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若袁绍轻而易举击败了曹操,三足鼎立是否仍旧会存在?

三国史,个人认为,讲得最精彩的当属易中天先生。易老师认为,一部三国史,实际就是士族阶层追求自身利益的历史。三国的形成,是寒门士族打败豪门世族;三国归晋,则是豪门士族与寒门士族的妥协融合。

那么按这个理论来分析,袁绍败于曹操,不是因为军事,而是败于政治。即便袁绍能赢得官渡之战,政治层面上,决定了他早晚会败亡。

三国的形成,也不是单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历史发展的选择。三家归晋,不是司马家族的胜利,而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东汉的灭亡,源于豪门士族的腐朽堕落

东汉官员选拔,沿用的是西汉的察举制。这个制度,到了东汉末年,完全变味,豪门士族阶级彻底垄断了察举。

这就导致,高门大户垄断官场,寒门出生的士子,失去了晋身官场的机会。出仕,是古代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察举制阻断了寒门的仕途。

这种不公平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豪门士族出产的人才,越来越接近“柴”,却占据国家神器;二是寒门士族高才,被束之高阁,社会的不公平,早晚会迸发危机。

东汉就是这么灭亡的,被圈养的豪门士族,把国家代入万劫不复,寒门士族乘机拆台!

魏蜀吴三家崛起,代表的是寒门士族

曹操的出身一直被人看不起,宦官之后,让袁绍等笑掉大牙。刘备也知道自己的身份拿不出手,硬是往老祖宗身上靠。孙权更不用说了,父兄靠给袁术打工,半红半黑,靠武力占据了江东。

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家之主,竟然都是寒门士族出身!仅仅是巧合吗?肯定不是!看看曹操、刘备和孙权手下,云集了大批寒门仕子,比如贾诩、郭嘉、邓艾、吕蒙、徐庶、庞统,如果算上诸葛亮这样非豪门家族,三国几乎就是寒门士族的天下。

有两个问题:其一,寒门仕子为何集体爆发?其二,寒门仕子为何集中于魏蜀吴?

在察举制压制下,寒门仕子往往只能做依附权贵的门客,很难有出头之日。正是随着东汉政权的破碎,新生势力的角逐,必然催生对真才实学之士的需求暴增。比如,曹操就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甚至认为只要有才,哪怕道德有亏缺也可以用。

刘备和孙权也一样,因出身寒门,寒门子弟就是最初的交际圈。在真刀真枪的角斗场,寒门仕子的能力,自然脱颖而出,也更容易被曹刘孙所接纳。

所以,不是寒门仕子喜欢魏蜀吴,其实是曹刘孙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人才态度,正好切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袁绍是个没落的豪门士族代表

相对于曹操等,袁绍是个典型的豪门士族子弟。袁家四世三公,往来无白丁,袁绍袁术兄弟,年纪轻轻就位居庙堂,这份荣耀,背后就是门阀势力。

三国史中,袁绍是第一个豪门军阀,地方割据也始于袁绍。可以这么说,袁绍就是那个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人。

豪门士族,起点高,资源丰富,所以,他成了东汉第一大军阀,董卓死后,无以争锋。可是蹊跷的是,偏偏拥兵十万,占有河北大片土地的袁绍,竟然被淘汰出局了,与他一同被淘汰的还有他的弟弟袁术,当然,还有后来的刘表、刘章、张鲁。这些被淘汰者,跟袁绍都有一张共同的标签:豪门士族!

这只能说明,这些人的失败,恐怕不仅仅是能力、德行等问题,而是这个群体被历史遗弃了!

曹操为什么不能称帝

如果您认为,以上还是巧合的可能性更大,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不能称帝?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有助于解惑。

一般认为,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他曾经有过承诺,只做周公,不能违背诺言;也有的说曹操从来就没想过称帝。其实都不对,曹操不是善男信女,承诺不顶用,他比谁都想称帝,只是他做不到!

