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一个新建立的王朝只有两个发展可能性,一是迅速败亡,二是走向大治。也就是说,假如嗣位之君昏庸,导致政局不稳,逃不掉二世而亡;相反,只要嗣君不昏庸,政局大体平稳,战后经济扶苏,走向治世并不是难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刘如意是昏还是明?
皇权在刘如意手中,还是在戚夫人手上,亦或是吕雉手上?
功臣派会不会掀起新的证据不安定因素?
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基本就可以勾勒出刘如意坐殿后,西汉能不能走向治世。我们一个一个分析。
刘如意是昏还是明?当初,刘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理由是刘如此“类我”,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目中,刘如意有才华、聪明、有能力。
不过这个说法我认为很难站得住脚,小孩子从小到大要经历多次变化,伤仲永的故事比比皆是,谁也不敢说“从小看八十”就是真理。何况,刘邦这句话掺杂了太多的对刘盈的不满,以及对戚夫人的偏爱,难言公平。
刘如意在历史上的事迹太少,去世又太早,导致人们很难对他做出判断。不过,从刘盈对他的友爱来看,刘如意似乎不坏,否则史书一定会有记录。至于能力如何,完全没法判断。
这就基本满足条件了,皇帝其实并不一定个人能力出色,也不需要是个道德君子,人不太坏,能明辨基本是非,再有好的大臣辅佐,不会太糟糕,底线能守住。
皇权在刘如意手中,还是在戚夫人手上,亦或是吕雉手上?这点很重要!既然假设刘如意登基,那么就应该假设吕雉退出历史舞台,政权掌握在刘如意或者其母戚夫人手上,亦或是母子共执。
戚夫人有没有能力执政呢?能力肯定不会超过吕雉,执政的愿望就不好说了。别看刘邦在的时候戚夫人乖巧得很,刘邦不在了,跳出来争权夺利还真没准。
唯一不确定的是,戚夫人的娘家势力如何,能不能帮她撑起一片天。假如不能,戚夫人干政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假如能,事情会有点糟糕,个人判断,最好的结果能达到吕雉执政就烧高香。
如此来看,戚夫人及其后族,可能是阻碍汉帝国大治的不利因素!
功臣派会不会掀起政局不安定因素?西汉开国之初,有两大政治势力,一是异姓诸侯王,二是功臣派。其中异姓诸侯王问题,在刘邦去世前解决了,功臣派是个遗留问题。
事实上,汉惠帝时期功臣派不成问题,那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凶悍的吕雉,不代表刘如意就有办法对付。
其实,刘邦临死前还是做了一些伏笔,比如将曹参派往齐国为国相,让萧何与曹参有嫌隙。武将中,周勃、樊哙、灌婴并不和睦,恐怕也有刘邦运作的成分。
即便如此,政治斗争从来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事实上,周勃和灌婴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中,合作得相当愉快。
新朝开国,功臣派向来就是个头疼的事,像刘邦这样平民出身的皇帝,领导的是一群社会底层发家的“破落户”,解决这个问题更难。所以才有朱元璋的杀戮。
汉惠帝时期靠吕雉的智慧镇住了功臣派,刘如意上台的话,能不能镇得住这群骄兵悍将,还真不好说。只能寄希望于功臣派分化的结果,是不是足以保持长久平衡。
我个人认为,问题不大。原因就在于功臣派里缺少真正的领袖人物。萧何当年被列为首功,很多人就不服;曹参乐衷于个人享受;周勃缺少政治智慧;陈平阴谋家一个当不了头;灌婴资历太浅。
从逻辑推理角度看,功臣派也许会因斗争带来麻烦,但总的来说还不至于要命。
综上所述,刘如意上台,有其个人因素、后族因素和功臣派三方的不确定性,虽然出现大动乱的可能性不大,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会比汉惠帝上台,吕雉执政的效果好。看来刘邦生前,还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一定不会那么快的出现治世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刘如意要当上汉朝皇帝,他先要当上太子。现实历史中,高祖刘邦只立过刘盈为太子。但这并不是说他没动过换太子的念头。刘盈其人性格软弱,并不受刘邦所喜爱。性格更像刘邦的赵王刘如意,曾经让刘邦动过立其为太子的念头。但思考再三,最终没有施行,主要有着这几个原因。
刘盈性格虽然软弱,但是他是刘邦的嫡长子,在法理上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刘盈的背后是吕后,而吕后与刘邦一起打拼天下,深得朝中大臣的支持。
