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魏国岂止留不住人才,简直是秦国的人才储备库!秦国能一统天下,都拜魏国无私地奉献了大量顶尖人才所赐。要说魏国不重视人才,还真冤枉了他们,魏国是最早招募人才,进行社会变革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人才“挤挤”。自锐意改革的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孙们,大概嫌这些人涌在魏国太拥挤,一个一个慢慢全被送给敌国,让秦国差点没笑死。

先盘点一下,魏国丢流失了哪些顶尖人才。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张仪、范睢,军事家吴起、孙膑。除了这几位被魏国作死“推走”的人才,还有尉缭子、魏章等一批,在秦国服务的魏国人,还有一个曾经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魏文侯时期,曾经励精图治,用李悝以变法,使魏国脱颖而出。可惜魏文侯之后的国君,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让一个个搅动天下的人才,白白奉送给敌国。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国君昏庸不识人才

最典型的就是商鞅的流失。商鞅的才华,早就被公叔痤看出来了。这个公叔痤虽然忠心,但却很自私,生怕商鞅抢了他的位置,一直到自己快要死了,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亲手把强盛的魏国,一步一步带入万劫不复。魏惠王此人很自以为是,是个嫉妒心极强,能力又很低下的国君。魏国人才流失,在他手上最严重,商鞅就是其中最大的损失。

面对公叔痤的推荐,魏惠王认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说胡话,怎么可以让商鞅,这么个无名小卒居相位?公叔痤意识到魏惠王不会接受他的建议,又建议魏惠王杀了商鞅,免得被敌国所用,也被魏惠王当屁放了。

结果,商鞅大摇大摆地去了秦国,一个商鞅变法,天翻地覆,改变了中国历史,也让魏惠王悔青了肠子。

由此可见,魏国君臣,对人才都不够重视,根本没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人才识别不是那么容易,面对公叔痤的推荐,作为国君,起码得见个面,考察一下,再试用一下,这不是正常的程序吗?

再看看商鞅到秦国的待遇,商鞅接连两次,把秦孝公差点说睡着了,但还是耐着性子,又给了商鞅第三次见面的机会。两位国君的高下,一目了然。

主上忌讳防范人才

如果说不识才是能力不行,还可以原谅,但明知人才就是不用,甚至防范打压,那就是纯粹自掘坟墓了。魏国的三代国君,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都是这样的主。

魏武侯即位后,一改魏文侯的礼贤下士,对吴起这样的人才,采取防范措施,却轻信能力低下的宗亲公叔痤,和田文这样的虚名之士。礼贤下士被抛弃,取而代之的任人以亲。这还不算,魏武侯竟然无视吴起对魏国的贡献,竟然以吴起“出身不够高贵为由”,束之高阁,后来在公叔痤的谗言下,如果不是吴起跑得快,差点被魏武侯杀了。一个军事家,就这样白白送给了楚国。

魏惠王继承了魏武侯的狭隘人才观。其实,在人才流失后,他本来还是有补救的机会,但由于忌讳防范的心理,连补救的机会也丧失了。比如张仪、商鞅都曾经有机会再次回到魏国(张仪已经回到魏国),包括公孙衍在内,魏惠王对他们的使用,都是带着十二分的怀疑。

大概是被坑怕了,魏惠王见到舌辨之士就烦。其实,战国时期,各国人才流动非常频繁,朝秦暮楚太正常了,关键是看国君能不能收住人心。魏惠王显然很不自信,或者说,他根本不认为这些人对他有多大作用,甚至这些人都是心怀叵测的家伙。在这种心态下,谁能被他所用?

政治黑暗埋没人才

魏国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黑洞:亲贵掌权,排挤人才,而且国君就是相信这些心胸狭隘的权贵。

吴起被以公叔痤为首的守旧派排挤,不得已逃往楚国。军事家孙膑受到庞涓迫害,亡命齐国,最终导致庞涓孙膑一死一流失。魏襄王在明知范睢很有才华的情况下,任由魏齐加害范睢,给秦国送去了一个战略家。

魏国的政治黑洞不是一日形成的,魏文侯在位时,虽然振兴了魏国,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更没有把人才建设当成国策,所以人亡政息。

