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在争皇位,而唐睿宗为何三让皇位?
唐睿宗李旦的谥号“睿”字,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李旦的最大特质。李旦三让皇位,第一次让位于母亲武则天,第二次辞让皇兄李显,第三次禅位给儿子李隆基。李旦为何三次辞让皇位?实在是李旦身处政治漩涡,多次面临生死一线间,看透了皇位背后的的血腥本质,他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意深陷其中,逃避是唯一的选择。
李旦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的幼子。本来按序齿,李旦跟皇位很遥远,他可以安心当一个逍遥王爷。但由于他有个强悍的母亲,从庶子翻身为嫡子,又因为大哥早亡,二哥被害,三哥被废,他被动地坐上了龙椅。
不幸的是,李旦所处的时代,是李唐历史上,政治最残酷、最血腥的一段时期。母子相残、夫妻相害、家族相伤,高高在上的天子脚下,都是亲人的血色呻吟。李旦一生经历了中唐三大政变,每一次政变,都伴随亲人的人头滚滚。作为政治漩涡中心的李旦,能逃过杀戮,全仗着他这个“睿”字。司马光对李旦有个评价: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让我们来看一下,李旦是如何通过三让皇位,让自己躲过一次次灭顶之灾的。
第一让:让位母亲武则天嗣圣元年,刚即位不到一年的中宗李显,被母亲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旦被立为皇帝。其实李旦很清楚,他这个皇帝只是母亲的道具,傀儡的角色他不想做也得做。
这期间李旦不光只能挂个空头衔,还面临着母亲的猜忌,和武氏家族的打压。四年皇帝生涯中,武则天刀光闪闪,先杀了请求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的裴炎,后平定徐敬业的造反,接着杀害了数十位李唐宗亲。
李旦在一片血腥中,被逼向母亲上劝进表,并求情赐姓武。武则天见条件成熟了,不客气地废了李旦的皇位,登基称帝,将李旦降为皇嗣,改姓武,移居东宫。
但武家人不甘心李旦占着个“皇嗣”的身份,一心想扳倒李旦。在武家人和一群党羽的导演下,李旦的支持者纷纷被杀,武家顶替了皇嗣的“亚献”资格,李旦“皇嗣”身份名存实亡。
这还不算完,李旦甚至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大臣胆敢与李旦见面,就被诛杀,李旦过起了等同于软禁的生活。
最离奇的是,即便囚徒生活也不能为他避祸,李旦还被人诬告谋反,武则天把李旦交给了酷吏来君臣审判。有个叫安金藏的的乐工,为了证明李旦的清白,当场切腹自杀!武则天难得动了一回母性,这才饶过亲儿子李旦。
可以说,李旦这十几年,提心吊胆,生不如死,哪有什么皇家的尊贵可言,连起码的人伦之亲都丧失了。
第二让:让皇兄李显武则天晚年,在狄仁杰的劝谏下,决定立李显为太子,将来还位李氏,于是密诏李显还京。不过,十几年宫斗,李旦的“皇嗣”身份虽然名存实亡,但一直没有被废,也就是说,从法理上,李旦才是皇位继承人。
当李旦得知,母亲准备还政于哥哥的消息,第一时间向武则天请辞皇嗣身份,获准后,李显被正式复立为太子,李旦被封为相王。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软禁,李显复位,封李旦为太尉,统领南衙禁军,加号“安国相王”。李显为了感谢弟弟的支持,准备立李旦为“皇太弟”,即确认李旦为皇位继承人。
笔者分析认为,李显之所以如此感激李旦,恐怕不光是李旦辞让皇嗣,很可能神龙政变,也有李旦的功劳。史书上说,神龙政变是由张柬之等人发起,太平公主也有功劳,以太平公主与李旦的关系,这么大的政治事件,太平公主不可能不跟李旦达成一致,李旦应该做了幕后工作。
“安恬好让”的李旦,再次谢绝了李显的好意,坚决不受“皇太弟”。其实,李显上台后,朝廷的政治,并没因为武则天的去世而变得简单,相反,因为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得势,以及太子李重俊、太平公主等几派势力的角逐,朝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
这期间,先是李重俊造反被诛杀,接着韦后谋图效仿武则天,安乐公主谋图“皇太女”地位,她们与太平公主发生了激烈冲突,而太平公主最亲信的人就是四哥李旦。
在韦后一党的操持下,李旦再次被卷入谋反案,差点人头落地。李显驾崩后,韦后一党完全架空了李旦,独掌朝政,眼看李唐再次步入女主称制。
在这种情况下,以李旦为核心,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为骨干的“唐隆政变”爆发。这次政变,以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死画上句号,李旦也通过这次政变,被推上了皇位。
