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文化高于李卫, 雍正在处置弘时的时候, 为何要询问李卫?
题干提问的方式,依据应该是按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情节,而不是真是的历史。不过笔者非常喜欢《雍正王朝》,所以就按电视剧的情节,回答这个问题。
要按学问来说,用“高于”这个词形容张廷玉与李卫的差别,太有辱斯文,俩人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文盲,怎么比?雍正咨询的问题不是经史子集,而是如何处置弘时,弘时那可是雍正的亲儿子,这问题教授未必就有优势了,甚至说,张廷玉未必有被请教的资格。
李卫为什么可以被咨询这个问题?李卫不一样,他是雍正皇帝的“亲人”,家事,当然问自家人,况且这是一件不能公开的家丑。
李卫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电视剧中李卫的出身,跟历史有出入,历史上的李卫是富商之家,他自己没怎么读过书,官是捐来的。在雍正登基前,李卫跟雍正帝就有一定交往。
《雍正王朝》中,李卫是从小就在雍王府长大的奴才,因为办事机灵,为人忠诚,深得雍正的信任。
正因为如此,雍正经常会交给他一些难办的事,甚至很隐晦的事。因而,李卫其实掌握了不少王府的私密。一般情况下,这种人很难善终,比如剧中的同伴高福,就因一步不慎丢了性命。李卫既能把事情办好,还能宠信不衰,那就不是简单的信任了,而是主仆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基础。
李卫没有文化,这是他的缺点,恰恰又成了他的优势。雍正皇帝能一眼看透李卫内心的清纯,这种清纯让他放心,让他亲切。李卫对雍正的忠心,表达得也非常贴切,不做作,也毫不隐晦,直来直去,率真!
更难能可贵的是,目不识丁的李卫还是个可造之材,他能按照主子的意图,把自己改造成为主子冲锋陷阵的钢刀。
这样的李卫,雍正对他不但倚重,且视其为亲人。这在雍正所有心腹中,无人能代替。比如年羹尧,雍正对他很倚重,视之为国之栋梁,但绝不是亲人,可以议国事,不可谈家务。
其实张廷玉也一样,雍正朝离不开张廷玉,但要谈个人私交,那是不存在的,他们之间有君臣这条鸿沟,双方只能隔岸交往。
为何要处置弘时那么要处置弘时这件事,是一件什么样的家事呢?隐私,家庭隐私,或者说家庭丑闻,弘时为了夺位,投靠八阿哥,并行刺弘历。
这件事性质很严重,既是家事有事国事,当然,也是雍正皇帝说不出口的家丑。雍正的难,就难在不能像对待外人那样秉公处理,弘时再混蛋,也是他的亲儿子;不处理,弘时就是个祸害,早晚会出手伤人。
这样的事也不能拿到朝堂上去议论,更不能交给司法机构审理,皇家骨肉相残,传出去无疑会让天下人,对皇室的神圣大倒胃口。尤其是,雍正刚刚用最极端的手段,处置了亲兄弟,惹得天下人对他说三道四,亲儿子的事情再爆出来,无论雍正怎么处理,都逃不出舆论的压力。
所以,雍正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他内心的孤寂无可述说,李卫是他唯一可倾诉的对象。作为家里人,李卫对弘时弘历兄弟相残的事门儿清,不必讳言。事实上,当雍正得知弘时加害弘历时,他派出,执行对弘历保护工作的就是李卫,连军方都没敢调用。
李卫的答案不过,李卫的答复等于没有答复,他说:换做任何一件事,奴才都可以替主子办,唯有这件事......
