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质去世时没有谥号和墓碑,为何却被称赞有名相品质?
国家灭亡,臣民遭殃,倘若后周不灭,范质何至于连个谥号和墓碑都没有?宋太宗赵光义说得更直白:“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说范质什么都好,唯一可惜的就是,没能为周世宗尽节死社稷,做了“贰臣”。
“贰臣”像一块沉重的枷锁,牢牢套住了范质。临死前,他留下遗嘱,不让家人为他请谥号,也不许立墓碑。很明显,范质不想在历史上留下污名,更不想沽名钓誉,一生功过由人评说,大有与武则天神交的意味。
范质的才具范质也是一个小神童,他九岁能作诗,十四岁就开始当老师授徒,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并出仕,那时候还处于后唐年间。
周太祖郭威在后汉为官时,有一次忍不住问朝廷使者:诏书是谁写的,对军事行动的处理意见,每次都那么符合机宜。使者告诉他,是中书舍人范质执笔。郭威慨叹:范质真是宰相之才啊!
郭威发动兵变,代汉建周时,范质藏匿于民间。郭威让人四处搜寻,找到范质,亲手解衣披之,并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后又历任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平章事,加司徒,位居宰辅。
郭威和柴荣在位期间,范质多次随他们出征,很有军事才能。柴荣驾崩前,任命魏仁浦为宰相,范质与王溥为枢密使,参知政事,受遗诏共同辅佐幼帝柴宗训。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范质依然知枢密,加侍中。北宋初立,范质吸取后周教训,建议赵匡胤加封赵光义、赵光美及赵德昭等赵氏子弟爵位,以建藩拱卫皇权。同时,举荐吕余庆、赵普等赵匡胤藩邸旧臣出任要职。这些建议,对赵宋王朝的政权巩固,提到了积极意义。
范质不光有才具,人品也出众,他一生不置家业,经常以俸禄资助贫困,到他去世,范家无余资。
范质拥立赵匡胤始末《宋史》记载:
“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时质方就食阁中,太祖入,率王溥、魏仁浦就府谒见。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浦等降阶受命。”不过,《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的记载略有不同:
“俄而将士拥质等俱至。”一个是主动拜见太祖,一个是被将士抓过来的。我更相信范质是被抓过来的,否则就没有接下来,范质对赵匡胤的责问:
“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其后,范质知道后周大势已去,只能接受事实,他要求赵匡胤善待太后及废帝柴宗训。在得到赵匡胤的保证后,范质建议立刻行禅位仪式。范质从后周的宰相,变身大宋的臣子。
后周三相与范质一起归降大宋的还有魏仁浦和王溥,周世宗留下的三个辅政大臣,都成了宋臣。只是,他们的待遇不一样,魏仁浦因不能识别赵匡胤的阴谋,而受到批评,没人指责他变节;王溥受指责最严重;范质虽受指责,好在有人替他遮掩。
差异就来自他们后来的表现。魏仁浦投降后,并不甘心,曾经组织一部分大臣,企图复辟后周,事情败露后,赵匡胤对他还算宽容,他一介文臣本也做不了造反派的事,从此将他高高挂起。
范质被赵光义说成“欠世宗一死”的贰臣,王溥为何受指责最多呢?南宋大臣吕中说:太祖入京之时,王溥先拜,质不得已从之,故《名臣言行录》所以纪质而黜溥也。
意思是说,王溥是第一个变节的,是五十步,范质是不得已而从之,是百步,五十步当然有理由讥笑百步了!
其实这个理由很可笑,范质向军阀势力低头是事实,无需讳言,如此辩解,反显得越描越黑。赵光义的“可惜”和吕中的辩解,其实都是对范质这块美玉的那一点点瑕疵而遗憾,也是为了宣传忠君思想,而不得不拿出来的案例。
还有一个原因,王溥在后人眼中有“才”,范质是“德、才、能兼备”。大宋不缺“才”,缺的就是范质这样的完美性人物,可惜污损了!