魏武侯虽有攻伐之功,但明显不具有人君的战略高度,也没有人才观念,他只相信宗亲和权贵。由他开始,魏文侯的改革大业逐步废弃,人才环境破坏。

魏惠王更进一步,典型的志大才疏,自以为是,心胸狭窄,鼠目寸光。曾经有个叫卜皮的人,直言不讳说魏惠王是“有过不罪,无功而赏”,既没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以个人好恶,肆意破坏赏罚制度。

到了魏襄王就更糟糕了,孟子曾经用了一句惊人之语评价他:望之不似人君(一看就不像个君主的样子)!都懒得仔细评价他了。

魏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难怪政治环境越来越糟糕,再多的人才,也是别国的嫁衣。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

魏国的嫁衣,基本送给了秦国。以上所说的顶尖人才,除了孙膑,其余都入秦国彀中,都为秦国的崛起和兼并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秦国何德何能,为何这些人才都愿意投靠呢?原因就是,秦国创造了一个,让人才能发挥才华的公平的大平台,并且形成了可持续的国策。

秦国其实早在秦穆公时期,就非常重视人才引进,“五羊大夫”百里奚就是秦穆公费尽心机,花五张羊皮换来的。

到秦孝公时期,将人才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下达了对秦国影响深远的“求贤令”,并且将这一政策形成国策。秦国不光招募天下人才,还为人才的才能发挥,创造了公平的环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各诸侯国亲贵势力很强大,容不下“外来户”,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就是典型,连本国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都留不住,谈何天下人才?

为了做到这一点,秦国是付出很大代价的,老秦贵族也不是软柿子,为了打压这些势力的反抗,秦国列代国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多次迁都,就是为了打压老秦人,秦孝公早年,甚至因此王位都受到威胁。

正是好的人才环境,才吸引了众多的天下有识之士,纷纷入秦。除了上述人才,还有后来的吕不韦、李斯,都成为秦国的擎天一柱。

就像一个鱼塘,六国的鱼塘既无鱼食,也没有适宜的池水,而秦国则建设了一个水草丰沛,阳光充足的鱼池,你说鱼会往哪里游?

综上所述,魏国留不住人才,既有国君的个人原因,也有政治环境的黑暗,破坏了人才生长环境的原因,更有秦国创造了有利于人才发挥的优良环境的因素。正是这个落差,导致魏国人才丧失,以人才资敌,魏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魏国给人‘留不住人才’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人才流动很普遍,但是魏国非常显眼。

各国人才普遍流动,人才流动是春秋战国一大特点

名义上九州之内都是炎黄文化圈,人才流动没有太多思想压力。

我们慢慢来盘点一下。首先,从魏国流失掉的人才从战国初期的吴起,商鞅,范睢,张仪,李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然而,其中的吴起、商鞅,其实都是卫国人,说起卫国人还有一个吕不韦,这么看来,如果按照流失人才造成的影响力,小小的卫国流失人才倒是比魏国还要严重的多。

我们再来盘点一下其他国家的,首先楚国是有悠久的人才流失的传统,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甚至有句话,叫做楚虽有才而为晋用。说起楚国流失的人才,春秋末年:奔吴的伍子胥,帮吴国称霸诸侯,还攻克楚国都城。再有两个,很多人也熟悉,越王勾践的谋臣文种和范蠡本来都是楚国的小吏,到越国帮勾践称霸诸侯。当然楚国有个忠臣,不受重用也不走,就是投了汨罗江的屈原。

再说齐国,齐国外派的也不少,春秋时期有帮助吴国称霸的孙武,就是写孙子兵法的那一个。还有帮秦国战功赫赫的蒙骜,没听说过?他的两个孙子应该听过吧,蒙恬和蒙毅。

再往北就到赵国,赵国的名将廉颇,被弃用,到了楚国。当然,赵国因为掌握法家的三个大招中的‘势’,人主威势极重,李牧就是典型,不用就直接干掉了。

提到法家的三大招,自然又有掌握‘术’的韩国出面,韩国人才流失很有意思,韩非和郑国本来都是要派去祸害秦国,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使秦国短时间内迅速强大。

还剩下一个---燕国,燕国本身人才不多,流失两个也蛮有名气,一个是诸葛亮的偶像乐毅,为燕国立下灭齐大功,被继任国君猜疑,逃到赵国。还要有一个,就是蔡泽,接替范睢任秦国国相的人。