雍正明白了,他没有怪李卫。其实他也明白,这件事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他的忙,也不敢帮他的忙。恐怕雍正说这话,也就是内心发泄一下,也没有真的期望,李卫可以帮他拿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李卫的婉拒,其实就是他的聪慧,也是他能被雍正视为亲人的法宝。自古疏不间亲,李卫明白,他无论有多受宠信,本质上他和雍正是主仆关系,弘时再怎么让雍正失望,他们都是血脉相同的父子,这个主意必须皇帝自己拿,谁参与谁找死。
连李卫都不敢参与建议的家事,张廷玉又怎么可能参与,雍正既不会去主动咨询张廷玉,张廷玉也不可能给雍正任何建议,这一点,雍正很清楚。
张廷玉文化高于李卫, 雍正在处置弘时的时候, 为何要询问李卫?
康熙在世的时候,皇子们争相夺嫡,搅得康熙焦头乱额,很多时候,康熙都和张廷玉交心谈心,问取意见。康熙驾崩之后,雍正即位,张廷玉还是得以重用,雍正对张廷玉的恩遇不比康熙逊色,张廷玉可谓两朝忠臣,朝廷柱石。
当弘时的问题逐步浮出水面的时候,雍正也开始焦头乱额了,作为父亲,雍正对弘时的行为一忍再忍,心疼藏于内心,很多事情都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作为皇帝,他又不能看见弘时越走越远,为内心既定的江山继承人设置重重阻碍,让新政功亏一篑。先后有三个人对弘时的行为有个基本的态度。一个是雍正最好的兄弟怡亲王允详,临死之际说:我总觉得,弘时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一个是弘历,尽显宽容姿态,实则早于图里琛形成勾连,时刻关注雍正的态度,弘历所为,是要用雍正之手将弘时处决掉。第三个就是两江总督李卫,这个从雍王府出身的家奴,官做得够大,也是忠心不二,对雍正饮水思源百恩图报,他一句只怪先帝太宽容,给主子留下了多少难题,将弘时彻底送下地狱。
处置弘时,可以选择永远圈禁,也可以选择贬为庶人,怎么处置,其实都还是雍正说了算。而对于处理这类家事国事很混合的事,张廷玉在康熙时代就显露出他高超的处事技巧和手段,这一点,远比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李卫要高明得多,可雍正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张廷玉的意见呢?当然,张廷玉是不会自惹麻烦主动去管这样的事的。
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一来弘时的行为触犯了国法家规,到刺杀弘历的时候,已经属于那种家法难治,国法难容的皇子了。最恼火的就是这样的人,要治他,他是皇子贝勒,有特权,不治他,又会犯下大祸。张廷玉是大清朝的高级打工仔,皇子夺嫡说到底是皇室内讧,是皇家的家事,雍正不像康熙那么宽仁,愿意随时听取意见。在雍正眼里,这就是一件家事,既然是家事,就得自己拿主意处理,如果让朝廷的重臣参与进来,搞得家国不分,搞得不好,就会牵连无辜,弄到派系意见不同,相互借此攻伐,形成朋党,就更不好处理了。康熙时代九子夺嫡派系林立就是因为家国不分产生的。雍正必须吸取教训,不让朝廷大臣参与进来,这是做得很对的。那么为什么允详和李卫就可以发言呢?允详不说,因为他既是朝廷的重臣,还是皇室成员,和雍正是一家人,当然可以发言。那么李卫呢?
李卫是胤禛在江南赈灾的时候收留的流浪儿,在雍正的栽培下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是雍王府的嫡系。长期以来,李卫凭着他的忠诚、能干做出了一般人没做出的成绩,抛开历史,雍正实则已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和亲人看待,包括李卫的老婆小翠儿,雍正也是时刻问候关心,这样的关系,早已突破了君臣的限制,而包含有父子之情。所以,雍正会问他。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雍正问李卫,并非是最后的决策。对于如何处置弘时,其实在雍正的心里早有计划,只是因为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让雍正纠结不已,问李卫,实则是雍正在寻找最后的“稻草”,以缓解内心的矛盾。
二来弘时与张廷玉实际上是有瓜葛的。因为科场舞弊案,弘时是泄露考题的罪魁祸首,然后又是夹带,张廷璐身为张廷玉的弟弟,最后被弘时出卖,被老八出卖,西市问斩。雍正对此不是不知道,这在他杀弘时的时候就说明了。而作为老油条张廷玉,对这件事是不是知道呢?很显然,张廷玉是知道的,但是正因为涉及弘时,张廷玉只得忍住心中的愤懑,眼看着张廷璐被杀。对此,雍正不是没有感觉,如果就此去问张廷玉的意见,雍正如何面对,张廷玉又如何面对,都是问题。所以,雍正是不会去问张廷玉意见的。张廷玉文化高于李卫, 雍正在处置弘时的时候, 为何要询问李卫?
