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戴梓28连发连珠铳的说法存疑,据其家人说,戴梓因害怕祸及子孙,没敢将这项发明献出来。所以,到底是真是假,没有实际验证。不过,戴梓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火器专家,他发明的“子母炮”,被康熙赐名“威远大将军”,并在征噶尔丹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戴梓的流放地不是宁古塔,而是盛京(沈阳),原因就是他被比利时人南怀仁,及张献忠的养子陈弘勋诬告为勾结东洋人。康熙帝因此褫夺了戴梓的所有职务,将其全家流放辽东。十三年后,戴梓遇上大赦,获准归乡,但他选择了终了铁岭,在铁岭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二十二年。
戴梓的“连珠火铳”和“子母炮”戴梓在科举出仕的社会,显得很另类,他并不是科举出身,而是因为擅长兵法和火器发明,受到康亲王杰书的赏识,并推荐给康熙帝。因为在追随杰书平定耿精忠的战役中有功,又精通诗书绘画,戴梓被康熙授予翰林院侍讲。
这个任命其实就很有意思,戴梓最擅长的火器发明,在大清国没有对应的专职机构,可以供他发挥专长,他只能被生搬硬套,按旧体制被安置于翰林院。
戴梓在平三藩之乱的战役中,就向杰书献上了他的连珠火铳。不过,没有文字记载他这款连珠火铳的使用效果,真正发挥威力的是,被命名为“威远大将军”的“子母炮”。
“威远大将军”是戴梓在西班牙“弗朗机”大炮的基础上改进的,炮长0.672m,重量180kg,炮弹10-15kg。戴梓制造这门大炮,仅仅用了八天时间,由此可见,这是一门改良炮。
康熙在二征噶尔丹时,这门大炮发挥了巨大威力。在昭莫多战役中,“威远大将军”连发三弹,炸得噶尔丹大营血肉横飞,“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噶尔丹大军慌忙败逃。
此外,戴梓还仿制过荷兰人的“蟠肠鸟枪”,并被康熙作为回赠礼品,送给荷兰人,让荷兰人惊讶不已。
戴梓与南怀仁的是是非非大概就是由于戴梓超强的仿制和改进能力,他受到列强的忌惮。南怀仁,比利时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的传教士。南怀仁在大清掌管钦天监,官居二品工部侍郎,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怀仁和戴梓一样,也是一名杰出的机械工程师,擅长火器设计。戴梓大量仿制和改进枪炮,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不管什么样式的西方枪炮,到戴梓手上,几天就能仿制出来。
史料说,戴梓的才能让南怀仁非常嫉妒,这就是他陷害戴梓的缘由。我觉得这恐怕只是其中之一,戴梓的仿制和改进能力,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西方列强。
那时候,虽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但谁也不愿意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剽窃仿制。更何况,这种涉及国家武装安全的技术,都是各国独门秘籍,戴梓肯定触动了相关武器制造商,和某些西方国家的利益,这才是最主要的,南怀仁恐怕只是那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已。
戴梓身上还有一个致命伤,他为人过于刚直,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同僚之间多龃龉。这也是技术型人才的通病,他与南怀仁的交恶,跟他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因为这个性格,使戴梓缺少坚强的后盾,受到排挤打击也是必然的事。
28连发“机关枪”的真伪关于戴梓的28连发“机关枪”的记载,出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
“(戴遂堂)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镜,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铣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若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铣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曰: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类矣。乃惧而不献。”戴遂堂是戴梓的后人,他向纪晓岚透露了先祖戴梓,曾经制造了28连发,并具体描述了该枪械的结构。本来戴梓是准备将这项发明献出来的,但却因为一个梦,打消了念头。梦中有人责备戴梓:你这个发明违背了上天好德的天道,如果流传于世,你的子孙就会灭绝!
一个梦,吓住了戴梓,他没敢将28连珠火铳公诸于世,而是“藏器于家”。从戴遂堂的描述来看,他还是小时候见过。
不过,这段记载很可疑,首先戴遂堂的一面之词不足为证,谁也没见过实物,连戴遂堂自己也只是在小时候见过。其二,记录这件事的《阅微草堂笔记》也不是历史资料,而是志怪小说。也就是说,纪晓岚自己都没把这件事当历史!
