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如何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的?

大良造公孙衍被秦国驱逐后,他的相位被张仪取代,恼怒之下的公孙衍回到魏国为相,并游走于各国,说服诸国合纵,形成共同对付秦国的局面。这件事引起了秦惠文王的高度警觉,一场以连横,破解合纵的精彩大戏鸣锣开演,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代替公孙衍,坐上相位的张仪。

连横第一招:打服魏国

由于公孙衍的存在,魏国成了合纵的核心国,加之秦魏连年征战,矛盾最深。因而破解魏国其实难度非常大,对秦国来说也是无法逃避的堡垒。为了让魏国人彻底低头,这场斗争进行了十年之久。斗争的双方是张仪的连横,对公孙衍的合纵。

原来,为了对付魏国,张仪玩了个无间道,他名义上已经被秦国免职,加盟魏国为相,其实背后还是在为秦国服务。当然,张仪的使命很简单,破坏公孙衍的合纵,让魏国与秦国达成连横。

张仪毫不隐晦自己的立场,他劝魏惠王退出合纵,转而事秦。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各国也不排斥像张仪这样朝秦暮楚的角色,其实公孙衍也是刚刚从秦国跑到魏国的,只不过他坚决反秦,张仪是暗中助秦。

魏惠王在公孙衍的蛊惑下坚决不同意连横,秦惠文王于是出兵,接连攻克曲沃和平周,迫使魏国在高压下对合纵产生动摇。三年后,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继续游说魏襄王连横秦国,又被拒绝,秦国再次发兵打败魏国。

为了给魏国打气,公孙衍放了一个大招,他纠合韩、燕、赵、魏、齐,及匈奴人,联合攻秦。结果,“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这一战,各国震惊,公孙衍的合纵计划遭受重大损失!魏国在巨大打击之下,决定驱逐公孙衍,接纳张仪的连横事秦策略。

完成与魏国的连横协议后,张仪重新回到秦国为相。三年后,魏国在公孙衍的蛊惑下,再次加入合纵大军。秦国这次将打击点放在了韩国,公孙衍一生中最后一次合纵抗秦,声势浩大,输得更惨。当秦军回师东进,韩国几乎被灭国时,联军竟然无一国出手相助。

秦国在打完韩国后,紧接着就发兵魏国,再次攻克曲沃。随着公孙衍退出历史舞台,魏国彻底抛弃了合纵,安心的做起了秦国的小跟班。

至此,花费了秦国整整十年时间,合纵的最强硬桥头堡魏国,彻底被打服,秦国连横大业,由武力,进入好玩的智力阶段。

连横第二招:愚弄楚国

张仪为什么跟楚国人玩智力,而不是用秦国人最擅长的武力?因为楚国有个最适合玩脑筋急转弯的国君楚怀王,跟他在一起,不但可以赚得钵满盆溢,而且相当愉悦心情。

魏国退出合纵后,秦国下一个目标就是打破齐楚联盟。张仪一路招摇来到楚国,一见到楚怀王,立刻抛出一个大绣球:只要楚国跟齐国断交,我们准备把商於六百里地割让给你们,同时我们两国通婚,世代交好,齐国被弱化,对你我俩国都有好处!

楚怀王立刻眼珠子圆了,六百里地,还有秦国美女!他立刻下令废止齐楚盟约,授张仪楚国相印,让人跟随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当然,要是把美女一起带回几个来更好。

一到秦国,张仪就“不小心”从马车上摔下来,受了伤,这一伤就是三个月不见人,把楚使急得团团转。

消息传到楚国,楚怀王忍不住好笑:好你个张仪,还跟我玩小心眼,不就是怕我不守约嘛,让你看看什么叫大气!楚怀王自作聪明地派使臣出使齐国,把齐宣王恶狠狠地一顿辱骂。齐宣王白白挨了一顿骂,怒火中烧,立刻斩断楚使的符节,宣布与楚国断交,转而与秦国结盟。

齐秦结盟刚刚完成,张仪的伤也好了,对楚使连连抱歉,非常大气地对楚使说:马上就把秦王赐给我的六里地给您!楚使使劲揉揉耳朵:不是说六百里吗?怎么变成六里!

