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有人评价,历史没有给李左车展现的机会,否则他的功绩绝不在韩信之下。事实上井陉之战,如果陈馀听从李左车的意见,韩信极有可能成为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所以,井陉之战一结束,韩信以师礼从左车,向他请教对燕、齐方略。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果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燕国。
一、李左车的身世《史记》中没有给李左车列传,事迹见载于《淮阴侯列传》,书中也未交代李左车的身世,有人考证他是赵国将军李牧的孙子,因而秦末六国复国后,李左车辅佐赵王歇,被封为广武君,还曾经留下一本兵书《广武君略》。
李左车什么时候加入赵歇阵营,史书没交代,应该是在巨鹿之战后,否则以李左车的本领,巨鹿之战这么大场面,怎么会没有他的影子?
李左车的事迹,就集中在井陉之战前后,此后不见任何记载。按史学家考证,李左车后来被刘邦征调到后方,做了太子刘盈的老师,韩信被杀后,李左车辞职归隐,不知所终。
不过,在民间传说中,李左车成了“雹神”,专门守护庄稼不受冰雹灾害,他死后,他住过的院子里还突然出现一眼泉井,泽被乡民,人们在这地方建了一个“雹泉庙”,用以祭祀雹神李左车。
二、井陉之战李韩拼智我们来看一下,李左车到底有什么能耐,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战役,还被战神韩信奉若神明。
刘邦与项羽荥阳对峙时,韩信出了个主意:出太行,向北攻占赵、燕、齐,与本部人马一起形成,对项羽的多路夹击的势态。
这个方案得到了刘邦的批准,于是韩信带着张耳,以区区数千人北上,第一战目标就是攻打赵国。要攻打赵国,必须攻克井陉关。
井陉关是连接关中与华北平原的要道,它地势狭长,夹在两山之间,仅能单骑通过。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韩信想过关,难度很大。
负责守卫井陉关的是成安君陈馀,李左车的身份应该是军师或者参谋人员。双方兵力,赵国守军20万,韩信兵力不到万人。
李左车给陈馀的建议就是:正面死守,背后偷袭!理由是,井陉关易守难攻,我们十倍以上优势兵力,只要死守,敌方想破关不可能。他们又是远道而来,粮草难以维系,不能持久,久则生乱。这时候你只要给我3万人马,我绕道从背后夹击对方,韩信必败。
陈馀是个儒生,跟当年的宋襄公一样,是个“仁者”,不屑于做偷袭这样的卑劣行为。既然兵力优势那么大,兵书说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五倍于敌就可一战,现在咱们二十倍于敌方,还用这种阴谋手段,会被天下人笑话。
于是陈馀做了个贻笑大方的事,他弃守井陉关,让韩信过关,准备面对面厮杀。
韩信大喜过望,这么大礼包,赶紧收下,面对面厮杀?那怎么行,韩信分出2000人,悄悄移动到陈馀大营侧后方隐匿。剩余人马,韩信来了个背水扎营。
背水扎营是兵家大忌,韩信反其道而行。他知道以他的兵力,正面作战,按常规打法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他打破常规,背水扎营,告诉全军,我们没有退路,要么向前,要么填河!