世界上第一挺机关枪,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比利时,手摇式25连发。不过,这挺机枪因故障太多,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直到十九世纪末,才由美国人马克沁发明了火药燃气驱动的机关枪,并在英国对南非的殖民战争中首次运用。
如果戴梓的“机关枪”是真,足足早了西方世界两三百年,可惜没有任何实物证据。个人认为,以大清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条件,不大可能造出“机关枪”,以讹传讹的可能性较大。
戴梓就是历史的悲剧即便戴梓没有发明28连发“机关枪”,他也算是那个社会,杰出的机械制造专家。他发明“子母炮”和仿制连珠火铳时候,不过四十岁。在他一生中,他有三十五年的时间,被流放东北,并在铁岭苦度余生,白白浪费了他的才华。
可惜的是,大清王朝对科技的认知,还停留在“奇巧淫技”的层次,导致科技人才得不到重视。像戴梓这样的发明创造,被西方人视为至宝,在大清国,只能算作消遣的玩具,从来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即便戴梓的“子母炮”已经发挥除了巨大价值,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也没有摆脱认知的局限性。
这不光是戴梓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提问里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机关枪”,严格来说,根本不是机关枪。而且晚年凄凉的戴梓,也没有“流放宁古塔”。
它的学名叫“连珠铳”,是一种琵琶形状的新型火枪,其枪脊上储存火药弹丸,以机轮来操纵装填,开火时一口气能连发28发。这种当时的新颖火器,属于一款升级版的燧发枪。与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7世纪末荷兰燧发枪性能相似。虽然属于当时领先全球的枪械,但与近代机关枪真心不搭。研发成功后也没装备军队,只成了戴梓的私人藏品。
但虽然如此,这构思精密的“连珠铳”,依然是清初军工强人戴梓的实力见证。而且放在戴梓一生的奇特军工创造里,“连珠铳”也只是个小意思。戴梓,浙江官吏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年轻时就不爱四书五经,却偏爱读书人鄙薄的火器军工技术。三藩之乱时,一腔热血的他放弃安逸生活从军,亲手开发的火器,从此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后来一路官升康熙皇帝的南书房翰林院侍讲,其炉火纯青的研发能力,这时起更是大爆发。要论贡献最大的,却是他的一项独家成果:冲天炮。
冲天炮,又名“威远大将军”炮,这种戴梓研发的野战炮,长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敌人形成覆盖杀伤,且能够通过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来操纵射程的远近。即使对面是高速凶悍的骑兵,也保证能以汹涌火力大杀一片。后来清王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里,戴梓的冲天炮更成了清军战场的神奇,多次把拥有沙俄火器的准噶尔骑兵瞄准了暴锤,杀出清王朝赫赫武功。
不夸张的说,在康熙年间半个世纪的征战里,以其奇特创意不停升级火器装备的戴梓,几乎是亲手把清军火器水平拽到世界先进位置。而且这位康熙年间的幕后英雄,还写出了著名的《治河十册》,是近代中国黄河治理工作的绝对宝典。对四书五经无感的他,诗文却写的独具一格,其针砭时弊的诗歌,堪称清代中前期里的独一号。想要了解清初的世态民情?体会康熙年间的苦难民生?读戴梓的诗,经常就是秒懂。可以说,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如戴梓这般多才多艺的强人,也是相当罕见。能够如此人物,能够主动请缨,半生为国家呕心沥血,真堪称“天赐大清”。
但无奈的是,当时的康熙皇帝,还是特别宠信外国传教士南怀仁之流,多次以强大军工发明抢了南怀仁风头的戴梓,当然也就招了恨,终于给戴梓编造了“私通东洋”的罪名,也就不出意外,惨遭康熙帝流放。虽然不是流放到酷寒的宁古塔,却也被赶到了盛京(今沈阳),度过了三十五年流放生涯,直到雍正帝登基后才得到赦免,却也已年老体衰。雍正四年(1726),这位不世出的军工强人,黯然病故在铁岭。