为什么说他做不到呢?因为他受到豪门士族的抵制!曹操是寒门士族,豪门士族看不起他,他也看不起豪门士族。所以他搞了个“唯才是举”,想以此绝了豪门士族的特权。结果,正因为此举,曹操称为豪门士族的眼中钉。

曹操杀孔融、杀杨修、杀弥衡、杀边让、逼死荀彧,背后都是他与豪门士族之间的角逐。即便这样,他也不能杀尽门阀,更不可能让他们低头,察举制,是豪门士族的生命线!

在这种情况下,豪门士族守护着最后一道底线:阻止曹操登基!曹操一旦登基,察举制必然被废,这才是他们的灭顶之灾!

曹操呢,他不可能放弃他的唯才是举,所以,他只能以放弃登基的方式,与他们媾和。直到曹丕,采取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双方各退一步,豪门士族才成为曹魏政权的忠实拥趸!

司马家族肩负的历史使命

那么,司马家族又代表什么势力呢?豪门士族!既然如此,三国归晋,岂非开了历史倒车?

其实不是,司马家族虽然是豪门士族的代表,但司马家族实行的政策却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司马家族既照顾了豪门士族的利益,同时也兼顾了寒门士族的利益,将曹魏时期开始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了。

三国由豪门士族的没落为开端,寒门士族在波澜壮阔的大变革中,终于走向历史舞台。但作为封建王朝主角的豪门士族,他们不可能完全被历史淘汰,历史应该有他们的地位。司马家族的使命就是,融合两大士族群体的利益,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回到题干,题干的意思应该是说,假如袁绍打败曹操,三国失去了一条腿,以袁绍的实力,恐怕刘备和孙权也没什么机会,自然三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其实,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从政治上讲,代表过期势力的袁绍,是不可能战胜代表新生势力的曹操的。即便胜利,也是暂时的,他夺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对袁绍来说就是生死战,对曹操来说就是一场练级,输赢都是积累经验值,亡是亡不了的,三国局面还需要他来开启呢!

官渡之战,若袁绍轻而易举击败了曹操,三足鼎立是否仍旧会存在?

历史是很难假设的,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但却往往是有其必然,大的历史事件是由一系列小的事件演化而来,事件的发展实际是有其必然性的。

官渡之战袁绍之所以失败,固然有曹操集团的因素,曹操的雄才大略,部属的齐心协力,居于守势可以更好的集中兵力等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在袁绍集团自己,袁绍多谋寡断,驭下多疑,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举重兵汹汹而来,却不能速战速决,因粮草被烧而大败。所以,真正打败袁绍的是他自身。

在袁绍集团自身原因没有根除的情况下,即便他凭借暂时的优势在官渡打败曹操也很难彻底消灭曹操集团。曹操集团是以家族宗族为核心经过长期斗争而形成的,历史上曾多次遭受重大打击,始终溃而不散,屡败屡战。即使官渡之战袁绍赢了,曹操集团也会继续转入内线作战,袁绍在客场作战,后勤保障越来越难,内部予盾会迅速激化,一路打下去,总会遇到第二个官渡,袁绍集团的胜算不大。事实上,袁绍虽然在官渡失败了,但仍有四州之地,主力仍在,曹操也是苦战数年才最终击败袁家军的,在这期间袁绍死了,他的几个孩子互相攻击,甚至不惜联合曹操,同室操戈,这才是袁氏最终失败的原因。如果政治上失败了,暂时军事胜利也是无济于事,反之,政治上没有问题,暂时的军事失利也最终会克服。就像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几乎丢掉了所有的城市,大踏步后退,最终还是笑到最后,蒋介石到台湾总结失败的教训,没有一条是军事原因。

再退一步,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打败曹操后经过努力统一了北方,无非是又一个曹操,曹操南下失利的因素在袁绍这儿是同样的,而且会更严重。按三国的说法是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损失惨重退回北方,才初步形成了三分天下。赤壁之战在正史上争议很大,是否存在所谓火烧连营一直未有定论,但曹操主力未在此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应该是事实,华容道是小说家言是肯定的。曹操之所以退兵还是因为存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历史上南下统一的前提是北方对南方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当时并不存在这种优势,经过东汉未年的多年杀戳,整个北方千里无鸡鸣,不经过休养生息根本无力南下发起统一之战,三国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曹操搞不定,换了袁绍也不行。

官渡之战,若袁绍轻而易举击败了曹操,三足鼎立是否仍旧会存在?

