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何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题干有个常识性的错误,郑庄公时期是春秋初期,不是战国。《东周列国志》以郑庄公的事迹为开篇,这么安排是有特定意义的。被孔子斥为“礼败乐崩”的春秋时代,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郑庄公与周平王互换太子为质,让周王室自降档次。
不光如此,郑庄公还挑衅周桓王,引起了周郑之间繻葛之战,周桓王不但战败,还被射伤肩膀。从此王周室威信扫地,郑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郑庄公还被成为春秋小霸。
郑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无事生非,其实他也知道挑战周王室,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实在是郑国“先天营养不良”,它处于四战之地,必须图霸扩张,才能摆脱地缘劣势。要图霸扩张,首先就面临着“道义”缺失,他只能跟周王室“借”,这就是郑庄公屡屡冒犯周天子的原因。
郑国的“先天营养不良”与郑庄公的战略郑国建国比较晚,它的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省北部,处于中原心脏地带。
郑国的南面是强大的楚国,北面是晋国,西面是周王室大本营,东面是宋国,以及卫、曹、陈、蔡四个与郑国规模相当的小国,还有许、郧等诸多“微国”。国土狭小,又处于大国包围之中,注定郑国未来的生存前景不妙。事实上,战国时期,郑国经常被晋楚两国轮番蹂躏,就是这个原因。
郑庄公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眼看出了本国的先天不足,要想让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制于地缘条件的劣势,郑国必须发展。
郑庄公的谋划是,先兼并周边的许、郧等弱小城邦国家,再向东发展,从宋国嘴里夺食。南面楚国和北面的晋国太强大,郑国不敢碰,西面是王室,碰不得,只能向东欺负稍微弱小一点的宋国。
打狼就得借虎威,老虎不愿意春秋不像战国,战国要想打谁,不需要理由,谁胳膊粗直接挽袖子就上,春秋讲“义”,想打谁你得找个理由。郑国想征服宋国,也不能不讲理,郑庄公就想跟周王室“借”。
郑庄公自祖父起,就有双重身份,既是周王室的卿,又是诸侯国的君。郑庄公因为这个身份,干起狐假虎威的事得心应手,他要想征伐谁,就向天下发出“通告”,奉天子之命,征讨不敬之臣。有周天子这只虎,“义”很足,郑庄公随心所欲。
问题是周天子愿意吗?当然不愿意。不过不愿意又能怎样?天下早已经没人把周天子当回事,他除了一块唬人的招牌,什么都没有了,有一个愿意侍奉你的郑国,你还想咋的?借你招牌用用又如何?
郑庄公扮起了武松,狠狠地捶了老虎一顿这就是郑庄公跟周王室的矛盾源头,权威这东西哪能借,老虎被借了威,还叫虎吗?郑庄公利用王室卿士身份,经营自己一亩三分地,周平王很生气,就想以虢公代替郑庄公,郑庄公立刻驱车入朝,逼得周平王发誓不背叛他,还跟他互换太子为人质。
本来周天子是天下之主,郑庄公是臣,君向臣写保证书,还把太子送给对方作人质,这个天子还叫天子吗?
虎威被“借”了,地位也跟郑庄公拉平了,周王室的不满可想而知。周平王死后,在郑国做人质的周桓王登基,他终于憋不住怒火,宣布免除郑庄公的卿士之职。
郑庄公一看,行,跟我玩,操家伙,跟我上。郑庄公带着人马冲进周王室地盘,把王室地里的麦子割得光光!
周桓王气傻了,张口就想吃了郑庄公,他号令陈、蔡、虢、卫四国(其他国家也不听他的),一起兵发郑国,繻葛之战爆发了。
五国联军看着声势浩大,郑庄公用血的教训告诉周桓王,想当老虎,除了会吼,还得有硬实力。五国联军被郑国杀得一败涂地,周桓王肩膀中了一箭,若非郑庄公有意放他一马,早成了郑国人的俘虏。
从此,周王室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这头虎除了一身皮,其他都是假的。以后,虎威谁愿意借就借去吧!
