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这个故事肯定不是真的,但它所描绘的情景,与当时的现实却是一致的,所以,有讨论的必要。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东林党人到底是救国还是误国?假如魏忠贤在,始终压制着东林党人,大明到底还有没有救?
传统历史观认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党同伐异,残害忠良,祸害百姓,导致大明败亡。这种空洞的说法,只适合出现在电视剧中,没有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客观的剖析。其实“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本质上是两种思想之争,两个治国理念之争,以简单的对错没法说得清,更不应该拿道德是非扣大帽子。
那么,“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到底在哪里?到底谁的思想对国家更有利呢?
代表传统思想的“阉党”,真的是祸国殃民吗?再次申明,本人只从客观思想角度论述,不谈论道德问题,极不赞同肤浅的“阉党论”。客观来讲,魏忠贤是一名政治家,他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所以他能执大明牛耳,绝非偶然,天启帝朱由检评价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也绝不是高烧烧昏了头。
魏忠贤的基本执政思路就是一个“稳”字,基本手段就是在原有政策上修修补补,力图最大限度恢复张居正的政策措施。
在用人上,魏忠贤的格局,明显要比东林党人高出一个档次。虽然因为党争的恶化,导致他不得不对东林党人保持高压态势,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能够识大体,提拔重用了一些东林党人,或其他不同政见者。
比如孙承宗、袁可立、赵南星等。赵南星是坚定的东林党人,孙承宗和袁可立其实是游走在东林党边缘的人。魏忠贤对他们其实非常赏识,但东林党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让文人士大夫大多不敢与魏忠贤亲近。
孙承宗和袁可立的辽东边防策略非常有效,史书说,他俩之所以多次受到排挤打压,是因为受到魏忠贤的迫害。其实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他们与魏忠贤存在分歧,但东林党人对他们的打压才是主要的。尤其袁可立,被东林党连番弹劾,连天启帝都看不下去,不得不下旨加以阻止。
其实,大家可能忘了一个基本事实,以魏忠贤的权势,他只要顺势出手一推,孙袁二人能不能保住性命都很难说,哪能有机会继续督师辽东。
大明末年,军费紧张是最突出的矛盾,天启年间,辽东将士的军费基本是充足的,原因就是魏忠贤的鼎力保障。而到了崇祯年间,辽东屡屡出现军费巨额缺口,也是因为魏忠贤的政策被推翻,大明财政收入崩溃了。
自万历朝始,关于矿产税和商业税占到了国库收入的八九成。但这个政策长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东林党一直主张取消矿税和商业税,魏忠贤则与东林党持相反的经济理念。
其实,很难说哪种经济政策就一定对,或者一定错,要看是否适宜。对末年的大明王朝来说,内忧外患之中,军费支出过于庞大,如果失去了占国家税收八九成的矿税和商业税,恐怕只有靠农业税来填补了。
崇祯年间的矛盾也就源自于此,随着罢矿税,只能增加农业税,这就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的根子就在这里。
不能说魏忠贤的经济政策就一定对,但是至少说他的政策是最合时宜的。在国家急需用钱,又没有更好的税收来源的情况下,只能牺牲工商业,这是不得已也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维持低农业税,保证农民生存的基本底线,也是大明稳定的唯一出路。假如不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明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后金,而不是腹背受敌,恐怕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吧?
所以,无论从用人,还是基本经济政策来说,魏忠贤的思路没有问题,相反他的政策措施,要比激进的东林党人更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将大明败亡的责任推卸给魏忠贤。更不能以空洞的道德说教,来代替复杂的政治斗争。
代表革新思想的东林党,真的是大明的救星吗?东林党人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正义的化身,一是东林党的政治理念确实有先进性的地方;二是东林党人中,出现了许多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不惜以命践行的骨鲠之臣;三是他们的对手“阉党”,注定是文人士大夫敬而远之的群体,东林党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东林党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两个字“自由”,思想言论自由,经济政策自由,反对空谈误国,反对国家对商业资本的盘剥与束缚。是的,这个思想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思想萌芽的表现。对经历了一千多年帝制文化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那么,东林党人的先进理念就能救大明王朝吗?问题还是在政策的时宜性。
假如大明王朝处于一个国泰民安的阶段,没有巨大的军费支出需求,逐步降低工商税,让工商业得到一个充足的成长空间,也许不失为良策。可惜大明没有那个环境,一旦失去了工商业税收的支撑,国家经济基础就崩溃了!