会出现,但出现的国家可能不止三个。

一、袁绍是外强中干之人,控住不大局。

袁绍是庶子,但从小就喜欢学战国时期的“君子”,即注重形式。有谋士拜访,他盛宴款待但拒收建议;有能人自荐,他热情招呼但拒不任用;有战事吃紧,但他依旧带着文玩字画于军旅途中。因为他品貌端正,行事“君子”,这种伪装让他很得人心,即想要投靠他的人数不胜数,但只要相处久了就会知道他就是一个小气、自私、无才的草包。

袁绍率领大部队与曹操在官渡一战,本来都快要迎接胜利了,但袁绍偏偏将身边的谋士逼走,最终被曹操拿捏住弱点。即使袁绍能在官渡取胜,但人心也被磨灭殆尽,即周围可能再无能人才子为其出谋划策,一个没了谋士的大将,就像没了翅膀的雀鸟,还能再蹦跶几天,最后还不是被另一个“曹操”给灭了。

二、群雄逐鹿中原的气焰更为强烈。

看着没有才能的袁绍都能收获大量的土地和军队,那些有才之士能甘心吗?凡是有点兵力和作战才华的将领都会带着侥幸心理去骚扰袁绍,从偌大的领土上划一块属于自己的势力。这挣强的人多了,土地分得的就少,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领土,自然会出现更多打着正义旗号的乱七八糟的政权,割据混战程度不亚于秦亡前的七国混战。

三、新春秋战国时代即将来临。

春秋战国之所以经历的时间很长,很大原因是政权太多,不好收拾。三国时代恐成多国时代,是战国的又一次轮回。司马懿没有秦始皇一般的雄才大略、气度格局,晋朝的根基恐怕难以打下,即多国时代将持续更久,其实不利于华夏文明的流传。

【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史实】

官渡之战,若袁绍轻而易举击败了曹操,三足鼎立是否仍旧会存在?

假设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我们做如下分析。

第一,做形势分析。还在三国的舞台上留存的势力有袁绍、马腾、孙权、刘表、刘璋、张鲁、刘备(暂时依附在袁绍处)。刘表、刘璋、张鲁有地盘、有人才,但是胸无大志,早晚必会被灭,不足为虑。袁绍、马腾、孙权有志向,有地盘,有人才,有很大机会逐鹿天下。刘备有志向和少许人才,但是没有地盘,想要在天下竞争着实有点困难。我们重点分析袁绍、马腾、孙权、刘备等人。

第二,对袁绍进行推演。袁绍干掉曹操之后,他一定会进取中原,并且有实力占领中原。占领中原后,有两个人物是不确定因素需要考虑,就是汉天子刘协和皇叔刘备。

针对刘协,袁绍有三种处理办法。第一,取而代之。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袁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有名号、有实力,有地盘,有人才,即是其他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进攻袁绍都不一定能赚到便宜,可谓是一家独大。劣势就是再进取天下就会变得更困难了,所以这种方法不是明智的选择。第二,尊天子以令天下。和管仲一样,臣服汉天子刘协,但是这有违袁绍的意愿,袁绍肯定不采纳。第三,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见识过曹操的做法,而且非常有利于袁绍统一天下,袁绍最大的可能就是效仿曹操,所以袁绍会采取第三种办法。