第三让:禅位李隆基唐隆政变后,因为李隆基的特出贡献,他“越位”被立为太子。不过,政敌除了一批又一批,李唐依然不得安生,新的两股势力再次水火不容,这次是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俩成了死对头。
李唐血脉,被武则天训练成了六亲不认的冷血动物,姑侄俩斗得你死我活,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太平公主几次动员李旦,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但都被李旦拒绝了。
心力憔悴的李旦,无力摆平姑侄争斗,又不能对任何一方下杀手,他只能左右平衡和稀泥。在安抚太平公主的同时,李旦毅然决然地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显然,太平公主不甘心失败,她勾结朝臣,准备废掉皇帝。李隆基不是李重俊,主导过一次政变的他,故伎重演,发动了中唐历史上的第三次政变——先天政变。这一次,以太平公主被诛杀为结局。
面对亲人们之间厮杀,李旦欲哭无泪,他决定将所有的权力,全部交给李隆基,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
四年后,历经坎坷的李旦病逝,终年五十四岁。
如何评价李旦的三次辞让皇位可以说,李旦本人的性格宽仁,偏于软弱,既无心于皇位,也没有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果断决绝的杀伐之心。他更像一只身处群狼环伺下的绵羊,以一颗仁爱之心,苦苦挣扎,孤独地守着心底的那一份宝贵的亲情与天良。
不过,身处政治漩涡,他又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藏无可藏!第一次辞让,从登基的第一天,他就知道结果,只是没料到,交出了皇冠依然饱受摧残。第二次辞让,实际是基于第一次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甘愿远离是非。第三次辞让,是基于不忍再见骨肉相残,想以此平息争斗。
从李旦的经历可见,他本就不适合当一个君王,他只是个仁德的君子,偏偏是历史的漩涡,硬把他卷了进来。表面上看,他很睿智,三次辞让皇位,让他逃过一次次劫难,但谁又能看出,李旦的这个“睿”字,包含了多少内心的无奈和酸楚?
别人都在争皇位,而唐睿宗为何三让皇位?
一让母后武则天
李显,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在前太子李贤死后,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同年十二月第李显登基,是为中宗。
由于高宗李治是有名的药罐子,武则天一直协助他处理朝政。前期形成一明一暗的权力中心,朝廷许多重大事件的处理都有武则天的影子。后期就形成了二圣临朝的局面,武则天明目张胆参政议政,暗中培植了以武氏家族为代表的亲信势力。唐中宗李显当上皇帝以后,朝中大事还是武则天决断。由于李显亲政心切,一些事情并未请示武则天,母子关系趋于对立。有一次皇后韦氏在李显枕边吹风,让皇帝给国丈韦玄贞升官,李显不加思索照做了。武则天知道后大发雷霆,贬李显为庐陵王,举家迁往房州,无诏不得入京。
武则天把自己的一个儿子拉下皇位,又把另外一个儿子李旦扶上了皇位。李旦是高宗第八皇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是为睿宗。
李旦刚一上位,武则天就开启了垂帘听政。不久,武则天就在后宫监禁了李旦。这时徐敬业在扬州兴兵反武,宰相裴炎借机建议武则天让李旦亲政,武则天以谋反罪处斩裴炎,然后下令朝中大臣不得接近李旦。徐敬业兵败后,武则天因迁怒于王室成员参与,大肆杀戮李唐宗室,让李唐王族几近灭绝。公元690年,天下“祥瑞”尽出,武承嗣、武三思借机上表武则天让其继承大统,随后不断有人上表朝廷建议武则天称帝。迫于压力,李旦也“再三恳请”武后称帝,并请武则天赐武姓。于是武则天“上顺天意,下顺民心”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李旦移居东宫,暂享太子礼制。
二让哥哥李显
武则天晚年,在真正的立储人选上飘摇不定。百年之后是传位于武氏还是还政于李唐,武则天好久没有想通。一次武则天询问大臣狄仁杰的看法,狄仁杰先问武则天是母子亲还是姑侄亲。然后又说如果立李氏后代她则可享受宗庙祭祀,如果立武氏后人,宗庙岂有姑姑的位置。
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可是,当武则天决定皇储人选的时候又犯难了,两个儿子到底选那个。李显被自己贬到房州,李旦被自己监禁着,两个人曾经都是皇帝。最后一琢磨,武则天还是想到千里之外的李显。
虽说李旦现在是皇太子,但是她的两个皇妃被武则天处死了,李旦也被监禁了好几年,有次武三思告李旦谋反,武则天派酷吏来俊臣审问李旦,李旦差点被武则天处死。虽说李旦嘴上不说,但母子形同水火。武则天怕李旦日后归位,对自己身后事进行清算。但李显就不同了,母子之间没有太大梁子,据探子报告,李显和早先的皇后韦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每天都要对着天子的方向顶膜礼拜,对武则天也无半句怨言。