置之死地的士兵们果然迸发出超强战斗力,竟然顶住了赵军二十倍的军力。关键时候,2000名隐匿的士兵,偷袭了空虚的赵军大本营。本来赵军的优势兵力,只要顶住一段时间,韩信这点人马,败亡是早晚的事,但大本营一丢,人心立刻崩溃,瞬间赵军兵败如山倒。
三、韩信以师礼拜见李左车赵军失败后,韩信立刻下令,活捉李左车,赏黄金千两!“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很快,李左车被士兵们五花大绑,送到韩信的大帐中。韩信赶紧“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以老师的礼节,拜见李左车,并请教他:“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
韩信自称“仆”,对的李左车恭敬无以复加,即便在刘邦面前,韩信都从来没这么卑微过。李左车并不买账,他以败军之将为由,拒绝为韩信出谋划策。
韩信有说:“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又再三请求说:“仆委心归计,原足下勿辞。”
把李左车比作百里奚,有吹捧的成分,说陈馀如果用了您的计策,我韩信早已经成了您的俘虏,却是心里话。
李左车被韩信的诚意打动,决定帮韩信一把,开口就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接着,李左车分析了,韩信目前的一大优势和一大劣势:一举下井陉,威震天下,老百姓战战兢兢地等着听你的命令,这是你的优势;你的劣势就是军士疲惫,粮草不济,陈兵坚城之下,一时攻克不了燕齐,形成僵持。
一句话点破韩信的现状,韩信心悦诚服,赶紧求教破燕服齐的策略。
李左车的建议是“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就是以德政对待赵国老百姓,给燕国人看。同时“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以武力威胁招降燕国。通俗一点说,李左车让韩信摒弃不占优势的武力征服,而是凭借兵威的“势”,恐吓燕人,同时以“德”政感化燕人,给出路。一手“恩”一手“威”,恩威并施,不战而胜。
李左车认为,如此一来,燕国必然归降,燕国一降,齐国也必然跟着效仿。李左车的这个建策管不管用呢?《史记》记载,韩信“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
虽然,在井陉之战前,李左车默默无闻,或许是历史记载的缺失。但韩信对李左车的价值是有清晰的认知的,事实也证明,李左车确实是个大战略家。
奇怪的是,这次建言后,李左车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没有启用这为极具战略眼光的兵家,而是让他做了太子的老师,个中缘由不得而知。或许是刘邦本来就忌惮韩信的才能,李左车与韩信的这段友谊,有让韩信如虎添翼的可能,刘邦不敢用。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韩信一生没有佩服过什么人。他不佩服项羽,说项羽薄情寡恩,对待兄弟不好。他不佩服刘邦,说刘邦最多只能带十万兵,自己则“多多益善”。他也不佩服萧何,萧何对他有恩,让他成功,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佩不佩服张良,我们不得而知。但历史上并有关于他佩服张良的记载。
(李左车)
谁也不佩服的韩信,却非常佩服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左车。
我们都知道,韩信号称“兵仙”,兵法战术在中国历史上是“封神”级的人物。照理说,这样的人,最不佩服的就是别人的兵法。为什么韩信反而最佩服李左车这一点呢?
韩信佩服李左车,是有历史记载的。当韩信和赵国的战争结束后,韩信立刻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当有人绑了李左车去见韩信的时候,韩信立刻给他松了绑,引为上宾,对他夸奖不已。并且还诚心请求他给自己支招,如何攻打燕国齐国,而燕国正是在李左车的计谋下拿下来的。
那么,韩信佩服李左车,是因为李左车当了韩信四次师傅。哪四次呢?
一、李左车第一次当韩信师傅。李左车第一次当韩信师傅,是教会他如何给敌军制造恐慌。
李左车头脑十分清醒,当韩信带着大军前来进攻赵国的时候,李左车给赵军主帅陈余建议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此制造恐慌。赵军的长处是什么呢?一是以逸待劳,二是占据有利地势,三是人多势众。韩信的汉军短处是什么呢?一是士卒疲惫,二是粮草匮乏,三是兵力不足。因此,李左车认为,和韩信打,用不着硬碰硬。只需要扼守住井陉口那个有利地势,固守不攻。同时,分一部分兵力偷袭韩信的后营,把韩信的粮草烧光。这样一来,韩信急切之中把赵国攻不下来,同时自己的粮草又没了,汉军必然会恐慌。只要汉军恐慌了,反攻的机会就会找到了。