刘如意的背后是戚夫人,仅仅只是刘邦的宠妃,并没有什么大臣能够给予他支持。
刘盈能够结交商山四皓等文人雅士,让刘邦感觉到他羽翼已经丰满,可以托付国家,而刘如意年纪尚幼,子弱母少,恐怕会引起国内动荡。
既然没当上太子,那自然也就不存在即位的说法,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治世的谋略了。
其次,假设刘如意当上了太子,那么他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吕后的势力。假使刘邦最终决定改立刘如意,他肯定会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帮刘如意铺平登基的道路。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与吕后的势力发生摩擦。
在汉初的时候,吕后及其亲族的势力是刘邦身边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刘邦一旦确定把刘盈废除太子之位,必然会失去吕氏家族的支持,这样一来,刚刚稳定没多久的国内局势又会进入震荡。
在成功平定吕氏一族之后,原本就十分虚弱的大汉王朝会更加的衰弱,所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会比现实历史中的文景之治更长,要达到治世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最后,假设刘如意成功当上汉朝皇帝,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也尚未可知。现实历史中,赵王刘如意在高祖刘邦死后不久,就被吕后所毒害。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冘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根据史料推测,赵王时年不过十余岁,自幼备受父兄宠爱,还没有表现出自身的能力。仅仅从他的性格与刘邦相像来推断他能够达到刘邦那样的成就是不成立的。
而且,在刘邦之后,要达到治世的成果,需要的是温和执政,能够给予民众修养生息。刘如意并不如他的弟弟代王刘恒(汉文帝)那般韬光养晦,自然也就不会推行让汉王朝走向崛起的文景之治。相反,很有可能会如同后世诸多备受宠幸的少年天子那般桀骜不驯,让国家走向万劫不复。
总结:在我看来,就算赵王刘如意能够当上汉朝皇帝,要达成治世的成就,也是不存在的。以当时的大环境来说,让他成功上位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过于沉重,而从他自身来说,也不能确定年少登基之后,能够力挽狂澜,让大汉走向崛起。从他所面对的阻力,自身的能力,解决的方法这三个方面来说,赵王刘如意远不如汉惠帝刘盈适合成为当时的汉朝皇帝。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赵王刘如意死的时候年纪很小,最多不超过10岁,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能力。但是,刘邦曾经非常积极的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这说明刘如意的资质还是很高的。刘邦一生最会用人、识人,在选择接班人这件事情上绝不会选择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刘如意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刘如意的年龄是个大问题。这么小的年纪,能力再高也毕竟是个未经世事的孩子啊!所以,在刘如意有能力主持朝政之前,必须有强有力的人辅助刘如意治理天下才行。
戚夫人有资格,没能力戚夫人作为刘如意的生母,是最有资格辅佐刘如意理政的。可是,从戚夫人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来看,她并不具备什么政治才能。戚夫人属于有才无能之人,戚夫人的才华表现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方面,都属于艺术类的才华。戚夫人没有什么能力,争夺太子之位完全是仰仗刘邦对她的宠幸。戚夫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哭,白天哭、晚上哭,有机会就在刘邦面前哭。一个多才多艺的美女,整日梨花带雨的哭哭啼啼,这样的女人最容易得到英雄的喜爱,但绝不是处理政事的高手。所以,戚夫人没有能力辅佐刘如意。
