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将张郃让诸葛亮忌惮,却死于司马懿之手,其死因源头到底为何?

张郃死于太和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被诸葛亮的伏兵袭击,膝盖上中了一箭。箭伤本不致命,但张郃时年大约六十开外,岁数太大了,竟然因此丧命。

关于张郃之死,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一种说法是张郃不听司马懿劝阻,执意追逐退军的诸葛亮。另一种说法是,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导致老将军中了诸葛亮的埋伏。

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张郃自身的失误,第二种则是司马懿的阴谋,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假如是司马懿的阴谋,那么司马懿为何要害张郃呢?

张郃之死的两个版本

不光张郃之死有争议,就连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都存在不同的记录。

按照《晋书》记载,司马懿大胜诸葛亮:“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而按《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输给了诸葛亮:“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第一种说法是司马懿获胜后,乘胜追击,结果张郃中了埋伏,第二种情况是诸葛亮在获胜后,假装撤退,司马懿中计了。

关于张郃之死,也有两个版本。《晋书张郃传》说:“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司马懿的命令是让张郃等人向西守略阳,张郃自作主张,追击诸葛亮,在木门谷遇到伏击身亡。

《晋书魏略》则是另一种说法:“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这个说法指出,张郃不同意追击,是司马懿逼他追击,结果导致他中了埋伏。

这一次蜀魏战争,胜负有两种说,张郃之死也有两种说法,到底哪一个说法是真?按理来说,无论司马懿还是张郃,都不是那种冒进的人,他们也都知道,诸葛亮用兵的最大特点就是谨慎,绝不会毫无章法地撤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顾一切追击,导致兵败的情况呢?

司马懿为兵败掩过

我个人认为,这次蜀魏战争,司马懿输了,张郃追击是司马懿的强制命令。理由如下:

一、《晋书》站在司马懿立场,为其掩过。史书记录为尊者讳的事太多,这次蜀魏战争的记录只是其一。

二、司马懿令张郃追击,是一箭双雕的毒计。如果追击成功,可以弥补前面的失败,如果失败,责任可以推到张郃头上。这个行动的代价可能是张郃的命,但对司马懿来说,是无本生意,稳赚不赔。

三、战前司马懿和张郃意见分歧,司马懿恼羞成怒。大军出征前,张郃曾经建议司马懿,分兵驻守雍、郿两地,作为大军的后援。司马懿不同意,他认为张郃的计划过于保守,前军人马足以解决问题。

很可能,司马懿当时的心里还有一点恨意:你张郃这么建议,分明是觉得我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太小瞧我了!

可是战争的结果,却验证了张郃的预测,司马懿败了!失败后的司马懿恼羞成怒,你不是看我笑话吗?我把你送到诸葛亮嘴边去,看你有没有命活下来!

那么,司马懿为何对张郃抱有如此深的成见,不惜将张郃推向死亡境地呢?

张郃从来不是司马懿团队的成员

有一种说法是,司马懿为了将来发动政变,提前布局除掉张郃。这个说法太夸张,有点过度解读。司马懿也不是天生的就想反魏,这个代价太大,如果不是被曹真逼到悬崖边上,他断然不会冒这么大风险。再说司马懿何以能预测十几年后的朝局?又怎么能知道张郃还能活到那时候?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郃从来不是司马懿团队的成员。到曹叡时期,早期跟随曹操的文臣武将,基本都过世了,张郃是仅存的顶梁柱。

请注意,张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将军,他是个文武全才,甚至有人认为,以张郃的综合实力,不在司马懿之下。当年刘备对斩杀夏侯渊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而是对张郃的逃脱耿耿于怀。诸葛亮对张郃也是非常忌惮,他的高徒马谡就是败在张郃手下。

魏明帝曹叡评价张郃:“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为此他擢拔张郃为“博士”,博士一般都是由鸿孺担任,非学识出众品德盖世之人,匹配不了这个荣誉。

