公的武器。到霍光时期,内朝的大权,完全掌握在代政的霍光手里。也就是说,内朝官制造成的结果是,霍光成了无冕之王!

内阁制始于明成祖,起初的性质跟内朝官类似,是皇权独裁的助手,到后期逐渐演变成“多相制”。也就是说,内阁其实是皇帝平衡朝政各派势力的工具,首辅也很难在内阁中做到独裁。

内朝官制,让霍光的权力有了制度性保障,内阁制,则让皇权得到了制度性保障。所以,霍光是独裁者,杨廷和只是受聘的高级打工仔,随时可以被替换。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霍光满朝尽党羽,连老资格的张安世都得投靠在霍光门下,霍家子弟后期完全把控了朝廷要枢。而杨廷和呢?别说党羽,连他自己都如履薄冰,时时刻刻遭受政敌的排挤和打击,皇权如果支撑他,他还能说了算,一旦失去皇权的信任,分分钟倒台。

杨廷和废立皇帝?在那种环境下,先把自己站稳了更现实!

军队是豪赌一把的关键力量,霍光有条件,杨廷和连边都摸不上

政变是一件风险性很大的技术活,即使条件再成熟,依然是搏命的行为,离不开军队的支持。霍光有基本条件,杨廷和没有。

西汉的政治结构和大明不一样,大明更成熟,军政完全是两条线,首辅想介入军队,门都没有。西汉不一样,那时候的朝政有两个特点:一是家国不分,皇室事务与国政搅和在一起,二是军政不分,文官兼任将军。

以霍光为例,他的职务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也就是说他以军界第一人身份,兼领朝政一把手!

那么霍光可以随心所欲吗?也不是,正常情况下,霍光没有调兵权,调兵权在皇帝手上。不过,霍光可以做到,把军界的大大小小将领们,都换成自家人。我们可以看到,连皇帝的贴身保安团,卫尉、中郎将、期门郎、羽林卫等,都是霍光的亲信。

这是个什么局面?皇帝的生死都控制在霍光手里了!兵符能调动谁啊?

即便这样,在废黜刘贺的时候,还是充满了凶险。刘贺太低能,被打了措手不及,没有任何准备。更关键的是,他当时就懵逼了,都没做反抗。如果他利用兵符,和自己从昌邑国带来的亲信,跟霍光对峙,而不是拱手交上玉玺,恐怕谁胜谁败还真不一定。

杨廷和呢?完完全全的文官,闹政变根本摸不到门边!

综上所说,不能简单将杨廷和与霍光类比,表明面上他们都是权臣,其实两个人的差异,决定了杨廷和不会做出与霍光相同的举动。对手的情况差异,也注定杨廷和做不到。再加上客观环境的制约,杨廷和根本不具备废立皇帝的客观条件!

同样是首辅大臣,霍光能废刘贺,杨廷和为何就不能废了朱厚熜?

在古代如果皇帝突然去世,又没有留下子嗣,皇位应该交给谁呢?刘贺和杨廷和都遇到了上述情况,更巧的是,这两位都对自己推选的皇位接班人不满意。西汉的大司马霍光在迎立刘贺27天后,果断废黜刘贺,又重新选了一个刘病已接替了皇位。杨廷和虽然也和新帝产生了矛盾,但别说废掉朱厚熜,反而是明世宗利用三年多的时间将杨廷和集团彻底击溃。

我们从霍光废黜刘贺入手,逐步对比杨廷和与霍光的差距,首先刘贺本身确有问题,霍光废除刘贺的理由就是刘贺未能修身奉法,“行淫乱”,有失“帝王礼谊”,乱了汉家制度。对于刘贺的行为不仅霍光看不下去,《汉书》中有多处记载,太傅夏侯胜、侍中傅嘉等人都数次因刘贺的这些问题对其进行过劝谏,可刘贺非但没有反思,反而拒谏饰非,已经失去了一个帝王应有的“仁德”。