武则天征求了几位大臣的意见,这些人都是武则天朝中的人,都怕李旦掌权以后报复,所以和武则天想法绝对统一,那就是迎回李显。
武则天虽然拿定了主意,但对李旦还是不放心,就故意派人去请李旦出任皇位继承人。李旦接到消息称病不出,坚持让哥哥李显回来受礼。武则天假惺惺一番就派人接庐陵王李显回来,正式封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退位,大臣包括李旦在内众人拥李显重新即位,后尊其庙号中宗。中宗李显开始对弟弟李旦戒心很重,逐渐发现李旦并无异心才放心下来,又鉴于李旦及时参与政变有功,遂封李旦为安国相王。
三让儿子李隆基
神龙政变不久,82岁女皇武则天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如她生前所料,李显把武则天按照皇后礼和高宗李治合葬在皇家陵园的乾陵。上谥号“则天大圣皇后。”
中宗李显早年一直如履薄冰,过惯了胆惊受怕的日子,性格愈加懦弱,就连第二次上位政变时也是被大臣抱上马背,所以也指望不上他能够中兴唐室。
李显这个皇帝过得稀里糊涂,皇后韦氏却是一个精明的人。在武则天临朝的示范作用下,韦氏也做起了帝王梦。韦氏不仅精明,而且强悍。她拉拢武三思和韦氏家族掌权,排除异已,逐渐掌控朝了朝局,中宗面临被架空的危险。
李显该是一生命犯女人,好不容易送终了母后,又遇到了韦氏弄权,这也没啥说了,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又不安份起来,她让李显废掉太子李重俊封自己为皇太女,以示皇位的合法继承。太子李重俊因为不是韦后亲生,处处受到猜忌和打击,所以他选择了铤而走险,带领兄弟三人和一众亲兵发动政变准备诛杀韦后,他们先杀了武三思等人,兵至玄武门,李重俊却受到了重挫,兵士纷份倒戈投降,李重俊失败后被杀。安乐公主一见机会来了又找李显议立皇太女,李显自然不能答应,安乐公主居然威胁老爸要夺取江山。李显经历了这场闹剧还没清醒过来,结果就被安乐公主和韦后毒杀了。
公元710年,韦后一边立儿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一边准备效仿武则天临朝。就在韦后动作频频之际,她疏忽了一个人。临淄王李隆基正在骊山附近背地里结交勇士、操练兵马。
李隆基年轻有为,乃相王李旦第三子。当李隆基得知伯父李显遇害,韦氏乱政时心急焚。“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李隆基当机立断,并联合太平公主(武则天小女儿)发动了史上有名的“唐隆政变”,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被先后诛杀,凡韦氏势力全部被一网打尽。
乱党扫平,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主持下,他们废掉了少帝李重茂,众大臣拥相王李旦即位,后尊其庙号睿宗。时隔二十多年,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欲封长子李成器为太子,李成器自知无功而不受,李旦正式册封李隆基为太子。
由于睿宗李旦能够登上皇位,全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力,李隆基被封为太子,李旦惧怕太子觊觎皇位,开始对太平公主加以重用,用以制衡太子李隆基的势力。太平公主可以随时参政议政,她的话李旦也是言听计从。太平公主一度可以不经过李旦而任意罢免朝中大臣,一时权倾朝野。太平公主渐渐自我膨胀,经常派人暗中监视李隆基一举一动,还四处散布不利于太子的谣言,差点让睿宗李旦废了李隆基太子之位。这也成为日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相残埋下了祸根,此为后话。李旦做了两年多皇帝,夹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左右为难。他见惯了太多宫廷内斗,已经厌倦透了。所以李旦想起当年自己向哥哥李显进谏禅位的事,当年李显没答应。这回轮到他自己,李旦决心禅位。
公元712年,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登基,是为玄宗,改年号先天,李旦以太上皇自居。因太平公主的势力竭力反对禅位,李旦退位之后,有一些大权仍然握着。713年,李隆基又一次发动政变,他亲率人马向太平公主发难,逼迫太平公主自尽。最终,李旦彻底还政于李隆基。
公元716年六月,李旦病逝,时年55岁。
小编有话说
纵观唐睿宗李旦一生,两度登基,三次让位,都是顺势而为。他历经大小政变十余次,见证了大唐宗室父子、母子、兄弟、兄妹、姑侄的相残,能够安然度过一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历史奇迹。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别人都在争皇位,而唐睿宗为何三让皇位?