针对刘备,有以下三方面推演。第一,圈养刘备。赏给刘备一些宅子土地,让其养尊处优,驱使用关羽、张飞为其效力。这是袁绍最想要的结果,但不是刘备最想要,在刘备没有抓住机会之前,他只能委屈求全。第二,杀了刘备三人。袁绍吸收了曹操的人才后,武将、文臣必会大量增加。刘备寄宿篱下必回忍辱负重,刘备是不会给袁绍杀他的借口的,如果杀,袁绍会随便找个借口杀了,但是袁绍还想用刘备三人。袁绍有时糊涂,有时明智,所以袁绍有可能杀了刘关张。刘备三人恐怕是不愿意被杀的。第三,使用刘备三人。袁绍认为关羽张飞是万人敌,比颜良文丑厉害,二虎比二鹿,如果我是袁绍我也愿意使用关羽张飞,袁绍驱使刘关张攻伐天下。这是袁绍愿意的,也是刘备愿意的。因为刘备就可借此机会摆脱袁绍。

综上分析,选择权在袁绍,刘关张只能被动接受,如果袁绍选择方案一和方案二,则天下就没有刘关张的事了。如果袁绍选择方案三,刘关张就有机会驰骋天下。

第三,袁绍占领中原后,会优先选择进攻荆州。如果是派遣刘备三人,那可以按照三国演义的进程推演,也就是袁、孙、刘三足鼎立。如果刘备三人被杀,那能鼎立三足的只有袁、孙、马。刘表仙逝,荆州投降于袁绍,袁绍就占据了绝对优势。孙权想生存下去必须与马腾联盟。

第四,袁、孙、马三者鼎立推演。孙和马即是联盟,也不占优势,孙权占据水利、有人才,马腾处于西北,有地利优势,但是人才武多文少。袁绍各方面都有优势,就是水军也不会比孙权差,因为刚刚吸收了荆州水师。此时若想孙权和马腾能够抵抗袁绍,只能寄托于袁绍脑子犯浑了。而有幸的是,袁绍犯浑的几率比曹操大,单到底能不能形成袁孙马三足鼎立,还真不确定。

最后总结一下,能形成三足鼎立的方案有两种,袁孙刘和袁孙马。至于成不成那就看天意了。

我是亮子,一个三国迷,有兴趣就关注我,会有精彩的回答。

官渡之战,若袁绍轻而易举击败了曹操,三足鼎立是否仍旧会存在?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所谓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赤壁之战开始到蜀、吴两国先后被灭,天下一统,从始至终一直是吴、蜀联手对抗北方强大的曹魏。

假设在官渡之战时时袁绍击败曹操,那么将不会再出现强大的曹魏政权。但是曹操绝对是汉末时期的枭雄,就算袁绍在官渡之战击败曹操,以袁绍好大而喜功,看似谨慎实则悠游寡断的性格,再加上其手下重要武将颜良文丑已被曹操设计诛杀,真正能算得上是能征善战的也就大将张郃一人,手下谋士之间多有不和,个人之间勾心斗角。必定不能一口气将曹操赶尽杀绝,会留给曹操有喘气之机。

一旦曹操被袁绍打败,袁绍必然会取代曹操独占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短时间内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

曹操在战败后必然无法在北方中原地带与袁绍抗衡,以曹操的决断自然而然的会重走刘备立国的道路,联手东吴来一次孙、曹抗袁。以曹操的雄才大志都在赤壁吃瘪,何况志大才疏的袁绍。

之后曹操亦会效仿刘备占领蜀地,以曹操的名望实力,荆楚,蜀两地士族必定拱手相迎,曹操彻底占据蜀地后,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三国鼎立了,到那时天下最后的归属就不好说了。

而这一变化最大的损失方也就是我们得大汉皇叔刘备刘玄德了,刘备将再不会有机会立国蜀汉,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再次入赘东吴,看看有没有机会取而代之了。

官渡之战,若袁绍轻而易举击败了曹操,三足鼎立是否仍旧会存在?

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袁绍的兵马属地数倍于曹操,这也是曹操的生死之战,如果他败了,袁绍绝对会趁胜追击,彻底击败曹操,在当时,各方诸侯都是只顾着自保,这就给了袁绍大统一的机会,逐步击破,就不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了,中国的历史就注定会被改写,可惜袁绍这人能力一般,拥有这样绝对的优势却把战打成这样,给了曹操机会,最后自己被完全消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