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真最后的结局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个人?

太和四年,曹真不顾反对,坚决出兵汉中伐蜀。《三国演义》中,曹真兵败后,收到诸葛亮的一封信,信中大骂曹真不学无术(无学后辈),助纣为虐(助篡国之反贼),一败斜谷,二败陈仓,你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之厅堂)?曹真看完此信,当晚就气死于军中,被司马懿以兵车装载,运回洛阳安葬。

在真实的历史中,曹真伐蜀是真,没有获胜也是真,不过他没有败,更没有诸葛亮被气死。而是不得已退兵,回到洛阳养病,第二年病逝。

曹真的最后岁月

曹丕驾崩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曹真督师救援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诸葛亮被迫撤兵。第二年,诸葛亮再次出兵陈仓,被早有准备的曹真抵御关外,再次被迫撤军。

接连遭受蜀汉政权的军事入侵,曹真提议,必须改变被动防守策略,以多路人马齐发,主动攻打蜀汉。他的这个建议,遭到以大司空陈群为代表的大臣反对。魏明帝曹叡将陈群的奏章,转给曹真,意思让他斟酌参考。可不想,曹真故意将陈群反对出兵的意见,当做出兵路线选择的问题,一意孤行,兵出子午道。

除了曹真的中军,他还令司马懿经汉水,郭淮出斜谷,费曜出武威,四路人马并进,直值汉中。魏军看起来声势浩大,可惜天不作美,选择的季节出了问题,大军遭遇连续大雨,路途泥泞不堪,途中栈桥多有被冲毁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魏军行军一个月,还没走完既定计划的一半路程。曹真在阴雨绵绵和焦虑的心情下,病倒了。朝中反对声立刻高涨,曹叡只得下旨曹真撤军。两个多月的军事行动,变成了一次野外拉练,曹真的一世英名沾上了一点点瑕疵,他一病不起。

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子爽嗣。帝追思真功,诏曰:“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羲、训、则、彦、皑皆为列侯。”

也就是说,曹真其实并没败给诸葛亮,顶多说是败给了天气。他可能常年征战,坐下了病,在恶劣天气和自责的焦虑中,身体崩溃了!

《三国演义》中不止一次神话诸葛亮,骂死王朗是一次,一封信气死曹真又是一次。总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不是人,写的信说的话,都带毒,谁沾谁死!

功勋卓著的曹真

曹真本姓秦,是曹操的养子。其父秦绍为了曹操,献出了生命,曹操将他与曹丕等诸子一同抚养。曹真因为力大勇猛,受到曹操赏识,“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

曹真曾经两次随曹操抗击刘备,一次击破吴兰于下辨,一次击败高翔。曹丕即位后,曹真迎来事业的高峰期。延康元年,曹真平定张掖叛乱,因此被授予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最高统帅。

第二年平定河西之乱,重新打通东汉末年以来,阻塞的西域通道,恢复了汉民族对西域的统治。第三年,又奉命领军攻打东吴江陵,可惜遇上瘟疫,功败垂成。

曹丕驾崩后,他与曹休、陈群、司马懿,共同受诏辅政。两年后,曹真两次击败诸葛亮的北伐,成为曹魏政权军政两界的擎天一柱。

从战绩上了看,曹真并不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水”,打一次败一次。相反,他几乎没打过败仗,最后一次伐蜀,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败,那也仅仅是一次被老天打败的行动,都没跟蜀军交上火,更不存在被诸葛亮气死。

曹真在世时,包括司马懿、张郃等名将,都是他的部下,足可以看出,曹真绝不是诸葛亮所说“无学后辈”。

后曹真时代的曹魏

其实,曹真对曹魏政权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人物。曹魏政权从曹操时期的独掌乾坤,到曹丕、曹叡时代的皇权与宗族共治,再到曹芳时期的大权旁落。这一路,曹氏家族的滑落速度快得惊人。

曹真其实就是从曹操时代的独掌乾坤,到曹芳时代司马家族擅权的过渡性人物,转折点人物。这个信号,在魏明帝曹睿后期尤为明显。

曹丕在位时,曹真被曹丕引以为帝国一柱,总领军事。曹丕曾经说:“吾策之於帷幕之内,诸将奋击於万里之外,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未有如此也。”也就是说,曹丕把曹真当做自己在对外军事上的影子,两人一内一外,相得益彰。

而到了曹睿时期,曹真以大司马,总管内政和军事,事实上已经造成皇权弱化,强枝弱干的现象。最明显的一个信号就是,太和四年,曹真被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活脱脱一位把皇帝逼成傀儡的权臣架势。好在第二年曹真就死了,否则还真不好说这出戏怎么往下唱。

曹真一意孤行,坚持伐蜀,魏明帝曹叡就表现出了对曹真的失控。曹真虽是曹魏集团核心,没人怀疑他的忠心,但他的擅权及曹叡的软化,无疑给后来的司马家族打了一剂强心剂!曹真之后,曹魏宗族内部,再也没有拿得出手栋梁之才,曹真的儿子曹爽这个大草包,竟然获得了走向权利最高峰的机会,最终把曹魏政权拱手让给了司马家族。

恐怕曹真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由此看来,曹真虽然军事能力出众,但最为政治家,他还是勉为其难,不合格,曹魏皇权的弱化,就是由曹真开始。

历史上,曹真最后的结局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个人?