因为生在宫中,知道宮庭斗争复杂,也知道武则天厉害,连亲生之子都毒害了,为皇位不择手段,便知道武则天想当皇帝,所以要避其锋芒,明智之举,不愿卷入宫庭斗争中去,所以是三让天下的理由。
别人都在争皇位,而唐睿宗为何三让皇位?
作为唐朝的第五位,同时也是第七位皇帝,李旦在后世有一个很有趣的外号,叫做‘六位帝皇丸’。
为什么叫他‘六位帝皇丸’呢?因为李旦他们一家人,可以组团做皇帝!李旦他爷爷李世民是皇帝,他爹李治是皇帝,他妈武则天是皇帝,他哥哥李显是皇帝,他侄子李重茂是皇帝,他儿子李隆基还是皇帝!
更有趣的是,李旦一生做过两次皇帝,但这两次登基,都不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第一次是他妈武则天,把皇位送到了他手里。第二次则是他的儿子李隆基,再次把皇位送给了他。
纵观中国数千年古代历史,有着这种离奇经历的皇帝,恐怕只有李旦一人了。
公元662年,李旦出生于长安。李旦出生的时候,唐朝正处于空前强大的时期。他的父亲李治,已经在位十余年,将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同时,因为李治有严重的头疼病,所以李治选择让自己的皇后,也就是李旦的母亲武则天,帮自己一起打理朝政。夫妻二人共同处理朝政,这被后世称之为‘二圣临朝’。
在李旦出生之前,李治和武则天就已经有了三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李旦则是老四。而身为长子的李弘,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被封为了太子。
前面有了三个哥哥,照理来说,李旦是绝对没机会做皇帝的。所以李旦从懂事的那天开始,就从未想过自己以后能做皇帝,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了事。李旦少年时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以一个闲散王爷的标准进行的,这让李旦少了所谓的帝王才能,却在书法、文学等方面,颇有建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李旦14岁那年,他的大哥李弘,却突然因病暴毙。李弘一直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储君,深受李治和武则天的喜爱。在李弘死后,李治甚至破例追赠李弘为皇帝,这也是唐朝历史上唯一一次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
李弘死后,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就该轮到嫡次子李贤做太子。李贤做了太子之后,也表现得十分贤明,得到了大臣们的喜爱。但是,后来李贤却因为种种原因,和皇后武则天产生了矛盾,母子二人成了敌人。最后,武则天派人在李贤的太子府内,搜出了数百具盔甲,举报李贤谋反。在古代,私藏甲胄是谋反的大罪,就算是太子也不能免罪。所以最后,李治只能无奈之下,废掉了李贤的太子之位,改立老三李显做太子。
李显成为太子之后,吸取了之前哥哥的教训,开始老老实实做他的太子,再也不和武则天争权。与此同时,身为皇帝的李治,身体情况则开始越来越差。公元683年,李治因病去世,李显终于顺利登基为帝。
不过,李显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当时的朝政大权,依然都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里。李显之前虽然做了很长时间的温顺太子,但如今做了皇帝之后,他也打算抓稳皇权。为了和太后武则天争权,李显决定重用自己皇后韦氏那边的族人,组成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和武则天抗衡。然而就在李显刚刚表现出这个态度之后,武则天却在第一时间动手,直接废掉了李显的太子之位,将李显改封为庐陵王,赶出了京城。
就这样,在老三李显被废之后,身为老四的李旦,被武则天扶上了皇位,做了新的皇帝。
只不过,李旦的这个皇位,几乎就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李旦原本只打算做一个闲散王爷,从小到大也一直都是过着闲散的生活。突然让他做了皇帝,李旦自然不知道该如何行使自己皇帝的权力。再加上当时武则天把持朝政,也用不着李旦过问朝政。所以李旦登基之后,直接就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虽然是皇帝,但李旦的日子,却过得十分凄惨,反倒还不如之前做闲散王爷的时候了。
因为是傀儡皇帝,武则天怕李旦图谋不轨,所以将李旦彻底软禁在皇宫内,根本不让李旦一家接触外人,完全没了自由。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所有支持李旦,反对武则天的李家宗室,几乎都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直到公元690年,此时的唐朝,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掌控。武则天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暗示李旦禅位。李旦也早就乐得如此,连忙将皇位让给了母亲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过了皇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登基之后,将李旦封为了太子。虽然不再是皇帝,但李旦的处境,反倒比做皇帝的时候更加危险。因为武则天的几个侄子,都在一旁虎视眈眈,企图夺取李旦的太子之位。武则天亦是对李旦严加防备,生怕李旦找机会复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李旦,生活反倒是更加艰难了。非但没有自由,就连一家人的性命,都很难保全。