例如汉昭帝死后,刘贺在主丧期间,没有遵守当时的孝道制度,刘贺被征后,在赶往京城的路上没有吃素,而且沿途掳掠女子,不节欲。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这是不被容忍的。而朱厚熜继位初期虽然有大礼议之争,但说到底是因为“改换父母”所引起的,朱厚熜的做法也不是毫无道理,后来更是发展成政治斗争,在此期间朱厚熜已经坐稳了皇位。

其次,霍光在刘贺继位之前早已经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对于桑弘羊、上官桀父子等异己早在昭帝之时就已经铲除了。刘贺即位时,朝中已经形成了“政事一决于光”的局面。而杨廷和并没有霍光的实力,甚至两者都无法相提并论,从汉代到明朝,皇权已经今非昔比了,朱元璋废相后,将权分给六部,最终决定权归给皇帝,内阁的阁权受到诸多限制。

再有,霍光扶持刘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继续把持朝廷的大权。而刘贺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刚一登上皇位就大肆培养自己的亲信,想要真正掌握实权,甚至谋划过要直接铲除霍光。《汉书·霍光传》中记载刘贺手下的昌邑旧臣在被霍光屠杀前曾大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霍光当然不会眼看着大权从自己手中溜走,而霍光废黜刘贺也是打着为了汉室江山的旗号,算得上名正言顺。再来看杨廷和,虽说也是为了掌权,但并不是为了继续掌权,杨廷和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推翻皇帝。杨廷和充其量是想趁着换皇帝的机会扩大自己的阁权,从一定程度上讲,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帮了朱厚熜大忙,让杨廷和处处碰壁。

朱厚熜继位早期还是有一副明君的表现的,再有朱厚熜的继位不是选出来的,明朝的《明皇祖训》中本身就有“兄终弟及”的原则,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朱厚熜是顺位继承人,想要废了朱厚熜难度不是杨廷和可以承受的,实力也不允许!

同样是首辅大臣,霍光能废刘贺,杨廷和为何就不能废了朱厚熜?

霍光是汉武帝刘彻留给儿子汉昭帝刘弗陵的四个“顾命大臣”之一,因为彼时汉昭帝年幼,汉王朝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这四个人手中。在金日磾去世之后,剩下的三位便掀起了大规模的内斗!上官桀、桑弘羊为了搞掉霍光不惜犯忌、与汉昭帝的哥哥燕剌王刘旦勾勾搭搭,甚至企图拥立刘旦取代汉昭帝。正是因为上官桀和桑弘羊这个犯忌的举动,让汉昭帝彻底倒向了霍光。最终,在汉昭帝的支持下,霍光以谋逆罪搞掉了上官桀和桑弘羊。自此,霍光成为了唯一的“顾命大臣”,开始权倾朝野。因为汉王朝尚处于强盛期,汉昭帝又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且彼时群臣、百姓大多还是心向刘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郎官拒绝将玉玺交给霍光一事便可以看得出,一个小小的郎官尚且如此,世家大族的态度可想而知。因此,霍光虽然弄权,却始终绕不开汉昭帝。换言之,霍光虽然掣肘皇权,但是与汉昭帝之间始终维持着一个相对的权力平衡,汉昭帝搞不掉霍光,霍光也拿不下汉昭帝。

但是,在汉昭帝去世之后,平衡被彻底打破。霍光不仅权倾朝野,连皇太后都是他的亲外孙女!刘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拥立的。刘贺初抵长安便迫不及待抢班夺权,大肆任用昌邑旧人,犯了霍光的大忌,在位仅仅一月不到便被废黜了。那么,霍光一个大臣,凭什么废黜皇帝呢?原因很简单,皇太后是他外孙女!霍光就是凭着这一点,以上官太后的名义“合法”废黜了刘贺这个皇帝!也就是说,彼时象征皇权的是霍光的亲外孙女上官太后,掌握实权的是霍光本人,霍光已经几乎失去了任何制约。