东林党人被攻击为只有思想,没有能力的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提出这个思想的同时,没有相应可行的方案。造成的结果就是陷于空洞的口号,落实到具体行动,除了制造麻烦,对实际问题于事无补,反而添乱。
东林党人大多是南方士族阶层,很多是工商业阶层的典型代表。因为这个身份,很容易被理解成,他们的思想无非是为了本集团的利益。事实上也如此,大明的工商业税收基本来自南方,这就难免造成南方新兴工商士族阶层的不满。
所以,从一开始,东林党人就被打上了利益集团的标志!
今天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思想要想占据统治地位,未来必然要经历与旧贵族地主阶级的搏斗,毫无疑问,武力角逐才能洗涤旧体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假如资本主义要发展,大明必然成为殉葬品!东林党人希望与旧体制共存的想法,其实是个梦幻。
所以,东林党人思想虽然很先进,很潮流,但既不符合现状,也与大明的旧体制格格不入,注定救不了大明。
两种思想的碰撞,何以演变成残酷的党争?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魏忠贤与东林党的争执,不是简单的个人利益之争,而是两种理念的分歧,两种思想的大碰撞,两个集团的大决战。
如果单纯是他们两派的斗争,魏忠贤很难是对手,宦官历来都是最脆弱的政治团体。之所以能演变成党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林党人的思想,做不到一统天下,北方士族,甚至部分南方士族,对东林党的思想是嗤之以鼻的。
魏忠贤与这些东林党的反对派结盟,才是两派思想激烈碰撞,最后演变为党争的基础。
政治的复杂性就在于,思想理念从来不能孤立存在,它必然卷进各种派系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甚至某个偶发事件,都可以导致复杂的局面。
从学说之争,发展到理念之争,由理念之争发展到政见之争,由政见之争,演变成派系之争,由派系之争,再发展到党同伐异。这个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多次重复上演,比如两汉的古今文经学之争、北宋的诗赋与经义之争。
当大明王朝面临风雨飘摇的时刻,个人和集团的私利表现得尤为突出,双方攻讦的把柄也更明显,最后演变成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最不道德的做法,去攻击对方的不道德行为!这一点东林党表现得最为突出,甚至内部相互撕咬。一边有杨涟、高攀龙这样的以命殉道者,一面出现阮大钺、杨嗣昌、钱谦益这样的道德垃圾。
总之,利益的掺杂,让党争变成了是非难辨的一锅粥!除非暴力重建,别无他法。
崇祯皇帝是否后悔诛杀魏忠贤?个人认为,他不会后悔。崇祯为什么不顾天启帝临终嘱咐,毅然决然地除掉魏忠贤?我觉得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层面,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魏忠贤权势太盛,他不想受制于人。
魏忠贤的声望之高,令人难以置信,离一万随之差一岁,立生祠,徒子徒孙一大把。一个奴才这么大权势,除非建立跟天启帝一样深厚的私人感情,否则哪个皇帝都无法接受。再加上传闻中的魏忠贤有祸害后宫的行为,让崇祯帝对自己的安全都有所担忧。皇权不容分享,这种情况下,魏忠贤必然会被清洗。
二是出于缓解矛盾的需要,拿魏忠贤的人头,取悦于东林党。
党争像一团乱麻,是是非非没办法缕出头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下刀,剪除一方。基于第一条理由,崇祯不会对东林党下手,牺牲的只能是魏忠贤。另外,东林党道德制高点的占据,也让崇祯不敢得罪他们。
三是崇祯个人的政治理念,他需要东林党人的正气来重塑朝纲。
崇祯作为天启朝的局外人,他对“受害方”东林党表现出同情,对东林党人的正直、殉道精神,表现出欣赏和感佩。其实,大明的败落根子在吏治,吏治要想好转,树立新风气最关键。所以,崇祯站在东林党一边也就不足为奇。
可惜的是,东林党人让崇祯失望了。魏忠贤被铲除后,他们也开始迅速堕落,一面将党争扩大化,只要政见不合,就将对方诬为阉党,一面为个人私利大行方便之门,乃至制国家利益于不顾,他们自恃的道德高台,被他们亲手拆毁。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从东林党在京主要官员家中,搜出7000万两白银,而崇祯号召臣僚为国捐款的时候,连一百万都费劲。