比较遗憾的是,陈桥兵变后仅仅四年,范质就病逝了,没有机会为大宋做更多贡献,也就失去了大宋为他“描红”的机会。
时代的悲歌其实,盘点一下赵匡胤朝堂上的文臣武将,又有哪一个不是前朝旧臣?包括赵匡胤自己!与范质同病相怜的还有个冯道,被后人骂做最没有道德底线的臣子。
要是回到那个年代,我想没人会同意这种说法。五代十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呐?城头变幻霸王旗,今天朱家,明天李家,后天就是刘家,要说尽忠,中国就不该有活下来的人!况且那些混蛋得让人发指的皇帝们,他们又对谁尽过忠?
事实上,那个时代,确实没人对冯道和范质这样的人指责。那么这种指责的声音有来自何处?赵宋统治者!
老赵家坐稳了江山,以正统自居,强调对赵家官人的忠诚,那就必须要拿一部分“贰臣”说事,范质就是这么被黑的,冯道就是这么被送上道德审判台的!
范质有相当的自知之明,他知道这辈子“亏节”的帽子是戴稳了。如果请上谥号,一个结果被人加恶谥,那是自取其辱(一般不可能);另一个结果被加美谥,多少有点自欺欺人,范质自己都不同意。所以,莫不如不加谥号,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甚至连墓碑都不立!
范质去世时没有谥号和墓碑,为何却被称赞有名相品质?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外举不避嫌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为了彻底消灭南唐在江北的有生力量,任命徐州节度使武行德为濠州城下行营都部署,邓州节度使候章为寿州城下水寨都部署,由此第三次征伐扬州拉开了序幕!
起初是顺风顺水,韩令坤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扬州。接到扬州沦陷的南唐皇帝一听就急眼了,连忙调兵遣将驱赶后周军队。经过一番苦战,先是泰州被南唐右卫将军陆孟梭收复,紧接着镇守扬州的韩令坤见大势已去也撒丫子跑了。
败绩像雪花一样,络绎不绝的飞到柴荣的案头。冥思苦想之后,采取了三条措施:一,勒令韩令坤回防扬州;二,择派张永德前往支援;三,另选赵匡胤率2000人驻扎六合使南唐疲于奔命。然而计策很巧妙,天公却不作美。暴雨如注三日三夜,致使后周军营被水浸泡,粮草器械损坏无数。再加上由于窦仪运输粮草器械不及时,造成军中流言四起。
眼瞅着失败的厄运就要降临,有雄心壮志的柴荣只得从寿春出发,沿着淮河向东到达战场,原本军心涣散的后周军。看到黄罗伞盖下的柴荣,后周军士气立即大涨,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打败了南唐。回朝后,一阵论功行赏后,贻误军机的窦仪就被治罪下狱了。当时范质担任宰相,力劝柴荣别加罪窦仪,柴荣反问你与他非亲非故为何如此。范质对柴荣道:“窦仪国家忠臣也,让他改过自新即可。再者我身为宰相,若是人主暴虐无常,大臣死于非命,岂不是我的失职!”
临危保幼主显德七年正月,当开封的后周君臣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时,一封八百里急报送往了后周皇宫。当时的皇帝柴宗训才8岁,由范质、王浦等辅政。打开奏折一看,两人均大惊失色,连忙找到太后商议。原来奏折中写到,北汉与契丹狼狈为奸,数十万大军大举南下,仅仅三日镇州、定州已相继陷于敌手。环顾整个朝堂,也就只有赵匡胤的兵法韬略出众。
于是赵匡胤临危受命,带着大军北上御弟。从开封出发后,在陈桥驿夜宿。始料不及的是,就在月亮与太阳换班之际,只见军中人声鼎沸。竖起耳朵细听,竟然有人在山呼万岁,正百思不得其解时,高怀德与石守信等人拿着黄袍往赵匡胤身上一披,一小卒顺势牵着马就往回走。
一路上是相安无事,只不过刚到开封城门口时,遇到后周都指挥使韩通横刀立马阻拦,结果被王彦升一刀砍于马下。改朝换代之际,我们的主人公却还在楼上吃饭,当消息传到他耳中时,赵匡胤已在皇宫内院威逼柴宗训。忧心忡忡的赶忙与王浦、魏仁浦前去查看究竟。
瞅见范质来了,赵匡胤就大吐苦水。诉说自己是如何被手下人穿上黄袍的,自己是如何被手下人骗回开封的……哪怕是罗严瑰拿刀抵着脖子,范质自然是义正言辞的说道:“事已至此,我也别无它法。只是古有禅让之礼,还请将军耐心等待两日。另外先皇待你亲如手足,如果你能妥善安置太后与皇上,我便投降不然撞柱而亡!”看着正气凌然的范质,赵匡胤是泪流满面的答应了,最后柴宗训被封郑王,与母亲搬到房州居住!