张仪一本正经地摇摇头:楚王听错了吧,我哪有六百里地,国家的事我哪敢做主,我是说我自己的六里地!

楚怀王被张仪的脑筋急转弯,狠狠愚弄了一下,他气急败坏地挥军攻秦。秦国一点不慌,拉上同样摩拳擦掌的齐国,一起把楚军痛扁一番,顺便占领了丹阳和汉中地区。楚军不服,继续打,在损失了八万人马,将军屈匄阵亡的巨大损失下,只好又以割两座城池为代价,向秦国求和。

第二年,秦国要挟楚国割让黔中一带,楚怀王一咬牙,要地行,有一个条件,拿张仪来换!张仪一听乐了,太划算了,我去!他再次大摇大摆来到楚国。

这次张仪再次把楚怀王的智商忽悠瘸了,他以进献美人为要挟,让楚怀王的爱妾郑袖,充当了他的帮手,让楚怀王又沦陷于脑筋急转弯。张仪不但没被杀,还成了楚怀王的座上宾。接着张仪货真价实地给可怜孩楚怀王递上了两颗糖:一是秦国放弃索要黔中之地,二是两国互质、通婚,结为同盟。

傻孩子楚怀王也没有反抗的本钱了,能有糖果吃,就差感动哭了,于是秦楚联盟达成!

连横第三招:吓傻韩国

魏楚被搞定后,秦国的连横策略进入快车道,张仪大耍坑蒙拐骗的手段,几个月内搞定剩余四国。他的下一站,首先是秦国东出的近邻韩国。

估计张仪是横着走进韩国王宫的,接待他的是可怜的韩宣王,因为公孙衍的忽悠,刚刚被秦国干掉了八万人马,再打仗估计只好征招妇女了。

张仪气势汹汹地说:韩国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南面直接面对楚国,如果你们能事秦,将来跟我们一起打楚国,有你们的好处,否则的话,我们立刻挥兵东进,先拿下宜阳,把你们的国土一分为二。接着东取成皋、荥阳,到时候这个宫苑鸿台,恐怕就不属于大王你的了!

韩宣王差点尿裤子,张仪说得一点不假,韩国根本不是秦国对手,相信心怀鬼胎的合纵国,还不如信母猪上树。韩宣王二话不说,签字画押,陪着笑脸礼送张仪出境。

只是韩宣王恐怕没想到,秦国也靠不住,签约的墨迹未干,两年后秦武王就打过来,宜阳还是成了秦国国土。

连横第四招:忽悠齐国

跟韩国达成协议后,张仪回了趟秦国,歇歇脚,再顺便隆重接受惠文王赏赐的五座城池,以及武信君封号,接着动身去忽悠齐缗王。

齐国距离秦国最远,其实直接冲突不多,更多时候,齐国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参与进来。比如诸国联合攻秦时,齐国往往做两面派,见势不妙就调转枪口打同盟军,发一笔财就走人。

齐国人的骑墙心态最不好把握,张仪的策略是忽悠。他信口开河地对齐缗王使劲吹大牛:“天下最强的国家就是秦、齐、楚,现在楚国与秦国结盟了,韩国向秦国献出了宜阳,魏国献出了河外,赵国献出了河间。秦国只要动动嘴,赵魏韩楚四国攻齐,到时候齐国想要事秦,恐怕都难了!”

除了秦楚结盟,张仪所言都是满嘴跑火车,甚至都没跟赵国结盟。但这家伙就是敢吹,吹得那么理直气壮,比真的还真!

齐国本来就是投机派,犯不着跟秦国翻脸,事秦就是事秦呗,反正也不少块肉,签约!