曹魏政权到了魏明帝时期,与曹操在世时期,有很大的区别,曹操在世,他就是核心,尤其是跟他一起创业的将帅臣僚,对他忠心不二。而魏明帝时期,派系现象严重,司马懿这个后起之秀,与曹魏宗族一派矛盾很深。

张郃为曹魏阵营服役了三十多年,对曹家忠心不二,单凭这一点,他不可能被司马懿所用。这就导致司马懿对张郃,必然存在忌惮的心理。

这就是司马懿对张郃的一个基本定位,不可能变成自己的私人部曲,能不成为政敌就阿弥陀佛。

由此可见,司马懿逼令张郃追击,就此将他送往死亡之路是可信的。根本立场上的差异,导致张郃早晚会被司马懿剔除,本次战争策略上的差异,又让司马懿蒙羞。恼羞成怒之下,拿张郃的脑袋,碰诸葛亮的刀,对司马懿来说稳赚不赔!

魏将张郃让诸葛亮忌惮,却死于司马懿之手,其死因源头到底为何?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是曹魏阵营中的一员骁勇善战的悍将,曾经在多年的征战中为曹魏阵营东征西讨而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名将,曾经在魏蜀的征战中重创过蜀军,他的战力也使得诸葛亮产生了忌惮,必欲除之而后快,但这位名将最终却倒在了身,为自己人的阴谋家司马懿的精明算计之下,由于司马懿一心想要夺取曹魏江山,因此忠心耿耿的张郃就必然成为了他的拌脚石和夺取江山的极大障碍,虽然张郃立下了不朽功勋,但这对于司马懿并不重要,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张郃是一位给自已造成巨大损失的敌方悍将,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就让我们自然而然的看到了"奔剑阁张郃中计"的篇章,而被乱箭射死,兵败将亡,表面看是由于本人不听劝阻领兵冒进而中计所造成,其实是司马懿老谋深算借刀杀人而导致,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邰,扫除了自己夺取曹魏江山的一大障碍,因此综合来看,张郃的死其实是阴谋家精心算计所导致的必然结局.

魏将张郃让诸葛亮忌惮,却死于司马懿之手,其死因源头到底为何?

张郃是三国后期曹魏仅有的名将之一,号称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公元220前后,魏蜀吴三国众多名将或战死或病死,之前写过一篇问答,《为何张郃前期扛不住马超二十回合,后期感觉成为无敌的存在》,里面有详细的介绍。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张郃之死到底死于何种原因?是死于诸葛亮之手?还是死于司马懿之手呢?

一、张郃确实是死于诸葛亮的埋伏。《三国志·张郃传》记载“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膝,谥号壮侯”,从这里得知张郃的确死于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而亡,毋庸置疑。可《魏略》中记载又有些耐人寻味“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膝”。从这里可以看出张郃不赞成领兵去追撤退的蜀军,可司马懿却要张郃去追,当时司马懿为主帅,张郃不得不服从命令,去追结果中埋伏而亡,这里张郃之死,司马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重大的嫌疑要害死这个曹魏的名将。

二、陈寿对张郃的评价“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陈寿先生对张郃的评价可谓之非常中肯,张郃是个善于行军布阵,熟悉作战地形,善于变通的优秀将领,连诸葛亮也很忌惮。接着上面第一条,张郃为何要去追蜀军,他不知道诸葛亮会有埋伏吗?我想不会,张郃深知诸葛亮用兵谨慎,撤军时肯定会安排埋伏来断后的,更不可能是张郃自己贪功冒进,结果自己把命给搭进去了。只有一个可能,司马懿想让他死,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司马懿为何要害死张郃。