春秋“礼败乐崩”始于郑庄公郑庄公不断催辱周王室,让周天子颜面扫尽,客观上并不是他跟周天子有仇,各诸侯国,就算郑国跟周天子血缘关系最近了。实在是到春秋时期,周王朝历经二百年,各诸侯国血缘关系日益淡薄,兼并成了主题,郑庄公必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他需要借王室的威,行自己的利。
由此导致的周郑不可调和的矛盾,让周王室一次又一次受到侮辱,让整个天下陷入“礼坏乐崩”的境地,其实非郑庄公有心为之,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郑庄公为何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严格来说郑国应该是春秋首霸。要说他为什么第一个挑战周天子,需要从周朝的制度说起。
周朝是分封制国家,武王伐纣之后分封天下诸侯71个,姬性诸侯50多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分封的诸侯需要不定时给周王室进贡,必须服从王室的统一领导;如果不服从管理天子有权派兵攻打诸侯收回分封给诸侯的土地。
这样的制度在周王朝强盛的时期是没有问题的(号令天下),可如果诸侯比周王室强,就好比子公司比总公司赚钱多;子公司的领导在集团话语权不断增强直到超过了总部领导。
郑国敢挑战周天子,分封制是根源,是诸侯挑战天子的前提条件。
周厉王,周幽王的无道让周王朝衰败。没有强大的兵力成为被挑战的根本原因。迁都洛邑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同时又因为分封功臣导致王室的土地只有方圆百里,没有土地哪有粮食,没有粮食哪有强兵,没有强兵如何号令诸侯?
周朝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为了控制诸侯所以规定最大的诸侯能拥有三军,中等诸侯两军,小诸侯一军。而周天子军队编制是六军;相对诸侯拥有绝对优势。可是到了春秋,天子虽然有六军的编制却没有养活六军的粮食。所以才会沦落到后来被诸侯欺负。
郑庄公寤生雄才大略,他父亲掘突是郑国国君也是周王室的卿仕。郑庄公 子承父业继承了父亲的一切职位,也包括王室的卿仕。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之后寤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郑国的内务,很少再管天子家的事。到后来干脆和其他诸侯一样很少给周天子进贡。这就导致了周天子(周平王)对郑庄公的不满,想要换一个听话的人来帮助自己。
郑庄公虽然不想再为王室出力却很需要王室卿仕这个头衔。这个头衔有点像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自己征讨别国的合法凭证。
郑庄公听说了自己要被撤职的事,跑到洛邑和周平王理论;以退为进,威逼利诱的周平王较量了一场;完胜周平王!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他儿子王子狐(之前在郑国做人质,就是郑庄公和周平王较量的结果)还没回到洛邑也挂了;孙子周桓王继位。周桓王继位后决定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这个让两代天子看重的人是否有勇气挑起大梁先不说。寤生听到这个消息可是很生气的。所以派出一对军队到周天下的直属地盘开始吃喝拉撒,吃完一片再吃另一片(如蝗虫)来表达自己对周桓王的不满这件事史称“周郑交恶”。
公元前722年寤生搞定了弟弟的叛乱。 之后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和鲁隐公及齐僖公结成了铁三角。从此郑国如日中天,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不仅国际地位稳固,军事力量也是不断发展。例如: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齐国 请郑国派兵增援;结果大败北戎。
郑国的迅速发展导致与周天子冲突无法避免。
一个雄才大略,一个无法认清现实。导致撕破脸皮。郑国在寤生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事实上的老大。虽然没有像后世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称霸,却有称霸的实力和实际行动。
公元前707年,这时候的郑国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周桓王却不知道哪根经出了问题想彻底把寤生踢出王室。在寤生一忍再忍,可是周桓王更疯狂的下了一道命令“整顿军备,讨伐郑国”(真不知道周桓王还有能力整顿军备)。
结果可想而知天子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还被射了一箭。之后还是寤生给台阶周桓王。从此周天子不在参加任何诸侯之间的事物,最多也就是表彰一下成功人士给他们发个奖状什么的。因为从此他们终于认识到――天下已经不是他们能号令的。
郑国作为第一个公开挑战周天子的国家,只能说是被逼无奈,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又是公室左卿仕与周天子冲突不可避免;同时也因为周天子不能认清自己的国际地位,给自己从新定位导致郑国与周天子的撕破脸皮。
郑庄公为何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最早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人,是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那么,本来周朝秩序好好的,大家各安本分。为什么郑庄公要开这个头,打开潘多拉盒子,造成天下大乱呢?