而在戴梓病故一百一十四年后,鸦片战争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英国侵略者,清军的火器装备,竟破烂到连康熙年间都不如的地步。猴急着要造火炮的清王朝,连当年的造炮图纸都找不到。这耻辱的景象,真辜负了当年戴梓,那一腔报国的热血。参考资料:《清朝文献通考》、《皇朝礼器图式》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小编首先分析一下标题再回答问题,首先戴梓不是流放宁古塔,而是盛京,就是现在的沈阳,其次,标题显示戴梓是因为发明“机关枪”才被流放,其实不是这样的,背后的隐情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戴梓其人和他的机枪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清早期著名的画家,代表作《看竹图》,在父亲的影响下,戴梓从小就喜爱读书,简直是无所不读,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艺,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诗画、会治水,最厉害的是擅长机械、兵器制造,最不喜欢的是争权夺利,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
那一年,吴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响应,进犯浙江,康亲王杰书奉旨讨伐,戴梓弃笔从戎,随军出征,由于他长期以来对军事很有研究,很快崭露头角,受到康亲王重视,两个人的计谋经常不谋而合。
平叛胜利后,康亲王把他推荐给康熙,康熙亲自召见,给了他一个翰林院侍讲的职务,到南书房编史书去了。
专业不对口呀,戴梓老郁闷了,于是就在家里捣鼓,最终他发明了一种叫做“连珠火铳”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储藏了28发火药铅丸,有两个铳机,实现了连续射击,这可不得了,简直就是机关枪的前身,具体实物见下图。
这是电视剧中倪大红扮演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太雷人了,你以为观众都瞎呀,这明明就是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真正的“连珠火铳”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和下面这个故宫收藏的17世纪末荷兰的燧发枪倒是有几分相似,可以参考一下。
有点像现代的猎枪,还是没有机枪的形态,但是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它比麦德森机枪早了200多年。
网友会想,如果清朝军队全部配发这种武器,是不是可以横扫全球了,最起码不至于被列强围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戴梓并没有将这种大杀器交给部队,而是“藏器于家”,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到了,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责备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要是把这件武器流落人间,你就会断子绝孙”,于是“连珠火铳”成了戴梓的私人收藏品了。
戴梓和南怀仁,要命的火炮“连珠火铳”虽然比较牛,但是在戴梓一生的军工创造力,这只是一个小玩意。
1686年,荷兰使者送给康熙一杆“蟠肠鸟枪”,康熙送给戴梓研究,戴梓很快就给山寨了,造出来10枝赠送给荷兰使者,把对方吓了一大跳。
后来康熙让他仿造西班牙、葡萄牙造的“佛郎机”,戴梓5天时间就给造出来了,威力更猛,康熙对他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深感诧异。
其实,戴梓最厉害的大杀器是“冲天炮”,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向康熙炫耀他们国家的“冲天炮”多么多么厉害,康熙就命令南怀仁负责建造,他折腾了一年也没有结果,康熙非常失望,就命令戴梓负责建造,从下命令到拉出来试炮,只用了8天时间。
这门火炮长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目标造成极大的杀伤,还能调整射角,来改变射程。
经过实射,此炮火力威猛,弹无虚发,康熙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赐名“威远大将军”炮,还把戴梓的名字刻在炮上,并用来对付准噶尔叛乱,成为清军的一个秘密武器,立下了大功劳。
戴梓成也“冲天炮”,死也“冲天炮”,造炮本来是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的任务,结果让戴梓给摘下头筹,南怀仁丢了脸,伺机暗中报复。
戴梓冤案戴梓这个技术男,不善于当官,他刚正不阿,敢讲敢说,在朝廷得罪了一些人,造“冲天炮”更是让康熙的红人南怀仁丢脸,这都给他埋下了祸根。
张献忠的养子陈宏勋投降清朝后,封了一个官职,他向戴梓索贿,戴梓根本不吃这一套,南怀仁知道此事后,立即找到陈宏勋,让他出面,诬告戴梓“私通东洋”,康熙不辨真假,立即逮捕戴梓,最终判流放,举家流放到盛京。