连横第五招:安抚赵国

秦赵两国关系比较微妙。赵国在位的是著名的赵武灵王,只不过这个时候,他的改革刚刚开始,赵国还没那么强大,势头不错。

五国攻秦的时候,赵国也是损失较大的国家之一。对赵国,太硬或者太软都不行,太硬,赵武灵王的彪悍根本不吃你那一套,太软,被人看不起,有损国格办不成事。

张仪的策略是软硬交加,他先给赵武灵王一个下马威:“我们已经约好齐国、韩国和魏国,准备一起攻打赵国了!”赵武灵王一激灵,但傲慢的他一声不吭。

张仪连忙又说:“出于私人感情,我不敢对你隐瞒。大王您英明神武,我们秦国人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以前诸侯各国错信苏秦,搬弄是非,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齐韩魏三国纷纷向秦国献地,相约伐赵。为了赵国着想,我有个建议,大王您何不跟秦王相约渑池,双方做个口头盟约,换秦王一个按兵不动的承诺,您看如何?”

张仪是个谈判高手,他准确拿捏了赵武灵王的心理,让他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没法发作,还得感谢张仪的“好心”。果然,赵武灵松动了,他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以前我年幼,受到李兑的擅权,都是他误国。赵国愿意割地与秦国盟约交好。

张仪大喜,让赵国割地这种事,只能由赵武灵王自己说出来,他完美地“收降”了赵国。

联合第六招:恐吓燕国

最后一站是燕国,在位的是燕昭王,刚刚经历了“子之之乱”的燕国,元气大伤,伤口还没来得及愈合,张仪瞪着一双血眼就来了。

“你们最亲近的就是赵国,你以为赵国就靠得住吗?别忘了以前赵国怎么欺负你们,两次兵围京城劫持大王,讹诈了你们十座城池。现在赵国已经事秦,把河间地区割让给秦国了。假如秦国联合赵国伐燕,你觉得会怎样?”

燕昭王连维护国格的勇气都没了,他说:我们就是蛮夷之国,我们国家的男子汉,在你们眼里就跟小屁孩一样,我们愿意割让恒山下五座城池给赵国,从此忠心侍奉秦老大!

至此,张仪顺利地完成了对六国合纵的瓦解。除了在对魏楚两国有武力征伐外,其他四国不废一兵一卒。

张仪的策略非常成功,他根据各国实力和不同的心态,采取不同的策略,恐吓、威胁、利诱、欺诈、哄骗,有虚有实,有理有据,有进有退,把各诸侯王玩弄于股掌之间。有人说张仪公孙衍等,“一怒天下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是此言不虚!

张仪是如何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的?

张仪游说瓦解六国合纵连横的事非常有意思。

先听小编讲一个小故事。一天,鬼谷子决定开一个兴趣班,目标对准了附近小区的一些学生。他使出浑身招数,搞定了第一个孩子张仪小同学,让他加入了兴趣班。然后小恩小惠搞定张仪的同学苏秦。接着又跟小区其他几个孩子家长说:"小区里的孩子王张仪,苏秦都加入了兴趣班。",这样又搞定了几个孩子。

鬼谷子用这招屡试不爽,没花多长时间就把兴趣班的学员招满了。(故事纯属虚构)

言归正传,看看历史上张仪是如何瓦解六国的。

第一步,找突破口,邻国魏国比较合适,就是它了。先用一招,打,打服为止,直至彻底臣服,瓦解了【魏国】。同时得到了部分其他国家的领土。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 ,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使魏国首先臣事秦国而让其它诸侯国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王。

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魏襄王也不听从。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魏国战败。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率领匈奴人一起进攻秦国,秦国还击打败了韩国申差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震惊慌恐 。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 。于是,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重新出任国相。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救援苴国和巴国,趁机吞并了蜀国。张仪贪图巴国和苴国的富饶,又攻取了巴国,擒获了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 秦惠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国又背弃了秦国加入合纵盟约。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魏国再次臣事秦国。

第二步,小恩小惠。不要楚国送的土地,还向楚国质押子女,并承诺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瓦解了【楚国】。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

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第三步,从地势上说事,拿楚国威胁小国韩国,顺从秦国能活,还能扩大地盘,顺从楚国则灭亡。瓦解了【韩国】。