(郑庄公剧照)
说起来郑庄公还是王族之后。他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因此得封郑国。
郑桓公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他的治理下,郑国一片欣欣向荣,因此他得到了郑国百姓爱戴。他的侄子周幽王听说后,便聘请他做了周朝的司徒,帮助管理周王室土地和户籍。
郑桓公上任上,政绩突出,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大家对他赞不绝口,甚至还编了歌谣来赞美他。
郑桓公不光有治国之才,还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他看到周幽王没有雄才大略,一味地沉迷于女色之中,认为周王室以后会渐渐衰微,所以他在得到周幽王同意后,把郑国迁到了雒邑(今河南洛阳)。
果然,由于周幽王无故废黜申王后,又废掉太子姬宜臼,引得申王后的父亲申侯勾结犬戎攻打镐京,并杀死周幽王。身为人臣的郑桓公,也因为保护周幽王而死。
郑桓公死后,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继承国君之位。
此时的镐京已成废墟,郑武公先是和其他诸侯一起奋力勤王,拥护姬宜臼为周平王,并护送他东迁洛邑。
周平王东迁后,对于最有功劳的郑武公,却没有给他什么封赏,只是让他承袭了郑桓公在朝中的职务,成为上卿。
(平王东迁)
眼看白忙一场,连块封地都没得到。郑武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四处征伐,开疆辟土,郑国因此开始强盛。
周平王眼见郑国强大,当然害怕郑国尾大不掉,想有所作为。
可是他自从东迁后,天子威严已经大不如前。很多时候,还要靠郑武公这样势力强大的国君来帮忙树威。所以,他也就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郑武公打着他的旗号,到处攻伐别国。而且还只能自我安慰说,郑武公好歹也是为周天子扬威,就算拿走点土地也是应该的。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承了国君之位,同时还承袭了郑武公在朝廷的上卿之位。
当时虢国的国君虢公最得周平王宠信,再加上郑庄公继位后,一直不到朝廷上任。所以,周平王打算让最得宠信的虢公接替他的职务,同时借机削弱他的权力。
没想到,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郑庄公耳中。
本来郑庄公对“上卿”这个职务就看不上。就算要走,也是他主动提出辞职。可现在居然周平王想开除他,这就让他很生气了。所以,他直接找到周平王质问这件事。
面对咄咄逼人的郑庄公,周平王竟对天发誓,表示自己从没有想过要找人取代他的官职。为了让郑庄公相信自己,不光赌咒发誓,还主动提出,双方互换世子到对方那里做人质。
周平王去世后,新继位的周桓王又想拿郑庄公开刀,树立权威。
(周桓王剧照)
当时,新王继位,诸侯们都纷纷前来朝贺。
当着众诸侯的面,周桓王先是怠慢羞辱来朝拜的郑庄公。事后,他见郑庄公没有什么举动,又收回了郑庄公的职务和权力,并把郑国周围的土地,收归到周王室的名下。
周桓王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郑庄公好生气恼,于是决定还以颜色,在秋天时,把周王室土地上的稻子给割了。
这下事情变得严重了,毕竟众诸侯都看着呢!周桓王要是忍了,以后谁还对他俯首称臣呢!
