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邓禹能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将?

按功劳大小,邓禹在这二十八人中,肯定不能占据首位,不过他有一个所有人都没做到的事:当刘秀还是个打工仔的时候,邓禹就抛弃富贵机会,追随刘秀,并鼓动刘秀“建高祖伟业”。那时候,等于刚刚二十一岁,就能独具慧眼,看出刘秀真龙天子的潜质,仅凭这一点,无人能及!

抛弃富贵,追随刘秀

邓禹比刘秀小七岁,他少年时代在长安学习,有幸结识了同在长安游学的刘秀。少年邓禹,一眼就认定,眼前的这为大哥不是一般人,所以非常喜欢跟刘秀交往,“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正是这一段早年的经历,让邓禹与刘秀结下了一段情谊。更始帝刘玄建立玄汉政权后,很多人举荐邓禹入朝为官,但都被邓禹拒绝了,在他眼里,刘玄根本不是安天下的明主。

对一个只有21岁的年轻人来说,能洞察时事到这个深度,让人钦佩。当邓禹听说刘秀在河北地区活动时,他立刻做出了一个决定:找刘秀去!

其实,这时候刘秀还是个打工仔,他的老板就是更始帝刘玄。刘秀见了邓禹,说,我现在就有权利任命你一个官衔,满足你的愿望。邓禹不禁乐了,要想做官,还用跑这么远找你,早有人把我举荐给你的老板了,我还费得着拐个弯找你?

刘秀很好奇,那你想干什么?邓禹说:“但愿名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我来找你,不是奔着刘玄的乌纱帽来的,而是奔着你来的,我要跟着你,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

俩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编造的,二是俩人已经可以做到心心相印。邓禹开口称刘秀为“明公”,这分量很重,心迹表露无遗,也很容易招惹是非。但不管怎么说,邓禹抛弃现成的富贵,非得给打工仔打工,对刘秀的信心不是一般的足。

独具慧眼,建言伟业

其实,这时候的刘秀是相当的尴尬,他到河北招抚,实际上是被刘玄“发配”,让他死于军阀之手,省得自己沾了杀害宗族的罪名。所以,此时的刘秀,手上除了一根不值钱的使节节仗外,光杆司令一个。

这就是邓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实际上,刘秀的江山基业,从第一块砖开始,就有邓禹的汗水。

邓禹帮刘秀分析了天下形势,并“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如果说之前的话还有点遮遮掩掩,这句话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刘秀:你要成就帝业,我要做你的从龙之臣!

刘秀非常高兴。话说到这个份上,俩人从此无话不说,关起门来开始创业的第一步谋划:打着刘玄的名义招兵买马,平定河北。

刘秀就是靠着邓禹帮他召集的几千人马,降服了真定王刘杨,又凭着和刘杨的联姻(娶刘杨外甥女郭圣通),拿到了刘杨十万兵马,一举平定河北。从此,刘秀由一个打工仔成了大富翁,他的第一桶金,邓禹居功至伟!

东征西战,成就功名

大富翁刘秀立马跟刘玄做了切割,自己登基称帝了!不由想起某位给老板开车的司机,辛辛苦苦打工十几年,没想到老板年纪轻轻死了,司机把老板娘照顾成了老婆,合法地把老板的产业过户到自己名下。

原以为,自己这辈子是在给老板打工,没想到结果是,几十年来,老板一直是在给自己打工!这个结果刘玄也没想到,估计那老板也不会想到。所以啊,人,即便是打工,也要好好干,鬼知道谁给谁打工呐!