杨廷和面临的情况与霍光截然不同!杨廷和只是内阁辅臣,而不是“顾命大臣”。在“胡惟庸案”之后,明王朝废除了宰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仅仅是建议和执行机构,没有决策权。说白了,杨廷和虽然仍然被人尊称一句“宰相”,可这个“宰相”的权力其实有限得很,早已不是唐宋的那个宰相了。与此同时,明王朝为了防止文官集团做大,采取了以宦官集团牵制文官集团的策略。换言之,杨廷和代表的仅仅是文官集团,即便这种所谓代表也并不牢靠。皇帝一死,群臣纷纷重新站队,连张璁一个小小的九品观政都公开站队了,其他大臣可想而知。投靠新皇帝还是跟随前朝“宰相”,回答这个问题想必不用费太多脑筋吧?换言之,杨廷和根本做不了文官集团的主,更别说是明王朝的主了!

其次,明世宗朱厚熜并不是被杨廷和看中的,而是按照明王朝的祖制就该是他继承皇位。明王朝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比较特殊,它是一种嫡长房优先的制度,一房绝嗣才轮到下一房。明孝宗朱祐樘一脉爵嗣。因为上面两个哥哥夭折、也绝嗣了,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一房,而时任兴王的朱厚熜恰恰就是朱祐杬的合法继承人,按照祖制就该由他继承皇位。这其实就是后来明世宗敢于和群臣顶牛、坚持继统不继嗣并掀起“大礼议”的底气所在!实际上,明武宗朱厚照临终前想到朱厚熜也并不是因为和这个堂弟关系好,仅仅是因为朱厚熜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其三,彼时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以及皇后夏氏都在世。明朝虽然后宫不得干政,但作为皇太后,张太后是有发言权的。而且,她并不受杨廷和控制,和汉王朝的上官太后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实际上,最终决定妥协、同意朱厚熜继统不继嗣的就是张太后,而不是杨廷和。对于张太后而言,亲儿子已经死了,谁来当皇帝区别不大,只有保住自己的太后之位就行!不愿继嗣就不继嗣吧,总不能为了死人丢掉自己这个活人的荣华富贵吧?

有了皇太后和宦官集团的制约,加之文官集团内部的倒戈和重新站队,杨廷和别说是废立皇帝,自保都很难!嘉靖三年,刚刚即位仅仅三年的明世宗便将杨廷和逐出了朝堂!嘉靖七年,杨廷和被削职为民。次年去世,直到隆庆年间才获得平反。

同样是首辅大臣,霍光能废刘贺,杨廷和为何就不能废了朱厚熜?

霍光是西汉权臣,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后无子,霍光和朝臣商议后,决定选择昌邑王刘贺当皇帝。但是刘贺继位后与霍光各种对着干,比如把霍光的人从重要位置上换下来,把自己的亲信安排上去。还做了诸多荒唐事,因此只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废了,接着刘病已入主未央宫,大汉朝开启昭宣之治。

一千多年后的明朝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武宗朱厚照驾崩身后无子,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商议决定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但是朱厚熜并非任人摆布之人,继位后更是与杨廷和摩擦不断。可是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权臣杨廷和换掉刚刚继位的朱厚熜,而是朱厚熜把杨廷和削职为民。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首先是两位皇帝不同。昌邑王刘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荒唐,霍光列出的罪状共有1127条,这还只是在27天内做的事情。即便霍光罗列的罪状有失公允,可是一个能在27天折腾出这么多事的人,也不适合被汉武帝掏空的大汉朝。并且这么多政令接连发出,满朝文武是什么反应,是不是会认为皇帝朝令夕改不堪重用。因此刘贺不仅是急于掌权给霍光难堪,他的任性也令文武百官失望。在这种情况下,霍光主张废掉皇帝是有群众基础的。