第215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雍正在杀年羹尧的时候,已经问了张廷玉了,现在要换个人问呗。杀奴才年羹尧找大臣张廷玉问,赐死儿子弘时问心腹奴才李卫,不得不说雍正的帝王心术还真是高明!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雍正赐死弘时之前,曾经问过李卫的意见,这点恐怕很多朋友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雍正赐死儿子还要问人呢,偏偏还是问李卫,让人有些费解。
其实跳开权谋之术的分析,以电视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隐性铺垫,铺垫出雍正为了新政,为了江山社稷,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弘时。李卫是知道这个事件过程的人,所以电视剧的安排是让雍正问这个知情者的意见,突出雍正内心的纠结,再突出雍正这个人其实还是还有人性的,不过为了新政为了江山社稷,只得狠心赐死儿子,不得不说电视剧在铺垫剧情上面,还真是环环相扣,使一切都显得很合理。
以权谋之术来说,雍正为什么问李卫呢,而不是问张廷玉呢。毕竟张廷玉可是一个老成谋国式的人物,经验上要比李卫这个后起之秀强太多了。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雍正的套路是什么呢,很多已经决定的事情,总是喜欢象征性问一下属下,以显示自己的无奈。比如说赐死年羹尧,雍正问的是张廷玉,赐死弘时,雍正问的是李卫,给人一种他是迫于无奈才杀功臣才杀儿子的感觉,还真是使人不得不服。
而且雍正问人也有套路,他问人的目的,不是在于让别人帮他做决定,最多让人出点建议,其实自己心里早就有数了。只不过问人可以突出自己的无奈,显示自己并不是那种生性薄凉之人。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当然不会是每次都问一个人的,是分开问的。而且经常问一个人,人家会这么想你呢,你可高高在上的皇帝。
所以雍正是像年羹尧这种国事,问大臣张廷玉。像儿子弘时这种家事问心腹奴才李卫。是分情况问人,不同的事情问不同的人。
像弘时这种事情,他问张廷玉,恐怕也问不出来什么结果的。
因为张廷玉是汉臣,他能一直被康熙和雍正所重用,不只是办事效率很高,还能猜透皇帝的心思,但更会保全自己。
汉臣的身份,在当时很敏感,属于是外人。在剧中可谓是处处有体现,比如说八王议政时,老九骂汉臣王文昭是满人的一条狗,还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丝毫不顾忌其他汉臣。
还有雍正登基以后,实施新政过程中,要求旗人耕地时,问道老八、隆科多、马齐、张廷玉四位军机处大臣意见,老八和隆科多是明确拿着先帝康熙定下的制度来反对雍正,马齐身为旗人,也是不赞同。注意当时雍正问完老八问张廷玉,张廷玉就没有开口说话,雍正就问隆科多和马齐,等到这三个人都反对时,雍正只能抱着最后的希望再问张廷玉,希望张廷玉会替他说话,结果张廷玉说了一句“回皇上臣是汉臣,这件事还请皇上,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气的雍正骂道“巧言令色”。
张廷玉在旗人这种事情,明白自己汉臣,宁愿不支持雍正,宁愿挨骂,都不敢发表意见。由此可见,汉臣地位之低,可见张廷玉的小心翼翼,旗人的事情,张廷玉都不敢表态,更不用说皇帝家事上,你指望张廷玉给你说什么?