张仪离开楚国,就借此机会前往韩国,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绝了上党地区,那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归附秦国就安全,不归附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要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谋划,还不如替秦国效劳。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的地势所决定的。现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转移了祸患,取悦了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韩宣惠王听从了张仪的主意。张仪回到秦国作了汇报,秦惠王赐给张仪五座城邑,并封他为武信君。

第四步,用前面瓦解的魏,齐,韩来说事,各个突破齐,赵,燕。分别瓦解下了 【齐国】,【赵国】,【燕国】。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的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湣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张仪离开齐国,向西到赵国游说赵武灵王说:“如今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所以我不敢隐瞒真实的情况,先把它告诉大王左右亲信。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会晤,面对面,口头作个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赵武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才离去。

张仪又向北到了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赵襄子凶暴乖张,六亲不认,大王是有明确见识的,那还能认为赵国可以亲近吗?赵国出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国首都来劫持大王,大王还要割让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赵国已经献出河间一带土地臣事秦国。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将出动军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燕昭王听信了张仪的建议,说:“我就像蛮夷之徒一样处在落后荒远的地方,这里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汉,都仅仅像个婴儿,他们的言论不能够产生正确的决策。如今,承蒙贵客教诲,我愿意向西面奉事秦国,献出恒山脚下五座城池。”

总结一下,张仪瓦解六国合纵连横,就是各个突破,突破之后利用前期瓦解的国家作为典型案例,来说服剩余的国家。最难的是开始,只要瓦解1到2个,后面就顺了。很多事都是这样,先把基本功打扎实,接下来寻找突破口,找到了就做为突破剩余目标的依据。这样慢慢积累,越积越多,效果会倍增。

张仪是如何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的?

张仪瓦解六国联盟的一个典型计谋,就是以六里之地欺楚。

张仪先是对楚怀王表达了一番溢美之辞,又挑唆楚国与齐国断交,他向楚怀王许诺,只要楚齐断交,秦国就将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

楚怀王听信了张仪之言,马上与齐国断交。可是当楚国使者跟随张仪到秦国接收土地的时候,张仪又改口说是六里土地。

楚怀王大怒,这才知道中了张仪的计谋。

张仪是如何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仪这个人。

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连横背景

张仪任秦相时,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张仪认为,用远交近攻的连横谋略可以瓦解六国联盟。张仪的主张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持。张仪与苏秦同为纵横家鬼谷子的学生,精通纵横捭阖之术。张仪为连横呕心沥血,为瓦解合纵而四处游说。

游说秦王

《战国策》记载,张仪对秦惠文王陈说对抗合纵的连横谋略:“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要瓦解六国联盟,应该“举赵亡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秦惠文王于是起用张仪推行连横谋略。

连横实施

秦国最初目标是结交齐国与楚国,打击韩国与魏国。因为韩、魏是邻国,楚国虽是邻国,但是中原大国,齐国则远在东方。 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公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

再任秦相

秦惠文王公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公元九年(前316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连横效果

秦凭着雄厚武力,利用此计收到实际的效益,瓦解六国的联合,从而稳固了秦国在七国中的霸主地位,最终灭六国统一中国。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

总结

作为纵横家,张仪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之所以连横成功,为秦相二十多年,主要是因为当时国际大气候使然:六国要生存,必须合纵,秦国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连横,所以张仪应运而起;同时,也要归结于他的学识、阅历以及对当时各国形势和风土人情的深刻洞察,使之言时有据,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再加上他又善于鼓动,就使人不能不相信他说的了话。

如有错误,还请指正,敬请关注。

张仪是如何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的?