综上所述,虽然范质死前要求,不封号不树坟,然而他做的事情,件件桩桩都有宰相的风范!
范质去世时没有谥号和墓碑,为何却被称赞有名相品质?
被称赞有名相品质的范质生活在五代末期至北宋前期,在那一段鼎盛时期他一直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但他以一身侍二主,去世之后没有谥号,甚至连墓碑都没有,那么他为什么会被世人称赞有名相品质?
范质是大名府人,据说他出生那天他的母亲梦见有一个神仙交给自己一只五色笔,而后范质出生。或许是神仙入梦的缘故,长大以后的范质文采出众,九岁时就能写文章,稍大一点就作为先生教书育人。范质于后唐时期入仕为官,在后晋、后汉两代得到了重用。后汉灭国后范质隐居于山林之间,后周世宗多番寻找才将他接回朝堂。
周世宗找到范质时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一身单薄衣衫的范质被冻的瑟瑟发抖,周世宗见状急忙将自己的袍子解下给范质披上。因此事范质对世宗十分感激,从此后他对大周忠心耿耿。他为大周制定新的律法,使其成为一个律法严明的新朝。然而周少主在赵匡胤的逼迫下禅位,范质从后周重臣变成大宋开国宰相。
从周世宗到宋太祖,范质尽心侍奉了这两个人,这也是世人说他身事二主的原因。至于范质的名相品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素养”过硬所谓“专业素养”指的是范质的才能,身为一个宰相最重要的莫过于有统筹全局的能力以及过硬的政务处理能力,范质恰恰是这么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士”。他熟读诗书、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他记忆力超强还勤奋好学。据说他当官之后还手不释卷常常读书,有人劝他不要学了,毕竟已经踏入仕途,可他表示为官更应该及时提升自己的素养。
二:德行良好,有宰相之风一个人要为父母官才能是次要,人品过关才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不然百姓只是多了一个敌人罢了。皇帝坐镇都城自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民间视察,这时朝廷会派遣一些使臣去查看民间疾苦。每次使臣出发之前,范质都会亲自接见他们并告诉他们回来时要如实上报情况。他还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范质就是那种有才而且德行很好的人,因此说他有名相品质没什么问题。
三:一生节俭,是后人表率范质一辈子都过得十分节俭,平日里吃的东西都是粗茶淡饭,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山珍海味。按理说他官居宰相高位,只要随便帮地方官员办点事就可以拿到巨额钱财,但他去世之后并没有多余的钱财留给自己的孩子,留下的只有自己居住的那一套房子罢了。究其原因无非是他清正廉明不愿意收受贿赂。宋太祖知道范质的事例后就把他当做榜样,经常把他的事情说给其他大臣听。
乾德二年范质因病去世,至于他没有谥号是因为他在去世之前告诉儿子不要向朝廷申请,墓碑也是他不让儿子设立的。赵匡胤听说了他的死讯也非常伤心,他还把罢朝几日来表示自己的哀思。宋太宗曾经评论他说没有替周世宗一死实在是可惜,笔者以为这是太宗皇帝隐晦的表达他对范质身事二主一事的看法,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范质有名相品质的事实。
范质去世时没有谥号和墓碑,为何却被称赞有名相品质?