丞相们是完全具备这个能力的吕后掌权时,虽说吕后很有能力,但她的能力是驭人之术,类似刘邦。吕后也不会治理天下,当时真正治理天下的是相国,是萧何、曹参、王陵、陈平这些汉初名。,这些人是完全有能力把天下治理好的。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到陈平死的时候,距离刘邦驾崩已经过去17年了,刘如意早已成人,完全可以治理天下了。
关键是戚夫人能否得到大臣们的支持综上,问题的关键是,刘如意登基称帝后,大臣们能否支持戚夫人。从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来看,她是一个看不清形势的人。当她被吕后囚禁永巷的时候,居然还唱了一首不理智的歌:
儿子为王,母亲为奴,一天到晚舂着米,常与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谁能告诉你?无论这首歌多么动听,都是一曲哀乐,葬送了戚夫人母子的性命。从这件事情,不难看出,戚夫人是一个糊涂的人。或许,刘邦在临死前也会告诉她相国的人选。或许戚夫人非常听刘邦的话,任命一批正确的人做相国。可是她绝对无法维持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平衡,更无法调和朝中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如果刘邦在死前,帮助她处理了吕后、刘盈以及吕后的亲属,或许戚夫人还有机会维持3到5年的统治。否则,戚夫人一定会很快失去大臣们的支持。一场新的政局大变革就会上演。即使刘邦处理了吕后一党,刘如意也必须在15岁之前就要成长起来,担负起皇帝的重任,否则也是凶多吉少。
综上,如果刘如意当上了皇帝,能否顺利接管政权都是个问题。出现治世的机会就更微乎其微了。刘邦临死之前的安排还是非常正确的。
亲若关注我,我必不负亲!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刘邦曾产生过改立太子的想法,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曾有取代刘盈太子之位的机会,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如果刘如意如愿当上皇帝,汉朝又会走向何方呢?我认为,汉朝的情形或许会更加糟糕。
△刘邦
以吕后的手段和心机,刘如意很难坐稳皇位我们先来看看刘邦为何最终放弃了废立太子之事,从史料来看,一方面源于“商山四皓”(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以“行动”表明太子刘盈已经成熟,另一方面则源于御史大夫周昌、太子太傅叔孙通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事实上,大家都忽略了吕后在这其中的作用。
△吕雉
吕雉因为数年的不幸遭遇,此时的她早已不是那个贤良淑德的吕雉,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心狠手辣的政客。因已经失去刘邦宠爱的原因,吕后已将最后的寄托放在了一双儿女身上,而刘邦改立太子的举动无疑触动了吕后最后的底线,因此她开始暗中积蓄力量,意图迫使刘邦放弃改立太子。
得知刘邦想要废立太子之后,吕后没有傻到去和戚夫人争宠,而是以朝中吕氏集团的力量为基础,开始大肆拉拢朝臣。西汉初期的朝堂之上,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开国功臣,而这些功臣根据出身和所处位置不同基本可以分为四股势力。
△初汉三杰分属功臣系、丰沛系、诸侯系
1、丰沛系。早在刘邦起兵之前,他们便是相互认识的同乡,其中不乏与刘邦交往甚密之人,而在刘邦起兵之后,又是最早跟随刘邦的开国功臣,因此丰沛系可以说是刘邦的嫡系。例如樊哙、周勃、曹参、萧何、夏侯婴等人。作为刘邦的原配夫人,吕后与周勃、曹参等人关系,显然不是戚夫人能比的,更何况樊哙还是吕后的亲妹夫,这些人大多站在了吕后一边。
2、功臣系。这些人是在秦末战争和楚汉争霸过程中投靠刘邦之人,例如张良、陈平、郦商、灌婴、傅宽等人。在吕后的努力下,这股势力在此事中大多处于中立,但同样有部分站在了吕后一边,例如张良被迫为吕后出谋划策。
△彭越被杀或许同样与此事有关
3、诸侯系。这些人要么是楚汉争霸中倒向刘邦的诸侯,要么是西汉开国后分封的诸侯,例如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这股势力超脱于朝堂之外,但实力不可小觑,这也是吕后重点拉拢的对象,可惜收效甚微,想必这也是韩信、彭越先后被杀,英布被迫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
4、吕氏集团。这是极为容易让人忽视的一股力量。刘邦起兵之后,吕雉的兄长吕泽也在山东单父发动起义,此后虽长期配合刘邦作战,但基本是以单独的一股力量存在的,这些人以吕泽为首,有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蛊逢(虫达)、郭亭、郭蒙、朱轸等。吕氏集团自然毫无疑问的站在吕后一边。