我们所熟知的曹真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无能之辈,主要作用是用来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而事实上在正史《三国志》,曹真是曹魏后期出色的将领,深得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的信任和器重,如果不是因为天公不作美,他组织的伐蜀计划可能就成功了。曹真是因为有病病逝的,曹真去世后,魏明帝和曹真加谥号为元侯。

曹操:视同己出,统领虎豹骑。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同族兄弟的儿子,曹操起兵后,曹真的父亲曹邵招募兵马,被本州的官员杀死。曹操哀怜曹真从小就成为了孤儿,把他收养与自己的儿子同等待遇,让他和文帝曹丕住在一起。有一次随曹操出去打猎,被一头猛虎追赶,他转身射箭,老虎应声而倒。曹操喜欢曹真的骁勇,让他率领虎豹骑兵。带兵到灵丘县讨伐叛贼,攻克了灵丘县,被封为灵寿亭侯。曹真以偏将军的身份在下辩进击刘备的部将,将他们打败,被任为中坚将军。随从曹操到长安后,兼任中领军将军。当时夏侯渊在阳平关阵亡,曹操很担心,任曹真为征蜀护军,指挥徐晃等人的阳平关打败刘备的将领高详。曹操亲自来到汉中,带领全军从汉中撤出,又派曹真到武都郡迎接曹洪等人回到陈仓县驻扎。

曹丕:倚重之人,托孤之臣。

文帝曹丕继王位后,任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梁州诸军事。根据他前后所立功劳,爵封东乡侯。张进等人在酒泉反叛,曹真派遣费曜讨伐并打败他们,斩杀了张进等人。黄初三年回到京都,文帝曹丕任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曹真与夏侯尚等人讨伐孙权,进击吴军牛渚的营寨,并攻克了它。被转任为中军大将军,加授给事中职务。黄初七年,文帝卧病在床,曹真与陈群、司马懿等人接受遗诏辅佐朝政。

曹睿:对抗西蜀,料敌于先。

明帝曹睿继位后,进封曹真魏昭陵侯,升迁为大将军。 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叛投靠了诸葛亮。明帝曹睿派遣曹真都督各路军屯守郿县,派遣张郃进击诸葛亮将领马谡,讲马谡军击溃。安定郡民杨条等人劫掠官吏百姓据守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杨条对他的部众说:“曹真大将军亲自前来,我愿意尽早投降。”便把自己捆绑出来投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全被平定。曹真认为诸葛亮鉴于进攻祁山的失败,以后必定从陈仓县出兵,便派将军郝昭、王生据守陈仓。修筑陈仓城。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围困陈仓,因为曹军已有防备而不能攻克。曹魏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前面所封共计两千九百户。太和四年,曹真进京朝见,升迁为大司马,允许他配剑穿鞋进入宫殿,朝见天子时不必小步快走。曹真认为:“蜀军连连出兵侵扰边境,应该主动出击讨伐他们,分几路军一起分进合击击可以大获全胜。”曹睿听从了曹真的计策。曹真发兵西进时,明帝亲自为他送行。曹真在八月从长安出发,进入子午道南下。司马懿沿汉水而上,两只主力约定在南郑会师。其他的各军有的从斜谷道进入,有的从武威郡进入。正好碰上大雨连下三十多天,有的地方栈道被洪水冲断,明帝下诏让曹真撤军。

曹真:仁慈之人,爱兵如子。

曹真年轻的时候与同宗族人曹遵、同乡人朱赞一起侍奉曹操。曹遵、朱赞死的早,曹真特别哀怜他们,请求从自己的封邑中分出一部分给曹遵、朱赞的儿子。明帝下诏说:“大司马曹真具有叔向抚恤已故朋友儿子那样的仁慈之心,遵守着晏婴虽长期穷困始终不忘老朋友的处事原则。君子成人之美,准许分出曹真的封邑,赐给曹遵、朱赞的儿子关内侯的爵位,封邑各一百户。” 曹真每次出征时,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中赏赐不够,他就把自己家财拿出来,士卒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历史上,曹真最后的结局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个人?

按照《三国志 魏书九 曹真传》记载:“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这里记载的是曹真因病去世,死后被追封,他的儿子曹爽也受到重用,可以算享尽哀荣。当然最后曹爽结局不好,不过不能算曹真头上了。

曹真从开始就追随曹操,先后与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交过战,取得不少胜利,应该算有一定军事能力。不过最后一次指挥军事行动伐蜀失败,回来以后就生病病死,不知道是不是征途劳累加上失败造成了一定打击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