说起张仪就绕不过苏秦,说起“合纵”就离不开“连横”!“连横”是对付“合纵”的见招拆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六国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与秦国抗衡。功利心极强的苏秦看准了这其中的微妙关系,利用口舌谋求个人发展,“合纵”就应运而生。

苏秦去了燕国,对燕王讲,燕国之所以没有受到秦国直接攻击是因为燕国南边有个赵国,赵国就像一道屏障阻挡了秦国的攻势。因此,处理好与赵国的关系是必须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赵国的军队十几天就能打到燕国来,再过几天就能打到燕国的国都。“愿大王与赵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燕王欣然接受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接着去了赵国,对赵王说,国君的任务是安民无事。没有战争才能够做到安民无事,而这个关键又在于选择正确的盟友。很显然魏国和韩国就是大王的盟友,这两个国家把秦国和赵国隔开,日日夜夜面对着秦国的侵略。唇亡齿寒,要帮助和利用魏韩两国。六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只要六国联合,秦国不足为惧。赵王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接下来苏秦往魏,韩,楚,齐四国都走了一遍,六国同意联合,苏秦因而佩戴六国相印,一时风光无限,还寄了封恐吓信给秦王,吓得秦国十五年没敢出函谷关。

面对六国的“合纵”抗秦,张仪有他的办法。

张仪作为秦国客卿,他先去了魏国,魏王很敬重他,让他做了魏国的相国。张仪想让魏国带个头,让五国纷纷效仿魏国去尊秦。

魏王坚持“合纵”不肯就范,张仪就对魏王软硬兼施。一方面许以归还侵占土地,另一方面暗中通知秦王带兵来攻打魏国。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吃了败仗,不得已尊秦,张仪此时就返回秦国了。

张仪一回国,魏国立马又“合纵”了,秦国一来打,魏国又切换“连横”模式。张仪就是靠的“连横”破坏了苏秦的“合纵”,一个个国家都被迫与秦国“连横”。

张仪的“连横”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看到了两点:

1六国之间不光有跟秦国的矛盾,相互之间也有矛盾,秦国不来打六国的时候六国自己内部也打

2赵韩魏三国处在前线,容易被秦国攻打,因此这三国容易在“合纵”和“连横”模式中切换;楚齐燕三国离秦国比较远,他们嘴上说“合纵”,其实经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好处捞就捞一把。

因此,张仪是看准了六国之间离心离德的微妙关系,采用远交近攻的方略逐个击破。

张仪是如何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的?

跟合纵抗秦唱反调的是主张“连横”亲秦的人。他们认为,秦国太强大了,不论是齐、楚、燕、赵、魏、韩中的哪个国家,只有依赖秦国,跟秦国联盟,去对付其他国家,才能取得胜利。因为秦国在西边,其他六国在东边,从东到西叫做“横”,所以人们把这种主张称为连横。当时倡导连横最出名的人是张仪,倡导、进行合纵和连横的人,被称为“纵横家”。

张仪是魏国人,他从小读了很多书,注意琢磨天下的形势。在学到一套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本领以后,他就到各国去游说。他先来到楚国,不但没有受到重用,反而因为丢失了和氏璧被楚国令尹昭阳痛打一顿。张仪在楚国混不下去了,只好跑到秦国,秦惠王听了他的连横亲秦的策略之后,很高兴,就让他做了客卿。张仪给秦惠王出了不少主意,拉拢了魏国和燕国,破坏了合纵盟约。张仪收复了河西失地,秦惠王又让他当了相国,掌管军政大权。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派军队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几乎把燕国给灭了。这一来,齐国的威望更高了,连当时的“纵约长”楚怀王也跟齐国建立了联盟。

齐、楚都是大国,他们一结盟,对秦国是一个严重威胁,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张仪去楚国游说。张仪骗楚怀王说,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王愿把过去占领楚国的600里土地还给楚国。楚怀王果然上当,马上跟齐国断交。这时张仪赖账,说的是把自己的封地六里给楚国。楚怀王受骗,恨死了张仪,于是就在公元前312年派兵去攻打秦国。楚国打了败仗,反而被秦国占领了汉中、丹阳600多里土地。

后来,张仪不断地在六国之间进行游说,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都和秦国亲近。六国虽然想联合抵抗秦国,但是个个又都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一到关键时刻,就既不齐心也不合力。因此合纵不但搞不成,反倒给秦国搞连横以可乘之机。后来,秦国就是用又打又拉、远交近攻的策略,把六国逐个击破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