所以,周桓王带领陈、蔡、卫、虢四国联队,向郑庄公发起总攻。
郑庄公马壮兵强,再加上他在军事上很有谋略,所以很快便把周桓王的联军打得大败而逃。
在混乱中,周桓王还被郑庄公的部下射伤了肩膀。
当时郑庄公的部下还想活捉周桓王,但被郑庄公给制止了,并表示,他们只是自卫,并不是想欺凌天子。
战后,郑庄公像没事人一样,又派大臣带着名贵的药草等物,去探望受伤的周桓王。
此时,已认清现实的周桓王,见郑庄公主动表示“尊王”,他也只好顺坡下驴,从此再也没有和郑庄公过不去了。
不过,周王室的威严和军威,在周桓王这里算是彻底被毁了。
(参考史料:《左传》《东周列国志》)
郑庄公为何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郑庄公为何敢与领导掐架
平王东迁,春秋开端,以礼乐、宗族分封制度为主体的周天下乱局始然,各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郑庄公真是有点另类,小国强势称霸,是有点手腕的,连毛主席老人家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历史上名号响当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过被毛泽东用“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一笔带过,而名号一般的郑庄公,却能出人意料的成为毛泽东眼里的“厉害”人物,并冠之以“很”,让人匪夷所思。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郑庄公当年“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是啊,这个郑庄公是个敢于跟领导搞“逗你玩儿”游戏的,《史记-郑世家》载郑庄公“二十四年,宋缪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有点意思吧,竟然到周老大的地界去偷庄稼了。郑庄公“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这个郑庄公本来是周王朝的卿士,是要在中央办公的,可干二十七年了才来报到,人家老大说你偷俺的庄稼了,认为不够意思,指责了一番了事。郑庄公“二十九年,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这个事其实是对上件事的反击,你不是说俺弗礼吗?看看哥跟鲁国换了田地,可是祭祀周公的啊,俺最讲礼了。这些恐怕都是表象,到了“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请从之,郑伯止之,曰:“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问王疾”。周老大忍无可忍,发来“联合国”部队,人家郑庄公敢于应战,还射伤了老大,然后假惺惺地派个臣子去慰问一番,看来两面人做得不错啊。
其实,郑庄公是在玩“占了两个茅坑拉屎”的游戏,一是作为周朝卿士的角色。二是作为郑国国君的角色,他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放在对本国的经营上,要兼并、扩张,要破坏周朝既定的实力划分,甚而要凭实力号召列国,那必然和周室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对周天子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又打又亲的手段。当王室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王室;当这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就亲近王室,打击王室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是为了向列国示威;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或保持自己对若干国家的号召力。他为了防止国内反叛而久不入周供职,但当闻知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时即日驾车入周。他经营郑国,同时又不愿放弃左右周政的权力。于是他和周平王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做既可以施恩于太子,以作为亲近王室的手段,也可以控制周太子,以作为打击王室的手段。
当然,郑庄公的手段没有白费,他迎来了郑国的发展“假命(挟天子以令诸侯)”,郑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鉴于这种情况,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为了实现对于宋国的军事胜利,郑庄公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庄公以周朝卿士的特殊身份,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山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