而且张廷玉这个人自保能力很恐怖的,不只是可以猜透皇帝的心思,更可以不着痕迹的尽量保全自己,使自己达到可以按着皇帝心思办事,又可以尽量置身事外的。
像康熙时期的刑部冤案,老八夜审太子一党的肖国兴,写下不利于太子胤礽的供词,连夜送给康熙。康熙是怎么做的呢,是找张廷玉谈心,先是叫太医为张廷玉的病重的儿子看病。又说道教育儿子的各种不容易,一时之间感慨万千,然后再让张廷玉去看那份奏折,并且说道“这是八阿哥连夜递上来的”。
张廷玉听康熙这么一说,就知道康熙的心思了,知道康熙对于亲情的重视,又清楚老八肯定做手脚了,康熙不想追查太子。所以张廷玉开始了神反应,直接烧了奏折,说道“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意思是我替你把奏折烧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了,而且奏折这个证据没了,我也说我不知道,你就放心吧。
这样一来,张廷玉既做到了康熙心上。烧奏折的事情也不至于传出去,免得对太子不利的老八因此恨上自己,避免了卷入夺嫡之争,很高明的。
还有雍正赐死年羹尧之时,问道张廷玉“你实话同朕说,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皇上叫你说心里话,大家看看张廷玉怎么说的呢。
张廷玉是这样回道的“回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皇上现在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累计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是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人家叫你说点心里话,你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还真是滴水不漏。
张廷玉接下来才说道自己个人意见,说道“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意思是年羹尧一日不死,一日就会玷污皇上你的圣名了,从这个角度下手,简直是刁钻,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注意了,张廷玉是借着李绂奏折上的话说的,这是尽量将自己置身事外。
以张廷玉因为汉臣身份,这种既尽量按皇帝心思办事,又尽量置身事外,小心翼翼保全自己的做法来看,指望他在雍正的这种家事上发表看法,恐怕你就是杀了他,他也不敢说话。
而且雍正是皇帝,不可能什么事都问张廷玉的。赐死年羹尧问了张廷玉,赐死弘时再问张廷玉,岂不是显得自己优柔寡断,太无能了。
最关键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李卫是知情者,事件参与者,当时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是雍正派李卫救的弘历,李卫也清楚是弘时要杀李卫。而张廷玉可是什么都不知道,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雍正总不可能再叫不知情的张廷玉过来,说一下来龙去脉,再问他该怎么办吧。
所以雍正问李卫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是知情者。而且从亲近上面来说,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奴才,能从小乞丐做到两江总督,再看看同为奴才的高福和年羹尧等人,都一一赐死,也就是李卫的官越做越大,足以可见雍正对他的重视和信任,甚至把他当亲人一般看待。
李卫这个人机灵更重要的很忠诚,要说他能达到两江总督的高度,雍正对他的调教是一方面,邬先生对于李卫的教导也是很重要,如果非要说谁是邬先生的徒弟,那么非李卫莫属。
李卫是与邬先生同年进入老四府上的,可谓是多年的交情了,像当年高福被赐死,外放的李卫在高福住的屋子里伤心,邬先生马上把李卫叫出来,其实也算救了李卫一命,因为老四先让李卫去枫晚亭找邬先生,李卫却去了高福那里伤心,要老四知道了,指不定还要以为李卫是对他赐死高福有意见,所以邬先生是救了李卫一次,并且教导李卫要好自为之,珍惜现在的顶戴官职。
邬先生半隐以后,在李卫处当幕僚,更是教导了李卫不少。
在邬先生的教导之下,李卫也是深得真传。所以当雍正问起这个敏感问题时,李卫的表现可谓是满分。
只见李卫护送宝亲王弘历回京以后,夜晚见到雍正时,好久不见的君臣二人感慨了一番,李卫哭着说道雍正又瘦了,雍正说道“你看,朕的手又湿又凉,你说的不错呀,联真是大不如前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朕这心里急呀”。雍正这番话难得的说了一个事实,身为一个帝王,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朝局,更何况是身体状况如何,他当着李卫面承认自己身体不行,又说到还有这么多事没做心里急的,其实隐晦的向李卫说他也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
做好铺垫以后,雍正问道“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也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呢”?意思是我时日无多了,这种自相残杀的事情,我这个做父亲的到底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家事,李卫没法说,所以选择了明哲保身,说道“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说”。
雍正一听,知道李卫不敢发表意见,说道“朕知道,朕不该问你呀,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雍正接着说道“来朕给你看样东西”。将曾静策反岳钟琪的信给了李卫看。
李卫看完疑问的说道“主子这信里说的是谁呀,又害父害母杀兄杀弟的,还贪财好色”?