到盛京后,天寒地冻,败絮冷炕,一家人过得非常艰辛,只能到山里捡榛子充饥,幸亏除了造武器,戴梓还有一个看家本事——画画,他的画在当地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虽然不能大富贵,温饱是解决了。
让一个技术男不玩技术玩书画,戴梓在盛京过得非常郁闷,闲暇之余写诗抒发心情,由于他经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满满都是抒发农民的苦难生活。
戴梓在盛京和铁岭流放了35年,没有一天不盼望着皇恩浩荡,赦免回京,但是他始终没有盼到康熙的赦免令,最终于雍正四年(1726年)在铁岭抑郁而死,终年78岁。而排挤他的南怀仁于1688年去世,终年65岁。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戴梓出生于公元1649年,按照南明历是永历三年,按照清朝历史是顺治六年,史书记载他出生于官吏之家,很显然他的祖辈在明朝为官。
戴梓生来聪慧,上懂天文星宿,下通治河之道,浪漫时吟诗作赋。“喜于书,无所不读,尤好兵家言”,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就喜欢上机械制造,偏好于火器研究。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不注重火炮技术的发展,而一味的强调骑射为根本,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清朝统治者能够入关,很大程度上就是倚重先进的火器,打败了明军,说清军不懂火器,那是纯粹的扯淡。
清朝统治者强调骑射为根本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放在今天,武器如此先进,部队在训练士兵的时候强调最多的还是体能训练,而不是枪械射击。
三藩之乱的时候,耿精忠从福建进犯浙江,当时在浙江的戴梓参军,随兵出征,在行军的时候,戴梓曾向大将军康亲王献"连珠火铳"。
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亲自召见了戴梓,认为其实一个有才华的人,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入南书房,并命他参预纂修《律吕正义》,很快成为精钻工科的“国家重点培养型人才”。
戴梓献给康亲王的连珠火铳就是被现在人说的28发机关枪的火器,关于这款火器,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形容: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大概也就是类似于战争时期的长柄机关枪的模样,比起来装置弹药处更加笨拙,如同琵琶肚的大小。
这样可以连续射出28发的先进武器固然轰动一时,戴梓也理所应当成为现代机关枪的始祖。作为第一位发明连续发射弹药的专家,在后人的考察研究中,“发明”二字在逐步瓦解。
近些年通过成东专家对故宫中藏有的康熙年间昂利亚国关于火枪文物的的考证发现,其实戴梓造的连珠火铳不是机关枪,而是仿照昂利亚国枪制成的。这类枪在西方并不用与实战,反而成为皇宫贵族们把玩的物什。
虽然这样的小尴尬让气氛突然微妙起来,但是戴梓的枪仍具有与众不同之处:他运用来自西方的“粒状火药”代替了“粉状药”,避免了射程小,爆发力弱等弱点,照样可以用于实战演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 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并没有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据说是戴梓做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不要将这样的杀器应用于战争,否则将断子绝孙。
这就不得而知,关于戴梓发明连珠火铳而没有被康熙重用这个事,一直被当作清朝统治者不注重火器研发的罪证,用来讽刺清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其实我更认为,要么是火器不中用,要么是压根就没有进献。
实际上戴梓记载于史册的内容是,戴梓曾奉命仿造鸟枪以及佛郎机,后来康熙曾让戴梓监造“冲天炮”,据《耕烟先生传》记载:冲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其威力可见一斑,清廷征讨远疆,仅仅用了三个冲天炮就“坠其营,遂大捷”。康熙十分开心,将冲天炮封为“威远将军”。
戴梓作为一名汉人,很可能是明朝官吏的后代,因为火器技术而被清朝统治者重视,恰恰说明清朝统治者对火器研发的重视。
在受到康熙嘉奖的同时,戴梓却因为太受清廷重视,反而被当时为清廷卖命的比利时工匠南怀仁嫉恨,随后向康熙弹劾戴梓,诬陷戴梓与张献忠养子陈红勋一次摩擦作势,污蔑戴梓与东洋人暗通,要除去朝廷“祸患”。