最后看看秦国,也有公孙衍被张仪挤兑到了楚国。秦武王继位,弃用先王旧臣,张仪晚年到了魏国。而且,商鞅,范睢,白起都身有大功不得好死。

就是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和孟尝君也都曾经辗转多国为相。

看来,各国都有过大量的人才流动。但是别的国家要么持续时间短,要么事迹不显,要么已经做出功绩后被疏远,而魏国最为特别,人才大多还没发挥就流失或遭陷害。

魏国确实流失严重

有这么几点,首先,魏国地域广大占据中原地区,本来就文化比较先进,而且地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和弱国均存在,既有图强的客观需求,又能取得图强的战绩。所以,变革最先成功的施行,魏文侯时期,启用李悝变法,一时人才汇集。魏国变法虽不彻底,但是成为变法人才的黄埔军校,一时豪杰要么响应召唤,要么前来考察,纷纷来到魏国。

然而魏文侯之后,没有雄才大略之主,魏国的政策延续性不好,不向外攻略就在内争权,形成很强烈的政治斗争。魏国成为‘法’的试验田,大量培养了人才,但是君王没有‘术势’的加持,权威下移,权臣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迫害竞争对手,君王坐视不管。吴起、孙膑、范睢,都是被魏王招来,又被迫害的。商鞅则是因为权臣的私心不得重用,纯粹替别人培养。都说魏国王族势力强大,就是身为王族娇子的信陵君也难免郁郁而终。魏国确实对待人才的问题很严重。

故事性强,很多贤才被残害后成功复仇

魏国国君一时兴起就招贤,却并不重视人才,不加保护,新人难免被权贵驱赶或迫害。而且,魏国权贵本身手段都很强硬,迫害人才可谓毫不手软,比如范睢被几乎打死,孙膑被打残,两人都几乎被折腾死,死里逃生,都成功复仇。这些事迹也很容易加工成为各种题材的故事,很容易传播。要不前面讲的卫国,流失那么多重量级的人才咋就没有魏国这样的恶名呢。

秦国自带流量,对魏国进行流量加持

还有一个特点,魏国的流失的人才很多去秦国建立功业,而秦国最后统一天下,自然能更多的吸引目光,如商鞅、范睢、张仪、尉缭、李斯这几个人在秦国的崛起中立下不世功勋,看秦国的历史是无法越过这几个人不看。人才的命运差别之大,国家的兴衰对比之强烈,实在让人难以忽视。

君主招贤一本正经,权贵害人心狠手辣,联起手来就是巨大陷阱,受害者反击啪啪见响,故事自带流量,对手流量加持。无论理论界,还是民间故事,都会关注,魏国的‘留不住人才’异常显眼。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魏国,曾是战国时代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强大的时间非常长,在整个战国有250多年的时间里,有140多年魏国都是第一强国。即便是秦国出现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魏国的实力依然碾压秦国。魏国地理位置和外交环境比秦国好,这得益于魏国继承了春秋最大国(晋国)的家业,同时文候最早任用李悝变法,快人一步。加上地处中原,文化交通繁盛,所以魏国人才济济也是情理之中了。

按理,强大的国力加上众多人才,魏国一定可以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然而,历史上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却是人才相对匮乏的秦国。

秦国能实现统一离不开人才的帮助,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他的变法使秦国从此走上军事强国。还有外交专家张仪,正是有他们对秦国的辅佐,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秦王嬴政在先人的基础上实现扫六合,建立大一统。

但其实秦国的地理位置不具备优势,土生土长的人才很少。倒是从魏国来了不前人才,比如商鞅,比如张仪。可以说,嬴政能成为千古一帝,离不开魏国人才的相助。

可魏国人才济济,为何留不住人才,却给秦国运输了大量人才?在此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一下。

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范睢家境贫寒,但颇有政治才能。他想要游说诸侯王,通过对自己想法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家庭,却又没有能力为他提供坚实的后盾。无力远行,范睢便只好先投靠到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一个幕僚。

后来,须贾受命代替魏昭王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须贾的家臣随行。须贾一行人在齐国停留了数月,魏昭王却都没能收到使团传递回来的有用消息。同一时段,能说会道的范睢入了齐襄王的眼,齐襄王给范睢赏赐了金十斤和一些酒肉。