刘秀称帝,邓禹毫无疑问是第一功臣。不过,邓禹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着做二皇帝。毕竟刘秀此时的地盘还小得可怜,要想让他坐稳江山,邓禹就还得继续做名垂青史的事。

邓禹的战功要细写,篇幅太长,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既定河北,复平关中”。河北是刘秀的根据地,关中是刘秀合围赤眉军,夺取天下的战略要地。

其实,邓禹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功劳,他善于攻伐,但却不好杀伐,很多城池都是守将们推崇邓禹的为人,望风而降的。不战而胜,兵之至境!因而邓禹人望极高,他也不遗余力地将这些人才推荐给刘秀,让刘秀的人才队伍迅速扩展。

疏远名利,整饬家规

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刘秀大封功臣,邓禹被封为高密侯,享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食邑,连他的弟弟也因他获封明亲侯。

这种时候,是功臣们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得意忘形的时候,同时也是最容易乐极生悲的时候,无数的开国功臣都倒在了这个时候。

邓禹很聪明,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劳大,而忘乎所以,而是有意疏远名利,致力于整饬家规。史书说,“天下既定,(邓禹)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

自己远离名势,还让十三个儿子,每人学一门手艺。手艺这东西,历来是贫苦老百姓家用来糊口谋生的手段,侯爷家的儿子学手艺,闻所未闻。而且把这个当做家规,要求后世子孙遵照执行。

从以上分析可知,邓禹的战功虽算不上最出众,但也是最出众的那一类;从龙时间、建言“建高祖伟业”及帮刘秀获得第一桶金,这些功劳无人能比;同时他一辈子追随刘秀,忠心耿耿,知进退,明修德。所以,综合来说,邓禹确实无愧于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

为什么邓禹能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将?

答:这和西汉时的萧何、明代时的李善长一样,因并不明显却干系极大的功劳造成的。您见本文后面的历史人物对其评价就明白为什么了。邓禹(2-58年),字仲华,东汉初年的军事人物,开国功臣、宰相。南阳新野三泉阪(今河南新野板桥铺)人。据说邓禹13岁就能背诵《诗经》。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光武帝刘秀交好。东汉建立后,邓禹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很小就开始读书,勤习武艺。13岁时就在家乡很有名气。后到长安太学求学,与正在那里的游学的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刘秀结识。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几年后,邓禹谢绝邀请做官,回到自己的家乡。新莽地皇四年,也就是刘玄更始元年(23年)。更始帝刘玄登上皇位,家乡不少豪杰推举邓禹为刘玄出谋划策,邓禹觉得刘玄不是人君之选,多次拒绝了邀请。

同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慰问镇守河北诸州郡。21岁的邓禹听说刘秀在河北,就马不停蹄渡过黄河赶来。终于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的道上追上了刘秀。刘秀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更始(指刘玄)的部下,有权任命官职,您千里跋涉而来,是想求官的吗”?“我若想做官就不来追您了,更始多次聘请我都没有去”。“那您想干嘛”? 邓禹说:“但愿您能威加海内,我能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呀”!刘秀大笑。邓禹对刘秀说刘玄不是当皇帝的料,将来必败无疑。今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及早“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大意是说,(当今之计)您不如自己招纳英雄,取悦民心,创汉高祖那样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这样的人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长时间、多大力气就可以平定天下的。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非常高兴,就留他在身边做谋士,让手下的人称其为邓将军。邓禹后来常和刘秀住在一处,一起商定计策。

刘秀在蓟县至信都,兵微将寡,邓禹四处奔走,招来数千人。邓禹不只是个理论家、文弱书生,而还是一个能带兵杀敌,陷阵冲锋的武将。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拥立一个叫做王郎(假冒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的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拥戴王郎。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尴尬,幸好有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的支持,得到了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两郡的支持。邓禹、冯异(大树将军)建议刘秀纳真定(今河北石家庄东古城)王刘杨(汉景帝刘启第七代孙)的外甥女郭圣通(即后来光武帝的郭皇后)为妻,增强自己的实力。邓禹还建议刘秀冒雨拜会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太守任光。刘秀、邓禹在信都接受了任光的建议,发出檄文讨伐王郎。此后不久,刘秀、邓禹率军与王郎作战,刘秀在更始帝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等人的协助下,取得“南栾之战”的胜利,刘秀军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