可惜赵国主帅陈余并不听李左车的话。当韩信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喜,学了李左车这一招,你赵军不能让我汉军恐慌,而汉军就让你赵军恐慌。所以韩信才连续不断地使用了“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关门打狗”等一整套组合拳,目的无非就是要通过在赵军中制造恐慌,让赵军不战自溃。
(韩信)
二、李左车第二次当韩信师傅。李左车第二次当韩信师傅,是教会韩信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时,李左车投降韩信后,韩信向他请教如何攻打燕国和齐国。李左车给韩信出的主意是,让他劝降燕齐。李左车说,汉军虽然打败了赵国,但是也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消耗。同时舟车劳顿,前往攻打燕国齐国,肯定只能和他们打消耗战。这样一来,燕国齐国以逸待劳,联合对付汉军,汉军未必能打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派人劝说,恩威并施,迫使两国投降。
李左车这一招,效果非常好,当时燕国真的就投奔了韩信,而且还成为韩信的强大后盾,让韩信此后敢于据此和刘邦叫板。
本来对齐国也是有作用的,只不过后来郦食其横插一杠子,把韩信的功劳抢去了,韩信为了抢回功劳,韩信只好强攻齐国。好在韩信实在火力凶猛,不用李左车的计谋,依然能够战胜。
(刘邦)
三、李左车第三次当韩信师傅。李左车第三次当韩信师傅,是他迅速靠近刘邦。
史料记载,因为刘邦想收拾韩信,便把韩信身边的李左车调开,让他去当刘盈的老师。不过,如果李左车没有想过主动靠近,刘邦也不会把他调到刘盈身边。或者说,刘邦如果认为李左车是有害的,也不会把他调到太子身边。
这一次,虽然李左车当了韩信师傅,但是韩信并没有学会这一招,没有迅速向刘邦靠拢,而是想独大,结果落得个被杀身死的命运。
四、李左车第四次当韩信师傅。
李左车第四次当韩信师傅,是在韩信被杀以后,李左车迅速明哲保身,辞官归隐。可惜那时候,韩信已经被杀了,他最终没有学到李左车这一招。
(参考资料:《史记》)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韩信李左车都是智谋过人之士,惺惺相惜,论自保全身之道,李左车尤在韩信之上。刘邦彭城一役,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骑兵击破,乌合之众四散溃逃,天下诸侯见势不妙,纷纷重归项羽,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亡汉降楚,齐国赵国也反,魏豹也假说要回家省亲,一去不回自立。刘邦派人说降魏豹无功,收拢败兵后,命韩信为左丞相进攻魏国,韩信大军长驱直入,以疑兵计破魏国虏杀魏豹,薄姬也在此时没入汉王后宫,又攻破代国抓住代相夏说,打出一支精兵,便抽调大部份兵力支援刘邦。
韩信和张耳继续带兵击赵,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召众人商议对策,广武君李左车说,韩信劲旅,兵锋正锐,他的大军正要通过井陉进攻我国,不如我们利用山地优势,派兵骚扰他的后方粮道,前面坚壁清野不与战,耗他一段日子,韩信自然溃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陈余自认兵强马壮,不用那么多事,二十万兵对几万,迎上去一击就完事了,不听李左车的计谋。韩信便用背水一战战法大败赵军,陈余无法阻住败势,战死,赵王被擒。
韩信听知李左车之策,大为敬佩,重金寻找他的下落,找到后请他上座,自己纳头便拜,口称老师。向他请教大军下一步要如何定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据传李左车乃是战国名将李牧的后代,而从他向赵王陈余的建议,确实可看到李牧兵法的身影。秦王政在前232年,兵分二路侵赵,赵国李牧率兵拒敌,就是利用井陉进利,以一守一攻,南守北攻的方式击败秦军,以致后来王翦攻赵,也无法突破李牧的防守,只能以反间计杀李牧才攻破赵国。
李左车见韩信折节下问,谦虚几句后也不推辞,分析当下形势,建议他暂时按兵不动,大鱼大肉犒军,耀兵边境,恐吓燕国和齐国。以连胜之气势兼之积聚实力,让两国心不自安,就可派出使者劝降,不必动兵而使两国屈服,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韩信听了,大为佩服,便按他的意思做了。燕王果然望风而降。这一席对话,表面是韩信问计,其实是二位同道的又一次切磋,英雄所见略同,李左车之计正合韩信之意,从此引为知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邦对韩信一直有提防,在攻打魏豹夏说后,调走韩信精兵,亲自带着与项羽死磕,待到韩信攻下赵国,养兵恐吓燕齐兼对抗进攻的楚军时,刘邦的大军又打完了,这次亲自从成皋来到韩信营,假称是汉王使者,一早在韩信还没睡醒时直驰入军营,夺了韩信的兵符召集众将,又拉走了大部份精兵,留下小部份令韩信继续带着攻打齐国。韩信听命继续进军。之后就是韩信不顾郦食其而强攻齐国,自请为假齐王的事了。