虽然范睢对此拒而不受,但须贾还是大怒。须贾认为,范睢一定是向齐国透露了魏国的消息,背叛了魏国。不然齐襄王不会给范睢一个外国人大量赏赐。

使者团好不容易回到魏国以后,须贾仍记得此事,便向魏国国相、魏宗室子弟魏齐报告了此事。魏齐听从须贾的片面言辞,武断地给范睢定罪,将范睢打得"折胁摺齿",遍体鳞伤。魏齐还想将范睢用竹席裹起来丢进茅厕淹死,不过重伤装死的范睢,在说服守卫之后,趁众人不注意,成功脱逃。

在范睢逃走后,魏齐又后悔自己这么折磨一位人才,想着将范睢带回去。与范睢相识的郑安平得知魏齐的命令以后,迅速带着范睢逃出魏国。而范睢也隐姓埋名,改名为"张禄",怀着对魏国的仇视,开始了在秦国的从政之路。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王显乡)人,出身于魏国落魄贵族家族。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他的同窗,是战国另一位纵横家苏秦。在学术上,张仪甚至比苏秦更有成就。

学成归来以后,张仪也四处游说,推销自己的谋略。然而魏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并未看上张仪的谋略,甚至让他陷入"频被困辱"的境地。无奈之下,张仪只得应苏秦的邀请,前往赵国。

作为贵族后代,张仪在魏国朝堂如此不吃香,在赵国也不如意,这也后来去了秦国,这位名震战国的纵横家,凭借一张利嘴,成为秦国第一任丞相,又凭借一张利嘴游走于诸国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秦国的"连横"战术一一"事一强以攻众弱"。他的利嘴不仅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之梦,还深深影响了列国的兼并形势。对他自己来说,他也凭借着这张利嘴在秦国官场混迹自如,排挤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秦国官场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吴起早年的仕途十分坎坷。在一掷千金之后,他没能在卫国谋得一官半职,还被人嘲笑。愤然离家的他后来几经周折,甚至为表忠心而杀妻,却还是被鲁国怀疑,后来不得不辗转到魏国。

魏文侯曾问吴起是个怎样的人,李克回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因而一开始,吴起受到魏国重用,得以为将,与秦、韩对峙。

然而等到公叔任魏国国相时,吴起也走上了被魏国上层怀疑的老路。公叔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准备让公主下嫁给吴起,以试探吴起的忠心。结果吴起果然如他们所料,拒绝了这门婚事。后来吴起得知此事的内幕,害怕因此惹恼魏武侯,便逃去了楚国。

对吴起而言,他作为一个外国人,被怀疑是正常的。然而魏国上层等到吴起已经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才来怀疑他,就是没事找事了。

战国中后期,魏国统治阶级对待人才的这种糟糕态度,远远比不上被视为蛮夷的秦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魏国逼走的,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滔天巨浪。魏国也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却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魏国贤才将自己打倒。

从这几个例子,不难分析出,内斗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原因,而内斗也是因为人才太多。

有人说魏国国君不识才,其实不然,不能说留在魏国的就不是人才。不论是魏武侯魏惠王,还是公叔痤庞涓乐羊,表现都可圈可点,远谈不上昏聩。但由于人才太多,反而造成人才之间的消耗。所以公叔丞相临死前才上书举荐商鞅,庞涓处心积虑要干死孙膑,秦国因为本土太缺人才,对人才极好,招揽人才也十分有名,反倒是也吸引了人才。

同样吸收魏国人才的还有齐国,但齐国本土人才也多,从吸引人才的角度,还是不如秦国。

不过,魏国的国君不能说昏庸,但识人的水平还是不够,孙膑PK庞涓,吴起PK公叔痤,商鞅PK公叔痤,每次都是更差的人才留下,更厉害的流失,离开的人才倒过来把魏国的人才碾压,确实比秦孝公差了许多。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魏国占据晋国中部地带,向来以三晋正统自居,且自立国以来有一统三晋的宏愿。魏国在英明的开国君主魏文侯的带领下,他任人唯贤,大胆起用平民士子,在其重用的人才当中仅有魏成出身公族。于是,魏文侯用李悝、翟璜为相国,命吴起、乐羊为大将,拜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在他们辅佐下,魏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国家大治,于战国之初一跃而成为诸侯国之首,雄霸天下。

魏文侯治国有方,国内实力蒸蒸日上,令各国羡慕不已;同时,在应对国际局势问题上,魏文侯出手有策,令韩赵折服,彰显了大国国君的风度。《资治通鉴》记载:魏于是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可以说,魏文侯人才政策,开士子入居庙堂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魏国通过改革在释放生产力,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社会管理日趋完善。魏国的富强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涌入,他们也被魏国派驻至各级行政部门。在这些人才之中,不乏谋国高手,之所以未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青史留名,关键在于工作态度上,是否甘愿按部就班。

为什么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大才未能在魏国施展才华,反而入秦一举成名?