公元693年,李旦得罪了武则天身边的一个婢女。这个婢女随后向武则天告发,说李旦的太子妃刘氏,以及妃子窦氏,通过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结果就在几天之后,恰逢过年,刘氏和窦氏去给武则天拜年,武则天直接命人打死了两人,尸体都不知所踪。
刘氏是李旦的太子妃,之前还曾做过皇后,而窦氏则是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也是当时李旦的宠妃。这样的两个人,身份显然都不一般。然而在这两人死后,作为丈夫的李旦,却要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一样,第二天依然扮出一副笑脸面对所有人。当时李旦的处境,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担惊受怕做太子的日子,李旦过了整整八年。直到八年之后,随着武则天年龄越来越大,武则天才开始认真思考继承人的问题。在狄仁杰等大臣们的劝说之下,武则天终于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武家的那几个侄子。不过武则天最后却并没有选择李旦,而是选择了早已流放多年的老三李显,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李显从外面接回了京城。李旦得知之后,直接称病不出,坚决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哥哥李旦。就这样,在李旦的识趣退让之下,同年九月,老三李显再次成为太子,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虽然从太子变成了王爷,但李旦的生活,却好了很多。因为从这时开始,武家人的进攻目标,就不再是他,而是身为太子的哥哥李显。而且,武则天也不再防备他,允许他正式做官,拥有一定的权力。
公元701年,突厥入侵,李旦作为名义上的唐军主帅,前去抵抗。虽然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但这时的李旦,好歹有了兵权,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战争结束之后,李旦又被封为左、右羽林卫大将军。
此后的几年里,李旦虽然依然过着闲散王爷的生活,但却有了一定的兵权,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了。和之前做皇帝和太子的那段屈辱岁月相比,如今的生活,实在是好了太多。
这样的日子,李旦过了四年。四年之后,随着武则天逐渐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了政变,拥立李显登基。李显登基之后,对于李旦这个弟弟,非但没有任何提防之心,反倒是极为信任,让李旦执掌京城兵权,并且以宰相身份参与朝政。不过,李旦知道哥哥对自己的这份信任,只是因为当时武家的势力还很强,哥哥需要他帮忙制衡武家。所以不久之后,李旦就再次让出了所有的权力,继续做他的闲散王爷。
此后的五年里,李旦继续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不管是朝堂上的任何一方势力,都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因为当时的李旦,手里根本没有什么权力,没有让他们觊觎的价值。然而五年之后,到了公元710年,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
这一年,李旦的哥哥李显,突然暴毙。李显死后,皇后韦氏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同时彻底把持了朝政,妄图再次重演当年武则天的旧事。先做一个掌权的太后,然后再抢夺李重茂的帝位,做唐朝的第二位女皇帝。
对于这场政治动荡,李旦本来不愿参与其中。奈何他的身份太过特殊,最终还是被卷了进去。李显去世后,李旦被新上任的皇帝李重茂,拜为太尉。如此一来,执掌兵权的李旦,也就成了韦氏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接下来李旦恐怕就会被韦氏找机会除去。但万幸的是,李旦生了一个好儿子李隆基。李隆基眼见时局至此,积极联络自己在京城内部结交的一些势力,并且得到了自己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最后,李隆基率兵深夜入宫,突然发动政变,诛杀了韦氏,彻底掌握了京城。
此后,京城大权基本落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手里,作为皇帝的李重茂,见到这个局面,也就再没了办法,最后只能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叔叔李旦。于是,李旦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第二次当上了皇帝。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此时的李旦,依然权力有限,朝政权力都掌握在儿子李隆基,以及妹妹太平公主手里。李隆基并非李旦的长子,李旦的长子名叫李成器,此时还活着。如果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李成器就该做太子。不过李成器倒也识趣,知道自己做太子没有任何好处。干脆高风亮节的表示,自己不做太子,将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
李隆基做了太子之后,开始在朝中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但如此一来,李隆基就难免和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产生权力冲突。太平公主此时已经是权势滔天,但却依然不满足,打算更进一步。如此一来,李隆基就成了她的敌人。这对之前曾联手诛杀韦氏的姑侄二人,终于就此成为了敌人。