雍正说道“不知道吧这个人说的就是朕”。
李卫疑惑而生气的说道“怎么会,哪条疯狗敢这样辱骂主子”?不得不说,不论李卫是不是真心的,最起码面子上喜怒哀乐是表现的很完美。
雍正接着说道“这个人叫曾静,是湖南的一个老生员,他写这封信给岳钟琪叫他起兵谋反”。
李卫问道“人呢在哪儿”?
雍正回道“押解到京里来了”。
李卫有些狠厉的说道“您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
雍正开始诉苦起来,说道“其实说朕坏话的,又岂止这个曾静呢,那些被朕新政断了财路剥了特权的人,又有几个不恨朕,有几个不说朕的坏话,可朕也没想到啊,他们居然把朕编排得如此不堪,除了说朕谋杀先帝逼死母后,还说朕每天都喝得酒醉醺醺,每天晚上要翻几次牌子。更有编得出奇的,说朕的待卫是什么血滴子队,图里琛带着这个队,想杀哪个大臣使个眼色,夜里就派人去杀了”。
李卫大怒说道“放屁”。
雍正继续诉苦道“可恨的是,大理寺和刑部都不愿审理这个案子,他们上折子说,如此悖逆之言,非臣下所敢,其实他们心里,何尝不是幸灾乐祸”。
李卫说道“主子您把这个案子交给奴才,奴才有法子叫这帮疯狗知道厉害”。
雍正说道“你审不了啊,因为散布朕这些谣言的,其实啊,就是朕的那些弟弟”。
李卫惊讶的说道“是八爷他们”?
雍正说道“没错,许多谣言都是阿其那塞思黑,那些发配到云贵的门人们沿途散布的,朕已有旨意,朕决定亲自审理曾静,他们想看朕的笑话,朕没有笑话让他们看,朕要让天下人都看一看到底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雍正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说出了老八他们祸害无穷,给自己造成了如此之大阻扰的意思,让不敢发表意见的李卫看看,看看夺嫡的遗害太大了。
李卫一惊,也明白了雍正的意思。但李卫还不能直说,毕竟是邬先生教导过的人,李卫换了一种说法,站起身来,弯腰说道“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意思是我明白您老人家的意思,您看看先帝就是因为太好了,把难题留过下一代了,您自己想想吧。
雍正一听,李卫说的有理,马上顺着杆子往下爬,说道“你说的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呐”。就这样雍正本来就下定决心杀死弘时,成为了李卫劝说,使人不认为自己是生性薄凉,而且为赐死弘时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君臣二人的谈话也使弘时的命运被决定,次日弘时被赐死。到了雍正驾崩,弘历顺利继位,没有诸如他父亲雍正因为夺嫡的各种烦恼。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15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张廷玉文化高于李卫, 雍正在处置弘时的时候, 为何要询问李卫?
