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万历选太子自己都决定不了,还要受制于大臣?

天子无家事,家事即国事,何况立太子乃事关国运的大事。按照古代继承法,太子的确定,不光要受到大臣的制约,还要受到宗法制的制约,更与后宫、外朝等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关。正是由于(东林党)大臣、王皇后,甚至包括李太后在内,给万历皇帝设置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墙,只能选择妥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二子相争的背后

太子之争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皇长子朱常洛,母亲出身宫女;一个是皇三子朱常洵,母亲是郑贵妃。

本来皇位的人选他俩都没资格,只能选嫡长子,即王皇后的儿子,可惜王皇后无子。皇后无子,按宗法制,朱常洛就是第一顺位候选人,怎么也轮不到朱常洵。但因为他有个好妈妈,郑贵妃很得宠,子以母贵,万历一心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朱常洛则很悲催,他是万历荷尔蒙分泌的结果,万历提起裤子就不认账,要不是李太后主持公道,朱常洛没准被当做野种扔了!

朱常洵就是那位被李自成做成“福禄汤”的家伙,他无德无才,至少看不出比朱常洛强。如此看来之所以有储位之争,其实就是万历皇帝私心作祟,上不了台面,大臣有理由反对他。

郑贵妃给自己筑了两道高墙

其实,万历是有机会巧妙地掩盖自己的私心,名正言顺地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可惜郑贵妃自作孽,把自己的路硬堵死了。

这条路就是,郑贵妃代替无子的王皇后,或者将朱常洵过继给王皇后,朱常洵翻身为嫡子。这是有旧例的,皇后无子被废不稀奇,过继也很常见。郑贵妃恃宠而骄,大概觉得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皇后之位对她来说信手拈来,所以,她对王皇后很无礼。

偏偏王皇后此人很贤惠,无论是在后宫还是在外朝,都备受赞誉,万历想废皇后,李太后都不能答应。过继这条路,王皇后直接给堵死了,她更喜欢朱常洛。

郑贵妃战斗力很强,得罪完王皇后,又来得罪李太后。李太后对万历自幼管教就很严,万历对他妈既敬又怕,不知道郑贵妃哪来的胆子,时时让李太后不爽。有两堵墙替朱常洛挡风遮雨,郑贵妃除了跟万历胡搅蛮缠,只能打碎牙齿肚里咽。万历满怀深情,给郑贵妃写下的“保证书”(立朱常洵为太子的誓言)就是废纸一张。

东林党要痛打的落水狗

还没等大臣出手,郑贵妃就死了一半。外朝的大臣,撕咬的泼辣劲丝毫不逊色于后宫的女人,打板子、贬官,甚至杀头都不惧,可是他们为什么要与郑贵妃为敌呢?仅仅为了维护宗法制?

宗法制有时候就是弹簧,没那么不可侵犯,难听点说,它只是大臣们用来对付郑贵妃的工具。大臣们的枪口瞄准的其实是郑承宪、郑国泰父子,而不是郑贵妃一个女流之辈,甚至都不是朱常洵。

郑承宪乃郑贵妃的父亲,郑国泰乃郑贵妃的弟弟,依靠女人的裤腰带得宠的外戚。郑家父子不学无术,仗着皇帝的宠幸,在外朝结党营私,有相当的势力。

假如朱常洵登基,外有郑承宪父子,内有郑贵妃和崔文本、魏忠贤、客氏,不敢想象,大明的朝政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东林党人岂能坐视不管?所以,必须将郑氏母子打下水,并且踩上一脚!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不否认东林党人正义的一面,无论如何,有道德底线的读书人,总比厚颜无耻的郑氏一族更有希望。不过,我认为东林党人也不是善类,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制约皇权,一党独大。

明朝的党争始于明武宗,源于明孝宗对文臣过度倚重和放任。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其实就是文臣与皇权的较量,此后党争愈演愈烈,成了大明割除不了的毒瘤,直到全身扩散,弄死大明王朝。

这里面的是是非非,肯定无法用一个“忠”或者“奸”就能概括,都是花脸。比如在万历立太子这件事上,朱常洵是一定要被排除在外的。朱常洛就是合格的储君吗?未必,从后来朱常洛的表现看,这家伙也是个低能的家伙,一个月不到就将自己玩驾崩了!