1.张郃与司马懿的分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街亭之战,张郃看中马谡驻扎在山上的破绽,围山断水,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被迫撤军,张郃因此更受曹叡器重,多次加官进爵,让其统领关中诸军。曹真死后 张郃受到司马懿节制,张郃与司马懿有多次分歧,分歧在于分兵的问题,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袭击上邽割麦,司马懿主张率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而张郃主张分前后军增援,结果司马懿不听,被诸葛亮大破。可见张郃对诸葛亮的用兵,见解更深,也比司马懿高明。之后的卤城之战,张郃提出趁蜀军远道而来,军粮较少,建议司马懿立即采取行动,出奇兵偷袭诸葛亮后方,可司马懿无法确定诸葛亮意图按兵不动,错失良机,后被诸葛亮诱之大败。多次与张郃的主张分歧,让司马懿感到不安。

2.司马懿的小心思。张郃经过与诸葛亮的几次对敌,并屡次击败诸葛亮,深得魏明帝曹叡重用,而且张郃计谋与之司马懿不相上下,不仅诸葛亮忌惮,恐怕司马懿也很忌惮。要知道司马懿快五十左右,才执掌兵权,如果一直有人压着,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头,加上曹真已死,曹爽不足为惧,只剩下张郃这个长寿的大将了,所以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军粮不济退军时,命张郃去追击,结果害得张郃身死。

张郃作为一个武将,“马革裹尸还”是军人战死沙场最好的结局,可如果被这样的阴谋诡计害死,算是他的悲哀,在与野心家一起共事时,也要时刻提放着,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悲、可叹、可惜,一代名将张郃是这样的死法。

魏将张郃让诸葛亮忌惮,却死于司马懿之手,其死因源头到底为何?

张郃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死于诸葛亮的埋伏。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张郃之死的: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裴松之在这段文字下作注道: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裴松之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司马懿不听张郃建议,让张郃追击诸葛亮结果中伏被杀。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司马懿的动机。

这一次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交战史书上的说法截然是截然相反的。

《三国志》中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是这样记载的:

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这里可以看到司马懿是避战不出,而手下将领都想主动出击,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容许。

但是到了《晋书》事情就不一样了: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这里看到司马懿成竹在胸,大破诸葛亮。

同一是不同的记载,但是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张郃战死。

我的看法是,在军队中能威胁司马懿地位的已经很少了,张郃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五子良将,张辽、于禁、徐晃、乐进都已经去世,只剩张郃一人,使点手段除去张郃,有利于司马懿对军队的掌控。

自此,曹魏军中大事再也离不开司马懿了。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之死和正史完全不一样,变成了张郃不听司马懿劝阻主动追击,结果中伏身死,司马懿悲伤不已,仰天叹曰:“张隽乂身死,吾之过也!”

张郃一死,五子良将就此谢幕,司马懿在军中的势力无人能敌了。

魏将张郃让诸葛亮忌惮,却死于司马懿之手,其死因源头到底为何?

五子良将,是将不是帅,将是统兵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挢,局部战争,优势能胜,劣势或能守,或能全身而退,司马懿是帅,是政治家,在统将时,设一死局,将明知不可而无力改变,宋杨业亦如此。

魏将张郃让诸葛亮忌惮,却死于司马懿之手,其死因源头到底为何?

看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张郃原是袁绍手下的一员勇将,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后,投靠了曹操。后成了曹操的心腹爱将,跟随曹操东征西讨,立下不世之功。张郃此人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对曹氏家族忠心耿耿。特别是在和诸葛亮的历次对抗,使诸葛亮吃了很多苦头,如在诸葛亮第一北伐中,在诸葛亮占很大优势的情况下,张郃率军5万在街亭消灭马谡的守卫部队,使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返。诸葛亮在西城险被司马懿所擒,迫不得已摆下空城计,才得己脱身。回军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后诸葛亮在和曹魏的对绝中,多次受到张郃的有力抵抗。张郃已经成为诸葛亮北伐统一北方重大威协,如何消灭张郃,诸葛亮考虑了很久。后诸葛亮利用火攻,烧死了张郃,消徐了心头大患。致于说张郃死于司马懿之手,那都是后人的臆想。当时的司马懿即没有消灭异己的想法,更没有那个能力,后人这样说,只不过是为司马懿脸上贴金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