说话,历来都是一门艺术。幼稚的人说话才会口无遮拦,成熟的人说话讲究分寸、场合、对象等因素。庙堂之上,说话的艺术尤为重要。《雍正王朝》中,雍正心中的李卫和张廷玉,份量、价值、关系不一样,所以雍正说话时会区别对待。
张廷玉同雍正的关系在康熙年间,张廷玉是康熙的心腹重臣,康熙在许多问题上都会与他单独商议,比如涉及夺嫡的“刑部冤案”以及“二废太子”。
那时候的张廷玉,与胤禛的交集不多。即使传位当天夜里,张廷玉也只是秉公办事,还谈不上与雍正一条心。
雍正刚上位,张廷玉在立场上,其实算是中立。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朝廷的很多弊端以及雍正的失误,张廷玉都是看破不说破,比如铸造新钱,六品的孙嘉诚都明白当中的“猫腻”,张廷玉身为上书房首辅,可能不知道吗?
再比如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张廷玉当时诧异的表情已经告诉观众,那事情不靠谱。
眼看皇帝穿“新衣”,张廷玉却在一旁装聋作哑。如果他那个时候是雍正的人,也不会看着老板走歪路而不动于衷。
直到“科场舞弊案”爆发,张廷璐被问斩,他才彻底踏上雍正的船,成了其手足。“八爷逼宫”时,张廷玉丝毫不畏惧胤禩等人,据理力争,给予雍正很大支持。
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更像是职业经理人与新老板的关系,两人会相互试探、相互了解,然后形成同盟关系,交流上以工作为主,较少牵扯到家事。
就工作而言,弘时是皇子,皇子的问题,已经超越张廷玉的管辖范围了。
关于“如何处置弘时”的问题,说到底也是雍正的家事,而张廷玉只是同事,还没熟到拉家常的程度。
况且两人合作有一段时间了,雍正肯定能够看出张廷玉谨慎的特点,知道问了也会是“含糊其辞”的回复。
李卫与雍正的关系李卫原本是扬州街头的叫花子,受到雍正赏识,成了府邸的奴才。
李卫很早就展现出头脑灵光的一面,坎儿办不成的事,他却能搞定;
- 因工作能力出色,被外派到四川监视年羹尧,也因此躲过了“秘密清理”;
- 回京城办事,看到胤禛比看到亲爸爸还亲,表忠心比表白还坚决;
- 知道有人夹带考生,立刻带人查考场;
- 帮助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与地方官僚斗智斗勇……
李卫这辈子说到底,其实就干了一件事,绝对忠心雍正。也正是在雍正的调教下,李卫由一个叫花子进化为封疆大吏。
雍正当皇帝后,每次看到李卫时,一点也不见外,吃饭也在一起吃,甚至还帮他隐瞒“花边新闻”。
在李卫眼里,雍正如同自己的“干爸爸”;在雍正心里,李卫如同自己的“干儿子”。两个人亲同父子,就像是一家人。
许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雍正都能交给李卫做,许多不能对别人说的话也能同他说。
此外,弘时是如何刺杀弘历的,李卫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他的意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对如何处理弘时的问题,雍正只能关起门来,与自己的“干儿子”李卫讨论,决不能让同事张廷玉知道。
张廷玉文化高于李卫, 雍正在处置弘时的时候, 为何要询问李卫?
李卫是雍正府里出来的奴才,对雍正那是一万个忠心耿耿。而张廷玉,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打工仔。李卫可以把雍正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而张廷玉却不能。所以,张廷玉和李卫对比,李卫和雍正关系走的最近!
我们来举两个个例子,看看李卫对雍正有多忠心。
第一件事,李卫“越权”查封恩科考场!恩科取士时,副主考李绂发现试题泄露。主考官张廷璐觉得此事不好查,不同意李绂终止考试的建议。李绂马上去找老主子三爷帮忙,结果,三爷说自己无能为力。但是,三爷让李绂找李卫,说李卫敢接这个案子。果然,李绂找到李卫后,李卫真就敢带兵查封考场!