其实大臣们看中的是不为人知的一面:朱常洛没有后族势力!他的生母王恭妃是宫女出身,即便朱常洛做了太子,王恭妃过的一直是囚徒生活,王家比草民强不了多少。

那么朱常洛登基后,他能依靠谁呢?谁能做他的坚强的后盾呢?除了东林党,别无他选,况且朱常洛在父亲的压制下,完全就是个唯唯诺诺的面瓜,简直就是东林党人最理想的国君。

这么一分析,真相似乎有点丑陋。不过,正是由于丑陋的利益之争,才能让后宫和外朝的反对派们如同打了鸡血,玩命跟万历皇帝较劲,让一个毫无根基,稍微动动手指头,就能被名正言顺废掉的朱常洛,坐上了太子之位。万历皇帝只能感慨,好汉不敌双拳,皇帝也有低头的时候,认命吧爱妃!

为什么万历选太子自己都决定不了,还要受制于大臣?

万历登基的基本情况首先需要了解下万历的即位情况,1572年,年仅三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辅政大臣为他的老师张居正。对他有很大影响力的还有两位皇太后和“大伴”冯保。皇帝在没有亲政之前,都是临上朝,在衣袖里抽出别人提前准备好的小纸条,用以答复朝廷官员的奏请。万历皇帝御宇之初,对张居正等人,基本上都是言听计从。这也为后来皇帝和群臣争斗埋下伏笔。皇长子的情况

1581年的冬天,慈圣皇太后的宫女被皇帝偶然看上,就是后来的恭妃王氏。他们发生关系,很快就有了身孕,生下的皇子为万历长子,朱常洛,注意是长子不是太子。

皇三子的情况

万历皇帝后来有个红颜知己淑嫔郑氏,他们热恋至死不渝,一度让万历冷落了其他妃嫔,独爱郑氏一人,以至于埋伏下了一个严重的政治危机。郑氏与万历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读书。同时人又机敏聪明,她理解万历作为皇帝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知道他也有内心愤恨脆弱的一面,并且透彻的认清作为帝王妻子应该有的担当作为。郑氏和万历的儿子就是皇三子朱常洵。

立太子之争的过程

原本万历想立朱常洵为太子,我想多数还是因为郑贵妃的原因,毕竟爱屋及乌。但是文官集团觉得皇帝这是废长立幼,是亡国之兆,我觉得实际原因多数也是涉及各派利益。大臣们经常借讨论祖宗礼法,或者仪式庆典之机奏请立朱常洛为太子事宜。万历起初是反感,后来产生近乎愤恨的病态心理。万历和大臣都是熟读经史子集的人,凡事都得引经据典,万历不可能效仿古代暴君,对不同意见的官员不是流放就是罢官,况且文官集团当中的很多人还把因直谏君王被处罚当做荣耀。

万历和大臣们进行了持久的对抗,你们不让我立常洵为太子,我也不立常洛为太子,甚至都不让常洛举行冠礼方便去翰林院学习。他们这一对抗就是十年,最后直至万历迫于压力,无奈屈服,当然这是一种带着巨大恨意的屈服。

结局

结局是,封长子为太子,三子封为福王封地在河南。大臣们获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失去了一个本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后期证明,朱常洛确实也不是个好皇帝,登基不久就纵欲而死。

为什么万历选太子自己都决定不了,还要受制于大臣?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立储风波,本质是万历皇帝抛出的一个强化君主集权、分化打击官僚集团的诱饵。表面上看,这所谓““国本”事件,只是因为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厌恶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而文官大臣们要坚决维护“国立长君”的礼法和祖训而引发,持续数十年之久,无数重臣参与其中,也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头等大事。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