所有的这一切,李旦都看在眼里。在经过了数十年的朝堂斗争,见惯了李家内部相互厮杀之后,李旦实在是不忍李家内部再次同室操戈。所以,李旦做了很多事情,希望能够避免那个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李旦先是帮李隆基剪除对手,将自己其他的几个儿子,都明升暗降,全部削去了兵权。同时还打算将太平公主外放,以此来解决矛盾。然而最后,太平公主却靠着自己在京城内根深蒂固的势力,硬是留了下来。非但如此,太平公主还继续在朝堂上对李隆基发起进攻,企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眼见于此,李旦也没了办法。最后,李旦只能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直接禅位,直接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希望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能够放弃夺权,李隆基也能对姑姑太平公主网开一面。所以,公元712年,李旦再次禅位,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
然而李旦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禅位之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双方,依然没有放弃的意思。太平公主在朝中权势极大,当时朝中的七名宰相,有五人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太平公主甚至曾公然提出过废帝,最后被很多文臣反对,这才没有得手。而在这次废帝失败之后,太平公主更是暗自开始集结自己的势力,打算通过政变,夺取最高权力。
李隆基也不傻,见到姑姑太平公主如此行事之后,心中最后一丝亲情,也彻底泯灭了。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抢先下手,在京城内大肆清理太平公主的党羽,最后赐死了太平公主。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李旦,虽然有心阻止,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毫无权力的太上皇,根本无法阻止自己的儿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妹妹被赐死。此后的李旦,彻底心灰意懒,放弃所有权力,安心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太上皇。
三年之后,李旦因病去世,终年55岁。
李旦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环境当中生活的。而且,因为李旦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就算李旦有心躲避,也根本躲不开这些纷争。在几十年的人生当中,李旦先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妹妹、儿子……为了所谓的权力,同室操戈,对自己的亲人下手。而李旦本人,从始至终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他不想去争夺什么最高权力,所以才能在妹妹和儿子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选择让出自己的皇位,并希望以此平息他们的纷争。
但事实证明,李旦想的还是太简单了。他的退让,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李旦两次做皇帝,都是别人将皇位硬塞给他的,而李旦本人,其实并没有去争取。想要做皇帝的人,处心积虑去斗争,往往求而不得;而李旦这种只求做闲散王爷的人,却偏偏有人将皇位送到了他的面前。不得不说,历史有时候真的是很有趣。
从始至终,李旦只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可怜人而已。但因为他的身份太过特殊,所以无法远离这些纷争。李旦的一生,也清楚地告诉了后人,什么才叫真正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别人都在争皇位,而唐睿宗为何三让皇位?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题目。总地说耒三让天下是顺势之举,但最后一让,却创造性地迎耒著名的开元盛世。一,李旦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四子,在高宗死后(公元684年)继皇位,那时已是武则天傀儡,还数度呈约母出朝理政,后在其母立武周改号(690年)让位。成就了武则天的强势皇梦。此第一让。二,在公元705年,李旦之兄李显,借拥李旦正皇名,除叛臣之名发起神龙之变,李旦与其共同参与,其母退位还政后,立李显为唐中宗,而李旦此次只是其兄借名复先皇的说法而己,只是名义上的虚让。三,公元710年,中宗死,其子继位,但李旦三子隆基不服,发起唐隆政变,扶其父李旦归皇位,他其后在太平公主想学母亲武则天,勤于干政,又招儿子隆基强烈反对,在左右为难之时,选择偏其子,于公元712年借口慧星天象禅让儿子立为玄宗,聪慧而多情的李隆基从此肃清逆党,尊父为太上皇,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篇章。所以,李旦的厉史罕见的三次让权,确实是各有玄机的,同时也给唐明皇为首的千古风流,和李白等一大批诗林盛源,创造了厉史绝无仅有的机遇!
别人都在争皇位,而唐睿宗为何三让皇位?
谢邀!李旦三让天下,是一种无奈,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让武则天,是不让就有杀身之祸!因为李旦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二让庐陵王李显,是李旦当皇帝时机尚不成熟。所以李旦当上皇帝以后,政务各方面处理得都很出色!为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