要知道,恩科取士可是大事,没有圣旨就私自扰乱考场,可是死罪。而且,李卫当时官职是江苏巡抚,也不是“学政”一类的官员,根本轮不上他管这件事。可是,李卫就是有这个胆子管了。他就看不惯下面人欺瞒雍正。
李卫怼主考官张廷璐的时候说:
“小爷我十一岁就跟着皇上,现任江苏巡抚李卫!”虽然,张廷璐是张廷玉的亲弟弟,本次恩科主考官,但是依然被怼的哑口无言。
第二件事,李卫进刑部大牢殴打曾静!曾静等人不仅在外面谣传雍正夺位不正,是杀父继位。而且,还到岳钟琪大营中游说岳钟琪谋逆!不过,雍正虽然将他关进了大牢,却下旨不让任何人对曾静用刑。雍正的意思是要用“仁义”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李卫知道曾静这个人干的事以后,气坏了,撸起袖子就要到大牢里揍曾静。此时,张廷玉等大臣不同意李卫的做法,劝阻李卫不要去。可是,李卫没听他们的。李卫觉得,你们这些大臣都是“打工仔”,不把皇帝当“父母”。李卫就不行了,他这条狗命都是主子的,谁敢对他主子不敬,非拔了那些人的皮不可。
于是,李卫闯进大牢,将自己反锁进去,对着曾静就是一顿猛揍。李卫就是要给主子出气!
而此时,刑部大牢里面的官员却是看乐子的心态,有说有笑。在这些官员心里,就不恨曾静这样的人!而张廷玉考虑的多,怕李卫打曾静影响不好,赶紧告诉了雍正。其实,张廷玉多虑了,有李卫这样忠心护主的奴才,雍正那是美到心坎里了!而其他人知道雍正有这样护主的奴才,也会觉得雍正有魅力。同时,心存忠义的人,也会敬佩李卫敢为主子出头!
也是因此,雍正来了以后,只是把李卫罚奉一年。要知道,巡抚一年俸禄才155两银子,跟本没多少,不指望着俸禄活。巡抚的主要收入是“养廉银”,江苏巡抚一年能拿一万三千两"养廉银"!而且,雍正根本不追究他抗旨(不准打曾静的旨意)的事,之说李卫是“不顾官体”(不注意形象)!所以,雍正对李卫的处罚只是做做样子!
而对于那些在现场看乐子的官员,却处罚非常重,要革职!雍正说他们:
“身为刑部大臣,对这样的无君无父之人,竟然没有半分愤慨之心!居然围观取乐!”弘历也骂这些官员:
大清国怎么养了你们这批忘恩负义,麻木不仁的东西!俗话说得好,咱们养只狗还希望它在自己有事的时候,能替自己吼两声,替自己出出气,更别说雍正培养一个奴才了。李卫这一顿揍,肯定让雍正非常开心,没白疼李卫这个奴才,没白培养李卫这个奴才。
试问,张廷玉这个打工仔能这么不计后果的忠心护主吗?而且,弘时的事,真是雍正自己的家事。家事就要家里人自己商量,不能外扬。而李卫,就是雍正“家里的”。所以,雍正会找李卫商量此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张廷玉文化高于李卫, 雍正在处置弘时的时候, 为何要询问李卫?
在《雍正王朝》里,弘时的争储不择手段,突破雍正底线的事实,开始逐步暴露并被雍正掌握的时候,雍正对于如何处置弘时是难以委决的。也实在难以主动跟旁人开口提及此事的,但唯独主动问了李卫意见。
那么雍正为何会征询李卫的意见?实际上雍正的初衷并非征询李卫意见,而是另有其人。这个另有其人不是别人,而是邬思道。大家就纳闷了,邬思道早就跑了,问李卫怎么就成了问邬思道?