刘邦不仅拿走韩信的兵马,又听说韩信手下有李左车这位贤人,也一并要走了,让李左车当太子刘盈的老师,李左车在太子左右,专门教刘盈兵法,待到韩信被杀,李左车也辞官归隐,在民间大施恩惠,广行仁德。此举可看作对韩信知遇之恩的报答,也是对韩信下场的无声抗议。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李左车出身军事世家,李牧之孙。秦末,诸侯揭竿而起,李左车辅佐赵王,因战功显赫,得封武安君。后赵为韩信所灭,李左车被俘。他本人深受韩信重视,以师礼事之。为韩信出平燕定齐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后来刘邦调他给太子刘盈当老师,助其练兵!
韩信对李左车的敬佩有以下几点:(1)汉赵两军对垒,李左车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李左车之计不得用,韩信乃敢行背水一战之策。(2)千金求活捉李左车,得之,以师礼事之。(3)分析敌我形势,帮助韩信制定平燕定齐的方略。
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李左车确实是军事奇才,他的祖上是大名鼎鼎的李牧,李牧那可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李左车有这样的祖上,他继承了李牧军事方面的才能,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为什么说韩信敬佩李左车呢?
因为在背水之战开打之前,韩信唯一害怕的就是这个李左车。
韩信打听到,李左车为赵国主将陈馀出的主意,让他背后里直冒冷汗。
当韩信从代国穿过太行山下的井陉口,到达赵国的路途的时候。李左车给赵国主将陈馀的建议是,让陈馀给他五万人马,让他带着这五万人马,绕到韩信的背后,先把韩信的辎重给干掉。
然后,他在通过井陉口,和前面的陈馀前后夹击韩信。
这样韩信必败无疑。
若是陈馀按照李左车的建议排兵布阵,10个韩信都有可能被他们打败了。
说白了井陉口就是一条类似于隧道一样的小路,在这种小路上,赵国二十万大军前后夹击韩信的三万老弱病残,韩信岂有不败之礼。
若是陈馀真的这样做,韩信也许就不敢打赵国了。
但是,韩信又听说,李左车的意见被陈馀给否定了。
陈馀是个眼高手低的家伙,自认为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对于各种战法都了如指掌。况且自己有二十万大军,韩信只有区区三万人马,他觉得自己在不会打仗,也不致于被韩信给打败。
陈馀告诉李左车,我堂堂大赵国拥兵二十万,打韩信那用得着你说的这种旁门左道,我们用不着偷袭韩信,让他放马过来,我们光明正大的给他打一仗即可。
尽管李左车再三提醒陈馀,韩信既然敢带三万人来打你,这就说明他是有过人之处的,还是小心行事的好。
不过,陈馀全部都给否定了。
韩信在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他才敢向赵国发兵的。而且在这里韩信打了自己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战,也就是背水之战。
这一战韩信采用背水列阵的方式,和赵国打了一个平手。
到了中间赵国的军队回到自己的军营休息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军营里的旗帜早就换成了韩信带领的汉军的。
他们就以为自己的城池被汉军给攻破了,所以,赵军大乱,韩信带领着水边列阵的军队,趁着赵军大乱,杀入到了赵军当中,把主将陈馀给杀死了。
就这样二十万赵军失败了,逃的逃,死的死。韩信在打仗之前,特意叮嘱部下,有一个叫李左车的将领,一定要给我活捉他。
正是这条命了,让李左车逃过了一劫。
李左车被俘虏之后,韩信亲自把他身上的绳子给解开,然后给他行了一个礼,表示自己尊重人才。
两个人交谈了一番,李左车被韩信说服,然后就留在了韩信的身边,为韩信效力了。
正是因为李左车给韩信出的建议,让韩信没有费一兵一卒,只派了一个说客就把燕国给说投降了。
当然了李左车还为韩信立过其它的一些大的功劳,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李左车的军事才能,韩信是十分敬佩的。
韩信为什么敬佩李左车?他们之间有些什么故事?