至于戴梓到底够没勾结就不得而知,是否忠于清朝又是一个未知数,康熙三十年的时候将戴梓全家流放盛京。
晚年的戴梓生活贫苦,靠卖画维生。通过《七十自寿》我们可以窥见戴梓的生活状态:雪窖病中怀贯酒,冰天梦里役回轮。愁肠纵令今宵断,已占人间七十春。
戴梓流放的主要地点就是在盛京(今沈阳)和铁岭,流放时间长达三十五年,由曾经深受皇帝恩宠,到发配东北,心理落差自然是极大的。
戴梓被发配,并不能说明清朝统治者对火器不重视,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内部斗争太过厉害,导致国家没有精力去持续搞研发。
最后要说一点,戴梓并没有流放到宁古塔,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距离辽宁还是有很远的路程的。有些人对东北不了解,认为出了山海关,东北都一样,这是错误的。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对,戴梓是康熙时期的火器专家,可惜并未受重用,只在宫廷的火器局待了四五年就被排挤,一个小小的谗言佞语就被流放到辽东,最后病死在铁岭,戴梓的悲剧,归根究底与清统治者文化专制主义有直接关系,就算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也有横暴、凶残的劣迹。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火枪、火炮的使用。先说一下戴梓28发机关枪的事儿,戴梓是杭州人,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个画家,从小跟着父亲读书作画,但他又对火器制造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了自己的发明,长大后本是要参加科举的,谁知爆发了三藩之乱,1673年康亲王杰书率军南征时,路过杭州,戴梓以献上连珠火铳参军并立功,跟着康亲王回到北京后,授翰林院侍讲,负责编书,后来康熙把火器局搬到了养心殿,准备捣鼓枪炮,才把戴梓调过来,所以戴梓就在这里当值。
戴梓研发的子母炮,康熙赐名为“威远将军炮”。据张廷玉编的《清文献通考》记载,戴梓回朝后给康熙献上了连珠火铳,在光绪年编的《国朝耆献类证初编》一书也引用此说法,所以民国时编《清史稿》时,把这段也记录进去,但连珠火铳是不是28发的机关枪无法考证,刚好纪晓岚在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详细的记录了相关的事情,该书记载,纪晓岚和戴梓的孙子戴遂堂是好友,两人在交谈中,戴遂堂讲过自己祖父曾制作了一支可以连续28发的鸟铳,所以不管戴梓是否给康熙进献过28发的连珠火铳,他肯定是能制造出连续发射的火器的。
南怀仁,康熙时的来华传教士,会捣鼓一些新鲜玩意儿,受康熙宠爱,他向康熙进谗言诋毁戴梓。可是好景不长,戴梓在火器局只待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被流放了,虽然此间研发出了子母炮、蟠肠鸟枪,但同时研发的还有欧洲传教士南怀仁等人,戴梓的精良技艺抢夺了南怀仁等人的功劳,受到排挤,当时的南怀仁是康熙身边的红人,在天文历算方面贡献很大,谁知在火器方面不如一个山村野夫的闭门造车,于是向康熙谗言,戴梓私通东洋人,而戴梓是否真私通东洋人无法查证,可能仅为朋友见过面或探讨过技艺之类,但被当成把柄,康熙信以为真,将其流放辽东。
图为康熙御制火枪,自来火二号枪。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怎会如此草率的将火器天才予以严惩,是糊涂了吗?不是,康熙不会调查吗,当然会,但寻根究底的原因,还是无法逾越禁锢思想的专制主义。一说起满清统治者禁锢思想,就想到文字狱,但文字狱只是一方面,其它还有很多,比如火器,因为火器是大杀伤性武器,满清统治者绝不会让民间普通百姓掌握这项技术,当时的枪炮局可是设在养心殿的,在康熙的眼皮底下,控制的非常严格,制造出的火器仅供八旗和皇室使用,绿营兵使用的是质量最差的破铜烂铁的火器,数量还极有限。
戴梓有四子,其中第三子戴亨最出名,是辽东三老之一,留有《庆芝堂诗集》。当年山西总兵上奏康熙,说自己的火器实在无法使用,请求更换,被康熙严厉拒绝。再回到戴梓身上,民间的一介布衣,没有任何背景,就能自行研制出如此精良、大杀伤性的火器,康熙作何感想?今天是给朝廷献炮,改明儿如果给敌人献炮那就是巨大的隐患,有了一个戴梓,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戴梓,所以一定要将此长扼杀摇篮之中,所以从康熙开始,全国包括火器在内的兵器书籍全部销毁,像《武经》、《武备志》等书全列为禁书,这也是为什么火器到了清朝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也是康熙为什么要扼杀戴梓的原因。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哎,这问题问得,真是逻辑混乱、颠三倒四!