虽然邬思道离开了雍正,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雍正的每一个关键决策点上,都有邬思道的身影。
在雍正即位之初的“山西藩库造假案”中,正是邬思道及时发现了猫腻,帮田文镜点出了问题所在,使得雍正没有在急于求成的道路上继续走错。
在西北平叛“抚远大将军”的人选上,借李卫的口,十三爷胤祥是合适人选,但主子现在离不开他,“现成的人选”年羹尧便走马上任了。
年羹尧所谓“灯下黑”无法找到叛军与之决战,也是邬思道压粮,去挑破战机,结果大胜。
而在年羹尧的结局上,也是李卫说,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这个奴才迟早闯出天大的祸事来。
当初雍正微服私访到河南,目的就是希望当面得到邬思道对年羹尧的处理给个“建议”的。然而邬思道算到了,却故意跑了。
刺杀弘历的人是谁?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还能有谁?但是雍正还是拿这句故意问李卫,一来李卫的确比较贴心,自己拿他与别个不同。二来主要的是希望从李卫的嘴里,得到邬思道此前对此局面有没有做过什么判断,有什么建议。
然而一问出口,雍正就有些后悔了。这种事情,邬思道怎么会和李卫说呢?说了李卫又怎么敢回答呢?
李卫要是说邬先生说怎么怎么解决,那样一来,你和邬思道有联系,却不上报,还私下议论立储之事想干啥?
所以说“朕知道,朕不该问你,你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但是意外发生了,李卫的回答堪称完美。表面看起来,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什么都说了,不但说了,还替雍正做了决定。李卫可谓得到了邬思道的真传了。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他们使坏、使绊子,还要加封他们亲王贝勒,这不是,到您这里麻烦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雍正豁然开朗,一语定乾坤。那就是不能把麻烦留给弘历。那么弘时的命运就定格了。
而在这件事情上, 即便是胤祥这样关系非常深厚的,予以无限信任的角色,雍正也没有主动打来话匣。反而是胤祥临终前将自己的担忧诉说给雍正,令雍正大为感动。 而即便是胤祥很雍正说这话的时候,这话也只是说三分留七分。“现在看来弘昼是暂时是没有这个想法的。”每一句话看似说别人,实际矛头都是指向弘时有意争储。
但是对于如何处理,胤祥并没有提出具体解决方案。这个难题他也无法给出答案。所以雍正这事实际上是憋在心里,无法与他人诉说,也明白这事没有人能替自己当白手套。
胤祥都如此,何况张廷玉呢?这事没法与张廷玉商量,因为不会有结果。当年深夜,胤禩秘奏肖国兴供词。康熙深夜叹息无眠,于是踱步到内阁值班张廷玉处。旁敲侧击地拿关心对方儿子说事,以希望张廷玉能够以父亲的角度来考虑他的处境。
张廷玉的儿子有病尚且可以用药来医治,而自己的儿子怕是已经无药可医了。 而有国器之称的张廷玉则很快明白康熙是在指的“九子夺嫡”。而当康熙将胤禩的秘奏递给张廷玉,张廷玉只打眼看了几个字,就明白这是胤禩要倒胤礽的灶。这事情无论是何结果,最终伤痛的都是作为父亲的康熙。
所以他烧了秘奏,说自己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份奏折。康熙一开始惊讶,说你竟然敢烧奏折,但是很快就明白了张廷玉的用意,烧奏折就是他对这件事情的表态。
于是康熙就坡下驴,立马妥善安排,让图理琛连夜押送肖国兴去盛京。后来张廷玉实际上代表了原著中的方苞,是康熙在立储问题上的嫡系人马。
所以张廷玉这种高级别的自保暗示大法,康熙是能够秒懂的,而雍正则未必了。
而《雍正王朝》到了后期,刻意将张廷玉和马齐描绘老态龙钟,然后淡出剧情。用意很明确,张廷玉不是没本事涉足下一代的夺嫡之争,而他们在剧中只代表上一代的智慧。其实,即便雍正征求张廷玉意见,结果也会和没征求一样。
解读因为他弟弟张廷璐在“恩科舞弊案”中和弘时的瓜葛,实在没必要,因为剧情根本没任何证据显示雍正知道了弘时参与了恩科舞弊案。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