李左车,西汉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赵国著名的谋士。秦未,群雄并起,战伐纷争,李左车辅佐赵王歇立下赫赫战功,被赵王歇封为广武君。至于他和韩信的交集,是始于一场战争。
汉二年十月,刘邦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和项羽的楚军交战,仅留下几万人马命韩信去攻打赵国。攻打赵国就必须突破井陉口,井陉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和李左车率赵军二十余万在井陉口站据有利地形,挡住韩信去路,要同其决一死战。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听说千里运送粮草,士兵们都会饥饿,随时随地地砍柴割草做饭,军队就不能安稳地吃好饭。现在井陉的道路崎岖,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保持队形,运送粮草的辎重肯定会远远地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一支人马,我将出奇兵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壁垒,坚不出战。我在领军断绝他们的后路,用不了几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您眼前。"
要么说那句话说的好,“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呢陈余是个书呆子,根本不是打仗的料,只信奉儒家学说的仁义道德,他当既反对李左车的计谋,反而对李左车说:“兵书上说道,兵力大于敌方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人,恐怕不过几仟,从千里之外来攻击我们肯定疲惫不堪。我们应该主动攻击,否则诸侯会耻笑我们胆小如鼠,都想来攻击我们"。
除余犯了轻敌的错误,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对韩信和他的军队一无所知,就轻易地妄下结论,此时起,胜利的天秤已经在向韩信顷斜。韩信探知了陈余并未采纳李左车的计谋后,大为高兴。在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停下宿营,却在半夜时分挑选两千骑兵,人手一面红旗,命他们先隐藏在山上,等韩信帶队详装败退逃跑时,赵军一定会全力追赶,然后你们冲进赵军营地,拨掉他们的军旗,竖起我们的大旗。"
韩信安排好伏兵后就派出万余人的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列准备战斗,赵军望见这阵势都大笑不止,他们以为韩信的汉军犯了兵家之大忌。于是两军都开始冲锋而展开激战。汉军背水一战,拼尽全力,而赵军也无法击败汉军。此时那两千伏兵以最快的速度冲进赵军营地插上汉军的旗帜,赵军大乱,纷纷溃败逃跑。成安君陈余死在乱军之中,赵王歇和李左车被活捉。
韩信在战前曾传令全军,不准杀害李左车,活捉者重赏。当李左车被绑到韩信面前时,韩信亲自为他松绑并与师生之礼相见。韩信准备攻打燕国和齐国,向李左车讨教策略。李左车推辞到:败军之将哪有什么资格谈论国家大事呢?韩信就举例子说服他: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但在秦国时却使秦国变的强大。为付么?是因为虞国的君主不信任他,不接受他的建议。如果成安君听从您的计谋,我可能就被你们活捉了,就不能在这向您请教了。希望您不要推托。
李左车于是就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休养生息,一边稳定赵国的社会秩序,一边安抚阵亡将士的亲属,以赢得民心。然后派说客先去燕国劝降,等燕国投降后再派人去齐国用同样的方法劝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韩信听从了他的计谋,燕、齐两国果然都先后归降刘邦。
据野史传说,李左车邦助韩信打败项羽后就被刘邦调到身边去扶佐太子,两人就此隔断音讯,实际上就是刘邦为剪除韩信的势力而故意为之。韩信被杀后,李左车也消失了,此后也无正史记载他的出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