△汉惠帝刘盈
综上所述,为了帮助刘盈稳住太子之位,吕后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如果刘邦想要强行改立太子,恐怕立时就会祸起萧墙,正因如此,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因此,就算刘如意在刘邦的帮助下成功继承皇位,戚夫人和刘如意在失去了刘邦这座大靠山之后,以吕后的心机和手腕,要么刘如意的皇位很难保住,要么汉朝立时就会陷入内乱之中。
即使刘如意能够坐稳皇位,汉朝的发展也不会有多大好转那么刘如意如果可以坐稳皇位呢?难道汉朝的发展就一定比吕后治理下的汉朝更好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最大的问题源自于刘如意的年龄。
△赵王刘如意
刘如意的出生日期,史料并未记载,但《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却有“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的记载,也就是说,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才娶的戚夫人。由此可以断定,刘如意的出生年份不会早于公元前206年,也就是说,刘邦去世的时候(前195年),刘如意最多也就11岁。
11岁的年龄,显然根本无法处理庞杂的朝政,而且会随之带来两个重要问题:
1、刘如意是否为一代明君。西汉之初并不缺乏人才,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协助处理朝政,至少可以保证政权顺利移交到刘如意手中,甚至可以在其亲政之后辅佐朝政。问题在于,刘如意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代明君?这个谁也不敢保证。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要说史料中并未表明刘如意有什么过人之处,就算其幼时极为聪慧,谁又能保证其能顺利成长为一代明君呢?
△戚夫人的执政能力根本无法与吕后相比
2、外戚干政问题。不论是西汉、东汉,外戚干政始终是个摆脱不了的问题,由于刘如意年纪过小,这个问题更加无法避免。关于戚夫人的亲属,史料中只有一个高武侯戚鳃(梁玉绳考证),然而其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便去世了。其余亲属均无记载,能力如何咱们暂且不评价。只有一点,戚夫人本人在政治方面的能力,是根本无法与吕后相提并论的。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汉朝北方还有一个更为可怕的敌人——匈奴,根本不允许汉朝出现任何动荡。
△吕后的实际执政效果并不差
根据原本的历史,吕后临朝执政七载,实际掌权十四载,作为西汉历史上第二位实际执政者,虽然造成了后来的“诸吕之乱”,但其对西汉初的稳定和发展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以刘如意取代吕后执掌朝政,结果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我们又何必用一个虚无缥缈的猜想,去取代原本并不坏的结果呢?
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刘如意(?--公元前194年)是汉高祖刘邦第三子,其母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刘邦死后,为吕太后所杀。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受封为代王。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改封为赵王。
因为刘邦特别宠爱戚夫人,汉高祖多次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因为大臣们和吕后的反对未能达成立如意为太子的心愿。
刘邦为了死后保全刘如意,便让周昌为赵国丞相护卫。但是在刘邦死后,刘盈即位(汉惠帝),没想到其母吕后专政,虽然有刘盈的精心保护如意,吃住在一起,但是还是有一次疏忽之下,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被吕后派人毒死刘如意,谥号隐王。
历史事件发生时不会有假如,但是后人无限的想象却能勾勒出另外一幅不一样的历史画卷。假如刘邦成功的把刘如意立为太子的话,那将会改写历史吗?
假如刘邦用皇权强势把不服从他意志的大臣和吕后给压下去,立了刘如意为太子,在刘邦死后,刘如意顺利当上皇帝。在刘如意面前的难题是他如何把权力握在手中呢?