崇祯对东林党失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后来他干脆学天启帝,又开始逐渐信任宦官。甚至发出:文官皆可杀、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样的愤懑话语。
可见,他对错信东林党是后悔了。有没有后悔杀了魏忠贤呢?不好说,我个人认为,他不应该后悔除掉魏忠贤。
那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一点不矛盾,东林党确实不可信,但魏忠贤也必须被铲除,否则他早晚也是祸害!
魏忠贤的权势,是基于天启帝的信任,几乎成了二皇帝,崇祯皇帝的风格显然不同,他要独掌乾坤,即便魏忠贤与他的理念相同,两个人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下,以魏忠贤的基础,很可能酿成对崇祯帝的不利行为,所以只能被根除!除非崇祯帝就是天启帝的“复制品”!
综上所说,这个文学作品中的桥段,“真实”反应了崇祯皇帝的境遇,是大明王朝走到悬崖边缘时的一次“反思”。魏忠贤与东林党两种思想所引发的党争,最终脱垮了大明王朝。这种积重难返的局面,不是哪个人能左右的,即便魏忠贤不死,顶多让大明多活几年而已,旧体制的矛盾冲突,早晚会葬送大明腐朽没落的统治!
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
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人分三等,天才,庸才,蠢材。天才就是像张居正这种人,行政能力极高,可以说,大明没张居正,都传不到崇祯。庸才就是普通人,有点聪明,但做不到力挽狂澜。魏忠贤属于庸才。蠢材就是崇祯,努力的犯错,努力的向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终于作死了自己,也作死了大明王朝。
魏忠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可谓大恶,一般大奸大恶之徒,也是大智大慧之辈,为什么我将魏忠贤定位庸才呢?因为魏忠贤的崛起只不过是时代的选择,和他本身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我说魏忠贤没有才能,看两点,一个头,一个尾。魏忠贤为什么做太监?烂赌,把能卖的都卖了,包括自己的女儿,最后实在无路可走,自宫做了太监,要知道,魏忠贤那个时候三十多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混成这个德行,能是天才吗?再看尾,崇祯刚刚即位,魏忠贤权势滔天,满朝皆是魏忠贤同党,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年不到,满盘皆输,魏忠贤的政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庸才二字,我甚至都觉得抬高了他。那魏忠贤到底怎么上位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明王朝到底死在哪里,从政治上来说,两个字——党争。从经济上来说,三个字——穷死的。为什么穷?放着高收入的大财主钱不收,收穷人的钱,把有些地方穷人逼反,这些地方自然没有税赋,收的钱更少,而军费开支更大,只能再收那些还没有逼反的地方的穷人,再将更多人逼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不收有钱人的钱呢?党争,东林党代表江南财阀利益,在朝堂纵横睥睨,其他地方的官员代表自然奋起反抗,但可惜不敌,被东林党斥为齐党,浙党,这些党派自然需要领头人,而魏忠贤与东林党交恶,又是天启皇帝的心腹,自然以魏忠贤马首是瞻。一句话,魏忠贤与东林党的斗争是朝堂内部非东林党的政治势力和东林党的政治斗争。魏忠贤拥有这么大权势并不是魏忠贤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魏忠贤是抗击东林党的旗手。
更重要一点,魏忠贤也确实不是个东西,祸国殃民不用多说,历史虽然已经证明,东林党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大明王朝,但如果让魏忠贤继续执政,透支的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元气。崇祯皇帝执政十八年,如果这十八年由魏忠贤继续执政,如果崇祯皇帝学他哥哥天启皇帝,能不能熬到十八年真的天知道。
总而言之,大明王朝的覆灭,是制度的问题,制度引发了党争,党争两边都不是好东西,不能说东林党不是东西就说魏忠贤好,半斤八两而已。除非大明王朝能再出一个张居正第二,或许能延长国祚。不过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豹眼以为,如果魏忠贤活着,大明朝不用等到这个时候才灭亡。崇祯皇帝如何死法不好说,但肯定不是在这棵歪脖子树下吊死。