文臣官僚们维护的是“立储以嫡,无嫡立长”这条约定俗成的皇位继承秩序本身。从他们的角度,皇位继承顺序,必须在娘胎里就定好,才能避免皇室纷争,再引发类似明成祖靖难之战,明武宗时宁王起兵那样的国家内战,以致战火纷争。

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实权皇帝,当真连换个太子也不能随心所欲,会被所谓的“嫡庶之别”“长幼之分”所限制了。嫡不嫡,庶不庶,后不后,妃不妃,对实权皇帝来说,没有改不了,只有愿不愿,不过是一言一念而已。

比如汉武帝刘彻出生时,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十个子,按礼法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可是汉景帝偏爱这个幼子,因此废掉无子的薄皇后,改立刘彻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这样刘彻就变成了他的嫡子中最年长的了,因此便顺利立为太子,此后继承皇位,这就是“母以子贵,子亦以母贵”。

而类似汉武帝这样因母亲被改立为皇后,而变成太子第一人选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比如汉明帝刘章、唐敬帝李弘,都是如此,甚至在明朝本朝,就有现成的例子。

明宣宗宣德帝,不喜欢祖父明成祖给他指定的胡皇后,偏爱孙贵妃,有意废后,大臣们不但不加反对,甚至主动帮忙,内阁所谓”三杨“之名相杨荣,空口白话,开列胡皇后二十条大罪,连稍有天良的明宣宗自己都看不下去,大骂「怎么能这样说?你不怕宗庙神灵怪罪么?」【(杨)荣怀中出一纸,列中宫过失二十事,进呈,皆极诬诋。曰:“即此,是废之因。”上览二三事,遽拂然变色,曰:“渠曷尝有此言?宗庙无神灵乎?”】

即使明代宗景泰帝这样的藩王入继大统,政治基础远不算巩固,废掉发妻汪皇后,而改立杭皇后,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何况是万历帝这样从小就被立为太子的正统天子?明代宗汪皇后与明宣宗孙皇后

何况万历帝的王皇后(孝端皇后),并非如唐高宗王皇后那样出自世家大族,更没有长孙无忌那样的元老重臣撑腰,本身也根本不是什么贤德之人,她不但长年酗酒,更喜欢无故殴打宫女,致死者多达百人,可谓残暴不仁。

因此,若万历帝真的非常想让皇三子,也就是福王朱常洵来做太子,继承他的皇位,那么废掉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王皇后,而立郑贵妃为后,对他而言又有多难?郑贵妃

这样一来,生母变成皇后的福王,就变为名正言顺的嫡子,成为太子是理所当然,此前反对的大臣就再无任何反对的借口。甚至他们可能全都会转变立场,而成为皇三子的支持者,否则便将为天下人风评所不容。

大臣们其实并不当真在乎下任皇帝是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福王朱常洵,诸如皇长子与皇三子个人的品性贤愚,这对他们而言完全无足轻重,而就是“立储以嫡,无嫡立长”这个大明王朝的程序正义。

甚至如果万历帝实在不愿废皇后,那么就给随便加个诸如忤逆、不孝之类的罪名,把他据说一直很讨厌的皇长子朱常洛废为庶人,剥夺其继承资格,而皇次子朱常溆生下来便夭折了,因此,皇三子朱常洵做为剩余皇子中的最长者,被立他为太子,也同样符合程序正义,足以令所有大臣无话可说。

万历帝有生之年不愿废后、易储,只能说明他对郑贵妃和朱常洵的喜爱,尚远远不及明宣宗对孙皇后罢了。而不是当真被大臣们限制了权力,当真连个自己真正心仪的储君都立不了。

那么,万历帝非要这么折腾几十年,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效其祖父嘉靖帝“大礼仪”之故智,籍着“大礼仪”案清洗朝堂那样,培植出一个真正效忠自己的文官势力。万历皇帝:朱翊钧