谈到范质的无谥号和无墓碑,其实也是一件很让我感觉诧异的事情,这件事原本史书记载是范质去世前要求儿子不要请求谥号,不要镌刻墓碑,不管他是怎么想的,遗愿遵循就好了。结果后世把这种行为理解成范质对后周的愧疚,后世评论范质的时候,觉得两朝为相是范质的耻辱一样,还用宋太宗赵光义评论的话:“他只是欠世宗一死啊!”来解说这件事,如果历史是用“忠君”来评判一个人的人品的,赵光义说的这句话无耻到了极点,他作为后周的臣子,连皇位都篡夺了,又哪来这么厚的脸皮来评定范质。个人认为范质的名相很名符其实,他的名相品质主要体现在严守法律制度,保忠臣,举贤能,劝谏君王,改革弊政,节俭廉洁等方面。
严守法度范质对手下的人要求是:“凡是处理政事,或者写报告奏折,都应亲自体察实际情况,否则便会文不符实,漏洞百出,为天下耻笑。”主要体现在他命令各地方的刺史、县令一定要清查人口、户籍。朝廷派遣吏官到民间去巡视田赋和监狱诉讼的情况,范质都要当面告诫他们皇上忧国勤政,叮嘱他们万不可渎职,再打发他们出巡。
举贤能,保忠臣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柴荣(后周世宗)想要杀窦仪,范质闻知入谒求见,见着世宗之后,除去头上的帽子,一边叩头,一边声泪俱下:“臣身为宰相,却让陛下暴怒,错杀近臣,罪过都在臣一人身上啊!”世宗不忍,遂释放了窦仪;赵匡胤(宋太祖)继位后,范质先后举荐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兵部尚书窦仪等人。
劝谏君王广顺二年(公元952年),郭威(后周太祖)平定了兖州慕容彦的叛乱,打算诛杀兖州所有的将领官吏。范质约冯道、窦仪一起去劝谏:“他们只是随从罢了,不应担这样大的干系啊!”于是兖州将吏得到了赦免。
改革弊政世宗时范质认为法律条文繁复冗杂,轻重也没有依据,因此官吏相互勾结干尽恶事,范质于是编定了缜密而规范的法律《刑统》;宋太祖时范质和陶谷、张昭等研讨考定新制,制定《南郊行礼图》,又让司天监制定《从祀星辰图》,完备了宋的礼制。
节俭廉洁范质从不接受私人的馈赠,朝廷所给的俸禄赏赐多半都给了孤寡老人。范质生病宋太祖去探病,发现家中连必备的供奉器皿都没有,范质的解释是:“一起饮宴的都是贫贱亲戚,哪用得上供奉物品的器皿,并非财力不及。”宋太祖在范质死后对左右的人感慨说;“范质在居住宅第之外不添置家产,是真正的宰相啊!”范质曾对人说:“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为宰相矣!”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年54岁的范质在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五朝,为后周和北宋的两朝名相,在乱世之中不仅求自己的生存,还心系百姓,为治国安邦做出很大的贡献,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他担的起名相的称号。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范质去世时没有谥号和墓碑,为何却被称赞有名相品质?
先说一下范质的生平。
范质出生于911年,自幼好学,博学多闻,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诗经,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这要放在现代,那是天才少年,是要上少年班的,当然在古代也是天才儿童了,因此,范质在23岁的时候中了进士,被任为忠武军节度使推官,后迁升封丘令。
范质的确是非常有宰相之才,后晋时期,契丹入侵,皇帝石重贵命令刘知远前去抵抗,当天夜晚,范质在朝中值班,石重贵命令召诸位学士来起草诏令,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如再召人恐怕事机泄露。”范质单独起草诏令进送石重贵,文词事理都很优秀,当时即受称道。后汉建立以后,范质又被加封范质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就连后周太祖郭威也非常的认可范质,当时郭威还是大臣的时候,曾征伐叛乱,每次朝廷派遣使者下诏处理军事,都符合机宜。郭威问使者是谁起草的诏令,使者答称是范质。周祖叹道:“真是宰相之材啊!”
范质还制定了南郊行礼,乾德初年(963年),赵匡胤将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质为大礼使。范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查询旧的典章制度,并经过一番讨论,审定《南郊行礼图》呈上。赵匡胤看了之后非常满意,特别嘉奖他们,南郊行礼的礼仪也从此开始完备,也就是说后续的皇帝只要走这套程序,都是按照范质制定的进行。大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对范质依然很倚重,在南郊行礼以后,进封范质为鲁国公,范质也知道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因此再三提出辞呈,但是都被赵匡胤拒绝了。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范质与王溥、魏仁浦同日罢相,范质被授为太子太傅。同年九月,范质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以范质的政绩,确实有名相风范,只是他是柴周之臣,赵匡胤“篡权”以后又被迫效力于大宋。这算是他身上的一个污点吧,没有谥号和墓碑是有道理的,但他所建立的功业足以让他有名相之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