01
此说在正史没有记载,但野史中却广为流传。
一般说法是出自太监曹化淳之口,但据一些史料来看,此事不靠谱。
曹化淳幼年时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得到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侍奉五皇孙朱由检。
天启元年(1621年),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被召回北京,委以重任,平反魏忠贤制造的冤案,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1639年),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此年是农历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身亡。
此时,曹化淳并不在北京,已经在家乡闲居六载。无论如何他不能跟崇祯帝隔空喊话,说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之类的话。
02
崇祯帝死难,曹化淳蒙不白之冤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崇祯帝,朱由检此时正在宫中饮酒,长叹道:“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其投降,被一剑刺死。
3月19日拂晓,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最后死时,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
没有史料记载,在崇祯帝最后时刻,王承恩等太监们是否说过“忠贤若在”之类的话。
甲申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帝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
十月,清朝顺治皇帝移驾北京,曹化淳奔赴北京上疏,请求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派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此事是指迎接李自成入京。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但是甲申之后,启门之说广为流传,许多野史都记载曹化淳开门迎贼,并有了“忠贤若在”之传说。
1662年,曹化淳在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分发诸子侄,曹氏后人传承抄录,至今保存完整。
03
曹化淳不可能有此言
理由有二:其一,崇祯帝死时,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其二,魏忠贤与曹化淳的师傅王安是死对头,王安被害死,曹化淳被魏忠贤流放。
魏忠贤被崇祯帝杀死后,随即召回曹化淳委以重任,清除魏忠贤的遗患,足以证明曹化淳与魏忠贤不是一路人。
不要说崇祯帝临死前,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即便在其身边也绝不会说出此等话,为魏忠贤辩护叫屈。
04
如果魏忠贤不死,恐怕早就篡夺了崇祯帝的皇位,不会给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机会。
第一,明熹宗朱由校号称“木匠皇帝”,对于政事毫无兴致,一心从事木匠事业。宠幸太监魏忠贤,把一切事务交给他打理。
魏忠贤常常趁着朱由校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这时,朱由校总是不耐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朱由校无子,兄终弟及。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继承帝位,临死前说:“魏忠贤可以大用。”
旁观者清,魏忠贤所作所为,朱由检心里清楚得很,他如何会对魏忠贤大用呢?
第二,魏忠贤对于原信王朱由检很不感冒,未继位之前,朱由检多次受到魏忠贤的凌辱,令他忌恨,这自然会导致魏忠贤的防范,废掉朱由检另立新帝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客氏与魏忠贤是对食关系,一向阴毒狠辣。诛杀魏忠贤后,客氏也遭到抄家,在其家中查出私养着不少宫女,据说是想效仿吕不韦的故事,等有宫女怀孕后就送入宫中,将来接替朱由校的皇位。这岂不是谋反的预兆吗?