郑庄公为何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相对于春秋时期的五个称霸的诸侯国来说,郑国实在是有些不值得一提,郑国无论在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都无法和春秋五霸相比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地狭民弱的千乘小国却敢于在春秋初年时率先挑战周王室,并且还能凭借一国之力大败王师,逼的周王不得已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郑国作人质。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小公国的郑国为何敢于挑战周王室?这既与周王室的衰落有关,也与郑国自身的强大有关。
周幽王宠爱褒姒,还也还为此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同时改立了他宠爱的褒姒为王后,同时褒姒的儿子伯服也被立为了新太子。申后被废后惨遭迫害,其父申侯得知非常愤怒,便勾结了犬戎势力,共同攻破了西周王城镐京,西周至此灭亡。周王室经历了犬戎之乱后国力大损,因为无力驱逐犬戎的势力,所以,周王室只能率众东迁,迁都洛邑后的申后之子伯服,继承了周朝王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周平王,平王虽然重建的周朝,但是他作为周王室合法继承人的身份还是受到了广泛质疑的,实际上周平王的即位是有着弑君杀父的嫌疑的,导致犬戎的入侵和西周的灭亡的直接责任人也是周平王,也正是因为如此周平王实际上是尽失人心的。
东迁洛邑的周王朝已经不复往昔,不仅作为继承人的周天子的合法地位受到普遍质疑,就连周王室实际上也因为犬戎的灭国而威风扫地。这也是郑国敢于与王室脚板的直接原因。而郑国叫板周王室的根本原因,则是自身实力的强大。此时的郑国国君是著名的郑庄公,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得郑国成为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盛起来并称霸的诸侯,不仅如此,郑庄公还任用名相子产,治国有方,郑国在国王郑庄公和名相子产的治理下强盛起来,在春秋那样一个乱世,郑国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郑国自身实力的强大,是敢于脚板周王室的根本原因。
逐犬戎郑国有功,扶平王东迁洛邑:在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的过程中,郑国实际上是为王室的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当时,在镐京被毁后抗击犬戎最积极出力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秦襄公,另一个就是郑武公。秦、郑两家都为驱逐犬戎,重建王室立下了大功,出了大力,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还因为参与抗击犬戎的战争而死在了战场上,最后,郑武公和秦襄公联合周朝一众诸侯,经过多次恶战,才击退了入侵周朝的犬戎,于是成全了周平王。但是,同样为王室出力,秦、郑两国在战后获得的奖励却不同,郑国什么都没有得到,而相比对郑国的吝啬,周王朝对待秦国却异常的大方,周平王直接给了秦襄公一个“侯爵”的封号,秦国从此由一个不入流的西岐附庸变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有头有脸的诸侯国,并且地位还高于郑国,因为郑国国王是伯爵,而秦国国王一下就被封为了公爵,这让郑国非常愤怒。
周王室因避犬戎锋芒,迁都洛邑,因此周王室之前的统治中心地带丰岐已经无暇顾及,周王室索性做了顺水人情,承诺只要秦侯将这片昔日周朝的老家从犬戎手中抢回来,那这片土地就归秦国了,但是郑国却非常生气,郑国上下认为周平王赏罚不公,为何一样出了力,流了汗,死了人的郑国却什么都得不到,就算不给予封爵的赏赐,这片土地,秦郑两家一人一半也名正言顺。相比秦国的名利双收,一样出力郑国却什么也没捞到,因此,郑国上下都愤怒异常,对于王室的处事不公心生怨气,同时,周王室的做法也让郑国寒了心,郑国从此对王室没有了拥戴之情,甚至连表面上的尊重也没有了。这一事件也为日后郑国和周王室撕破脸埋下伏笔。
郑国之所以敢率先与周天子叫板,主要因为东迁洛邑的周王室实力的衰落,同时诸侯势力变大,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当时的地位却只能靠强大的诸侯来维持,同时郑国因拥戴和扶持之功而变的地位尊贵,而当时实力强大的郑国也有称霸的野心,这样不仅挑战了周室的地位,为遭至了周室的不满,郑国为了实现称霸诸侯的野心,因此才会起来挑战周天子的尊严。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郑庄公为何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的曹操,很厉害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套就他发明的,曹操算他徒弟了。
左氏春秋里面郑伯克段于鄢就是说他,那手段一套一套的,连对付亲妈都有一整套办法,即能达到目的,还能照顾到社会影响!
连毛主席都说郑庄公很厉害!
他有雄心,有手段,有策略,有章法,做事一步一步先给你算准准的再行动 。
对付周天子自然游刃有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