朱厚熜则不同,虽说刘贺18岁登基朱厚熜14岁继位,刘贺称帝的年龄比朱厚熜大四岁,可是行为处事上却远远不及朱厚熜老练。

刘贺被废掉的真实原因是急于摆脱霍光掌控,霍光罗列出来的一千多条理由都是借口,但是这样的借口朱厚熜并没有留给杨廷和。朱厚熜与杨廷和的矛盾主要是“大礼仪之争”,朱厚熜是前任皇帝朱厚照的堂弟,按照规矩即位后应该认朱厚照的父亲为皇考,也就是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但是朱厚熜坚决要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生母为皇后,至于堂兄朱厚照的父亲,朱厚熜只愿意称之为“皇伯考”。一个“伯”字,不仅生疏,还让喝着儒家墨水长大的杨廷和受不了。

为了组织朱厚熜的胡闹行为,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与朱厚熜进行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最后朱厚熜胜出。为什么在这期间杨廷和不能废除朱厚熜呢?我想不要说杨廷和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就是有,在杨廷和的意识中,也不敢想这样的事情。儒家“君臣父子”的观念在明朝的士大夫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皇帝在他们的固有观念中是比父亲还要重要的存在,因此除了造反,他们不会出现换皇帝的念头。可是在汉代这样的思想禁锢并不严重。

抛开思想的束缚,杨廷和可以换一个皇帝么?还是不行,因为他没有霍光那样的权利。杨廷和是明朝的内阁首辅,霍光是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只看名字我们也能知道,杨廷和是文官,霍光是武将。换皇帝看似可以和平进行,可是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悍的武力。

霍光要把刘贺废掉的时候,大司农田延年在廷议之时按剑怒叱群臣,并说“今日之议,不得拖拉。凡是后应者,剑斩。”这样有权的铁杆支持者,杨廷和没有。廷议之后霍光率领百官面见上官太后,并且痛斥刘贺的恶行。上官太后又是谁呢?她是霍光的外孙女,即便上官太后有后面王政君的气节,但是王莽要求当皇帝之前,王政君对这位娘家人的所作所为也是完全支持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霍光带领群臣去请自己的外孙女上官太后拿主意,只是走过场。

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是太后的外祖父,是掌握军权的大司马大将军,并且早在汉昭帝刘弗陵统治时期霍光就已经大权在手,其他的托孤之人非死即伤早就成了摆设,因此霍光具备废立皇帝的条件。杨廷和有什么筹码呢?即便他有另立皇帝的打算,后宫的张太后会同意么?掌握军权的武将能同意么?他只是内阁首辅,听起来高大上,但是明朝废除丞相建立内阁制度,这里的内阁只是皇权的高级打工仔,即便是内阁首辅,权利也要比汉朝的丞相小很多。因此杨廷和不具备废除皇帝的资本。

总之,霍光面临的是荒唐胡闹、政治手腕很幼稚刘贺,他自然可以利用手中的势力行驶废立大权。而杨廷和面对的是虽然不听话但是聪明能干的朱厚熜,他自己又不具备掌控朝堂的能力,只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同样是首辅大臣,霍光能废刘贺,杨廷和为何就不能废了朱厚熜?

同是权倾朝野,霍光能废立皇帝,杨廷和为何不能?

  杨廷和和霍光,两位都是一时人杰,人中龙凤,在各自的时代里,呼风唤雨,吃得很开,但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把这两位放一起比,杨廷和只能是先退场了。

  霍光能随便立皇帝,比如刘贺,比如汉宣帝,杨廷和却不能,为什么呢?