最大难题的就是吕后,经过吕后的多年经营,她成为汉决策集团重要人物。刘邦在世时,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杀人立威。拿了韩信的一血,趁刘邦在外征战在外,和萧何用计杀掉了韩信,从而树立了自己的威严。之后她劝谏刘邦,杀掉彭越,不能放虎归山。刘邦遂将其处死,杀掉并剁成肉酱分赐与其他诸侯王。吕后帮助刘邦打击割据和叛乱。从此,吕后的权力和威严也越来越大。
吕家人,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在朝廷执掌大权,对于刚刚继位的刘如意来说无疑是会被吕后架空的。
朝中大臣原本就对刘邦废长立幼颇有不满,这种怨气虽然刘邦在世时得以压制,但刘邦死后这些不满刘如意的大臣很有可能会和吕后联合,共同针对刘如意。
对于羽翼未丰的刘如意来说后宫朝堂都是敌对势力,他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当傀儡皇帝,被人支配。另一种就是反抗除掉对他威胁最大的吕后,夺取权力,但是这个做法无异于送死,失败即意味着死亡。
根据以上的分析,刘如意当上皇帝也不会迎来自己的盛世,他以皇帝的身份在吕后面前也无疑是弱小的,他的死亡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也是生在帝王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吧!
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要说这刘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看太子刘盈不顺眼?这已经说不清楚了,但至少是见多刘如意,且多次见到刘如意后,他的心中才有这个想法的;刘盈小时候偏内向,汉书有记载称其小时候不愿见生人,见到小动物死去甚至还会留下眼泪,总之,性格偏软弱。如果放在现今就是一幅乖宝宝的形象,而在汉朝时的皇族,那就可不行了,浑身都是弱点和缺陷,分分钟处于被秒杀的局面。
而刘如意呢?虽年纪比刘盈小个几岁,但天生的大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气场非常足;小小年纪见过千军万马而不变色。而且刘如意很调皮,小时非常喜欢学刘邦的动作,学刘邦说话的姿势,而且惟妙惟肖。但这要让刘邦心中蹦出换太子的想法,光刘如意这几个动作还不够!在古代,换太子可是个大事件,不是说拉着大臣们一起开个会就能拍板决定的。所以刘邦即使看刘如意顺眼,也不会轻而易举地撤掉刘盈;更何况刘邦虽认为刘盈软弱,但也不是不可以纠正过来的;
当年英布谋反,刘邦就是趋于对刘盈的历练,而打算派刘盈出征平反。再说回刘如意,能让刘邦下易太子决定的,就是戚夫人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非常受刘邦的喜爱;再加上吕雉年老色衰且常常坐镇洛阳,不在刘邦身边。戚夫人吹吹枕边风,这还真能让这位说一不二的帝王改变自己的心思呢!
即使刘如意当了太子,也不一定能当上皇帝
不过,即使刘邦的想法达成了,撤掉了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刘如意也不一定“如意”当上皇帝,为什么呢?刘邦在有易立太子想法最强烈的是公元前195年,英布谋反的那一年,本来刘邦是打算让刘盈率军讨逆的;但张良搬出来“商山四皓”这始皇帝时期的四尊大儒,劝说刘邦改变主意,而是选择自己亲征;在战场上被流箭射中,回来没多久就驾崩了。而此时的刘如意估计也才十一二岁,戚夫人在朝中并没有什么同盟和助力。即使成为了太子,刘如意要想登基还得过吕雉这一关。
此时的西汉朝中能帮刘如意说话的还真没有几个了,刘如意虽做过赵王,但刘邦死前他就很少在赵地,况且赵地就一个周昌,他人虽忠义但能力有限,在赵地还能保护好刘如意,在长安?那就呵呵了。想秦始皇死时李斯赵高隐瞒数日不发丧。刘邦死时也就吕雉在身旁,而且也隐瞒了四日不发丧,谁知道中间会发生什么呢?再反观吕雉,诸吕集团在当时的西汉已成了气候,假使刘邦真立了刘如意为太子,估计结果也是一样的,说不定刘如意会死的更快!
说来道去,在极具野心的吕雉面前,易不易太子都是一样的结果;刘盈和刘如意两人哪个做了皇帝都不好受,都会受到吕雉的钳制;君不见这刘盈做了皇帝后竟然郁郁寡欢而终,换句话说,刘盈就是死于抑郁症。而刘如意呢?这么小就承担与之不相符的压力和责任。因为权力,刘如意年仅12岁就被吕雉害死了,这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