举历史上一个著名类似例子,东吴皇帝孙权,立太子孙和、却同时故意宠爱鲁王孙霸,挑起“二宫之争”,最后废孙和、杀孙霸,将卷入争储的两派朝臣尽数打击、甚至诛杀,包括丞相陆逊都被他气死,才暴露出孙权只为藉此打击东吴士族的本心。孙权与陆逊

同样,万历帝的如意算盘,也是希望能以皇储之位为诱饵,将文官集团分化成“皇长子党”和“福王党”,就如当时年轻的嘉靖帝,将文官集团分化成了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和张璁、桂萼为首的“议礼派”,终于赶走了大权在握的首辅杨廷和,并牢牢将权力掌控在手。

但是万历帝料想不到的是,满朝文臣饱读经史之人,前车之鉴如此,又怎会轻易中计?只要看看议礼派诸臣张璁、桂萼、杨一清等,乃至于王守仁之门徒,他们在帮助嘉靖帝斗倒了杨廷和父子后,又落得了什么好下场?

文官集团们同样汲取了前车之鉴,吃一鉴长一智,不再上当,而是死死地维护宗法“立嫡立长”,谁都不敢去当“福王党”,因此光明正大,理直气壮,无懈可击。大家支持的从来不是皇长子,而是帝国的秩序正义;反对的从来也不是福王,而是万历帝破坏秩序正义的企图。

万历帝不按正常程序去废后立储,意图无外乎是希望有不顾礼法、不要节操、唯其是从的朝臣组成“福王党”,但文官集团们经过嘉靖“大礼仪”案的惨痛教训后,这是注定难以实现的事了。

一直到他孙子天启帝任用魏忠贤,“九千岁”门下聚集一帮毫无廉耻的文臣,组成所谓“阉党”,才算是达成了万历帝的未了心愿,然则此时的大明,君主固然可以为所欲为,士风亦从此彻底败坏,大明之亡国亦成定局了。

理由很简单,士大夫集团变得毫无廉耻,为了权力而无节操跪伏于朱家皇帝的时候,这些人反过身去将王朝与国家卖给闯军的李皇帝、满清的爱新觉罗皇帝,当然也是同样毫无顾忌。

为什么万历选太子自己都决定不了,还要受制于大臣?

在明朝中后期,文官士大夫阶级集团逐步形成,朝廷上的大小官员盘根错节,他们自视清高,以儒家思想文化的继承者自居,尤其是万历后期,东林党形成,把持朝政,皇帝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甚至皇帝的话都走不出皇宫。万历皇帝性格较平和(也可以理解为软弱),不会诛杀大臣,又加剧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碰撞中的弱势。君不见太祖洪武爷的强势,大开杀戒,几乎杀光的开国元勋,小官小吏更是死的不计其数!后面的皇帝都大相径庭了,几乎没有诛杀大臣的,所以弱势的皇权在强势的官僚集团面前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

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是其酒后与太后的宫女所生,不为万历帝所喜,后万历宠爱郑贵妃,生下福王朱常洵,万历因郑贵妃的原因十分喜欢朱常洵,从而更加冷落朱常洛,可以说朱常洛的童年是不幸福的。一直到十几岁才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入学。万历迟迟不立太子,就是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集体强烈反对,大臣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口若悬河,万历帝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他就是一个字——拖!最后实在没办法,再加上太后支持朱常洛(太后当然支持朱常洛了,因为他母亲就是太后的侍女),万历帝才在万历十五年立朱常洛为太子,是为明光宗。因此,有明一朝,除了太祖与成祖,其它的皇帝并不是说啥就是啥的,他的很多言行要受到大臣们的约束,所以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躲开他厌恶的群臣,嘉靖帝也与群臣斗了几十年,即使海瑞上书怒骂自己,他也没有杀了海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