  杨廷和是内阁首辅,是相,明朝的相权很强,这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嘉靖时的杨廷和,做不到一人说了算,朝里有的是他的反对派,嘉靖就从这里面去拉拢,团结为自己的力量。他能废立嘉靖?肯定不行的。面对不听话的嘉靖,他只能带着其他人一起,谏,谏,谏,嘉靖呢,不听不听不听,杨廷和也只能是不听我的我罢工,我不干了,我回家去,再不听我死给你看。结果呢,咱们都知道,“帝听之去”,随便他,爱咋咋的,要不是其他文臣给台阶,杨廷和都不下来台。嘉靖有嘉靖的办法,他拉拢了人,他还时刻撂挑子表示回家找妈去,结果大家都知道,嘉靖位子越坐越稳,杨廷和拿他没办法啊。为什么没办法?说白了,就是因为朝堂上,杨廷和他不能一人说了算,军权呢,他更是没有,所以只听是一谏到底。

  当然了,杨廷和还是相当有本事的,他镇静,沉稳,有政治家最优秀的品质,在明世宗还没有到达京城时,杨廷和揽朝政三十七天,革除武宗朝留下的各种弊政,利落而果决,朝廷内外对此一致称赞。可是,嘉靖帝不是好惹的,他敏锐地发现朝堂上的各种势力的不平衡,轻巧巧地四两拨千斤,以大礼议事件为点,把杨首辅赶回了家,后来干脆让他当了个平民百姓。

  霍光呢?他是汉武帝任命的顾命大臣,大司马大将军,是给汉昭帝准备的一套班子成员,是用来杠丞相和御史等人的,霍光一生,风风光光,汉书里有不少相关描述,比如:政事决于光;诸地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威震海内;辅幼主,政自己出;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霍光的家人,霍光的亲戚,织成了一张强有力的网,说霍光代天了摄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到了后期,只有他想不到的事情,没有他做不到的,比如说废立皇帝刘贺,轻易地就如开了一次会似的。

  刘贺是笨得很吗?他不如嘉靖聪明吗?未必,刘贺也曾经想过用丞相御史什么的,杠霍光,结果呢,相早就被霍光玩死了啊,朝堂里,霍光说了算,军队里,霍光说了也算,刘贺根本借不到什么力,怎么和人斗?刘贺到京城,估计也是有一番雄心壮志的,可是很遗憾,咱们只知道他一月干了多少多少坏事,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绩。想想其实也不难理解,失败者,不就是用来给人抹黑的嘛,哪怕你不是那么的黑。刘贺被废,没引起朝野震动,就当是接了个小孩子来京城,然后他胡闹了一阵,然后霍光就把另一个皇帝汉宣帝给扶上了台。群臣们原来到霍光那议事,后来还到霍光那议事,不影响。

霍光本人还算是比较谨慎的,宣帝上位,还表示过要还政于帝,也表示要把自己的三千户封吧给侄孙霍山,继承兄长霍去病的香火,他给自己安排的墓地规格也中规中矩。只是一来汉宣帝是只小狐狸,一直在忍,另一方面霍光的家里人尤其是他妻子(非原配),实在是得意忘形小人相,最终给霍光弄了个晚节不保。霍光有知,也该感慨,娶妻当娶贤啊。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了,期待各位朋友的关注。(网络图)

同样是首辅大臣,霍光能废刘贺,杨廷和为何就不能废了朱厚熜?

霍光能废刘贺那是他能量大,大权独揽,朝廷内外都是他的人,刘贺是他一手扶上去的,能让你上台就能让你下台,而杨廷和他的能量远远不及霍光,他根本就没有实力和资格废嘉靖帝朱厚熜。

霍光那可是四大命大臣之一啊,汉武帝死后,认命了四个人做顾命大臣,霍光就是其中一个,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当时刘弗陵在位时,霍光通过手段把其他二位顾命大臣干掉了,一个病死了,只剩下霍光一个人了,这样一来霍光掌控了整个朝廷,官员几乎都是霍光的亲信,更重要的是霍光也是大将军,掌握着兵权,又有实权,再者皇太后都是霍光的亲孙女,可以说刘弗陵死后,霍光就是权力的第一人,他自己都可以做皇帝了,当然他是不能做的,只能做“站着的皇帝”,旁边坐着的才是真皇帝,霍光是“实权皇帝”。刘贺还是霍光选出来当皇帝的,本来皇位就不该轮到刘贺,只不过霍光看刘贺这个人,觉得刘贺容易控制,方便自己继续大权独揽。没想到刘贺当了皇帝后,不断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霍光的势力,导致霍光很不爽,你以为你是谁啊,你做皇帝还是我扶上去的,能让你上去,就能拉你下来。因此刘贺做皇帝不到一个月,霍光就让自己的亲孙女上宫太后以“天子无德”的理由废了刘贺,毕竟刘贺在不到一个月中干了几百件荒唐的事,不管真假,反正有理由废了你就是啦,刘贺就这样成了西汉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谁让刘贺愚蠢不知进退,迫不及待想要削弱霍光的实力,霍光自然有实力反击,皇太后都是我自家人,废刘贺真不难呢!