刘秀在河北站稳了脚跟,想乘胜攻取幽州(今河北、北京和天津北部),问派谁去合适,邓禹推荐为人质朴、办事实在的偏将军吴汉。吴汉果然不孚众望,率少量骑兵就完成了这个任务,还带回了大批新兵。更始帝刘玄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深感不安。便派人出使河北邯郸,表面上封刘秀为萧王,让他回长安接受封赏,暗地里想接管刘秀的兵马,他命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刘秀以河北尚未平定为由直接拒绝了。不久,刘秀接受邓禹等人建议,派吴汉、岑彭射杀了谢躬,收编了更始的人马。吴汉、耿弇等人又将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人也杀了。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更始二年(24年)秋,山东、黄河以北一带尚有大约有20万人的“铜马”军等数支农民起义部队,他们经常在河北、河南一带捣乱。刘秀派邓禹、盖延等将领率骑兵在清阳(今河南中牟)作战。盖延军先到,与“铜马”军交战失利,退到保城后又被铜马军所困。邓禹带兵把铜马军打败,活捉了铜马军的大将。平定了河南清阳一带。不久,邓禹率军跟随刘秀追击铜马军到了蒲阳(今河南濮阳),东汉军连战连胜。至此,河北、河南一带大致平定!

更始三年,也就是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初,赤眉起义军30余万人转战河南后,继而向西攻打长安。刘秀、邓禹认为赤眉军与更始帝刘玄两者必有一伤,不论谁胜谁败都对自己有利。便率军进入更始帝财物、军备储存地河内(今河南武陟zhì)。以此作为自己的后方基地。此时的长安极度混乱,赤眉军拥立傀儡小皇帝刘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权”,拥兵30万众,进逼关中,刘玄遣诸将与赤眉大军交战,均大败而归,死伤甚重,三辅震动!不久后,更始帝刘玄向赤眉投降,被封为长沙王,不久又被赤眉军缢杀。刘秀闻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了火并,就派邓禹等部西入关中。同年(25年)十月,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即帝位,决定定都洛阳。封邓禹为大司徒(相当于宰相)、酇侯。酇地在今湖北老河口市城南一带。

当时,刘秀知道邓禹善于谋略、器量宽宏,便委以西征前将军之职。邓禹率军两万余人先占领了箕关(今河南济源西),后由箕关进入河东(今河南灵宝、三门峡一带),大战十多天,将更始军围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更始大将樊参率数万人,渡过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欲攻邓禹。邓禹在解南(今山西运城盐湖解州镇南)迎战,大破敌军,杀了樊参。后又击败了王匡、成丹、刘均等十万大军,生擒了大将刘均、河东太守杨宝等人,平定了河东之地。史说:河东既定,邓禹再率师由汾阴(今山西省宝鼎)渡河,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带其部十万,与左冯翊军共同在衙县抗拒邓禹,邓禹再次将其攻破赶走。就在这时,赤眉军攻进入了长安。更始帝刘玄的三辅军队接连失败,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咋办。他们听说邓禹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于是便携老扶幼迎接邓禹到来,每天归从的就数以千计,汉军因此号称百万。邓禹每到一处,就停车住节,安抚慰劳,父老童稚、白发垂髻常挤满在他的车边,大家莫不感激欢乐,由是邓禹名震关西。

邓禹部众劝邓禹乘胜入关,西攻长安。汉光武帝刘秀也下诏催促,但邓禹采取持重态度,没有同意。建武二年(26年)春,赤眉军西走扶风(今属陕西宝鸡),邓禹这才南往至长安,还在昆明池犒赏三军将士。选择良辰吉日,备厚礼祭拜汉历代帝王陵寝。将汉历代帝王牌位收集齐全后派人送往洛阳。建武三年(27年)春,邓禹率部至湖县(今陕西户县),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尚强,应先放其过去,然后东西夹击才能获胜。邓禹不听。他的部下车骑将军邓弘邀功心切,急于出战,遭到大败。好在邓禹、冯异救援及时,没有全军覆没。邓禹为报此仇,再战又遭大败,死伤了3千余人,邓禹仅带24骑逃回宜阳(今属河南洛阳)。冯异孤军难敌,退回豁阪(今陕西户县西)坚守。邓禹因此战大败,引咎上交了大司徒﹑梁侯的印绶。数月后,汉光武帝拜其为右将军。