1、应该说,魏国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时,国家昌盛日久魏国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视与魏初魏文侯振兴魏国时的求贤若渴有天壤之别,致使治国大才未能进入当权者的视野,或者当权者已无鉴别大才与否的兴趣。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抱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心理西进入秦,或辗转至秦。

2、当国家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当权者已经习惯于既有体制,很难接受国家体制的再造,或提升。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谋国高手,岂能甘心按部就班。秦国百废待兴,或亟需完善,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魏国人才外流是魏国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魏国的衰落并非因人才外流,而是未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国内、国际局势做认真的判断。

当秦、齐崛起之后,魏国之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在于魏国上下缺少魏文侯当年振兴魏国的勇气与精神。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魏国给人“留不住人才”的印象,与“魏氏家族”企业掌舵人的用人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魏文侯广纳贤才。魏国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这种地理位置和“十面埋伏”差不多,如果自己弱小谁都能来分一杯羹,要想不被围攻,只有自己有威慑性的力量,所以魏文侯在七国中率先推行变法,尤其是在用人上魏文王筑礼贤台,招贤纳士,鼎盛时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西门豹、乐羊、翟璜、李悝、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等人才济济,并形成战国第一个学术中心—西河学派,可以说当时魏国是七国中人才最多的一个国家,也是最有机会统一中原的时期。

魏武侯轻视人才。魏武侯时期可以说是其余六国的一个奋力追赶期,各国借鉴了魏国的变法措施,努力发展,而魏武侯感觉自己国家已经很牛了,仰仗老爹留给自己的一批能人,开疆扩土也都很顺利,经济、政治也都正常发展,有些自我感觉良好了。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由求贤若渴变为遇贤不求,任人唯贵。这也导致了名将吴起在公孙痤的排挤陷害之下离魏至楚国。

魏惠王疏远人才。魏惠王时期爷爷魏文侯留下的家底已经不多了,他并没有意识到父亲魏武侯在用人方面所犯的错误,而是错上加错,任由国内打压新人,排挤同僚,任由小人得志,国内政治环境黑暗,人才不仅没有了发展空间,而且还会遭到打压和陷害,看不到任何希望!商鞅因不遇和打压而投奔秦国、孙膑因庞涓陷害而仇视魏国、张仪无施展空间而离开魏国、范雎被冤枉而怀恨魏国……一系列一流、二流人才的流失,使魏国衰败的直接原因,并帮助其他国家实现了迅猛发展和赶超。

看完对“魏氏家族”三代掌舵人的用人策略,朋友们肯定找到了魏国之所以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是不是现在有些企业之所以由兴盛转为衰败与战国“魏氏家族”由霸主变为弱国有着相同原因呢?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

魏国地处中原核心地区,文化教育底子厚,所以它屡人才,出大才,文武皆有,在魏文侯时期,由他重用李悝改革,整顿吏治,尽地力之教等改革后,魏国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一霸,曾经把秦楚赵韩等打得有气不敢出,特别是秦国,被迫割掉大片的河西之地给魏国才赢得喘息之机,到了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达到顶峰。

可魏惠王这个人优柔寡断,昏庸短视,刚愎自用,而且在位又特别的长,达到半个世纪,这使得魏国吏治逐渐腐败,选人用人机制僵化,国力衰弱,大批人才得不得重用,这时其他国家又掀起变法热潮,魏国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怎么会不流失呢?

这又不得不提到商鞅变法的厉害之处了,他重在法律和制度建设二十多年,使之根植于民心,不管何人执政,均难以移除,所以才有了后来所谓“商君虽亡,秦法未败”的说法。而李悝变法,重在“术”和“势”,依靠贤君能臣的推动,见效快,但遇上庸主昏君,则很快就松弛变质,败得也快。

一个国家也好,地区也罢,是否出人才,看经济文化底蕴和教育等等,但是否能留得住人才,就看选人用人机制,英雄是否有用武之地。古代是这样,当代也是这样,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向美帝国主义去呢?我想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吧,值得这些国家或地区反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