杨廷和废嘉靖帝朱厚熜那是自不量力,别说他没有这个资格和能力,一旦他有这个提议他连命都保不住,别说去废帝了,那是白日做梦。首相明朝和汉朝的权力制度不同,明朝是由皇族后宫势力,宦官势力,文官势力三个集团构成了权力的平衡,而文官集团相对弱一些。杨廷和之前内阁首辅罢了,他不是顾命大臣,再说他也不是文官集团的头头,虽说名义上他是头头,实质是他不能完全控制文官集团,这是因为内阁的特殊情况所致。本来内阁是向皇帝提供建议的机构,明朝是废除了丞相制度的,后来因为皇帝懒惰,内阁才逐渐权力增大,但是还不能大权独揽,因为六部的官员不是内阁的从属,这些六部官员和内阁成员也是有权力争斗的,谁都想把你搞下去,我当内阁大学士。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儿子,朱厚熜从血统还是祖制上都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而武宗的生母张太后和杨廷和商量同意朱厚熜继位的,就这样朱厚熜继位当皇帝,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嘉靖上位后,就开始清除杨廷和的势力,就像刘贺上位后清除霍光势力一样,只不过霍光有足够实力能废刘贺,杨廷和却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废朱厚熜。你杨廷和以什么理由废朱厚熜啊,朱厚熜也没干什么错事,就算干了什么错事,也轮不到你杨廷和废朱厚熜,首先张太后就不愿意了,废不废张太后有话语权,张太后反正儿子死了,哪个做皇帝无所谓,只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好,朱厚熜还是很尊敬张太后的,张太后有什么理由废朱厚熜呢!再说你杨廷和就为了权力就说要废帝,你那是不要命了,其他文官肯定会攻击杨廷和贪恋权力,因私废公,大家的口水都可以把杨廷和淹死,说白了新帝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官都想巴结皇帝,刚好你杨廷和不知死活想废帝,这就给了大家借口拉你下马,其他文官也想当首辅啊!杨廷和就算有废帝这个想法,他也说不出来,一说出来官位和命都保不住。最关键的是你杨廷和有什么资格废帝呢,废帝是皇族内部的事,你一个外人有资格插手吗,要知道掌握京城兵力的都是皇族后人,一旦你杨廷和说要废帝,马上以“谋反”的借口杀掉你,在暴力机器面前,你杨廷和算什么东西,人家霍光就不同那是手上有兵权的,枪杆子出政权那是真理。宦官集团也不喜欢文官集团,宦官集团是依附皇帝权力的,太监给你杨廷和搞动作还不容易嘛,毕竟太监也是有特务组织东厂的,找你麻烦还不容易吗?最关键的是嘉靖是皇帝,是天子,你杨廷和算哪根葱,能有什么资格废嘉靖,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的帝皇权威不是你能随便抗衡的。杨廷和连文官集团都不能掌握,凭什么跟剩下的两大集团斗啊,就凭你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吗,那是白日做梦!因此嘉靖三年,朱厚熜只用三年就清除了杨廷和的势力,把他赶回老家。

霍光和杨廷和面对皇帝不同结果,一个废了帝,一个反被皇帝赶回老家,这是因为实力的悬殊,你有实力才能干事,没实力说什么也没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