建武四年(28年)春,邓禹与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今河南邓州)击败延岑,邓禹一路追至武当(今湖北武当山),再破其军,其部众投降,延岑只身逃往汉中(今陕西汉中)。建武十三年(37年),东汉天下平定,刘秀加封功臣,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邓禹明哲保身,放弃了将军的官职,离开了名利和权利中心,回去孝敬父母,教育儿孙。除了封地外,未另设田产。他让子孙各自掌握一门技艺,便于将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

中元元年(56年),汉光武帝命邓禹再代司徒职务。邓禹随刘秀巡视山东,到泰山筑坛祭天。次年(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东汉明帝刘庄继位,因邓禹功大,拜为太傅。永平元年(58年),邓禹去世,享年57岁。谥号元侯。

晋武帝司马炎说:“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shěng)而掩大德哉”! 梁元帝萧绎说:“邓禹文学,尚或执戈;葛洪书生,且云破贼”。 唐太宗李世民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犹今我得玄龄,犹禹也”。唐大臣姚思廉说:“昔邓禹基于文学,杜预出自儒雅,卒致军功,名著前代”。唐大臣、书法家虞世南说:“(汉)高祖之臣,三杰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将是也。岂得以邓禹、吴汉匹于张良、韩信者乎”?

为什么邓禹能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将?

刘秀当上皇帝时才三十岁,邓禹还比他小七、八岁,由此可见二十出头的邓禹就为自己挣来了一世的功名。云台二十八将,为什么邓禹居首,因为二十八将其他人里,没几个人想和邓禹来争,更关键是刘秀、刘庄父子要刻意把邓禹抬高起来。

一、邓禹这辈子虽然打了一场连底裤都输掉的战争,但是也立下过举世少有的大功

二十出头的邓禹,抛弃了安逸的生活,渡过黄河去跟随前途未卜的刘秀,见面就向刘秀提出占河北而建立帝王大业的建议,这种见识,颇有点后来诸葛孔明隆中对的意思。刘秀初平河北,邓禹举荐大将,有跟随刘秀出征,立功不少。而后,刘秀分兵,让邓禹率军入关。邓禹不过凭借最初两万人的兵力,就拿下了更始帝派人镇守的山西、河东一带,这份功劳,堪比后来唐朝开国先定山西。邓禹从河东渡过黄河,进军关中,一路势如破竹,威震天下,此时二十岁出头的邓禹,几乎类似于战神。然而,因为手下将领内讧,以及庞大赤眉军的强行入关,邓禹的势力逐渐衰落,乃至于被赤眉军彻底打败,输得精光,只剩下二十多骑逃回宜阳。不管怎么说,邓禹开始的功劳是巨大的,更是关键的,败给赤眉一战虽是完败,但世上名将又有几个从不打败仗的。邓禹最不幸的在于,后来刘秀就不让他单独领军了,邓禹从此再没有证明自己的机会,落下个不会打仗,功过参半的名声。

二、二十八将中,吴汉、贾复、寇恂等人排在邓禹之后,列前几位,结果这些人能被刘秀重用,都出自邓禹的举荐,你说这些人还好和邓禹争吗?

刘秀手下要论战功,肯定以吴汉、耿弇、岑彭、冯异等四人居前,然而二十八将的排名显然不是存粹以攻城略地的战功而定的。不知道为什么,二十多岁的邓禹居然有很强的识人能耐,他向刘秀推荐了大量将领,后来都证明能力出众,能独当一面,这里面就包括排第二的吴汉、第三的贾复等人,其实肯定还不止这些,你说这些人好和邓禹争排位吗?