不明就里的人,看了问题,就会认为戴梓惨遭流放,就是因为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
但是,他下面又问“为何”反被流放,这可不是前面都已经给出答案了,紧接着又问“为何”,真不知为何还要问“为何”?
事实的真相是:戴梓遭受流放,并非因发明28连发的“机关枪”获罪,被流放的地点也不是宁古塔。
先简单说一下戴梓其人。
戴梓是很有些来头的,其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清代早期的画家,擅长画肖像、人物以及山水、竹石。题材以《看竹图》最多,代表作却是《烟云归耕图》。本世纪初,戴苍的一幅《看竹图》在香港嘉士德拍卖,以39.8万元的价格成交,即其绘画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
也因为父亲有代表作《烟云归耕图》,戴梓晚年在辽东曾自号“耕烟老人”,著有《耕烟草堂诗钞》传世。
戴梓自幼聪颖,喜爱机械制造,少年时代,就“自制火器,能击百步之外”。
现在看“能击百步之外”的武器,并不会感到特别惊奇。
但对比一下以后差不多一百年,即在乾隆三十年,清军在新疆作战鸟统的射程,不过只有三十多步而已。
由此可知戴梓的跨越时代性。
当然,戴梓跨越时代性最大的就是制作出“连珠火铣”。
《清史稿》记,清康熙十三年(1674),戴梓从军赴浙闽征耿精忠时,曾献上该“连珠火铣”。
“连珠火铣”配备了两个相互衔接的铳机,铳背装有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当扳动第一个机轮,随着火药和子弹落于机膛,第二个机轮即跟着开始扣动,如此循环,可连续射击28发子弹,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铣。
中国古代战争器械研究的专家、同济大学机械系研究员陆敬严先生认为,戴梓的“二十八连珠火铣”就是现代机关枪的前身,设计巧妙,不仅去掉了旧式火铣用火绳点火的原始操作,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够连续射击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比欧洲人发明使用机关枪早200多年,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
兵器专家王锦光先生说:“这种连珠铣非但在我国算是首创,就是当时在世界上也可算是新颖的武器。”
韦镇福在《中国军事史.兵器》中也说:“这种类似近代机关枪的火器,在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
李少一等在《干戈春秋》上干脆认为连珠火铣就是机枪,称“戴梓的发明比西方人早了一个多世纪。”
可惜的是,康熙、以及后来的众多清朝统治者头脑里固守着“骑射乃满洲根本”的思想,一直以刀、矛、弓、箭这类冷兵器为主,未对戴梓的发明制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终使中国武器史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从而造就了悲惨而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戴梓获祸,主要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诬告陷害。
戴梓原先在编纂《吕律正义》时,就和南怀仁产生过分歧;后来康熙命令南怀仁造冲天炮,南怀仁“造之一年而不成”,而戴梓仅用八天就造出来了,这使南怀仁“惭且愤”,脸上挂不住,有了加害之心。
另外,有一个名叫陈弘勋的人,原是张献忠的养子,投靠清廷得居高官,曾向戴梓索贿不得,他和南怀仁相勾结,诬陷戴梓私通日本。
康熙不由分说,把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
戴梓在盛京活得很累、很惨、很狼狈,靠卖字画为生,过了差不多过了三十年才获赦,但已垂垂老矣,回不了乡,留居铁岭(今辽宁铁岭), 改年病逝,享年78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