第四,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子女,但大封其子侄,培植自己的实力。巴结他的权宦都呼他“九千九百岁”,嚣张到如此地步,篡权夺位,恐怕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崇祯帝继位不久,嘉兴贡生钱嘉征为弹劾魏忠贤,列出了十大罪状。
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就把魏忠贤除掉了。
除掉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人趁机掌控了朝政,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大明朝在内忧外患中,最终走向了覆灭。
历史没有如果,但豹眼认为,如果魏忠贤不死,他恐怕不会甘于寂寞,朱由检迟早要被他整死,大明朝的结局很难说,恐怕中国历史上还真得要出一个太监皇帝。
大明朝由一个讨饭的和尚建立,由一个太监结束,这个结果可比朱由检找棵歪脖子树吊死要奇葩得多。
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大明崇祯皇帝最后的叹息: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说明他在煤山吊死前彻底顿悟了,无奈李自成兵临城下,一切都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何会发出如此痛彻心扉的心灵拷问与不堪回首的悔恨呢?我想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魏忠贤专权跋扈的时候,招致天怒人怨,墙倒众人推,崇祯帝忽视了他稳定国家命运的作用,在处理魏党的关键时刻加了一把火。
第二,万历中后期,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腐败,特别是自万历援朝以来严重透支了国力,国家逐渐衰落。数年之间,以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和其子皇太极为首的满洲铁骑,加速了由山海关南侵的速度;西北的李自成兵败陕西,短期隐秘商洛山中,不断的积蓄力量、羽翼丰满之后,迅速借道河南,扫清北上的一切障碍,彻底断绝了中原总兵左良玉由开封挥师北上屏障京师的可能,随后北进山西,而后长驱直入,向东兵锋直指河北,威逼京师。这所有的一切,迅速发生在魏忠贤党羽倒台之后的数年之间。
第三,崇祯帝原以为推倒专横跋扈的魏忠贤之后,江山社稷非由享有“政坛清流”之称的东林党不可,只有它才可以挽回国家颓败的局面,其结果是后期的东林党清誉已今非昔比严重退化,卖官鬻爵,官官相护,贪污腐败不输魏忠贤党羽,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让崇祯皇帝大失所望。
第四,国家危难之际,国库已无力支付用于抵抗来自东北与西北两股力量的资金支持,崇祯放下身段近乎乞求的姿态向东林党求援,其结果诸位大臣穿着向穷人借来的打补丁的衣服集体向崇祯皇帝哭穷,其表现让崇祯帝哭笑不得,个个丑态百出,出尽洋相。地处江南富庶的贪官污吏,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时值生死存亡的关头,竟然无动于衷,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大明安得不败呢?
此外,反观魏忠贤当政之时,虽然大权独揽,但对贪官污吏并不手软,采取积极有效的赋税政策充实国库。由于他出身卑微了解民间疾苦,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制订了一系列向富人多征赋税和穷人缴纳稍低赋税的政策,缓和当时国库紧张的现状。
尽管魏忠贤也贪污,可对于不守规矩的官吏,偷奸耍滑的官吏,一律采取铁腕的手段,看是粗暴了点,但是很管用,不但有力供应了辽东的战事,解决了朝廷的开销,还为国家积累了相当的财富。魏忠贤倒台后,不但一切化为乌有,而且各项开销捉襟见肘,更别说用于对敌作战兵马钱粮的巨额耗费了,所以其结果更是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崇祯帝发出最后的叹息是有道理的,可是这一切都是他推波助澜的结果,只能说作茧自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笔者有诗一首哀叹崇祯帝:
登上煤山心自哀,
披发仗剑苦徘徊。
雄心万丈中兴主,
魂魄愧归孝陵台。
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魏忠贤不是好人,但他是个狠人。他必须靠做皇权代言人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皇帝、东林党、阉党是三角平衡状态。天启皇帝把权术玩到了极致,用一个太监压制了整个内阁,自己只需要安心做木匠。崇祯就是个幼稚的孩子。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实,如果首辅和次辅是貌合神离的对手,这个皇帝还能做下去。可惜皇帝没了资本,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招牌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局势就失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