三、刘秀、刘庄抬邓禹,显然有抬南阳亲信,压低河北和河西功臣的意思

光武帝刘秀是南阳人,他儿子明帝刘庄的母亲也是南阳人,显然更喜欢南阳功臣的代表邓禹,而对河北、河西功臣要疏远些。事实上,我们看到,为刘秀初到河北站稳脚跟而立下关键功劳的任光、耿纯等人都被排到了二十八功臣较低的位置,而南阳功臣或者与邓禹等人关系较好的功臣,都被排到了较高的位置。邓禹是南阳功臣的代表,当然更会被做为典型而抬在第一位。

四、而且,刘秀在天下平定后,剥夺了大部分功臣的实权,只是与南阳派的邓禹、贾复、李通三人讨论朝政,从后来的实权来看,邓禹也该排在第一,毕竟这排位是最终刘秀的儿子刘庄定的

不论打天下有多大战功,天下平定后,刘秀虽不杀功臣,但却收走了功臣们的大权。在朝中,功臣里只有李通、贾复和邓禹还可以参与朝政。到后来,我们发现,功臣及其后裔在朝中大多消失了,东汉的政治成为了儒生、外戚、宦官等势力交织的政治。邓禹的后代做为外戚,成为一股强大力量。论天下统一后的势力,邓禹依旧是功臣中最大的之一。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为什么邓禹能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将?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汉光武帝刘秀在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过程中,手下功劳最大的二十八员战将。因这二十八位战将的画像被供奉在洛阳南宫云台阁,所以叫云台二十八将。

《后汉书 》称这二十八将"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其中军功最大的当属冯异、岑彭,但排名第一的却是邓禹。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邓禹年轻时曾是刘秀在长安太学的同学,与刘秀关系密切。刘秀起兵后,于更始元年(23年)开始追随刘秀。邓禹提出的"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战略方针,为刘秀成就帝王大业指明了方向。刘秀非常器重邓禹,视之如萧何。

邓禹本人沉深大度,治军严明,还能顾全大局,又善于识人,不仅军功卓著,在刘秀集团内部和百姓中的威望也极高。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刘秀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东汉建国后,身居高位的邓禹一直保持忠厚淳朴谨慎的作风,事母至孝,教子有方,从不居功自傲,也不修私产不谋私利,赢得了汉明帝刘庄的特别敬重,拜为太傅,尊宠甚于他人。所以,当汉明帝刘庄在云台阁供奉二十八将的画像时,就把军功并非最大的邓禹排在了第一位。

为什么邓禹能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将?

邓禹和光武帝刘秀是亲戚,从小两人就是死党在南阳一带都是天才少年。在刘秀最低迷时光,作为本地富家子弟的邓禹一直无私支持他,刘秀称帝后,邓禹就主动交出权力退隐权力中心,并严令子女低调做人做事。在朝堂之上做出了忠臣的表率。

为什么邓禹能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将?

邓禹排在第一,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说是实至名归,邓禹饱读诗书,很有行军打仗的智慧。刘秀在建立政权之前,在河北的时候,有很多的决策都是和邓禹商量之后一起确定的,可以说邓禹是他的军师。不仅如此,邓禹还经常鼓励刘秀,在建立政权之前,刘秀经常不自信的对他说,天下这么大,我却只占领了这么小的一块地方,怎么样才能够统一天下呢?邓禹听出了刘秀的不自信,于是就安慰他说,现在天下动荡,每个人都想要有一个有才能的人统一天下,从古到今,能够一统天下的,不在于他拥有的地方有多大而在于他是否有做君主的才能和贤德。对于邓禹一番话,让刘秀深为感动,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统一天下的信心。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实二十八将的排名并不是刘秀亲自排的,而是他的儿子刘庄排的,在他儿子刘庄在位的时候,二十八将中很多人都已经去世了,而对于还在为刘庄效力,并且还是刘庄曾经的老师,所以把邓禹排在二十八将的第一位,也是很正常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